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精神家园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15-1113225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2 21:13: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精神家园

困境与出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重建

——基于价值论视域的若干思考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波兰来客》

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它所生活的家园,动植物依赖于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家园,以觅食,迁徙,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来维持着生命的延续。而人不仅是一种肉体存在物,更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人的生存不仅需要自然家园的基础物质提供,更需要精神家园的灵魂依托与心灵慰藉。

当代,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历史经验证明,每当一个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往往面临着价值观的困惑与裂变。当你谈论人的理想信仰,人的美丽梦想的时候,当你努力想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时候,当你坚守道德伦理之底线,做人做事之尊严的时候,有人却视其为最后一只天鹅的哀鸿,视其为最后一曲渔舟唱晚的叹息。30年前的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30年后的网友调侃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伴随经济发展物质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正在受着无情的撞击。

一、何谓“精神家园”?

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除了自然家园建设,社会家园建设,精神家园建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精神家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定性、定位、定向三个维度来给以完整解释。

第一,定性问题。就特点而言,精神家园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内化于物质生产活动中的意义之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也就出现不同的精神文化,从而也表明了精神家园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精神家园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认可度最高、最具有普适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精神家园是大众化的信念、信仰,在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由于人们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人们寄希望于神灵,通过巫术、祭祀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对于现代化的人们来说,精神家园更是一种灵魂皈依之所,一种思想寄托与心灵的安放。当然,精神家园并不是玄而又玄之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琢磨不透的虚幻存在,它与我们当代实践具体结合,它不仅仅停留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更与当代人们的命脉紧密相连。

第二,定位问题。作为人们普遍认同、普遍适应的精神家园,它是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它是中华民族华夏儿女历经几千年的思想演进结果,它包罗万象,既有土生土长的中原华夏文化也有各种外来精髓的不断补充。它就如此活生生的存在于神州大地之上,为人们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指南,为人们灵魂皈依的一种依托,为人们自我迷失中的一股信念。因此,“共识”“共生”“共建”“共享”是精神家园的独特优势。

第三,定向问题。前面已经提到,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僵化、教条的固定观念模式。因此,精神家园应当符合当代具体实际,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走传统老路,恢复过去文化传统,也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从洋媚外”移植外来文化。

从价值论观点来看,事物客体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而主要在于它对于主体产生的结果以及主体的价值取向。现代人们更多的只将物质层面的提升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而忽略了自我实现,忽略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精神归属。因此,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人性奴化、犬儒行为比比皆是,而这时,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二、荒芜的“精神家园”及其严重后果

回顾人类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都有自己的精神意识困惑。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计》中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也面临着人性迷失和严重精神危机的挑战。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一方面躲避崇高,放逐理想,追求享受,另一方渴望无私,呼唤大爱;我们一方面嘲笑雷锋是傻子,另一方面又盼望我们时代的能够有雷锋一样的英雄„„面对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缤纷万花筒,面对处于极速变迁中的中国社会,我们不得不疑问,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如何寻回精神家园。在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中,个人如何追寻安身立命之所,灵魂归依之家。个人又如何坚守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屡屡出现的道德失范,人们在短暂物欲满足麻痹后的彷徨、失望、自我迷失,人们自我认同感的下降和理想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无不在诉说着对于重建我国当代人精神家园的渴望。

首先,失去家园感的民族是无望的民族。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现代化虽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伴随民族的现代化历程的是对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当我们面对着千篇一律钢筋水泥的城市,当我们以巨大的的环境破坏换取经济的短暂畸形增长市,当我们不再满含乡愁而是无限凄凉目睹乡村之时,当我们不是静坐先祖坟前把酒话桑麻而是草草走完祭祖形式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走到了她的尽头。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堂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一语中的道出了一个强大民族之所以强大,在于有一颗不可征服的民族心,这颗心的硬核就是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

