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中国文学史(模版)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5-962430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6 11:44: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文学史(模版)

中国文学史

一、文学常识

贾谊,字 太傅

鲍照,字 明远

陆机,字 士衡

司马迁,字 子长,世尊为史迁、太史公 张衡,字 子平

司马相如,字 长卿 阮籍,字 嗣宗,世称阮步兵

王粲,字 仲宣 刘祯,字

公干

左思,字 太冲 陶渊明,字元亮,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 五柳先生

曹操,字 孟德

曹植,字 子建

曹丕,字 子桓

二、群人著书

《古诗十九首》、《淮南志》、《世说新语》、《吕氏春秋》

二、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内容驳杂。

《吕氏春秋》是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有严密的体系。《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最著名的寓言有:见《察今》,“荆人涉澭”,“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

三、李斯与《谏逐客书》

李斯,字 通古。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秦始皇在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去世后,赵高与李斯杀害公子扶苏,拥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谏逐客书》评价: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文中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可谓是骈体之祖。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四、贾谊与《过秦论》

贾谊,字 太傅。

贾谊带着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善于把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以《过秦论》最为典型:

1.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相对照。

2.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事实相对照。3.把陈胜的起义军和六国诸侯进行对比。贾谊有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他的政论文的艺术价值,恰恰来至他迸发出的政治热情和诗人的浪漫想象。

五、陶诗的特点

总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题材的作品。

分论:1.陶诗的题材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2.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3.艺术特点:①.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他的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经不是寻常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情感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疒瞿)ju 而实腴”。

六、南北朝乐府诗歌特征

总体: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共分12类,其中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以相和歌词保存最多。

两汉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嬗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四言诗相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体材:两汉乐府诗在表现平民百姓疾苦时,兼顾到表现对象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尤其可贵的是,诗的作者对于这些生活在死亡线上的挣扎的平民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是以恻隐之心申述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苦与乐)

汉代乐府诗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手法:两汉乐府诗叙事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七、曹氏三父子的特征比较

曹氏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都带有“建安风骨”的特色,但存在明显差异。

曹操:他的诗受乐府民歌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有的抒写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情调苍凉悲壮。

曹丕:曹丕诗分三类,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水平)。曹丕诗的新变主要表现为①个人情感的抒发,②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着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植: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诗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到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往往通过比兴寄托的方法抒写受到的压抑的不平之感和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情。他的诗歌是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语言精练,词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八、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如何写人: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合传。分传即人个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有罕有雷同。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但带有许多普遍性的东西:①.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②以牙还牙,以怨抱怨;③.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司马迁在写人物性格使有时会用旁见侧出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某个主要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史记》的艺术风格:①《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恢弘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伟雅健的风格;②《史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③《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史记》成就:①.《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②.《史记》影响深远,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九、汉代辞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汉初一骚体赋为主,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其中以《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最为著名。贾谊之后,骚体赋继有人作,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两汉骚体赋中最具情境的一篇。

十、《古诗十九首》

汉代无名氏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歌词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多后世影响很大。

十一、永明体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第二篇: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l.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庄子·天运》。

8.《诗经》中有6篇_笙诗,有目无辞。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160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11.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诗集传》。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毛诗传笺》。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17.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18.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墨子》;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文史哲不分。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23.《尚书·周书>主要有诰与誓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24.《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25.《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6.《春秋》三传是指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传》和《左传》。27.后人以《左传》、《国语》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2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最后由西汉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29.与《春秋》、《左传》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30.《战国策》的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3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共有二十篇492章,其较为通行的注本有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

32.《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3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政。34.《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35.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36.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即老聃,他的《道德经》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37.《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二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38.《庄子》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39.《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承言为真,以寓言为广”。40.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41.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

42.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荀子。

43.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矛与盾等寓言出自《韩非子》。

44.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骚体)”。

45.宋代刘辰翁称屈原的《橘颂》为“咏物之祖”。46.鲁迅先生评价屈原的《离骚》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1.秦代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3.《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如《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文中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

4.贾谊的政论散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5.晁错是比贾谊稍后的一位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名作《论贵粟疏》上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6.刘熙载曾评价《淮南子》为“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7.《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此书原称《淮南鸿烈》。8.新文体赋的鼻祖可以推到战国时期的荀况和宋玉,前者有作品《赋》篇。9.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所以叫作骚体赋。

10.贾谊的《吊屈原赋》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

11.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12.《七发》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13.《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14.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15.《洞箫赋》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者是王褒。16.扬雄的《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17.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其传本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18.张衡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19.杜笃的《论都赋2》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20.东汉中叶,标志着文坛从以大赋为主到以小赋为主转变的是张衡的《归田赋参》 21.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为他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22.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23.《史记》首创以人物传记来反映历史的写法,这种写法叫作纪传体。24.《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6.《史记》完成了历史散文以记事为主到以写人为主的过渡,首创我国的史传文学。27.《史记》一书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体例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

28.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29.《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30.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31.“乐府”原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始创于秦代。32.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33.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叙述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

34.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多收入其中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

35.东汉郑玄的《诗谱序》追述诗歌的起源,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

36.《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南朝著名文论家刘鳃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37.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汉时缇萦救父的事。38.张衡的《同声歌》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通篇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明显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

39.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形成的七言诗。40.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三、问答题

3.简答《七发》对先秦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答:枚乘的《七发》具有充溢的气势和舒展的意象,是劝诫膏梁子弟的一篇成功之作。《七发》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吴客用以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吕氏春秋·本生》的论述一脉相承。此外,在体制上沿袭《楚辞》的《招魂》和《大招》,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

同时,《七发》在继承先秦文学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表现出有异于先秦时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取向,昭示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七发》虽在体制上沿袭《招魂》和《大招》,但其铺排叙事用意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招魂》和《大招》的铺排对象都是作为正碡i事物出现,以此诱导游魂的回归;而《七发》则把这样的铺排对象作为否定性因素加以处理,是对贵族公子养尊处优生活方式的批判。另外,《七发》一文以观潮的描写最为精彩,枚乘成功地突破了宋玉在《高唐赋》中所采用的客观的描写手法,而把潮水写成一支声势显赫的军阵.从而将人的主观精神贯注入自然,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6.论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答:首先,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二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嘶图。

其次,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如《游侠列传》、《酷吏列传》等。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再次,是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最后,是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司马迁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于心。《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如写荆轲刺秦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三、问答题

16.试分析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答:《孟子》是对话体的论辩文,《庄子》则是抒情性的说理文。

一、《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二、两者的论辩都富于形象性,擅长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表现出来,但同中有异。《孟子》长于譬喻,而且运用纯熟、自然贴切,常将比喻组织在论说中,或直接用比喻性的形象说理,可以说《孟子》一书在形象运用上正处于比喻向寓言形式过渡的状态。书中也有一些纯正的寓言,比如“揠苗助长”等。其寓言故事大多不以情节的夸张性取胜,而以描写的生动性见长。《庄子》也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寓言十九”,这使得《庄子》章法散漫、富于变化,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也可以说是哲理性抒情散文。

三、语言上,《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练准确。《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音调和谐而富有诗意。

四、《孟子》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具有充沛的气势。《庄子》特别是内篇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17.简答《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答:《韩非子》是说理散文,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大量使用,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18.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而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写其“美政”理想和坚贞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表现其苦闷、彷徨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主要内容是其美政理想和身世之感,“美政”主要指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主张两美必合,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离骚》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 首先,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其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再次,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此外,《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20.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答: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其农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的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的涛“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日:“《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 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

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

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

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

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

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

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

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

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

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

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

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载〈教育杂志〉1929.8由开明书店出版。

45.1930.3七剧团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化”8.1改称“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

46.1932.9中国诗歌会成立于上海。

简答与论述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答: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

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

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

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

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

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

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

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

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

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

‘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

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

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逊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基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逊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准冷静。

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

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显示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话剧的发生、发展来论述曹禺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奠基人?

中国的话剧从世纪之初的引进,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问世,人们才领略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是种高雅艺术,曹禺在某种意义上讲,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卓越的开拓者,是中国的话剧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国话剧由引入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基业。现代的话剧作为一种移植的艺术品种,在新文学中起步并不晚,经过胡适、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这四位奠基人的积极努力,一直在推动着话剧的发展;现代话剧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高度的认同,一直没有真正感受到话剧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现,《雷雨》《日出》的问世,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才真正为话剧所震撼,所倾倒,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两部作品一举奠定了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话剧创作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从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价值。是最中国的,也是最不中国的,他懂得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他表现的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情节,这就是最中国的。因为他懂得话剧的是外国的剧种,有其特点要了解,以语言为主,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情节,又是最不中国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中国的话剧引入中国戏剧,曹是第一人。充分显示悲剧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成就中国戏剧,他一出现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为话剧而存在的。结构上的,生活戏剧化,冲突,善于运用偶然、巧合来构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偶然中寓示着必然,在巧合中蓄含着必须,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的难以把握。【话剧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话剧发展中哪些人做出什么贡献;曹禺对话剧的贡献。】

11、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 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12、从胡适到穆旦中国新诗大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诗人、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特(重要)贡献?

