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合集)
编辑:沉香触手 识别码:15-1093842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6 20:11: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202_中考语文复习专题_现代文阅读的八大热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考生惧怕的考察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复习和考核的重点进行以下归纳。

一、把握词句

阅读课文能结合文本内容发现并把握词义、句义和表达作用,特别是重要词语与关键句子的意义和表达作用。考查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我们阅读文章,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心体会玩味,准确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是阅读理解中的重要内容。句子的意义主要指句子所蕴含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指句子对表现文章旨意、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解读句子必须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整篇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确地予以解读。

二、理清思路

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议论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阐述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说明文的思路则是说明的顺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层次,既要能正确地给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划分层次段落,同时说出划分的依据。(from: www.teniu.cc)

三、整体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运用分析、比较、质疑、概括等方法,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表现形式。

理解是一种多维度的、复杂的东西,表现为不同的程度,伴随着疑问和探索,理解的程度将会不断深入。因此,在整体理解这一点上,不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试题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深浅层次也是大相径庭的。有些只要能浅层次地认知,有些需要概括,有些则需要分析。近年来,整体理解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筛选信息、领悟内涵、概括归纳、分析内容。

筛选信息是阅读理解中最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一般只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即可。有时需要从整篇文章中进行摘录并作处理。记叙文的信息主要是记叙的要素,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需要筛选的信息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围绕事物特征而引用的材料。议论文的信息筛选,重点是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和论据。这些信息是文章中现成的内容。(from: www.teniu.cc)领悟内涵,就是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主旨。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它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摘录文中现成的词句,而是用自己的话来阐述。有研究指出,用自己组织的语句来阐述文章内容,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可以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因此,中考试题非常重视领悟内涵的考核,要求考生依据文本,根据自己的解读,从多个角度领悟内涵,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类试题,一般都集中在对含义深刻隽永的篇章的理解,对文章写作意图、文章标题的理解。

概括归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人甚至断言,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上。理解能力强,必然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而反之,则必定抓不住要点,不能正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而且概括归纳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在阅读中区别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可见概括归纳在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每份试卷中几乎都有概括归纳要点的题目。

记叙文的概括归纳主要有概括记叙的内容、归纳记叙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质;议论文则是归纳论点、分论点,概括事实论据;说明文则主要是归纳说明的事物特征。

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关键词句捕捉法等方法;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从文章结构层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文章的议论、抒情等方面入手。

分析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中,分析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表达主旨的关系、人物言行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和表达作用的关系等。分析性试题重在剖析具体材料背后的原因、作用、关系等。如202_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什么郭教授的

“骗局”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from: www.teniu.cc)这一试题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最完美的礼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 “骗局”即沙漠途中隐瞒了水囊里已经没有水的真相所产生的作用和给人生的启迪:给当时的队员们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激励人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战胜各种困难险阻。

四、体验感悟

体验,也就是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有意识的情感体验能增强读者的情感活动,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内心情感,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文章、陶

202_中考语文复习专题_现代文阅读的八大热点

冶情操的目的。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触而领悟。在阅读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阅读感悟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须联系文本,联系实际,联系自身。如202_年上海市中考试题:选择文中

(《老海棠树》)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提高感悟能力,关键是感受要深刻,感点要明确,阐述要充分。

五、鉴赏写作特色 古人读书强调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主旨,然后再去解读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得更艺术,主旨更突出的。这就是不仅要懂得文章写什么,还要懂得文章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近年来,对写作特色的鉴赏主要主要集中在对文章表现手法、描写特色和语言修辞的鉴赏等方面。如202_年上海市中考试题:就本文

(《最完美的礼物》)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写150字左右的点评。

鉴赏写作特色关键要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对突出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六、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是近年来深得重视的阅读能力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赏与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可见,评价文章内容应当提升到形成莘莘学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from: www.teniu.cc)评价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良莠俱存,鱼龙混杂,我们必须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评价能力,判断是非正误,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马蹄任意践踏的草地,而应该有自己正确、独到的见解,批判错误的观点,弘扬正确的思想,从而发展先进的优秀的思想文化。

