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校友创业事迹:创业需要那么一点精神
优秀校友创业事迹:创业需要那么一点精神
陈xx,男,xx职校1998级机电专业学生,现为浙江义乌玩侨虹玩具厂厂长。
“‘成功’,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一生都在为这两个字奋斗!”谈起自己的创业路程,陈xx感慨颇多!像千千万万创业者一样,一路走来,他确实付出了不少努力,经历了很多艰辛困难,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走上了虽不算成功但非常快乐、非常充实的创业之路。一个人在黑暗中行走,如果前面有一个灯塔,路再远也会走下去。陈xx说,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因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最重要的是自己不甘平庸的追求!
陈xx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有三兄弟,排行老大的他,自然从小在家就担当起照顾弟弟们的责任,在成长中他渐渐形成务实的做事风格,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甚至要先学会只耕耘,不收获。农民播种时要深耕细作,从事任何行业都一样。
1999年走出xx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门,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他步入了绿色军营。两年的军旅生活教会了他做人做事要有毅力,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在今后的创业生涯中,无论遇到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退缩;面临挫折坎坷,从未动摇。他深深感到,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让年轻不成熟的他在这里百炼成钢,毫不夸张地讲,这段历练使他终身受益。
2002年从部队出来,生存问题很快就迫在眉睫,让他无暇去想所谓的理想抱负,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最后回家乡当了一名治安队员。日子在不紧不慢的过着,时光如梭,转眼即逝,最初的踌躇满志,雄心勃勃已被平静安逸的生活一点一点的泯灭。他不甘心这一生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虚度,但当时的他只有想法没有行动。2004年初,那年他22岁,他就对自己说他还这么年轻总不能一直这样平庸下去吧,于是就有了想自己出去闯闯的念头。在一番抉择之后,他来到舅父开办的玩具厂学习工作,先是从最低层做起,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很低,环境跟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但这种从底层环境锻炼造就的内驱力非常重要。挣扎于底层的人总会有一种自发的求生拼搏的意志,工作学习数月后他来到了浙江义乌一家工厂上班。义乌是小商品之都,当时的他还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不断的学习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他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他总比别人多付出一倍的努力,两年多的历练后,业务上已经是如鱼得水,有了很出色的成绩,工资收入也不低!但他知道那些都不是他想追求的人生目标,他喜欢思考且心底有一股强烈拼搏的精神,这些促使他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那时候心里萌发了想拥有一份自己事业的念头。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理念决定了你该如何选择,选择决定了你踏上哪一条路,走上哪一条路决定了你将来的人生过程和结果。在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加上自己也做足了创业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陈xx于2007年创立了义乌侨虹玩具厂!在工厂起步期间,资金、人才短缺,陈xx面对了很大的压力,但他骨子里是个喜欢挑战和不怕失败的人,他常说一句话“有难度的事情,才有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他艰辛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玩具厂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了,已成为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玩具生产企业,并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
其实,陈xx对自己最引为自傲的还不是他的创造力和爆发力,而是他懂得反思自己,他总是在反思中不断地进步!他很庆幸自己历经了多种生活,因为他正是在不同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学到了很实用的东西,获得了不寻常的经验。对于刚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他特别鼓励他们保持创业的冲动!他认为,创业需要那么一点精神,就是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
“母校是我出航的起点,军营打造了我的精气神。这座充满机会的城市为我提供了实现理想抱负的舞台。不屈的信念使我继续向前走,成功之路就在我前面!”充满豪情的话语,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一个创业者的人格之美。
第二篇:优秀校友创业事迹:创业需要那末一点精神
范文大全
陈xx,男,xx职校1998级机电专业学生,现为浙江义乌玩侨虹玩具厂厂长。
成功,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很多人一生都在为这两个字奋斗!谈起自己的创业路程,陈xx感慨颇多!像千千万万创业者一样,一路走来,他确切付出了很多努力,经历了很多艰辛困难,但终究还是坚持下来,走上了虽不算成功但非常快乐、非常充实的创业之路。一个人在黑暗中行走,假如前面有一个灯塔,路再远也会走下去。陈xx说,自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是由于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最重要的是自己不甘平庸的寻求!
