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15-1093828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6 20:04: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

北平人馋。馋,据字典说是“贪食也”,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美味当前,固然馋涎欲滴,即使闲来无事,馋虫亦在咽喉中抓挠,迫切的需要一点什么以膏馋吻。三餐时固然希望膏梁罗列,任我下箸,三餐以外的时间也一样的想馋嚼,以锻练其咀嚼筋。看鹭鸶的长颈都有一点羡慕,因为颈长可能享受更多的徐徐下咽之感,此之谓馋,馋字在外国语中无适当的字可以代替,所以讲到馋,真“不足为外人道”。有人说北平人之所以特别馋,是由于当年的八旗子弟游手好闲的太多,闲就要生事,在吃上打主意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各式各样的零食小贩便应运而生,自晨至夜逡巡于大街小巷之中。

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平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像谜语一般的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的吆喝声,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有过改变。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现在让我就记忆所及,细细数说。

首先让我提起“豆汁”。绿豆渣发酵后煮成稀汤,是为豆汁,淡草绿色而又微黄,味酸而又带一点霉味,稠稠的,混混的,热热的。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细丝,加芹菜梗,辣椒丝或末。有时亦备较高级之酱菜如酱萝卜酱黄瓜之类,但反不如辣咸菜之可口,午后啜三两碗,愈吃愈辣,愈辣愈喝,愈喝愈热,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止。北平城里人没有不嗜豆汁者,但一出城则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没有喝豆汁的。外省人居往北平三二十年往往不能养成喝豆汁的习惯。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其次是“灌肠”。后门桥头那一家的大灌肠,是真的猪肠做的,遐迩驰名,但嫌油腻。小贩的灌肠虽有肠之名实则并非是肠,仅具肠形,一条条的以芡粉为主所做成的橛子,切成不规则形的小片,放在平底大油锅上煎炸,炸得焦焦的,蘸蒜盐汁吃。据说那油不是普通油,是从作房里从马肉等熬出来的油,所以有这一种怪味。单闻那种油味,能把人恶心死,但炸出来的灌肠,喷香!

从下午起有沿街叫卖“面筋哟!”者,你喊他时须喊“卖熏鱼儿的!”他来到你们门口打开他的背盒由你检选时却主要的是猪头肉。除猪头肉的脸子、只皮、口条之外还有脑子、肝、肠、苦肠、心头、蹄筋等等,外带着别风味的干硬的火烧。刀口上手艺非凡,从夹板缝里抽出一把飞薄的刀,横着削切,把猪头肉切得出薄如纸,塞在那火烧里食之,熏味扑鼻!这种卤味味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煨煮熏制中有特殊的风味,离开北平便尝不到。

薄暮后有叫卖羊头肉者,这是回教徒的生意,刀板器皿刷洗得一尘不染,切羊脸子是他的拿手,切得真薄,从一只牛角里洒出一些特制的胡盐,北平的羊好,有浓厚的羊味,可又没有浓厚到膻的地步。

也有推着车子卖“烧羊脖子烧羊肉”的。烧羊肉是经过煮和炸两道手续的,除肉之外还有肚子和卤汤,在夏天佐以黄瓜大蒜是最好的下面之物。推车卖的不及街上羊肉铺所发售的,但慰情聊胜于无。

北平的“豆腐脑”,异于川湘的豆花,是哆哩哆嗦的软嫩豆腐,上面浇一勺卤,再加蒜泥。

“老豆腐”另是一种东西,是把豆腐煮出了蜂窠,加芝麻酱韭菜末辣椒等佐料,热糊糊的连吃带喝亦颇有味。

北平人做“烫面饺”不算一回事,真是举重若轻叱咤立办,你喊三十饺子,不大的功夫就给你端上来了,一个个包得细长齐整又俊又俏。

斜尖的炸豆腐,在花椒盐水里煮得泡泡的,有时再羼进几个粉丝做的炸丸子,放进一点辣椒酱,也算是一味很普通的零食。

馄饨何处无之?北平挑担卖馄钝的却有他的特点,馄饨本身没有什么异样,由筷子头拨一点肉馅往三角皮子上一抹就是一个馄饨,特殊的是那一锅肉骨头熬的汤别有滋味,谁家里也不会把那么多的烂骨头煮那么久。