⑴胡适、郭沫若对传统的旧诗格式的打破,对现代新诗格局的开创,即破旧立新,开创了一代诗风。

⑵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出新,即新中有旧。

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现代派诗歌的出现,贡献在于及时的感应着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并表达了现代人生的一些独特的情绪,代表作《雨巷》,同时,30年代现代派诗人比较注重旧诗歌中的情韵,含蓄的长外,因此,30年代的诗人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⑸以穆

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注:⑴+⑵也是“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⑴+⑵+⑶+⑷也是“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1)思想的丰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

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创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终于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体系。

2)在艺术结构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模式,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叉,构成了一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

3)在语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地境地,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16、《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色:

1、<边>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2、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边城》全书21节,每一节都是诗,也都像梦,然而又是现实,是梦与现实的协调一致。

3、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者。

第四篇: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学时: 280

学分: 15

课程类型: 必修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备的文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史知识,系统掌握文学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教学尝试。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

中国文学是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教学注意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讲授。针对古代文学的特点,应多角度、多方位地观照文学与历史、文化、哲学、宗教、心理学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文学现象、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上阐述其产生的根源。在具体教学中力求全面系统地理清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线),准确扼要地概述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面),运用现当代文艺批评新方法深入分析、评价重点作家作品的创作个性及突出贡献(点),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先秦文学

学 时: 64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

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其特点是诗乐舞紧密结合。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诗经》及史传散文、诸子散文等成熟的文学作品已出现,但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由于“学在官府”,贵族文学兴起,出现雅、颂之作。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诗经》中《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周易》中的部分爻辞。相传制礼作乐的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诗经》中的《小雅》、《国风》与《国语》、《左传》。

“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树一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

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原始歌谣和神话。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

诗歌主要包括《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主要有《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的散文都是不同体裁的实用文,但由于其中有一部分写得相当活泼,很有文采,所以被后世当作文学作品传诵。而楚辞则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先秦的文学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与现实政治、与社会人生有着紧密联系,并由此形成我国几千年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不大,这点与西方文学的差别相当明显。

第一章

上古神话 学 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思维特征、在后世的散失与演化,并能结合当代心理学、比较文学知识对神话作出新的阐释。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的原始形态是在有文字以前广泛流传在人民口头的神异故事。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再造天地与人类。自然神话:太阳来历、行踪、活动的神话。

英雄神话: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断首。

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代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是我国非写实文学的源头。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成为非写实文学的基本特质。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

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我国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重实际而黜玄想;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历史家注重考信于“六艺”,对神话或不讲,或将其改为人的历史。

精讲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本章重点:上古神话的产生与记录、其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思维特征

难 点:将佛学中的神话与中国神话作一对比,找出其异同,进而认识两种文化的不同心理、地域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化的渊源。

第二章

《诗 经》

学时:18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重点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掌握《诗经》在后世的流传情况及不同时代对《诗经》的不同解释,从发展的角度看诗义的变迁。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释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的收集和编订。对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的评介。《诗经》的构成、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诗经》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流传。鲁、齐、韩、毛四家诗。“今文”诗与“古文”诗。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中。大部分篇章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祭祀乐歌。颂赞诗:分布较广,大部分集中在二“雅”中。一类是歌颂周天子、王室祖先、王室将领的叙事性颂赞诗。一类是颂德祝福、谀美贵族或赞美人物技艺、品性、仪貌的非叙事性颂赞诗。

怨刺诗:多产生在西周末东周初。“大雅”中的是王室重臣或上层贵族直刺时政 的讽谏之作,重在“刺”。“小雅”中的大多是王室各级悒郁不得志的中下级官僚慨叹命运多舛的感伤之作,重在“怨”。“国风”中的多是对统治者的压迫和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的抨击和讽刺。

婚恋诗:绝大部分集中在“国风”中,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其中描写家庭婚姻悲剧的弃妇诗最具社会批判意义。

征役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徭役诗是役夫感叹身世之作。兵役诗大都有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时政治的创作倾向。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比”即比喻。“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所咏之事或无联系,或有联系,有的还起比的作用。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整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

字法:迭字、联绵词、语气词。句法;四言为主搀以杂言。章法:重章迭唱的复沓形式。

第四节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给后代诗人以极大的启迪。

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推动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

精讲篇目:《关雎》、《卷耳》、《苯莒》、《静女》、《氓》、《君子于役》、《将仲子》、《溱洧》、《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本章重点:《诗经》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难点:司马迁删《诗》说认为《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且许多音乐书籍有关于《诗经》的音乐,可结合音乐知识对其进行研究,可谓一全新的视角。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学 时 :1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散文孕育发展的过程,掌握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重点了解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所内涵的先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背景:古代的史官设置和历史记载的出现。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的大致发展过程。我国散文的源头是甲骨卜辞。

早期的历史散文《尚书》,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献汇编,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总特点是质木古朴,佶屈聱牙。作品篇幅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带有一定的形象性。运用了语气词,表现了说话人的口吻,带有一定感情色彩。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春秋”本为各诸侯国史书的通称。今本《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经过孔子修订。《春秋》记事简略,讲究遣词造句,在记事中表现出思想倾向。后人认为它善于寄寓褒贬,包含“微言大义”,称其“简而有法”。

春秋以后社会的剧烈变革促使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迁中历史散文由官方文献向私人著述发展。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与记言

《左传》的书名、作者及成书时代。

《左传》的编写体例、记事的起迄年限及主要内容。《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

《左传》的思想倾向属于儒家,其进步之处为:反映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邦本,民重于天,民重于神,民重于君;揭露荒淫暴虐、“残民”、“困民”的统治者。赞扬有所作为、“恤民”、“用民”的政治家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爱国保民的思想行为。《左传》的局限是:站在保守的立场上,对旧制度的崩溃表示惋惜,维护旧礼制和旧事物。书中也有一些宣扬天道、鬼神、灾异等迷信的内容。《左传》的叙事艺术特征:叙事详密精彩,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有完整谨严的结构和布局;善于描写战争,既具体表现战争原因、过程及场面,又注重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寄寓关于战争的进步观点;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左传》的记言艺术特征:行文辞令委婉巧妙,典雅从容,鞭辟入理;语言简洁含蓄,富于文采。

第三节

《国语》

《国语》是战国初年编定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史实。其思想较为复杂,表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又反映了维护旧制度、维护周礼的保守倾向,书中带有不少迷信内容。

《国语》侧重记载与治乱兴亡有关的议论,寄寓历史教训,风格婉而多讽,平实剀切。人物对话风趣生动,情态宛然,有的段落如同讽刺小品。在记言时能通过简洁的叙事,交代前因后果,再现历史人物形象。有的章节增饰加工较多,故事性强,富于传奇色彩。全书材料来源不一,风格亦不一致。

第四节

《战国策》

《战国策》的性质、书名和主要内容。《战国策》的编定、体例和卷数。

《战国策》的思想倾向:主要反映了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面貌。重视士的作用、要求提高士的地位;崇实尚利、进取有为的价值观;重“权借”、尚时势的策略思想;否定传统道德观念,为达目的可以不讲信义,不择手段。

《战国策》思想内容的复杂性:爱民重民的思想、扶危济困的行为以及对统治者的揭露批判。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语言的辩丽恣肆,放言无忌;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通俗浅易;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奠定了古代史传文学的传统:在记事中表达见解,寄寓爱憎褒贬。秉笔直书的精神。真实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对史传文学不同体式的开创。

古代小说的源头之一。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影响了古代小说的民族特征。其丰富内容成为后代小说、戏曲取材的宝库。其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成为后代散文家学习的典范。

精讲篇目:《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重耳出亡始末》、《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

本章重点:了解先秦散文孕育发展的过程,掌握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品,重点了解

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难点:除了学习先秦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外,应充分注重其史学价值。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课时:16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对比其异同,掌握其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诸子散文繁荣的背景和原因: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文化的下移和士的崛起。诸侯并争的局面和养士用士。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出现。

诸子散文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过程:早期诸子散文,语录体的有《论语》和《老子》。战国中期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文的过渡,文章风格的多样化,质朴严谨的《墨子》、犀利善辩的《孟子》、恣肆激诡的《庄子》。战国后期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的成熟,《荀子》和《韩非子》。战国末期的论说文,《吕氏春秋》和李斯。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勇于言辩,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论语》的编定、体例、篇数、内容及流传情况。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主要思想:希望以西周的礼乐制度为蓝图,进行温和改良,维护等级名分,消除社会**。提倡“仁”的道德标准和施政原则,反对暴君苛政,调和阶级矛盾。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精到见解。重视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重视文采,提倡文质兼备。孔子对传播古代文化,整理和保存古代文献有巨大贡献。

《论语》的艺术特点:言简意赅,生动隽永,包含哲理,有感情色彩。具有简单的情节和场面,再现了一定的生活情景。注意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性格,从多方面刻画了孔子的具体形象。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主要反映了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其写作特点是:不少篇章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文章质朴无华,逻辑推理严密。善于连类比喻,层层推理论证,部分复杂的比喻逐渐向寓言过渡。

