第一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模版)
我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应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其一,是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应该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其二,适当的讲解,重在“诱”字,也是提高有效课堂的途径之一。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恰当的讲解分析课文的某些句段,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是极为重要的。恰当的讲,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其鉴赏水平。蜻蜓点水或过深过透地讲都无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思维锻炼。教师若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教师若引经考据,讲得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会处于“茫然”状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他们的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即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展示才华。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恰当的讲”的引导下,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其三,活泼的双边活动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法宝。有效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师与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因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于开展下一个内容教学的信息,或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其四,有目的的延伸相关的知识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有些老师担心这样教可能会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这不但不会影响你的教学,反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无形中让可能在一分钟前还在走神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这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课文本身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基本就能明白,穿插这些知识一个可以让我们学生更多的了解一些知名人士,另外,学生感兴趣了之后,自然会对语文课产生一种期盼。我记得曾经有学生说,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那么,你已经达到了“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了。
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以上几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外,还有很多的优化途径,这有待于我们更多地探索、发现。随着形势的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第二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话题。如有说的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点课件)这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这一点主要讲的是我们课前所要准备的内容。)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和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
第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这两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第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后我们可以拓展的内容。)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翻课件”下面我就从第一方面备课谈起。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如在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播放出来,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的,那就是读书学习。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翻课件)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的一些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在(一)识字教学。
我们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这些方法在我们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都在用)认识运用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字写字相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我们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我们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说声对不起》。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草原》。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说明文:如课文《生命与水》。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5、诗歌:如《西江月》。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阅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美丽的武夷山》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武夷山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武夷山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3、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老舍的《老北京的春节》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老舍先生写的文章,和一些关于写老舍先生的文章,从而了解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做铺垫,如鼓励学生多阅读报刊、优秀诗文等,学习写作方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目标的落实情况。而课堂是否和谐开展,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以上是我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还不成熟,仍需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方法:
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置问题主动探索;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巩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创建一切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设备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精心设置问题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时候,教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会提出“西沙群岛在哪里?‘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会发现以上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就是主动探索者,课堂问题是为学习目标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进步。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练习的习题,帮助学生强化和学习知识,一些拓展题还能使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探究和积累。除此之外,在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还要精心设置、巧妙编排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有效的作业和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斯霞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感觉枯燥无味,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多运用教具如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用声音、图片、视频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展开学生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教学《日月潭》这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潭美景,使学生充分直观地感知日月潭的美。课文也就在看、说、读中植入脑海。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在于老师,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教好一门课,教师只具备该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对待某一学科知识。教学中既给学生以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使各种知识相互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及时掌握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适时而教育,应势而教育,因材施教,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提高课堂效果,才能担当起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自由创新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真正做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真正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12月第1版第267-282页)
[2]爱因斯坦 ·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08出版。
[3]斯霞《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人们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特别是在对大量的低效教学的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在于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有效的教学。因此可以说,有效课堂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202_年暑假,县教育局组织了送培下乡活动,由我县获得省、地骨干教师称号的优秀教师来我乡培训,本人参加了语文组的学习。学习了语文教师的素养、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这一章节内容感受颇多。现根据学习的收获,结合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表现,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点滴体会。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总的纲领,是指挥棒的作用,是一堂课的灵魂。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所以目标的定位非常关键,它是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表明了学生学习之后要达到的“目的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围绕目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目标明确,方向才明确。
二、充分熟悉教材 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充分挖掘教学内涵和隐性的内容,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充分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理念。
