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融金辞职信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5-21293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6 22:27:2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融金辞职信

辞职信

三姐:

你好,提笔祝福!

称呼你三姐,感觉非常的亲切,自打第一天去面试,就对你留下良好的印象,你很专业,也很细心的为我介绍了公司的实际情况,你很真诚,没有架子,让人感觉到很亲切;也感谢你对我的认可,让我进入融金公司。谢谢你!

入职两天,时间虽短,却让我感受颇深,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公司团队很和谐,气氛很融洽,能够让一个新人快速融入到团队中;我是分到二部,的确如三姐所说,姜哥是个很好相处,很幽默的一个人,也有大哥的风范。同事们都很容易相处,如兄弟姐妹般,当然有那么和谐的团队,是离不开公司张总和三姐的带领的,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来带。

离职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工资收入不稳定,解决不了家庭开支,主要是自己还有负债要偿还,暂时不能轻装上阵,所以选择暂时放弃这份我想去好好努力拼搏的工作事业。我觉得要做就要好好去做,不能有任何的负担和包袱,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前进的脚步。

一年之后我把债务还清,我还是希望可以回到融金公司的,希望到时三姐还能接纳我。

虽然只是做了两天的同事,但是我想,咱们再见依然是同事,依然是朋友。祝福三姐一切顺利;

祝福同事们一切顺利。

李沣2012年5月18

第二篇:金 融 学 学习心得

金 融 学 学习心得

学习金融学这门课已经有一个学期的时间了,也有一些感受了。平时的时间很多,可是大多没有好好利用。我也知道这很不对,在此好好反思,并写一下学习金融学的心得。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经济生活中,信用和货币流通处于不可分割状态。因此金融学的基本内容是:把信用和货币流通紧密联系在一起,研究它们本身的运动规律和它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与其他经济范畴的相互制约关系。

信用活动与货币流通紧密联系构成金融活动,是近代资本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的事情。在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信用形式是高利贷,与之同时存在的主要是金属货币的流通。金属货币的铸造权通常是由政府所垄断,这时信用与货币流通之间的联系只分别涉及信用活动与货币流通的一部分;就整体来说,它们则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现代银行产生了,银行成为国民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中心,并在信用活动的基础上发行银行券和组织转帐结算。银行券的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开展,逐步代替并最终完全排除了金属铸币的流通。这样,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化则由银行信用的扩张或紧缩来调节,货币的运动则与信用关系中债权、债务的转移和消长结合在一起,并终于形成了现代的金融活动。

金融学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货币信用学”的名称逐渐被广泛采用。这时,开始注意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金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加以探讨,如:人民币的性质问题,货币流通规律问题,社会主义银行的作用问题,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平衡问题,等等。不过,我觉得总的说,在这期间,金融学没有受到重视。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金融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结合实际重新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学说,另一方面则扭转了完全排斥西方当代金融学的倾向,并展开了对它们的研究和评介;同时,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为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金融学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经济学、投资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等等。

数学、物理和工程学方法在金融学中被广泛应用,阐述金融思想的工具从日常语言发展到数理语言,具有了理论的精神与抽象将物理和应用数学应用于金融模型的高峰期,比如使用差分、偏微分方程和随机积分等数学工具描述股票走势、收益率曲线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之中,金融学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在转型期的法律体系下,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最能有效配置资源?怎样为解决银行坏帐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等金融创新提供法律支持?怎样修改《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不合时宜的条款,激励金融创新?等等。所以金融学界,特别是我们中国的金融学领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我们商科学子更要好好努力,学好大学课程,为以后就业或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金典辞职信

辞职函

尊敬的人事领导: 自吾来奔已近月数,本当披肝以报知恩,尝胆以图自立。何以今满腔热情已然殆尽?吾思之甚久,终觉与人无涉,盖因己实不具宠辱不惊之修为,亦无座以待毙之闲情也。然则既无心于此,亦不至应景混事,长此而往,百害而无一利。为今之计,唯自愿请职,此乃上策。如此既可顺彼此之心意,又可免日久生情之苦恼。

君子行事,不求贤能,但求公正,事在力为,功在评过,事不为不受以功,事为之不担以过。然则吾观其上任人皆举亲避贤,好色妒能,使其无功而受厚禄,无为而担大任,如此行事何以服众。吾虽无大才,却有小智,然则既无潘安之貌更无国相之大亲,恐屈躬于此而终不能用,以至天资荒废。此实吾之大过也,上不能承天意,下不能报父母养育之恩。再者,古人有遗训“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今上非贤,木将朽,外伤好敷,内疾难愈,长此以往,恐沉疴难起。我究国内钢铁之业,起于上世纪中,兴于上世纪末,而衰于今,今企业依于国力而残喘,非长久之计也,与其日后共赴黄泉,不若今作他方之图。昔者韩信弃项羽而事刘邦,建功立业,赐地封侯享荣华富贵;再有卧龙于乱世中择刘备而事,尽展才华,三分天下酿千古佳话。吾才虽不及此,亦思牺身而仿之,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弃之何惜。最后,此处工作环境之恶劣,工薪之低微尽超乎意料。当初受聘之时,承诺环境如何之佳,待遇如何之好,今而看来皆欺诈之言,伤吾深矣。以上种种,使吾去意已决。

伏枥之骥,纵有千里之志,而奈束手缚脚,无所可为,混迹于碌碌无为中矣!鉴于此,特向公司人事大臣引咎请辞,从此踏破樊笼飞彩凤,顿开铁锁走蛟龙。归心似箭,还望公司领导于万忙中抽空及时批复。

致谢

签名:邹小卫 日期:2012月8月20日

第四篇:融金公益,致敬老兵!

融金公益,致敬老兵!

