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15-890021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8 16:57: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桃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桃源县的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到末桃源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年产茶叶万担,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其中大叶茶种植面积万亩,产量万担。目前,桃源县的茶叶产业正朝着上规模、创品牌、强龙头、拓市场的方向迈进,正成为桃源县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

一、主要优势

1、品牌优势日益凸显。随着大叶茶市场的不断拓展,野茶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进一步实施,野茶王系列产品——

古洞春、腾琼等名牌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价格大幅攀升,特别是高中档名优茶供不应求,每到鲜叶采摘旺季,外地商贩纷纷前来抢购鲜叶。

2、名优茶基地逐年扩大。随着茶叶特别是大叶茶价格的逐年上升,极大的调动了广大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全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4000亩,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7000亩,六年时间新扩茶园3000亩,形成子以茶庵铺、太平铺为核心的成片大叶茶生产基地。

3、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效果显著。为提高茶叶的综合效益,解决低档绿茶效益不高的问题,3月,桃源县茶叶产业协会通过招商,成功引进一家茶多酚加工龙头企业,计划投资3000万元,年可加工茶多酚500吨,第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11月份已投入生产,第一条生产线完工后可年产茶多酚150吨,实现产值1400万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桃源县茶农增收300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桃源茶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但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茶叶资源相对不足。据调查,目前,桃源县大叶茶种植面积仅7000亩左右,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要。须大力拓展茶园面积,否则,品牌优势无法保证。

2、茶叶市场管理混乱。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几家名牌茶叶加工企业,为了自身局部利益各自为政,形成不了合力,加之茶叶市场管理不严,存在包装杂、价格乱,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据调查,仅桃源几家超市就有7家企业打的《野茶王》品牌,严重影响了正宗《野茶王》的声誉。

3、资金短缺,名茶鲜叶资源大量流失。今年几家鲜叶加工企业由于自身自有资金不足,加上银行和信用社贷款额度小,手续繁琐,时效性差等,导致收购资金严重不足,极大的影响了鲜叶的收购,外地客商高价抢购鲜叶,致使优质大叶茶资源流失在三成以上。

4、茶叶管理体制不顺,关系不融洽。县茶叶集团自九十年代中后期成立以来,虽然为桃源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其性质属国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与各茶叶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导致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离心离德,没有很好地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甚至影响到了惠农政策的落实。

三、几点建议

1、强化品牌管理。建议学浙江武义经验,打造“野茶王”桃源县公共品牌,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办公室,代表政府维护行业管理,进行品牌打造,加大打假力度,净化品牌茶叶市场,办公室要有质检、工商、农业等职能单位人员参加,不仅要挂名,而且要办事。

2、整合品牌资源,改组茶叶集团。将桃花源茶叶集团采取两种方法重组。一

是将茶叶集团品牌、证、章、条码等无形资产整体移交给品牌管理办公室,由财政出资申办《野茶王》标志,然后由使用该品牌的企业出资重组茶叶集团,建成民营性质的股份制企业,做到包装、品牌、质量标准、商标、条码统一,真正形成合力,才能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二是将茶叶集团整体拍卖或转让有实力的企业,实行民营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3、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为贯彻落实全省“做大做强湖南茶叶产业”的指示精神,省农办已将桃源县列入五大产茶重点县之一,并希望以后有茶叶博览会之类的茶叶专题会议桃源县应组团参加,因此建议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古洞春”、“腾琼”等企业法人参加,由企业出产品,政府资助参展费,借东风宣传、推价桃源县“野茶王”品牌,扩大桃源县茶叶知名度。

4、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议大叶茶科研所和古洞春、腾琼、高上等茶叶生产企业,扩大优质茶种植面积,集中育苗

100亩,为扩大良种茶园提供茶苗,力争三年新扩万亩茶园。

联系地址: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源县统计局 作者:颜忠明

联系电话:*** 邮编:415700

第二篇: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调查

茶叶是XX区传统特色产业,目前全区共有茶叶种植面积X万多亩,年产量XX多吨,年产值XX多万元,注册茶叶生产企业十几家,拥有“XX”牌三山玉叶、“妙手”牌天赐玉叶、“海和森”茶叶、XX惊茗、七顶玉叶等名优品牌,其中玉叶茶屡屡在全国各类茶叶评比中获奖。为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近年来,XX区农机化管理站在茶叶机械化生产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着力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一、XX茶叶生产机械的发展现状

区农机化管理站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在全区大力推广茶叶生产机械。截止202_年底,全区茶叶生产机械总动力1172kW,总台数627台,其中茶叶剪修机105台,采摘机40台,揉捻机112台,多功能理条机78台,杀青机49台,扁形茶叶炒制机138台,其它茶叶机械105台,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管理与加工的初步机械化,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农的劳动效益。

(一)茶园管理机械发展现状

全区很多茶园虽已有多个作业环节开始利用机械进行作业,但茶园管理总体机械化水平不高,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由于市场缺少适用的机械或因为价格原因,茶园的中耕作业、施肥作业、植保作业及灌溉作业基本是依靠人工完成。对于修剪作业,由于目前市场上修剪机械技术成熟,价格合理,我区许多地方茶园修剪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

