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传播力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5-1117161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5 23:32: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传播力

传播力

近几年,传媒界从挖掘受众“注意力”到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已转向全面打造媒体的“传播力”。多数新闻人认为,传播力是指“传播载体的数量,传播机构的数目,从业人员的数量、传输技术、传播速度等,这些硬件构成传播力的基础”。[1]也有人认为:“大众媒体传播力的核心是媒体传播的能力,也就是媒体到达受众并产生效果的能力。一般来讲,到达受众的能力通过收视率、阅读率、到达率、发行量等指标得到体现。这些指标表现了媒体对受众的覆盖程度,或者说受众对媒体的了解程度。”[2]但就其本质而言,媒体影响受众思想的能力才是传播力的真正体现。媒介人员的素质与媒体硬件,可能转化为传播力,也可能没有传播力。弄清这个问题,对提高媒体传播力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传播力究竟是什么?

202_年我提出传播力的概念,并为其做出界定:“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

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3]把媒体“实力与影响力”作为传播力中两个并列的要素提出来,基本概括了它的内涵。但传播力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既有外在的硬件成分,又有内在的软件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征服力。

从外在层次上看,传播力包括媒体规模、人员素质,传播的信息量、速度、覆盖率及社会效果,其中传播效果是媒介传播力的主要表征。传播内容的权威性、媒介人员的素养、媒体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和资本是传播力的五个决定性因素。[4] 传播力类型的演变揭示了其构成的复杂性。传播力首先是由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效率决定的。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媒介不断出现新的传播力,一个比一个有更为复杂、技术参数和传播效率更高。报纸的诞生和发展源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出现了复制传播力;无线电技术催生了信息的实时跨地域传播,出现了征服更大空间的音讯传播力;影视技术使电视走入千家万户,影像生动感人,出现了镜像传播力;得益于计算机和光纤技术的互联网,成为双向、立体和多链接的万维智能传播力。这四种传播力一个比一个让人们观察到更多、更逼真的世界动态,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万事万物,不断产生巨大的传播能量。

传播力虽然直接表现为物质和技术手段的力量,但绝不能忽视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效果。在更大程度上,传播力的构成主要表现为信息形态的感官差别,使不同媒体因信息形式的清晰度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思维反应。一般来说,多感官比单感官受阅信息的方式有更大的传播能量,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传播力依次不断提高,对前一种媒介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由于接受信息的信素由单一走向复合的结果。但从内在层次上看,媒介的传播力最终取决于传播内容的真实准确、立场公正,对事件作出及时、深刻的分析,让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急遽提高。

由此可见,媒介的思想倾向和舆论力量是构成传播力最本质的东西。媒体经常传播正确、积极和健康的内容,不断发出正义的召唤,具有激活受众感官和思想的最大能量,传播力就达到最高的效率。传播力这个最本质的力量,目前还没有受到传媒人的重视,甚至认为这与传播力无关。但大量同比悖反的现象让人们不再简单地从物质角度和覆盖率方面理解传播力,因为这两个要素仅仅是外部特征。比如,具有同样传播技术和硬件设施的媒体,如果传播内容没有鲜活、抓人的思想,受众并不钟情它们的报道或节目,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再如,一个高水平的记者在这家报社没有写出像样的报道,调到另一家硬件相仿的报社则接连发表轰动性的新闻,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这家媒体的传播力有显著提高。这就不能从覆盖率上找原因,而是震撼心弦的报道增强了传播力,从而扩大了覆盖率。

还有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中共从1938年至1946年在重庆创办了《新华日报》,无论报社的规模、通讯手段和印刷设备都不如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和《扫荡报》。《中央日报》几乎都是高学历的大盘记者,邮局送递迅速,又受到国民政府的全力鼎助,但其思想影响远不如《新华日报》。

蒋介石每天必读《中央日报》和《新华日报》,对《中央日报》边读边用红蓝铅笔在文字和标题上做各种记号,最后把带记号的报纸让侍从室送达《中央日报》总编室。社长、总编辑要时时揣摩蒋介石的意图,重要新闻要研究很长时间才敢定稿,新闻内容大都是蒋介石讲话的图解,民众和民主人士都不愿意看。《新华日报》虽然靠报童叫卖,有时还要向《中央日报》借铜模浇铸铅字,但消息真实、快捷,评论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清晨报纸一出,80多个报童在大街小巷一喊,立即被群众买走。报童四处的叫卖声——“新华扫荡中央”,常常挂在重庆人的口头上,一时成为蔑视《中央日报》的戏谑语。这个例子最生动、最准确地揭示了传播力的本质,——媒体的真理性与新闻的真理性,是传播力的思想根基。