其次,失去家园感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精神家园是一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内在根基和价值认同。市场经济固然是法治经济,是诚信经济,但若将一切人均单向度的视为经济人这既不合理也是不合乎人性的。没有对法的精神的共识,没有对诚信的敬畏之心,没有共享道德信仰的基础平台,所有的外在规则都将名存实亡。失去精神家园的社会注定沦落为机械的,没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一个没有善恶,只有输赢的社会,一个成则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一个为达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社会,注定是没有生机、荒芜的社会,人人蝇营狗苟,驱去复返。那么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社会,共圆梦想成真的现代化社会也不可能从一片精神荒漠中崛地而起。

最后,失去家园感的个人是孤独的个人。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说“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的快乐,就像某些由于无知、偏见或蓄意曲解我们的意见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我们认为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不受干扰。构成快乐生活的不是无休止的狂欢、美色、鱼肉及其他餐桌上的佳肴,而是清晰的推理、寻求选择和避免的原因、排除那些使灵魂不得安灵的观念”。(苗力田,古希腊哲学,640)显然,结论不证自明,物质鱼肉、佳肴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只是停留于此或者只是沉溺于其中获得短暂满足,人们是不会拥有幸福感的。若没有理想信念、将物质享受作为最终的价值追求,那么必然导致精神家园的迷失。柏杨指出“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柏杨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窝里斗”“奴性”“不团结”等一系列丑陋现象,是恶化的人际关系的见证,是失去家园呵护的恶果。面对这个所谓“唯有冷冷的钱在流动,唯有孤独的我在徘徊”的世道人心,个人终将在纷繁迷离的社会中孤独前行。可是“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每一颗星固然是孤独的,但是希望在于若能共享同一个天空,就能在孤独里得到慰藉和力量。

三、重建“精神家园”的可能路向

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心灵安顿自我实现的需要,若只是一味将物质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那么必然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评判发生扭曲也将导致社会畸形甚至出现后退。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步入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翻都不是当代人们的终极价值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每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达到身心和谐,最终达到“真、善、美”的终极价值境域,那么这才是个体的最终价值实现。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在社会合力的作用下,社会也将和谐、全面发展。对于人们心灵皈依,价值终极境域的精神家园建设可以从道德伦理复归、理想信念重建、制度安排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道德伦理的复归。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农业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儒家思想与家族式生存方式紧密相连。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精神归宿和心灵安顿起了重要作用,“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原则,孟子后来又提出“孝悌忠信”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序列,人性善的“四端”之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而“道德价值,是指人的行为能够满足人们社会关系的需要,维护和促进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结构和秩序的稳定和发展。”(李德顺·《价值论》,96)对于构建精神家园,我们当然不能丢掉优良的文化传统。虽然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趋于多元化,但是毕竟我们是黄河流域的华夏儿女,精神文化当然有它的地域性特征,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精神家园建构应当让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复归,重拾传统伦理道德结合当下实际社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理想信念的重建。当代人们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导致自我认同下降,自律性迷失,越来越多人沉溺于物质生活,惶惶不可终日。理想信念的树立对于精神家园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信念、信仰、理想是三种最典型、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价值观念基本形式。对于信念各家说法不一,李德顺认为,信念是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告诉我“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因此信念对于价值定向具有重要作用。而当信念具有一种普遍适应、总体性作用时,信念就是一种信仰。信仰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则是看见我们相信的。理想是人们最高的价值追求,对于理想的确立,有助于激励人们现实的活动行为,而并非只是沉溺满足于现状。精神家园是形而上不可捉摸的,却又真实存在的,理想信念的正确树立可以让精神家园更加完善也对于人们现实行为做出更加有效的指南。

制度安排的完善。胡适曾经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德伦理可以约束君子,而对于唯利是图之人,无视道德无视法律之人,那么首先只能用法律制度来将其进行强制性约束。当然,我们并非否定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而一味强调注重伦理道德、精神家园、精神生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政府法律制度的完善避免让蓄意入法律空子之人得逞,也避免其行为对社会产生不良示范或影响。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知者无畏”,当人们物质生活过于匮乏,当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一方面可能是单个个体对于理想制定过高、天方夜谭,另一方面可能是现实的制度逼迫人们走投无路,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因此,政府对于制度的完善仍然需要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方向,避免一劳永逸的想法,关注民生问题一直是政府需要时时刻刻注意的方面。

