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溯源︱两宋山水画之艺术成就
公元960 年, 赵匡胤夺取政权, 建立了宋朝。自宋太宗赵匡胤起, 几乎各朝皇帝都有书画的爱好, 特别是宋徽宗赵佶艺术才华卓越。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 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发展, 社会进步, 经济繁荣, 带动了文化科学的繁荣, 因此宋代绘画到了开宗立派的时代, 并开创和丰富了中国绘画艺术语言和审美规范, 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宋·李唐
万壑松风图
绢本墨色 187.5×138.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画家分为三大类: 宫廷画家、士大夫文人画家和民间职业画家。宫廷画家在皇帝和贵族的倡导下创建的, 宫廷画又称“院体画”一般指宫廷画家崇尚写实, 风格富丽工细的绘画形式。“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 画家重视文学修养, 强调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等方面, 绘画多为寄情山水树石及梅兰竹菊, 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 风格清新空灵自然, 朴实平淡。宋代经济的发展, 民间职业画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曾出现书画夜市和画家的行会组织。山水画在唐代以前作为人物画背景出现, 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种。隋朝时期, 独幅山水画出现了如展子虔的《游春图》。独幅山水画, 由于是山水画发展初期, 构图简单, 用笔单调, 有线无墨, 后经唐五代画家不断探索, 使山水画技法逐步完善, 发展到宋代已达高峰。宋代山水画的丰富和它的深刻性, 主要在于画家“外师造化”, 对山川自然的观察, 对大好山河一草一木的赞美, 用绘画表达审美情操。宋代山水画发展到成熟时期, 用笔、用墨、用色上出现了如“淡墨清岚”, “米点落茄”, “青绿巧整”, “水墨苍劲”以及“熔金碧于水墨于一体”等等多种画法。北宋·郭熙
早春图
绢本墨色
158.3×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之前, “界画”是山水画题材日益扩大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画料, 作品描绘的大多是殿阁楼台, 舟船车舆, 桥梁闸口等, 场面细节刻划精妙, 用笔准确工整。宋代, “界画”继续发展, 代表画家有张择端、郭忠恕。北宋中期文人画家异军突起, 他们强调绘画要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画法上, 注重笔墨情趣, 提倡水墨写意。与此同时, 要求构图完整、用笔工细的“院体画派”也在不断的发展。院体画派的画家注重的是物体的外形刻画, 削弱了作品的内涵。文人画家则追求神似, 在观念上与院体画有着根本的不同。如果说院体画是宋人宫廷画的顶峰, 那么文人画在宋代已具规模, 文人画家有理论有实践, 为后代的文人画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宋·范宽
溪山行旅图
绢本墨色
206.3×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绘画从时间上大致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北宋前期(960—1100 年)。这一时期的画家在继承唐、五代传统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 其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郭熙。第二时期, 宋徽宗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皇帝、大臣对书画的爱好提倡, 以及画院的建立,为画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宋徽宗在位时, 绘画创作十分繁荣, 代表人物有张择端、李公麟、米芾、王希孟等。第三时期, 南宋前期, 即宋孝宗, 宋光宗时期。这一时期画院依然兴盛, 著名画家有李唐、刘松年、赵佰驹等人。第四时期, 南宋后期, 代表人物有马远、夏珪、梁楷等。两宋绘画作品中, 成就最高是山水画,次之是花鸟画后是人物画。整体来说, 两宋绘画是历史上绘画技法完善, 画家风格面貌繁多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山水画创作可以说达到了绘画顶峰。北宋·郭熙
树色平远图
绢本墨色
32.4×104.8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一、北宋山水画
第一时期, 北宋前期山水画。这一时期的李成、范宽和郭熙是当时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作品以传统水墨为基础, 多表现北方浑雄壮阔的自然山水。李成、范宽和五代时期的关仝被认为是“三足鼎峙, 百代标程”, 可见其影响之大。
李成字咸熙, 唐朝宗室后代, 自幼好诗赋与琴棋画。他的山水画初学五代荆浩关仝, 后自成风格。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称他“精通造化, 笔尽意在,扫千里于尺, 写万趣于指下。峰峦重叠, 间露祠墅, 此为最佳。至于林木稠薄, 泉流深浅, 如就真景, 思清格老, 古天其人”。李成观察体验自然山川, 造化为师,与山川融化用笔墨表现内心世界。流传至今传为李成作的《寒林平野图》画面二松挺立, 枯树相交其间,寒森萧疏, 松树顶天立地, 用笔工整严紧, 透视采用平远法。《图画见面志》中说他的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毫铮颖脱, 墨法精微。”李成卓越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北方山水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宋·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之三)绢本设色