二、传播力的思想根基

《新华日报》压倒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和《扫荡报》,是因为共产党的心里有民众,共产党的手里有真理,共产党的报纸合民心,这就有了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媒体主持正义,敢于说真话,勇于为民申冤,从不亵渎和污染人类的精神领地,必然赢得民心,传播力就水到渠成。

媒体为公共利益服务,随时表达人民的愿望,它的传播力是不可征服的。用今天的话说,媒体要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媒体就掌握了真理,聚合了传播力的所有要素,也就打造了传播力的思想根基。

媒介的真理性是传播力的第一个思想根基。占有真理的媒体一定是主流媒体,或最终将成为主流媒体。它们总是积极、主动干预生活,反映大众呼声,对社会冲突和重要事件及时发表社评以示立场,奠定了社会代言人的地位。主流媒体表达主流人群的话语,满足大众知情与表达权的需要,在全社会享有较高的声誉。它的传播力主要表现为,对重要事件的报道不是停留在事实表层,而是深入挖掘深层意义,多以独家新闻、深度报道、宏观分析和预测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这样的新闻媒介总有稳定的思想方向,依靠正义立场把大众凝聚在自己的旗帜下。

新闻媒介自古就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媒介真理性是这种区别的分水岭。近代报刊出现后,正义性媒介总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引导人民清醒地认识现实,指点善恶是非,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如陆定一所说:“有两种报纸,一种是人民大众的报纸,告诉人民以真实的消息,启发人民民主的思想,叫人民聪明起来。另一种是新专制主义者的报纸,告诉人民以谣言,闭塞人民的思想,使人民变得愚蠢。”[5]公正地反映、分析社会问题,发出无畏的呐喊,就是正义性媒介。对社会关键问题掩盖真相,维护少数利益集团的意志,是非正义媒介的基本立场。后者无论如何策划报道,都是与传播力的本性背道而驰的。

新闻的真理性是传播力的第二个思想根基。一切报道真实可信,揭示社会真相,为民解惑,是新闻真理性的直接体现。许多复杂事物的真理性不会自然显露出来,记者揭示事物的真相,必须剥去上面的伪装,破解事实潜在的利害是非。借用海德格尔的话说,真理的本质是“去蔽”。记者拨开事实假象和人为的炫耀等蔽障,再现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是报道走向真理的开始。

真理在语义学上是从属于阐释的,需要记者对事实内在趋势进行点拨。这种点拨不是长篇大论,破坏新闻的具象性,而是借助画龙点睛的评析,挖掘事实的性质。新闻的最大价值在于发现尚未被受众察觉到的隐微,向公众提示要注意的倾向。记者只有从整体上对报道的领域进行充分的观察和研究,分析事件的趋势,就能引导受众认识真理。如果媒体肢解事实或发表歪理,都是对现实的虚假反映,都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无论媒体的实力和记者的能力有多强,这样的报道和言论都不会有传播力。

最后,新闻报道要符合事实的客观分寸,不夸大不缩小,不人为地拔高或贬低宣传内容,是坚持真理的严肃和严谨的态度。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6]既然真理是有分寸的,那么“当我们要认识或谈论物时,必须首先排除任何有可能介入我们和物之间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入到物的无遮蔽的显现中。”[7]新闻的真理性拒绝宣传者把主观愿望插入到新闻事实中,更不允许为了宣传的需要对客观事实进行放大或贬损,摒除这两种倾向,才是符合真理的报道和宣传,才谈得上媒体有传播力。

新闻政策是提升传播力的关键

决定媒介传播力的关键,是媒介执行什么样的新闻政策,坚持什么样的报道立场,这个更重要的问题,被一些传播力的研究者忽略了。媒体报道、传播什么信息,怎样报道、传播信息,它的最高宗旨是什么,都属于新闻政策范畴。重庆的《新华日报》之所以压倒《中央日报》,主要是由于它的新闻政策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符合四万万同胞的民心。