2015年12月5日晚,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共同主办的“有Fàn 2015慈善晚宴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忠魂公益基金启动仪式”在深圳君悦酒店成功举办。受主办方特邀,融金所互联网金融平台总裁刘豐磊、副总裁孟楚来、首席信息官陈敏、企划中心总监张美雪携众爱心嘉宾出席此次晚宴,身体力行为老兵添饭,推进抗战公益事业的发展。

【融金所互联网金融平台领导出席慈善晚宴】

此次活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出席并致辞;原江西省副省长郑良玉、原深圳市副市长邹尔康、香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何轶文、香港慈善总会主席郑苏薇、香港慈善总会主席何家杰出席参与交流。北京志远功臣关爱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雷歌叶、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副会长刘国栋将军、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公泽忠出席共推抗战公益联盟;著名主持人许戈辉,体育名将唐九红、钱红、郑海霞等都作为特别“添范”嘉宾,现场出席支持抗战老兵;商界名流原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中信资本总裁张海涛特别出席支持老兵“添饭”活动;传媒大腕共识传媒集团总裁周志兴、《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冕一同为抗战老兵现场拍卖助拍。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忠魂公益基金”启动仪式】

众多著名公益领袖、爱心企业家、明星名人、专家、学者、志愿者齐聚一堂,以慈善拍卖、慈善义卖、慈善助拍、微信推广等形式,为幸存的贫困抗战老兵筹集善款,协力解决贫困抗战老兵的吃饭问题。

【抗战老兵为战友们站台助力慈善拍卖,为战友们“添饭”】

晚宴初始,主办方举行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忠魂公益基金启动仪式,随后进行了几轮现场慈善拍卖和义演,众多抗战老兵、各界名人、爱心嘉宾现场参与,爱心添饭一波接一波,将晚宴现场气氛推到了高潮。据悉,截止当日21时50分,“有Fàn| 2015慈善晚宴”线上线下共募捐善款4364447元,将用于老兵赡养事业,此次慈善晚宴在大家的爱心支持下圆满落下帷幕。

【著名主持人许戈辉深情地叙说了抗战老兵祖父的往事,她代表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向在座的七位抗战老兵表示:“爷爷、奶奶,有我们在,你们就有饭吃”,感动了现场的众多嘉宾】

目前,全国被核实身份且尚在人世的抗战老兵仅1800余名,他们大都耄耋之年,平均年龄94岁,辞世速度也愈来愈快;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偏远山区,生活条件十分贫苦,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怀。我们能够做的,是在这些英雄们生命的暮年里尽一份力,救助被边缘的抗战老兵,抚慰被遗忘的疆场英魂,让他们不带着遗憾“归队”。铭记历史,感恩和平;关爱老兵,同沐荣光。每一位融金人都将身体力行,为关爱抗战老兵事业尽心尽力,弘扬爱国拥军精神。

【抗战老兵黄树开助拍徐伯阳书法作品。徐伯阳乃著名画家徐悲鸿之子,也是一名中国远征军】

企业精神,乃担大任。作为一家始终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的企业,融金所自创始至今,多次组织爱心助学、募捐赈灾、爱国敬党、倡导环保、关爱特殊儿童群体、慰问空巢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未来,融金所会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和管理中,带领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原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为战友捐助10000元,她说:“我没有很多钱,但是我还是想出一点力,我希望他们能过得好点】

公益有范,老兵有饭,期待明天再添Fan!

【融金所领导及爱心嘉宾合影】

第五篇:国 际 金 融 教 案

国 际 金 融 教 案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高 长 法 二零零九年二月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对外经济关系日益发展。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突出,2006年加入WTO五年过渡期满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将危机传导到世界各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到目前还未走出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美国在200多年前还是不毛之地,但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通过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资金往来、劳务转移、科技、文化交流等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中,日本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而战后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开辟国外市场,利用国外资源,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所以,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经验。

一、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

一切科学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揭示客观规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具有的特殊 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我们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

1、国内长期以来代表性的观点。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学的货币面,即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如陈彪如先生所著的《国际金融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序言中,认为国际金融“应以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既要说明国际范围金融活动的主要问题,又要阐述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规律。”钱荣堃先生主编的《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中,认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间的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国际收支、汇率、国际储备、国际货币体系等国际金融中的重要问题,的确是国际间经济交往中的货币金融现象。但是,现实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势的快速变化,有很多新问题在原有框架内难以解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与货币银行学的关系问题。研究一国国内的货币金融问题的学科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只不过是货币银行学中有关问题在国际范围的自然延伸。问题在于:随着各国经济开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现在的货币银行学也研究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金融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在货币银行学各部分中加上“涉外”的相应内容,就可以把国际金融的内容涵盖在货币银行学中。

(2)与现实情况的比照问题。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充分反应和指导现实问题。现在看来,很多一直属于国际金融研究范围的问题,已不再单纯是一国涉外的或存在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问题,而是更多地与一国经济内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学科部门。以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货币危机问题为例,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指出,政府提高利率是遏制投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有效手段,但是这样做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很大损害,货币危机是否发生取决于政府通过两害相较来决定是否放弃提高利率以维持汇率。因此,现实的发展要求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的学科间的界限。

(3)与国际上学科发展的协调问题。西方国家国际金融学等学科的发展在近年来呈现很多新的动向。原有的汇率、国际收支等问题已被纳入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内予以考察,甚至有的学者干脆用国际宏观经济学或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名称来取代国际金融学。相当多的不局限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领域的问题,被公认为国际金融学的组成部分。如现代国际金融学政策分析基石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它的主题是开放条件下一国内部的经济政策效力问题,并且财政政策的分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2、对传统观点提出批评的是复旦大学姜波克先生和杨长江先生他们提出如下观点:“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所谓内外均衡是指既保持经济体自身的稳定发展,又使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处于合理状态之中,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目标。”

二、国际金融的特点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地自我发展。闭关锁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一个国家要振兴自己的经济,都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必然引起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国际金融与一国国内金融密切相关,同时又存在很大区别。

1、国际间商品、劳务交换扩大,使货币信用关系国际化。国际金融起源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的交换。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发展,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空前繁荣,资本输出迅猛增长,由此引起国际金融的蓬勃发展。所以说,以货币为媒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交换是国际金融产生的基础,随着国际贸易和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原来在一国国内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信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国际经贸的发展,并突破原有的服务于生产和贸易的格局,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国际经济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1985年,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资本流量已达75万亿美元,是世界商品(劳务)流转量的25倍;世界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额为37.5万亿美元,是世界商品劳务流转量的12.5倍。

2、以外汇作为国际支付手段。

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不能直接以本国货币支付。按照世界货币理论,各国之间的货币收支必须用黄金进行结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有当一国国际收支差额无法解决时,才不得不以黄金作为最后的结算手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由债务国把黄金运送给债权国,而是在世界市场上出售黄金,取得所需要的外国货币,以这种货币进行抵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这种外国货币就充当国际支付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国货币都能起到这种支付手段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货币,或按照支付协定所规定使用的货币,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这种“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就是外汇。”外汇是国际间货币收支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国际间收支往来的关系,这是国际金融活动不同于国内金融活动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3、不以任何主权国家法律为准绳。

一国国内金融,如货币发行与流通、资金收付与调拨、贵金属买卖、信贷的发放与偿还、债权债务的形成与消失、国家、企业、个人相互间的结算等,都受到该国统一的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国际金融中有关各国货币相互兑换的汇率、资金的流出流入、贵金属的转移等等,涉及不同国家不同的法律、条例以及国际惯例和国际协商制定的各种条约、协定等。由于各国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制度演变、经济力量强弱、发展水平差异等,往往使不同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及金融关系中采取的方针政策差异很大,有时甚至产生十