(二)茶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

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我区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有着较高的水平。由于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多,机型比较齐全,基本上满足了我区茶叶加工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根据加工需要,可完成茶叶的初、精加工。

二、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北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还较低, 茶园管理机械化工作进展不快。

1、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缺乏。茶园田间管理作业机械短缺,茶园管理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缺少配套适用的耕作、施肥、植保、灌溉等机具。因茶园管理机械对生产基础有较高的要求,如开展机采工作,对山地茶园的坡度、梯面、道路、品种、栽培方式等各种基础条件都有适当的要求,而目前不少茶园达不到要求,不能进行机采等机械化管理工作。而我国茶叶机械生产企业生产的茶园田间管理机械种类不全,且生产的大都是一些通用类机械,其不适用于茶区作业。

2、茶叶加工机械设备较落后。虽然我区每年的茶叶机械增长迅速,但由于经济条件、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茶叶生产加工机械配套不合理,简单加工型多,复式成套型少,传统粗放型多,高科技、连续化、清洁化机械少,制茶单机自动控制水平不高,难以组成全自动生产线,制茶效率不高,工艺简单,质量稳定性不高,造成茶叶色、香、味、形不一致,影响了茶叶加工品质,进而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水平。

3、茶叶机械应用效果有待提高。近年来,区农机管理部门虽然经常开展制茶机械操作培训,但由于现有茶叶生产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因此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少茶农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制茶方法,即使有了一些茶叶生产机械,对技术参数、操作要点掌握不到位,使一些机械性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遇到茶叶机械故障排除、茶机维修保养、零配件替换等技术问题还是难以展开。

4、茶叶生产规模小管理分散。虽然全区涌现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但单家独户手工加工茶叶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性能先进但价格较高的茶叶机械的购置,因此现在推广的茶机大部分机型小、生产能力低、经营分散,茶叶机械化生产成套流水线、连续化作业设备不够,茶业机械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导致先进的加工机械利用率不高,影响了茶叶生产、加工整体质量的提高。

5、农机化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区各乡镇农机服务站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1~2人,且乡镇农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农机工作只占极小部分,不能全身心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全区农机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年龄老化。虽然农机推广人员长期从事农机工作,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面对日益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从事农机推广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能向茶农介绍、指导各种新式茶机的使用性能,知识的缺乏,很难承担起推广任务,必将影响茶叶机械的推广工作。

三、北仑区发展茶叶生产机械的建议

1、大力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茶园管理机械化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茶园大都建于山坡地上,导致了茶园平整度、道路和水源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差,给茶园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此,要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对一些不合理的茶园结构进行调整,老茶园进行改造,逐步做好茶园种植面、道路、栽培方式等整

体规划建设,创造适合于机械化生产的基础条件。

2、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机械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与茶园管理机械的推广。把扶持现有的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茶叶加工户的带动,积极推进茶叶加工机械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茶叶机械的更新换代,大力

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新机械,淘汰过时的加工工艺和设备,逐步改变单机加工作业向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茶叶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方式转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机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作用, 注重基础培训, 以加工企业和茶叶大户为重点,深入到村,培训到户,开展茶叶机械化生产技术培训,特别是培训和提高农户使用茶叶机械的意识、素质和操作技能,使茶农了解茶叶生产机械性能和机械操作以及维修、保养等技术要领,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种植采摘、加工等工艺如何适应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者的应用操作水平, 培养一批茶叶种植加工能手,不断提高茶机使用操作技能,发挥好茶叶机械的作用。

4、发展茶叶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目前茶园经营规模小, 栽培机械推广难的状况, 要积极引导茶农成立茶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业集聚化程度,改变单一的农户生产方式,促进茶叶生产上规模、上批量、上档次、上效益。同时,要重点培育发展茶机大户,鼓励和支持现有机户提供茶机作业服务,解决众多规模较小茶农的实际问题, 促进栽培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5、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茶叶机械推广队伍。加强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培训,只有茶叶机械推广人员自身技术过关,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和推广作用。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开拓视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掌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对于茶叶机械化发展,农机推广人员应多关注搜索更多、更好、更适用的茶叶生产机械,及时引进推广给全区的广大茶农。

第三篇:茶叶生产现状的思考

凤庆是滇红之乡,有上千年种植茶叶的历史,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7万亩,年产茶叶达1.5万吨。笔者通过对凤庆茶叶生产加工的初步调查,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想与热衷于凤庆茶叶事业的同志一起商榷。

一、凤庆茶叶人文地理优势

凤庆县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是国家出口商品茶叶基地县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拥有西南地区最大、出口红茶最多、获自营出口权的茶叶加工企业——云南滇红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茶叶的6000吨以上。全县累计建成茶园27.1万亩,高优生态茶园8.4万亩,投产面积22万亩,茶叶产量达1.5万吨的滇红工夫茶、滇绿茶、普洱茶、花茶、奶茶使凤庆声誉四海,名振五洲,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著名茶乡。凤庆县有龙润茶业公司、六大茶山茶业公司等知名企业在凤庆注资建厂,共有27家茶叶加工企业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