陈xx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有三兄弟,排行老大的他,自然从小在家就担当起照顾弟弟们的责任,在成长中他渐渐构成务实的做事风格,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乃至要先学会只耕耘,不收获。农民播种时要深耕细作,从事任何行业都一样。
1999年走出xx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门,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他步入了绿色军营。两年的军旅生活教会了他做人做事要有毅力,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在今后的创业生涯中,不管碰到任何的困难,都不会畏缩;面临挫折曲折,从未动摇。他深深感到,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让年轻不成熟的他在这里百炼成钢,绝不夸大地讲,这段历练使他毕生受益。
2002年从部队出来,生存题目很快就迫在眉睫,让他无暇去想所谓的理想抱负,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最后回故乡当了一位治安队员。日子在不紧不慢的过着,时光如梭,转眼即逝,最初的踌蹰满志,雄心勃勃已被平静安逸的生活一点一点的泯灭。他不甘心这一生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虚度,但当时的他只有想法没有行动。2004年初,那年他22岁,他就对自己说他还这么年轻总不能一直这样平庸下去吧,因而就有了想自己出去闯闯的动机。在一番决定以后,他来到舅父开办的玩具厂学习工作,先是从最低层做起,那时候一个月工资很低,环境跟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但这类从底层环境锻炼造就的内驱力非常重要。挣扎于底层的人总会有一种自发的求生拼搏的意志,工作学习数月后他来到了浙江义乌一家工厂上班。义乌是小商品之都,当时的他还甚么都不懂,但是他不断的学习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他的本职工作。在工作中他总比他人多付出一倍的努力,两年多的历练后,业务上已经是如鱼得水,有了很出色的成绩,工资收入也不低!但他知道那些都不是他想寻求的人生目标,他喜欢思考且心底有一股强烈拼搏的精神,这些促使他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那时候心里萌生了想具有一份自己事业的动机。
思路决定前途,态度决定高度,理念决定了你该如何选择,选择决定了你踏上哪一条路,走上哪一条路决定了你将来的人生进程和结果。在工作中积累下来的人脉关系,加上自己也做足了创业的前期预备工作以后,陈xx于2007年创建了义乌侨虹玩具厂!在工厂起步期间,资金、人才短缺,陈xx面对了很大的压力,但他骨子里是个喜欢挑战和不怕失败的人,他常说一句话有难度的事情,才有发展。工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他艰辛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玩具厂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了,已成为周边地区颇具影响力的玩具生产企业,并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
第三篇: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
优秀毕业生创业事迹
从不起眼开始创建不平凡的事业
xx,男,xx职校xx级电脑应用专业学生,现任xx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毕业后,暂时没找到工作的xx先是去了东莞,每天帮母舅起早贪黑的送菜到电子厂去,非常辛苦。一个多月后,在学校就业部门的介绍下,xx通过面试成为了xx电脑公司的一员。当时工资不高,扣除伙食费跟住宿费后就所剩无几。但是xx没有计较,他努力工作、学习,专心的做好自己的事,不到半年,就当上了技术部主管。随后,公司不断壮大,xx的职位也得到了飞快的提升,成为了公司工程部的经理,下管技术部、软件部和维修部。
xx年,xx开始规划自己的事业,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前往xx,准备创业。刚到的那段时间里,稳重的他先清醒的给自己做了个定位——求职学习销售,蓄势准备。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xx顺利进入一家Hp专卖店工作,从中学习了大量的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10个月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的xx辞职出来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公司。
对于目前境况,xx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说:“虽然公司现在赚的钱不算多,但起码比打工要好好几倍,而且,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一份事业,每一个不平凡的事业,都是从不起眼开始的!”
第四篇:优秀企业家创业事迹
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吉达饲料厂,从吉达饲料厂到现在的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总经理于畅的带领下,企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资产从建厂之初的几千元增加到现在的三千多万元,年产值由创业初期的几百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亿元,企业员工也从当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几百个人,公司的业务由原来的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发展到现在的集饲料生产、销售、畜禽回收、销售“一条龙”服务于一体的中型规模企业,与公司长期签订养殖回收协议的农户1000多户,覆盖了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和公主岭市等县市的几十个乡镇,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真正形成了“公司农户”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企业。公司从到连续四年被中共长春市委授予“先进私营企业”的称号。公司总经理于畅从到连续三年被长春市授予“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被共青团农安县委评为农安县首届“创业、创新、创效”杰出青年之星,被评为长春市“十大进城务工青年”,同年还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
一、把握机遇,勇做创新