七、文化积淀

新 《语文课程标准》把 “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考试必定十分重视文化积淀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积淀的深浅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文化积淀包容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在中考复习中主要有语言积累、名著积累、名人轶事积累和生活积累等四个方面。

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包括成语、诗词、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的积累。中外传统的文学名著和文学人物也应该有最起码的了解。而名人轶事凝聚着古今中外社会精英的思想、智慧,反映着他们的成长经力、处世原则和高风亮节。熟悉名人事例是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类试题一般要求围绕某一论点列举名人事例,能正确清楚地叙述名人的有关经历、事情,从而使阅读的过程变成对话、创作、呼应的过程,激活读者的思想和材料的储备。同样,丰富的生活积累不仅能促进语文学习,而且在一定上反映了他的文化积累的深浅。它是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积淀的考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且,大量的是隐性的阅读理解,没有相应的思想积淀、知识积淀等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是寸步难行的。近年来,在注重隐性的文化积淀考核的同时,更注重了显性的文化积淀的考查。

请看以下两道中考试题:1.沙尘暴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2.文中为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引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试从课外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from: www.teniu.cc)显然,只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才能毫不困难的解答这些试题。

八、综合运用 在语文学习中,综合运用是指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各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和言语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在阅读中,综合运用是把文本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的新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阅读学范畴,在阅读与表达、阅读与探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命题在这方面作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它主要有语言实践和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实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为了掌握作品所包容的思想、认识和各种文化知识,让读者得到文化的熏染和审美的愉悦,阅读还要学习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这种试题一般表现为仿句的练习,即仿照原有的句子造句。它一般包括对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句式特征的仿造。

阅读中的综合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文本提供的材料、思想、观点,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显而易见,这是 “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阅读不仅是为了读懂文章,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显然对平时的教学是一个极好的导向。202_年上海中考试题就作了可贵的实践:

从文中(指现代文

《沙尘暴敲响了警钟》)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根据这个途径,结合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措施。例如:以圈养为主,轮流放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

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学习题,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基础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上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要能力点。在中考冲刺复习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

第二篇:202_中考语文冲刺复习材料

202_中考语文冲刺复习材料

202_年中考作文预测:中国梦

预测的“风向标”以XX省为主。XX省的作文题向来比较朴实,不会出那些“升起心中的太阳”之类的“坑爹”题目,孩子们一般不会写跑题。有的地方,如京津地区的中考作文,沾染着议论文的色彩,这两个地区的家长,要适当地叮嘱孩子稍微倾向一下议论文。《我的中国梦》、《梦中的XXXX》

推荐理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点名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梦想都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考生写中国梦,不要写得大而广,抓住自己梦想的一个内容,就行了。例如:住房、诚信、环保、平安、医疗等,围绕一个主题,写记叙文,感悟中国梦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写这类东西,尽量不要做愤青,不要骂政府和国家,不要写“遍地贪官”,以免走

202_中考优秀作文写作八大要点

中考时要想在语文学科拿高分,把握作文很关键。虽然中考已经临近,但有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还是束手无策,写好一篇作文考生到底需要把握哪些方面。

作文题目要审清

“看到作文题目后,首先要审题,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审题要审清题目的内容和范围及中心和人称,领会题目中的象征义和比喻义,并要明确题目对文体有的要求等。”

在作文题目中,决定作文中心立意点的词语称为主题词,研读题目,找出主题词,进而挖掘主题词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尤为关键。“如题目《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作文题中的主题词是„青橄榄‟,青橄榄的特点是先酸涩后甘甜,就如同我们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方能采摘到的成功果实,推敲出这一点,文章的中心立意点恐怕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审题到这里,远没有结束,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探究题目中的„我‟、„也‟、„一枚‟等词语的作用。„我‟,说明文章该以第一人称写,写自己的经历,„一枚‟,说明只要写一次收获。只有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我们的审题过程才算完整,题意才有可能理解正确。”

思想内容要深刻

在作文的思想内容上,不外乎“真、细、活”三个字。具体来说,“真”,就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细”,就是把主要的情节一定要写得细致:“活”,就是要在节骨眼上用一两句话传