一清早卖点心的很多,最普通的是烧饼油鬼。北平的烧饼主要的有四种,芝麻酱烧饼、螺丝转、马蹄、驴蹄,各有千秋。芝麻酱烧饼,外省仿造者都不像样,不是太薄就是太厚,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总是不够标准。螺丝转儿最好是和“甜浆粥”一起用,要夹小圆圈油鬼。马蹄儿只有薄薄的两层皮,宜加圆泡的甜油鬼。驴蹄儿又小又厚,不要油鬼作伴。北平油鬼,不叫油条,因为根本不作长条状,主要的只有两种,四个圆泡联在一起的是甜油鬼,小圆圈的油鬼是咸的,炸得特焦,夹在烧饼里一按咔喳一声。离开北平的人没有不想念那种油鬼的。外省的油条,虚泡囊肿,不够味,要求炸焦一点也不行。

“面茶”在别处没见过。真正的一锅浆糊,炒面熬的,盛在碗里之后,在上面用筷子蘸着芝麻酱洒满一层,唯恐洒得太多似的。味道好么?至少是很怪。

卖“三角馒头”的永远是山东老乡。打开蒸笼布,热腾腾的各样蒸食,如糖三角、混糖馒头、豆沙包、蒸饼、红枣蒸饼、高庄馒头,听你检选。

“杏仁茶”是北平的好,因为杏仁出在北方,提味的是那少数几颗苦杏仁。

豆类做出的吃食可多了,首先要提“豌豆糕”。小孩子一听打糖锣的声音很少不怦然心动的。卖豌豆糕的人有一把手艺,他会把一块豌豆泥捏成为各式各样的东西,他可以听你的吩咐捏一把茶壶,壶盖壶把壶嘴俱全,中间灌上黑糖水,还可以一杯一杯的往外倒。规模大一点的是荷花盆,真有花有叶,盆里灌黑糖水。最简单的是用模型翻制小饼,用芝麻作馅。后来还有“仿膳”的伙计出来作这一行生意,善用豌豆泥制各式各样的点心,大八件、小八件,什么卷酥喇嘛糕枣泥饼花糕,五颜六色,应有尽有,惟妙惟肖。

“豌豆黄”之下街卖者是粗的一种,制时未去皮,加红枣,切成三尖形矗立在案板上。实际上比铺子卖的较细的放在纸盒里的那种要有味得多。

“热芸豆”有红白二种,普通的吃法是用一块布挤成一个豆饼,可甜可咸。

“烂蚕豆”是俟蚕豆发芽后加五香大料煮成的,烂到一挤即出。

“铁蚕豆”是把蚕豆炒熟,其干硬似铁,牙齿不牢者不敢轻试,但亦有酥皮者,较易嚼。

夏季雨后照例有小孩提着竹篮赤足趟水而高呼“干香豌豆”,咸滋滋的也很好吃。

“豆腐丝”,粗糙如豆腐渣,但有人拌葱卷饼而食之。

“豆渣糕”是芸豆泥作的,作圆球形,蒸食,售者以竹筷插之,一插却是两颗,加糖及黑糖水食之。

“儿糕”,是米面填木碗中蒸之,咝咝作响,顷刻而熟。

“浆米藕”是老藕孔中填糯米,煮熟切片加糖而食之。挑子周围经常环绕着馋涎欲滴的小孩子。

北平的“酪”是一项特产,用牛奶凝冻而成,夏日用冰镇,凉香可口,讲究一点的酪铺发售,沿街贩卖者亦不恶。

“白薯”(即南人所谓红薯),有三种吃法,初秋街上喊“栗子味儿的!”者是干煮白薯,细细小小的一根根的放在车上卖。稍后喊“锅底儿热和!”者为带汁的煮白薯,块头较大,亦较甜。此外是烤白薯。

“老玉米”(即玉蜀黍)初上市时也有煮熟了在街上卖的。对于城市中人这也是一种新鲜滋味。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北平没有汤圆,只有“元宵”,到了元宵季节街上有叫卖煮元宵的。袁世凯称帝时,曾一度禁称元宵,因与“袁消”二字音同,改称汤圆,可嗤也。