分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国际金融和国内金融相比,牵扯面更广、关系更复杂。因此,国际金融是以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以及条约为依据的。

4、有更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

国际金融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它与世界经济的其他经济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国政局的动荡,世界政局的变动,往往会引起汇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使得货币收付会给其中一方带来损失,进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造成一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问题反映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有时会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或国内各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治经济斗争的一个尖锐问题。国际结算是具体办理各国间货币资金往来收付的业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国际金融业务,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国际结算中,对货币币种、支付方式、支付条件和结算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往往会对国家造成利弊得失。各国都力争采取对本国最为有力的国际结算方式。国际收支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如果数额巨大而又长期持续存在,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各国政府都采取种种干预措施,力求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各国为调节和改善国际收支而产生矛盾和斗争。“二战”以来,由于科技进步,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扩展,国际金融领域某一方面的变动往往会对另一国以致对世界的政治、经济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一个市场发生动荡,甚至世界某一角落政治局势变化,也会迅速反映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以,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最为敏感的部分,有较大的经

济和政治风险。1995年英国老牌的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致2008年9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都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的风险性。

5、国际金融是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的调控工具。“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哪个国家把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重要位置,把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际经济关系联系起来,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快。同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国际贸易已不再是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而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国经济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本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能否善于利用世界经济的发展,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国际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加以运用,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比如日本自60年代开始对外投资中有60%是以开拓海外市场为目的的。在国外投资建立子公司,子公司源源不断地购买本国产品,从而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贸易和本国经济的发展。

世界充满了竞争,世界在竞争中发展。近代社会国家竞争的重点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竞争是初级产品和资源的竞争。由于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出现了殖民统治和战争,世界列强用强制性的手段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第二次竞争是在世界各民族纷纷独立之后,世界市场不断形成的前提下的工业品的竞争。典型的是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很大比重,以此支撑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发

展。第三次竞争是金融业的竞争。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金融资本统治工业资本,21世纪金融业尤其是金融创新的竞争将会成为一个重点。

三、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这场危机没有按照人们最初的想象逐步化解,而是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到2008年底,危机已造成全球直接经济损失约5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更是高达15000亿美元以上。危机首先在美国国内爆发,然后迅速在全球蔓延,导致美、欧、日等国家或地区许多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如汇丰控股、巴黎银行、瑞穗银行、花旗银行、瑞士银行、贝尔斯登、摩根大通、美林公司等一大批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并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致使全球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得不因金融市场出现的流动性不足而纷纷紧急救市。一时间,全球金融市场一片恐慌,这场危机的影响目前依然在深化、延续。

(一)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及其特征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繁荣,被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全盛时期。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持续性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导致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凯恩斯主

义在“滞涨”问题面前失效了。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重要转变:一是是经济结构的信息化或后工业化,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二是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三是资本虚拟化或金融化,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急剧膨胀。四是新自由主义化,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国家干预最小化为核心的政策获得了支配地位。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信息化技术赋予资本以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新自由主义政策取消和缩减了国家和社会对资本逐利活动的各种限制,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政策保障;全球化和金融化则使资本摆脱了国家主权的制约和物质形态的束缚,为资本的运动创造了更到的空间和更有效地形式。与经济基础的上述变化相适应的是政治的保守主义化或保守主义运动,把美国带回到大危机前由少数富豪统治的时代。这些变化标志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最重要的变化发生于金融资本之中。“金融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拉法格提出,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进行了系统阐述。希法亭指出:“产业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不属于使用它的产业资本家了。他们只有通过代表同他们相对立的所有者的银行,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支配。另一方面,银行业不得不把它们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固定在产业之中。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为产业资本家。我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

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即归银行支配和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希法亭:《金融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52、253页)列宁认为希法亭的定义没有指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了会导致而且已经导致垄断的高度,他对金融资本的概念作了更科学的解释,指出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金融资本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列宁选集》,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13页)

从当前角度看,列宁的定义仍然是科学的,但应根据现实情况对其加以发展。当今的金融资本,在国家与企业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垄断地位。资本在追求最大利润的本性中所生出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决定了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较高程度时,必然形成大资本的垄断。垄断资本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一般的形式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典型形式或最高形式是金融资本或者金融垄断资本。这一概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出借资本所有权享有剩余索取权利益(股息、利息、分红等收入)的食利性资本,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债、贷款,金融衍生工具等食利性金融资本,这种含义的金融资本是狭义的或纯粹的金融资本。二是指食利性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金融资本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这就是列宁所说的金融资本或金融垄断资本。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那么,金

融垄断资本的支配地位的新发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微观层面看,由于金融机构及金融业迅速发展,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借贷、证券市场等筹集的金融业总量在金融资本内部赶超产业资本并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以金融业资本为主,即金融资本在微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从宏观层面看,在一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膨胀,金融业利润在利润总量中比重上升甚至超过产业资本利润,经济活动以金融资本为主,各国间实物和服务贸易居于次要地位,即金融资本在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这种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的金融资本,把它称为金融垄断资本。

金融垄断资本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霸权为后盾,在国际范围内大肆扩张,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控制更为明显,金融资本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资本的金融化和虚拟化

资本的金融化过程也就是资本的虚拟化过程。什么是虚拟资本?马克思第一个对虚拟资本作出科学界定和系统分析,并将虚拟资本的发展过程与金融危机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526页)。在资本主义早期,典型的虚

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债券以及商业票据,它们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商业流通的发展,但能够脱离生产和商业的束缚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这些虚拟资本首先被视为一种资本的存在形式,因为它们是以货币等形式存在的现实资本的所有权或债权证书,证明一定数量的现实资本归证书的持有人所有,持有者可以凭证书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出售证书以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并带来高于票面金额的价值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资本仍然依赖于实体资本,其价值大小决定于实体资本的状况。另外,这些证书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一纸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的凭证,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同上,第540页),这种证书因其能够带来规则的货币收入而被人们虚拟化为资本,即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有资本和商品的双重属性。虚拟资本特殊的运动规律极大地满足了资本家通过赌博投机实现价值增值的要求。一方面,“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同上,第496页),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杠杆化”;另一方面,“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同上,第497页)。当金融市场的赌博投机使得金融杠杆化的比例不断提高,以致虚拟资本商品过剩严重,金融市场就变得非常脆弱,一旦货币发生紧缩,将导致债务支付链条断裂,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