41.3×6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 名中正, 字仲立。为人宽厚有大度, 时人便以“范宽”相称。他主张“与其师人, 不如师诸造化”,所以常居山林观察自然, 领悟山川的四时变化, 风晨雨夕, 以求其趣。《圣朝名画评》把他和李成的画同列神品。范宽是继李成之后又一位代表北宋山水画最高成就的画家, 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 《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是范宽流传至今的真迹, 画幅较大, 正面大山占整幅画的三分之二, 前景满山双勾树木, 山头杂树丛生, 巨瀑从山腰间直倾而下, 画面雄厚沉稳, 前景山石多用小斧劈皴法, 中景山石用“雨点皴法”。而另一幅《雪景寒林图》则不同, 所表现的是北方雪景山水, 在这幅作品中, 范宽创造了一个纯化境界, 画中群峰积雪, 千里冰封,近景枯木交错, 寒水深湛, 中景岸渚汀州。远景白雪茫茫, 天深山亮, 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慑人心魄的魅力。技法上, 枯树用笔大胆爽快, 山水多用短线皴出, 水与天空作淡墨渲染, 画面自然, 构图饱满。郭熙, 字淳夫, 河阳温县人。神宗时奉诏入宫廷画院。早年作品山水秀美, 后师法李成, 他是李成之后, 把中国山水画创作推向表现更加真实细腻, 微妙变化的人, 并赋予它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受到了苏轼、黄庭坚等文人的赞扬。代表作品《早春图》, 山耸盘回, 水源高远, 技法多作云头皴, 鬼面皴, 树木鹰爪树, 杂叶夹笔, 单笔相半。他在构图经营位置方面提出“三远”论点, 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 在实践和理论上对中国山水画有很大贡献, 山水画论《林泉高致集》成为中国画学的重要著作。宋·燕文貴
溪山楼观图
103.9×47.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燕文贵, 吴兴(今浙江)人, 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 专长山水, 兼及人物。他的山水画创作, 不囿于古人, 景物多变, 自成一家, 现存存作品《溪山楼观图》、《夏山图》等。第二时期, 北宋后期即宋徽宗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宋徽宗对书画创作的大力支持, 建立画院, 画家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有了很好的创作环境。这一时期, 院体画蓬勃发展, 文人画异军突起。代表画家有张择端、李公麟、米芾、王诜、王希孟等。米芾(1057—1107), 字元章, 号海岳外史, 襄阳漫士, 鹿门居士。其子米友仁(1086—1165), 字元晖。画史上有“大米、小米”或“二米”之称。米芾远宗王墨,近法董源, 创米氏云山, 自成一派, 别开生面, 是北宋后期突破前人画格而另辟蹊径者。明董其昌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 至米又一变耳”。米芾对山水画的创造, 在于对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二米”对江南的云山烟雨, 感受至深。米芾强调写意画法: “信笔为之, 以烟云掩映, 树木不取工细, 意似便已。”所谓“天机超逸, 不事绳墨, 点滴烟云, 草草而成, 不失天真”。他称道山水画要“平淡天真”、“不装巧趣”。小米自称“墨戏”, 重笔墨情趣。二米云山是以采用泼墨法, 并能以积墨和破墨, 以关键处, 又常以焦墨提神, 所画云山用墨, 精妙处在于见笔见墨, 浑然天成。其具体画法: 山石先有水笔润泽一过, 以淡墨渍染, 稍浓墨笔破出并皴出层次, 再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山头以下, 上密上疏, 云气用淡墨笔空勾,并以淡墨渲染, 树木枝干一笔画就, 用大浑点作叶,山脚坡岸用浓淡墨笔横扫, 多数不加皴斫。二米的水墨大写意, 把水墨渲染的传统技法又提高一步, 在水墨山水的发展上影响极大, 与文同、苏轼诸人, 开启了文人“墨戏”的法门, 具有早期文人画的特点。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绢本设色
56×111.8cm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 画面奔腾起伏, 绵亘千里, 江湖水泽, 烟波浩渺, 层峦叠嶂, 丛树竹林、寺观庄院, 茅舍瓦屋, 桥亭舟楫, 繁密不可胜记, 水纹周笔细密, 一碧万顷, 气势雄浑壮阔。构图严密, 疏落有致, 设色绚丽, 与没骨色彩形成对比。它发展和丰富了唐宋以来的青绿山水技法, 也反映了青绿山水画在宋代的辉煌成就。此外, 北宋的一些风俗画, 把山水风景同建筑环境巧地组合, 使山水画题材呈多样化发展。五代
关仝·秋山晚翠图
绢本设色
140.5×5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南宋山水画 山水画到了南宋时期又有较大变化。明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论述: “山水, 大小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又一变也;刘(松年)、李(唐)、马(元)、夏(珪)又一变也;大痴(黄公望)、黄鹤(王蒙)又一变也。”他的分析基本上符合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刘、李、马、夏在题材、章法、笔墨等方面, 均有变化。这个时期著名画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
李唐(约1050—1130), 字唏古, 河阳三城(河南孟县)人。他的山水初宗法李思训, 能作青绿。他的《长夏江寺图》, 笔法厚重坚劲, 以极浓的石青石绿设色。他更多的是取法荆浩、范宽, 作画古朴苍劲, 山石作大斧劈皴, 笔力纵横, 气势磅礴, 积墨深厚, 有时画树石, 全用焦墨。他的《万壑松风图》写深山万壑, 大气磅礴, 冈峦郁盘、峭壁悬崖, 苍松叠翠, 摇拽风声,飞瀑幽涧, 白云缭绕, 曲尽其妙。他是南宋水墨苍劲一派的开创者。刘松年, 钱塘人。公元1174—1194 年间为画院学生、待诏。他的画风多样: 有的似赵伯驹的青绿画风, 有的“淡墨轻岚”、“清丽细润”, 表现江南景色, 有的深受李唐影响。存世作品《四景山水》, 桃柳争艳、柳岸虚堂、老树经霜、雪披高松, 树石笔法劲挺, 界画工整。马远, 字遥父, 号钦山, 原籍山西, 后居钱塘。早年师李唐, 下笔严整, 后来发展了李唐的技法, 以雄奇简练擅长。多以焦墨作树石, 峭拔方硬, 动用大斧劈皴法, 气势纵横, 而景色新颖。存世作品有《踏歌图》、《雪图》、《对月图》、《楼台月夜图》, 《踏歌图》是和人物相结合的山水画, 描写近郊农民的欢乐情绪。远处几座危峰突兀耸立, 隐隐松林掩藏着殿阁屋宇;近处岩石山曾、高柳当空, 当径平缓, 身苗滋润;人物笔墨简约, 形神俱生。从山石和树木的画法, 可以看出马远的特有风格。宋·夏明远
山水图
绢本设色