冲刺202_年中考所用资料 1

神。

如何做到这三点要求呢?“大中取小”、“小中见大”。“有一类作文题目十分宽泛,可写的材料很多,写这类题目要善于缩小,把众多材料浓缩到一点,找准切人点,还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加上适当的限制或设置副标题,这些都是写好大题目的好方法。”而“小中见大”是指题目小而具体要写出有深刻意义的主题,比如《今日家事》就应从一件家庭琐事反映社会变革的重大主题。

编写之前要提纲

提纲要确实反映自己的思路,选用哪些材料,怎样组织材料,怎样连贯全文。“不需要细写,只需要画个层次即可,比如:一。(1-2段)……二。(3-7段),最后一点是在提纲上标志文章的详略安排。”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求。至于文章细部的安排,可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编写提纲没有固定格式。

文章标题要漂亮

“题好一半文”,标题应在作文之初就开始认真考虑,并且下工夫琢磨,好标题的首要条件是:切旨,标题要吃透材料精神,反映其主旨。切体,拟题要合乎体裁。在此基础上,标题还要炼新求美求趣。可巧引流行歌曲,可运用拟人、比喻、反复、设问等修辞格,可套用流行语,可引用电影名、名句或成语,还可采用散文化或诗化语言。

附202_中考语文冲刺资料

一.词语积累

1、眼花缭乱

2、备界人士

3、不胫而走

4、既往不咎

5、前倨后恭

6、工程竣工

7、众目睽睽

8、可做蓝本

9、字迹潦草

10、再接再厉

11、励精图治

12、轻歌曼舞

13、漫不经心

14、满山漫野

15、行将没落

16、碑帖临摹

17、牟取暴利

18、开源节流

19、直截了当

20、流连忘返

21、伶牙俐齿

22、弱不禁风

23、跌落陷阱

24、事过境迁

25、笑容可掬

26、老奸巨猾

27、声色俱厉

28、同仇敌忾

29、功亏一篑 30、陈词滥调

【中考链接】

202_年四川省德阳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赏读这篇美文,犹如聆听舒缓、悠扬的小夜曲,令人心旷神怡。

B.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适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C.我们这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要努力学习才是。

D.今年“六一”儿童节,初一年级的同学在学校举行的“告别童年”歌咏比赛中,个个龙腾虎跃。

3.A(A、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B、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C、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D、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二.名句积累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孔子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司马迁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肖凌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诸葛亮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杜甫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世,青莲居士滴仙人。——李白

酌花间酒,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白居易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范仲淹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载文章四大家。(——上联指“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下联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文天祥

写鬼写人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

三.吟诗诵词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鉴赏关键点】感时伤春,忧国思家;情景交融。

【思想内容】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表现了诗人感时忧国、眷恋家人的情怀。

【名句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偶,拟人,诗人睹物伤怀,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落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以乐景写哀情,衬托自己对国都沦陷和思念亲人的忧伤愁苦之情八上

【中考链接】

202_年江苏省宿迁市

7.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

7、(1)满头白发,愁苦不堪。(2分,每点1分。)(2)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粹,春天的凄凉景象。(2分)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2分。意思对即可,只抄写诗句不得分。)

202_年云南省昭通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人望到的景象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答: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202_年湖北省黄冈市、随州市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

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14.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15.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202_年湖北省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一)古诗赏析(4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 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

1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一)(4分)11.国破或:破(2分)12.C(2分)

202_年辽宁省本溪市

9.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9.A计2分。

202_年湖南省长沙市

(一)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

13.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2分)

答:

12.忧国思家之情(2分)

13.“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答出两点即给满分)(3分)

四.写作素材

寂寞·孤独

1.闷热的天,蝉儿耐不住寂寞地不停在鸣叫,我孤单一人,寂静的身旁没有一个知音,想疯狂地听摇滚乐,听歇斯底里的歌声,那只为逃避无人的世界里那浓烈的孤单气息。一个人

是清冷,两个人便是精彩,于是,莫名的冲动让我格外想念旧日的好友,怀念过去的日子,尽管不够现实的遐想追回不了曾经一切,但却希望思绪可以飞扬于闭上双目后的世界中,印有微笑,印有舞动的身姿,翩翩起舞„„