尽管金融化的定义各种各样,但金融化过程所引发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达到160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相当于实体经济的5倍。据报道,2008年衍生品总规模高达53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 40倍。不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不断扩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在非金融企业拥有的资本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也在上升,金融部门在国内利润中所占的比重,来自金融业的利润在企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均在不断上升。美国金融业利润在国内总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6年高达30.56%,而同期包括制造业、运输业和信息业等在内的非金融业利润的比重则大幅下降,曾一度降到54%以下。金融化趋势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下降,过剩资本不得不从产业部门转向流动性更高的金融部门。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可以依靠吸收更多资本投入形成金融泡沫而获利,于是金融部门受到了这些逐利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只有在金融资本这一形态上,资本才完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才能最充分的表现出其最大限度追求价值增值的本性。

2、金融资本的支配性地位

金融资本的支配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非金融企业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生产过剩背景下,随着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许多从事事业的企业开始将经营活动重心转移到金融领域。他们或者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或者开展租赁业务、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等

等,使得企业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大大上升。据统计,美国非金融企业拥有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比率,20世纪60年代不足40%,到了2001年则飙升到90%。以通用电器(GE)为例,2002年其下属的GE金融公司的总资产达到近5000亿美元,在通用电器中占85.15%。

二是非金融企业的利润中来自金融业的比重大幅度提升。非金融企业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抽离,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金融业务中,且这一比例越来越高,这必定带来此类企业利润来源的变化,使得金融资本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主体。以通用电器为例,2002年,其下属的GE金融公司的收入为545亿美元,占GE总收入的41%;净利润为36亿美元,GE金融公司对集团的利润贡献率超过40%。金融业务已经成为GE快速、高效增长的主要源泉,被誉为GE的利润增长机器。

3、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生产和贸易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而金融全球化则是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集中体现。金融资本的流动是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全球跨国金融垄断资本流动规模从1990年的1万多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2万亿美元,占全部跨国资本的85%。

4、金融资本借助美元的霸权地位进行扩张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没有黄金支撑的美

元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行,成为国际结算、支付和储备的主要货币,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和霸权地位。金融化的发展使美国的产业结构日益呈现出“服务化”或“后工业化”的趋势,导致世界经济体系严重失衡,表现:美国主要生产没有实物支持的美元货币和金融资产,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则生产可以用美元购买的物质产品;美国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购买大量消费品,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则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形成贸易顺差;亚洲国家把从贸易顺差中积累的盈余用于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如股票、国债等有价证券,而美国则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信贷形成虚假的需求,反过来拉动世界的消费和增长。法国《世界报》2009年3月22~23日合刊载《美元基准统治的终结》一文指出,世界经济几十年来一直依靠该体系,它使得美国陷入大量的信贷、债务和赤字之中;如果美国没有这种“过分的特权”,使其“无需担心赤字”,它就不会像迄今所做的那样超支生活,就不会吸纳全球3/4储备。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它所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最深层的根源在于一个不受约束的美元居于国际货币核心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

5、新自由主义为金融垄断资本的扩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活跃起来并在理论和政策上获得了支配地位。新自由主义几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希望恢复19世纪的完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主张对公共部门实行私有化、消减社会保障和福利、消弱工会和对劳

动力市场的保护、开放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放松对市场的监管,推动金融自由化。新自由主义的上述理论和政策体现为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广泛推行,为金融垄断资本在国际国内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

(二)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1、加强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

金融创新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观点衍生而来的,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主要表现为: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

新的金融市场不断被开拓,新的金融制度不断被创立,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新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收购、重组不断涌现,用“日新月异 ”来描述国际金融领域里的变化并不过分。

金融创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中最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它在给金融机构带来传统业务之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它的潜在的风险也给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巨额亏损等。

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债券,包括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撑债券)、CDO(债务抵押债券)、CDS(信用违约互换)等

都是金融业务(产品)创新。

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

(1)金融创新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依赖。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基础上,为提高其资产流动性、分散风险或逃避监管而创造出来的金融产品,因此对现金流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流动性。

(2)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散金融风险,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就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在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把其部分资产按一定条件打包出售。此次危机中,金融创新赖以派生的基础产品—按揭贷款就存在严重问题。金融机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向公众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3)金融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集中性。总体而言,金融创新只是转移了风险,并没有消除风险。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链条式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是如此。此外,它还派生出了新的风险。因而当金融市场出现变化时(如利率上升),风险就会集中爆发,造成叠加效应。

(4)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不可控性。金融创新由于其派生的复杂性、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性及流通过程中的高杠杆交易,使其在风险披露后依然具有极强的不可控性。

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首先,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对风险的认识不到位,埋下了引发危机的祸根。一是对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

判断不准确,导致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盲目乐观的判断;二是对于按揭申请者的了解存在一定盲区,没有做到或不愿意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客户;三是次级按揭资产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不足;四是对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不到位;五是对于交易对手不够了解,特别是交易对手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管理措施不够了解。

其次,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面对金融机构不断推出越来越复杂的、具有互生作用的金融创新,监管机构在技术和人力资源制约下倾向于相信金融机构有足够的风险管理手段和能力。

第三,对于评级机构来说,由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已达到了难以认知的程度,可能出于成本或技术资源制约的考虑而无法独立作出正确的评级判断,但是迫于服务市场的需要,只好依赖产品研发者提供的信息而给出较高的评级。

第四,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面对产品研发者的各种回报诱惑及财富积聚效应的作用时,投资者也相信自己能够从中获利。

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确立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把风险管理置于与金融创新同样的高度。风险管理不仅要着眼于眼前,还要延伸到未来,应考虑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后产生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会对市场、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等等,也就是说将风险控制技术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联系起来。风险控制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特别要发挥市场营销人员、市场分析人员、产品研发人员和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主观判断。

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是业务发展和市场稳定的有力保障。监管者必须立足市场,将监管重心前移,紧盯市场的反应和变化,并据此随时要求金融机构改进其风险管理措施。监管者要提高识别机构金融创新风险的能力,以及确定金融机构是否真正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金融创新风险监管制度,并设立专业的金融创新监管职能机构。建立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信息披露制度。立法规范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严惩虚假评级,为积极引导市场监督提供有力的保障。

2、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达到创历史记录的7585亿美元,占其GDP的6.5%,2007年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116亿美元。而2007年美国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中外国投资者持有的比重分别达到46%和27%。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体现在持续、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上。进而形成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的增加。截至2008年9月底,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无论是由贸易顺差还是FDI形成的,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银,是实实在在的货物和股权换来的。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9月底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额达到5850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再加上持有的美国“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和担保的MBS合计达9000亿美元左右。此外,还持有大约3000-4000亿美元其他金融资产,主要是一些高风险的债券。将大量外汇储备投资在美国易受制于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这些金融资产立即成为净风险暴

