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5-107746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4 17:59: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02_级汉语言文学(1)班

章文瑶

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 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下如此错后在黄泉之下面对父母。

3、“不知者亦有罪”这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之三。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被诅咒的命运的轨迹的时候,他抱着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妻子的尸体,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悲叹:“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苦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这算是对他自己被诅咒的命运的控诉,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贤明,却因为被诅咒的命运,令他做下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生育了四个儿女。对于这一切,他一直是要逃避的,只是无从逃脱,而且也无力挽回或者补救什么,这让他感觉自己甚至连自杀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无颜面对已逝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有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来洗涤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本身是没有罪的,他也不想“弑父娶母”,但是命运却让他无可奈何,这点也让我们深深地同情。

二、《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义

俄狄浦斯为逃避悲惨的命运一生奔波,却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命运的窠臼,成为命中注定的罪人。他用自己的人生见证了命运的残酷,也见证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这是一个英雄以决绝的姿态毁灭的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单的一句话,却概括了悲剧的真谛,道出了悲剧震撼人心之所在:悲剧之所以会悲、会引起人民的同情或者怜悯,就是因为它是将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毁灭了,这种毁灭是彻底的、无可挽回的,因此必然会引起人的惋惜或怜悯,进而给人以一种审美的快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净化人的灵魂。俄狄浦斯在无法逃脱的命运面前依然积极反抗,决不妥协,虽然最终挣不开命运的枷锁,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但正是他们的牺牲和毁灭,才换来人类在历史的道路上的前进,这是英雄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毁灭,也正是悲剧的意义之所在。

三、《俄狄浦斯王》的语言特色

1、《俄狄浦斯王》多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对白和歌队的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俄:你说什么?难道波吕玻斯不是我的父亲? 信:正像我不是你的父亲,他也同样不是。俄:我的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的人同样不是? 信: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俄: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的儿子呢? 信: 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俄: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的孩子呢? 信: 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

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的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的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辉映的“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性格化。《俄狄浦斯王》的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机会,此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的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四、总结

我觉得俄狄浦斯在与命运的搏斗中,虽然被强大的命运打败了,但却在道义上获得了胜利。虽然命运为他布下天罗地网,但他却并未成为命运手中的提线木偶,也没有被其征服,而是一直拥有着自己自由的生命意识,积极反抗,永不妥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也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困难,阻挠我们的成长,例如,成功路上的风雨坎坷,生活中的迷茫与无助,不过我相信“人定胜天”,即使注定了会被打败,我也绝不会被打倒!

第二篇: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02_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下如此错后在黄泉之下面对父母。

3、“不知者亦有罪”这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之三。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被诅咒的命运的轨迹的时候,他抱着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妻子的尸体,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悲叹:“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苦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这算是对他自己被诅咒的命运的控诉,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贤明,却因为被诅咒的命运,令他做下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生育了四个儿女。对于这一切,他一直是要逃避的,只是无从逃脱,而且也无力挽回或者补救什么,这让他感觉自己甚至连自杀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无颜面对已逝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有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来洗涤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本身是没有罪的,他也不想“弑父娶母”,但是命运却让他无可奈何,这点也让我们深深地同情。

二、《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义

俄狄浦斯为逃避悲惨的命运一生奔波,却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命运的窠臼,成为命中注定的罪人。他用自己的人生见证了命运的残酷,也见证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这是一个英雄以决绝的姿态毁灭的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简单的一句话,却概括了悲剧的真谛,道出了悲剧震撼人心之所在:悲剧之所以会悲、会引起人民的同情或者怜悯,就是因为它是将有价值的东西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毁灭了,这种毁灭是彻底的、无可挽回的,因此必然会引起人的惋惜或怜悯,进而给人以一种审美的快感,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净化人的灵魂。俄狄浦斯在无法逃脱的命运面前依然积极反抗,决不妥协,虽然最终挣不开命运的枷锁,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但正是他们的牺牲和毁灭,才换来人类在历史的道路上的前进,这是英雄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毁灭,也正是悲剧的意义之所在。

三、《俄狄浦斯王》的语言特色

1、《俄狄浦斯王》多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对白和歌队的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俄:你说什么?难道波吕玻斯不是我的父亲?