2.有些冷,有些凉,心中有些无奈,我一个人走在黑夜中,有些颤抖,身体瑟缩着,新也在抖动着,我看不清前方的路,何去何从,感觉迷茫,胸口有些闷,我环视了一下周围,无人的街头显得冷清,感到整个世界都要将我放弃。脚步彷徨之间,泪早已滴下„„

3.一个安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有些空虚,有些凄凉。坐在星空下,抬头仰望美丽天空,感觉真实却由虚幻,闪闪烁烁,似乎看来还有些跳动。美的一切总在瞬间,如同“海市蜃楼”般,也只是刹那间的一闪而过,当天空变得明亮,而这星星也早已一同退去„„

4.听,是谁的琴声,如此凄凉,低调的音,缓慢的节奏,仿佛正诉说着什么。音低调得略微有些抖动,听起来似乎心也有些抖动,我感觉到一种压抑的沉闷气息,是否已凝结在这空气中„„

第三篇:中考语文总复习

中考总复习之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知识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解题类型大体有以下几种:

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回答说明的顺序及结构方式。

一说明文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抽象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具体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2根据表达方式分

⑴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⑵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语言生动。

考点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 “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①看说明文说明文标题;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如果题目是个比喻等形象化的说法,说明对象须写出它的本体;说明对象应该是陈述语气,不能用设问。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 1 的……(对象加内容)考点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型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 类型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局部分析,综合概括。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二说明文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1、举例子: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4、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6、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揭示说明对象本质特征。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生动准确,增强说服力。考点

三、说明方法

类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类型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关键词+具体说明内 容。

三说明文顺序

说明文有三种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1)由概括到具体(2)由主要到次要(3)由原因到结果

(4)由整体到部分(5)由现象到本质(6)由特点到用途 考点

四、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答题格式,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四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基本特点);生动性(多指文艺性说明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比较”“几乎”“相当” “之一”“最”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经科学家研究”,“资料表明”等 :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考点

五、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或绝对化。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

5、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找出后代入原句中,读读看是否合适。五说明文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六其他考点

考点之

六、概括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 :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

③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考点

七、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考点

八、概括某段说明内容 类型

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类型

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议论文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观点或主张一种文体。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 :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主张。(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1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2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对策: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的,分析论据,加以概括。

二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解决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与史实、统计的数字等)

②道理论据(社会科学理论、自然科学的定义、公理,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论据要真实、可靠,有代表性;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关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 与被证明的关系。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3概括论据内容。

力求简洁、准确并切合论点。4补充论据。

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2)、补充论据要注意表述切合论点。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1论证方法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深刻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证概括深入,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深刻有力地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四、议论文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①总分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②递进式。③并列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性、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关于驳论文:

批驳对方的三个突破口:

①直接驳论点。例:《有钱就幸福吗?》《严师未必出高徒》

②通过驳倒对方论证来驳倒对方论点。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通过驳倒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例《驳“金钱万能”》

整理于202_年3月

第四篇:202_中考语文复习: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复习

1、问号

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2、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3、顿号

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4、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

5、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冒号引一句),总结上文要带冒。

6、引号

直接引用放里面。(三种情况)见到冒号放里面。不做句子成分放里面。

句子末尾的引用语见到叹号、问号放里面。(引文末尾处用的是问号或叹号的句子,无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应把问号和叹号放在后引号内。)

7、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

8、省略号

省略号前面不能“等等”,后面不能添词进行补充。9破折号

破折号前面不能“即”“就是”通用。10书名号

用在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以及影视剧片名、电视栏目和法律、规章、规定、合同等文书的标题用书名号标示。但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科技成果名、课程名、会议名还不能用书名号而要用引号。

一、问号

1、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 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 c.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

2、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a.怎么了,你?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3、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

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b.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c.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

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e.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二、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

例: 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三、顿号

⑴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

四、分号

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

例:

a.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五、冒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b.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六、引号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a.写文章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b.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c.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七、书名号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用书名号标示。示例:

《三国演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参考消息》‖《大众电影》‖《瞭望》杂志‖《中华儿科杂志》

