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英雄志电视剧改编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15-1018104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1 11:23: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英雄志电视剧改编

《英雄志》电视剧本大纲

一部 楔子 天山传人 5集 根据京城之会章中柳昴天的回忆线索,将秦霸先部分展开,着力塑造此人,并将全书宫廷大背景融入,主要写武英与秦霸先的关系,并景泰、刘敬、江充的伏线,对朱阳点到为止,保证小说的玄秘感。创造好神机洞、羊皮卷、怒苍山、刺青、玉玺等重要造型。最后跳闪十四年后秦霸先死一个信息,引入全剧。主要目的是造成全剧的宏观力度和悬念,垫好大局。(完成)

第二部 乱世文章 8集 卢云卷。因秦霸先段落墨浓戏重,将卢云段落提前,也是本季第一主人公需要。根据孙晓先生提示和建议,为保护观众渐进的心情,增补秦霸先知音陆孤瞻三十年后行丐寻找秦霸先遗孤为导引,以偈语为媒介,引入卢云店小二生涯,全部表现小说卢云段落的精华,到贩面而去为止。(初稿完成,需要修改)

第三部 西凉风暴 6集 伍定远卷。到与卢云京城吃面相见。此段落情节紧凑,枝蔓少,人物简明,主要是创造肃杀气氛,着力塑造伍定远、昆仑山、李铁衫、燕陵镖局父子、黄济等人物。努力保持和渲染小说的动作张力。(完成)

第四部 京城之会 6集 柳门四杰。此段分四个层面,第一,表现卢云与伍定远被追杀的生死兄弟情;第二,表现柳门四杰的初始关系,引入杨、秦。第三、接上卢云与顾倩兮感情;第四,创造和铺垫宫廷阴谋的内幕(为没看过小说的观众考虑,和女角戏份考虑,正在考虑引入银川公主的可能,这里需要大大地帮助啦),继续暗示宫廷斗争。其他江充、刘敬、昆仑山是主要人物。(初稿)

第五部 神鬼亭外 3集。主要表现伍定远一路去神机洞的经历,到伍定远跌落深渊,艳婷大叫“伍大爷”为止。此段突出伍定远、卓凌昭、杨肃观、张之越、艳婷、陆孤瞻、赫震湘、胡媚儿、安道京等群像(初稿)

第六部 西出阳关 4集 集中表现卢云与银川公主段落。这是柳昴天安排的第二条西进路线。(初稿)

第七部 一代真龙 2集 神机洞伍定远入冥海。因为与全剧风格出入较大,非常难拍,减少了神机洞鬼怪等篇幅,把篇幅放到其他方面(提纲)

第八部 天下第一 2集 宁不凡华山封剑。(提纲)

第九部 金榜题名 5集 自华山之后到卢云上任全部情节,其中减去秦仲海通过刘敬介入朝廷阴谋一段,准备放在第二季集中表现。阿福

电视剧因为篇幅和戏剧集中的需要,不可能将小说中的情节全部纳入,因此面临一个选择和修改的困难。我所要做的事,不是机械地将小说情节拿来主义,而是要换一套语言,争取更多可能地表达小说的精华。就是说,要积极的改编。

生活中常有这种现象,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如果是熟悉的,常常有数十年的接触积累。我们对他的印象,有数十年的积累才能达到一个刺激的阈度。当我们向别人转述时,往往又只能说那么一会儿,就算你说了三天三夜,别人也只是听了三天三夜,所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感受到你心中十数年的感受。这个现象就是人类精神苦闷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知音难,因为知音可以通过很少的信息,了解你所传达的精神。

因此人类有了艺术创造的需要。一些人集中了典型的人类生活现象,塑造出典型的艺术人物来,这些人物将人类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典型性格、典型经历、典型命运写成小说,传达给大家,大家便能在其中找到相通的精神,使郁闷的无法倾诉的心情得到释放。所以说,上述精神苦闷的生活现象在艺术活动中能获得解放。

如何理解典型呢?按我私下的理解,典型与刺激阈度有关,典型与浓缩有点相似,是通过集中和改造信息,在不长的时间里来满足相当程度的刺激阈度的方法。如四大高杰的经历,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在小说中就可能了。孙晓通过典型的方法,在20多卷书里传达了众多主角的一生信息,使我们能只花几个月,就感受到了众多主角一生的精神经历。这就是艺术讲述的方法。

再微观一些,我们发现,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场信息中,也必须采用典型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比如神机洞,四难四险虽然很怪,但却提炼了人生的几大境遇,使人在短时间里感受到了生活的历险是充满了艰辛。秦霸先父子的命运,其中血脉相连的信息,如果在生活中,就需要花很多时间来了解和感受,为了节省读者的感受时间,孙晓使用人皮和刺青这样强刺激的方法,通过这两个点,就完成了强调他们父子几十年的血脉关系,我们就会立刻记住。这个方法就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相同刺激度的方法。因为有了“创造”,所以也不是浓缩。

