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读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二)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三)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
(四)复述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五)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并逐步向课文拓展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三)课前精心设计导语
(四)精讲多读,读出感情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20×2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着重从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等这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关键字】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摆在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新课改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
20×25
之木,无源之水。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当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阅读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现将我将我的几点体会简述如下:
一、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多读书最大的好处和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在论及读与思的关系时,别林斯基曾经指出:“阅读时,你到处感觉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
20×25 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清人陆世仪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储备,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才有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20×25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年级时,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的理解和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做到逐句逐段读懂课文,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二)、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兴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小学语文课文形式多样,文质兼美,充满美的魅力,孕育美的情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与理解,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讲授二年级的上册《坐井观天》时,文章出现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我事先准备好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让学生来扮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来对话,同学们一看到青蛙和小鸟的头饰,都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我让他们戴上头饰来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看哪一
20×25
组表演的语气最形象,结果小朋友表演的各有各的特点,有的还带上了动作,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青蛙和小鸟的语气也表演的活灵活现,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同学们想一想青蛙跳出井后会说些什么,小朋友都争着抢着要说,而且说的有声有色。
在比如讲授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时,我把读的重点放在了四次对话上,第一次是小鸟和大树的对话,我引导学生体会天冷了小鸟要去飞去南方了,大树不想让小鸟走,想让小鸟来年还来给他唱歌,大树应该用不舍和留恋的语气读,小鸟应该承诺大树来年春天一定会回来的,应该用真诚的语气读。然后我指名学生读,学生马上就能根据老师的引导有感情地进行对话。接着第二次是小鸟和树根的对话,我又让学生自己体会小鸟要寻找大树的着急的心情,让学生自己揣摩读文的语气,此时已经有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分角色朗读,我指名学生后,读的效果很好,完全体会到了小鸟的仍没找到大树失落和焦急。然后是第三次小鸟和门的对话以及第四次小鸟和小女孩的对话,学生们很聪明,能举一反三地自主体会小鸟的心情,读出感情,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读书的兴趣,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去富有感情地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涵义。
(三)、在讲读和口语训练中激发兴趣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自主揣摩、表达,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比如:执教《白公
20×25
鹅》一课,我在课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
1、把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遍;
2、找一找作者笔下白公鹅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因为是简单易懂的文章,学生在读了三遍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大意之后,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白公鹅的特点:“有海军上将的派头!”在课上我随机把文章的重点“海军上将的派头”进行板书,并给学生讲“什么是海军上将”,在学生对这个头衔很感兴趣时再让学生读文章,自己找从哪些地方体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鹅的走路姿势“慢条斯理”,走过泥泞的路也沾泥,有狗在后面追也从不跑等等。通过学生感兴趣地找读,很快找出了鹅的高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训练了感兴趣地读书,让学生在找读过程中体会成功感和满足感,为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四)、复述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比如在讲第三单元童话课文的时候,课堂上讲完了生字词后,每一篇童话我都会让学生去复述,因为复述既检验的他们读课文的效果,又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讲故事能力的机会。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表达,他们很善于说,虽然有的时候说的没有条理,但经过老师的点拨之后,能够把一个故事复述的非常完美。更有甚者可以进行续编。比如在讲《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就出现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在学习童话的基础上进行续编。学生在复述了课文内容之后也觉得故事似乎没有讲完,意犹未尽,就主动地进行了续编,有个别学生续编的童话情节跌宕起伏,让老师和同学们都瞠目结舌。
(五)、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兴趣
20×25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出来。如:通过《观潮》、《桂林山水》等课文的赏析,引导学生领略神奇的自然,壮丽的山河;通过《黄继光》、《罗盛教》等人物的剖析,引导学生学习浴血奋战的英雄,舍己为人的战士;通过《落花生》、《养花》等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为人的根本,处事的哲理;通过《草船借箭》、《开国大典》等故事的解读,引导学生牢记古今之历史,民族之荣辱„„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宝贵素材。在学生感动于文本,沉醉于课堂时,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得到培养,从而增进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能力。除外,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课件背景下感受语文的美,以美的语文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
三、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并逐步向课文拓展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
20×25
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
20×25
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三)、课前精心设计导语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总是放心不下的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讲读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我只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说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交流讨论,我再做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教学任务完成的比较轻松愉快。
(五)、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20×25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所以平时,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文读物也是很重要的,依照不同年龄阶段推荐不同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简介文章内容,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小学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只有了解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
20×25
生阅读不同书籍,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四、提高教师语文素养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在学习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这位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学语言,即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学生语文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应该只是考分的高低,而是能否把汲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一生成长的甘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因此,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淀语文素养,才能唤醒学生潜在的爱憎、美感和情趣。素质教育要求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之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0×25