露头寸。尽管美国政府对“两房”发行和担保发行的MBS提供了政府担保,在信用级别上也已接近美国国债,但是美国政府同样存在信用风险,并且随着美国国债规模的增加,美国政府的信用也同样不容放心。我国把外汇投资于美国债券能够获得一些名义上的收益,但是由于美元的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其实际购买力必然会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持续的“双赤字”问题,美元汇率可能无法避免长期贬值的命运。我国外汇储备回流美国,增加了美国的储蓄和资金供给,他们的跨国公司又将这些资金用来在我国进行投资和收购,获取高额利润回报,成为进一步“盘剥”我国利益的手段。

(1)减少贸易顺差,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最近几年,每年的贸易顺差都是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2008年的贸易顺差预计将在2000亿美元以上。从政策上来说,我国偏向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追求贸易顺差的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应从进出口两方面采取措施以实现贸易平衡。在出口方面,应该取消或减少优惠措施。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曾经较大幅度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率,而近来面对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又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前期纠正贸易顺差失衡的努力。在进口方面,应该是降低进口税率和减少贸易壁垒。与鼓励出口形成鲜明对照,制约进口的因素更多,甚至地方政府存在人为的压制进口以保顺差的举措。据一位欧盟专家的估算,我国的非关税壁垒致使欧盟各国丧失了约210亿欧元的对我国的出口机会(2006年欧盟对我国贸易逆差为1300亿欧元)。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的估算,因为这里面

必然有他们自身的诉求,但是,这至少说明了我国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及其对我国进口的影响程度。由于进口关税、进口环节税、各种非关税壁垒以及不合理的流通环节安排,一些普通的国外产品进口到我国后都卖到很高的价钱,从而制约了居民对进口物品的消费和需求。

(2)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贸易顺差是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果。多年来,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大于投资率,这正是我国持续国际贸易顺差的根源。我国投资率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高水平,而储蓄率仍然高于投资率,可见我国的储蓄率也是过高的。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财政存款持续增长。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贸易顺差,最终要靠增加国内需求,增加政府支出,促进居民消费。要调整和解决制约居民消费不足的因素,尤其是国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不能够确实降低个人负担,个人预期支出不确定性很大,从而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当期消费率的问题。

(3)严格控制“热钱”(hot marney)流入

2003年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程度的加剧与热钱的流入密切相关。热钱不仅放大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也增加了我国2003以来的宏观调控难度。对存在假借合法渠道非法输入“热钱”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绝不姑息;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

1、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实质及其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趋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屋价格持续下跌;贷款机构追逐利润,肆意放宽贷款标准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技术被过度滥用,房地产市场风险向各个领域转移;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弱化,对次级抵押债券一直给予最高信用评级;美国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处理不力。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是对华尔街大量投资房地产这一投资方向的纠正,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方式的纠正,投资银行危机成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形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双重危机)。由于金融经济日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就迅速传导到其他开放经济体,引起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以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以疯狂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为内在动力和不可动摇的目标,美国和西方国家盛行的虚拟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适宜的载体和平台;而虚拟经济又是最容易造成信用危机的一种经济形式;信用缺失则是直接走向金融危机的阶梯。可见,西方市场经济发展有一条无法改变的路线图:利润和资本最大化→虚拟经济→信用缺失→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社会危机。

2、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传导机制

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的危机传导到其他国家去。而从历史上看,其他国家要把危机扩散传染给别的国家并不容易,即使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在东南亚国

家之间蔓延,但它却没有办法把危机传导到美国、欧洲去。为什么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1978年签订的牙买加协议是对1973年3月以后国际货币体系现状的确认。实行的是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浮动化、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货币本位制的性质来看,牙买加体系是一种纯粹的信用本位制。对美国来说,这种制度很有利。美国向外投放再多的美元,也不用担心美国的黄金会外流,美元向海外的投放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由此对美国来说,在国际收支管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只要投放美元,从国外购买商品劳务,就可以解决其国内消费率很高而储蓄严重不足的状况。为平衡收支,美国总是通过发行国债或者提供各类金融商品来吸纳它通过贸易赤字投放出去的美元。就美国和外国的经济而言,形成了一个实物和虚拟资本之间的双向的、而且是反向的流动。从1985年纽约广场协议至今,美国的贸易收支逆差和资本收支的顺差这一基本的国际收支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种平衡的背后,则美国将自身的高消费和低储蓄长期建立在别国低消费和高储蓄率的基础之上。美国的这种高消费不仅体现在民间部门,还体现在政府部门。

(1)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了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溢出效应具有单向性特征。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从贸易溢出渠道看,储备货币国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会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进而使其他国家经济基本面恶化。从信心传导看,储备货

币国各类信心指数的下降会传递到其他国家,即其他国家会在经济、收入还没有实际下降的时候,就提前缩减投资和消费,非储备货币国家的危机更容易自我加强。从金融溢出渠道看,由于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以持有储备货币国资产的形式存在,储备货币国发生危机会直接影响其他国家资产的安全和价值。因而美国次贷危机会影响全球。

(2)美元过多发行与通胀的国际传递

现在的货币体系,从本质上讲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所以,美国之外的国家,尤其是本国货币还不是国际货币的国家就有强烈的对美贸易顺差的冲动,从而也刺激了美国大肆发行美元而牟利。这些投放到美国境外的美元,一部分以美国国债或者其他种类的债券形式回流到美国,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沉淀在其他国家央行、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手中。据统计,美国投放货币的总量,大约有四分之三是在美国境外流动,只有四分之一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交易的需求。美国由此可以通过发行美元长期占有别国的商品和劳务,也同时获取大量的货币发行的好处即铸币税。

按照信用货币的一般规则,信用货币的长期变化趋势是贬值的。大量的美元流到美国国外之后,经过若干年后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而经过贬值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购买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对美国来说也是有力的。

美国大量地通过国际贸易逆差向境外投放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它的通胀传递到其他国家去。美元的贬值意味着持有美元

资产的国家必须要以更多的本币投放才能购买到通胀之前的商品和劳务。由于国际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贬值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传导了通胀,影响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并导致其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

