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师说》教案(赵桂林)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15-58065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6 08:28: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师说》教案(赵桂林)

《师说》教案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赵桂林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能背诵全文。

2、学习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

3、树立科学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第二段运用了那几组对比论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韩愈在师说中把“师”分为几类?

三、课前预习

1、课前背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基础积累

“说”是一种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以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从师”的道理。

3、走近作者

韩愈,字,河南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故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和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

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

四、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

1、指出下面词语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学者众人小学

从而不必

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不拘于时。

(5)耻学于师。

(6)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重点解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9)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吾从而师之。(2)其下圣人也远矣。

(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

3、翻译下列句子。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是从那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

2、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能的中心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

3、韩愈在«师说»中把“师”分为几类?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你认为现在学校里的老师和韩愈所说的“师”一样吗?试简析。

(四)跟踪练习

1、(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人非生而知之者

C、吾从而师之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年十七,好古文 ....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贤不及孔子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或者).

B、句读之不知(句中停顿).

C、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D、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2)下列句子中,“师”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或师焉,或不焉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五、课后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阅读训练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1)、下列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太行之阳有盘古B、才畯满前

C、起居无时,惟适之安D、孰若无忧于其心

(2)、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佐天子出令(辅助)B、妒宠而负恃(依仗)..

C、吾非恶此而逃之(罪恶)D、车服不维(约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中,突出重点,深入探究难点,结合文本适当拓展延伸,辅以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答案

四.(四).跟踪练习

1、(1)D(2)D2、(1)A.(2).C

五、2.阅读训练.(1)、B(“俊”)

(2)、C(讨厌)

(3)、①起居没有定时,只安于舒适。

②与其在形体上享受欢乐,哪比得上在心中无忧无虑。

第二篇:《师说》教案

师 说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荀子的《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韩愈《师说》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思考:

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为什么要从师?当以何人为师? 老师的重要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第二段分论点是什么?是如何论证从师的重要性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本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第三段核心句(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圣人无常师。

援引例证。以备受推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4.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五、总结

本文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老师的重要作用和人的认识规律方面阐释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段先提出师道之不复的观点,然后通过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第三段以孔子事例,赞赏李蟠从师,从正面阐明从师道理,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围绕从师反复论证,又处处照应,结构严谨。

六、作业:1.背诵全文 2.《学海》练习

第三篇:师说教案

11、师 说

韩愈

一、学习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层次、论证方法及文言基础知识。

2、难点:尊师重教思想和以能者为师风气的熏染与培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诵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第一段分五层论证中心论点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③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④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以道为师,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第二段作者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运用正反对比(横向)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通过对比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3、第二段与第一段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第二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4、文章第三段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中的论点。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用事实论证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再用孔子言加以论证。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文章最后一段和前文是怎样照应的?作者写这一段用什么作用?

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照应了文章第二段。作者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照应了第三段。

作用: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为“学者”从师树立了一个“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

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①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②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③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④奖励后学等。作业:熟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四篇:师说教案

《师说》优秀教案

2008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下午 07:19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吾师道也

(学习)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以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请找出下面这些文言特殊句式的例句并翻译,①判断何

②被动词

③宾语前置句

④介词后置句

⑤省略句

[明确]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不拘于时 译:不被时俗束缚。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第五篇:师说教案

▲语言知识积累 1.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 古今异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3. 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4.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之所以愚人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5. 虚词的用法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前瞻•预测 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项中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前一个“师”是动词“从师学习”,后一个“师”是名词“老师”;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表所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表被动;D项中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呢”)[句式积累] 1. 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 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 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前瞻•预测

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各句的句式特点。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④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

《师说》教案(赵桂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