糯米团子加豆沙馅,名曰“爱窝”或“爱窝窝”。

黄米面作的“切糕”,有加红豆的,有加红枣的,卖时切成斜块,插以竹签。

菱角是小的好,所以北平小贩卖的是小菱角,有生有熟,用剪去刺,当中剪开。很少卖大的红菱者。

“老鸡头”即芡实。生者为刺囊状,内含芡实数十颗,熟者则为圆硬粒,须敲碎食其核仁。

供儿童以糖果的,从前是“打糖锣的”,后又有卖“梨糕”的,此外如“吹糖人的”,卖“糖杂面的”,都经常徘徊于街头巷尾。

“爬糕”、“凉粉”都是夏季平民食物,又酸又辣。

“驴肉”,听起来怪骇人的,其实切成大片瘦肉,也很好吃。是否有骆驼肉马肉混在其中,我不敢说。

担着大铜茶壶满街跑的是卖“茶汤”的,用开水一冲,即可调成一碗茶汤,和铺子里的八宝茶汤或牛髓茶固不能比,但亦颇有味。

“油炸花生仁”是用马油炸的,特别酥脆。

北平“酸梅汤”之所以特别好,是因为使用冰糖,并加玫瑰木樨桂花之类。信远斋的最合标准,沿街叫卖的便徒有其名了,而且加上天然冰亦颇有碍卫生。卖酸梅汤的普通兼带“玻璃粉”及小瓶用玻璃球作盖的汽水。“果子干”也是重要的一项副业,用杏干柿饼鲜藕煮成。“玫瑰枣”也很好吃。

冬天卖“糖葫芦”,裹麦芽糖或糖稀的不太好,蘸冰糖的才好吃。各种原料皆可制糖葫芦,唯以“山里红”为正宗。其他如海棠、山药、杏干、核桃、荸荠、桔子、葡萄、金桔等均佳。

北地苦寒,冬夜特别寂静,令人难忘的是那卖“水萝卜”的声音,“萝卜──赛梨──辣了换!”那红绿萝卜,多汁而甘脆,切得又好,对于北方煨在火炉旁边的人特别有沁人脾胃之效。这等萝卜别处没有。

有一种内空而瘪小的花生,大概是检选出来的不够标准的花生,炒焦了之后,其味特香,远在白胖的花生之上,名曰:“抓空儿”,亦冬夜的一种点缀。

夜深时往往听到沉闷而迟缓的“硬面饽饽”声,有光头、凸盖、镯子等,亦可充饥。

水果类则四季不绝的应世,诸如:三白的大西瓜、蛤蟆酥、羊角蜜、老头儿乐、鸭儿梨、小白梨、肖梨、糖梨、烂酸梨、沙果、苹果、虎拉车、杏、桃、李、山里红、柿子、黑枣、嘎嘎枣、老虎眼大酸枣、荸荠、海棠、葡萄、莲蓬、藕、樱桃、桑椹、槟子……不可胜举,都在沿门求售。

以上约略举说,只就记忆所及,挂漏必多。而且数十年来,北平也正在变动,有些上贩由式微而没落,也有些新应运而生,比我长一辈的人所见所闻可能比我丰富些,比我年轻的人可能遇到一些较新鲜而失去北平特色的事物。总而言之,北平是在向新颖而庸俗方面变,在零食小贩上即可窥见一斑。如今呢,胡尘涨宇,面目全非,这些小贩,还能保存一二与否,恐怕在不可知之数了。但愿我的回忆不是永远的成为回忆!

第二篇:《小贩保罗》读后感

《小贩保罗》

——读后感

Paul the Peddler,中文译为《小贩保罗》,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小说家霍瑞修.爱尔杰编著。

主人公保罗是一个聪明、勤劳,有商业头脑的少年,他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父亲的不幸去世,保罗一家陷入困境之中。弟弟年幼,却钟爱画画;母亲体弱多病,只好在家做些手工细活;14岁的保罗还未享受完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保罗卖过幸运奖券,当过报童,做过搬运工……几乎所有街头小贩能做的生意,他都尝试过。面对现实的困境和生活的艰辛,保罗不屈不挠,因为他明白全家的生活与开支只有依靠他那微薄的收入。他依靠勤劳、诚实,赢得了顾客和伙伴的尊重。经过努力,保罗最后有了属于自己的货摊,并开始了新的生活。回顾着过去的一幕幕,把困难化作不断前行的动力,他明白以后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自己,但什么也不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只要拥有不断进取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顽强奋斗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第三篇:城管如何管理小贩