三、预设好教学的策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一堂好的课,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了解得再透彻,想法再奇妙也没有用,关键是找到好的传授方法,这样学生才听得懂,听得进去,学得才有兴趣。好的教学策略也要因人而定,因内容而定,不得千篇一律。
四、备好课
一堂好课成功的关键是备好课,把上课的流程备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备在心里。这样老师上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不然就会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同时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好学生。再一个就是要预设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调整好自己的心理应变能力的承受力。
五、精心设计好问题,课堂上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一堂课教师要把握好讲的尺度,不搞一言堂,不搞满堂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创新。有创新才有亮点,学生的收获才大,课堂的有效性才最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72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地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办法。”日本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标准之一是: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中外教育家对此也早有预见。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就已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倡合理的板书
多媒体教学资源,说得简单一些,是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画面等资源。但说到底,课堂是学生的,教师所要充分利用的不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而是由多媒体教学资源所调动的学生资源,这才是课堂教学中最大的资源。学生资源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资源,其他的资源必须与此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只有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认同、思维等才能让多媒体本身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学生课堂上有利的学习资源,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让物有所用,才有所值。现在随着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的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充分利用。感觉板书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一节课下来,所有的知识点都在课件上,课件一播完,课也上完了,学生头脑中识记痕迹也随之消失殆尽,能力强的学生记得也不会太多。我们不提倡以前满黑板都是板书内容,但精练、条理清楚、概括性强的板书对学生知识点的识记是非常必要的,效果也会很好的。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
七、分层的作业布置
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收获的集中表现。分层布置作业可以解决日常情况中所说的“吃不饱”、“吃不了”的两头难的问题,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分别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落实教学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个体素质提高、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措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课堂实际表现分层布置作业,分难度和完成的时间,学生也乐于接受,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和次数,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付出了努力,应不断总结经验得失,不断改进,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不断提高的。
第五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分类: 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讲座稿 内容提要: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课前)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备课的广义概念及要求。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上课)
(一)识字教学。
(二)阅读教学。
(三)口语交际。
(四)习作教学。*多元性评价。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上课)
(一)得法策略。
(二)得乐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正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瞄准三维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必须在有效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课堂。
从大的方面讲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三个方面。针对先阶段的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把备课重点细化,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来保障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目标对课堂具有引领作用,是一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照顾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二)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一位教师备古诗《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一位教师备《花名歌》一课时,先是抓住城市绿化的扩建,人们能够接触更多的花卉,常常有些花叫不上名来,引出问题;后大量展示生活中的花卉及对应的名称。第三是网络资源。网络把整个世界缩小了,在课堂里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一位教师备《海底世界》一课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一部分,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起了新鲜之感。
(三)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也需要生成。在备课中考虑的问题生成,主要还是预设性的,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如刘青松老师在《长征》、《荔枝》等课的教学中,把质疑问难的环节放在学生预习中,并下发专门的“金思问”作业本,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自己备课时则将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纳”了进去,真心做到了“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四)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即倡导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法。值得提醒注意的是备课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单指写教案、做课前准备、搜集教学资料,也包括教师素养的积累与提高。对于后者,我们如何进行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过,那就是读书学习。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充满灵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的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如:
(一)识字教学。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字形结构,增强对汉字规律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按规律有序归纳所学生字。也可让学生给字找朋友,开展游戏识字,如汉字开花、汉字加减法、猜字谜等,还可以组织百字竞赛等。识用结合,则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会汉字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识写结合,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并养成习惯,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感受汉字的字体美,引导学生在交流、评述、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进入文本、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从阅读中寻找乐趣,享受学有所获的快乐。
(三)口语交际。
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游戏,提供不同的口语交际机会,可以是推荐型的“我很棒”、“我愿和你交朋友”、“谁的书最好看”;还可以是诊断型的“大家来帮你”。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学会规范说话、礼貌用语、耐心倾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习作教学。
教师可以以事情发展的线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唤起流淌心底的情感,运用生动的文字表述情感,力求准确、具体、生动、形象。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到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落实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所提出的: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另外,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评价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多维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参与评价过程,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在交流反馈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找出答案的思考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委婉的批评给与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情倾向,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给与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立体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抓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促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从这一层面上讲,只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必将有显著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得法策略。
读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形成的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一般来说,读的形式及其目的、作用主要是:
——朗读:增强语感,加深体味;
——默读:提高读速,思考推敲;
——精读:深钻细研,融会贯通;
——略读:提纲挈领,观其大略;
——跳读:避轻就重,抓住要点;
——批读:圈点批注,品评褒贬。
根据各种读的特点和不同的文体,经过整合,引导学生要掌握的读书方法如下:
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朗读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运用略读,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通过默读、跳读,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揣摩特定环境中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精读、批读,分析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了解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以朗读、默读组合来扫除语言障碍,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及结果;通过精读、跳读分析典型事件或典型场面;通过朗读、批读体会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概括中心思想,弄清作者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如《听泉》。通过朗读,读准读通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体味文章间的自然联系;通过跳读理清写景顺序、过渡方式及详略情况;精读重点段,体味段式特点,反复体会;运用朗读、批读参悟写景目的,学习写景技巧。