2.法律、规章、规定、合同等文书的标题,用书名号标示。示例:《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汉语拼音方案》

3.文化产品(电影、戏剧、绘画、歌曲、舞蹈、摄影、邮票等)的题目,用书名号标示。示例:

影片《红高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独舞《月光下》‖黑白摄影《救死扶伤》‖

‖特种邮票《中国皮影》‖相声《钓鱼》‖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游戏软件《仙剑奇侠传》 4.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的栏目与板块名称,用书名号标示。

示例:该报《人民子弟兵》专栏‖副刊《笔会》‖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体育沙龙》

5、滥用书名号,随意超出应用范围,如品牌名、证件名、会议名、展览名、奖状名、奖杯名、活动名、机构名,也用书名号标示。下面的书名号均有不当之处: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永久牌》自行车 《桑塔那》轿车 颁发《身份证》 持有《经营许可证》 附有《产品合格证》 办理《营业执照》

八、括号

注释局部紧贴着,注释整体隔开着。(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

例:

a.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b.皮之不存,毛将焉(哪里)附。(《左传》)c.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标点符号常见考点:

1.问号

(1)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用问号。如: 明天的旅行,你是去呢,还是不去?

(2)问话中含有称呼的,不论称呼在前还是在后,问号一律用在句尾。如:

你们到哪里去了,同学们?

(3)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用问号。如:

除了他能做好这项工作,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做好吗?

(4)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用问号。如:

我不清楚出版社为什么单单选中了这本书。

2.顿号、逗号、分号

顿号一般用于并列词语或词组之间的停顿,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分号大多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1)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但是如果这个数字是省略语,且表示确指,则必须用顿号。如:

①京沪高速铁路预计202_年投入运营,届时乘客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五六个小时。

②请分别概括《石榴》一文中第三、四段的主要内容。

(2)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或文章、书籍组成,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一般不用顿号。如:

第二天又在曹安和家接着录制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三首琵琶曲。

(3)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如: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引号、书名号

(1)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如:

书房内布置得简朴典雅,右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对联,写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如果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点号一般放在引号外。如: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使用书名、影视名、歌曲名等,如果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那么需要加引号而不是书名号;如果句子本身是在强调书、影视、歌曲等内容的名称性时,用书名号。如:

①大家都知道赫赫有名的“铁道游击队”,但你知道其中的政委的原型是谁吗?

②你会唱周杰伦的《双截棍》吗?

4.括号

(1)如果括号注释的是局部的词语或短语,括号就紧贴着被注释的部分。如: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如果括号注释的是整体的句子或段落,括号就和被注释的部分隔开。如: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认为:“最紧迫之事就是要确保女童和妇女的入学机会,改善其教育质量,并消除阻碍她们积极参与的一切障碍。应该摒弃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的陈规陋习。”(摘自《中国教育信息网》)

5.语言描写时,“说”字后面标点的使用

“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

6.注意倒装句中的标点使用

(1)感叹语气的倒装句,感叹号应该放在句末,句子中间用逗号。如:

这最后一课,我永远也忘不了!

(2)疑问语气的倒装句,问号也应放在句末,句子中间用逗号。如:

“好点了吗,小贝?”妈妈问。

例句分析

1、“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我们的传媒界,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他顿了顿,接着说:“更应该清楚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接着说”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

2、美国的纽约、洛杉矶、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中国的北京、上海,都是世界上着名的特大城市,都有申办大型国际会议的实力。(顿号连用导致并列关系层次不明,“洛杉矶”“东京”“巴黎”“伦敦”后应为逗号)

3、不少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一味去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手机、服装„„等来显示自己生活品质高人一等,这也正是现今名牌泛滥的主要原因。(省略号与“等”重复使用,应去掉一个)

4、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不是疑问句,问号应为逗号)

5、“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我们说”后的冒号应为逗号)

6、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______湘西茶峒镇去旅游。(“边城”的引号应为书名号)

7、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选择疑问句中,两个分句合在一起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问号只能用在句末,句中应该用逗号)

8、他对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该句独立成句,意思完整,故句号应该在引号内。)

