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形势与政策-浅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范文)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5-107402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2 00:3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浅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范文)

浅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有的社会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尤为重要,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这我通过政府、高校和大学生本人三方面对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也提了几点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政府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影响。首先,高校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无法真正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忽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创新、忽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无法成为主动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此外,许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力量薄弱、功能单一,只是一个走流程、办手续的部门,无法满足当前高校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1.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在就业中,不能客观考虑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而是盲目地选地域、挑单位、看薪水,达不到要求宁可待业,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眼高手低。由于中国的大学毕业门槛较低,许多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更不注重全面发展,致使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增加了就业难度。

2.择业准备不足许多毕业生常因为不能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及对就业政策不熟悉,或者是缺乏应有的面试表达能力,而错失大好机会。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不争事实,所以大学生必须认清实际形势,学会充分运用各种就业资源,积极应对现实问题。及时扭转陈旧的就业理念,切实将自身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大学生的专业能力都是其首先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寸光阴,掌握扎实的专业本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择业的时候,要抛开各种滞后的就业观念,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先就业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择业,但是也不要盲目就业。另外,大学生还要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老师、朋友、人才市场等等资源,积极寻找符合个人要求的招聘信息。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

1.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稳定地发展,对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较低,据官方统计,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2.完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政府要制定高效的就业政策,及相配套的制度和法规。就业政策要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更好地打破地域壁垒、体制壁垒。要有相关的制度和法规做保障。再有就是规范招聘程序,严格招聘纪律,培养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风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就业环境。多整合各地就业信息网络资源,打造几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就业服务网站,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双向用人信息。

(二)高校要切实采取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责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是衡量一个高校实力的硬性指标之一,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所以,高校必须要采取切实措施,对学生就业负起责任来。

1.改革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高校应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要避免专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2.培养富有实践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目前高校过多地倾向于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在教学中创新培养方式和方法,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锻炼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

3.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是一所学校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部门,学校应倾注力量,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服务团队,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更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我,调整就业观念,培养自我发展、自主就业的能力

1.调整就业观念,坚持理想,尊重现实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想马上就找到完全理想的工作岗位往往很难。大学生应该顺应趋势,调整心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甚至应该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准备。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到贫困、边远地区去报效祖国的理想和觉悟。

2.应聘要要讲策略、讲技巧。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兴趣去搜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去应聘,减少应聘的盲目性。同时,要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和方法,注重细节,讲究策略,以自信、轻松的心态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3.敢于竞争,自主就业,勇于创业。大学生应勇于自我推荐,主动出击,敢于竞争。在竞争中锻炼自主就业的才能。同时,大学生在条件具备,看准机会的情况下,要勇于创业,敢于做时代的弄潮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进行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找一些靠谱的合作伙伴,多了解一下现在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关注大学生就业,也期待更多的学者讨论、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分担,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_.。[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教育研究.202_,(4). [3]浅析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202_,(2). [4]百度文库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将更加突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需要大学毕业生转变求职观念,拓宽求职范围,也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甚至可以说农民工挤占了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非常小。长期以来,低端的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变成了推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由于对文化和技能要求较低,农民工通过培训之后就可以胜任,因此许多企业宁愿招聘农民工而不愿意招收大学毕业生。根据202_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2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从5.58%提高到7.53%,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民工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则从57.74%提高到66.47%,显然,制造业中农民工的增长远快于大学生。制造业是我国非农就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全国30%以上的从业人员都在制造业。尽管制造业在迅速地扩张,然而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却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增长。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同样由于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同样非常低,202_年大专以上从业人员仅占8.73%,而农民工则占了51.74%。在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形下,当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扩张时,就业难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在1999年高校扩招之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不构成突出的社会问题,从1999年开始,高校大幅度扩招,结果到四年之后这批学生应该毕业的202_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突显了出来,从此之后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由此可见,对于大学毕业生供求与需求之间的失衡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并不能在短期内加以改变。

2.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并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这使得各种劳动力都纷纷往东部沿海地区聚集,大学生就业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首选就业区域。202_年,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在东部地区约占47.69%,到202_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53.24%。这使得东部地区人才的竞争异常激烈,大学毕业生在东部寻找就业岗位的难度也日益增加。由于城乡差距同样显著,在同一个地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往往也都向大城市聚集,这使得大城市呈现出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同样也使得大城市里大学生求职竞争非常激烈。

3.当前户籍制度在大中城市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能否取得大中城市户口是他们找工作过程中普遍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他们往往把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国企作为求职的优先选项。不少中小企业虽然对大学毕业生有较强的需求,然而由于无法解决户口,最终也很难招聘到或者留住大学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明显向公共部门聚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部门不仅可以解决落户等问题,而且在稳定性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