关于老子的生平和《老子》的作者、成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

《老子》的主要内容:关于“道”的学说。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抨击仁义礼乐,“绝圣弃智”。朴素的辩证观点。谦退不争的人生态度。《老子》的写作特点:精警凝炼,言简意深,富于哲理。比喻新颖,善于描绘形容,富于形象性。句多排偶,文多用韵,酷似散文诗。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论文集,以黄老思想为主而兼收并蓄,融汇百家。其写作特点:宏大而严密的结构体系。风格平实质朴,洗练畅达。比喻和寓言层见迭出。

李斯是秦朝建立前后的重要作家,他作于秦统一前的《谏逐客书》阐述人材的重要性,尖锐泼辣,辞采繁富,气势酣畅,体现了战国文风的特点。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作者、篇数和主要内容。

孟子的思想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的思想。反对不义战争和横征暴敛,同情百姓苦难。性善论。“居仁由义”、“尽心”、“养气”的道德修养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文艺见解。《孟子》的文章形式:对话体的论辩文。

《孟子》的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纯熟老练的论辩技巧;感情充沛,气势强劲,个性鲜明;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精彩传神;语言通俗自然,明快畅达。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的生平。

《庄子》篇数及内、外、杂篇的区分。

《庄子》的主要思想:“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辩证思想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发展。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绝圣弃智”的主张和“至德之世”的理想。

《庄子》的艺术成就: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庄子》代表了诸子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四节 《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书名、作者、编定及篇数。

荀子的思想特点:发展了儒家学说,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即尊崇礼 又提倡法制,主张“天下为一”。“性恶论”。反对天命迷信的唯物思想。《荀子》的写作特点;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详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有渊雅醇厚的学者气。

《赋篇》与《成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非的生平。《韩非子》的篇数及作者。

韩非的思想特点;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观点。崇势力,重耕战。法、术、势并用的政治主张。宣扬君权至上,为封建专制制造理论根据。

《韩非子》的写作特点:议论犀利峭刻,善于摘抉隐奥,而切中时弊,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大量收集、运用根植现实的寓言、故事;文体丰富多样。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

儒、道两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后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构成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两大基石。

先秦说理散文确立了说理散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其内容影响了后代很多种文体。

先秦说理散文的创作经验和艺术风格为后代散文家提供了借鉴,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精讲篇目:《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王顾左右而言他章》、《天时不如地利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墨子》:《公输》、《老子》:第一章、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五十八章、第八十章 《吕氏春秋》:《察今》、《庄子》:《逍遥游》、《养生主》、《秋水》(节选)、《韩非子》:《五蠹》(节选)本章重点: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难点:除认识其文学特色外,还应对比其哲学思想之异同。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学 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学习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认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北方文化对楚辞的熏陶。楚辞与《楚辞》。

楚辞的产生。“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国地方风物和文化习俗对楚辞的影响:地理、巫风、方言、地方音乐及民歌。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的生平。有关屈原经历、行踪的考察。“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纂。

屈原的作品。屈原作品的真伪问题。一般认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是屈原的创作。屈原作品产生的年代。

第三节 《离骚》

《离骚》解题,写作年代。

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忠君意识。热爱祖国,依恋故乡。强烈的政治倾向。重德政又重法制的“美政”理想极其身世之感。

高洁坚贞的人格精神。纯洁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为实现“美政”理想而进行顽强斗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

鲜明的非现实精神,大量运用神话、想象、夸张等手法。香草美人:独特的象征手法与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性的文学形式和精美绝伦的诗歌语言。

第四节

屈原的其它作品

《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

《天问》:大胆的怀疑态度。对天帝神灵的蔑视和对历史领域中“天命”观的怀疑。

《招魂》:哀婉之情,辞藻缤纷富丽。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屈原以后的先秦楚辞作家的基本情况。宋玉的生平和作品。

《九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和作品影响了历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哺育大批楚辞作家。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开拓给后人以启发,影响了汉赋的形成。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为后世文学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以香草美人广泛比拟抒发怀抱的写作方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精讲篇目:屈

原:《离骚》、《湘君》、《湘夫人》、《国殇》、《哀郢》

玉:《九辩》

本章重点:对比《诗经》与《楚辞》的不同,找出南北文化的差异,认识其作为中国文学史源头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书目:

(宋)朱熹:《诗经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济南:齐鲁书社,202_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

赵沛霖:《兴的源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汉)刘向集录、高诱注:《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7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

程树德:《论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0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聂石樵:《楚辞新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2_

汤炳正:《屈赋新探》,济南:齐鲁书社,1984

姜亮夫:《楚辞通故》,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汉)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书店,1986 年影印《诸子集成》本

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学 时:54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

第二编 秦汉文学

学时:20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秦汉文学概貌。

概 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文学概况

第一章 汉代乐府民歌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汉乐府艺术精神

第一节 关于乐府及乐府诗

一、“乐府”涵义的演变。

二、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

《乐府诗集》的分类和对民歌的保存。

第二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实录

二、人生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的独白。

三、形式比较自由。

四、语言质朴、简炼。

第四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一、现实主义精神。

二、新诗形式。

三、艺术技巧。

精讲篇目:《东门行》、和《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上邪》、《有所思》、《平陵东》、《妇病行》、《古歌》、《悲歌》、、《上山采蘼芫》《陌上桑》

本章重点: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

第二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五言诗的发展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歌谣。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及影响。

精讲篇目:《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和《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辛延年的《羽林郎》。

本章重点:《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

第三章 汉代的辞赋

学时:3 教学目的:了解汉赋的体式及文精神

一、赋的起源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三、汉赋的特征及其影响

本章重点:介绍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为例,比较说明汉代大赋和抒情小赋有何不同。如何正确评价汉赋。

第四章 汉代的政论文

学时:1 教学目的:了解汉代政论文的特征

第一节 汉代政论文概说

第二节 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

简析贾谊的《过秦论》(上)

第五章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汉书》传记文学的特征。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

司马迁的出游和“李陵事件”及《史记》的写作过程。

第二节 《史记》的思想内容

一、在一定程序上反映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某些真实情况。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揭露鞭挞了最高统治者的凶残暴虐、贪婪狡诈和庸俗无赖。

三、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德予以热情讴歌。

四、在一定程序上否认天命,同时也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史记》的艺术成就

一、能抓住带本质意义的典型重大历史事件,选取这些事件,写出人物在当时的作用,也表现了人物性格。

二、善于运用“互见法”。

三、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四、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

五、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

第四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史记》在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鲁迅先生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古代诗歌,尤其是戏剧、小说、散文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节 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生平和《汉书》的创作。选读《苏武传》、《李夫人传》、《霍光传》。

精讲篇目:《李将军列传》、《魏其武安候列传》、《陈涉世家》、《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本章重点:《史记》的文学性

难点:文学性与历史性相结合

两汉文学参考书目: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选·北京:中华书局,1962 《汉代文学思想史》许结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汉赋研究》龚克昌著·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汉赋通论》万光治著·成都:巴蜀书社,1989 《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两汉文举要》高步瀛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 《史记选》王伯祥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55 《汉诗选笺》郑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第三编 魏晋六朝文学

学时:34

概 述

一、社会历史概况

二、思潮与文学.第一章 建安文学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建安文学的特征,体会建安文人建功立业的精神。

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节 三曹

一、曹操

曹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操作品选讲

分析《步出夏门行》二首(《观沧海》、《龟虽寿》)和《短歌行》(对“酒当歌”)。

二、曹植

曹植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曹植作品选讲

分析前期代表作《白马篇》和后期代表作《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选读《美女篇》、《洛神赋》

三、曹丕 曹丕的诗歌创作 曹丕作品选讲

简析七言诗《燕歌行》其一

第三节 建安七子

一、王粲

王粲的生平和创作

分析《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选读《登楼赋》。

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

第四节 其他作家诗文

蔡琰的《悲愤诗》 选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重点:三曹、王粲《七哀》其一(“西京乱无象”)和蔡琰的《悲愤诗》

第二章 正始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了解正始文人的苦闷情怀。

第一节 关于正始文学

第二节 阮籍、嵇康

一、阮籍与稽康政治态度及文学创作

二、阮籍与嵇康的作品选讲

分阮籍的三首《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一日复一夕”)。选读嵇康《幽愤诗》、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

重点:阮籍的三首《咏怀》诗和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章 西晋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西晋文学的概貌,掌握西晋文学雕琢的特点。

第一节 陆机、潘岳 第二节 左思 第三节 刘琨

重点:左思

第四章 东晉文学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东晋文学玄言的特征。郭璞及其《游仙诗》 重点:郭璞及其《游仙诗》

第五章 陶渊明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

第一节 陶渊明的时代、生平和思想

一、陶渊明生在晋宋易代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斗争剧烈,门阀制度森严。

二、在黑暗动荡时代,陶渊明怀着济世壮志,从二十九岁步入官场,之后十三年仕隐无常,四十岁时彻底归隐,之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表现了厌恶官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人格,六十三岁病逝于家。