每当提起创业时的艰辛,作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的于畅就有无限的感慨。于畅出生于农安县合隆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心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无论干什么都想争第一。1994年,刚刚从农安师范学校毕业的于畅,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毅然放弃了教师这个当时在人们眼里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主动下海经商,开始了自主创业的生涯。自主创业,说起来容易,可当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发现那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创业之初,首先摆在于畅面前的问题就是选择哪一个行业进行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于畅在父亲的支持下,选择了饲料行业。发展的项目确定了,但在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前提下,要在当时饲料生产厂家林立的市场中立足,谈何容易!然而,于畅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无资金,他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积蓄,又求亲告邻,千方筹措;无场地,他就租借了别人闲置的院落;无经验,他虚心请教,向市场学习,向高手学习。为做好营销工作,他吃的苦、受的罪,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就这样,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吉达饲料厂建成并投产了。办厂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和产量都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并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道严峻的课题摆在年仅22(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teniu.cc)岁的于畅面前。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的调查,他认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础。所以,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他就将“诚实做人,守信经商”作为办厂的宗旨。正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和经营理念,他大胆探索改变传统饲料产业的经营方式,从企业正式投产开始,他主动联系养殖大户,与养殖农户订立诚信合约,把自己的产品先无偿的提供给养殖农户,帮助养殖农户解决购买饲料的前期投资难题和畜禽的后期销售风险,在养殖农户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再交付购买饲料的款项。正是这种大胆的“诚信经营战略”,使企业从一起步便与养殖农户建立了互信互利,忠实可靠的合作关系,既推动了农户养殖业的发展,也使自己的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现在“诚实做人,守信经商”已经成为吉达饲料公司独具特色的经营风格和企业文化。
吉达饲料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站稳了脚,并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润也逐年增加,于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但是,于畅并没有满足,他要的不仅仅是使自己身边的市场,他要把吉达饲料推向全省乃至全国。于是,新的一场战役打响了,在于畅的带领下,经过吉达饲料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经过六年的拼搏,吉达牌饲料不仅在吉林省市场中打出了一片天下,而且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占据了一席之地。
面对运行良好的企业和逐年增加的利润,于畅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成绩。此时的饲料市场的激烈竞争时代已经尘埃落定,大起大落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微观的调整还在继续。如何为企业发展选择新的突破口,成为此时摆在于畅面前新的课题。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于畅发现,现阶段饲料生产企业和厂家都采取了同一种销售模式,即厂家—销售商—农户。对于厂家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使企业减少经营风险,市场维护工作做得也比较容易,而且可以降低销售成本。对经销商来说,“厂家—销售商—农户”的销售模式可以保障自己所经营的品牌在一个区域内的独占性,保证自己所获得利润。在调研中,于畅感到,“厂家—销售商—农户”销售模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都已经习惯了这种销售模式,在没有
大的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想在这种销售模式下打开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是十分困难的。怎么办?于畅在思索、在探究。在回顾吉达所走过的道路时,于畅突然被企业创立初期所采取的“诚信经营战略”模式点醒。于畅想,传统的销售模式中,经销商是连接厂家与农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经销商才成为传统销售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遗患,这也是经销
商获得利润的基础。如果抛开经销商,由厂家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并分享经销商的利润,这样不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于畅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振奋,他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口。当于畅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听到的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家人认为,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可以了,只要继续做下去,总会有壮大的一天,何必在另辟蹊径,搞不好会将已经取得成绩都赔进去。厂里的员工也劝于畅,如果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销售成本,而且必将放弃一大部分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市场份额,这样必然是得不偿失。面对家人的质疑和员工的劝说,于畅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如果满足于现状,那只能是“小富即安”,根本就谈不上发展和壮大,企业的发展在于创新,只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会得到别人没有得到的发展机会。
有了明确的目标,于畅开始为转变销售模式做准备,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市场调研。但是,调研的结果却表明,于畅的想法所面临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当时从事养殖业的农户中,绝大多数是靠自有资金进行发展的,规模小,对饲料的需求数量也不是很多,而且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危险,就只有“破产”,而养殖农户的“破产”就意味着企业直接销售给他的饲料将血本无归。即使养殖成功了,如何将养殖的畜禽销售出去变为实实在在的钞票,也是一个养殖农户很难逾越的障碍。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确实让于畅费了不少的心血。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深入研究,于畅提出,由吉达根据养殖农户的实际情况,依据互信原则,为养殖农户无偿提供优质、低价的鸡雏、饲料和无息贷款帮助养殖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不需养户投资,提供并负责回收和销售养殖的畜禽,待养殖农户成品鸡出售后,再统一结算。共同承担养殖风险,在养殖农户盈利之后再逐步还清贷款。这一想法,不仅让知道这个消息的养殖农户们觉得不可思议,就连于畅的家人和厂里员工的心中也充满疑虑。