现在可以回到我们的具体问题上来了。阿福在小说中,只在卢云杨州命运和京城重逢两处出现。前者较多,后者(你引用部分)较少。在电视剧中,阿福是一个配角,是小说中的绝对小人物,但是因为在杨州卢云还年轻时,他曾是卢云一个身边可以诉说的人,也关心卢云,因此在戏剧中就不能忽视了。卢云在杨州比较孤单,唯一可以诉说的人,正是不能诉说的人,顾小姐。他会憋得很。小说中写了不少他的心理段落,但在剧中是无法让他没完没了地自言自语,或者用大量画外音来传达。因此,利用阿福这个人,可以在一些场景描写他们的谈话,使卢云心中的话能让观众听到。这样一来,阿福在杨州卢云阶段,就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了。这是与小说不同的地方。卢云在杨州与阿福的交往,在剧中有必要加强。于是阿福就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一个大配角,对阿福会产生感情。观众对角色一旦产生感情,就产生了更多了解他的需要,这就有了更深入地表现阿福命运的需要。小说读者对四大高杰的兴趣和需要,在等待的吶喊声中延续,就是一个证明。卢云离开杨州以后,渐渐进入皇层的争斗,阿福必然要退出舞台,但是一些观众还会记得他,希望看到他更完整的故事和命运。因此就有了增加阿福戏份的需要。否则一些观众会因为阿福失踪而在心里存着一个念头,想念他。一个人物,在戏剧中完成他的故事,需要一个命运段落来结束。电影中最常见的是写人物的“死”或者“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悲剧性故事中,死则是更有效的手法。所以阿福的死就成为必然。这样能烘托全剧悲剧精神的准确气氛。

但身为一个配角,他不能不为主角服务。我们因为卢云而认识他,那么他的死也只能与卢云相关。剧中改造了阿福的命运,让他有了一个为主角献身的命运,阿福是让人同情和敬服的,我理解卢云的精神高贵之处,源之于民间,而阿福和命运和精神,就是卢云理性的典型来源。阿福胆小,自私,生活磨难并不比英雄们少,这是生活的真相,就象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难一样。在民间,献身是无处不在的人类行为,并不止于英雄。但献身的目的是有区别的,阿福的死,是为“亲人”的献身。这样献身是最接近人类本性的,最广泛的。卢云为理想的献身,是建筑在这一类献身之上的。殉亲之死、殉情之死、殉义之死,在殉上没有不同,所以英雄与凡人之间,有相通之处。阿福之死,使卢云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是为卢云形象服务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就创造了阿福为保护卢云和伍定远献身的情节。阿福死是一个意外,如果没有义父告官,没有情不自禁地一喊,他就不会死。他不是英雄,他是为“哥哥”着急,意外地死于意外的一击。阿福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果我知道生活中有一千个阿福,他们为了“兄弟”可以掏钱,可以打架,可以流泪,生活中我花一万日都说不尽他们的故事,那么,集中到戏里,全部行为也只有一个“死”字,才能表达出一千个阿福精神的份量,是对生活中“死心眼”、“一根筋”的精神提炼,这就是生活与艺术的不同。这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增加刺激阈度的典型化方法。

阿福后面还会被卢云提到,卢云中状元到顾府一节,把小说中阿福的内容换成大家想念、回忆阿福,是一样有感情的。而且到此阿福的故事就全部讲完了,使以后的故事可以集中到其他人物上来,也是戏剧的需要。既然你吊起观众对阿福的思念,你就要讲完他的故事,绝大多数观众是不会看小说的,否则孙晓就会进世界富人排行榜,乱世文章就值钱了。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方法,我想你一定会理解。需要说明的是,阿福在小说中命运的不同,在剧中改掉以后,会伤害到小说的部分精神,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小说读者还是要读原著,按原著的精神来理解一切更好。

颜回是孔子的在弟子,在《庄子》中曾记述他要去卫国,征求孔子意见,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有些看起来很可笑,但他不避弱智地一直追问下去,这种精神使我很感动。他成为孔子的大弟子,就是靠这种不舍的追问精神。你在阿福帖中提出这个问题,现在又专开一帖追问下去,我感到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这一点孙晓可以证明,我不明白的时候,会一直追问他,就象我在坛子里追问书迷一样。闻道有先后,不懂的,不必拿架子,问了就懂了,人就是这样一生在学习。所以我十分感谢坛友的帮助。有些帖子,我甚至比读原著还多,现在还会经常翻读,常看常新。

第二篇:浅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

浅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

【摘要】对待四大名著这样的国宝,改编时应该多加慎重。应该准确传递原著主旨。我们坚信四大名著这些古典精品必然会不断改编拍摄下去,所以更加期待日后新作能够吸取曾经作品的优点与教训从而利用这几部鸿篇巨著拉近当代人与古典文化的距离,不仅为了熏陶和培养观众的审美品味,更是为了肩负起传承中国精品文化的重担。【关键词】名著小说改编电视剧

文学与影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学名著改编为电视剧也成为一种趋势。时下,四大名著的新一轮改编成为当今电视荧屏上的一大热点。利用电视这种现代传媒来改变中国古典名著,让古典名著以一种较轻松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种改变过程中,电视剧首先要再现名著,排除古典名著的神韵来;在此要考虑如何在电视剧中避开原著的不适合现代人欣赏心里的创作方法,让电视剧更好看;在此要考虑如何用现代眼光去诠释古代作品。○

