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辛集镇党政领导班子2005年度工作总结[推荐]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15-220553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14:23: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辛集镇党政领导班子2005年度工作总结[推荐]

辛集镇党政领导班子2005年度工作总结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预计2005年,我镇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187万元,超任务18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超任务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6元,较去年增长232元。

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围绕优质果品、优质麦、设施蔬菜和奶牛、优质猪等龙型经济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投资1200多万元,完成了高标准的六郎营原种猪场建设项目,年内奶牛存栏达到1500头,优质猪存栏达到16000头,蛋鸡存栏达到70多万只,羊存栏达到14000只,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达到250个。另外,我们努力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共发放粮食补贴、种子补贴和农机补贴 万元。预计年内完成农业产值2.3亿元。

二、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全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民营企业发展,年内,国税完成1784.4万元,地税完成1200万元,企业投资完成3.35亿元,超任务7600万元;引进市外资金7500万元,超任务500万元。全镇承办市级重点项目8个。一是投资6500万元的12万吨淀粉糖项目;二是

投资2500万元的铁路机车配件项目;三是投资1500万元的汽车后桥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四是投资1200万元的木材加工项目;五是投资2500万元的天和商厦项目;六是投资600万元的温方超市项目;七是投资800万元的洋帆制衣迁建项目;八是投资1200万元的乳制品项目正在建设中。截止今年11月底,占地330亩的辛集镇工业区,12家进区企业已全部建成投产,年贡献税收突破500万元。为谋求新的更大发展,我们新规划了占地700多亩的辛集镇工业聚集区,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为民营企业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今年,我们还积极配合市重点项目建设,组成7个工作组,通过反复协调,千方百计做群众工作,先后完成了制革区污水处理厂、商业城制衣、东明制衣、衡井线、西地道桥、方碑街改造、芳苑东区和绿洲小区等七个项目共600多亩的占地进场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进行。

三、统筹布局,推进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

1、文明生态村创建取得显著成绩。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年内共投入创建资金700余万元,新硬化街道、出村公路8000多米,整修清理街道160多条,新建沼气池200多个,植树3万株,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为推进旧城改造,提高居民居住条件,今年,我镇完成了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东盛居民小区;完成了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古城小区续建工程;完

成了投资2500万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方碑大街西段旧城改造工程,为中等城市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计生工作全面落实人口计划。全年计划生育生率为94.43%,综合节育率为90.57‰,统计求实率达到9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7‰,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32.5万元,到位率达到了62%,并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政策,为278名奖励扶助对象发放奖扶金16.68万元。

4、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投入668万元,共为8所学校新建校舍6600平方米,维修校舍19000平方米,购买图书2.7万册,仪器10055件,全镇中小学硬件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10月份,顺利通过了上级的普九验收。

5、镇村两级继续实施“亲民工程”,今年完成利民实事203件,总投资1100多万元,其中街村干部捐款10万元,救助了农村贫困人口300多户,完善了街村吃水、排水设施,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了一批群众盼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6、禽流感防控体系初步建立。我们辛集镇禽类总存栏达到了76.2万只,点多面大,防控禽流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通过健全组织、落实防控措施、采取强制免疫措施、加强科学管理等措施,基本做到了防控上没有死角、死面,不漏一禽一针,有效的预防了禽流感在我镇的发生,保证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7、全力以赴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全年多次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妥善化解和消除了一批社会矛盾和生产隐患,信访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孤马营村群众集体上访问题,按照依法处理的原则,也取得新的进展;法轮功问题,我们始终加强防控和转化,实现了“三个零指标”;社会治安案件发案率、刑事案件发案率已成下降趋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

8、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我们扎实贯彻上级关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系列措施,重点加强后进村转化、后进党组织整顿等工作,保证了农村两委班子的良好运行,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为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还顺利完成了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批先教活动也取得了良好开局,正在各街村、企业、学校党组织中有序进行。

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同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年内配合市纪检会抓了违纪案件的查处,对街村干部进行了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镇党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重大事项重大开支集体讨论决定。我们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协调处理重大信访案件。我们还进一步健全了机关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地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保障了有限财力用在社会事业的建设上。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自律自重自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干部群众的表率,年内,未发生班子成员违纪