四、结语

精神家园的构建将一直是一个永久性话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精神家园的构建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定位。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灵安顿之所,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精神文化建构,但是只要它是使你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动力,是整个时代普适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指南,那么它就是你的精神家园,那么它就是整个社会的精神家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202_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上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在演讲会上如是说。

作者 杨雪

第二篇:精神家园

哲学家认为,“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够独立思考。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作为一个亘古弥新的哲学命题一直在困惑着人类。当然一个普通人,也没有必要都去探究那些高深的命题。但作为每个社会的个体,要在现实中生存的自在和快乐,就必须得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市场竞争激烈。追求财富,崇拜时尚,寻找剌激,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有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裹挟中,往往迷失了方向,越来越失去自我而成为空心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便是人生这种虚无感的真实写照。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似乎已经拥有了一切,但却并没有从所拥有的东西中得到快乐。相反,社会上有的人在物质上或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却生活得很愉快。

"我思故我在".不管在任何时代,人都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如果一个人失去生活目标,一味执着于追求金钱和沉溺于低俗的享乐,而缺少精神理想方面的追求。这样的人必将混沌一生,致死也弄不清生命究竟所谓何事,人的一生究竟应该如何度过?那么这样的生命有何意义,价值又在哪里?这种生活只会感到痛苦,只会感到空虚和无聊。如果当消极自私的人生价值追求一旦形成主流,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滑坡,那人类文明又如何才能得到进步,社会又怎么能够走向和谐呢?

一个人想要追求生命的意义,提升人生的价值,就需要抛开凡尘俗事,跳出狭隘的视野。健全自己的人格,坚定崇高的信仰,树立远大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但要关心自我,注重个性发展;更要关心他人、社会、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事业。只有把自己的人生与大众的利益,与崇高的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懈地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虛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其实,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找家园,寻找精神可以停靠的港湾。构建精神家园,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和思考。只有通过学习,通过读书,用崇高的思想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在滚滚红尘中,找到一方净土,让心灵得到平静和安宁,最终拥有一个超越世俗和个人物欲的精神家园。

人生因精神而富足,人生也因精神而高贵。在崇尚时尚,追求个性,文化多元的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不同的活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为一种高尚的目标活着,为一种坚定的信念活着,为一种美好的理想活着,具体说就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活着,人生就会开阔和大气得多,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滋味,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精神之所以能成为家园,因为它给我们支撑的力量,然后愈久弥香。

精神家园,是血与火的洗礼,是心与灵的对白,是悲与喜的浓缩,是爱与恨的交织,是梦与搏的精髓。

巴金说:“那个独自坐在江边钓鱼的人是谁?哦,是庄子!面对楚王的盛情相邀,他指着水中的乌龟说,我宁愿像它一样,自由自在地曳尾涂中。在那个纷乱的岁月中,庄子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那个辗转于各诸侯国的大门,矮小而匆忙的身影是谁?哦,是孔子!本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孔子穿梭在碰壁与追求之间,但我想,他的精神比谁都充实。可见,一个人保持信念,追求不止,他的精神家园就不会空。记住:生无所息。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找到了一份恬静,在“淤泥”和洁净之间,他找到了

一个黄金分割点。他是一个人生的爱好者,把积极的入仕与消极的隐居协调起来,形成了他中庸和谐的精神人格。

夕阳下、老树旁那辆熟悉的轮椅,那是史铁生的。他是残疾的,他的生活是不便的。但在那荒废的园子里,在看着落日,在倾听虫鸣,在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力量,找到了健全的精神家园,他以缺陷的身体重新成为上帝的宠儿。还有属于他自己所追求或守望的一方精神家园,正因此人生显得有意而伟大。

偏激的顾城承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精神家园。鲁迅用他的笔呐喊要救国救民,普希金用决斗维护着爱情,弥尔顿在失乐园中释放热情……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追求和维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因而显得伟大。