一、文学原著与影视对视觉与想象的影响区别 明清四大小说的文学价值在屏幕上有所体现,但原著的许多文学价值,却是在屏幕上难以实现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使屏幕形象无法取代原著的文学形象;二是原著作为经典作品的所具有的典型性使改编作品难以逾越。尽人皆知,文学形象只存活于人们的心理空间,它是间接的,因而也是模糊的。这个模糊虽无具象的确定性和鲜明性,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反而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各自需求,因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可这一个个在文学原著和读者心目中“鲜活”的形象,一旦在屏幕上真正的“鲜活”之时,许多原著的读者反倒不买账了。因为当屏幕上确定了的“这一个”代替了读者心目中各不相同的“那一个”时,不满意随不认同而生就是很自然的了。我们不难想见,屏幕上的“这一个”即或很强,也难抵挡读者心目中的那“一千个”。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观众对改编作品中诸多人物为什么感觉“不像”了。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为文学达到深刻提供了条件,特别是明清四大小说这样的经典名著,它的典型性和与之相随的深刻性又非同一般文学作品可比,因而改编作品要达到他们的典型化程度和思想性的深度,不仅很难,也基本上无法实现。屏幕虽有因具象而形象直接可见之便,却无思想直接可见之利。大家都知道影视主要是供人看的,而看到的是形象而非思想,如果让居中人去“说思想”,则又犯了直露之忌。应该说,屏幕在为我们提供形象的直接性的同时,也在剥夺思想的直接性和深刻性。文学与影视这两种艺术形式各有长短,当文学形式转换为影视形式时,必然损失掉文学的一些精髓,特别是像明清四大小说这样的经典作品,其文学的精华部分到了影视中其损失则成为二者之间互相转换的必然代价。这种损失甚至会很重,以致重到足可盖过改编作品带给我们的喜悦。但同时,影视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学作品无法提供的可见形象,当我们在屏幕上见到了大观园等向往已久的景观时,不仅会眼前一亮,心旷神怡。电视使我们一饱眼福,我们不能不心存感激。但作为读者,特别是明清四大小说经典名著的读者,其原著的艺术魅力之强大,足可使屏幕形象黯然失色。这也是明清四大小说改编事倍而功半的重要原因。改编作品在思想性上达不到原著的深度,在反映生活上,达不到原著的厚度,而在艺术形象上的便利,却又难被观众认可,如此看来,电视改编作品难以成功就成为必然了。

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四大古典名著的改编内容上基本是遵照原作的,我认为在这点上做得更好一些的是电视剧《西游记》的改编。从“花果山水帘洞石猴出世”到“官拜弼马温号称齐天大胜”,“偷吃蟠桃仙酒大闹天宫”,“踢翻八卦炉却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直到最后“师徒四人终于跋涉到灵山雷音寺”,影视剧作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点,将其从文字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活灵活现的神仙鬼怪,调动人们各种感官来体会名著的魅力,使古老文化珍宝再放异彩。而 43 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一段可谓杜撰了一个新的“潘金莲”。原作中潘金莲是一个心狠手辣,谋害亲夫的蛇蝎般的女人,是一个淫妇荡妇形象。作者写潘金莲的目的是由她引出武松和西门庆的打斗,她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而电视剧则把她塑造成一个良家妇女,一个贤惠聪颖的妻子,这完全背离了原著的本意。评价一个人物无疑应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考虑,而不能用今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来诠释古人。可见,明清四大小说在为改编作品提供极佳的成功条件的同时,也因其是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阻止了改编者们成功登顶的前进脚步。虽然电视作品对明清四大小说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改编后的作品与原著的关系又究竟如何呢?如果我们以文化的名义,完全从原著出发去观照改编后的名著,那么存在的缺陷则成为一种必然。因为作为最悠久的艺术形式之一的文学作品其本身意义往往无法完全定位,而改变一种形式等于打破一种结构,除了改变本身,更有一层社会负担,所以要让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完全传达出原著的内涵是几乎没有可能的。这样,问题的关键便转化成如何理解改编后作品同原著的关系的问题了。○

二、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的转换

实现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的成功转换,并不只是简单地去完成一种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实施一种浩大的综合性艺术处理,这是由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语言叙事达到极致,读者可不受时间、地域甚至预言的限制自由阅读,文学名著都是某一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而应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主要靠画面来完成对名著的叙述,观众对情节、人物、场景等接受缺少阅读文学作品是的积极主动性,往往更多的是被动的,甚至是“强迫”性接收编导者的意图。因此,影像作品的创作者是群体性的,这种躯体创作要满足个体需要,自然其难度、风险度远远大于文学作品。因此,文学名著在转换为电视名著的过程中,创作者们自然要牢牢把握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异同特点,遵循由此而生的创作原则。