28×19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夏珪, 字禹玉, 钱塘人, 画院待诏。他的山水画也深受李唐影响, 后来又吸收了范宽和米元晖之长,自成一格。他喜用“拖泥带水皴”作山石, 先用水笔皴擦, 然后落墨, 故水墨浑融, 苍茫淋漓, 墨气滋润, 别开生面。他在创作上以雄奇简练擅长, 达到了“不繁而意足”的精妙程度。在观察自然的方法与提练形象的能力上, 都与马远有共同的优点。现存有《溪山清远图》、《江山佳胜图》, 《溪山清远图》卷, 写江山无尽之景, 山重水复, 气势开阔, 皴法全用斧劈, 笔墨清劲爽利, 虽是李唐传派, 但有自己独创。马、夏山水, 肆意水墨, 彼笔粗皴, 章法别致, 布局新颖, 所以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南宋山水画有“青绿巧整”与水墨苍劲两种不同的风格。虽然水墨画画派占主流, 但自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也盛极一时, 不论在院内、院外, 仍然在向新的高峰攀登。赵伯驹、萧照、卫松是这一时期代表画家。北宋·卫贤
高士图
绢本设色
134.5×5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总之, 宋代山水画在题材上非常广泛, 既有描绘皇家富丽繁华的宫苑殿堂及理想化的仙境, 也有抒发文人士大夫淡泊山林的隐逸情趣, 还有表现人民生活的田园风光。形式上, 有横披长卷巨幅挂轴, 也有山水小品和扇面。技法上, 有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构图上, 有全景式, 半边式等。宋代山水画技法多样化为后代各种流传的继承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宋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可以说是绘画顶峰时期, 宋之后, 绘画复古思潮开始出现。“程式化”的笔墨形式开始发展, 除极少数画家有独创精神外, 很多一部分画家在古人画中去体验“生活”, 作品没有时代感染力。绘画需“外师选化, ”笔墨当随时代, 传统要继承, 艺术要发展, 这是当今画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也是画家的责任。
第二篇:谈两宋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谈两宋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摘要:两宋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一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使两宋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两宋山水画 各流派特征 审美特色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长为1183厘米,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有图例所证:北宋山水画家赵令穰的绘画作品《橙黄桔绿图》(24.2厘米X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诜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充分体现了北宋文人画的勃兴与初步成就,同时代表文人画在山水画领域发展成就的还有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创作作品,与青绿山水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纯然为水墨的发挥,确立起“平淡天真”的文人画美学标准和审美情趣。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马一角,夏半边”。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以上略述了两宋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其审美特征大体上归纳为:
(一)源于自然,超然其外,体道悦性,立象尽意,将天、地、宇宙视为内心的寄托,研寻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与写真画技,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
(二)在画法上采取了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构图,描绘了大自然的山川、云雾、瀑布、建筑、树木等,“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笔翰”,融入笔情墨象之中,体味“道”的自然、佛教禅宗理念的“虚静”修行和“悟”与“禅趣”,体会着文人山水画的自然闲逸感觉、澄静和清远,流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生命宇宙的体验。
(三)诗境之美,诗境内涵是宋元山水画极力提倡的重要课题,诗情的融入则使意境的创作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宋代画论学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四)笔墨技法之高超、之绝妙,是宋元山水画的特征之一。在宋元山水画中体现了山水画的各种皴法以及树叶的各种点法,线条的中、侧锋的勾勒与深浅变化,近景与远景的合理布局,书法、文学题款和印章的和谐统一,突出了用笔、用墨、用色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形成了完美的、系统的山水画技法体系。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现实的意义上讲,中国山水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很高的艺术地位,享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宋元各流派山水画的风格特征中我们领悟到什么呢?我们应该学习、解析传统的中国画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借鉴与临摹,创新与发展。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胡锦涛主席提倡:“传统与现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我们要从笔墨的传统技法与现代的各种肌理渗化、拓染、印制、抽象变形、搓揉等相结合,以致快速地发展中国山水画艺术。从现代山水画建立与发展的视角观察,同时也能够看到名家辈出,山水画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气象万千的局面;画家继承传统,深入生活,努力探索,创作出大量形式新颖、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著名画家张大千、黄宾虹等山水画家的作品浑厚华滋,注重个性与精神的写意之笔墨,妙于墨彩在具象与抽象之造型而变化,开一代新风,所作的山水画作品以意境美、笔墨美、形式美给了人们极大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孙文忠.从郭熙到马、夏——宋代画院山水画审美特色管窥.美术研究.202_(3).[2]夏晓春.论中国画意境审美动态.装饰.202_(3).[3]贺西林,赵力编著.中国美术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班级:会计11-2班