有了正确的新闻政策,即使媒体的实力不佳,仍有较强的传播力;反之,新闻政策错误,即使实力很强的媒体也不会有传播力。强势媒体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大、覆盖率高,而是它能给人们迅速提供许多重要而真实的消息,发表释疑解惑的重大评论,正确指导受众的认识和行动,随之才创造出份额巨大的发行量或覆盖率。这种因果关系取决于新闻政策,而不是取决于市场运作,如果不知发行量、覆盖率来自何处,根本就无法理解传播力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为了维系其存在,设置并使用许多教化机构,诸如各级思想教育组织、学校、文化活动和大众媒介,将爱国心、公共秩序与民族尊严树立在每个国民心中,培养国民的教养和献身勇气,这是新闻政策交给媒体的使命。为此,媒体有义务把公共利益转化为人民乐于接受的秩序,打造社会教化的传播力,落实新闻政策的使命。二者互为动力,互为目的,最终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为此,我国目前的新闻政策充分体现了上述使命的严肃性,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作了完整的表述,可以简单归纳为: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可信;新闻工作要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记者要坚持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全。媒体全面贯彻这个新闻政策,打造传播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也具备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但正确的新闻政策转化为传播力,还需要跨越陌生的职业盲区,培育传媒人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我国传媒界长期缺乏职业训导和职业良心的内化,缺乏从业的善意动机,往往把领导机构的部署作为职业标准。这样一来,我们虽然有好的新闻政策,却难以把它落实到传播力的根基上。实际上,一个传媒人一旦缺乏诚实、公正、宽容、仁爱、正义这五种职业良心,新闻政策的一切要求都会化为乌有,传播力也就虚无缥缈了。

要贯彻新闻政策,必须忠信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职业,媒体应为大众所信赖。思想清晰,说理明白、正确而公允,是优秀新闻事业的基础。新闻记者应当写出心目中认为是真理的事物,避免受本人偏见或他人偏见的左右,不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威逼利诱而逃避责任。广告、新闻与评论均应为公众的最大利益服务,为贯彻和坚持真理而挥洒自如。“伟大之记者,应有大无畏之精神,见义勇为,宁牺牲一身以为民请命,不愿屈于威武而噤若寒蝉。”[8]一个传媒人为了自私或其他不当的目的而利用媒体的权利,就是有意破坏媒体职业的最高精神,不忠于受众对他的信任。媒体对新闻的严重失实或意见错误,不管来自何处,应作迅速而完全的改正。凡导人于恶的报道——假话连篇、吹牛自夸、颠倒是非、愚弄大众等等,将遭到良知的强烈谴责,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传播力。

不错,传播力最终要转化为舆论的引导力,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媒体夹带着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偏见,无法使公众利用媒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就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一切虚构或脱离实际的愿望、猜想和空话都不能纳入新闻报道,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的刚性原则。如果触犯这个原则,媒体的传播力连同舆论导向瞬间就毁于一旦。

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来自媒体给人以教益,给受众一种透彻的理性,引导人民正确认识社会的变动。媒介的导向性不光在于它的现实性,而主要在于人民把它视为比现实更接近现实的潜望镜,知道现实中已经和将要发生什么,如何应对一切。这种社会感觉器官代替了个人的观察,成为社会与国家的耳目喉舌。其次,正确的舆论导向来自媒体的公正和是非分明。过去把报道公正解释为不偏不倚,而把不偏不倚又解释为站在中立立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错误与正确、欺压者与受害者、施暴者与遭难者、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媒体无法也不应站在中立立场评判是非善恶,而只能站在受害者、正义者一方大声疾呼,才是执行正确的新闻政策,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才有真正的传播力。当媒体报道双方争议和冲突的情况,不管记者站在哪一方,都要披露全面的事实。一旦记者更多地选择了对某一方有利的事实,而掩盖另一方的真实事实,人们就可能据此得出不全面、不公正的结论,新闻导向就要偏离真理。

最后,媒体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让受众注意到媒体的存在,吸引人们踊跃受阅它的报道,争取第一个获得对事件的定义权。正如西方学者所说:“我们是一个媒介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什么事物不是和媒介发生联系的──一些事物或是由媒介发起,或是受媒介的影响,或是被媒介强化了,或者由媒介居间联系。没有在媒介中报道的事物,等于社会中根本不存在。一个事物在传播媒介中争得一席之地,是为了在社会上争得立足之地,在产生一切作用之前,首先争取让社会注意到它。”[9]这意味着,媒介只有赢得受众,才能赢得舆论,这既是传播力的标志,又是新闻政策正确的必然结果。做到这一点,那些媒介没有报道的事物似乎就不存在、而世界没有的事物由于媒介的捏造而让人们信以为真,——就不再蛊惑受众了,这就是新闻政策产生传播力的非凡效果。