违法案件。

总之,在即将过去的2005年里,我们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全镇还缺少立市立镇的大项目,经济实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民增收步伐需要加快等,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我们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再接再厉,争取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篇:辛集镇计生站工作总结

新集镇计生站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09-12-25 09:02:54编辑:新集镇计生站

新集镇计生委

工作总结

新集镇共辖42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2人,共有已婚育龄妇女6400人。2008年10月到2009年9月底共计出生262人。其中政策内一孩147人,政策外一孩6人,政策内二孩90人,政策外二孩14人,政策外多孩3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1.22%,出生率8.16‰,死亡率6.40‰,自然增长率1.87‰,新生婴儿出生性别比124。2008年10月1日到2009年9月底共做各种手术530例,其中女性绝育3例,放环300例,取环152例,人流引产75例;综合节育率综合节育率90.52%,长效节育率74.53%,当年长效措施落实率51.95%。

2009年考核伊始,我镇计生站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省、市、县会议要求结合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体现惠民”的原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宣传教育、依法行政、优质服务,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广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通过惠民行动的实施,让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的实惠,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转变婚育观念,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我镇计划生育的整体工作水平。

一、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1月17日,为了深入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知识,镇计生站在新集集市进行集市宣传一次。制作了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型条幅一个,摆放宣传展牌8块,活动共出动宣传车一辆,发放宣传品600余份,发放各种避孕药具 28人次,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7人。

二、文明执法,方便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

镇计生站积极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生育审批服务。本着简化手续、方便群众的原则,实行生育第一个子女孕后登记制度;及时为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群众审批、发放《生育证》;保障群众依法生育的权利,扩大群众对计划生育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办事程序,加强政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有效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文明执法、依法行政,为群众提供严格的法制服务,加强和改善计划生育行业作风和规章制度建设。

严格贯彻落实《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有关文件规定的奖励政策,做好奖扶户和独生子女户的摸底核查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户享受国家的补贴和应享有的权利。从年初开始镇计生站就将奖励扶助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安排,并列为重中之重,专门组织人员开展此项工作。为了确保奖扶对象的准确申报,镇计生委分别到各村通过走访和座谈的形式,把核查人员分为两组,对各村申报的奖扶户进行核查。经过层层摸底调查,召开村协会理事会、村民代表会审批,县、乡、村三级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举报等程序,最后共有82人奖励扶助对象取得了奖扶资格,摸底准确率达到100%。近年来,我镇共确认了259名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已兑现农村1985—1989年出生且年满18周岁独生子女父母,每月10元奖金政策的奖励对象2190人,奖励金额为216290元。

在9月中旬,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制定的《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具体确认条件的通知》的要求,按照县计生局的工作安排,对全镇的特殊奖扶户进行了摸底审核,经过基层摸底、镇计生站初步审核,我镇共有23人符合特扶条件,9月16号在县计生局完成了特殊奖扶户的审批工作,这23名特殊奖扶户将提前享受国家的更高标准的奖励扶助待遇。

同时我镇计生站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如:独生子女中考、高考加分,今年经过审核,我镇共有105人享受到中、高考加分的待遇。通过奖励机制的兑现,有效的提高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正在逐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

三、深入开展生殖健康免费普查活动,以优质的技术服务惠泽群众

按照县计生局的工作要求,生殖健康免费普查服务活动,为进一步搞好这项活动,按时完成这项惠民工程。我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制定了开展“生殖健康免费普查”的工作计划:从3月中旬开始,除去新集集日和特殊情况在镇技术服务站坐诊外,其余时间由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各村开展这项惠及广大育龄妇女的活动。为了提高上站率,镇服务站针对我镇各村的实际情况,避开村里的农忙高峰,有选择的入村,并提前通知村里搞好宣传工作,同时把人口少且相邻的村集中一天开展活动。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检查项目包括:妇科B超检查、妇科内诊检查。为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在具体服务工作中坚持了四个结合:一是与村服务室建设相结合;二是与孕情普查相结合;三是与落实各项节育措施相结合;四是与零距离个性化宣传服务相结合。为了更好的扩大免费服务的效果,镇计生委还联系县计生局技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我镇服务2次。据统计,自今年生殖健康免费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共为42个村5121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开展了生殖健康检查免费服务,占已查村育龄妇女人数的80%。在已经接受免费检查服务的已婚育龄妇女中,共查出患病妇女197人,其中患有子宫肌瘤19人,乳腺疾病32人,其他妇科疾病146人。镇计生技术服务站给予及时治疗123人,提出转诊建议101人,并逐人填写《记录单》,通过WIS系统建立了《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全部录入育龄妇女管理系统。通过实施生殖健康免费普查服务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促进了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镇技术服务站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了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满意率。