信:正像我不是你的父亲,他也同样不是。

俄:我的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的人同样不是?

信: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

俄: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的儿子呢?

信: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

俄: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的孩子呢?

信: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

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的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的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辉映的“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性格化。《俄狄浦斯王》的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机会,此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的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四、总结

我觉得俄狄浦斯在与命运的搏斗中,虽然被强大的命运打败了,但却在道义上获得了胜利。虽然命运为他布下天罗地网,但他却并未成为命运手中的提线木偶,也没有被其征服,而是一直拥有着自己自由的生命意识,积极反抗,永不妥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也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困难,阻挠我们的成长,例如,成功路上的风雨坎坷,生活中的迷茫与无助,不过我相信“人定胜天”,即使注定了会被打败,我也绝不会被打倒!

第三篇: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

读《俄狄浦斯王》,最害怕的是揭晓真相的那一刹那,即使故事的始末已有如明镜高悬于心间,然而当一切勇猛的反抗推波助澜式的铸就了悲剧的结尾,无力感或多或少还是有的。刻意逃避命运却分外招致命运,就像无罪却非基督徒的生灵,终究会迎来约沙法谷的审判,即使那是睿智的维吉尔。束缚的枷锁无从打破,无法获救,无法避免,悲惨的命运不一定可悲,但知晓无法改变的命运却希冀改变一定是可悲的,那是注定的灾厄,因为如此的选择,定会有愿望化作泡影,希望转化为绝望的那一刻,不可谓不幸,但绝不可唏嘘。俄狄浦斯的魔咒如同悟空脑袋上的金圈,自此只有西去一道,然而倘若时光倒流,我想那倔强的石猴也不会甘愿屈身于一个小小弼马温的禁锢,定也要冲上云霄,闹他个天翻地覆,要问为何,骨子里有无形的风,无法被牢笼困住的自由的风。

俄狄浦斯的不幸,是索福克勒斯的感慨,然而无法逃脱的命运,却非我们所应从索福克勒斯那里认识到的。倘若命运的不可抗性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那么人类文明的数千年里的教训与尝试或许早已将之臵于几何学公理同等价值的位臵,然而事实却是,关于命运存在与否问题的纠纷从未划上过休止符,这不仅仅是少数之于多数的问题,而是牵扯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矛盾,或许永远也无法得到绝对的解答,但读《俄狄浦斯王》,受制于时代的限制,显然不能使用现代的观念去思考。

曾于书中读到过类似的句子:“对于索福克勒斯优点的赞扬以至于忽略掉其作品的思想智慧。相比于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德斯,似乎大多数学者对于索福克勒斯的褒扬比较倾向于其作品的艺术色彩。”这令我惶恐不安,对于《俄狄浦斯王》,便也不敢再班门弄斧,妄加赞誉些什么,如此看来,我也只能当一个安安静静的观影者,跨越时间的洪流来观赏这出伟大悲剧。

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的儿子,出生时被人语言长大会犯下杀父娶母的滔天大罪。其父大骇,下令将其带出去处死,仆人不忍心,只是将婴儿弃于荒野。日后俄狄浦斯被人收养,长大后一次在路上与人起争执,打死对方,却不知晓对方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有在不知情重取亲生母亲为妻,生下两儿两女。悲剧由此开始,一次突如其来的瘟疫,神明闪烁其词的指示,先知“莫名”的指责,引发了一场身世与命运的纠葛,而当真相抽丝剥茧,赤裸裸的残酷现实显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时,不幸者终于迎来的他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惩罚,现实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令他刺瞎双目,自我流放。