文学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学引领我们走进历史,与名人交流对话,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用心去品味文学,就能与文人的精神世界共鸣,于此,定能体味人世间许多东西是相通的。贾谊《过秦论》,让我了解了两汉文章的雄建;竹林七贤更让我认知了两晋文章的睿智; “山气日益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的南山鸟语花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又似轻实重地将他的精神世界层层剥开,展露人前。李白、王维带来了唐诗的浑厚潇洒,君不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开阔胸襟,君不见他斗酒十千的万丈豪情。延续着诗风,宋代,苏轼用词表达豪放;清代,曹雪芹却用《红楼梦》向我们诉说着人间冷暖,说不完的是是非非,追求自我的苦闷,向往美好生活的呐喊。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词,我们感受到的是古代圣贤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以及为实现理想付出的努力。

然而,精神世界是没有国界的。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表现老人与海的搏斗精神,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表现欧洲的生活风情,每个作者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贝多芬看见了月光,温柔地浸满盲女充满期待的目光。他的心在颤动,他的手在飞舞,他的灵魂在如纱的月光中格外闪耀,仅是那瞬间的触动,一首如月光般的曲子便从此流泻在世间每一个角落,如月光手帕上绣满了他在人间的爱。梵高看见了一片氤氢着生命气息的向日葵,他看见了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于是挥动画笔,用色彩记录这一感悟,陶醉了几世几代人。

纵观古今,诗人在山川中寻求他的精神支柱;画匠在日出日落间寄托他的理想;哲人在历史画卷中参悟不变的真理;政客从古书古语总结历史的遗训……

博客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博客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也没有商场的见利忘义,更没有情场的见异思迁。这里,只有博友们的执着,他们在自己的芳草地上,拼凑着或甜美、或苦涩、或平淡、或门留芳百世的方块文字。所有的博文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缩影,是人生苦难的写照,是痛苦心情的渲泻,是人生的最好总结。有句话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我喜欢在与博友的交流中充实,读博,尤如漫步花前月下,体会着“心与心的对流”;写博,则如异乡遇知己,再现着“灵与肉的结合”。耕耘在这小小的天地里,看着博友充满爱意和睿智的文章,我常常感动,相信感动是一种养分,滋养我寂寞心田,使我认识了心心相印朋友,虽然彼此相见,但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它的确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火热激情的季节里,家园的花儿正鲜艳怒放。

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我们身处何位,只要我们生生不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在物欲横流中独存一颗平衡淡薄的心灵,那么我们既能享有物质带来的充裕,也能享受精神家园的宁静、和谐、淡雅。

第三篇:共建精神家园

“共建精神家园”

---------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可口可乐公司一行感悟

各位领导老师,两会学生干部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人文学院广告学专业的林欣儒,现任人文学院团委副书记一职。很荣幸能够参加省团委组织的百期万名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在这里收获与成长。

此次培训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价值是很高的。不仅有著名讲师的授课,还有参观可口可乐公司与武警军营的认识实践内容。讲师们授课的内容的精彩暂且不谈,单单在可口可乐公司认识参观就让我收获颇丰。

不知大家有没有去可口可乐公司参观过,可供大家感触的点有很多。比如全自动的生产流水线,自动灌装、包装、检测、激光打标„„整个生产线每分钟可以生产饮料几百瓶,需要的员工却只四五个足够。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许多机电的同学看到都自豪的说这是我们这个专业人才的功劳,对于专业也更加的热爱,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机电让生活更美好。当然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让我为我的专业感到骄傲的却是公司里满满几个屋子,记录着公司一路成长、壮大的历程的影集图片、产品,和生动的企业文化墙。