四、加强协会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协会职能作用

计划生育协会是联系广大群众和政府部门的纽带和桥梁,镇村两级协会积极向群众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今年镇协会对47户军人独生子女家庭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各村协会积极参与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活动,对村各项重大事项进行参与和监督,包括二胎生育指标,奖励扶助对象的申报、独生子女家庭优惠政策的落实等,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计划生育协会的影响,发挥了协会的职能作用。

同时镇协会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深入开展“生育关怀”、“关爱女孩”等活动,协调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对一些贫困家庭给予救助。

五、加大投入,以适应新形式下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目前由于国家利益导向机制的进一步落实,对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需求也逐年加大,为了适应目前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我镇的计划生育投入有很大提高。据统计,我镇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财政投入总额2008年至2009年分别为:17万元、31万元。人均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分别为4.8元、8.5元.但利益导向机制能否有效运行,最大的难度还是计生奖励政策的兑现问题,由于我县财政紧张,不仅使利益导向机制难以建立,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六、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一)长效措施落实率低

目前我镇育龄妇女落实长效避孕节育的长效节育率很低,特别是实行知情选择以来,长效措施落实率逐年下降,目前仅有74.53%,当年长效措施落实率仅为51.95%。这就要求我们计生工作人员创新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一切从育龄群众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群众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根本上打消群众的顾虑,改变单纯的要求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上站接受孕情检查、落实四项手术。活动中通过宣传优生、优教、优育知识和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和指导育龄群众采取有效的避孕节育知识等形式,耐心的做好群众工作,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二)社会抚养费征收及时率和兑现率低

通过统计,我镇2009年共计征收社会抚养费总额为123000元,目前来看还有一部分政策外出生未履行社会抚养费征收的程序,我镇计生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紧部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尽快落实征收程序,并对拒不交纳社会抚养费的群众申请县法院强制执行,加大对政策外出生人员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以震慑那些有超生想法的群众,遏制住我镇政策外出生的势头。

(三)经济基础薄弱,计生专干的年龄结构偏大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我镇经济基础薄弱,各村的经济状况也贫富不均。取消费改税后,大部分村因缺少资金,工作不能正常运转,计生人员工资待遇不能落实,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另外部分计生专干的年龄偏大,在一些工作的开展中,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对上级政策的掌握常常是心有意而力不足。镇计生站将进一步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实施好县管、乡聘、村用的制度,逐步做到人员、责任、报酬“三落实”。并对村级计生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热情。对不能胜任当前工作的基层专干予以撤换。

我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任重道远,这需要全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踏实努力的工作,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态度,为全镇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而努力奋斗。

新集镇计生站

2009年10月

第三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工作总结(范文)

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争当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排头兵,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生态优美、创业宜居、品质生活、运动健康、平安和谐”的成都北部成德绵经济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按照区委组织部《关于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核的通知》(青组发〔2011〕50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大弯街道党政领导班子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建设方面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胡锦涛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及中央、省委、市委、区委有关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二是坚持中心理论组学习,把廉政教育、“两会”精神、区委、区政府的最新方针及政策纳入中心理论组进行系统学习。三是灵活安排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武装头脑做到学用结合。四是在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中,着力解决班子及成员在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街道班子及成员作风进一步明显转变,有力地促进街道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长抓班子和队伍建设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制度,推行党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开放党工委办公会,推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水平和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自觉性、执行力。进一步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和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民主测评制度,完善目标考评办法和机关人员工作管理制度;加强作风整顿,进一步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执行力;积极开展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督查活动,使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党政班子多次被区委、区政府表彰,获得“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好”班子等荣誉称号。