凤庆县,位于东经99°31′~100°13′,北纬24°13′~25°02′之间,海拔最低为营盘镇三塔河口919米,最高为雪山黄竹林主峰3098.7米。垂直高差2179.7米,形成典型的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干凉同季,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之美称。具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优点,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日差较大;无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点:无台风、暴雨、寒潮、低温。具有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所需要的光、水、热、气条件,得天独厚。

二、凤庆茶叶市场现状

凤庆县茶叶产业在县委政府的扶持政策下,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在全国全省来讲位列前茅,尤其XX年普洱茶热引来茶叶市场升温,切切实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XX年过后,茶叶市场一阵严寒低迷,茶叶初制茶平均价格从每市斤20多元急降至到每市斤几元钱,这种状况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惑,凤庆茶产业要不要继续发展呢?

实际上凤庆茶叶有它独特的地理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的,凤庆茶叶生长在相对的海拔、气候、土壤环境中,茶叶中物质含量优于其它茶种,凤庆滇红工夫红茶等优质产品在茶叶市场上,仍有强势的竞争力,所以凤庆茶应从技术层面上发掘其市场潜力。

三、凤庆茶叶加工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通过走访调查,笔者认为制约凤庆茶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不过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是高优茶园种植标准化程度不高。茶园种植上表现在唯量不唯优,对茶园种植环境、土壤、海拔、茶种、采摘、加工没有细化的技术标准,至今没有一套高优茶园种植标准体系。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年已获得了国家标准委高优茶园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工作未能推进。

二是茶叶初制技术推广不到位。茶叶初制茶叶加工技术最为关键的一环。一个是茶叶采摘分级,一个是茶叶初制中的萎调、杀青、整形、干燥不同的茶品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及其技术推广与研制,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前提,而这方面的技术标准推广较为薄弱。

三是凤庆茶叶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由于凤庆茶叶的初制对应的是千万农户和上百家的初制加工单位,令人痛心的是茶叶生产粗制滥造,优质的原料没能造就醇和的茗品,优质没有优价,而我们所熟知的茶叶名品(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则且然不同,身价不菲。因此加强茶叶初制技术标准推广以及树立品牌意识势在必行。

四是凤庆茶叶产品宣传投入不足。凤庆茶叶产品在宣传上,还留有很大的余地和空间,需要有组织和策划,谋求品牌效应,增强产品价值,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以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凤庆茶叶产业发展的初想

凤庆茶叶得天独厚,品质优良,分析以上问题及原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凤庆茶叶的生产,必须从技术、质量上加以创新,树立凤庆茶叶产品品牌意识,加大技术含量,以质取胜,以标准为核心的规范化生产引领凤庆茶叶产业的未来。

——寻追高优茶园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立,积极向国家申请凤庆茶的地理标志产品,建立从茶园、种植、采摘、初制加工、产品包装、茶产品营销的标准体系,改变凤庆茶产业以往的粗放经营模式,制定凤庆茶产品营销规划,逐步推广茶叶名优产品标准,树立名优地理标志产品战略,以优质的茶叶产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广茶叶新技术、新标准,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服务型政府,并引导农民进行茶叶的标准化种植。

——建立茶叶商(协)会组织,建立和组织协调凤庆茶产品的营销机制,扩大凤庆茶产品的宣传。

——整合凤庆茶资源,以凤庆地理标志产品这一特色,提升凤庆茶产品价值。

——茶叶是以香气、滋味、色泽、形状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所以应加以规范茶叶的初制加工行为,努力做到以标准生产,有效遏制质量不达标的茶产品进入市场。

第四篇:桂平茶叶产业生产情况的调查

为了了解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近期,我对全市茶叶产业情况做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倾听了乡镇分管领导、茶王、种植大户、销售大户、专业协会领导、技术骨干、主要产茶村村主任和书记、各茶厂厂长等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后,就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桂平茶叶产业问题,作了些探讨。

一、全市茶叶的现状

1、全市茶叶基本情况

桂平西山茶,又名棋盘石西山茶、棋盘仙茗。在广西的名茶林中,桂平西山茶品质为最。西山载茶始于唐代,到了明代西山茶已享盛名。据《桂平市志》载:“西山茶,出西山棋盘石乳泉井观音岩下,矮株数植,根吸石髓,叶映朝89,故味甘腴而气芬芳,杭湖龙井未能逮也。”

西山茶产于广西省桂平市的西山。这里集名山、名泉、名寺、名茶于一地,使西山的景色更加迷人。人们赞美西山的景色,也称赞那色翠味香、遐迩闻名的西山茶。西山茶最高山岩海拔700米左右。山中古树参天,绿林浓荫,云雾悠悠,浔江水色澄碧似锦。乳泉昌莹,冬不调,夏不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多生长在山腰的奇峰怪石间。确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

勤采嫩摘是西山茶的采摘特点。2月底或3月初开采,一直采到11月份,一年采茶20—30批,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长度不超过4厘米。要求芽叶大小、长短、色泽均匀一致,保持芽叶完整新鲜。通常炒制500克特级西山茶,需采4万个左右芽叶