本文注释:

[1]孟锦:《舆论战与媒介传播力关系探微》,载《军事记者》202_年第10期。

[2]张明、赵铭:《直面媒体碎片化趋势》,载《广告人》202_年第6期。

[3]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3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2_年3月版。

[4]参见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40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_年3月版。

[5]陆定一:《人民的报纸》,原载1946年1月11日重庆《新华日报》。

[6]《列宁选集》第4卷,25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33页,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8]徐宝璜:《新闻纸与社会之需要》,见《新闻学》12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德)维尔弗雷德?布莱多编:《媒介与社会》,15页,斯图加特版,科学出版公司,1990年版。

来源:网络

第二篇:传播力的较量

传播力的较量

国内媒体人大概没想到,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自己竟然和马来西亚政府一道,成为备受争议和指责的对象。

作为搜救工作进展信息的来源,这两个对象的表现着实让公众看得着急上火。马来西亚政府表现笨拙,搜救工作朝令夕改,重要信息模棱两可,调查结果一再自我全盘否定;国内媒体倒是非常用心尽力,但力气总使不到位:重要信息靠翻译,核心信息拿不到,传谣辟谣轮番上阵,蜡烛“鸡汤”不停歇。

从国家形象的层面上,马来西亚政府公信力大降,人心尽失;而从新闻专业的角度看,国内媒体的传播力也同样令人失望,正如一位评论人所说,很多报道仍然“停留在粗浅的表面”。

实际上,假如你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原始、粗陋的传播模式,还有暴露出的不负责任甚至打破道德底线的工作态度,“粗浅”还算是个客气的评价。

事件发生后几天内,“飞机迫降于南宁”、“飞机降落在印度洋某小岛上”、“飞机掉头回飞”等小道消息,在舆论场里来回轰炸。甚至只需一个电话就可求证真伪的内容,很多官微、“大V”、知名媒体人仍然不假思索随手转发。少之又少的专业分析淹没在巨大的谣言浪潮里,掀不起一丝波澜。

虽然多数小道消息很快就被更权威的官方来源认定为谣言,很多传谣者也例行作了原创辟谣或者转发写有真相的微博,但这似乎只是徒增点击量和传播量而已。只要看谣、传谣然后再辟谣,这样的轮回传播也能产生“新闻”,一时间“新闻”量翻番,阅读量激增,造成舆论场看似热闹的景象。真相没来临之前,就这样虚无地喧闹着。

常被评价为最讲究实用主义的国人,此时却没有表现出这一特质。按理说,实用主义会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239人生死未卜,搜救任务紧迫。人命关天之际,最大的实用莫过于找飞机、救乘客。发谣言、点虚拟蜡烛、写煽情特写,能发挥什么实际作用?

潮水散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表面的专业精神问题翻个篇儿,专业水平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不传谣、不点蜡,国内媒体依然扭转不了局势。

也许航空领域的知识晦涩难懂,但反观国外媒体淡定得令人艳羡的专业表现后,一波又一波读者、观众的批评声向国内媒体袭来,批评声里多少也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不要再说读者、观众不识货,专业新闻曲高和寡。专业不专业,一眼便知。

当然,批评别人只是动动嘴、敲敲键盘的工夫,辩驳声也并非没有,不少前线记者来倒苦水,全国至今培养了几个民航口的专业记者?重大突发事故有没有健全的报道机制,尤其是发生在国际领域的?涉及国家层面的信息有无对外透露的出口?从硬件到软件,样样都不给力,还可以做更多更好的期待吗?