(三)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

围绕“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和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建设等统筹城乡主题,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一是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级治理机制。2007年和2010年,完成了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强了村(社区)两委班子,9个村(社区)成立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督委员会,村民(小组)议事会组建率达到100%,深化了民主议政日活动;率先向9个村(社区)发放印有基层治理内容摘要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农村“四大基础工程”电话本》3200本,确保每户一册;向各村(社区)、组发放《议事会成员联系群众记录本》500余册,有力的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二是强力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街道共有321家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17个,挂靠179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关系到村社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61%,超额完成区委下达的目标任务。三是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中心工作,公开承诺,认真点评,突出特色,宣传典型,做到了每名书记都作点评,每个党组织和党员都被点评,点评率达到100%;在建党90周年之际,表彰了10个先进党支部,60名优秀共产党员,1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四是深入推进党员队伍建设,五年来,共发展新党员115名,其中35岁以下的75名,高中以上学历的98名,党员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积极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先后举办了各类专题培训60余期,培训人数1960余人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15人。

(四)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开展

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抓好班子自身建设的同时,将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范畴。认真抓好了重点领域规章制度及改善民生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结合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试点工作,开展“深化完善共创共享机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主题活动,共梳理问题41项,其中涉及社保的10项,征地拆迁的6项,信访维稳25项;进一步完善了街道机关16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了干部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村、社区干部廉洁自律行为规范,调整充实了村、社区纪检员、信息员,聘请了廉政监督员;深入开展了坚持廉洁从政、勤廉双优争创、廉政文化“六进”、“问责治庸”、“两查两提升”集中教育和业务大练兵等活动,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作风效能建设明显提高。五年来,农村党风廉政教育2500余人次,明察暗访35次,诫勉谈话21人次,提醒谈话45人次。

(五)“规服”建设卓有成效

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推行便民、代理服务,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成街道机关局域网,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着力加强机关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机关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9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点开通“24小时绿色通道”,办事程序更加简化,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36507件,密切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形象。

二、工作目标方面

(一)经济发展工作情况

一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1902万元,到201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357.66万元,净增长181.69%;地区生产总值33.8亿元,较2006年增长215%。二是辖区企业稳步发展: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较2006年增长102%,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57%。三是农(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五年共完成农业增加值9067.5万元;20**年gdp达360187万元,5年增长9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20627.64万元,增长9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20元,增长65%。四是招商引资取得突破:5年共洽谈招商引资项目18个,引进资金4.25亿元,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五是狠抓征地拆迁工作,2007年至今,完成凤凰湖一期及扩展区、工业园区、国际社区、家乐福等110余个项目,完成辖内7个村、涉农社区完成拆迁安置工作,共涉及3200余户、征用土地7300余亩,为确保我区重点项目用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社会管理工作情况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一是强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巩固省级环保模范区成果,认真执行“街道环保五年行动计划”,完成市级生态村创建并命名1个,市级生态家园2户,市级生态人居活动小区2个。二是每年街道自筹资金120万余元,强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配备了城市管理协管员10名,小区保洁员98名,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网络系统和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七乱”、“四清”、“七进”和“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治理行动,扎实开展“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先后印发宣传资料4万余份,清运积存垃圾648吨,清除“牛皮癣”9607处,清理违章户外广告牌28个,拆除有碍市容的招牌15个,清理河道6条,取缔排污口5家。在国际樱花文化节、山地自行车赛、世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高标准地做好市容环境保障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形象。

第四篇:辛集镇地名简介

辛集镇

辛集镇地处束鹿县中部偏西,其镇政府驻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东南65公里处。该镇北、东、南、三面与本县城关公社相连,西、西南与本县田家庄公社交界。全镇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全镇居住30334人。其中镇辖10个大队,29个生产队,农业人口12663人,其中回族60人,汉族12603人,为一个自然镇。

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历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临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该镇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计就享有盛名。该地加工皮毛不仅远销东北、新疆、西南以及港澳等地,而且尤为英、德、法等外商所喜。到解放前,垄断了全国皮毛的70%。古谓“直隶一集”之称即由此而得。该镇以其自然镇名称为辛集镇。