近年来,城管暴力执法和小贩暴力反抗的事件频频发生,引发强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是舆论对于城管暴力执法的谴责;另一方面是城管执法人员背负的压力,纷纷表示有苦说不出。如何破解城管困局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难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缓解。

第一,政府要限制或取消小贩必须要有合法的目的。当然政府要限制城市的小贩显然有合法的目的:一是为了交通秩序,二是为了他人的生活安宁,三是为了公共卫生等。太多的小贩会影响交通,在小区可能影响居民生活安宁,不卫生的食品可能使人生病甚至造成公共卫生问题。基于这些理由,政府可以对小贩进行管理。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构成剥夺小商贩经营权的理由。因为,小商贩的上街销售产品是一种生存方式,生存的需要肯定高于一些人对秩序的需要。

第二,即使政府有权对小贩进行管理,但管理的手段必须适当。政府的管理只是为了让小贩不影响交通,不影响他人生活的安宁,不要出售不卫生的食品、让人吃坏了肚子,也不要把街上卫生搞得乱七八糟。这就是政府的管理目的。出于这样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就是让他们规范、有秩序,而不是取缔他们。为了街头交通和卫生秩序的目的,政府就不能采取把人抓起来的手段,也不能将小贩的生存工具给没收、给毁掉,只能告诫他们遵守秩序,或给予轻微的罚款,劝离现场等。如果只是为了城市的街头秩序和一些人有碍观瞻的需要,就用暴力来取缔和驱赶他们,就是杀鸡用牛刀,执法的手段过当,也是违法的。城管的不合法性更在于它的手段的严重过当,用一种很暴力的手段维护城市的光鲜靓丽,这种政府过度管理,使城管陷于全民的指责和公愤之中。

第三,政府相关部门要降低办证门槛。很多商贩其实也想办证,有个固定的地方开小摊,把卫生搞好。但是政府办证的门槛太高,他们想办却办不了。所以他们才会非法的在街上开小摊,并且为了躲避城管方便跑才在街上乱摆,并且这些小摊是流动的所以根本没办法保证街道的整洁卫生。

第四篇:想北平

想北平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那就是乡情。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的最精妙的诠释。今天,让我们与老舍一起去体验北平的生活,感受他内心深沉的情感。

1、关于老舍的常识

老舍(1899-1966),满族,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著作颇丰,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等。

2、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1936年的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而那时的北京不但失去了国都的地位而改称“北平”已经有八年,并且伴随着华北局势的日益吃紧又逐渐沦落为岌岌可危的“边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舍应上海《宇宙风》杂志有关北平的征文写下了这篇散文.二 基础知识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辜负()菜圃()粘贴()粘合()鲜嫩()廿七()匀调()什刹海()愧杀()悠然()2.文学常识填表空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__舒庆春______,字___舍予_______, ___满__族,北京人。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骆驼祥子______》、《 四世同堂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月牙儿______》,短篇小说《___赶集________》,剧本《___龙须沟______》、《茶馆_________》等,老舍写___长篇小说_____和_剧本______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___骆驼祥子_______》、《__四世同堂_______》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曾因创作优秀话剧《__茶馆_______》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感受北平景物

1﹑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 请概括.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北平的特点是:环 境——“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

第四段写北平城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人们容易着摸,容易获得安适,快乐的感觉”.”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种身心俱释的感觉只有在非常熟悉,亲切地环境中才能获得,只有孩子在母亲的温暖,宽厚的怀抱中才能获得.布局——“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第五段突出北平布局和建筑的特点:疏朗,空阔,既有人工的创造又有天然的趣味,两者融为一体,很好的体现了古人一直崇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日常生活——“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第六七两段将笔触伸向北平的街巷,城郊甚至农村.这些花,菜,果子多姿多彩,生趣盎然.北平虽是大都市,却紧连着园林,菜圃和农村,虽身居闹市却能享受大自然慷慨的奉献.景物充满生趣.生活在其中的感受的是:“安适”、“温和”、“匀调”、处处自由而赏心悦目、生活富有情趣、悠然享受清福.2﹑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来写北平的特点?

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①衬托。欧洲四大历史都城文中涉及到巴黎,美国、伦敦都是用来衬托北平特点的(板书中具体体现)。

②对比。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与北平对比。都是大都市,但北平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快乐而安适,还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最可贵的是“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3.这部分语言有何特点?