俄狄浦斯不是罪人,但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者。作为古希腊时代的艺术产物,《俄狄浦斯王》理所应当的继承了时代独有的命运观,作为命运的载体,或者说寄宿的对象——太阳神福波斯的预言在整部悲剧中始终处于某种推波助澜的位臵,神示贯穿了剧情的主线,揭示真相的残酷。或许对于情节跌宕起伏的剧情来说,唯一不变的恐怕要数这等暧昧的东西了,因为无论是否相信,它始终存在着,如此的冷漠,任何企图逃离的事物不会令它恼怒,任何落入陷阱的事情不会令它愉悦,从来不见悲喜,唯一做出的反应,恐怕只是对于这荒诞世界的冷眼旁观——这种“不加干涉”的晦涩态度,却引发了一种“掌控之中”的恐怖感触,无疑是令人不寒而栗的。然而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掌控的存在则更加类似于一种“监控”或是“观测”,而非“决定”的身份,为何这么说呢?无力改变而选择了漠视,或许更适合于形容这种拟人化的心态。

希腊神话中,命运这个抽象概念总是以神的姿态展现出来的,这点在长篇史诗《荷马史诗》与《埃涅阿斯纪》中深有体现,古希腊人所推崇的命运的形式,即人的轨迹借由神的意志来决定,具体形态便是诸多的预言与指示,遵从命运的指引,即遵从神的意志。一般意义上来讲,这种指引是无法逃避的,如同珀利阿斯总在躲避一个只穿一只鞋的年轻人,俄狄浦斯总在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然而越是企图改变就越会招致命运与灾难,与命运的绝对性对抗,无疑是其悲剧的源头。

然而易于忽略的是,神对于命运的屈服。不仅仅是人,神也同样要屈居于命运之下,参考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神族的起源: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的暴戾行径使得不堪忍受的地母该亚联合小儿子克洛诺斯“镰刀夺位”篡夺王位,然而乌拉诺斯留下了诅咒“你(克洛诺斯)也会同我一样被自己的儿子所推翻”。为了逃避命运的诅咒,克洛诺斯吃掉了自己的孩子,但瑞亚联合小儿子宙斯再次推翻克洛诺斯的统治解救了诸神,也就有了日后的奥林匹斯诸神;然而伟大的宙斯亦无法逃离命运的诅咒,依据诅咒,未来的某一天,他也同样会被自己的儿子所推翻统治,这诡异的诅咒如同诡异的莫比乌斯单侧曲面,炭笔碰触的那一侧总会连接无止尽的螺旋,路途是无穷尽的。“神亦无法决定一切”,因而剧中的福波斯比起控制命运则更像是在传递命运,相比于先代的作品,索福克勒斯似乎淡化了神的存在意义,通过一些细节不明,甚至借由他人传达神示的手段来模糊神的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对于“命运”这种未知事物,尽管古希腊人选择了神作为精神上的寄托,然而作为创造神话的人却并不因此而感到满足,处于某种迷惑的状态,神依旧要受制于超越神意外的某种存在——即使这是未曾知晓其存在与否的;对于未知的事物,追溯至无意识中的敬畏之心令其认为所作出的假设仍不够合理,便于具体中寻求抽象(“命运”的本质),又在抽象中寻找具体(“命运”的具体形态),尽管这稍显无解,但智慧却已经由此生根发芽。俄狄浦斯毋庸臵疑是理性的代表,诚实、智慧、民主、爱城邦、大公无私,然而悲哀的是,俄狄浦斯同样具有无比鲜明的个人意识;或者说,正是由于个人意识的强烈才使其具有了诸多的特色品格,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正是索福克勒斯这场悲剧所着重表现的。作为剧中人性的集合体,俄狄浦斯的行为大多是以个人意志为主导而产生的,当然这并非不信神(要知道,俄狄浦斯正是为了逃离神谕而背井离乡而回到不自知的真正故乡忒拜的),而是相比于神,潜意识中他所依赖的更倾向于人的规则,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具有更加深远的人文主义情怀;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神谕持有的怀疑态度,还是重复的验证猜想直到真相无可辩驳,甚至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逃避注定的悲剧。这无疑印证了俄狄浦斯的观点——命运可以改变。但这一观念是超越现实的——至少当时如此,因此俄狄浦斯自打一开始便被彻彻底底的孤立了,与时代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使得他被绝大多数所背叛,包括他所珍视的伦理道德——这恰恰是极为讽刺的。与命运的抗争,无异于蚍蜉撼大树,如同堂吉〃诃德手握长枪冲怒吼着向庞大的风车刺去,他也在向坚不可摧的壁垒发起绝望的冲锋,虽然可敬但却毫无意义,因而俄狄浦斯这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那悲剧性的结尾就已经注定了,甚至谈不上命运。同未知的浩瀚相比,人类的渺小性不言而喻。