学号:1144050207
姓名:郭英铎
第三篇:两宋院体花鸟画艺术特点及其影响研究
www.teniu.cc
两宋院体花鸟画艺术特点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三大画科之一,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从中唐直到现当代,传承了千余年,其样式与风貌在各代绘画大师手中演变多端,美不胜收,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宋代以花鸟画作为宫廷绘画的主脉。形成高贵的院体风格。其题材广泛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易于寄托情感。宋代涌现出众多有重要影响的院体花鸟画画家。他们创作出了很多对后世极具影响力的花鸟画作品。整个宋代工笔花鸟画有着态度严谨、形象真实生动、工致周密、设色精妙、画面极富意蕴的特征。宋代院体花鸟画对后世影响致深。通过对两宋院体花鸟画的学习和研究让我们对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工笔花鸟画艺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题材 代表人物 传世作品 艺术特点 影响
一、表现题材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技法形式上可分为工笔、写意等手法,从题材范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工笔花鸟画又称院体花鸟画,是花鸟画的一个分支,与写意花鸟画相对。工笔花鸟画与花鸟画两者的表现题材是一致的。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范围所涉及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花鸟画是指描绘自然界的花花鸟鸟来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广义的花鸟画的题材广泛而丰富,可以说除了人物、山水外都可以是它描摹的对象。所以花木与禽鸟以及草虫鱼虾、水果蔬菜,乃至走兽家畜,都是它描绘的对象。现在,人们习惯上所称为的花鸟画,都是指广义上的花鸟画,这是历史上约定俗成的看法。
花鸟画的表现题材虽有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极普遍的物象,甚至有些题材是我们不曾留心或关注的,但是,中国的花鸟画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水准、较高文化内蕴的艺术形式,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表达特点,花鸟鱼虫等这些自然界中的小生灵,在中国古人的眼中,都被赋予了情感。中国古人用友好和善的目光去观察它们、1 www.teniu.cc
表现它们,赋予它们以无限的生命活力,这无限的生命活力,便是画家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宇宙、自然、社会变化规律的理解与体会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借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为载体和媒介,来抒发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这也是中国花鸟画表现形式中经常出现的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极为重要的观点,就是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物即我、我即物,两在而两忘。道家也认为人和物的本质本源是一致的。既然天、地、人、物,本质同源,那么“情”、“性”二字,就不唯人有,万物都有。因此花鸟画同样可传情达意,具有它自身的思想内涵,可通过它体现人的思想、感情、品性,是借物情以抒人情,借物理而寓人理。
二、重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中国花鸟画正式产生并形成独立的画科应始于中唐以后,五代时期是中国花鸟画逐步发展时期,宋代是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就花鸟画而言,五代两宋三百余年可说是这一画种臻趋高度成熟、名家荟萃的繁盛时期。特别是五代花鸟画的两大宗师:黄筌和徐熙对花鸟画不同表现形式的形成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以徐熙和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争鸣于南唐和西蜀,他们同为后世花鸟画鼻祖。由于他们或以师徒父子的形式相传;或以朋辈之间相互竞争、影响,把花鸟画推到了一个高峰,成为风范后世的楷模。“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说的就是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徐熙,出身江南名门,但一生却没有做过官,也没有进入南唐画院。他个性淡泊宁静,衷于田野之乐,他的画直接用墨笔画出物体形态,略施色彩,以不掩去墨线为度,墨线和彩色在画面中相互映发,使所画神气迥出,得生动之意,因而有人认为他是“没骨法”创始人。徐熙作画题材甚广,但大多为江湖水鸟、岸花汀草、野竹渊鱼之类,表现隐逸者对田园风光的精神向往。由于上述原因徐熙被称为“于画院外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品有《雪竹图》(附图1)、《豆花蜻蜓图》(附图2)等。
黄筌,是一位自幼聪颖而终生勤奋的画家,他一生供奉画院,写珍禽异卉,妙能夺真,风格富丽,他的绘画倍受皇室的宠爱,“黄家富贵”的风格影响了北宋前期的百余年,不愧为工笔花鸟画的一代宗师。他的花鸟画承袭了唐代以来工
www.teniu.cc
笔重彩的装饰风格,所绘题材多为宫廷中的奇花异草。他的画法是先以细线勾出轮廓,然后着色,层层渲染,色不压线,线不碍色,后人称为“勾填法”,也就是今天我们在工笔画绘制中运用的勾勒填色法。黄筌作画,注重写生,笔下形象生动逼真,色彩丰富妍丽。现存的《写生珍禽图》(附图3)是他绘画艺术风格的见证。在仅长七十厘米的绢幅上,画了20余种昆虫、禽鸟、动物。所绘形象刻画精致细腻,用笔细劲,笔痕不明显、设色艳丽。这是他为儿子黄居宝学习花鸟画所绘制的范本,这件传世之作也成为了后世学习的经典楷模。