第二节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诗作主要写于归隐之后。

二、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主要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也以幻想“乐土”表示了对战乱贫困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四、陶诗也表现了一定消极思想。

第三节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陶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创造了平淡与淳美统一的艺术风格。

二、情、景、理的合谐统一。

第四节 陶渊明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二、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三、“田园诗”到唐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精读作品篇目:《归园田居》三首(其

一、其

二、其三)、《饮洒》二首(其

五、其九)《归去来兮辞》并序《读山海经》(其十)、阅读作品篇目:《乞食》、《咏荆轲》、《桃花源记并诗》 重点:陶的人格及人生道路与诗风

第六章 刘宋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刘宋文学孤傲的情怀和山水诗风格特点。

第一节 晋宋之际诗文风气的嬗变

第二节 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

第三节 颜延之谢庄 第四节 鲍照

重点:谢灵运和鲍照

难点: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

第七章 永明文学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永明文人重亲友之情的特点和永明诗风。

第一节 永明体的兴起 第二节 谢脁和他的新体诗

第三节 沈约和他的文学主张

第四节 孔稚和齐代其他作家

重点:谢脁和他的新体诗 难点:新体诗的影响

第八章

宫体诗(略)第九章 由南入北的作家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庾信前期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心态的转变。

第一节 庾信

第二节 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重点:庾信

第十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乐府诗的风格及南北民歌的不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二、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四、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五、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 精读作品篇目:《木兰诗》、《西洲曲》

选读:南朝:《子夜歌》、《子夜四时歌》、《丁督护歌》、《读曲歌》。

北朝:《隔谷歌》(之

一、之二)、《企喻歌》《李波小妹歌》、《地驱乐歌辞》(“驱羊入谷”)、《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健儿须快马”)、《敕勒歌》

重点:《木兰诗》、《西洲曲》和南北朝民歌的区别

第十一章 南北朝的骈赋、骈文、散文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南北朝骈赋、骈文、散文的特点。

一、南北朝的骈赋、骈文

二、南北朝的散文

三、作品选讲

精读作品篇目:江淹的《别赋》,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自三峡„„泪沾裳”)

阅读作品篇目:鲍照的《芜城赋》、江淹《恨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

重点: 江淹的《别赋》

第十二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概况。

第一节 中国古代小说溯源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

二、历史传说向小说的过渡。

第二节 志怪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干宝的《搜神记》

三、其它志怪小说

第三节 轶事小说

一、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其它轶事小说

第四节 魏晋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为唐宋传奇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开导了笔记小说的先路,为后世戏剧、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

阅读作品篇目:《列异传·宋定伯》、《搜神记·三王墓》、《世说新语·王蓝田性急》。

重点:《搜神记》、《世说新语》

第十三章 魏晉南北朝文学批评(略)

学时:2 曹丕《典论论文》 刘勰《文心雕龙》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参考书目:

《魏晋文学史》徐公持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北京:中华书局,1996 《八代诗史》葛晓音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中古诗歌史》王钟陵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胡大雷著.北京:中华书局,202_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鲍参军集注》钱仲联校注集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郑州:齐鲁书社,1987 《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注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学时:54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隋、唐、五代的历史概况,认识隋、唐、五代时期诗歌、散文、词的发展规律,掌握重要文学家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背诵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名篇;提高学生研讨古代文学史的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配套教材: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

绪论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唐代社会的特点、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掌握隋唐五代文学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唐代社会与唐代文学的繁荣(1学时)

一、唐代社会的特点

二、唐代文人生活方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隋唐五代文学文学概况(1学时)

一、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二、唐代散文发展概况

三、唐代小说发展概况

学习重点:说明以诗取士、文人的漫游、读书山林之风、幕府和贬谪生活对文学的影响。初步认识唐诗的美学特征。

第一章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隋及初唐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四杰、沈宋、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的成就,明晰从齐梁诗到唐诗的演进规律。

第一节 隋代文学(1学时)

一、文学创作的低潮期

二、南北文风融合的过渡状态 第二节 初唐诗坛(2学时)

一、宫廷诗风的延续:

1、贞观诗坛

2、上官体

3、沈宋裁辞矜律变

二、寒士文学的崛起:

1、王绩的诗歌创作

2、“四杰”的诗歌创作

重点:隋代、初唐诗坛的宫廷文学特点;初唐“四杰”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初唐歌行的特点;格律诗的兴起;

学习难点:“四杰”诗歌中初步体现的“风骨”特色。

精讲篇目:《野望》、《在狱咏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军行》、《独不见》。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1学时)

一、陈子昂的诗歌创作

二、唐诗风骨

学习重点:结合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说明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和“风骨”的含义。

学习难点:“风骨”的含义。

精讲篇目:《登幽州台歌》、《感遇之二》。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1学时)

一、《春江花月夜》

二、唐诗兴象

学习重点:在赏析《春江花月夜》的基础上说明该诗所创造的诗歌艺境美。学习难点: “兴象”的含义。 精讲篇目:《春江花月夜》

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兴盛的原因;了解盛唐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掌握盛唐重要诗人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5学时)

一、王维及其诗歌创作

二、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

三、其他诗人

学习重点:王维的思想及王维、孟浩然的艺术成就(尤其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学习难点:王、孟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

精讲篇目:《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观猎》、《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节 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4学时)

一、王昌龄的诗歌创作

二、崔颢的诗歌创作

三、李颀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王昌龄的七绝成就;崔颢、李颀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王昌龄七绝的含蓄特色。

精讲篇目:《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古从军行》。

第三节 高适、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3学时)

一、高适及其诗歌创作

二、岑参及其边塞诗创作

三、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学习重点: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学习难点:高适、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封丘县》、《燕歌行》、《别董大》、《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逢入京使》。

第三章

李白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李白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的艺术成就、李白的艺术个性。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1学时)

一、李白的生平

二、李白的思想

三、李白的性情

学习重点:李白的思想及其对李白创作的影响、李白狂放率真的个性魅力。学习难点:李白的道教思想及其对李白创作的影响。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2学时)

一、李白的乐府的复与变

二、李白的杂言及七言歌行

学习重点:李白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李白歌行的艺术价值。学习难点:李白杂言及七言乐府、歌行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蜀道难》、《行路难》、《将进洒》、《梦游天姥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1学时)

一、绝句诗美特征

二、李白的五绝

三、李白的七绝

学习重点:李白绝句自然明快而又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李白五绝与七绝的区别。

精讲篇目:《独坐敬亭山》、《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1学时)

一、强烈的个性抒情色彩

二、大胆的想象

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 学习重点: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 第四章 杜甫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以及杜甫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并能分析李白与杜甫的差异。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人格(1学时)

一、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历程

二、杜甫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杜甫的生平分期及其诗歌创作的发展、杜甫的儒家人生观。学习难点:“诗圣”的含义。 第二节

“诗史”(2学时)

一、杜诗的“诗史”性质

二、叙事技巧的成熟

学习重点: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与叙事艺术。学习难点:“诗史”的含义。

精讲篇目:《兵车行》、《自京赴奉天县咏怀五百字》 第三节 杜甫的律诗(1学时)

一、律诗题材的充实扩大

二、浑融的境界和出神入化的技巧

三、律师体制的创新

学习重点:杜甫对七律艺术的贡献。

学习难点:杜甫七律飞动的气势与精严的格律相结合的艺术特色。精讲篇目:《春夜喜雨》、《登高》、《秋兴》(其一) 第四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1学时)

一、丰富多样的艺术面貌

二、“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

学习重点:杜诗“沉郁顿挫”的主要风格。学习难点:“沉郁顿挫”的含义。第五节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1学时)

一、集大成

二、变唐调

三、开后世

学习重点:杜甫在中国诗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唐前期的主要诗人以及诗歌创作的大致情况。

一、大历十才子

二、江南诗人

三、吴中诗人

四、李益

五、顾况

学习重点:大历诗坛的分野以及刘长卿、韦应物、顾况、李益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大历诗风的时代特色。

精讲篇目:《滁州西涧》、《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艺术成就。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5学时)

一、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

二、孟郊的诗歌创作

三、韩愈诗歌创作

四、李贺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韩愈奇而豪、“以文为诗”的艺术特色和奇而硬、李贺奇而丽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孟郊诗歌“硬”的特色和李贺诗歌的过度修辞

精讲篇目:《山石》、《秋怀十五首》(其一)《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雁门太守行》。

第二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2学时)

一、刘禹锡的独特风貌

二、柳宗元的山水诗

学习重点:柳宗元的山水诗和刘禹锡的怀古诗、民歌新声。 学习难点:柳宗元的山水诗的冷峭风格

精讲篇目:《南涧中题》、《江雪》、《竹枝词》、《乌衣巷》。 

第八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以及元白诗派其他诗人的创作情况。第一节 白居易及其诗歌主张(1学时)

一、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

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学习重点: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创作(4学时)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

二、白居易的闲适诗

三、《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白居易的讽喻诗的特点、《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讽喻诗的得与失、《长恨歌》的抒情性