俄狄浦斯之痛,算得上痛彻心扉。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如此完美的悲剧的主人公究竟要毁灭多少原本可能的美好来取悦我们这些书本和银幕前的大众?这么看来,我们读者竟是无比残忍的,也难怪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那样说了:戏剧也曾使我着迷,剧中全是表现我的痛苦的形象和刺激我的欲望的形象,没有谁愿意遭受苦难,但为什么人么有喜欢看悲惨的场面呢?他们喜欢作为观众对这种场面而感到悲悯,而且正式这种悲悯构成他们的快感。这不是可悲的疯狂又是什么?

或许鲁迅和奥古斯丁所想要的意思完全沾不上边,但我想,至少对于人类这种“扭曲”的怪异同情心所发出感慨的这种情感也是相当的了。金圣叹《不亦快哉》中有一快:隔岸看邻人火烧。某种程度上看来,相仿的事不关己的同情心,竟与人类喜欢悲剧的天性有了些许异曲同工之妙,然而既是无冤无仇,观火想必也毫无报复的快感,然而这种肤浅又低俗的愉悦之情尚能作为极致快感之中的一类,悲剧所带来的快乐肯定也是客观存在的了,这不免令人有些泄气,但随即又释然了。

胡思乱想着,俄狄浦斯不是孙悟空,然而孙悟空同样不是至尊宝,即使是孙悟空也免不了化身成佛的那一刻,甚至连维吉尔也只能永远呆在地狱里而无法升入天堂……那么我究竟是在期待着些什么呢? 稍加思索便明白了,我一直在期待着某种理想——或者说,某种摒弃了结尾的悲剧的诞生。

(已被作者当作课程论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第四篇:俄狄浦斯王悲剧意识

1、俄狄浦斯王悲剧意识

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影射着雅典奴隶主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俄狄浦斯正视现实,刚毅勇敢,体贴民众,敢于承担责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英雄,也是一

个理想的民主派领袖的形象。这样的英雄和领袖,下场竟如此悲惨,贴切地表现了英雄意志

逃不脱命运桎梏的痛苦惶惑。这里,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还表达了个人

反抗命运的思想。在俄狄浦斯王身上,寄托着剧作家对民主派领袖的崇高评价和深厚同情。

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

疑。

2、首先,《伪君子》是一部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民间喜剧手法结合的杰作。莫里哀创造性地

运用了“三一律”:剧情围绕揭露达尔杜弗的伪善性格而展开,没有一点旁驰,地点始终是

在奥尔恭家里,时间24小时。莫里哀在吸收了各种戏剧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风格独具的近代喜剧,既严整均衡、单纯集中,又曲折活泼,富有情致。(“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莫里哀的喜剧《伪

君子》就是按“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单线发展,情节发生在一个地点,即奥尔恭的家

里;所描写的全部事件都在一昼夜之内发生;主题集中在揭露答尔丢失的伪善面目这一点

上。)

3、(1)径向对照

首先是径向对照,即爱斯梅哈尔达与圆周线上各个人物的对照,在图中用径线表示。爱斯梅哈尔达与孚罗诺的对照。他们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贯穿小说始终,因此他们的对照也是人物圆心结构里的中心对照。他们是两种对立的力量,一个是善的化身,一个是恶的代表。这种径向对照,表现了各个人物对爱斯梅哈尔达的不同感情和态度。