实际上,中国媒体在全球大事件报道的较量中不给力、不突出,并不难理解。再说,我们有多少行业能在国际上名列前茅?行行似乎都有一个差不多的特点:有量无质。进军世界500强公司,基本靠垄断国企;世界名校排名,只有一所大学挤进前50,还是第45位;在世界媒体实验室评选的202_年首届世界媒体500强中,虽然中国内地占据42席,在参选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四,但大陆上榜媒体的第一位已经是世界第69名,42家媒体的平均营业收入只略高于美国的八分之一。

一切尚未登上排行榜,单纯指望媒体业一枝独秀也是不现实的。媒体业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靠一腔理想热情就能保证长期稳定地供应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媒体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整体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的提高,也仰仗人才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媒体行业要反思,但要反思的,并不光是这一个行业。套用里尔克的话,“哪有什么传播力而言,专业意味着一切。”后半句,适用于三百六十行。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第三篇:“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

“好故事”的对外传播力

记得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期间,就读过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她采访基辛格、阿拉法特、布托等著名政治人物的报道,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我进入新华社对外部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对人物报道也情有独钟,当年的深刻影响开始显现,只是我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名人。

如今我从事对外报道已经24年了,至今已采访了近百位文化艺术及科技界名人,作品在海内外报章杂志发表,产生过较大反响,其中《访李政道博士》和《送别冰心》被收入中小学课本沿用至今。

202_年,我将曾经采访过的40位文化名人专访重新补充整理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大家:40位文化名人采访记》一书。应《对外传播》杂志之邀,结合这本书从挖掘“好故事”的角度,谈谈多年从事人物报道的经验和体会,既是总结,也是分享。

以文学为入口的记者生涯

我的记者生涯是以文学为入口的:我做人物报道是从采访作家开始的,因为我本科是学文学专业的,对现当代作家作品比较熟悉,于是就从采访作家开始。从当初熟悉这些作家的作品,到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作品之外的人生经历,这是记者得天独厚的视角,也是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早期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采访,是听说夏衍去世,编辑部派我去位于北京六部口的夏府采访。闹中取静的老北京四合院,灵堂布置在西侧的一间客厅里,菊花挽联,人来人往。望着他曾经坐过的藤椅,我忽然感到自己来晚了一步:为什么没有在他健在的时候采访他呢?尤其是在看了他晚年写的《懒寻旧梦录》之后,更想听听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惜„„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开始“抢救式采访”――寻访那些依然健在的现当代文化艺术大家。于是,冰心、杨绛、季羡林、端木蕻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很快采访的领域就从文学拓展到艺术、科学和人文。多年后,一个时代的群像,渐渐地清晰起来。

这些人物报道在海外播发后反响都非常好,因为海外读者对这些作家并不陌生,他们很想知道这些作家的近况和完整的人生故事,有些读者读过这些作家写的小说但并不了解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有些读者虽然没读过作品但对这些作家的名字耳熟能详,所以这些文化名人报道刚好满足了他们了解名人背后故事的需求。记得1994年1月下旬我在值班时根据国内报道编了一条《曹禺病重再度住院》的消息,没想到在海外引起高度关注,很多海外报纸都采用了这条消息。于是我马上联系曹禺先生的夫人李玉茹进行详细采访,对曹禺晚年的生活作了更为详尽的报道。1996年12月13日,全国作协、文联大会召开在即,突然传来曹禺去世的消息。他任职文联主席多年,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谁来执掌全国文联充满悬念,也成为海外关注的焦点。凭着之前采访李玉茹建立起的联系,我第一时间赶到设在曹禺家中的灵堂,并再次采访了李玉茹,一篇《文坛巨匠曹禺安然辞世》的稿件迅速向海外播发,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也在报眼的位置刊发了这篇报道,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

经常有年轻记者问我,怎样才能写好人物报道?我也曾在新华社对外部做过“人物报道的十大关键词”的业务培训,在高校新闻系也做过“人物特稿采写:别样人生的发现之旅”的讲座。归结起来,我认为人物报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做足功课,这听起来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确实非常重要。因为指望在一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就充分了解一个人是不现实的,所以采访前就必须尽可能找到关于这个人物的各种相关资料,全面熟悉他,并且梳理出采访中提问的线索,做到有备而来;二是要挖掘出故事,好故事不仅能使报道生动,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读者常常是因为记住了故事而记住了这个人物,生动、有趣的故事常常能使文章增色不少。所以,好故事的感染力是惊人的,但提炼故事的能力却需要千锤百炼,不妨向电影学习讲故事的技巧;三是要在采访中观察和捕捉细节,这不仅能增加报道的感性元素,使报道更生动,而且有些细节本身就有特别的寓意,它能反映出一些被采访者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好故事的传播力因其感性色彩而更易打动人心