首先,实现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的转换,必须事先改变着与原作者的心灵沟通,即编导者对原著的透彻理解,从根本上把握原著的精神极其精髓。这种把握不单单是通读几遍作品,熟悉情节与人物,而应把握原著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习俗风貌即人物性格心理命运等的基础上,立足现代,按影视艺术的规律对原著进行合理的删减,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情趣。如影视作品的节奏必然要受到文学原著节奏的束缚,但影视的节奏绝不可能和原著相同,需要对原著的节奏加以破坏和重组。文学原著中密集的人物和繁缛的情节不可能在影视作品中完全重现;文学作品中大段的抒情、状物写景及其言论在影视作品中也不可能注意还原。因此,在忠实原著的基本精神前提下,保留原著提供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氛围、风俗民情及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基础上,“原汁原味”地合理加工提炼应是改编应保证的基本原则。中央电视台对“四大古典名著”的改变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原则,《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西游记》的师徒历经磨难求取真经的不舍精神;《三国演义》的群雄争霸所体现的斗智斗勇;《水浒传》的造反和诏安演绎出的英雄悲剧,都在电视连续剧中得到了应有的诠释。人们通过观这四部“电视名著”,加深理解了原文学名著,尤其对从未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讲,应是成为他们接受文学名著风采的渠道。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编导、演员等诸多因素,四部电视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红楼们》在突出“情”时却淡化了“泪”,弱化了悲剧的震撼力;《水浒传》凸显了个体英雄,而因淡化社会背景的整体铺垫,赤裸裸的“杀人”场面近乎惨不忍睹,消减了一个“逼”字;《三国演义》的文言对白使观众产生了隔离感,影响了收视率等等都是应该静心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第二,实现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的转换,实际上实现的是编导们对文学名著的理解,这种理解与个体阅读者自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存在一个距离。因此选择高素质的编导班子是改变获得成功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原则。从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理解讲,影视编导者并不优于任何一个阅读者,但从影视的艺术规律看,编导者必须了解普遍读者对文学名著的欣赏心理及影视创作中的特殊性与规律,他们的改变意图既不偏离广大观众普遍心理又要高于普通读者,并能根据原著和影视艺术的要求寻到最合理的结合点。编导在改变中体现得对原著价值取向必须是能够为大多数观众所接收。因此文学名著的改编要求编导们必须具备一定高度的文学素养及艺术评判能力,否则文学名著的转换就不可能成功。

第三,文学名著想电视名著转换的是语言艺术向表演艺术的转换,因此除去编导对原著在改编上的把握处理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的表演水平。因此,这种转换应遵循的另一原则,就是对演员的高标准选择。众所周知,读者对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模糊的,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欣赏标准给予想象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次体现。就这一点而言,读者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认识是主动的。担当文学名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文学人物形象被具体化形象化,观众是被动接受编导者所提供的画面,影视画面的人物形象往往与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形成极大反差,尤其是一些素质不高的演员更是会彻底破坏原著的人物形象的。因此电视名著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又是众多演员对名著的改编,这些演员必须向编导一样对原著以及相应的只是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此问题上应达成高度的一致性,否则文学名著向电视名著的转换就会搞得画虎类犬。

第四,影视艺术的综合手段对文学名著的再创造,实现的是综合艺术的全面要求,因此电视名著必须实现完美体现影视综合艺术的特殊魅力的原则。影视是运用声、光、画等综合技巧完成对文学名著再创造的。电视名著以其视听画面,首先是对原著进行了彻底“破坏”,后再现原著规定的景、情、人等。文学名著所描写的一切都被这种综合手段具体体现和突出出来,因此从场景、人物、道具到光线、色彩、声音等都必须进行精心的策划和选择,然他最大限度,最可能接近的体现原著风韵。《西游记》选景与特技运用,《三国演义》三国城的建造,恢弘场面和众多道具的制作都很成功。《水浒传》音响、色调及独具匠心的片头、片尾的设计,还有众多精彩武打设计都很好的完成了对原著的再创造。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戴敦邦的人物造型图都有机的增加了全局的艺术效果,应该说,3 是“经典”之笔。○从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需要遵循和掌握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课题,但从原著到编导,从编导到演员,从演员到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其最主要的环节,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整部作品的损伤,因此认真遵循这些原则,不断完善这些原则是创造真正“电视名著”的根本。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由小说改编电视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此,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传媒的优势,在利用电视传媒传播古典文化的时候要注意吸收、继承、发扬的工作,一方面要将古典文化解读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读本,以当代的方式继续传播古典文化;另一方面要在此过程中注意保留古典文学作品原有的信息,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做到承袭并丰富我们的文化遗产。

注释

1:王彩萍《让古典名著走进现代生活》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 ○2:曹祖亢《可以改变不可替代》东方论丛202_(3)○3:○宋曦业《从文学名著到电视名著》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4:杨旭《试论电视剧对古代小说传播的影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_(5)○

第三篇:小说到电视剧的改编论文

由搜狐视频投资、山东影视集团等制作的《他来了,请闭眼》是国内首部由互联网反向输出到一线卫视的作品。该剧由霍建华和马思纯等人主演,并摘得了“骨朵杯”202_年最受瞩目网络剧奖。本文以《他来了,请闭眼》为例,对推理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出现更多更优质的推理剧,丰富我国电视剧类型。

一、突出故事主线,补充辅线

《他来了,请闭眼》改编自同名推理爱情小说,原著中以薄靳言的破案过程和谢晗的对决为主线,以薄靳言和简瑶的感情线为辅线,改编成电视剧后,在明显突出故事主线的同时,增加了多条故事辅线,比如薄靳言和付子遇的友情合作、李熏然和简瑶的感情线、汤米和谢晗的合作互动等。