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五﹑感受作者的感情

1.作者反复说我对 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

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4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 ”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

例第1节:“我的北平”;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3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平喻为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2.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束全文,这一笔好在哪里?

①联系题目:“想北平”,本文是作者客居青岛时写的一篇散文,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想”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念。思念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乡当然要落泪。

②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③.点明题意,照应开头落泪才足以将内心表达出来,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把“想北平”的感情推到高潮,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六﹑【合作探究】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写北平,为什么为什么偏偏只写了北京的环境、布局和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而不写北平的名胜?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正体现了老舍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他只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或者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恐怕只能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

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

七﹑【总结提升】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本文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1)选材:在众多繁复的材料中精心选择自己 具有独特感受的东西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2)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地方特点,细节描写,如第四段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表现了北平生活环境的宁静快 乐舒适。

(3)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当堂训练】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2、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1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月光饼。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结合句意亦可)

14、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15、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或衬托);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16、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能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课后写作训练】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畅谈 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要求运用衬托的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第五篇:想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三则

教学设想:

牵一发而动全身——爱的真情诉说。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然而,爱到深情时往往意塞笔滞,千言万语凝于毫端而难以成文。老舍又该如何表达这浓烈的爱意呢?这是个有趣而有价值的命题。老舍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这份情感:首先,爱的深沉——承认这是说不出的爱,知道得太少无法说,爱得浓烈无从说,言语贫乏无能力说;然后,爱的表达——对比中突出北平的特点,选择平凡的事物表达深沉的爱意;最后,爱的极致——意犹未尽,黯然落泪。鉴于此,本次教学试图以“爱的真情诉说”为纽带带动对全文的赏析。

打开思想的重门——对话中感悟故园之恋。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漂泊的游子对故乡深沉的爱恋,而剖析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北平主要特点为教学重点之一。故乡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名词,而且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并指导学生在作者、文本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对话。教学目标:

1、紧扣老舍爱的表达方式,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对比”等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揣摩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与漂泊的旅人的乡愁。

2、教给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的学习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也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人揉碎信纸无数,也无法寄去对故园的问候。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他也曾漂泊海外多年,回国后一段时间又在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工作,对北平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情。这篇文章就是写在1936年他在青岛工作时,就让我们通过阅读《想北平》,透过他的双眸,和他对话,走进他的心灵世界。板书:想北平。

2、课型简说:昨天晚上我到了咱们班,向大家询问上课的建议,有同学建议我不要总是老师讲,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比较好。我听了很受教诲,同学们认真地预习了课文,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了许多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二、文章结构梳理

1—3小节——说不出的爱 4—7小节——爱的表达 8小节——爱的极致

三、交流对话

1、王铭同学课前问我,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而文章中多处提到“说不出”,或者改成“说北平”,不也挺好吗? 为什么想?爱的特点? 提示:

“想”的背后是无尽的爱,深沉的爱,是情感的表达。“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情味淡了,“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因为“想”才说的。

2、讨论对话栏中的问题

(1)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说不出来,请结合1—3小节进行思考。板书: 说不出的爱 知道得少——无法说 爱得深沉——无从说 言语贫乏——无能力说

(2)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提示:

和什么比较——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

比较什么——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 特点概括——复杂而又有边际、热闹而不失安静——完全舒适 人为之中显自然——使人自由 花朵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3)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 提示:

作者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的特点的画面和事物:如“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这些描写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是最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是整日坐在书斋里的作家写不出的,同时也渗透着他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对北平的喜爱与思念。

小结: 老舍表达爱的方式和角度是独特的,没有大声呼喊,再次大段抒情,而是在比较中突出爱,在近乎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流淌爱意。板书:爱的表达 比较手法平凡视角

3、问题探讨

(1)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为什么要写母亲?对全文有没有特殊的作用?(王超、张恒溥)(2)“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怎么理解,为什么说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李志、李毅、张亚庆、魏星等11位同学)

(3)第1、2、3小节全是作者的抒情,意思无非是说“这种爱无法表达”,这样写太浪费笔墨,空洞而直白,不如删去,留下一句话“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样简洁明了,岂不更妙?

(吕欣等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归纳得出的问题)

提示:说不出是有层次的:说不出的客观原因——说不处的内在原因——想说的冲动。这样写情感跌宕起伏,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为下文作了铺垫。(4)“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为什么会寂苦?