历史进入了北宋,皇家画院的花鸟画以黄体为标准。黄居寀,黄筌幼子,画史上与其父齐名,画艺甚至超越其父,是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黄筌工细写生的勾勒赋彩法,现藏《山鹧棘雀图》(附图4)是他艺术风格的体现。蜀灭之后,黄居寀随父归宋,深得宋太宗的礼遇,委以搜访前代名画之任,鉴定品目。北宋初黄体独盛的时候,徐熙之孙徐崇嗣初画花鸟,卓有祖风,但世多趋好,也被迫改变画风,只以色墨塑造形象,创“没骨”法。徐崇嗣的没骨法主要是受黄家画“殆不见墨迹”的启发,进而省去墨骨,直用彩色,后经发展,成为花鸟画的一种重要法式。至此徐黄走向融合,打破黄家独盛局面。
中国工笔花鸟画也被称为“帝王艺术”,两宋是工笔花鸟画的黄金时代。当时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画家,可谓人才辈出。宋代以来不断完善画院体制,提高画家地位,按职位设立画学士、艺学、待诏、祗候、供奋等名目。宋徽宗时设立画学,正式成为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部分。徽宗朝兴“画学”,在封建社会里是空前绝后之举,因为此前和此后绘画都没有被列入国家科举制,它培养了许多画家,提高了画家绘画能力和文化修养,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在宋代花鸟史上,宋徽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北宋后期工笔花鸟画的领导者。徽宗赵佶,北宋末代皇帝,书画家。政治上昏庸无能,艺术上却是一个真正的行家,对宋代书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徽宗登基之后,大力经营画院,推动了宫廷绘画的发展。赵佶一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艺术作品,如《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都是他的经典之作。
《芙蓉锦鸡图》(附图5)是赵佶富贵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作品描绘了芙蓉花、菊花盛开的时节,一只美丽的锦鸡与蝴蝶戏舞、追逐,落在一株盛开的芙蓉花上,树干被压弯,隐然有摇曳的动感。画面富丽堂皇,形神兼备,诗趣十足,3 www.teniu.cc
设色华丽鲜艳,整幅作品以锦鸡为贵,画面充满生机,有贵不可言的端庄与雍穆。《瑞鹤图》(附图6)与此画相似,是帝王霸气的体现,画面中描绘了宫殿上方有十八只丹鹤呈内弧状飞翔盘旋的形态,又有两只栖于殿顶,是吉祥好运到来的象征。画面背景天空的蓝更是衬托出了仙鹤圣洁的白,突出此画寓意的华贵。
在工笔花鸟画繁盛的两宋时期,还有很多重要的工笔花鸟画画家。如赵昌、崔白、李迪、李嵩等。他们以自然为师,以写生为宗,具有精细不苟的写实精神。中国花鸟画向来注重写生,以写生作为创作的基础。这种写生不是对现实花卉禽鸟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真实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表现出花鸟各不相同的特征和生命力,不以外部的形似为目的,而更重视传神。就是这些优秀的艺术家把整个宋代院体花鸟画推向了高峰。
赵昌,擅长花鸟画,他非常注重对自然生物的真实描绘,自称“写生赵昌”。《写生杏花图》(附图7)是赵昌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中描绘了一枝盛开的杏花,花瓣茂密,姿态纷繁,花朵饱满,花枝从右下角伸出,整幅画以白色为主,却又不过分渲染。细细体味我们仿佛看到整个园子里的杏花都在竞相争放。苏轼曾写诗称赞说:“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写生杏花图》是这句话的最佳验证。《岁朝图》、《写生蛱蝶图》是赵昌的另两幅佳作。
崔白,宋仁宗时未经考试直接入画院。他的花鸟画,在手法上将徐黄二体结合起来,以墨为骨干,勾染结合,色墨融合。他的《双喜图》(附图8),描写了寒冬来临前的花鸟情态:深秋的晚风肆虐的劲吹,枝草枯黄,树叶随风舞动,两只喜鹊仿佛感到严寒将至,扑翅惊鸣。树下的土坡旁,一只山兔则轻举一足,蓦然回首,且警觉仰视。在技法上,画家对自然环境中鸟禽竹树的形象由逼真而趋于生动,大笔触画成的山坡,树干的勾皴点染灵活娴熟、竹叶、杂草用笔劲挺巧妙,与禽兔细腻工整的笔法相映成趣。《寒雀图》(附图9)也是崔白的代表作品。
李迪,曾为宣和画院待诏,《枫鹰雉鸡图》(附图10)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幅画在以小品画盛行的南宋,可谓是巨幅力作。画中描绘了在一棵绿叶繁盛的老枫树上,有一只苍鹰站在横出的老干上,对闻风逃匿的雉鸡虎视眈眈,眼神锋利,紧盯雉鸡。雉鸡仓惶逃窜,两足前后分开,周身毛羽悚然而立。在构图上鹰与雉鸡位置呈对角线,上下呼应,右边的巨石、老树、茂叶和杂草与左边空旷的山坡形成疏密有致之感,右边构图的严密恰巧表现出雉鸡身处险境的危急感。整
www.teniu.cc
幅画生动有趣,富有情节性。李迪的作品还有《雪树寒禽图》、《风雨牧归图》等佳作。
李嵩,供职于光、宁、理宗三朝画院。代表作《花篮图》(附图11),此画的构图,是南宋院体花鸟画中少见的风格样式,近于西方的“静物画”却早于西方静物画的产生。在一只藤编的花篮中满盛着梅花、山茶花、水仙花等名类花卉。虽为插花,但花、叶团簇有致,婉然如生。
三、两宋工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两宋工笔花鸟画主要是在黄家风格影响下,特别是各代皇帝的推崇和宋徽宗赵佶的倡导、规范之后,黄家画派花鸟画,成为了当时宫廷花鸟画学习创作的样板。这与当时的审美观念和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两宋院体花鸟画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严谨的态度,真实的形象。两宋院体花鸟画画家都非常注重写生和观察自然物象的真实形态。《东斋记事》卷四载赵昌“每晨朝露下时,绕栏槛谛玩,手中调色写生,自号写生赵昌。”,所画的花果,得到“写生逼真时未有其比”的赞誉。宋徽宗赵佶远承黄派的富贵风格,并将之推向极致。不论是对月季花在四季和早晚的花、叶、蕊形态的严格区分,还是对孔雀升墩先举左脚还是右脚的仔细观察,都可见当时对于真实生活的考究之深。再如易元吉,为表现描绘对象的“天性野逸之姿”、“动静游息之态”,他经常深入山林观察猿獐鹿的生活习惯,在自己家里植养花草,蓄养鱼虾水禽,每天细心观察,以此提高自己的写实技能,经过长期不断地积累,终于能“心传目击之妙,一一写于毫端”。两宋工笔花鸟画作品中,不论是对鸟群或是花木的描绘都非常地写实入微。崔白的《寒雀图》卷中,那些情态各异的麻雀飞鸣跳跃于树梢,没有两只情态完全相同的,他们各具姿态,生动逼真且自然,丝毫没有做作之态。有的梳理毛羽,有的回首仰望,有的静栖枝头,还有的来回飞旋。还有《宣和画谱》中载道黄筌奉命于蜀宫为淮南送来的生鹤写真,其生动的程度,竟往往引得生鹤在画前站立。
第二,工致周密,笔精色妙。从两宋院体花鸟画可看出,当时以工整细腻为美。画家们的笔力都很深,因此线条都比较雄劲,但又恰到好处,从来没有草率轻漫之举。这些应源于他们严谨的绘画态度。石头的硬朗,花瓣的轻薄在他们笔端显露而出,再加上设色之妙使得画面生动有趣。
www.teniu.cc