西山茶炒制技术精湛。采用手工炒制,在洁净光滑的铁锅内进行,全程采用抖、翻、滚、甩、拉、拉、捺等多种手法。炒制时按原料老嫩、含水程度、锅温高低及各工序的工艺要求不断变换手法,达到西山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工艺分:摊青、杀青、揉捻、初炒、烘焙、复炒等工序.西山茶从1960年后得到很大发展,目前已从原有的零星散植发展到成片的西山风景茶园,年产量已达600公斤左右。产品畅销国内外,得到各方人士的高度赞扬。已故著名壮族诗人黄勇宗曾咏诗道:

“乳泉水温西山茶,又香蜜糖又香花,天下名茶我尝过,如今只爱这一家。”马斯云称:“香蔽高岭不是花,乳泉新煮绿春芽,乳泉新煮绿春茶,闲来愿得杯常满,每倚亭台到日斜。”西山茶曾在1982年和198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名茶。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1988年参加了新加坡博览会展出和日本名古屋中国名茶展览,均得到了一致好评。西山茶真是“香满神州海外驰”。

2、西山茶茶的历史渊源

桂平西山茶属于绿茶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山。桂平西山茶始于宋代,《桂平市志》记载西山茶:“出观音岩,棋盘石下,矮株散生,根吸石髓,叶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气芬芳。”西山不仅茶好,还有好水“乳泉”来相配。乳泉位于西山正阁寺左下侧。《桂平市志》载:“乳泉井泉清冽如杭州虎跑泉,而甘美过之,时有汁喷出,白如乳,故名乳泉。”泉旁有一道石刻,文曰:“深谷乳泉众试皆甜”。用乳泉水冲泡西山茶确实鲜醇甘美。

西山茶又名乳泉春,其品质以嫩、翠、香、鲜为特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山寺释宽能法师曾亲手制作西山茶,三次寄给毛泽东主席品尝,中央办公厅感谢信说:“西山茶味道醇厚,是不可多得的好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茶叶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传统,80年代初起也做了大量工作,整个产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那种“人种天管、自产自销”状况。但作为一个优势产品,一个主导产业,其应有的经济效益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年生产总值仅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1.7%,占农业总产值的4.4%。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大方面:

1、总体面积小,难以形成主业群。我市西南边区山多田少,森林覆盖率高,终年云雾辽绕,清泉四溢,宜茶面积大,发展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西山、马皮两个乡镇虽然近些年发展了一些新茶园,但仅限于两个乡镇。全市总体面积偏小,区域优势没有发挥,形成不了产业群。

2、规模种植面积偏小,管理不便。我市茶叶规模面积最大的不过700亩,超过千亩连片种植的根本没有。大部分面积分散在农户的房前屋后、山脚田边。这样的栽培模式既不利于规范化管理,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3、良种种植面积小,产量上不去。我市引进全国优良品种种植面积仅占全市面积的11.4%,这对产量的影响尤其严重,并导致茶类单

一、单产长期上不去。

4、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尤其是茶叶加工方面,产区普遍反映,加工茶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春茶期间,请人采茶和制茶连高价都请不到人,严重制约春茶及全年茶叶产量。

5、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专业茶叶市场。我市著名品牌西山茶在省外知名度不够,优越的品质未被外界充分了解,其它名茶就更为逊色。究其原因是广告宣传工作基本没有启动,参加国家及其它省份举行的展销、联宜、推介等活动也很少。全市没有一个专业茶叶市场,西山、马皮等重要产区的销售市场也是随便乱设摊点,风吹雨淋,严重影响声誉和品质。

6、品牌效应发挥不够,产品滞销、经济效益欠佳。全市茶户多,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相互攻击,其结果导致名茶不出名、品牌不含金、没有合力、难以成势。且高档产品多为公费购买,作礼品馈赠,缺乏大众市场,产品积压现象年年都存在,经济效益不佳。

7、茶叶保鲜工作不到位。茶叶保鲜工作在我市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比如西山茶茶厂的冷库保鲜、民间的石灰瓦罐贮藏法等。但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特别是每年保鲜茶叶量只占全市茶叶总量的5%以下。这样一来,我市茶叶只能在春茶旺季喝到新鲜茶,而到年末春节消费旺季时,就只能喝上很不新鲜的“老茶”。

8、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产业链中服务力度偏小。茶叶虽然在202_年起被列入桂平市农业五大产业之一,也有农工部、老建办(开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管理,但真正用到茶叶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项目和资金极少,多头管变无头管,引导不协调。发展中需要政府部门做的事没有做好,导致全市茶叶产业确实有点像一盘散沙,任其发展之状。