前不久我在香港采访时遇到一位香港学者,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关于内地的负面新闻传播得更快?他得出的结论很出人意料:因为这些负面新闻里面有故事,人们在传播故事时格外有兴致,听者也爱听有细节的故事。而我们的正面报道中常常没有故事或缺乏有生动细节的故事。所以,“有故事”的负面新闻比没有故事的正面新闻传播得更快。

这件事让我重新思考“好故事”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换句话说,感性传播相较于理性传播来说更为受众喜闻乐见,这种更加丰富、有趣和生动的传播方式效率更高。

1994年7月,我第一次采访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时候,他刚从巴黎举办个人新作展归来,那一年他75岁,在画界已声名鹊起,但还没有被普通读者尤其是海外读者广泛认知。从跟他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一生中三次到访巴黎:一次是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以中法交换生的身份远赴巴黎,学习3年多后于1950年回国;1989年他在经历坎坎坷坷后再访巴黎,写生一个月后与这座城市依依惜别;1993年11月,吴冠中三赴巴黎,这一次他携“吴冠中水墨新作展”而来,并载誉而归。以这三次别具意蕴的艺术之旅为线索,《吴冠中三度巴黎行》一文被海外多家媒体采用,产生很大反响。较之报道画展成功或平铺直叙画家艺术成就,这样于近半世纪的艺术求索中一波三折的故事,是打动海外读者的关键。

人们的意识活动中感性层面更活跃和直接,因此感性传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既是价值沟通也是信念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因为被打动的读者成了主动的传播者,他们可以以微博、微信、跟帖等方式展开网络传播。互联网时代的沉浸式传播,使得每个人都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传播者,换句话说,以往的“口口相传”,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升级换代,微信、微博上的发帖和分享,其传播效果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好故事的传播效率自然也更高。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当202_年6月林徽因百年诞辰之际,因应海外读者对“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热诚关注,我采访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写了《音容宛在魅力绵延百年――儿女眼中真实的林徽因》,透过她女儿讲述的故事还原一个曾经激情绽放、也曾贫病交加、最后憾然凋谢的林徽因的一生。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令充满传奇色彩的林徽因的形象更为贴近、丰富、立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篇: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202_-7-11编辑李雪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有力批驳,针砭要害、揭露本质,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第五篇:如何创作出传播力更强的软文广告

往上推软文城 www.teniu.cc

专注新闻软文营销推广

如何创作出传播力更强的软文广告

什么叫软文?所谓软文,它是相对于硬性广告而言,它是由企业的文案策划人员来负责撰写的一种“文字广告”。运用各种文笔手法,利用文字的感染力提高文章的阅读性,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文化或产品打广告。因为,软文会给人带来一种像文学又像生活的感受,并没有像硬性广告那样直接体现广告主题,等到你发现这是一篇广告文章时候,你已经掉入了被精心设计过的“软文广告”陷阱。什么是网络软文?就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平台,主要以文字为载体的一种广告宣传方式,目前已经成为企业进行网络推广的一种常用手法。网络传播软文的类型形式有:正面宣讲式、故事嵌入式、借助热点式、经验分享、寻求帮助式、幽默式等。

个人把以上软文推广效果划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原形毕露。如:新闻类的软文,软文主要介绍产品的功能、效果、例子之类的真实内容,有很明显的广告痕迹;第二、笑里藏刀。如论坛的软文,一般开始只会通过事件、故事吸引受众,在不经意间再插进产品的信息而达到宣传目的,明人能看出有广告痕迹,但受众会接受甚至会进行信息转载的传播;第三、水过无痕。广告信息比较难被发现,但是广告产品在很明显的地方出现,受众不仅对软文的信息全盘接受,并且会做出病毒式的传播,这是最高境界。

这里,为大家介绍几种让传播力变得更强的创作方法,给大家交流下。

一、如何构思出软文的传播点

如何构思出具有创意的传播点?软文的传播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眼”。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产品,才能达到符合产品的特性,让产品宣传效果最大化呢?是正面宣讲式、故事嵌入式、借助热点式,还是经验分享、寻求帮助式、幽默式?秘诀是:根绝自己的传播平台和产品特性去定。如果您认为在天涯“天涯杂谈”版块上,消费者或者受众比往上推软文城 www.teniu.cc