4.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首先是来自于被裁职员的竞争威胁。这些人员在失业之后势必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显然是一种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容易受到冲击。其次是来自于海归人员的竞争威胁。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大量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在毕业时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更有原本在海外工作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人员,他们都有可能回国寻找就业机会,这无疑对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形成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国内大学毕业生在外语和专业技能以及视野等方面可能会处于下风。以高校为例,由于近年来海归博士较多,因此给了高校以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少高校在引进老师或者研究人员时往往会优先考虑海归博士硕士,这无疑给本土毕业的博士硕士们在求职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竞争

压力。

二、大学毕业生正确的求职观念

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看,需要积极转变求职观念,充分利用国家战略规划与各种优惠政策,把眼光更多地投向更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投向中小城市,投向中小企业,更多地关注自我创业。

1.中西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竞争的激烈程度原本就很高。而此次金融危机中东部沿海地区恰恰成为重灾区,这使得在东部地区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更大。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比例较低,受到的冲击相对缓和,加上这两个地区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少,就业竞争没有东部地区那么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到中西部地区显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宏观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开发大西部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故而相应地会在投资和政策上相应地倾斜,在这种情形下,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应地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类似地,在中小城市,由于大学毕业生相对较少,竞争没有大城市那么激烈,一旦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可能会比在大城市更容易得到施展才华的空间,而且,中小城市生活成本较低,能够缓解刚工作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压力,更容易使他们安心工作。

2.中小企业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良好舞台。中小企业是我国就业的主体,然而受户籍等因素的限制,中小企业往往由于无法解决落户问题而并没有被大学毕业生看好,小型企业更是如此。然而,小企业往往机制灵活,且多数处于成长期,更有可能为大学毕业生的成长提供机遇。值得庆幸的是,近日来,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包括: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的落户问题不再成为限制他们就业的障碍。这对于处在严峻就业形势之下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3.以创业促就业,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就业形势时的一种积极思路。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各高校给正在求职的大学生的宣传的一种理念。不过创业的过程势必很艰辛,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应该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高校和各级政府应该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尽可能优惠的政策措施。早在202_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规定,“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且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日期在其毕业后两年以内的,自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显然,政策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方便。202_年7月,财政部、国家发革委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三年内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此外,最新出台的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中特别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具体的政策包括: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新政策的出台,无疑给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以积极的支持。

4.面向基层,城乡就业统筹结合。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基层,极为缺乏大学毕业生,一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尤其紧缺,例如农学、医学、林学等专业。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正在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近日出台的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中特别提到,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此外,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这就意味

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数项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后续的问题是如何切实落实这些政策。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各种办法积极落实新的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安心地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这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更应该意识到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是建立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之上的,良好的销售渠道及物流管理等诸多环节都需要有高学历人才的参与,而不应该把竞争优势建立在低劳动成本之上。

三、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长期问题

如前所述,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具有长期性质,需要花较长一段时间去调整并逐步解决。金融危机给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得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形势更加严峻,但金融危机并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随着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开始制定并付诸实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制定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优惠举措,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优惠政策,使大学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例如上海市比较早地开展了大学生见习制度,各用人单位以见习方式招收大学生,如果见习期间表现良好,很有可能转为正式员工。这一措施解决了大学毕业生从校园到工作岗位之间的角色转移问题,也非常有利于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提高人力资本储备的效率。除上海以外,不少城市同样也开展了大学生见习制度,例如厦门、福州、武汉、南京、大连、杭州、宁波等地在这方面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探索,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也日趋完善。近日,上海市杨浦区向大学毕业生同时推出了1000个公共服务见习岗位,吸引了大量在沪高校毕业生前往应聘。除了大学生见习制度以外,各地还有不少颇具地方特色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在当前的形势下,迫切需要把各地有效的举措加以总结完善,并进一步推广,以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中受益。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在校期间应该努力掌握专业技能,并充分利用各种见习机会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自己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结果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要有充分认识。大学毕业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同时把眼光放得更宽阔一些,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高校和社会各界应该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__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2_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比如202_年出现民工大量的返乡,但是春节以后,经济一恢复,他们又迅速回到城里,到202_年的9月份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这种周期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三、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范文模版]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2_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2_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二、当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

1.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2_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制度原因。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就会影响企业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的质量,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很大,主要是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40岁以上的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

从“十二五”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供给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这种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将继续并存。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的判断是各国在调整和恢复本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保持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促使劳动成本在上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将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快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农民工存量和增量就业的影响。

4.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从政策制定来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障碍已基本上消除,就业岗位的限制和卡、证收费等就业准入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城市的政府以管理之名行限制之实,还在限定企业要优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和使用农民工的比例,按使用农民工人数向企业收取管理费。

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2_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2_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并与充分就业相挂钩。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达5亿多元。202_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资金4亿元,比202_年增加了1.5 亿元,增长了60%。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202_—202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培训激励政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比如202_年出现民工大量的返乡,但是春节以后,经济一恢复,他们又迅速回到城里,到202_年的9月份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这种周期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一)农民工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6.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对于现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一定非要去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也可以就业。

2.在校学生应提前为求职做准备,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积极拓展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范围。