《他来了,请闭眼》原著的作者是丁墨,其作品风格独特,备受读者喜爱,积累了相当大的粉丝群。《他来了,请闭眼》延续了丁墨一贯的写作风格,笔墨主要集中在男女主角的感情经历和破案过程,该小说文笔拖沓、人物众多且粘性不强,对于配角和人物关系的处理较为简单直接。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突出故事主线和故事主角可以更加吸引读者,有助于塑造主角鲜明的个人形象和性格特征,但改编成电视剧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内容支撑,因此改编过程中,在保留突出主线的同时,必须增添一定的故事辅线,让故事结构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为完整。《他来了,请闭眼》改编后,故事增添了三条辅线,最明显的故事辅线是薄靳言和付子遇的友情合作。原著中付子遇是薄靳言的校友,付子遇给予薄靳言的更多的是精神支持和生活帮助,但改编成电视剧后,付子遇帮助薄靳言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成为了薄靳言的得力助手。薄靳言和付子遇的深厚兄弟情和默契合作也成为了该剧的一大看点。

《他来了,请闭眼》改编成电视剧后,增添的最合理的故事辅线是李熏然和简瑶的感情线。原著中李熏然是一名冷酷的刑警,对简瑶的感情更多的是哥哥般的关怀和爱护。改编后,李熏然对简瑶多了爱意,李熏然和简瑶的关系也变得比较暧昧,甚至制造出三角感情冲突,增强了剧情走势的复杂性。

此外,该剧中还增加了汤米和谢晗的互动。作为反派的代表,原著中的汤米没有实际的行动,只是承担了信息验证者的角色,但是改编后,汤米越狱、对谢晗的追随等情节构成了汤米和谢晗的互动,增添了反面角色关系发展的故事辅线,使得该剧故事结构更加立体。

二、调整人物设置

《他来了,请闭眼》原著延续了丁墨作品“霸道高智商低情商神探+ 高情商傻白甜女主”的模式,男主角薄靳言身高1米85,外形俊朗,气质非凡,是高智商低情商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典型的霸道男朋友,性格傲慢、自负、毒舌,但对女主角简瑶一往情深,百般呵护宠爱。女主角简瑶年轻貌美、清纯,性格坚毅、温婉,但涉世不深,具有较高情商,通达人情世故。

原著中的反面角色主要是谢晗和汤米两人,改编后薄靳言的未来姐夫蔺漪阳成为谢晗和汤米的精神导师,是双手未染血、性格最扭曲的杀人狂魔。然而,蔺漪阳的出场过于简单,几乎没有伏笔,在结局处突然变为最大的反派,这让该剧的人物设置出现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导致最后的剧情反转并未起到预期的悬念迭起的效果。

《他来了,请闭眼》配角重塑中最为明显的是计算机天才安岩和付子遇角色的重新调整。原著中精通计算机、多次帮助薄靳言攻破敌人网络安全墙、成功替换枪杀简瑶镜头的安岩,在电视剧中与薄靳言的生活助手、精神支持者付子遇被合并为一个人。该剧中付子遇精通计算机,是薄靳言的工作搭档,又深爱着薄靳言的姐姐,却只能在现实中痛苦挣扎。付子遇角色的重塑极大地改变了人物关系网,增强了角色间的关系粘性,适应了故事情节的重新调整。

此外,改编成电视剧后,配角的人物设置调整比较明显。市局局长成为李熏然的父亲,促成了薄靳言加入潼市案件侦办工作和李熏然的工作调动等情节。剧中抹掉了简瑶继父的角色,使得简瑶母亲变为单身,带两个女儿一起生活,与李熏然家来往紧密。这一改动使李熏然及其父亲、薄靳言等人来家里聚餐成为合情合理的情节。

三、注重特殊情节的视觉处理

《他来了,请闭眼》一剧在处置血腥暴力情节时,能够选择适当的道具隐喻或采用模糊镜头进行弱化。首先,该剧用布娃娃代替受害者,照顾了观众的感官感受。在《他来了,请闭眼》第15集的理想家庭杀人案中,原著中受害者之一是个8岁小学生,被囚禁之后与黑狗同住一间牢房,与黑狗抢食。在鲜花杀人魔寄给警方的录像中,小男孩最后安详地躺在床上,手被齐齐砍下,这样的场景非常不适合出现在荧屏上。该剧用洋娃娃代替受害者,破了的洋娃娃意味着孩子已经遇害,改编后利于观众观看。

其次,该剧采用模糊镜头处理暴力场面,起到了一定的弱化作用,符合电视剧的审查要求。在该剧后半段,不时会出现薄靳言在美国被囚禁期间受虐打的画面,画面中薄靳言瘦骨嶙峋、动作夸张、神态反常,全身上下伤痕累累。由于汤米虐打薄靳言以及薄靳言自虐的画面会造成观众感官上的不适,因此该剧恰当地采用了模糊镜头,既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感,又不会造成观众的不适。

四、调整故事细节

社会环境的变迁能够影响剧情发展和道具选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众的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小说《他来了,请闭眼》连载完结于202_年,故事中的人物还在用短信联系,然而该剧于202_年拍摄时,微信已经开始流行,因此,在剧中也更换了人物的通信方式。