4、应用文:如《启事》。通过默读、画读理解掌握各种应用文的常用格式;通过跳读、批读体味应用文准确、简明、得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学会正确运用。
5、说明文:如课文《太阳》。运用朗读读通课文,了解概要内容;通过默读以理清说明顺序;通过画读、批读掌握说明方法;最后运用精读抓住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6、诗歌:如《江雪》。从朗读入手,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精读理解体会作品的形象,把握意境;反复朗读,品味艺术构思,理解其诗情画意。
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得乐策略。
“授之以渔”后,教师的任务似乎已完成,其实不然,我们还要使之“乐以渔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使每个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迷恋于一种艰巨而又激动人心的脑力劳动,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崇高的使命。具体方法如下:
1、巧妙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2、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1)以情激情。实质是新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即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着除知识技能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向多元的互动交流。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乐于学习,首先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同生活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其中教师的语言是重要的渲染手段。很多能够驾驭语文课的教师,都是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并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生情来激生情。其中,学生的特色朗读特别能起到渲染情感的作用。在朗读中,他们自主地被文章所吸引、所打动,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乐于深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2)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应用挂图、实物、多媒体课件;或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再或是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再现、角色表演的活动等,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3、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攀登之乐。
《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其中第二维度就提出了展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方法”,其中一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足以见得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学习是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使情感、能力得到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据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各层次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质疑解疑,由低到高一步步攀登,使学生从艰苦的探究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预习是学生自学,自己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学生预习首先接触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内容的钥匙,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能够统领全文,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能激发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学文的激情。
(2)引导学生在细读中质疑。
预习交流质疑后,教师应导向本环节学习目标,提示阅读方法或点拨思考角度,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认识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预习时质疑:为什么说一根火柴发出的火焰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这个句子不理解,课文结尾句中的两个“幸福”不理解。学生自读前提示:抓重点,联系上下文,用心去体会;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几乎冻僵了,而对这个小小火焰,你会怎样?由于老师恰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读后很快提出疑问。随着阅读的加深,学生又读懂了新的内容,如小女孩每次擦然火柴的原因,之后可能产生新的疑问,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再次自读解决。
(3)在精读中引导学生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第四、五次幻想的内容是重点段,学生细读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第四、五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不解?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兴趣盎然,而后又产生许多疑问。如前三次没有写小女孩的语言,为什么这次写了,而且是叫起来的?前几次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第五次却是毫不犹豫地擦燃一大把火柴,为什么?经过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4)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质疑、反思。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总结全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对全文的内容、段与段的联系、表现手法等方面,能有所理解和感悟。对积极质疑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再质疑,提出不同看法,并寻找途径解决。另一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体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因此,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问一问: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我读懂了什么?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把零散的知识整理、提炼、形成体系,使学生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识策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从而增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痛快”之感。
4、善用鼓励的策略。
四、有效指导课外阅读,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可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内外的结合,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学习和探究之中;还体现在课外结合课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如下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课前预习创设悬念。
2、课中设疑展示成果。
3、课后总结拓展延伸。
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阅读主体——学生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势必流于形式、点缀或猎奇。当然阅读客体——文本的品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通过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1、在同类题材处拓展: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学生陶醉于桂林山水展现出的美,非常想了解桂林其它景物特点和祖国名山大川的特点,于是明确课后进行“名山大川”为内容的拓展阅读。
2、在同体裁处拓展:《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一系列科普类的文章与此结构以及写作方法都比较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地阅读类似的文章。
3、在有关背景处拓展:如《一夜的工作》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周恩来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也是较为零碎,很不全面的。为此,教师确定拓展阅读的方向是“伟人周恩来”,想了解哪些内容,便是本次阅读的相关主题了。
4、在文章作者处拓展:对一些名家写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学习了叶圣陶的《荷花》后,阅读方向便是读一些叶圣陶先生写的其他文章,如《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等和一些写关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从而更能了解叶圣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5、节选向全貌处拓展:比如学习了《三顾茅庐》,学生更想知道三国中一些故事,那么,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的方向便是整个《三国演义》。
(二)掌握课外阅读方法,让学生读得轻松,富有实效。
“授之以鱼弗若授之以渔。”如果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等于得到了“捕鱼的方法”,有了“点金术”,就获得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有效工具和基本途径,不仅一时得利,而且能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方法因阅读目的和读物的特点而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批读等,不一而足。这些方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训练是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贯穿在这些方法中的一根主线则是善于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离不开思考,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开展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促课外阅读持续进行。
1、全校开展读书活动。在全校中开展读好书、建立书香校园活动,除确保全校学生相对固定的读书时间外,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四种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完了《丑小鸭》可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推荐与写作要求相关的书籍。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学习报道的写法。
2、定期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取决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而三维立体课堂是否和谐开展,三维目标是否能切实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与运用。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相关认识与教学手段也只是总结、提炼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还不成熟,仍需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地不断探索,使之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