总之,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年第3版第9页。
3、全国中语会编:《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
4、袁振国《教育新思想》教育科学出版社,202_年版。
5、佚名: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6、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7、陈进雄《感悟 积累 运用》,《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20×25
20×25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促进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能力培养 培养方法
知识、能力与情感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当前知识型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了有效贯彻,但是在能力培养上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强调能力培养问题,笔者主要就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进行论述。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过去走进一些学校特别是基层小学,常常能听到一片朗朗书声,但不那么顺耳,仔细听去语调平淡,甚至唱读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朗读的语感和美感。由此可见,朗读能力培养也是一项义不容辞的工作。教师要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渗透朗读方面的技巧培养,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对朗读过程中的语调控制、节奏把握更加精准,将感情融入作品朗诵之中,促进朗读能力提高。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朗读能力培养,平时在课堂上坚持以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情感朗读,让学生耳濡目染之中感受情感朗读的韵味,从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示范引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多让学生朗读,教师多开展一些示范,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和情感进行朗读,提高朗读技巧。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朗读,分男女生进行朗读,以及分角色朗读,等等,在朗读过程中提升技巧水平。教师课后还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每位学生的朗读技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就会实现新突破。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文字,具有美观大方得体的特点,提高书写能力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强化书写能力的训练。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每一笔每一画都写得非常认真,还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这方面的训练对学生写好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让学生从小树立认真写字的意识,才能够为书写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接下来要求学生写美观字,对照字体进行临帖。笔者在语文活动时间还专门开展了汉字书写的技巧指导,通过书法课指导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行笔运笔、间架结构等方面的技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书写的美观效果将会得到显著强化。在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专门的书法训练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认真写,写出美观的整洁的字,创造一些竞争的机会让他们开展书写比赛,等等,从而为学生书写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理解指导,改变学生浮于表面的阅读能力状况。笔者首先指导学生怎样快速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进行浏览了解大概意思,第二遍进行初步阅读,掌握其中的基本环节,第三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构特色手法,等等。在研究分析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抓住内在线索,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节点,包括语句字词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摸准摸清文章脉络结构,把握中心内容,从而为下一步深入分析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在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笔者既进行了阅读技巧的辅导,又通过大量课外阅读让学生熟能生巧增强底蕴。在课外阅读中,笔者要求学生提炼中心思想,提炼框架结构,提炼写作特色,等等,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准确抓住理解的重点要点和难点,从而为接下来的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四、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写作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是一大硬骨头。许多教师啃得费时费力,却没有啃出个什么东西,这就是技巧上出了问题。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一定要体现在技巧的引导上,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缓解他们对作文学习的消极情感。其次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分析、怎样立意、怎样创作。在观察方面要求他们做有心人,平时观察周围的生活,仔细搜集一些人物案例,在观察之中获得大量生动素材。在立意上指导学生巧妙构思,对文章布局、需要表达哪些意思、怎样巧妙设计进行指导,这些方面的内容都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设计。在创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借鉴一些优秀习作的手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在学生写作能力训练过程中,通过一些范文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掌握技巧,特别是要将这些技巧吸收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成功经验。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心得体会,既加强技巧的辅导,又重视加大阅读量和写作量,通过多写多练笔提高作文写作的技巧水平。
五、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总结能力培养
学生要思考和总结提炼,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尝试。语文教师要指导小学生既要认真学习研究,善于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成果,又要能够提炼遇到的重点难点,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例如在预习环节除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学生学会提炼。提炼哪些内容?提炼出预习环节自己无法解决的内容,自己认为理解不够透彻的一些难点,这些方面的总结梳理可以使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在小组分析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总结,小组每一个成员每人都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答案,此时就需要学生集思广益、去伪存真,对这些答案进行梳理总结、进行补充完善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习惯培养,特别是要注重梳理总结自己平时的经验,还要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将一些适合大家使用的经验在全班进行推广,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是一项系统性过程,广大教师要深入其中开展研究,把握要点重点突破,让学生全面成长。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把更新观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开发学生创新潜能,按照学生实际,因材施材,突出学生个性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文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能力培养;开发潜能;个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将来的国际竞争必定是日趋激烈。为了能使我国青少年适应这样的形势,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既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这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一、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创新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是在课堂上,为了赶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总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不是有限地叫两三个有能力解决的同学说说,就是当一些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产生“争议”时,就急于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告诉学生,因而质疑成了摆设,对文章的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无数事实说明,儿童具有天然的创造欲望和潜能,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的兴趣浓厚,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喜欢活动,喜欢探索,这些都为我们中课堂上因势利导进行创新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认为要想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给足学生说的时间,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本独特的、多维的、深层次的理解。
二、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