该剧将故事背景从二线城市B 市改为潼市,结合城市规模和情节发展来看,剧中的潼市与长三角地区的沿海三四线城市较为接近。故事发生地的变化使社会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著中涉及的一些细节也需要按照剧情进行调整。比如第三集中,薄靳言和简瑶沿着公交线路寻找失踪少年时,经过的菜市场就变成了市内菜市场,因为近两三年国内许多地级市基本都取消了露天菜市场。此外,连环杀手案得以破获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刀具买卖登记和限制政策的执行,在原著中并无这一细节,是改编成电视剧后根据社会现实加入的。

电视剧改编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的现实变化,还需要考虑到拍摄过程的难度和可行性。《他来了,请闭眼》原著中最后的对决场面不仅有直升飞机、突击队,还有较大规模的爆炸场面,然而改编成剧后都变成了小场面,没有爆炸,没有直升机。虽然制作成本的限制降低了紧张氛围的营造,但却更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

五、结 语

《他来了,请闭眼》将悬疑、推理和爱情元素结合,其在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保留了原著的风格、故事结构和人物设置,虽然演员选择和搭配、故事细节和推理逻辑方面还存在瑕疵,但该剧仍然是我国非常优质的悬疑推理剧。在古装剧和现代剧霸占屏幕的今天,《他来了,请闭眼》丰富了电视剧类型,成功地实现了网络推理小说的电视剧改编。

第四篇:电视剧改编的悲喜剧

中国电视剧改编之路

——既是喜剧也是悲剧

当文字走上荧幕,阅读加想象的方式被视听的影视剧所代替,我们感受的是另一种美。现在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其褒贬也不一,可以说几家欢喜几家忧,既是喜剧也是悲剧。

文学名著的改编是电视剧改编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当年一部《围城》搬上荧幕,得到是鲜花和一致的好评。四大名著的改编,无疑是电视剧改编史上一座极具意义的里程碑。当众人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片段,以视觉的方式呈现给世人看时,无疑给文学插上了另一只飞翔的翅膀。可以说上个世纪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深深影响着那一代的人,可以说好的名著改编可以让名著更深入人心,同时也会让自身成为精品。例如由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已经深深烙在国人心中,87版《红楼梦》的精彩也难以复制,水浒好汉的形象也贴近原著等等。今年四大名著的翻拍的处境,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弥补以前版本的缺憾,另一方面是近几年真正好剧本的缺乏,造成各大影视投资瞄准四大名著,其实也潜在着炒作造势嫌疑。

经典必然会面临一次次的改编,就当前热议的《红楼梦》为例,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林黛玉,陈晓旭和蒋梦婕相比,各有特色,很难说那个才更符合名著。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价值观下衍生的影视剧也带有各自不同时代的特色,带来的争议和对比,除了炒作无其他意义。

其实从根本上我们想想为什么近些年“改编”名著之风会愈演愈

烈,从根本上还是由于原创力量的薄弱。荧屏上热热闹闹的古装戏、侦破剧、都市言情片大多大同小异,除了看明星在各种戏里谈恋爱,具有号召力的因素越来越少。这时“改编”经典名著倒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说到底,电视剧的原创力量不强才是根源。

除了名著的改编,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等等也加入了电视剧改编大军。

在武侠剧改编中,张纪中尤为热衷武侠片的拍摄,尤其近年来金庸剧的改编拍摄。不得不说将金庸剧改编电视剧,这让金庸迷又喜又忧。以《射雕英雄传》为例,各大版本近年来层出不穷,有李亚鹏周迅版的,有胡歌和林依晨版的。尤其当年李亚鹏饰演的郭靖引来很大争议,这也是改编之后必然会带来要面对的问题。

在所有题材电视剧中,历史小说的改编的电视剧带来的质疑声无疑是最大的。像《雍正王朝》这类影视剧,在历史学家眼中是容不得一点虚假,虚假多了便不是正剧而是野史。这也给我们提出了,在追求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孰轻孰重。

现代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可以说已经占据电视剧市场的半壁江山,现代小说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去年一部《潜伏》让谍战片有了新的市场,是电视剧让小说有了鲜活的血肉。可以说镜头表现的内容,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外加画外音,这部《潜伏》的精彩不亚于原著。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也是受益者之一,202_年一部关注房价的《蜗居》不仅让演员火了一把,也让大家认识了作家六六。演员、编剧受益的电视剧,今年来也很多。例如海岩剧,石康剧就是很好的例子,从《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玉观音》到09年的《五星饭店》,从徐静蕾、陆毅、孙俪到张峻宁,我们不难发现现代都市小说真的是电视剧剧本很好的来源。

近年改编的电视剧的素材还有很多来自漫画、电影,很多导演在某部电影上映后不久,会趁热打铁的拍摄电视剧版。例如《杜拉拉升职记》,虽说电视剧版的创作人员强调电视剧拍摄和电影是同步的,但不得不说电视剧借了电影的东风。《山楂树之恋》上映不久,电视剧版的《山楂树之恋》也相继开拍,这并非巧合。似乎现在形成一种现象,一部小说必然有两个版本,电影和电视剧,而电视剧就像增肥版的电影,加了许多画蛇添足的狗血剧情使之丰满。