(3)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外汇市场干预

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并通过外汇市场把危机传染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客观的讲,从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到现在,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实行的确实是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如果当美国等国家发现汇率明显偏离了他们所认定的波动区间后,他们就会干预。最典型的是1985年9月的纽约广场协议。因为当时美国是双赤字,如果任凭市场波动,其双赤字问题会进一步恶化。会后,美、日、德和瑞士银行联手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从货币主义的观点看,要想通过干预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从短期看,这种干预是有效的,它使汇率回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期望的汇率区间。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缺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应对美国这场危机中没有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它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仅限于给那些遭受危机的国家提供一部分外汇贷款,同时还带有苛刻的附加条件,要求受援国实行紧缩性政策。而当前的这场危机,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史无前例,而且发生在美国,除了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过一些讲话和援助之外,尚没有发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解决危机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3、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在美国召开了二十国峰会。峰会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但是各国承诺在2009年4月30日之前还要召开此类会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会议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以下几点:(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基金组织的力量不够强大。所以改革的首要方面是要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实力。二是基金组织的决策权问题。目前基金组织的投票不是按照国家的个数来决定,而是按照各国所占基金份额来决定。在基金份额中,美国大约占16.77%,德国占5.88%,英国和法国分别占4.86%,而中国只占3.66%。基金组织在重大决策上一贯要求有85%以上的投票通过,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在很多重大的金融事务决策中通常保持一致性。事实上,如果基金组织要通过某一项决议,只要美国或者欧盟有一方反对,就不能获得通过。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需要增加基金组织份额,扩大基金规模,调整基金份额,提高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基金当中的份额。像中国在基金中的份额只占3.66%,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提高和调整基金份额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稳定的游戏规则,每隔三年或五年调整一次。

基金份额的担当物,可以有两样东西:一是黄金。虽然黄金被人为地判决为不是货币,但是,从黄金的作为货币的天然属性来说,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黄金作为基金组织的储备资产之一,对稳定货币价值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二是外汇。在外汇币种的选择上,只要是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特别是贸易大国的货币,都可以作为外汇交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去,来增加自身的基金份额。比如,中国可以缴纳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而美国可以缴纳欧元、人民币等。这样,基金组织的规模做大了,基金组织的决策又都是一些贸易大国,才能发挥基金组织的作用。

(2)美元地位和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形成

有经济学家提出发行世界货币,或增加发行特别提款权(SDR)、或建立一篮子货币以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总的来看,这些条件还不具备。比较可行的意见有一下几点:

①充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赋予它更多的权利。

②各个地区有必要建立起自己的基金组织。比如说在亚洲,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目前,亚洲地区已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比如建立的“10﹢3”机制。如果全球有4~6个这样的区域性基金组织,来维持区域性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强。

③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区域性的基金组织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监管和援助体系。各个国家有监管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区域性基金组织要对其进行评估。

(三)公司治理模式缺陷及纠偏机制

经典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内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权责利契约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并且涉及决策、监督与激励3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和蔓延,如前所述,既有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参与者的监管失当和美国3大评级机构失信等外部原因,也有市场主体过度追逐高收益、风险控制欠稳妥、信息披露不透明、内部激励机制失衡、诚信体制缺乏、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效率低下、责任追究机制失效等内部原因。这些都暴露了美国式公司治理的深层次弊端——以普通法系为法理基础建立的公司治理规则的问题。作为普通法系的典范,美国对市场采取鼓励与放任的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于整个商法的立法体系,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等公司治理规则中,尽管刺激了市场,使市场得以充分活跃,但由于没有辅以必要的监管体系,最终导致了内外治理机制的双重失效。由于公司治理目标、主体、客体和手段等都是公司治理规则的渗透和表现,因此,这些失效在其中也得以具体体现。

第一章

外汇与汇率

第一节

外汇(Foreign Exchange)

一.国际经贸活动中使用的货币及其分类

全世界192个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货币制度,不同的货币名称。二战后,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支付工具,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70%,国际借贷中美元约占70%,国际结算支付中约占60%。其次为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港元等。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用何种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取决于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般来说,经济力量强、政治力量也强的国家,该国货币在国际支付中使用的机会就多。一战前,英国经济和政治力量较强,英镑被作为国际经贸活动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支付货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发展及出口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上升,资本输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国际结算中使用日元和欧元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

从国际支付的角度将各国货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可兑换货币,或称自由兑换货币。

可兑换货币是指一国货币的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按汇率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权利。从绝对意义上解释,是指一国货币可以完全自由地与所有各种货币进行交换。从相对意义上解释,则可解释为自由交换的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

第2、3、4款的规定:所谓自由兑换货币,是指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贸易和非贸易)的支付不加以限制;不采取差别性的多种汇率制;在另一会员国的要求下,随时有义务换回对方经常项目往来所积累的本国货币,该种货币被看做自由兑换货币。目前,世界上约有50多种货币被列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在国际结算中能广泛使用的货币大约仅有10多种。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可兑换货币,一般需具备以下条件:⑴该国国际收支比较稳定;⑵该国黄金、外汇储备相当丰富;⑶有向外国借款能力;⑷无外汇管制限制;⑸国内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

2.可部分兑换货币,或称有限度的自由兑换货币。

可部分兑换货币,是指一国货币在一定条件下的限制范围内具有的自由兑换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凡是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一定限制的货币均属于此类。

所谓一定条件的限制范围,可分为两个基本的限制标准:一是区分居民和非居民。例如,一国对居民持有的帐户的自由兑换有严格的限制,但对非居民持有的帐户的自由兑换无限制。二是区分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对于经常帐户的自由兑换无限制,但对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有严格的限制。如中国的人民币,印度的卢比等。

3.不可兑换货币,或称不能兑换货币。

货币的不可兑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纸币或银行券不能兑换为它所代表的金币或银币,成为不能兑现;二是指一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

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这里所说的不可兑换货币是指不能兑换成外国货币。不可兑换货币只能用于国内支付流通。

二.外汇的概念

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必然产生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各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一国货币是不能在他国流通使用的。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只能通过银行把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或者把外国货币兑换成本国货币。也就是说,要以国际间通用的支付手段,才能完成国际间的债权债务的清偿。这种国际间通用的支付手段,即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就称为外汇。

我国广泛使用的“外汇”一词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就字面来说,“汇”是指资金在地区间的移动,“兑”是指兑付或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国际汇兑”表示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用以汇往国外。国际汇兑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1.外汇的动态含义。

外汇是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用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经济行为或经营活动。如以本国货币向银行购买外币汇票、旅行支票,把资金调到国外,支付进口货款,或者支付国外提供的劳务。

2.外汇的静态含义

外汇的静态含义又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静态广义的外汇,IMF的定义是:“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

银行、货币管理当局、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国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其中包括由中央银行及政府间协议而发行的在市场上不流通的债券,而不问它是以债务国还是以债权国货币表示。”

重新表述:外汇是用于国际收支的一种特殊债权,即一切能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对外债权都是外汇。该概念主要用于国家的管理法令中。IMF和我国的外汇管理中都使用这一概念。