精讲篇目:《轻肥》、《上阳白发人》、《长恨歌》、《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第三节 元白诗派的其他诗人(2学时)

一、“张王乐府”

二、元稹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张王乐府”的通俗化与写实性、元稹的艳情诗。 精讲篇目:《野老歌》、《秋思》、《离思五首》(其四)

第九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中唐古文运动的起因以及韩愈、柳宗元散文创作的成就。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1学时)

一、唐代散文的发展

二、韩、柳的古文理论

学习重点:古文运动的宗旨及韩、柳古文理论。 学习难点:古文理论中道与文的关系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3学时)

一、韩愈散文的创新

二、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学习重点:韩愈的论说文、杂文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 学习难点:韩文文从字顺与奇崛排奡相统一的特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凄神寒骨”的特色。

精讲篇目:《送李愿归盘谷序》、《师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 第十章 晚唐诗歌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晚唐文学创作的情况以及杜牧、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第一节 杜牧(1学时)

一、怀古咏史诗大量出现的时代背景

二、杜牧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杜牧的怀古咏史诗。 学习难点:怀古咏史诗中议论的恰当表达

精讲篇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泊秦淮》、《山行》。 第二节 李商隐(2学时)

一、人生的悲剧性

二、诗歌的朦胧美

学习重点: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与对心灵的开拓。 精讲篇目:《锦瑟》、《无题》、《嫦娥》、《安定城楼》  第三节 晚唐其他诗人(1学时)

一、贾岛

二、温庭筠

三、现实主义诗人

学习重点:贾岛的诗歌创作。学习难点:贾岛对五绝的贡献

精讲篇目:《题李凝幽居》、《商山早行》。

第十一章 词的初创与晚唐五代词人

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词的起源以及敦煌曲子词、温庭筠与花间词、李煜与南唐词的创作成就。

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1学时)

一、词

二、词的起源

三、词的早期创作 学习重点:词的起源 学习难点:民间词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 第二节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1学时)

一、温庭筠的词创作

二、韦庄的词创作

学习重点:温庭筠、韦庄的词艺术 学习重点:温庭筠、韦庄的词艺术的对比 精讲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望江南》(梳洗罢)、《思帝乡》(春日游)。

第三节 李煜及南唐词人(1学时)

一、冯延巳的词创作

二、李璟的词创作

三、李煜的人生历程与词创作 学习重点:李煜、冯延巳的词艺术。学习难点:李煜词的真性情

精讲篇目:《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

参考书目: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 1978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茂元《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余冠英等《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乔象锺等《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1999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美)宇文所安《初唐诗》、《盛唐诗》,三联书店

202_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

1988 蒋寅《大历诗风》,海古籍出版社1992 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日)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宋 辽 金 文 学

学时:5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宋代的历史概况,认识宋、辽、金时期诗歌、散文、词、话本小说的发展规律,掌握重要文学家的生平、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情 况;使学生背诵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名篇;进一步提高学生研讨古代文学史的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配套教材: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绪 论

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文人的的特点,初步认识宋代文学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一节

宋代社会与宋代文人(1学时)

一、宋代社会的特点

二、宋代文人的特点

学习重点:宋代社会的后门第时代特点、宋代文人审美趋向的转变以及城市的繁荣对词的兴盛的影响。

第二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和历史地位(1学时)

一、宋词创作的繁荣

二、宋诗的独特风貌

三、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四、话本的兴起

学习重点:词、诗、散文的发展概况。学习难点:宋诗的独特风貌。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学时:2 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认识宋初文学的总体情况和复而未变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宋初的白体诗人(1学时)

一、白体诗人概况

二、王禹偁的新气息

学习重点:王禹偁的诗歌艺术成就。精讲篇目:《村行》

第二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0.5学时)

一、“九僧”的诗歌创作

二、林逋的诗歌创作

三、寇准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林逋的诗歌艺术特色。精讲篇目:《山园小梅》

第三节 西昆体的盛衰(0.5学时)

一、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二、西昆体的历史评价 学习重点:西昆体艺术特征。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情况,掌握晏殊、欧阳修、柳永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2学时)

一、晏殊的《珠玉词》

二、欧阳修的《六一词》

学习重点:晏殊、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大晏词的理性特色和醉翁词的豪放特色。

精讲篇目:《浣溪沙》(一曲新词)、《蝶恋花》(槛菊愁烟)、《朝中措·平山堂》、《蝶恋花》(庭院深深))

第二节

开拓词境的尝试(2学时)

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学习重点:范仲淹、张先、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学习难点:张先慢词的缺点。

精讲篇目:《渔家傲》(塞下秋来)、《天仙子》(《水调》数声)、《桂枝香·金陵怀古》。

第三节

柳永的新变(2学时)

一、慢词的发展与市民情调的表现

二、语言的通俗化运用和手法的铺叙与白描

三、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学习重点:柳永词在抒情自我化、发展慢词、使用铺叙方法等方面的新变。学习难点:柳永词的铺叙方法。

精讲篇目:《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萧萧暮雨)、《定**》(自春来)。

第三章 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 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宋初诗文创作的演变轨迹,以及掌握几个大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梅尧臣、苏舜钦等的文学创作的成就和特色。

第一节 欧阳修散文(1学时)

一、欧阳修

二、欧阳修散文体裁与文风

学习重点:欧阳修散文艺术特色和文赋的形成。学习难点:欧阳修散文纡徐委婉的特色。精讲篇目:《醉翁亭记》、《秋声赋》。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2学时)

一、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

三、苏舜钦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三人的艺术特色和所表现出的宋诗新特征。

学习难点:梅尧臣诗歌的平淡美。

精讲篇目:《画眉鸟》、《戏答元珍》、《汝坟贫女》、《鲁山山行》、《淮中晚泊犊头》。

第三节 王安石诗文(3学时)

一、王安石的散文创作

二、王安石的诗歌创作

二、曾巩的散文创作

学习重点:王安石诗、文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晚年绝句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王安石的散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精讲篇目:《读孟尝君传》、《明妃曲二首》、《北陂杏花》、《题湖阴先生壁》 

第四章 苏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集大成者

学时:7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在散文、诗、词各体文学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巨大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苏轼人生道路与创作实践(1学时)

一、儒、道、禅的融合

二、乐观矿达的人生态度

三、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学习重点:苏轼的糅合儒、道、佛的人格魅力。第二节 苏轼古文与辞赋(2学时)

一、苏轼的艺术气魄

二、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三、辞赋与四六

学习重点:苏轼古文自然与雄放的艺术特色与辞赋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苏轼古文自然与雄放的艺术特色。精讲篇目:《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韩文公庙碑》、《日喻说》。

第三节 苏轼的诗(2学时)

一、诗境与精神

二、非凡的表现力

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四、宋诗的最高成就

学习重点:苏轼的诗歌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苏轼诗歌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精讲篇目:《游金山寺》、《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新城道中》、《荔支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四节 苏轼的词(2学时)

一、苏轼的词学观

二、苏轼的对词境的开拓

二、以诗为词的手法

三、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苏轼“以诗为词”创新。学习难点:“以诗为词”、超旷风格的表现。

精讲篇目:《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簌簌衣襟)、《 定**》(莫听穿林)、《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龙吟》。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的主要特点、江西诗派的形成、发展。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2学时)

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三、生新奇硬的艺术风格

四、山谷体内涵

学习重点: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黄诗生新奇硬的艺术风格。

精讲篇目:《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0.5学时)

一、陈师道的诗歌艺术渊源和生活底蕴

二、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陈师道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陈诗的朴拙特色。精讲篇目:《示三子》、《九日寄秦觏》。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0.5学时)

一、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二、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三、江西诗派的形成

学习重点:黄庭坚的诗论、江西诗派的形成。

学习难点: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第四节

吕本中、陈与义与曾几(1学时)

一、吕本中的“活法”

二、陈与义的诗歌创作

三、曾几的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吕本中的“活法”、陈与义与曾几的诗歌的时代特色、与早期江西诗风的关系。

学习重点:陈与义后期雄浑深沉的诗风。

精讲篇目:《伤春》、《牡丹》、《三衢道中》。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作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晏几道、秦观、贺铸与周邦彦等几位词坛大家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晏几道、秦观与贺铸(3学时)

一、晏几道的特殊身世与词的创作

二、伤心人的伤心词——秦观

三、奇特的个性与奇特的词——贺铸

学习重点:晏几道、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贺铸词的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学习难点:晏几道、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临江仙》(梦后楼台)、《鹧鸪天》(彩袖殷勤)、《鹊桥仙》、《踏莎行》(雾失楼台)、《满庭芳》(山抹微云)、《浣溪沙》(漠漠轻寒)、《青玉案》(凌波不过)、《六州歌头》(少年侠气)。

第二节

周邦彦(2学时)

一、飘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

二、词作艺术的规范化

学习重点: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周邦彦词铺叙的进一步发展。

精讲篇目:《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兰陵王·柳》、《西河·金陵怀古》。

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演变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靖康之难”对两宋之际词风的影响,掌握李清照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李清照(2学时)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