专注新闻软文营销推广

较感兴趣,那您就可以用故事嵌入式、借助热点式、幽默式这3个作形式为软文的写作形式,从而根据文体形式构思出强悍的传播点。选取构思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故事、角度,以全面的视角,精准的表达,独特的见解,穿透全文,凸显出产品的价值,让大家参与到其中进行发表。

二、如何撰写标题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软文标题是受众判断软文是否值得浏览阅读的关键因素,软文的标题讲究什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标题必须具有穿透力,能吸引人的兴趣。标题类型有:争议热门型,叙事故事型,经验分享型,排名评比型。根绝你构思的文体表达形式而你定标题。正面宣讲式则用平实的语言把文章内容表达出来;经验分享式则用轻松随意的口吻方式进行介绍。在标题上突显出标题的重要性在很多文章都有提到过,这里就不展开详细的解说了。总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三、软文正文写作技巧

首先,明白软文的内容是受众需要看的。有了一个精彩的标题后,就看软文的内容了,必须要有足够的料,菜才会更香。只要能够满足了受众的需求,还怕软文没机会扩散吗?实事求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把产品介绍出来,如果您对产品足够好,受众会自然变成您最伟大的“推销员”,不断的为您的产品进行人群传播。这是最原始的病毒传播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通过口碑效应,使信息不断扩散。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热衷于把自己的经历以及体验告诉别人,这种口碑传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虽然,这个方法开始不会很见效,需要一段周期时间,但是后期效果十分明显。如各种载体上介绍化妆品功效的相关软文。

其次,切记不要为了软文而写软文,创意也很重要。互联网总是不会缺少话题和焦点,如今网络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借助社会热点事件,借力发力。软文的写作方式可往上推软文城 www.teniu.cc

专注新闻软文营销推广

借用网络上的淘宝体、凡客体、海底捞体、甄嬛体等,都是很好的创意点。

如果,软文要能达到我上面所说的第三种境界:——水过无痕,几乎让人看不出是广告痕迹,那创意是必不可少的。今年上半年网络上病毒传播最出名的恐怕是“杜甫很忙”了。原本以为只是小学生上学无聊恶搞出来的几张杜甫画像,却在网上得到大量转发,之后不断有帖子、微薄开展活动进行模仿改图上传,让杜甫迅速“走红“。到现在,估计很多人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在网上被疯狂传播的“杜甫很忙”系列图片,大部分都是出自团队成员之手,是为了帮“成都杜甫博物馆”做的策划,目的是引起更多人对博物馆的关注。

四、结合传播平台,策划并撰写软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广工具不可忽略。网络软文的载体包括博客、微博、论坛、门户网站、邮件、QQ等形式,无论哪一种载体,只要能引起网民大量的的评论和转载,才能算是具有传播力的软文。在这个网络爆炸时代,什么信息都要讲究个时效性,快速传播和广泛传播才能看到效果。网络软文,更要借助媒介来实现其价值。你要翘起地球,还得需要一个支点呢,而这个支点相当于软文的推广媒介。

我们在选择媒介时,要根据受众的生活习惯,他们接触什么媒介我们就用多用什么媒介,再撰写软文的内容,做到媒体与内容的精准性。如你的产品是手机,需要在天涯上发布,假如你的软文采用的是正面宣讲式,你可以把软文发表在“IT视界”板块中的“手机空间”里。如果你想放在“天涯杂谈”上,软文的形式就要变得灵活些,可用社会热点或者幽默式,吸引更多人参与。

现在网络中的媒介载体有:百度文库,百度百科,QQ空间,MSN,邮件,博客,微博,视频、图片,网站等都值得我们去关注。任何一个网络的媒介,只要被我们善加利用都将爆发出不可估量的力量。

其实,要写出具有传播力的软文,归纳起来最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受众,而是媒介。往上推软文城 www.teniu.cc

专注新闻软文营销推广

将受众感兴趣或者想知道的用最合适的媒体传达给他们,再将宣传信息巧妙的融合到文章重点或者灵魂中去,让他们觉得有价值。最后,网络软文写作还是要靠自己去多想多写多总结来不断提高。大家平时可以经常看猫扑和天涯论坛,一些热门或者回复率高的帖子,肯定藏有独特的写作技巧,还有多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的图片、视频、文字,你总会发现意外的收获。

传播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