抗日战争初期,该地属束鹿县。1942年属深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镇改称辛集市,属石家庄地区行政专署。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由旧城迁至辛集,后改市为镇,隶属未变。1954年辛集镇划归束鹿县,这里1952年办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辛集先锋人民公社辛集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将该管理区与月耳营管理区9个村,安古城管理区一个村,东良马管理区2个村,子曰庄管理区1个村划为辛集镇人民公社。1965年将该社其它13个自然村划为城关公社,辛集镇独立称为一公社。1981年1月,经呈请上级批准,改为辛集镇,并成立镇人民政府。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后改道北移,现今故道仍然残存。这里土质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该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寒暑交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月)平均气温-3.7℃;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6.6℃。全年无霜期17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88毫米。

全镇有耕地8198亩,占总面积的42.2%。全部实行了标准园田化,是全县农机化程度、科学种田水平和粮食单产最高的地方。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粮田面积6400亩,占耕地面积的78%。1980年,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124斤提高到1259斤,总产达805万斤。其中小麦总产376万斤,玉米总产333万斤。棉田900亩,皮棉单产由1949年36斤提高到98斤,总产达88200斤。农业收入108万元,占总收入的29%。该镇工付业发展较快,收入较大。现有皮毛加工、制革、农机修配、搬运、饮食、纸箱等工付业摊点109个,从业人数2500名,年产值935万元,纯收入298万元。辛集镇为束鹿县交通枢纽,已修成复线的石德铁路横穿该镇南部,束鹿至新河、束鹿至前磨头、安国至束鹿、束鹿县城至天宫营等四条公路线交汇于此,交通十分方便。1949年建国后,该镇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现有镇办高中1所,初中一所,教职工90人,学生13464人。小学5所,教职工89人,学生2311人。镇医院1所,医务28人。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也设在这里,设有床位200多个,医护人员250人,人们就医用药十分方便。

建国以来,辛集镇一直是束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机关设在镇内兴华路西侧。该镇二、七、四、九、(农历)为集,市场贸易繁荣。是“诗洋画海金束鹿”的发源地。现设有广播站、电影院,人民礼堂,图书室和多处俱乐部、文化室等。文化馆的展室大楼耸立在该镇中心,是全县人民阅览参观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

温家方碑

温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正南偏东1.9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662人,均为汉族。耕地937亩。为温家方碑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和今杨家方碑全称中方碑。相传因此地奶奶庙内有一方碑而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分为两村,因该村温姓居多,改称温家方碑。

赵庄

赵庄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南3.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壤土质。有1003人,均为汉族。耕地1,944亩。为赵庄大队驻地。

相传宋时赵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赵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本县同名时,改称赵庄。

杨家方碑

杨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东南2.3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924人,均为汉族。耕地1,795亩。为杨家方碑大队驻地。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该村和今温家方碑合称中方碑。相传因该地奶奶庙内有一方断头台而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分为两村,因该村杨姓居多,改称杨家方碑。

冯家方碑

冯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东南3.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壤土质。有1573人,均为汉族。耕地2992亩。为冯家方碑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引时名东方碑。相传因此地奶奶庙内有一方碑,故此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因冯姓居多,改称冯家方碑。

留双营

留双营位于城关公社驻地正东1.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白土质。有1375人,均为汉族。耕地1994亩。为留双营大队驻地。

相传金宋交兵时,曾在此留下两个营盘,故名留双营。

孤马营

孤马营位于城关公社驻地南1.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土质。有1379人,均为汉族。耕地2091亩。为孤马营队驻地。

相传汉时此地即有一村。刘秀走国时途径此时,独剩一匹战马,遂得名孤马营。

西范庄

西范庄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4公里处。地势平坦,土质沙白。有1326人,均为汉族。耕地2571亩。为西范庄驻地。

相传宋时有范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范家庄,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为区别本县同名村,曾改为西范庄,后又改为范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改为西范庄。

抬头

抬头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南0.7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810人,均为汉族。耕地1430亩。为抬头大队驻地。

相传汉时刘秀走国至此,见前面有一城池(安国城),鞍马止步,抬头观望。故有抬头望古城之说,故名抬头。

西良马

西良马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3.8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1509人,均为汉族。耕地3361亩。为西良马大队驻地。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建两村,按方位该村称西良马。

东良马

东良马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南1.9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2815人,均为汉族。耕地6376亩。为东良马大队驻地。