三、做大做强全市茶叶产业的建议

桂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市,也是一个传统的产茶市。产品历来在省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生态条件极为有利茶叶生产,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发展农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很好的效应。同时,市委、市政府提出把茶叶产业化放在农业五大产业之首,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的决策非常正确,非常及时。至此,作者结合多方面的情况,对如何做大做强桂平茶叶产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规划,推广良种,多头发展,打下茶园基础。我市茶叶应通过5—7年时间,总体面积达到10万亩,在这个中期目标的指导下分逐步实施。即:202_—202_年新发展茶园3万亩,202_—202_年间,每年平均新发展茶园1万亩;1012年新种3700亩。至此,加上原有的老茶园,全市茶园面积可达10万亩。茶园发展应集中在西南山区的西山、马皮、金田等几个乡镇进行,面积可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0%以上,重点发展西山茶、老仙、龙泉玉指三大名茶;;在全市其它乡镇适当种植,占全市总面积的20%左右,生产一般绿茶。茶园发展的形式应统一规划、相对集中,可个体投资承包经营,可企业承包经营,可企业联产、个体联合投资经营,可招商投资开发。种植方式可新开发茶园(新种),可以改造现有老茶园,不管何种形式发展,均应推广良种良法,高标准建园。引进品种推荐福丁大白、福云六号、乌牛早、安吉白茶;本地选育推荐西山茶小叶种。

2、建立加工厂,大力推广生产、加工机械化。可在茶园高度集中的产区分别建立1-2座大型加工厂,在各小产区及农户家中建立普遍小型加工厂(房),承担全市(除极少数高档茶及一部分下等茶外)茶叶加工70%以上的任务,有效缓解劳动力缺乏及降低生产成本。

3、统一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业茶叶市场。全市茶叶可制订统一的茶叶制作加工操作规程,统一的品质要求,使用统一的“西山茶”品牌(茶名)一致向外推销。不同乡镇、厂(场)使用自己(不同)的商标,以示生产区域特点之区别。组织相当的人、财、物进行广告宣传,比如到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广泛参与国内外茶叶推介、展销、评比会等。这方面的工作建设由市茶叶产业化办公室牵头组织,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专项投入。开拓市场要瞄准上海、广州等华东地区的大中城市,并且每年攻下一个市场,以免全面开花导致人财物力不够。多组织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活动,并在市城、汤湖镇、马皮乡建立一定规模的茶叶营销专业市场。

4、政府重视,成立机构,人财物支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委、政府班子有专人领导茶叶产业发展,成立具体负责茶叶产业工作的茶叶局或茶叶产业化办公室。主产乡镇党(或政府)一把手抓,其它有关乡镇可成立茶技站或茶叶协会、合作组织等具体负责茶叶的生产管理。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补贴新茶园建设、良种推广、改造低产茶园、建设加工厂、优良品种选育、退耕返茶、购买机器设备、营销宣传广告及资助生产、奖励销售有功人员等。

5、选育品种,建立苗圃基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桂平茶叶原种有西山茶小叶种,马皮群体种,马皮、金田苦茶,其他乡镇的地方绿茶等。有些品种品质好,适应能力强,只要精心选育,就可以成为很好有优良品种,甚至可以担当全市今后茶叶发展的当家品种。选育品种可以建立自己的原种园、母本园和苗圊。以源源不断的补充茶叶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苗木,即可节省成本,又可保持桂平茶叶原有的特色。

6、加强茶叶的保鲜及“四季茶”的尝试工作。一年四季喝上新鲜茶叶有两条途径:第一种方法是大棚栽培,人工制造环境。使茶叶在早春和冬天均能发芽生长,随时加工茶叶供应市场,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资金,可小面积小范围试验生产。第二种方法是成品保鲜。保鲜的最好方法是冷库贮藏、生物保鲜,这两种保鲜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方法。工作可由某一企业来承担,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可以保证全年有新鲜如初的茶叶上市。

7、科技为先导、改善和提高茶叶科技人员的待遇,建立适应时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别在商品信息千变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某一产业(产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可谓起主导作用,只有不断研究、开拓、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的长久发展,而这些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程度的推广和提高。具体做法可高薪引进人才,改善和提高现有茶叶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以保证这些科技人才安心工作,积极发挥,也可以设立奖励基金,奖励生产中的有功之臣,使这部分人劳有所值,劳有所获,发奋进取。

第五篇:对茶叶生产营销的简单调查

市营1002班赵越晟201005911132指导老师汪良军

对新昌茶叶生产营销的简单调查

——以安顶茶场为例 世界茶叶市场现状:茶、咖啡、可乐并称三大“无酒精饮料”。当今,全世界已有60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新昌茶叶发展状况: 新昌已有1500余年的产茶历史,是“贡茶”的故乡,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新昌县研制开发名茶获得成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2_年,“大佛龙井”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殊荣。新昌县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茶道之源。六朝高僧支遁、唐代诗人李白、茶圣陆羽、茶僧皎然,当代茶圣吴觉农等为新昌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近年来,新昌县积极打造“大佛龙井”品牌,以茶为媒,连续成功举办多届茶叶盛会,大力弘扬茶文化,从而极大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茶业已成为新昌农业的第一大产业,“大佛龙井”也成为新昌的一张金名片。