(2)弧向对照

其次是弧向对照,即圆周线上各个人物之间的对照,在图中用弧线表示。这种弧向对照,提示了各个人物心灵间的差距。

3)人物自我对照,这种自我对照,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的美学追求:以上三种对照归纳起来,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照,它反映了作者的美学

思想,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雨果早在《〈克伦威尔〉序》中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

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人们需要任何东西都要有所变化,以便能够休息一下,甚至对美也是如此。相反,滑稽丑怪

却似乎是一段稍息的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

锐的感受朝着美而上升。鲵鱼衬托出水仙;地底的小神使天仙显得更美。

第五篇:试论俄狄浦斯悲剧产生的原因

试论俄狄浦斯悲剧产生的原因

《俄狄浦斯王》被认为是索福克勒斯最完美的悲剧,它取材于古希腊著名的英雄神话。本文试图从古希腊的英雄观念、命运观念及父权制社会过渡到母权制社会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新的社会伦理观念三个方面分析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因。一.命运观念

古希腊悲剧往往被人么称为“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悲剧”,主要是主人公的意志同命运的冲突,其结局往往是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命运在他未出生时已经注定了,尽管他努力地挣扎、逃避,有意地避免命运的残酷安排,但结果却都与这个悲剧性的结局越来越近。在两千多年前地古希腊,“命运”被看做是主宰人的一切的一种神秘的力量。那时候,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显得非常渺小和盲目,他们不能驾驭和解释自然,更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面对无情的命运,俄狄浦斯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不幸,但却陷入更大的不幸。面对命运,俄狄浦斯不断地在逃避,并且最终屈服于命运。在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他从阿波罗口中得知自己必将杀父娶母,由于误把养父仰慕当做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俄狄浦斯逃离了养父母身边,希望能够避免惨剧的发生。当先知告诉俄狄浦斯他杀父娶母的命运已经应验,他仍是选择逃避,认为是克瑞翁为了夺取他的王位而串通先知。但是无论怎样地逃避,事情终归水落石出,当命运完完全全地展现在他面前时,他终究向命运屈服了。俄狄浦斯之所以陷入悲惨命运,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二.悲剧英雄

英雄主义思想来自荷马史诗,因为荷马所歌颂的是为民族利益和为生存而战斗的英雄人物。经过了希腊波斯战争,这个思想更是深入希腊人的心中。1

但是,古希腊人对于英雄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正如在《荷马史诗》中的阿基琉斯,他是最英勇的武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使希腊军转败为胜。但是,他又因为阿伽门农夺去了他的战利品而任性地罢战,他的性格中又有残暴鲁莽的一面。诗人一方面赞扬英雄们的英勇精神,另一反面又理性地认识到了他们性格中的缺陷。古希腊人对英雄有着深入思考,英雄不是完人,也是有缺陷的。俄狄浦斯正是这样的悲剧英雄。首先俄狄浦斯集美德与缺陷于一身,他有着超人的勇敢与智慧当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阴影笼罩着忒拜城之时,俄狄浦斯勇敢地承担了使命,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整个忒拜城。当国难当头,瘟疫降临时,面对于苦痛中挣扎的民众,他深表同情,“你们的痛苦,撕裂者我的灵魂”。但是,俄狄浦斯身上又有着多疑、鲁莽的一面。当俄狄浦斯途经一个三岔路口时遇到一位态度粗暴的老人及其随从,俄狄浦斯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杀死,除了一名仆人逃脱。正如克瑞翁对他的评价一样:“你盛怒时是那样凶狠,你让步时也是这样阴沉,这样的性情使你最受苦,也正是活该”。其次,俄狄浦斯集高贵与卑贱于一身。他既是国王的儿子却又是一名弃婴,既是高高在上的国王,1 罗念生全集