说干就干。,于畅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将吉达饲料厂更名为吉达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将公司的业务由单一的饲料生产、销售扩大为饲料生产、销售和畜禽回收、销售。这次企业的更名和公司业务的增加,让很多觉得不可思议的养殖农户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与吉达合作。面对这一张张渴求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面孔,于畅却冷静了下来。此时公司的资金有限,如果对每一个前来寻求合作的农户都给予支持,那么就成了“撒胡椒面”,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鉴于这种情况,于畅一方面对前来寻求合作的养殖农户们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则积极选择典型准备加以扶持。
第五篇:优秀厂长创业事迹
优秀厂长创业事迹范文
在九江市,提起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邵伙军的名字,无论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普通市民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的名字是和九江玻璃纤维厂的成功改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他的“四不怕”的改革精神在市民中广为传颂的。
邵伙军同志1965年12月入伍,转业之前是部队的团政委,1986年初转业到九江玻璃纤
维厂工作,他先后担任厂党委副书记,副书记兼副厂长、厂长、厂长兼厂党委书记等职,2001年工厂进行资产重组后被巨石集团聘任为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总经理至今。
巨石集团九江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九江玻璃纤维厂,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16家大中型玻璃纤维企业之一。在他1990年担任厂长后工厂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取得过“生产年年长,工资年年加,房子年年盖”的优异成绩;在实行市场经济后,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企业步入了没有钱发工资、没有钱购买原材料、没有钱交纳水电费、没有钱交纳银行利息、没有钱缴纳“三金”的“五无”境地。尽管我们也进行过多次深化企业内部的改革,企业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困境。2001年他在九江市委和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及时抓住一个偶然的机会,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重组,年年迈大步,并实现了由“五无”到“五不欠”即:不欠员工工资、不欠银行利息、不欠原材料款、不欠社保“三金”、不欠水费电费的巨大转变。巨石九江公司的广大员工盛赞邵伙军同志是员工的贴心人,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带头人,是党的好干部,是军转干部的楷模,2005年他光荣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下面将他坚持以人为本,锐意改革创新的事迹介绍如下。
一、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是体现党的宗旨,也是他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之前的改革还是在2001年的改制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九江玻璃纤维厂是一个办了几十年的老厂,职工严重超编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在资产重组的谈判中,中化建从重组后的效益角度出发,不愿意全数接收工厂原先的2440多名职工。他在当时参加谈判时坚持说:“这些职工多少年来都是和我并肩战斗的战友,过去企业困难发不出工资,为了多数职工的整体利益,有的同志办了‘两不找’的停薪留职手续,已经为工厂的整体利益作出了牺牲。现在有的职工已经是接近退休年龄了,有的是一家几口,老的老小的小,都要靠他们养活,现在马上要进行资产重组了,工厂发展有希望了,我不能再把他们拒之门外了,只要有一个职工进不了中化建这个笼子重组就免谈”,集团公司的领导看到他对职工的感情这样深厚,态度又这样坚决,最后同意将九江玻璃纤维厂的2440多名职工全部如数接收。
在资产重组完毕后,有不少过去下岗的职工迫切地要求回来上班,他又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讲,“暂时还不能回来,企业刚刚改制,生产规模还没有扩大,如果又都立即回来上班,跟以前有什么区别,刚刚出现的一点生机不又要回到老路上去吗”。经过他耐心地做工作,这些同志都愉快地回去了。随着工厂生产的不断发展,他又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安排过去下岗的职工回来上岗,在他的亲自过问下,过去300多名下岗的职工,凡愿意回来上岗的全部都回来上班了。后来不仅人人有班上,有工资发,而且工资水平还年年有提高。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全体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过去由于企业困难中断了几年,兼并之后,大家都迫切希望能接上,通过他和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工厂中断了几年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先后都接轨了,现在是在职职工有班上,退休职工有保障,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前程丝锦,柳暗花明。
二、改革必须发扬“四不怕”精神
改革必须发扬“四不怕”的精神,这是他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次进行改革的深刻体会。因为改革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尝试,其实质是利益的再分配,在改革中不可能不触及一部份人的利益,不可能不得罪一些人,作为改革者也不可能不承担着改革失败的风险,同时也会遭到一些人的污蔑和人身攻击,甚至是报复,这是不足为奇的。在2001年的资产重组中,邵伙军同志的“四不怕”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第一是“不怕丢面子”。“面子是一个人尊严的象征,一个人如果不要面子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但作为改革者,首先是要“不怕丢面子”。他担任了10多年的厂长,在九江市乃至于在全国同行业都有一定的影响;从政治荣誉上讲,从中央到地方的奖励他都得过,荣获过全国模范军转干部殊荣、当过多届省、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委候补委员、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厂长(经理)。现在进行改制,工厂被别人兼并了,这个面子往那里搁?但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职工有班上、生活有保障,他把个人的“面子”抛到了一边,毅然坚持改革,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