3.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例如当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4、及时了解当今社会就业情况,关注时事发展,不错过机遇,平稳心态,务实学习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第五篇:中国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 姓名 王守珍 班级 z1205 学号 0649120518

当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202_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有630万,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安排的大约有700万,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一块大约也还有600万人,再加上下岗失业人员以及从军队退伍需要安排的人员,一共有2400万人左右需要就业。而国家自己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另外,目前还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则是就业问题的重点。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严重。首先是专业扎堆,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是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2_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5.其他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性别问题,相关资料表明,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还有,城乡区别问题。据报道,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二、当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复杂性

1.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状况继续存在。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是普遍现象。据对就业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的调查,202_年,57%的人有过失业,其中,失业持续时间在1个月的占21%,1至2个月的占36%,4至6个月的占16%,6个月以上的占27%。政策缺陷是造成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制度原因。一些地方政策的歧视性倾向造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事实上的不平等;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民工时存在着有法不依的现象;农民工的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也造成了就业不稳定状态。数据显示,农民工就业中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职业技能。能够稳定地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农民工还不到三成。现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农民工约80%是“80后”,大多数已经与农民这个身份标识无关而成为全职的非农劳动者,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就会影响企业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向低碳经济转变,进而影响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工业化的质量,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2.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继续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将出现减少趋势,每年需要转移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在600万至750万左右,新增转移数量有所减少,但整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现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依然很大,主要是男性在45岁以上,女性在40岁以上的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

从“十二五”期间对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从供给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仍以初中为主,这种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劳动力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会影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企业招工难和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将继续并存。

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农民工就业需求的影响。在“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总的判断是各国在调整和恢复本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保持以往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出口导向型产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会有较大下降。在国际市场上,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在持续上升,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等原因促使劳动成本在上升。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将会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有较快提高。这些都会影响到对农民工存量和增量就业的影响。

4.农民工获得公共就业服务难。按照各地颁发的文件初步统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涉及的收费项目有20多项,在乡里需要办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健康证、毕业证等证明,在打工城市需要办暂住证、就业证、健康证等证明。从政策制定来说,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障碍已基本上消除,就业岗位的限制和卡、证收费等就业准入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一些城市的政府以管理之名行限制之实,还在限定企业要优先招收城镇劳动力和使用农民工的比例,按使用农民工人数向企业收取管理费。

5.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然不足。农民工职业技能低下造成就业能力低下的状况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2_年中央6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积极配合阳光工程的实施,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专项资金,202_年安排资金2.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贴到农民个人,让受训农民直接受益,并与充分就业相挂钩。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金达5亿多元。202_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了支持力度,安排资金4亿元,比202_年增加了1.5 亿元,增长了60%。阳光工程的启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劳动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202_—202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培训激励政策、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

三、问题分析

中国的就业问题从大体形势来看,好像越来越复杂,其实从问题的本质上,跟一般的就业理论的问题是吻合的,无非就是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1)周期性失业,或者说周期性就业困难,它和宏观经济的周期现象相关,经济景气,人们的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相反,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失业率。因此农民工最容易遭受的是周期性失业的影响。比如202_年出现民工大量的返乡,但是春节以后,经济一恢复,他们又迅速回到城里,到202_年的9月份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这也说明了这种周期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2)摩擦性的失业,或者摩擦性的就业困难,这是指个人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真实就业岗位与个人之间的匹配关系,如果匹配得不好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就容易遭受到摩擦性的就业困难。(3)结构性的失业,或者结构性的就业困难,它是个人的人力资本、技能和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能,它们之间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大学生同样也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就业困难,但这不是主要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四、就业问题解决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个人要“三管齐下”,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政府要实施更加积极地就业政策,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劳动者个人也要做出足够的选择和调整。就业问题是国家关注民生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

(一)农民工就业政策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健全城乡统一、平等就业、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覆盖城乡的农民工公共就业信息和服务体系,把农民工进城务工纳入城乡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政策引导农民工外出务工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3.发展政府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4.加快建立覆盖农民工的普惠的公共服务制度,深化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教育、卫生、住房、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制,把农民工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5.以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为政策调整重点,构建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新型劳资关系,制定包括规范经济罢工在内的劳动关系法,完善工会法、合同法,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

6.以促进稳定就业农民工和“80后”农民工市民化为政策调整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权益;探索大城市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办法,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农民工进城落户定居上能取得突破。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

2、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

3、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5、为高校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人事、教育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办理相关手续,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本人落实工作单位后,公安机关按有关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6、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应免费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对于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由民政部门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救助。此项费用由地方财政列支。

7、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使大批动手能力强、适应性较好的高职(大专)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教育系统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由劳动保障部门适当减免。

对于现如今社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讨论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自己的就业观念,不一定非要去政府、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也可以就业。

2.在校学生应提前为求职做准备,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术能力,积极拓展知识面,扩大就业领域范围。

3.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例如当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以及城市社区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文化科技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岗位。

形势与政策-浅谈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