相传金宋交兵时,此地为一兵马营,经常有大量马匹在此放牧训练,向各地输送良马,故称良马场,后成村落,称“良马村”。元时分为两村,按方位该村称东良马。

六郎营

六郎营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正东偏南4.2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2189人,均为汉族。耕地4545亩。为六郎营大队驻地。据束鹿县志记载:“六郎营相传宋将杨琼行六,尝屯兵于此”。故此而得名。

支家方碑

支家方碑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正南1.4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1047人,均为汉族。耕地1810亩,为支家方碑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即名方碑村。相传因此时奶奶庙有一方碑而得名。光绪后(公元1908年)因支姓户大人多,改称支家方碑。

西石庄

西石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西北3.1公里处。西德铁路北侧。地势平坦,沙白土质。有666人,均为汉族。耕地912亩。为西石庄大队驻地。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该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名为西石家庄。清光绪(公元1908年)后,改称为西石庄。

东石庄

东石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西北1.9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白土质。有428人,均为汉族。耕地395亩。为东石庄大队驻地。

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有石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各立一庄,该村按其方位、姓氏取名为东石家庄。清光绪(公元1908年)后,改称为东石庄。

裴辛庄

裴辛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东北4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有2572人,均为汉族。耕地4694亩。为裴辛庄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名裴新庄。相传该村原名新庄。后因裴姓户大丁旺,遂更名裴新庄。清乾隆时改“新”为“辛”,称裴辛庄。

陈马庄

陈马庄位于城关公社驻地西北2.6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沙白土质。有955人,均为汉族。耕地1085亩。为陈马庄大队驻地。据束鹿县志记载,清乾隆时(公元1736—1795年)此村名陈马庄。相传该村由陈家庄陈姓和辛集马姓建村,遂以其姓氏取名陈马庄。

林子里

林子里位于城关公社驻地东北2.8公里处。地势平坦,土质沙白。有271人,均为汉族。耕地609亩。为林子里大队驻地。

相传该地原是辛集一家的树林子,由几家看管。后繁衍成要地,遂呼为林子。清同治(公元1874年)后,改为林子里。

胡合营

胡合营位于城关公社驻地正北偏西1.6公里处。地势平坦,土质沙白。有2084人,均为汉族。耕地3490亩。为胡合营大队驻地。

据束鹿县志记载,清康熙时(公元1662—1722年)此村即名胡合营。

安古城

安古城位于束鹿县城辛集镇正北4.5公里处。西临安国至束鹿的公路。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有3307人,均为汉族。耕地6235亩。为安古城公社、安古城大队驻地。相传该村北齐安国县城,故名安国城,后“国”俗讹为“古”,遂称安古城。

旧垒头

旧垒头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北3.1公里处,西津灌渠三干渠东侧。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有3543人,均为汉族。耕地7240亩。为旧垒头一、二、三、四大队驻地。

据要人回忆,1921年该村尚有三官庙,庙钟为明万历年间所铸,钟文即有“保定府祁州束鹿县鸣琴乡旧垒头村”字样。

徐家庄

徐家庄位于安古城公社驻地西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有1333人,均为汉族。耕地2622亩,为徐家庄大队驻地。

相传宋时有徐姓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徐家庄。

第五篇:包头市党政领导班子2009工作总结

包头市党政领导班子2009工作总结

中共包头市委 包头市人民政府(2010年5月)

2009年,是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和严峻挑战的一年。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应对危机中抢抓机遇,在优化结构中推动转型,在保持增长中促进调整,在谋求发展中改善民生,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68.8亿元,增长17.6%,初步测算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44位;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44.2亿元,增长19%,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17.2亿元和130.3亿元,分别增长19.5%和35.1%,主要经济指标四年翻一番半,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2009年,我市被国家统计局评为60年中国城市发展代表之一,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再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两次获得“长安杯”。

一、保增长促发展,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度蔓延,我们认真分析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中央、自治区应对危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包头实际,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宏观经济实现良性健康增长。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有效增长。扩大投资作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抓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挖掘各行各业的投资需求,深入谋划扩大投资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内需资金充足、政策宽松、建设成本较低的机遇,努力争取中央和自治区的项目投资,组织实施了一批发展空间拓展和环境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推进结构调整的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项目、一批改善民生的社会发展项目,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得到增强。全年组织实施592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竣工项目达到330个,带动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26亿元,同比增长38.9%。