二、《漱玉词》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李清照词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特色。学习难点:李清照词风韵天然的语言特色。

精讲篇目:《如梦令》(昨夜与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

第二节

其他南渡词人(3学时)

一、朱敦儒青、中、晚年的不同词风

二、张元干南渡度前后词风的变化

三、李纲的咏史词

四、岳飞的英雄战歌

学习重点:朱敦儒、张元干等南渡词人时代感和现实感的表达。学习难点:朱敦儒词风的转变和一致性。

精讲篇目:《鹧鸪天·西都作》、《相见欢》(金陵城上)、《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陆游的生平及思想、陆游诗歌创作的成就,以及杨万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的特色。

第一节 陆游的诗歌创作(3学时)

一、陆游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陆游的创作道路、诗歌的艺术特色与成就。学习难点:陆游诗歌对李杜诗风的糅合。

精讲篇目:《关山月》、《长歌行》、《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沈园》、《剑门道中遇微雨》。

第二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3学时)

一、“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二、范成大的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学习重点:“诚斋体”的特点与范成大的田园诗。学习难点:“诚斋体”平易中见灵巧的特点。

精讲篇目:《小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四时田园杂兴》五首 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以及辛派词人如张孝祥、陈亮等人的创作情况。

第一节

辛弃疾的词创作(3学时)

一、英雄的才情与苦闷的人生经历

二、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三、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四、辛词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辛弃疾词英雄苦闷的抒发与“以文为词”的艺术成就。学习难点:“以文为词”的表现。

精讲篇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清平乐》二首、《青玉案·元夕》、《鹧鸪天》(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沁园春》(叠嶂西驰)

第二节 辛派词人(3学时)

一、辛派先驱张孝祥

二、辛派中坚陆游

三、与辛词相似的陈亮

四、效辛体而自成一家的刘过

学习重点:张孝祥、陆游与陈亮的创作情况 学习难点:豪放词的词本质的保留。

精讲篇目:《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姜夔、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末词坛的情况。

第一节

姜夔(2学时)

一、耿介清高的雅士

二、别有寄托的咏物词与独特的艺术手法

三、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学习重点: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姜夔词“清空”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扬州慢》、《踏莎行》(燕燕轻盈)、《暗香》。 第二节 吴文英(1学时)

一、非仕非隐的人生

二、亦梦亦幻的境界

二、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幽深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吴文英词评价。

精讲篇目:《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第三节 其他词人(2学时)

一、词风清丽的周密

二、工于咏物的王沂孙

三、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

四、别开生面的蒋捷

三、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学习重点:咏物词、刘克庄词的艺术特色。学习难点:咏物词中赋与比兴的关系。

精讲篇目:《眉妩·新月》、《沁园春·梦孚若》、《高阳台·西湖春感》。

第十一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学时:5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刘克庄和元好问的文学创作成就,了解永嘉四灵、江湖诗派以及辽、金的诗歌创作的情况。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2学时)

一、永嘉四灵的诗风

二、江湖诗派的形成及其共性

三、刘克庄

四、戴复古

学习重点:刘克庄的诗歌成就。学习难点:江湖诗派的界定。精讲篇目:《北来人》、《军中乐》。第二节

文天祥与汪元量(1学时)

一、文天祥的诗歌

二、汪元量的诗歌

文天祥与汪元量的爱国诗歌。

学习难点:文天祥的集杜诗的评价。

精讲篇目:《金陵驿》、《正气歌》、《湖州歌》二首。第三节

元好问与辽、金的诗歌(2学时)

一、元好问的诗词成就。

二、元好问的诗论。

学习重点: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成就。学习难点:元好问诗歌的艺术特色。

精讲篇目:《岐阳》、《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雁门道中书所见》、《论诗三十首》(其一、三)。

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

(五),人民出版社1978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宋词部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

1998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_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_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 1989 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美)孙康宜《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_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北京出版社202_

孙望、常国武《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_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书店

202_ 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 张宏生《宋诗:融通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 1995 北大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 1965

元代文学

学 时: 18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元代戏曲创作的繁盛情况,把握古代戏剧创作的一般特点。掌握分析戏曲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增强阅读和鉴赏古典戏曲的能力。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

绪 论

第一节 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政权,统治者的一系列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二、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思想领域呈现活跃松动的态势

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元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使元代文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第二节 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话本小说创作繁多,戏剧艺术走向成熟。

二、涌现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元代文坛,叙事文学居于主流地位,抒情文学无法与之相抗衡。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学时:2 37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元代的说话艺术与说唱艺术。

第一节 说话艺术

一、兴起的原因:都市繁荣,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统治者的喜好与提倡。

二、繁盛的表现: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说话分了四家数;有大批专业

说话艺人;留下大量说话题目。

说话艺术的日益繁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话本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 小说话本

一、数量:现存宋元小说话本约有 40 种,除了元刻本以外,大多经过明人的修改增订。

二、体制:入话、正话、结尾

三、题材:以婚恋、公案为主

1、婚恋小说,大多描写了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和普通感情,尤其是生动地刻画了下层妇女泼辣、勇敢的性格,代表作有《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2、公案类的作品大多揭露官场的黑暗,鞭挞堕落的世风,为民间的冤案鸣不平,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宋元小说作品通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文体的正式出现,开创了中国文学语言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第三节 宋元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

一、讲史话本:内容相当广泛,大都根据史书敷演成篇,受正史的正

统历史观影响较大。

二、说经话本:现存的宋元说经话本,有无名氏的《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

宋元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对明清长篇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小说 都在两种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创造。

第四节 诸宫调

现存唯一完整的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取材于《莺莺传》,在情节、人物、主题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直接影响到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

精读篇目:《错斩崔宁》、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本章重点:说话“四家数”中的讲史话本与小说话本

难 点:小说话本的体制与题材

第二章 关汉卿

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关汉卿戏剧创作的特点,特别是悲剧创作与历

史剧创作的风格

第一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一、《窦娥冤》

1.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2.创作主旨:接露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歌颂人民反抗压迫缺的斗争精神。

3.窦娥形象的塑造:封建被压迫妇女的典型,性格中有温顺善良的一面,也有反抗叛逆因素,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窦娥冤》的思想艺术成就最高,堪称彪炳一代的悲剧杰作。关汉卿其他社会剧的艺术构思,也表现了类似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关汉卿的婚恋剧

一、《救风尘》

赵盼儿:世故、善良、泼辣

二、《望江亭》

谭记儿:勇敢、聪慧、机智

关汉卿的爱情婚姻剧都是以女主人公为主角的。以深切的同情态度和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了一系列被压迫受迫害的妇女形象,歌颂了她们追求幸福生活和反抗势力的精神。

第三节 关汉卿的历史剧

一、《单刀会》

1. 汲取《三分事略》平话中的“尊刘”立场来敷演故事 2. 结构: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二、关汉卿的历史剧,现存《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这些历史剧作品,继承宋代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多虚少实”的创作传统,从现实出发去缅怀历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达作家的现实感受和金元之际的时代精神,因此,这些历史剧往往流溢着悲凉凄怆的时代情绪。

第四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征

一. 二. 三. 四. 结构紧凑,矛盾集中

注重舞台演出效果,情节曲折,波澜迭起 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语言朴素自然,本色当行

《太和正音谱》评关剧语言风格“如琼筵醉客”,即具有豪放不羁的艺术风格。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精讲篇目:《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本章重点:关汉卿的悲剧与婚恋剧创作

难 点:“窦娥”悲剧形象及婚恋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西厢记》

学时:4

第一节 作者与故事流变

一、根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二、《西厢记》杂剧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一名《会真记》)。北宋赵令畤 有 《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绿窗新话》卷上收有《张公子遇崔莺莺》,元初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列有《莺莺传》。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 10 所记宋“官本杂剧”名目中有《莺莺六么》,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 25 所记金院本名目中有《红娘子》和《拷梅香》,金章宗时人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节 主题与体制

一、主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二、体制:突破四折一楔子的旧制,共五本二十折,演唱出现合唱

第三节 艺术成就

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

二、塑造性格鲜明人物形象

红娘、莺莺、张生

三、语言高度个性化,富有诗意

《西厢记》对后世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均不同程度受其影响。精讲篇目:《西厢记》

本章重点:《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成就

难 点:红娘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学时:2

一、白朴的杂剧作品

《墙头马上》杂剧具有着浓厚的喜剧色彩。《梧桐雨》杂剧则是一出历史悲剧。

二、马致远的杂剧作品

《汉宫秋》杂剧是马致远的代表作,“神仙道化”剧《黄粱梦》、《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

马致远的杂剧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随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杂剧具有浓厚的士大夫气。

三、郑光祖的杂剧作品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爱情婚姻剧的代表作。

精讲篇目:《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

第五章 南 戏

学 时:2

第一节 南戏的演变与体制

一、宋元时期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南曲戏文,简称为南戏。

二、南戏由流行于南北宋之交宫廷和民间的杂剧、唱赚、词、歌舞戏、南方民间乐曲等综合发展而来

三、体制:在剧本结构体制上,一部剧本往往十多出或几十出;在音乐体制上,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上场的各种角色皆可司唱,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在角色体制上,以生(男主角)、旦(女主角)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等角色。