工笔花鸟画中的设色是其较为重要的方面。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南朝的宗丙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传统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随类赋彩”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物象之色,一是随画家艺术需求之色。“以色貌色”的原则也表明了中国画以物象固有色的“色”与艺术需求的“色”来貌色用色的规律。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最终必须受到线的限制,线是骨干,色是辅助。同时线的界定也为色彩的应用提供了极大方便,使色彩的诸多变化有了依托。花鸟画中线与色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两宋富丽鲜艳的院体风格。色不盖线,线不离色,浑然一体,所以作品完成后,墨线依然清晰、有神。敷色也极讲究,层层渲染,循序而成,用色秀润无火躁甜俗之感。
宋人作品如《出水芙蓉图》(附图12)、《罂粟图画》、《果熟来禽图》、《雏鸡待饲》、《山鹧棘雀图》等等,无不是由写生中的来,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工整细致、设色秀润,是不朽的优秀佳作。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曾说到:宋初有一种画法,“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说的是《出水芙蓉图》,此画用浓重的墨绿染出荷花的叶面,留出浅色的叶茎,荷花的花瓣渲染明丽但艳而不俗。娇嫩雅洁的荷花几乎占满了圆形构图的画幅,浅粉色的花瓣,嫩黄的花蕊,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第三点,院体花鸟画中意蕴的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院体花鸟画追求的境界,不论大幅和小品,全景或折枝,都有其特定的意蕴和内涵,这就是经营的巧妙,匠心的独运。以《写生杏花图》为例,整幅作品只画了一枝盛开的杏花,图中准确地画出杏花各组成部分的自然的微妙色彩,以及斑驳苔点老枝的百年古杏沧桑感,但细细描写的老枝新芽,高古宁静中有生机出落,仿佛那圣洁的杏花开了满园子都是,其间有蜂蝶飞舞,让人有欣欣向荣之感。在给我们满园春色的感觉的同时,着意表现一朵掉了一片花瓣的缺瓣杏花,暗示了盛极必衰行将凋零的物意。又如《寒雀图》描绘隆冬时节一群麻雀在枯枝上自由嬉戏,不知严寒为何物,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留恋。真可谓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国。中国的传统绘画,历来都希望在具象中表达具有人生哲理或伦理道德观念意义上的抽象精神与情感,因此,工笔花鸟画不仅是客观自然物象的再现,更是画家审美理想和情感的表现。花鸟画中的题材常常被赋予了人格,用花来表达艺术家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愿望,鸟为和平安宁之意,也常是情爱的象
www.teniu.cc
征。
四、两宋院体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
两宋院体花鸟画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为其严谨的作画态度为历代绘画继承者所传颂和继承,还因其细致、工整精妙的画面效果赢得了众人的喜爱,以及其自然的题材极能寄托人的情感。综合以上因素,两宋院体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致深,元明清至近现代诸多画家都深受其影响。两宋之后的绝大多数工笔花鸟画画家的艺术创作都从不同方面显示出宋代工笔花鸟画艺术风格的影子,他们都深受宋代院体画重视写生、精细不苟的审物精神的影响。将自己的学识修养、身心体悟融合各代优秀的画家或流派的艺术精神、艺术理念以及绘画技法,再与黄筌为代表的两宋院体画的风格特点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许多不朽之作,极大地继承发扬了两宋院体花鸟画的艺术精神。如元代的王渊,所绘花鸟画虽为水墨画,与两宋院体画中设色艳丽的作品从视觉上迥然不同,但其鸟禽造型画法、构图语言、画面的空间处理等都受到了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启发。明清重要花鸟画画家如边文进、吕纪、华喦、恽寿平、居氏兄弟等在宋代院体花鸟画精神指导和熏陶下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花鸟画作品。近现代的工笔花鸟画画家们也在继承院体花鸟画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把握时代气息,创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工笔花鸟画杰作。当代许多高校对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往往也是通过对宋人作品的临摹,从而领会和体悟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内蕴,学习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并以此指导提高自身的创作和审美的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了两宋院体花鸟画的题材表现、代表画家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者深刻地体悟到中国“帝王艺术”的艺术美,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宋代繁盛时期的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等方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继续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书目:
《中国画派研究丛书—黄筌画派》作者 孔六庆 吉林出版社 版次:202_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www.teniu.cc
《中国全史—中国辽金夏艺术史》作者 :天琪、周岩 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第一版