总观电视剧改编的大局,是一部喜剧,喜在电视剧市场的繁荣,人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影视作品,小说的视觉化给读者平添许多乐趣。同时也不得不说是部悲剧,悲在电视剧市场的商业化,悲在原创力量的薄弱,还有人为的商业炒作,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我们在看到许多把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仅创作人员,演绎人员受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大量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在衍生。改编之路到底能走多远,改编之路最终是部喜剧还是悲剧,谁也无法预料,但电视剧自身的原创力才是目前影视人员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播学院 08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200801220221王跃红

第五篇:英雄志读后感

《英雄志》孙晓

英雄志算是一本历史架空小说,借用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为背景,书写了四个英雄的故事:刚正不阿的西凉捕头伍定远为燕陵镖局灭门血案而丢官,被昆仑派追杀亡命天涯进京奔走;书生卢云科举落第,沦落为酒家小二却因世道险恶被诬陷下监狱,在双龙寨英雄的帮助下逃狱后又以书童身份爱上了富家小姐顾倩兮,然而小姐的姨娘却对其出身不屑一顾,将其逼迫离开扬州,在京城遇到被追杀的伍定远,以命相救;伍定远留下做官,卢云却因为书生傲气被排挤,又偶遇了顾倩兮与杨肃观,由此产生误会而心灰意冷,这时遇到了几乎成为他一生好友的将军秦仲海的帮助,受命从军护送公主去西域,立下大功,结果案底被人揪了出来没有得到封赏,秦仲海夜袭县衙威逼县令将卢云平反,并要求他再考一次科举,这一次他终于高中状元,后与倩兮正式订婚;然而秦仲海因身世被揭发,被打入大牢穿了琵琶骨并断腿纹面,得卢云冒死相救,在师父方子敬的帮助下秦仲海最终重新站了起来,接过父亲秦霸先的怒苍大旗,揭竿起义;在卢云的新婚前夜,杨肃观借艳婷和卢云的手,将传国玉玺送入四人共同效忠的善穆侯柳昂天府中,为其带来泼天大祸,柳府几乎满门被杀,而当时正在府中的卢云救出柳氏遗孤(事实上是秦仲海之子)带其亡命天涯,在怒苍山上拒绝秦仲海将孩子交给朝廷的要求并与之恩断义绝,后坠入瀑布,被困十年,被琼芳救出来时早已物是人非,景泰变成正统,顾倩兮下嫁杨肃观,而杨肃观成了实际掌控这朝廷运转的“大当家”,伍定远官至大都督却与爱人艳婷同床异梦,秦仲海的怒苍山却是与朝廷打得有来有往„„

第一次听到“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这个说话的时候我不以为然,根据我多年混迹江湖的经验,这多半又是些年轻的书迷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而且如此霸气的封号下却是这样一个颇为俗套的书名,多少让人有些怀疑。而那时我正逢书荒,《昆仑》、《沧海》连看了三四遍,也正因此,我本着“没有深看就不配批判”的原则决定去看一遍《英雄志》。对这本书我还是有所好奇的,被我翻烂了的《昆仑》都只被认为其前传能与金庸的作品相提并论,何以这本未完结之作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

《英雄志》不像《射雕》或是《昆仑》那样轻松写意的传统武侠把爱恨情仇摆在读者面前,连它的叙述方式都让我一开始感到很难受。各种插叙、倒叙以及故事隐线使阅读并不那么轻松、那么酣畅淋漓。当你看得正要拍案叫绝时,却马上进入了另一个故事;当你终于看懂了先前的铺垫正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时,作者又会抛给你一个看似与主线并无多少关联的故事让你头痛不已(如《小泥鳅的故事》)。这是作者故意给予的痛苦,你却偏偏欲罢不能,因为这也是阅读本该具有的思考乐趣。事实上,抛开读者体验,《英雄志》本身就是一本充满痛苦的书,传说中快意江湖的逍遥自在在书中从未出现,反倒是人人都命途多舛:数月前还是意气风发、御驾亲征的一国之君,数月后便流落神机洞为世人所遗忘;昨天还是手执神剑擒龙天下无敌的剑神,今日便众叛亲离死于非命;上一刻还是国之梁柱圣上心腹的征北大都督,下一刻便被天子诛杀抄家灭族。“人生得意须尽欢”或许是对《英雄志》中人物的最好劝慰,因为在这里,无论你如何权势熏天或是武功盖世,都是暂时的,你永远猜不到下一刻你的命运会发生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配角如此,主角如何能逃脱?

我想起《三少爷的剑》,在序章中,古龙写道:“武侠小说中写的本就是江湖人,可是我现在想写的却有点不同。我想写一系列的故事,每篇故事都以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我想写他们的快乐,也要写他们的痛苦。我想让他们来做一面镜子,让大家都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看出自己应该怎么做。无论如何,他们总是可爱的人。因为他们敢爱敢恨,敢哭敢笑,因为他们讲义气、有原则。人生毕竟也是可爱的。”不错,衣着光鲜、出手豪阔、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英雄背后,也有痛苦的一面,而《英雄志》写尽了英雄的痛苦。