第二节 《琵琶记》

一、作者:高明的生平

二、取材于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三、艺术成就 :

1. 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赵五娘;蔡伯喈

2.结构布局上成功地运用了双线并进、交错映照的手法。3.善于兼用通俗的口语和秀雅的文语来抒情写物。

《琵琶记》在艺术上的成就,大大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使南戏的创作进入了繁盛的阶段,被称为“南戏之祖”

精讲篇目:《琵琶记》中“糟糠自咽”、“代尝汤药” 本章重点:《琵琶记》的艺术特点

难 点:赵五娘、蔡伯喈形象的塑造

第六章 元代散曲

学时:3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与体制

一、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二、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三、体制:在结构形式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可以增句、减句、拆句、并句,亦可增字、减字等;在音韵上每首一韵到底;在语言上,较为口语化,可以大量运用衬字

与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比较,散曲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二节 前期散曲作家

金、元散曲的创作大略可以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散曲的繁荣期,后期是散曲的变异期。

一、二、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马致远: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他扩大了散曲的题材领域,提高了散曲的艺术意境,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前期的散曲作品,既保留了民间文艺通俗质朴、平易自然的意趣,又溶汇了文人独特的情感和才华,从而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艺术境界。

第三节 后期散曲作家

元仁宗延祐(1314-1320)年间以后,是散曲的变异期。变异期散曲出现了诗词化、规范化的倾向,风格趋于雅正典丽。

一、张可久,是变异期散曲创作的典范。代表作有《醉太平·无题》、《沉醉东风·秋夜旅思》

二、乔吉,创作雅俗并用,别具韵味。《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明人李开先将乔吉与张可久相提并论,称为“曲中李杜”,后期创作中心南移,风格典雅工丽,丧失前期本色之美。精讲篇目:《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天净沙·秋思》 本章重点:散曲的体制与特点

难 点:前期散曲与后期散曲的不同风格

第七章 元代诗文

学时:1 元代前期南北诗人同时标举“宗唐得古”的旗帜,复古诗风逐渐兴起并形成潮流。从此以后,宗唐得古成为有元一代的诗坛风气。

第一节 前期诗文作家

一、王恽 :论诗提倡宗唐,尤其推崇平淡温醇的王、孟诗风;文章学韩愈、欧阳修,尤受元好问影响,如《烈妇胡氏传》。

二、姚燧:元前期盛世之音的代表,以散文见称

三、刘因:论诗提倡风骨,标榜沉郁悲壮和清刚劲健之气,词作“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亦有特色。文章佳作,有《孝子田君墓表》、《辋川图记》等。

第三节 后期诗文作家

萨都剌:元代最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之一,诗风清丽俊逸,亦时有豪放之作。代表作有《过居庸关》、《早发黄河即事》、《上京即事》等。

他的宫词和艳情乐府,在元代诗歌中也别具一格。词作佳品有《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

明代诗、文尽管有所创新,但总体成就逊于前代,也逊于同时代的散曲。

精讲篇目:《白沟》、《辋川图记》、《过居庸关》 本章重点:元代诗坛的复古风气

难 点:前期与后期诗歌的不同特点

明代文学

学 时: 18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明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状况,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增强分析叙事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阅读古代的叙事文学作品,认识明代文学流派的斗争情况,加深对一些作家作品的理解。

课程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_。

绪 论

一、明代社会及思想文化的特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明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二、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诗文方面“台阁体”泛滥。王守仁“心学”的出现,带动了明代儒学的复兴。“前七子”倡言复古运动。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的“童心说”。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

三、明代文学的分期及特点

明前期文学的著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由元入明的作家宋濂、刘基。小说发展最为突出,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明后期在进步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出现繁荣的局面。戏曲、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明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在小说和戏剧。

第一章 《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

学 时:2

第一节 作者、成书与版本一、二、作者:罗贯中

成书:继承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补注的史料,又吸收民间传说和杂剧、话本的故事,颇富创意地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版本: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的版本最为流行

这部小说是在长期群众传说与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而最终完成的,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

第二节 思想倾向及人物形象

一、思想倾向:拥刘反曹;三国关系主要为魏蜀关系。作者将刘备蜀汉集团的兴衰作为作品的主要线索。

二、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

第三节 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特点一、二、三、成功塑造了历史生活中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语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以后一切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品,取得了将历史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的巨大成功。精讲篇目:“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本章重点:《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及思想倾向

难 点:艺术成就

第二章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

学 时:2

第一节 作者、成书与版本一、二、三、编著者是施耐庵和罗贯中。

取材《宋史》及其他历史资料中关于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 版本:分为简本与繁本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 “世代累积”型小说。

第二节 “官逼民反”的内容和“忠义”思想

一、内容:《水浒传》广泛而深刻地描述了封建统治阶级中贪官污吏的种种恶行,再现出“乱自上作”和“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二、忠义思想:作者怀着强烈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英雄们的不幸和现实的黑暗。

梁山英雄们的悲剧,是封建时代中善与美被毁灭的悲剧,全书风格沉郁悲壮。

第三节 宋江形象

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形象,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体现着深刻历史悲剧精神的形象。宋江走上聚义梁山的道路,是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的。宋江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一生所作所为及其不幸结局,充满着历史悲剧精神。他的忠君保国行为并没有改变他被害身亡的悲剧命运。宋江在血

与火的交锋中表现出的动摇和妥协,深刻说明封建时代被压迫的阶级在本质上还不是一个自觉的阶级。

第四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成功塑造了数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二、在语言艺术上,《水浒传》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说话人话本的艺术传统,以北方话为基础,经过加工而成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

三、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

《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开创了英雄传奇型小说,影响深远。《金瓶梅》即由此书生发,《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则作为对立的作品出现,《三侠五义》也有模拟《水浒传》的痕迹。

精讲篇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阳冈武松打虎”、“洵阳楼题反诗”

本章重点:《水浒传》的成书及内容

难 点:宋江形象的塑造与忠义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明前期诗文

学 时:2

第一节 明初三杰

一、宋濂: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以传记文和写景散文最为出色。

二、刘基:主张师古,成为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的先声;诗歌吸收了唐代杜甫、韩愈诸家的长处,具有沉郁顿宕的风格。

三、高启:诗歌多取法前人,兼师众长,而且清新超拔,富于才情。在明代,高启的诗成就极高,影响也较大

第二节 台阁体和茶陵诗派

一、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特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雍容典雅,缺少真情实感和社会生活内容。

二、于谦:诗有较丰富的生活内容。他在任地方官时作有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

三、茶陵诗派:李东阳为代表,是从台阁体到前七子的过渡人物。

第三节 前七子的复古诗文

一、前七子:提倡复古主义

1.李梦阳:诗以乐府、歌行在艺术上的成就较高

2.何景明 :与李梦阳齐名,在文学主张上,他也倡言复古,在复古中还有些发展变革的创造精神。

“前七子”中的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诸人,诗文创作平平。康海和王九思被后人认识,则主要是在戏剧方面。

精讲篇目:《送东阳马生序》、《吴越纪游》、《郁离子》“楚人养狙”、“工之乔献琴”

本章重点: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

难 点:刘基的散文与高启的诗歌的风格

第四章 戏 剧

学 时:2

第一节 杂 剧

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

1.朱权:著有《太和正音谱》

2.朱有墩:明杂剧史上创作最多的作家。3.贾仲明、杨讷

明初的作杂剧家大多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具有粉饰太平的浓厚色彩。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1.王九思:《中山狼》杂剧开明代单本杂剧之先,也是入明以来杂剧在某些方面出现的变体形式之一种。

2.康海:《中山狼》明前期剧坛一部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作品。3.徐渭:《四声猿》,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大约完成于嘉靖后期。

明代杂剧在内容、艺术上均有创新,但过度文人化,案头化,不注重舞台性,群众性。

第二节 传奇

一、李开先:《宝剑记》是根据《水浒传》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编写成的。作者通过林冲忠义而受迫害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受挫折的郁愤和对权奸乱国的痛恨。

二、梁辰鱼:《浣纱记》是首先用魏良辅改进的昆腔演唱的传奇,为昆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三、沈璟与“吴江派” :

沈璟的传奇在艺术形式上有创新,采用吴语作为净、丑角色的念白,这被后来的剧作家继承发展,成为昆剧在舞台表演上的一大特色。明后期剧坛上追随沈璟的戏曲家很多,在曲坛上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戏曲流派,因沈璟是吴江人,故被称为“吴江派”,他们在事实上成为当时戏剧理论与创作的主力军。

四、孟称舜 :《娇红记》在艺术上受《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影响较大,情节曲折,表现细腻,人物鲜明,极富于超现实的想象力。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一、N语丝派:A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B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冲淡、古雅的小品散文。C“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D其宗旨是“自由的思想,独立的意识”。