从一进公司大门,到生产线,休息区,随处可见可口可乐中国一直秉承的八个大字:“积极乐观,美好生活”。这作为可口可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宣言,还被分为了七个小点来诠释:多元化饮料选择:作为全方位的饮料公司,向不同年龄,拥有不同生活习惯的消费者提供在不同场合所需要的饮料是他们的承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各类活动帮助和鼓励消费者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水资源管理:将饮料及生产中所用的每一滴水安全回馈到自然环境中。节能环保:增长业务,但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实现各个生产环节的节能减排,提高冷饮设备的能源效率,并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可持续包装:让旧包装不再是废弃物,而是宝贵的可再利用资源。公益关怀:我们要以“真情、真心、真爱”积极全心地投入到各项公益事业中去,让我们业务所在社区受益。为员工创造安全开放的工作环境:构建开放、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潜能,不断创造卓越,并将每一小点都配上了可爱的图标来生动的展示。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每一个员工都积极工作着,哪怕辛苦,哪怕疲惫,都快乐着。他们在工作时,在休息时都能看到公司一路走来的脚印与公司宣传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这种积极的企业文化,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工作不是多么的功利,因为他们心系于此。可口可乐公司的品牌价值也在于此。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超过5000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从1886年创立以来,一直以其可口的碳酸饮料系列产品风靡全世界,历经117年长盛不衰。是世界第一大品牌。

这世界第一大品牌也不是没有出过事。早在1999年,法国一些小学生就出现过饮用后中毒的事件。前些日子,就在我们长春,可口可乐旗下美汁源果粒橙也出现过中毒事件。虽然如此,最终事到如今,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继续相信他。原因其一是可口可乐公关危机做的好,其二也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大品牌。

记得我们讲企业文化的专业老师说过:哪怕你们今天晚上潜入可口可乐的工厂,把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工厂全都炸掉,第二天,他们依旧可以凭借“可口可乐”这四个字东山再起。前后不超过24个小时。品牌实力强大的可怕。这力量来自于哪里呢?我终于知道,这强大的实力绝对不仅仅是来自于可口可乐的配方,他更多是来自于可口可乐致力于传达给每一个员工以及每一个消费者的,那口碑相传的八个大字:“积极乐观,美好生活。”可口可乐公司真正践行了这些,不仅让企业文化墙上的标语随处可见,公司从创始到现在,所有的产品、包装、历史都记载在公司文化馆里。这也让员工们更加热爱这个企业。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

其实,不仅仅是企业、公司是这样的,我们的班集体,学生团体更是这样。只有让每一个成员了解这个团队,了解我们的集体,并参与进来,才能热爱这个集体,这个团队。并且,这个团队是要有一个好的,积极地核心文化,与其说企业文化很重要,不如说集体文化、团队文化很重要。部队如何无坚不摧,战士们为何所向披靡,这不仅来自于硬件,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更为重要。来引导,影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积极乐观的面对工作、学习、甚至是娱乐。这样,每一个成员干工作,爱工作,有高效率又有归属感。如果不是有让员工们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员工们可口可乐如何走过这么多年,经历无数重大事件屹立不倒?如果我们班集体、学生团体没有团队精神,如何凝聚人心,让校园生活更和谐?

一个团队的核心精神,凝聚力就是这个团队最大的资本,举个另外例子:202_年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捍马汽车的举措,引起全社会的哗然与广泛关注。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最后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仅有财富资本是不够的!国际上,并购失败案例的比例超过70%,而其中的70%以上都是由于企业文化整合的失败。面对文化强势的通用汽车和悍马品牌,名不见经传、毫无跨国并购经验,最重要的是缺少核心团队文化与社会责任感的腾中重工能行吗?