我不得不承认,我不喜欢伍定远,不仅仅是因为文学中的英雄主角没有哪个出场便已三十多岁、一张国字脸还略有秃顶,更因为他的性格。他坚守自己“杀人者死,天经地义”的捕快原则,否则也不会因此差点丢官丧命,但他也有市侩的一面,知道如何把控原则和世俗的界限,知道如何在不打破原则的情况下圆滑处事。可不知不觉中,他的底线已经在慢慢下行。客观来说,伍大都督并没有做错什么,唯一错的是不该对艳婷有所奢求。事实上他一开始也只是希望艳婷能过得开心甚至祝福了她和杨肃观,而当艳婷被托付给自己时,伍定远却无法拒绝,即便知道她爱的是杨肃观,即便知道她是受杨肃观的指示跟自己在一起。艳婷是伍定远的唯一弱点,她放大了伍定远的软弱,不断地拉低了伍定远的底线。伍定远的痛苦由此而来。十年过去了,伍定远娶了艳婷的人,却没得到艳婷的心。毫无疑问,伍定远无比地绝望,否则也不会与艳婷名为夫妻实则如同陌路,他又岂会不知陪在自己枕边的人就是杨肃观安排在身边一直对付自己的二当家。自己十几年的爱却抵不上修罗王的一个吻。十几年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艳婷却没有换得艳婷的一片真心。当初单纯的艳婷变了,变得曾经也待她千般好的韦子壮如今都在背后骂她婊子。而伍定远也变了,真龙之体变成了行尸走肉,一腔热血变得冰冷。“神胎宝血符天录,一代真龙海中生”又如何,他的心已经死了。

杨肃观是是整本英雄志的题眼,是最主要的暗线,不同于其它三位主角,整本书几乎并没有多少以他为第一视角的描写,可他却是唯一一个剧情主导者。人称“风流司郎中”的杨肃观可能是书中最符合英雄外型的角色:外貌俊美、年轻有为、多智善谋、武艺卓绝、年少老成,曾令同样俊朗的卢云称羡不已。可这张“脸”是假的,没有人知道他的真正面目。风流潇洒的治国栋梁却原来满是冰霜,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佛国理想抛却了七情六欲,杀死授业恩师天绝、背叛曾施展抱负的柳门,成了“客栈”中一手遮天的“大掌柜”。客栈的意思,便是说天下一切来人,全是过客,那么所谓的朋友自然也是没有的,在天绝死后唯一能偶尔安慰他的大概只有顾倩兮。在我们俗人眼中,只有两个字能形容--可怜。但杨肃观难道就不会感到痛苦吗?只是因为他背负了太多:杀父之仇、佛国理想。他是《英雄志》中最让人看不透也是最压抑最痛苦的角色,只不过其它人的痛苦在灯下,他的痛苦在无尽的黑暗里。

“英雄”二字秦仲海当之无愧,甚至可以说是英雄志中最担得起这两个字的人。被打入死牢后左腿被施刖刑、脸刺“罪”、琵琶骨被穿、武功尽废,仅凭意志攀爬珠穆朗玛峰而使得阴阳筋脉畅通,武功直追业师。可以说,秦仲海是书中最有反骨最不畏惧命运最喜欢与老天斗气的人。也可能正因如此,他成了书中最洒脱之人,他重新扛起父亲的怒苍大旗不是为了自己做皇帝,只是为了一句“秦仲海此生不跪人”。尽管如此,他也有一道伤疤,那道疤生在自己曾经最重要的朋友卢云额头上。虽然那恩断义绝的一刀只是为了杀卢云怀中的婴儿,虽然秦仲海当时可能便已知道那婴儿是自己的骨肉,但他别无选择。

与伍定远恰恰相反,同样有一根做人准绳的卢云从未放松过,甚至将这条准绳越拉越紧。他有知识分子的迂腐,又不乏才华和毅力,是一个完美的不完美形象,却有无数读者为他这不完美的形象而心折。他的执著、他的善良、他对正义的永恒追求让人感动。同时,这些也为他带来了痛苦,曾经拥有的一切:刚成为深受圣上喜爱的状元郎;拥有最好的朋友,那个后来成为五军都督,天山传人不死真龙的伍定远;也曾经有最好的兄弟,赏识他的才华于困顿之中,同生共死在西北战场的秦仲海;有爱护他的上司柳昂天;有视他如己出的岳父大人;而最重要的,他拥有顾倩兮,这一生中的最爱,那一刻他几乎拥有这世上最美好的一切,可为了“正道”二字,为了保护那个无辜的婴儿,他丢掉了一切。有些人认为改变卢云一生的人是顾倩兮,我却不以为然。顾倩兮给了他爱恨情仇,而顾嗣源才是给了他希望、给了他勇气、给了他将“正道”坚持下去的信心的人。他教会了顾嗣源什么是正道: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而顾嗣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四五十幅血写的正道--告诉了卢云如何去实行正道。“今虽不能视富贵若浮云,然立心之本,岂能尽忘?我身入梏炬,我心受梏方,天地大无耻,吾对之以二字,曰正道”,正是顾嗣源用自己生命写就的《疑公论》让心如死灰的卢云如醍醐灌顶重拾风采。无法承受痛苦如何成为英雄?

其实对于作者而言,英雄志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这本二十年不曾完结的书,也许是孙晓最大的心结。“一九九六年罗彻斯特的夏天,我还记得芳草如茵,那天我写下了“乱世文章”,今天我已四十好几,终于要开始“英雄再会”。”这些痛苦,终于要在孙晓手中结束。

英雄志电视剧改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