以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开业及新昌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为标志,连续15年来,政府持之以恒地高扛“大佛龙井”品牌之旗,制定产业振兴政策,举办各项茶事活动,宣传推广品牌,收到了很好成效。大佛龙井两次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目前新昌全县已拥有茶园面积11.65万亩,202_年茶叶产量5700吨,产值4.916亿元,新昌茶业链总产值超过10亿,全县三分之一的农业产值源于茶叶生产,农民人均收入中18%源于茶叶收入,全县共有18万人从事茶叶及相关产业。在“202_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大佛龙井品牌以20.38亿元跻身全国十强。202_年4月21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又授予新昌“中国茶文化之乡”,授予大佛龙井“中华文化名茶”等两项殊荣。

新昌中国茶市是全中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地,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茶商。新昌的茶市已经形成了向周围县市辐射的集散功能,202_年中国茶市总面积已达10多万平方米,202_年中国茶市交易量达到9016吨,交易额12.69亿元,交易量和金额超过当地茶叶生产总量和总值的一倍以上。新昌茶叶市场的集散功能显而易见。大佛龙井的品牌效应以及中国茶市超强的交易集散功能,除了吸引当地茶农及周边县市茶农投售外,还吸引了各地茶商入驻。在许多销售绿茶、龙井茶的商户中,都把新昌视作为“洞天福地”,中国茶市外来经营户入驻达100多家,可见新昌茶叶市场的发展之快。

实习所在单位介绍:实习所在的新昌回山镇安顶茶场属于乡镇中小企

业,其所有权属于镇集体,由政府出面招标承包。安顶山茶场 位于海拔800米的安顶山上,于1963年建成,现有茶园面积800多亩。202_年通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是已成熟的老茶园,气候条件理想,且已被认定为有机转换产品生产基地。茶场主打春季早茶绿茶,也经营夏秋茶和少量珠茶。

通过对实习所在的茶厂和周边地区茶叶生产的调查,我们发现新昌茶叶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由于新昌地处东南丘陵边缘,地势不平坦,导致采茶无法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又因为绿茶本身精致需要,多为人工采摘,而用工价格逐年提高,这导致了茶叶生产成本提高。而实习所在的安顶茶场更实在海拔800的高山上,交通更为不便,公路无法直接通达茶场,因此,大批量的茶叶需要售出时,只能另雇人工搬运到山下,这对茶叶销售造成了极大不便,也增加了成本。交通通达性的保证尤为重要,尽早通车才是出路。

2、茶叶生产中的质量监管难以到位,以新昌回山镇为例,共有茶园1万多亩,年产达410多吨,而像安顶茶场一样上规模的茶叶基地不过五指之数,更多的是周边农村的散户,同样拥有茶地,进行各自茶叶生产,这直接导致了茶叶生产缺乏管理,比如采摘茶叶大小无法统一,炒制水平同样有高低之分,还有手工和机器制茶,都由经销商收购集中,致使各类茶叶混在一起,质量良莠不齐。另外,农药含量同样无法保证,尤其是夏秋茶,茶叶受病虫害影响较大,大多农户都会喷洒农药进行护理,但其药量,时间间隔都由个人随意安排,质检不过关的事件也曾有发生过,从而影响了当地茶叶的整体形象。建议当地政府或相关机构,能够请专业人士进行安排,统一调配农药的使用。

3、由于绿茶的工艺精致要求,在很多环节上无法大规模机械操作,雇人用工方面是一个问题。不过随着科学发展和市场需求推动,加工用的制茶机已在当地发展起来,这大大降低了制茶的人工成本,但问题是许多茶机的生产质量无法保证,多由一些个人私自装配而成,茶机市场较为混乱,轻者影响茶叶质量,重者还会造成电路短路发生火灾或跳闸事故,影响人生安全和生产安全。而且茶几式样繁多,多为刚刚推出的样式,好坏很难难分辨,只能依据已使用用户的口碑稍加选择。

4、市场对茶叶样式要求年年不同,茶农无法及时跟上市场节奏,导致好茶低价,生产与市场脱节。例如,茶树品种问题,树龄达几十年的老茶树面临淘汰,由于茶树属于多年生灌木,因此,将茶地翻新更种,人工消耗大,而用于翻地的拖拉机等机器有无法在丘陵地带进行作业,十分困难。同时种植哪一种新茶种也需要及时了解市场要求变化,相关机构因做好这方面的介绍,企业本身也要及时关注市场信息。

在茶叶的销售方面,同样有许多问题存在。

茶叶企业在基本完成了产品制作的准备工作后,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销

售。目前中国的茶叶销售渠道已经逐步呈多元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外,茶叶零售店,连锁店,茶艺馆、超市卖场和高档会所等都渐渐在茶叶销售渠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这种茶叶渠道不断多元化的趋势下,作为一个小型茶企业,在有限的资金和时空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产品销售的渠道非常重要,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我所在的安顶茶场作为一个典型的小规模茶叶企业,其营销状况是方式途径多样化,但略显混乱,没有统一规划。其茶叶销售,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在新昌县中国茶市挂牌销售,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但其所用品牌——大佛龙井属于公用品牌,同一市场中用的都是大佛龙井,只有少数有自己的品牌,名气也不大,因此无法突出自己高山茶的特点。