二是社会消费持续活跃。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作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有效途径,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推出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消费市场。积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加强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消费热点,引导扩大居民在住房、汽车、休闲旅游、文体健身等领域的消费规模。大力优化消费环境,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改善群众消费预期,增强群众消费信心。投资1亿元实施了居民住房消费补贴工程,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37599套,增长106.6%;汽车销售5.08万辆,增长18.3%;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达到121家,累计销售家电产品4.04万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7.72亿元,增长19%。

三是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保企业、增效益作为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关键举措,研究推出了20多项具体措施,全力支持各类企业渡过难关。综合运用财税、金融、贸易、产业等政策杠杆,落实多边交易电价,对企业生产经营给予减免税、降息政策扶持,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市场、资金等困难,积极主动为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渡难关、增效益、再发展,企业效益逐步好转,停产半停产的136户企业在去年下半年已全部恢复生产。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实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贴息政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814.05亿元,增长29%。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运营力度,为90户中小企业减债12.7亿元,使一批国有改制企业焕发新的活力。为220户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资金1.08亿元,其中为工业企业补贴5163万元。新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101户,累计达到585户。

二、调结构促升级,着力增强产业持久发展水平

坚持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应对危机、推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利用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科技创新和政策推动等综合手段,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多元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升级势头强劲,地区发展的驱动力、创新力、可持续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钢铁、有色(铝镁)、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风电及设备制造、稀土材料及应用、光伏核电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非资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15万人,博士19人。组建重型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水平进一步提高。“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百米高速铁轨”等一批重点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园区集聚集约发展程度明显提高,大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增强。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圆满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减排目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904.05亿元,增长24.5%。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等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32.8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8%,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4.6亿元,增长6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1%。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占自治区的58%,实现产值258亿元,占自治区的50%以上。全市9个重点园区入园企业累计达到1267户,园区产业集中度接近70%。

二是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速发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变化,完善包百、神华、九星、巴彦塔拉等商务区服务功能,加快香格里拉、沃尔玛、新都市等商务区建设,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专业店等新型业态,着力提升商贸餐饮等服务业水平,王府井百货、包百、华联等企业进一步壮大。推动大城西煤炭物流和古城湾环保型煤炭装车基地、神华物流园区、新奥蒙华化工物流中心、昕隆不锈钢产品物流中心发展壮大,着力提升能源、建材、液态化工等物流发展水平,我市跻身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行列。加快金融商务区建设,培育资本市场,发展会展业、总部经济,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成功举办了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新型煤化工国际峰会、第三届中国制造业论坛、国际风能技术与投资高峰论坛、中国塑料产业论坛等大型会展活动,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308个,完成投资458.7亿元,增长22.4%;服务业增加值完成938.31亿元,增长16 %。

三是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南菜北薯”战略,加强农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全市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菜、薯、肉、乳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得到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和32亿元,分别增长11%和6%。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18户,达到75户。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达茂旗在全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三、抓统筹促协调,着力推进一体化进程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支持“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三化互动”,统筹合理配置城乡生产要素,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不断完善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机制,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得到增强。

一是推动产业布局向农牧区倾斜,外围旗县区发展实力得到增强。大力实施加快土右旗中等城市建设、举全市之力帮扶固阳县、石拐采煤沉陷区整体搬迁、达茂旗白云区一体化发展、农牧区实施“收缩、转移、集中”战略、全面实施围封禁牧等重要决策,努力加速外围旗县区发展。土右旗煤化工及光伏材料、石拐区镁合金及特种钢、达茂白云风电等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外围旗县区财政总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2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14%,分别比上年提高3.5和0.6个百分点,在低起点上实现了较高较快增长。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倾斜,全域综合承载功能得到提升。实施东扩南延战略,推进新都市区、滨河新区、昆区南部区开发建设,中心建成区面积达到212平方公里。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等公益事业项目即将投入使用,推动公路、铁路、民航上等升级,包头机场进出港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推进城中村和城中企搬迁改造,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部整治初见成效。加快旗县区政府所在地、建制镇和中心村扩容提质,加快实施农村住房改造、移民搬迁工程,加快建设山北地区一级公路、通乡公路,引水入白工程竣工运行,农牧区水电路讯、有线电视、互联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推动公共财政投入向农牧区倾斜,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改善。全年投入财政支农支牧资金8.6亿元,增长30.1%;发放农牧业贷款54.8亿元,增长16.4%;投入试点村建设资金8400万元,第二批试点村80%以上实现了安全饮水、通油路和建有卫生室。组织实施了20所农村牧区中小学校改扩建项目、旗县区10个文化站新建项目、60个村卫生室改扩建项目,城乡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事业携手发展,部分旗县区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争取各类扶贫资金1.2亿元,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项目37个,项目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四、重民生促和谐,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制定并落实《包头市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总投资达60亿元的20件48项好事实事圆满完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3089元和7826元,分别增长10.7%和10.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2.8%和37%。