静态狭义的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这是我们常用的一般性概念。该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⑴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支付手段。如美元对美国以外的国家来说都是外汇,但对美国来说,美元就不是外汇。⑵外汇是能够得到国际偿付的支付手段。如空头支票、拒付汇票等不能视为外汇。⑶外汇是可以自由兑换的支付手段。兑换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某一种外汇兑换成另一国家的货币,如将美元兑换成日元等。二是在最终的国际支付结算中可以凭此外汇取得资金或其他国际资产。

三.外汇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11~13世纪(1096---1291年),西方基督教国家对东方穆斯林国家进行了九次“十字军东征”。为了保障军队的供给,西方国家必须从国内筹措资金在国外购买军需品。这些货币资金(金属铸币)就在沿十字军东征所经过的城市流通起来。于是在地中海沿岸交通便利的国家形成了国际贸易集市。在交易中,各种货币相遇在一起,便产生了各种铸币的比价问题。当时各种货币的比价是根据各自的重量

和成色确定,问题并不复杂。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货币需求量不断增长,携带现金不方便,风险也大,于是各国商人之间开始使用商业汇票作为支付工具,虽然它不能和现代的商业汇票相提并论,但它毕竟是现代国际间支付手段最简单的雏形。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一方面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材料,一方面又向世界各地输出制成品。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金银铸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因为金银铸币的生产量小、运输费用大、风险也大,于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及使用票据作为支付手段逐步发展起来。各地信誉良好的商人签发票据,为跨国界的支付开设了货币汇划和汇兑,这也便是银行的前身。随着银行的发展,银行信用逐步成了国际间普遍采用的支付手段,外汇的概念逐步形成。

外汇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以金银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并逐步过度到以黄金表示的信用工具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这一时期,大约延续到19世纪中叶。

2.以英镑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英国从17世纪中期爆发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18世纪30年代的产业革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凭借其实力,成为“世界工厂”。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英镑及英镑表示的信用工具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3.以美元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两次世界大战,西欧各国普遍遭受严重破坏。而同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得到了加强,进而取

代了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美元及美元表示的信用工具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4.以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共同作为国际支付手段。20世纪60年代,美元的信用地位动摇,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许多国家为了避免美元汇率变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开始实行多元货币储备政策,以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及信用工具共同作为支付手段。

四.外汇的种类

1.外汇的形态。根据1996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外汇包括:①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②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股息等;③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④其他外汇资金。如中国人持有境外的债券、股票、房地产契约,中国人在国外的人寿保险金,在境外出版物的稿酬、版税、专利权转让费等。

2.外汇的种类

外汇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上述按照外汇的形态分为四种。按照外汇的来源分,外汇可分为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按照外汇的交割期限分,外汇可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按照外汇能否自由兑换来分,可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

⑴自由外汇(Free Foreign Exchange)

自有外汇是指无需经货币发行国批准,即可随时兑换成其他货币,或用以向对方或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如美元、英镑等。它是

外汇的典型形式。(人民币于1996年12月1日实现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根据IMF的规定,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即可视为自由兑换货币)。

⑵记账外汇(Book Foreign Exchange)

记账外汇亦称协定外汇,指不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或用以向对方或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它是外汇的辅助形式。记账外汇只是在双边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它在两国之间签订“贸易支付协定”的安排下,在双方国家中央银行互设专门帐户进行清算。

五.外汇的作用

1.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2.安全、迅速、便利结算,促进国际贸易发展。3.调节资金供求,促进世界经济发展。4.便利国际交往,扩大国际经济合作。5.储备弥补国际收支,偿付对外债务。

第二节

汇率 一.汇率的概念

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需要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货币的兑换如同商品的买卖,要有价格,并以等价交换的原则才能成交。汇率就是两国货币兑换的比率。或者说,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单位表示的价格。

商业上一般把汇率成为外汇行市或外汇行情。

二.汇率的标价方法

在两国货币单位折算时,首先要确定以那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是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还是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确定的标准不同,汇率的标价方法也不同。国际上有两种标价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0,100000等)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又称应付标价法(Giving Quotation)。比如某日上海外汇市场: US$1=RMB6.8338/88。

直接标价法是以本币表示外币的价格。即外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本币数额随两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升降。如果折合本国货币数额较前多了,表示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反之,则相反。

2.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

位的外国货币,又称应收标价法(Reciving Quotation)。比如某日伦敦外汇市场: £1=US$1.8638/58 间接标价法是以外币表示本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外国货币数额随两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升降。如果折合外国货币的数量较前多了,表示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反之,则相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种货币采用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只是基础货币不同,标价方法不同,意义是相同的,没有实质性区别,并且互为倒数。

3.美元标价法(US Dollar Quotation)

二战后,美元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主要外汇市场采用美元标价法。美元标价法就是以美元为标准来表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货币的价格。

三.汇率的分类

(一)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分,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

1.买入汇率(Buying Rate),也称外汇买入价或买价,是银行向客户主要是出口商买入外汇所使用的汇率,所以,买入价也常被称为出口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小的那个汇率是买入汇率;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折合外币数额较大的那个汇率是买入价。

2.卖出汇率(Selling Rate),也称外汇卖出价或卖家,是银行向客户主要是进口商卖出外汇是所使用的汇率,所以,卖出价也常被

称作进口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大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折合外币数额较小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

这里,买价和卖价都是从报价银行的角度来说的。银行买入卖出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即通过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Spread),称为银行兑换收益。一般为1‰-5‰。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外汇使用同业买卖汇率,差价较小。计算公式为:(卖价-买价)/买价×100%=价差(%)。

在外汇市场上,银行通常都采用双向报价(Twoway Price),即同时报出买入价和卖出价。例如,假定×年×月×日,纽约外汇市场上,£1=$1.5870/80,前一个数字为英镑的买入价,即银行买入1英镑付出1.587美元,后一个数字为卖出价,即银行卖出1英镑收入1.5880美元。

3.中间汇率(Middle rate),也称中间价,是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中间汇率不是实际成交汇率,主要用于对汇率变化进行经济分析。在报刊报道中也常用中间汇率。其计算公式为: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二)根据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汇率可分为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1.基本汇率(Basic Rate)。基本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比率。关键货币(Key Currency)是一国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占比最大的、且是可以自由兑换和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货币。

多数国家通常把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基本汇率。基本汇率确定以后,再据以计算出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

2.套算汇率(Cross Rate)。套算汇率亦称交叉汇率,是根据基本汇率以及关键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所套算出来的本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常见的套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按中间汇率套算。

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1.5541,$1=Can1.1976。据此,可以套算出英镑和加元之间的汇率。£1=$1.5541=Can1.1976×1.5541=Can1.8612。第二种方法:交叉相除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关键货币相同的汇率。

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DM1.5715/25,$1=J¥103.5/103.6。如何计算日元和马克之间的汇率呢?