2、部分茶叶同周边散户一样,直接将茶叶卖给前来乡镇收购的经销商。但这容易被收购方压价,同时不利于茶场产品自身的品牌构建。

3、将部分茶叶留给一些单位和个人,自己进行包装,利用口口相传建立小范围口碑。

通过以上几点我们可得出结论,茶场没有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也没有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完全依靠口碑,这必然导致产品销售的不稳定,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更曾出现过被一些外地经销商欺骗的事件,这从侧面说明了茶叶市场的监管存在问题,个人经销商过多,混乱难以管理。而鉴于茶厂的小规模,创建自己的品牌确实不切实际。较为稳妥的方式是进行老客户管理,与信得过的经销商合作的同时,积极寻找一些具有稳定需求的单位企业,利用口碑建立长期供应关系,保证产品不出现积压,或因过时而导致价格下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问题是中国茶叶市场普遍存在的:

一:名茶泛滥,画地为牢。

茶行业发展的困境,茶在中国大多被列为农产品,这样的定位自然而然给茶行业带了一个紧箍咒。一方面,中国茶叶的种类太多,每个种类都拥有庞大的子品类体系,这样就造成了市场参与者众多,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分取一小块蛋糕的局面。茶叶市场竞争力较大,品种繁多。目前茶叶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提出的按制法和品质为基础,以茶多酚氧化程度为序把初制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等六大茶类。这种方法已被业界广泛应用。此外,结合茶叶的商品形态可把茶叶分成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七大茶类。各种茶类都有属于自己的市场需求和份额。而且有些都是些名茶,社会影响大,新品牌想要迅速崛起难度较大。

在不少产茶区,常常是一地一名茶甚至是一地数名茶。而当地政府和企业处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创造差异化的考虑,会将主要精力花在推广本地名茶上。但各地都这样做的弊端是,很容易画地为牢甚至是盲目抬高自己贬低他人——大家都希望将自己的蛋糕做大,但实际上很难有哪一家能将蛋糕真正做大。以浙江为例,武义主推武阳春雨,诸暨主推绿剑茶,开化则推开化龙顶;杭州西

湖区主推西湖龙井,新昌推大佛龙井,富阳则主推鹳山龙井,最近还有消息报道说与杭州市区一江之隔的萧山因不甘于自己区域的龙井被统称为“浙江龙井”而准备另起炉灶主推“板西湖龙井”!我们不难理解各地政府和企业的初衷,但对于市场而言,这类做法的实际效果未必最佳。

二:标准缺位,良莠难辨。

中国茶叶不是没有标准。但在交易与定价中,相关标准很难发生作用,形成实际上的标准缺位。拿名优茶来说,基本都有各自的感观品质标准,但这些定性而不是定量、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的文字要真正发挥作用,谈何容易!比如,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在购买茶叶时去按照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的动作去进行鉴别?又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分清楚用来评价不同级别绿茶滋味的“鲜醇”、“清爽”、“醇厚”、“浓醇”与“醇和”?

标准的缺位,使得茶叶营销时的“水”变得浑浊不堪,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往往难辨良莠,这就给一些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以次充好、名为“正确引导”实为胡懵瞎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给茶叶行业抹黑,同时也抑止了消费者需求。

三:品牌弱小,信任缺失。

有名品而无名牌,这是对目前中国茶业说得较多的一句话,也成了许多茶界人士的心病。西湖龙井天下闻名,但有多少消费者能说出某个牌子?某个茶类的知名度,如果非要套用“品牌”这个词,那最多也只能说是一个特定地域所有产品的知名度。而作为品牌而言,最根本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而这个特定地域产品,常常是有众多分散且操守不一的企业在经营,因而难免会出现“劣币”或者“搭便车”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信任关系的建立,从而阻碍品牌的建立。以新昌大佛龙井为例,数十个不同商家销售的产品可能是数百个样,可能多数价格公道,但也不能排除有些价格虚高,且经过经销商转手,茶价同样会上升;可能多数质量优良,但也不能排除有些质量平平甚至欠佳。此时,消费者就无法将信心建立在“新昌大佛龙井”这六个字上面,无法仅仅根据“这六个字来完成自己的购买决策。

就本人的理解而言,中国茶业目前尚处于品牌意识的觉醒阶段。即便要说中国茶业有品牌,那也还是处于非常弱小的阶段。这一局面,是中国茶业目前的软肋。但如果换个角度,未尝不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存在的巨大机会。谁能真正理解品牌并大力度建设品牌,谁就有可能在未来中国茶业赢得有利地位。

四:盲目引导,舍本逐末。

盲目求早。最近几年来早春茶越来越早,春节刚过就有商家开始叫卖新茶了,而一些名优茶的采摘期也不断提前。商家求新、求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盲目求早,就未必合适了。有些早春茶,实质上是大棚茶。不到正常开采时节就开采,容易影响产品品质、降低产量和甚至影响茶树生长。盲目求早,实