索罗克勒斯悲剧四种 却又是一个罪人。他的身上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二重性,双重含义。现有身份是科任托斯王子,实际出生地却是在忒拜城;看上去是波吕波斯和墨洛泊的爱子,事实上却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加以抛弃的儿子;表面上,他为自卫而杀人在法律上无罪,但死者却是他从未谋面的生父,他的他的行为干渎了天律。杀人凶手要主持正义,明察秋毫,但他却是个“盲人”-----对自己的过错毫无察觉;城邦的拯救者却又是城邦的祸根,他的凶杀行为给城邦带来了灭顶之灾;“最高贵的人”却最终被发现是个卑贱的人。2俄狄浦斯用智慧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自以为是世上最大的智者。然而俄狄浦斯只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而并未弄清人是什么;他既没有认识自己,也没有真正认识和主宰外部的世界。在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上,他是无知的。他面对自己的父母,却不认识,做了杀父娶母的事也不知晓,不知道神谕为什么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尽管他拥有超人的智慧和勇气,他努力地逃避命运,他时时感到命运的不公,但却又最终无力挣脱命运的枷锁。俄狄浦斯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一个弃儿出生的王子,一个拯救了城邦却又给城邦带了了巨大灾难的人,充满智慧却又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这就是英雄俄狄浦斯的悲剧。正是因为俄狄浦斯身上有着类似于常人的缺陷与苦难,因此悲剧才会带给人恐惧,从而引起人心灵的净化。三.父权观念

在俄狄浦斯的时代,社会已经从母权制时代过渡到父权制时代,当时 2 “不可能”的布局、结构性反讽及其他-----《俄狄浦斯王》的艺术 以父权制为基础的新的社会伦理秩序与道德关系已经确立。3俄狄浦斯的故事体现了从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的转变。古希腊之前,是一个母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母性是伦理道德的中心,母子关系是最神圣的。除母亲外,其它一切男、女皆平等。所以,当时的乱伦特指兄妹之间的性关系。到古希腊时,母权文化逐渐衰落,父权文化开始兴起。在母权社会中,弑父娶母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古希腊神话中,克洛诺斯联合母亲盖亚杀死父亲,取得王位,并娶了母亲盖亚,建立起第二代神统。但同样是杀父娶母,在俄狄浦斯的时代却是有罪的。在父权社会中,父亲是伦理道德的中心,父与子之间形成最为严格的等级。而母成为父的一个附属物,或者说,母是父的一种象征。这样一来,母与子结合就被视为子挑战父的一种讯号,对父权等级制的一种践踏。所以,母子之间的乱伦就成为最不可饶恕的一种罪恶。俄狄浦斯通过神谕知道了自己将会杀父娶母,于是努力逃避这一命运,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杀父娶母是一项严重的伦理犯罪,并积极地希望避免这一犯罪。人们已经认识到父子血缘的权威,并避免这种秩序和关系遭到破坏。俄狄浦斯的逃避就是人们为避免新的伦理秩序和道德关系遭受破坏而做出的努力。但是,新的伦理秩序和道德关系仍然有遭受破坏的可能性,尽管俄狄浦斯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仍然无法避免杀父娶母这一罪行的发生。无论这种破坏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俄狄浦斯在无意中杀父娶母,这正是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可能遭 3 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 到破坏的证明。俄狄浦斯的悲剧是一个在伦理和道德上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救赎的悲剧,自始至终都是他的伦理意识在起作用。正是因为他有了强烈的伦理意识,他才能够认识到乱伦犯罪的严重性,才会对伦理犯罪的后果感到恐惧,才会尽力避免伦理犯罪。俄狄浦斯最后还是因为杀父娶母犯下了大罪,他的不幸说明人类在维护新的社会伦理价值方面所付出的悲剧性代价。4古希腊雅典时期是一个由母权社会到父权社会的过渡时期,所以,它极力打击、压制母权文化,突出强调母子之间的等级关系。父权制通过对俄狄浦斯的惩罚宣告了母权制时代的终结。这就是俄狄浦斯为什么犯下“娶母”之罪的原因。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王》植根于悠久的文学传统、古老的民俗民风,在人类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伦理禁忌与俄狄浦斯的悲剧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