二、N言志派:A周作人是言志派散文的开创者,其代表作家有朱自清、俞平伯、冰心、林语堂、梁实秋。B这些作家的作品是一种超然挺拔的智者小品。他们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为主要思潮,并且往往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坚持自由主义文化立场,本着内心的冲动和情趣把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记录下来,在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下,或谈草木虫鱼或讲性灵幽默、或观人生百态、或写琴棋书画,寄寓了作家深层的个性、人格、心理投影。C但也有局限性:一是反映时代精神弱,二是艺术表现力度弱。

三、言志派的不同类型与艺术个性:

1.缜密漂亮型。以朱自清、冰心的散文为代表。其主要表现手法是抒情。

2.冲淡自然型。以周作人的散文为代表。多采用白描、叙事、描写等手法,主题为中

国文化,有深度、含蓄、沧桑感。

3.闲适幽默型。以林语堂的散文小品为代表。主要以幽默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四、N报告体叙事散文:后称为报告文学。以记实为主,把记叙、描写、议论融为一炉。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

五、周作人散文的代表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

六、周作人散文的类型:一是浮躁凌厉型的杂文,二是冲淡平和的言志派小说。

七、D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1.平和恬淡的抒情。散文中传达的感情,是舒缓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淡的闲情、逸情。如《故乡的野菜》。

2.广征博引,庄谐并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推崇“独抒性灵,不

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既给人丰富的知识,又使文章飘逸洒脱。如《菱角》。

3.徐舒自如的语言。看似从容自在,信笔而出,没有雕琢的痕迹,但在字里行间之中,却有一种耐人回味的神韵。极力追求“平淡自然”的境界,同时又注意适当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

八、朱自清散文的主要内容:A揭开黑暗社会帷幕的一角,予以无情暴露和批判。直涉现实,痛砭锢弊。B写家庭,写朋友,写山水,在景物人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揭示人生真谛。九D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如《给亡妇》。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荷塘月色》选择了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托作家的情思,即

明月与荷花。荷花与明月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已构成固定的象征意义: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应物。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描

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盼春”——“描春”——“颂春”。在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结构美。

4.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十、梁遇春:《春醪集》、《泪与笑》两本散文集。非绅士的流浪汉风格。

十一、N左联: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2、出席会议的作家有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沈瑞贤等四十余人。

3、会议的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左联的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由党领导的文艺的开始,推动了左翼文学的迅速发展。

十二、N论语派:1.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散文流派。2.以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均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性灵小品文。3.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十三、D四大文学论争: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1.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焦点是文学有没有阶级性。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论

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2.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论语派与周作人一致,强调对灵魂自我审

视与表现,强调人的“性灵”文艺要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提倡小品文。

2、鲁迅批之,著有《小品文危机》,说其为“小摆设”,提倡写战斗性小品文。

3.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京派理论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

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与朱光潜鼓吹“静穆”美相反,鲁迅热烈地提倡战斗的力的美。

4.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1、胡秋原为代表的“自由人”独立于当时的左翼文坛和国民党的文艺派别之外,一方面反对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学,另方面又批评左翼作家主要的错误文学观点。

2、所谓“第三种人”就是指那些想认真从事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说教者的纷争中无法有说话余地的作家。他们的观点遭到了左翼作家的群起批判。

十四、N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十五、N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十六、N海派小说: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十七、“左联” 早期代表人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咆哮的土地》

“左联”后起新人代表人柔石, 长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讽刺暴露文学(侧重讽刺)代表人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讽刺暴露文学(侧重暴露)代表人叶紫《丰收》吴组缃《樊家铺》

十八、沙汀最有特色的小说有两类:一是对四川农村基层政权腐败性的描写,如《丁跛公》《代理县长》等。一是对四川地方军阀罪恶的揭露。如《兽道》《凶手》《在祠堂里》等。艾芜小说的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既生动地描写了边境流浪人的心灵,也写出人物心灵的复杂性;特色环境;浓郁的抒情性。《南国之夜》《南行记》《故乡》等。

十九、丁玲的成名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的三个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十、N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青年作家,主要有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等人。他们在作品中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

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

2、其作品主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骆宾基的《边陲线上》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二

十一、N新感觉派: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其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具有意识流特征。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作精美的加工。文学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二十二、早期海派小说家代表人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新感觉派作家: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公墓》《上海的狐步舞》。二

十三、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鼎盛期 《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二十四、D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1.开拓了都市题材和“史诗”式小说文体题材,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其小说就是一部中国现代社会的编年史。

2、开创“社会剖析小说”模式,建立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3、创造两大人物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和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4、完善了小说形式的走向:表现在细腻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宏大的结构艺术等方面。

二十五、D史诗式小说文体的特点:

1.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注重小说结构艺术: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3.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4.注重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二十六、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时代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

二十七、D《子夜》结构线索特点:蛛网式的密集结构。主线: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斗争。下分五条线索:1.资本家们在公债交易所中的投机活动。2.围绕中华民族工业的命运。3.工人阶级的斗争。4.农村革命运动。5.知识分子。

二十八、D吴荪甫人物形象:是中国30年代民族资本家的典型,是中国资本主义的末路英雄。他是高素质的民族企业家,既有文化素质,有理想雄心,也有出色的管理才能,性格干练、精悍。“是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作为一个民族工业资本家,他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又有刚愎自用的性格,浓缩地反映了30年代中华民族资本家的整体形象。吴荪甫失败根本原因有二个,一是外国资本势力的压制。二是社会动荡混乱。总之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而又自私、贪婪、专断。本质上有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在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困兽般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结局,带有悲壮性。

二十九、老舍1926年开始在英国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十、D老舍小说最大的贡献:

1、主题: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塑造了生动的市民形象系列。

2、人物形象—市民世界:老派市民:善良、驯顺、保守、怯懦。新派市民: 资本主义化、殖民地化、堕落。理想市民:正派、侠客、实干家。城市贫民: 命运悲惨。

3、京味儿:背景:北京市民生活。语言:北京市民口语

4、幽默:和颜悦色、带着同情、“笑骂,又不赶尽杀绝”。

十一、D祥子的形象:祥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血肉丰满的都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他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农民化的,他没有非分之想,没有对生活的奢侈要求,只希望凭着自己的劳动过着温饱的生活。他把这种生活理想寄托在车上,在他看来,只要有了自己的车,就可以过上温饱生活。他对于车的执著,对车的感情,就象农民对土地和耕牛一样。农民是一亩地,两头牛。他是一个人一辆车。他以农民的坚韧、勤劳、节俭,去实现一辆车的理想,早出晚归,省吃俭用,用一个闷葫芦,把每天挣来的钱存起来。他和虎妞结婚以后,虎妞不喜欢他拉车劳动,让他做点小买卖,或者买几辆车出租,吃利息。但是,他坚决不干,非拉车不可。这也显示了他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但是虎妞死了以后,又变得一无所有。但是他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朝气和纯洁,没有道德感,开始吃喝嫖赌,寻衅斗殴,曹先生的帮助和关心,使祥子萌生了新生活渴望。然而,小福子却在妓院里悬梁自尽。这是对祥子的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堕落。成为市井街头的流氓地痞。祥子由一个淳朴农民变成了市井无赖。

十二、D祥子悲剧根源:

1、社会因素:1)、动荡不安的黑暗社会。2)、病态的城市文明

2、个人因素:1)、思想缺陷:个人奋斗思想。2)、性格心理弱点:缺乏自制力、自暴自弃。三

十三、虎妞:双重身份。车场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因此,其性格显得颇为复杂。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子有真诚的一面,另一方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者。三

十四、巴金1、1928年创作发表处女作《灭亡》,标志着巴金作家生涯的正式开始。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现代文学时期的最后一部小说《寒夜》。

十五、D《家》的思想内容:控诉、暴露与反抗。抨击大家庭的罪恶,颂扬人的觉醒。

1、对家族制度罪恶的控诉。是《家》中最具有感染力和批判力量。这里主要是三个女性的悲剧命运。钱梅芬、李瑞珏、鸣凤,她们都是封建礼教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悲剧命运,最有力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性质。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和死亡。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鸣凤是封建家奴制的牺牲品。

2、暴露家族制度的腐败,是《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家长生活的描写上。

3、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反抗性体现在觉民、觉慧和琴等青年身上。颂扬了人的觉醒。

十六、D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 ”: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意义: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三

十七、D觉新:形象:1.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他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家庭。

2、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生活环

境,使他确认了作为长房长孙的身份,也养成了他认同这种身份的性格。他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悲剧根源,却怯于反抗的行动。在他身上更深刻地体现出封建文化对人摧残和扼杀。意义:

3、高觉新的性格在本质上是生命意志、生命力量的匮乏。他的生命始终是处于压抑的状态。从高觉新的性格中,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是怎样在骨子里剥夺了人的自我的。

4、高觉新性格的复杂性,体现出民族文化心理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冲突。“一半是圣徒,一半是帮凶”。半新半旧的人物。读过新书却过着旧生活。既为旧道德牺牲,又为新道德殉葬。他又富有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品质。

十八、沈从文1933年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次年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沈从文建造的文学世界:湘西世界。都市世界。

中国文学史(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