一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就业状况的满意度。强化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实现劳动者机会均等、公平就业、同工同酬。加强对重点企业裁员指导监督,建立企业裁员报告制度、农牧民返乡报告制度和失业预警调控制度,引导各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做到“不停产、不降薪、不减员”。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研究制定了《包头市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办法》和《包头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实施方案》,统筹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复转军人安置、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工作。全市新增就业5.58万人,其中,新增大学生就业1.4万人,累计转移农牧民22万人。

二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满意度。连续提高各类保障和补贴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人每月达到1326元,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每人每年达到120元,城镇居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达到310元,农村牧区居民低保补助标准每人每年达到1500元。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全市未参加养老保险的60多万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加大保障型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经济适用房建设面积完成156.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面积完成24.6万平方米,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住房翻新改造1万多平方米,石拐采煤沉陷区、棚户区和包钢尾矿坝居民2万户6万多人将迁入新居,公共财政投入2647万元对居民购买120平米以下普通商品房给予补贴。

三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继续深化文明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活动深入开展,在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市名列第一。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深入开展“迎国庆、保稳定”信访百日攻坚活动、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市区两级财政用于解决信访积案的资金达到5000多万元,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机制,有效防止了重特大事故发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

四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满意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人大工作机制创新,加强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规范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推动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调节机制,切实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五、抓学教促党建,着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着力推进党建工作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积极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有新提高。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研究制定了《包头市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各级党委(党组)抓思想政治建设责任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9项制度。深入开展了科学发展主题实践系列活动,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战略思维、理性思维的水平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积极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级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新增强。围绕教育培训、实践锻炼、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了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等重点环节工作的意见和市委票决制任用干部试行办法等十四项制度,制定落实了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20条具体措施,严格执行了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报告和任免备案制度,开展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述廉评议工作。加大干部挂职锻炼的外派工作力度,选派20名领导干部分别到国家部委、自治区厅局、区外有关省市挂职锻炼,选派50多名县处级正职到新加坡培训。通过综合施策和全面塑造,各级干部谋划工作的思路进一步拓宽,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得到切实增强。

三是积极探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有新提升。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双链双推”、“结对共建”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创建活动,探索了“三定三评”制度和创新工作项目化管理机制,制定了《关于长期开展后进嘎查村领导班子整顿工作的意见》,增强了农村牧区基层组织的工作活力。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要求,深化“双扩双创”等活动,选聘部分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社区任职,增强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创新活力。统筹利用城乡党建资源,创新党建领导方式和共建共促机制,增强了区域共建、城乡共建、全民共建的浓厚氛围。圆满完成了城镇社区和嘎查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进一步优化了“两委”班子的年龄、知识结构,提高了工作待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选派非公有制组织党建指导员,提升了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四是积极探索推动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级干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意识有新加强。通过建立完善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服务作风媒体公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继续深化“心连心、送温暖”、“三创一落实”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突出实践特色和地方特色,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达到96%以上。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中,坚持把改进作风、优化服务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市上下开展了“加强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保增长、惠民生、下基层、促落实”等专项活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一对一解决具体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群众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提升了服务水平。

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廉洁从政的政务环境有新改善。切实加大惩防体系建设力度,深入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0年工作规划》,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作风建设,深化廉政教育、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各级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严肃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办大要案件,不断加大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力度,为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我市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性矛盾、经济社会领域结构性矛盾和协调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城乡统筹、生态环保、节能减排、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发展任务仍很繁重,全市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领导水平和突破创新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等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着力解决。

辛集镇党政领导班子2005年度工作总结[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