质上是部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误导。

比如所在安顶茶场,由于地处海拔较高,早茶的采摘时间会比山脚下及其他地方迟一些。而周边散户则为了增加收入,在本地茶叶还未生产之前就买了更早的温州等地的青叶(指刚采摘下来未经加工的茶叶)进行加工炒制,这让茶场吃亏了不少,因为绿茶春茶市场求早的特点,往往追求第一批,价格会比一周后高半百,单单收购价就在600每千克左右。对此,茶叶市场更应做好监管,诚信生产,不要本末倒置。

五:批发市场,一拥而上。

批发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

流通方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曾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批发市场集聚众多商家,通常商品种类较为齐全,便于次一级市场的经销商选择,因而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有非常广泛的覆盖面。但由于批发市场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乱、杂和不易监管等特点,同时也由于各地大卖场和便利超市等终端的发展,很多行业批发市场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小并走向衰落。茶叶批发市场则成了一个另外,甚至出现一拥而上的现象。

六:过度包装,大而无当。或者包装过于简单

目前国内茶叶(尤其是名优茶)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品在销售,因而这部分茶叶流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买的不喝,喝的不买”,购买者出于体面的考虑会普遍注重包装,买茶人因此而降低了对包装成本的敏感性。相对于自己买茶自己喝而言,买茶人在这个时候主要看重的不是实惠和性价比,而是面子和拿得出手。

由于目前社会公众——无论是买茶叶送礼的人还是接受茶叶作为礼品的人,普遍缺乏鉴别各种茶叶及其品质的知识,单从差异不大的茶叶外形不容易分辨出你送的茶叶质量是好还是坏、价格是高还是低,于是包装的档次间接成为送礼人和收礼人判别茶叶质量的重要标志。精明的商家们所迎合的正是这一心理。有些商家为追求高额利润甚至暴利,不惜过度利用消费者以茶叶包装作为质量和价格指示器这一情况,以低价茶叶甚至是冒牌茶叶(比如以非原产地茶叶充当原产地茶叶)配富丽堂皇的包装狠狠加价,痛宰消费者。

要解决茶叶过度包装问题,除了监管机构通过立法等形式控制过度包装现象外,茶叶生产厂家或商家应承担重要责任。作为茶叶生产厂家或商家,首先需要诚信经营,其次是正确引导消费观念,再就是提高产品包装设计与制作水平——包装的档次和品味不是非要用昂贵的木料或者锡器之类才能体现,很多国外企业产品包装虽然用的是纸质材料,但因为独具匠心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工艺,照样甚至更好的体现出档次和品味。

七:乱借文化,灌迷魂汤。

茶文化是什么?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是个难以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同时也不是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去回答的问题。不过,笔者想说的是,茶文化不是庸俗,茶文化不是虚无,茶文化不是炒作,茶文化更不是造假。借助文化促进营销不是问题,但乱借文化来灌迷魂汤就是问题了。

茶文化可以大雅,亦可大俗,但这里的“俗”是指通俗而非庸俗。“琴棋书画诗酒茶”,大概说的是文人雅士以茶为媒谈玄论道,探求精神世界以修身养性,传承美德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承载艺术追求以提升生活品位。“柴米油盐酱醋茶”,大概说的是百姓众生与茶的息息相关,迎宾待客、风俗民情、饮食养生、歌舞礼仪、婚礼祭祀等常常离不开茶或者能看到茶的影响。茶以其大雅与大俗联结精神世界与物质层面,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如果仅仅注重场面上的热闹、动作上的花哨、载体上的攀比、器具上的奢华、内涵上的虚无和形式上的炒作,那实质上是将茶文化庸俗化了,不值得提倡。更有甚者,有些商家生编硬造一些故事或者从古书堆里翻出个“老字号”,或者将某些产品神秘化和夸张化,以文化之名行胡说八道之实,则是更应杜绝的。

八:拼价格,两败俱伤。

价格战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武器,但中国企业总体而言动用这一武器的频率还是高了些,或许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使然。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使用时一定要谨慎。死拼价格,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很多行业的很多企业已留下太多教训,而茶叶行业目前仍不时在重复这种往往让人感觉窒息的一幕。价格不是不可以降,但降价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应建立在因规模经济或技术创新而来的成本降低之上,而不应建立在同质化基础上一降再降。企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利润空间,这就需要企业在营销时超越价格竞争,进入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争阶段。

通过调查,我们主要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茶叶属于农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更应注意绿色、有机、健康,从采摘,加工炒制到贮存包装都应科学管理。避免农药残留问题,保证绿色有机健康。

生产茶叶的小型企业,要积极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即使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也要经营自己产品形象,努力与一些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避免受茶叶市场价格或需求变动影响。

加强对消费者正确引导,让大众真正认识茶叶,让顾客明白为何某类茶叶价格会高一些,而不是只有业界了解,常人只能依据包装来判断,这容易造成顾客对产品的不信任或过分依赖包装而忽视茶叶本身质量等问题。

与茶叶产业相关的环节产业,也要在茶叶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促进推动茶叶市场发展,如制茶机器制造,茶叶广告包装,环保农药研发等等。

县茶叶生产现状调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