(张楠、高银、李勇斌、王涛)

提示:两个层次:A、安全感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巴黎太过空旷,似乎没有依靠感,而北平既复杂又有边际,有安全感,还能触摸到她的文化和诗韵;B、同时巴黎过于喧闹,使人疲乏,而北平动中有静,使人完全安适。附加:“北平像太极拳”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离谱了?(李扬)(5)关于“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的理解 A、“落泪”能不能删掉,直接写流泪是不是太做作了?

B、我仔细读了这句话,感觉到情感十分强烈而厚重,可能不单纯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那么简单,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魏星、陈亚蓓等8人)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华北危急,北京危急。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老舍《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板书:爱的极致 落泪

三、感悟升华

1、美读文章:朗读作者爱的诉说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语段,品味其中的情感。(陈梦之、李毅、束安新、张楠)

2、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漂泊的旅人深沉的乡思吗?

四、课堂总结

1、良好的问题意识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对话是打破作者和读者、作品和读者隔膜的最好方法。而对话离不开对文章字、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

3、爱的表达是一种艺术。

附录板书: 爱的真情诉说 想北平

说不出的爱 爱的表达 爱的极致 知道得少

爱得深沉 对比手法 落泪 言语贫乏平凡视角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冯兴龙 文本简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教学重点:对比手法,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学难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3.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语言进行评点交流。设计理念

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预习:了解老舍的生平,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故乡是一个人的根,它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学习了“古典的乡愁”和“漂泊的旅人”这两个板块,我们对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比较充分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第三个板块“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PPT显示作家介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老舍先生的特质说出来,把老舍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二、文本研习

1.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从“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人眷恋之情了,强调的是故园之思;而如果是“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罢了。“想”强调的是思念,是主观情感的表达;“写”是描写,更强调客观性。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3.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2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3节)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和他平凡、淡泊的平民气质。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1)“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2)“怎样写”

主要是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写的,用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和“我的北平”进行比较,衬托北平特点。

衬托手法: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4.“说不出”三个字出现了多次,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不出”?先反复朗读2、3两节再回答。明确:

因为爱得刻骨铭心,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言有尽而爱无穷。

出现了四次,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因为老舍认为自己不是诗人,不能够“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一切语言都是无力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5.“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明确:文章的最后一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学生自由读,彼此讨论揣摩,尝试把情读出来】 明确:“落泪”两个字要满含深情,应该重读;“想念”两字要包含一些无奈,节奏要慢。还要突出“真”字,把“呀”的语气读出来,稍微拖长一些。五个字整体上节奏要缓慢一些。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三、品味语言

老舍的文字就是这样明白如话,天然成趣,读来则又情深意长;他的话又京味十足,让你倍感亲切。

【学生轻声诵读,修改评点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尊重个性化理解】 学生朗诵课文,选取文本中的一两处语段进行品味,修改并小组交流预习时写在对话栏里的评点文字。

四、布置作业

1.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见“读本”)。

2.选取你家乡给你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事物,写一篇热爱家乡或思念家乡的文章。教学反思

《想北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一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重在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它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一角度选取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体味文本的对比手法,学习文本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渗透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理解远离故乡的游子的深深的乡愁。

2、研习文本是这一专题的学习方式,其操作模式所运用的方法自然成为难点。

四、教学方法

1、以学生阅读思考为课堂教学主线,以教师启发点拨为主导,以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训练为主要课堂活动,评点、交流、朗读、讨论。

2、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的老舍。(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二)研习课文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画出来加以 体味。

2、请大家用一个字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3、老舍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呢?

分析:老舍对北平的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爱。北平对于老舍来说就像母亲一样给与了他生命,北平孕育了老舍。所以老舍说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 同时北平给与了老舍最初的知识和印象,“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给所赐给的。”老舍和不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老舍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融入血液。

4、那么在老舍的眼里,他所深爱的北平是什么样子呢?你能在原文中找到吗? 分析: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人为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爱北平→赞北平→想北平)

5、可以说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老舍先生主要采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来凸现北平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分析:对比。凸现特点,体验真切。

6、“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老舍如此的想念北平,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北平呢?

分析: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三)深入探究 请大家再读文章,将你感到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环节较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取舍,学生无法深入研究老师可以设计下列问题引领探究:

1、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分析:(1)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2)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是他的“平民意识”体现。

2、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分析: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四)仰望大师——结语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