《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作者 薛永年、赵力、尚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_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两宋院体花鸟画教学与研究》作者:金纳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_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国花鸟画学》作者:傅京生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2_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国宫廷画院绘画艺术》、《中国工笔画绘画艺术》主编:张书珩、鄢爱华 出版社: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666号 版次:202_年第一版
The tray talks about development of two Song yard bodies
flower-and-bird painting
[Abstract]: Flower-and-bird painting is one of Chines painting three big painting section , have splendid but age-old history, out of Tang until present the present age, Smriti over thousand years, that whose form and scene develop in every generation drawing great master hand multi-end , too beautiful to be absorbed all at once , is Chines painting art gem.Song Dynasty is imperial court drawing chief vein with flower-and-bird painting.Form valuable yard body style.Whose subject matter has dense life breath broadly at present , places emotion easily.Come to the fore in Song Dynasty a lot of yard body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bir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painter having important effect.They have created out many flower-and-bird painting work to future generations pole utensil influence.That entire Song Dynasty fine brushwork flower-and-bird painting has attitude is rigorous , the image is true vivid, causes the labor thorough , colouring refined, characteristic that tableau pole Fuyi accumulates.Song Dynasty yard body flower-and-bird painting causes depths to future generations effect.Have known, and establish a basis for the art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fine brushwork flower-and-bird painting much better by the fact that the Song yard experiencing and observing the flower-and-bird
www.teniu.cc
painting studying and studying fine brushwork flower-and-bird painting has been had to go a step further by us to Chinese tradition to two.[Keywords]: The work art characteristic representing a personage being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ffects subject matter www.teniu.cc
图图一二 图图四五 图图七八 图图十十 一
图三 图六 图九 图十二 www.teniu.cc
第四篇:诗经 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
《周礼?春官?大师》云:“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在《毛诗序》中又作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另如《周南?关雎 》、《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 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孔子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第五篇:《两宋风云》读后感(通用)
《两宋风云》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宋风云》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宋风云》读后感1这个暑假,我除了看《明朝哪些事儿》还看了《两宋风云》,阅读了这些史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历史、拓展了视眼。——其中《两宋风云》中关于岳飞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
岳飞,武艺高强、英俊神武,文武双全,是南宋的最有名的抗金名将,他不仅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岳飞忠肝义胆、一心为国,“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精忠报国”便是其一生的写照。他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掳”的训诫为世人所称赞,受到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敬仰。他精忠报国,坚持抗金,收复失地,让对手既害怕又敬仰。
虽然岳飞一腔热血,屡建战功,一门心思要收复失地,但不为当时的朝政所重用,由于皇帝的苟且、懦弱与猜忌以及奸臣、同僚的陷害、谗言、妒忌,最终被宋高宗和秦桧君臣二人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虽然后来的皇帝为岳飞重新进行了翻案,并封爵封侯,但人已远逝、国土已失,又有什么用呢?