第五篇:202_中考语文复习

202_中考语文复习:词语题押题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毕业后各自回到故乡,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B.这里山花古松遮掩着悬崖峭壁,鸟语花香,生意盎然,一派秀丽景色。

C.一方困难百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D.几年不见,他的技艺竟登峰造极,成了学校管乐队的圆号手。

2.根据语境,把括号中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打开中国地图,把目光 ____ 到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你会发现关中大地。这里植被丰富、土地肥沃平坦,清澈如带的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真乃一块神奇的土地。(聚齐 汇总 聚焦)

(2)最近西安市有关部门联合行 动,迅速 _____ 黑网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取缔 取消 废除)

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那峰骆驼竟顽强地________起前蹄,毅然站立起来。

(2)现在,他脑子里又开始胡思乱想,又给幻象弄得_______,而神智清楚的时候也愈来愈少,愈来愈短。

(3)我绝不________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A.支持 迷迷糊糊 希望 B.支持 模模糊糊 希望

C.支撑 模模糊糊 企望 D.支撑 迷迷糊糊 企望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进入高层时代,人们登顶的渴望得到满足,然而回归大地的渴望却在潜滋暗长。

B.《盛夏芳姿》是在传统工笔的基础上,进行写意的尝试,画面清新灵动,于浑朴中见清秀,在缜密中寓意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C.好的广告语的诞生,是需要对消费者的深刻洞察,是需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才能妙手偶得之的。

D.虽然上海正处于梅雨季节,天空中肆虐着淅淅沥沥的雨点,但丝毫不影响人们游览世博园的热情。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唐名相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明察秋毫,使得一个个悬案水落石出,堪称一代 神探。

B.《泰囧》以3000万元的小成本 投入,上映近一个月来累计票房已接近12亿,这真是耸人听闻。

C.现代人的速食文化,人性化的贴心设计,方便快捷的查阅搜索功能,让各类潮酷的文青们趋之若鹜。

D.中国学术不能妄自菲薄,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民族性、独特性。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不仅凝聚起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风云,而且酝酿着更大跨度的历史变革,是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里程碑。

B.我踌躇了半天,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C.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D.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1.(16届江苏省江阴市暨阳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C.当我们来到******广场时,望着庄严雄伟的******城楼,都非常激动。

D.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着太阳运行的了。

2.(16届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西片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防止不受到核辐射,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公众抢购碘盐的情况。

B.春节,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人们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

C.老百姓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D.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

3.(16届安徽省舒城晓天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4.(16届四川省安岳县永清责任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使校园在安全方面不再出现问题,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个别网站存在着传播不良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等服务。

C.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

D.不管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奋斗的决心仍十分坚定。

5.(16届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长顺初级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刚发行的《祝福祖国》是新中国成立来第一套由少年儿童自己设计的。

B.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恩施州社会福利院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接待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6.(16届山东省乐陵市实验中学九年级9月份月考)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两处有语病,请在原句中修改。

①在中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历时将近一个月的中印边界“帐篷对峙”事件和平解决。印度外长胡尔希德将于5月9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目前,有关问题已得到妥善解决。这是双方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本着建设性的合作态度,共同努力的结果。②中方愿与印方一道,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维护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7.(16届江苏省启东市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社会秩序,而且扰乱了公民权益。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③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8.(16届广东省湛江二中港城中学202_届九年级10月月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把“不要”删去)

B.晕倒在购物中心的一位老人,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的救护下,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一位”移到“晕倒”前)

C.游泳专家表示:有人溺水时,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将“相当危险”和“施救的难度很大”互换位置)

D.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 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 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灾难”改为“侵袭”)

9.(16届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七河八岛”是扬州生态环境保持最完好的湿地景观,这里绿化覆盖率大约30%左右。

B.爱丽丝·门罗是一百多年来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C.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十分广阔。

D.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不会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10.(16届湖南省周南教育集团九年级 上学期第一次限时训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而且思想感情丰富细腻。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了解、研究传统文化。

C.近200年来,地球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和毁掉,尤其在近50年,部分地区森林减少了一倍。

D.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飘满我们的生活。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