性格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质量。性格外向的学生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并且总能积极而迅速地做出回应;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里反应会稍慢些,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性格独立的学生参与竞争性学习;性格顺从的学生常等待老师的布置,依赖同学的帮助;性格乐观的学生学习信心强,情感满足快,成功可能大;性格消极悲观的学生情绪体验差,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导致学业失败……
然而,以往在课堂上,我却经常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年龄相仿,学习同一种内容时有的学生感到太难,有的却认为太浅;有的学生理解快而深,有的却理解得慢而浅,有的甚至还似懂非懂或根本不懂等现象而出现“教有所困”。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实施个别教学,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在实施个别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差异意识,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发展宽容大度、善解人意、激励奋进的职业情感和人格魅力,保护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努力满足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学生:有的不善言辞,但独立思考能力却很好;有的学习成绩不佳,但动手能力却很强;有的数学成绩较差但绘画特别有天赋,等等。因此,我们应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力。存在于学生个体的优势和特长,只要我们能善于发掘,有效利用,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三、拥有特级教师的特质――会思考、能创造
每次观看于永正、顾家漳等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时,我总会叹服于他们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睿智:教学设计活,课文篇篇不同,内容课迥异。我曾“克隆”了于永正老师《翠鸟》一课的教学片断,效果却完全不同。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明白没有一种教学流程或方法途径是万能,可以适用于每一节课的。“他人的先进经验是可贵的,但它根植于他人的土壤。有些经验是个性化、非模仿性的,教师如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生搬硬套,往往是劳而效微,事与愿违。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正如于老师所说,只有不断反思研究课堂,力求有变化、出新意,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转换、条件的变化,永远备新课、上新课,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奇感、惊异感,从而孜孜以求,学而不厌。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思考能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与惰性中超拔而出,赋予教师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的思想品质,不拘泥于某一教育理论,而是不断反思研究课堂,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产生效益,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敏锐地感知力与专业判断力,才有可能在随波逐流的时势中能独树一帜,体验课堂教学的思想的尊严和乐趣。
几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觉得在优化课堂教学措施的同时,我们所付出的可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那四十分钟,可以说教师花在课外的功夫远远大于课堂上。
参考文献:
[1]曹丽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2_年07期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桂头中心小学
张玉珍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文字语言通过读,输入大脑,通过理解转化为内在的语言,然后再通过外在的语言表达出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内部语言发展尚未完善,注意力不稳定,所以依靠朗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思维和依靠生动的音调来理解所读的东西,使自己对教材的注意力保持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因此,相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咿呀朗诵比默默阅读自然得多,咿呀朗读也是一把帮助他们开启语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孩子来讲,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非常的重要,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窗前一株紫丁香》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再如我在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蔡紫君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总之,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激励 质疑 想像 活动
创 新 是 一 个 民 族 的灵魂,时代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 培育创 造力的 意识 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 一些创 新意识和创 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中华民族 才能屹 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 生的创 新能力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 新能 力的培养 决不 是脱离语言文字、离开语文学 科本身所特定 的教 学目 标和教 学规律去搞 些花架子、搞些形式主义,而是要在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即在识字、阅读、作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先说识字。识字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始,应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
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语文论文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尽可能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树立创造的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利用汉字规律调动学生感性经验,注重音、形、义结合,借助汉语拼音在游戏中识字、在活动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言语的相互结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和字义的探求。如教学“纸”字时,针对学生容易在右下方加点的情况,我拿来一张白纸,故意在上面洒上一点墨水,说:“哎呀!好好的一张白纸,现在有了这个黑点成了废纸,直可惜!”最后又说:“同学们,看见了吗?白纸,白纸,不能有点,有了点儿就变成废纸。”
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就不会再写错“纸”字了。
再次要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创新思维同发散思维直接相关,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使得同学们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近字换偏旁、编儿歌顺口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了难点,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再谈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创新新精神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我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思维火花。同时,我还凭借课文中提供的想像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学《称象》一课,我问学生:还有其他称象的办法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划线的地方为止,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还有的说可以用水缸舀水来称,就地取材,会更方便。学了《蝙蝠和雷达》,我让学生说说人类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并发挥想像力,运用头脑中存储的知识进行加工、组合,在幻想中产生了大量的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发展了创造想像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和幻想。
在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启发他们进行再造想像,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对于留有空间的课文,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去填补空白。如学习《狼和小羊》,让学生想像狼向小羊扑去后发生的事;读了《小摄影师》,问: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
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小珊迪》,让学生补写小珊迪在换零钱的路上发生的故事。同学们的想像力从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思想感情也得到了陶冶。
最后说说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是开拓写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和活语文论文动的总结,并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积极动脑、动手,认真观察、思考,真正解决他们无事可写的问题。我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命题作文,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如写一件事,可以是令人高兴的、伤心的、懊悔的、激动不已的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经历、感受生动具体地叙述清楚。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边观察边体味,通过多种方式写事物。如写一种水果,我让同学们将准备好的水果带入课堂,用“看、摸、闻、尝”的方式去感受。同学们的创作兴趣很浓,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越写越起劲,从中充分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无所不在。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