袁老师说:读历史就是读人心。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而历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是永远也翻不尽的。虽然岳飞被陷害了,但他的坚强不屈、正义凛然的民族精神人们永远铭记、代代相传,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两宋风云》读后感2有人推荐我读《两宋风云》,她还说我绝对会喜欢的。如此肯定的说法让我迫不及待从书架上找到这本书,这一看果然让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两宋风云》是被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的.作品。袁老师,我并不了解,只知道他在“百家讲坛”讲过“两宋风云”,却没有去听。这次看到他的书,才知道他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老师。
对于宋朝历史,我本知之甚少,除了知道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有“靖康之耻”之外,其他的都只是看一些传记获得的肤浅的故事,其中的真实性都有待商榷,尤其是对一些人物的了解,更是片面的。《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一位又一位各色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袁老师从客观的历史史实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每件事,每个人,让读者更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而不是主观臆断。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两宋风云这40多年的短暂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
看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还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在这40多年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人民饱受着战乱之苦。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那一次次当权者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袁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徽宗的文学贡献,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我们,更应勤奋耕耘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袁老师说:读历史就是读人心。蒙曼也说过:如果没有历史,我们的民族文化将无法传承。不知道昨天,我们今天又是如何来的呢?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历史的事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启示。确实,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终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大家都来读历史吧!
《两宋风云》读后感3《两宋风云》是袁百家讲坛的演讲稿,主要是讲了北宋灭亡到南宋兴国的这段历史,时间跨度不是很长,也就是五十年的时间,但是在这段历史里,却涌现出了众多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让这段历史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格外醒目。
中国历史的主角历来是帝王将相,这段历史也不例外,从宋徽宗、宋高宗、金太祖到岳飞、秦桧、金兀术,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一个个亮点,让我们记忆深刻。历史对于他们的评价则不尽相同,有忠有奸,有好有坏,忠着如岳飞,精忠报国,奸者如秦桧,遗臭万年。历史将这些人物一个个的脸谱化了,历史便成了黑白分明的两块,也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在读袁老师的这本书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读完袁老师的书后认识却有了一点变化,就如有人评论此书说到的那样:“历史,不是冷的,也不是热的,是36.2℃—37.3℃之间的。”历史并不是只有单一面的,历史是一个多面的结合体,有如岳飞大忠,但是政治敏感性较低,则不得皇帝信任,有如秦桧大奸,但却能迎合上意,处处为皇帝着想,再如宋高宗无能,但却是武艺高强,常怀复国之至的开国皇帝。
历史的侧面,也总能让我们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其中所显现出的一些道理也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体会。而这,才是真正历史所告诉我们的。
《两宋风云》读后感4如果说当皇帝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么一个合格的皇帝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能在天赋皇权的时代,生在皇家,登上皇位之后坐稳那个位置,不被罢免,不被推翻,并且保持自己的帝国不破产?
不看宋朝的历史,不知道宋朝有多有钱,北宋时期GDP总额占全世界80%以上,南宋时期都有75%,名副其实的超超级巨无霸,当年一看宋金议和时要每年赔款银绢20万两匹,就觉得好像掏空了家底,其实这只相当于当时一个县的产出,而宋朝有一千多个县,花点小钱买个和平过个好年也可以理解。毕竟辽国也好金国也好,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都是中国。
以前看岳飞传的时候觉得高宗赵构真是笨,大好的忠臣都不信任,如果我做皇帝,像岳飞这种忠臣,我根本不怕他功高震主,给他无限权柄,让他替我收复失地,削平天下也不难,但这只是YY而已。假设我穿越附身赵构,我能无限信任岳飞么?答案是不能。历史没那么简单,古人也没那么笨。站在今天回看历史觉得可惜是因为时间给出了答案。
大宋朝有钱,而且全国人才为我所用,应该也不缺人才,但为什么羸弱至此?你觉得做一个合格的大宋皇帝需要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呢?
《两宋风云》读后感5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之后,我也渐渐恢复了学生时代读书的嗜好,趁着周末拿着购书券带着打折卡去书店买了一堆书回来。其中的一本是袁老师的《两宋风云》。
对于袁老师的了解并不多,只是知道他是网上热评出来的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也看了他的上课的视频,确实很有意思,也听同事说他的百家讲坛讲的很好,所以买书来学习一下。
对于宋朝历史,我本知之甚少,除了知道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还有射雕里的“靖康之耻”之外,其他的好像并不了解。《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袁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徽宗的文学贡献,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我们,更应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袁老师说:读历史就是读人心。确实如此。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民族终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大家都来读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