一家银行想以日元换马克,即卖出日元买入马克。这家银行可以以美元为中间货币来套算日元与马克的汇率:卖出日元→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马克。从这一过程的头尾来看,就实现了卖出日元买入马克的目的。卖出1日元,可买入1/103.5美元;卖出1/103.5美元,可买入1/103.5×1.5725马克,即日元的卖出价或马克的买入价为: 1.5725÷103.5=DM0.1519/J¥ 或103.5÷1.5725=J¥65.82/DM 这家银行想以马克换日元,即卖出马克买入日元。这家银行可以通过下面的过程达到目的:卖出马克→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日元。

卖出1马克可以买入1/1.5715美元,卖出1/1.5715美元,可以买入1/1.5715×103.6日元。因此,马克的卖出价或日元的买入价为: 103.6÷1.5715=J¥65.92/DM 或1.5715÷103.6=DM0.1517/J¥ 综上所述,套算出来的汇率为: DM1=J¥65.82/65.92 J¥1=DM0.1517/9 总结套算规则一,有下表:

汇率的套算规则一:关键货币相同,交叉相除。$1=DM1.5715/1.5725 $1=J¥103.5/103.6 第三种:同边相乘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关键货币不同的汇率。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DM 1.5715/25,£1=$1.4600/10。那么,如何计算英镑和马克之间的汇率呢? 一家银行以马克买入英镑,即卖出马克→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英镑。因此,英镑的买入价或马克的卖出价为: 1/(1.4600×1.5715)=£0.4358/DM 或1.4600×1.5715=DM2.2944/£

若该银行以英镑买马克,则可卖出英镑→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马克。因此,英镑的卖出价或马克的买入价为: 1.4610×1.5725=DM2.2974/£

或1/(1.4610×1.5725)=£0.4353/DM

综上所述,英镑对马克的汇率为: £1=DM2.2944/74 DM1=£0.4353/8 总结套算规则二,有下表: 汇率的套算规则二:关键货币不同,同边相乘。$1=DM1.5715/1.5725 £1=$1.4600/1.4610 套算汇率的公式:S(i/j)=Si(i/$)×Sj($/j)式中:$为美元,i和j分别代表i国和j国货币,Sj($/j)为美元对j国货币的直接汇率;S(i/j)为i国货币对j国货币的套算汇率。第三,根据外汇交割的期限不同,汇率可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1.即期汇率(Spot Rate)。即期汇率又称为现汇汇率,指在外汇买卖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时所采用的汇率。它反映外汇买卖成交时的市场汇率。(交割是买卖双方履行交易契约,钱货两清的授受行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现钞汇率都属于即期汇率。2.远期汇率(Forward Rate)。远期汇率又称期汇汇率,指外汇买卖成交后,签订合同,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合同办理交割所使用的汇率。远期外汇买卖是一种预约性交易,是由于外汇购买者对外汇资金需要的时间不同,以及为了避免汇率风险的需要。远期汇率以即期汇率为基础,并反映即期汇率变化的趋势。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称为远期差价(Forward Margin),或称掉期率(Swap Rate)。通常以远期汇率高于或低于即期汇率的

点数来报出期汇汇率。远期差价有升水和贴水两种。升水(at premium)表示期汇比现汇贵;贴水(at discount)表示期汇比现汇贱。还有一种平价(at par),表示期汇汇率等于现汇汇率。

在不同的汇率标价法下,通过远期差价来计算期汇汇率的方法也不同。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加升水或减贴水;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减升水或加贴水。

远期差价的排列有前小后大和前大后小两种。在直接标价法下,前小后大表示远期汇率升水,前大后小表示贴水;在间接标价法下,前小后大表示远期汇率贴水,前大后小表示升水。但在实际计算远期汇率时,可以不必考虑汇率的标价方法以及升水还是贴水,仅根据远期差价的排列顺序即可进行计算。具体如下:远期差价以小/大排列,则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加上远期差价;远期差价以大/小排序,则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减去远期差价。

远期差价通常以点数来表示,每一点(point)为万分之一,即0.0001。例如,某日巴黎外汇市场(直接标价法)上,$1=FF5.6685/95,三个月期74/78,请问三个月起法国法郎对美元的汇率是多少?

法国法郎对美元的三个月远期汇率为: $1=FF5.6759/73。例2。某日纽约外汇市场上(间接标价法),$1=SF1.4570/80,三个月期470/462,请问瑞士法郎对美元三个月期的汇率是多少? 瑞士法郎对美元的三个月期汇率是:$1=SF1.410/018。一般而言,远期外汇的买卖差价要大于即期外汇的买卖差价。如例1

中法国法郎对美元的即期汇率差价为10点,而计算出来的三个月期的买卖差价为14点。例2中的即期汇率的买卖差价为10点,而三个月的买卖差价为18点。

在远期汇率的经济分析中,为了便于同汇率设计的两国利率差异进行比较,远期升贴水率通常换算成以百分比表示的年率。其公式为: 升(贴)水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即期汇率×12/远期月数×100% 第四,按外汇工具(银行付款方式)的不同,汇率可分为电汇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

1.电汇汇率(Telegraphic Transfer Rate,简称T/T Rate),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以电报、电传或传真等方式委托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付款给收款人时所使用的一种汇率。该方式付款快,银行很难占用客户的资金,而且,国际间的电报费用较高,因此,电汇汇率通常高于其他汇率。电汇汇率一般看做外汇市场的基准汇率,各国公布的外汇牌价,除另有注明外,一般都是电汇汇率。

2.信汇汇率(Mail Transfer Rate,简称M/T),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开具付款委托书,以信函方式通过邮寄,通知国外分支行或代理机构付款给收款人时所使用的汇率。由于邮寄付款委托书需较长时间,银行可占用客户一个邮程时间的资金,因此,信汇汇率通常低于电汇汇率,两者之间的差额取决于邮程天数和利率情况。

3.票汇汇率(Demand Draft Rate,简称D/D),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国银行,在卖出外汇后,开立一张由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付款的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带或邮寄国外取款时所使用的汇率。由于从汇票售出到付款这段时间,银行可以利用客户资金,所以,票汇汇率也低于电汇汇率。票汇又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远期汇票汇率低于即期汇票汇率。

4.现钞汇率(Bank Notes Rate),是指外汇银行卖出外币现钞时所使用的汇率。

融金辞职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