这次我们大学生骨干班的学习,我们十一个人作为一个团队,为着学习知识并给长春工业大学争光的目的,每天同进同出,团结一致。这种团结让其他学校的同学都羡慕不已,纷纷加入我们,我们的团队在这四天中不断的壮大,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刻的感受到一个团队的集体精神居然这么有魅力和号召力。

这就是十七大为什么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化”是指教化,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活全民族的创造性智慧,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民具有高远的志向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和鼓舞全体人民共同前进。好的文化对人的促进作用和精神引领是不可限量的。最后我想送给老师和同学们可口可乐中国那八个字:积极乐观,美好生活。这是我在大学生骨干班学到的,是可口可乐这个世界第一品牌奉行的,也是我们大学生骨干班对于老师与同学们的美好祝愿。希望大家都能积极乐观,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第四篇: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数学科学学院104班张婷20102201215四川,这个历来固若金汤的天府之国,这个曾经抵御住日寇铁踢践踏的中国大后方,在202_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动山摇、江河断流、生命涂炭,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摧毁了美丽的家园,吹灭了骨肉同胞的生命之火。

温家宝总理:“我只要十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消防官兵:“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李连杰:“全世界都在关心灾区的事,我们是一家人。”

被救者:“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但我知道你们为了谁。”

成龙《生死不离》歌词:“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割腕自尽的受困老人:“这里危险,放弃我吧!”

这一句句感人的语言,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也震撼了全体中国人。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持,中华大地到处都是爱的声援。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在面对生死磨难时,是什么让他们舍己为人。自从上了梁老师的课后,我明白,是他们的心中有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坚不可摧。地震只会折断房屋的脊梁,但不能折断中国人的精神脊梁;灾难只可能摧毁我们的家园,但不能摧毁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是指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园既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也具体个体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顿感、温馨感和光明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何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指出:“大凡一个国家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展,便能成功。但是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里所言之“道德”,便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里的道德我认为它包含古代的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今天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传统的精神家园的核心价值则体现在“忠、孝、仁、爱、义”;还有改革开放后“开放与包容”的胸怀。

然而在现今社会,高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相对而言精神生活越来越空虚。黄、赌、毒等丑恶之风盛行,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蔓延,贪污腐败、唯利是图大行于市,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已渐入走入迷途。我们又该怎样去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呢?首先,我认为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我们的精神家园大多数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道、佛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其次,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才会积极进取的决心,才能抵制住各种诱惑,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五篇: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在《一只独立独行的猪》中写到他插队时遇见的一直脾气怪异的猪,它从不在圈里安静的吃食或和其他猪们打闹,最后甚至跑出生产队,变成一只野猪。

我确实那样欣赏它。反抗了人类施加的束缚,它选择生活在废弃的稻谷地理,白天它可以放肆地去大野食,晚上在地理看星星。

如此惬意,如果我懂猪的思想,我定会从它满意的哼声里,了解它对自己精神家园的热爱。

我的精神家园,也诞生在一片自然里。

在我还馄饨无知时,郑渊洁的《红沙发音乐城》为我的精神家园塑造第一块基石。那是一个藏在沙发后的小人国的音乐世界。从此,我的世界有了色彩斑斓的童话和不绝如缕的音乐。

曹文轩的草房子为我的精神家园构造了结实的框架。我让我的灵魂飞过千山万水,在那水草丰美的油麻地和桑桑,秃鹤相遇,纸月为我歌唱,朱二麻子横肉的脸上满是笑意······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我的精神家园安上门窗。我看到车水马龙的洛阳,去往风沙漫天的敦煌,恍惚间,都江堰还继续着千年的流淌·······

我的精神家园是由书籍构成的,书籍是我精神家园的砖瓦和房梁。

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失意时痛哭流涕的依靠,得意时谆谆劝诫的警示;是外出时无所不知的同路者,是归家时灯下温柔述说的枕边人。

这是我像燕子一样一点一滴用唾液和稻草筑起来的世界。

却不得不道一声“可惜”!因为我正与它渐行渐远。

我如今的家园里,没有了王小波,史铁生。只有语文和数学迎接我。我从“秦孝公据西汉之固拥雍州之地。”的读书声醒来,在“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的背书声中昏昏欲睡,此时此刻,我多想回到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应该在王小波笔下的泥水洛阳,飞雪长安里。李靖在公共浴室和波斯人抽着大麻烟,红拂在洛阳城的大街上闲逛,虬髯客偶尔打一双草鞋,练习着天下无敌的剑术·······

这是我精神的空间,这是我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一生坚守之所在。

精神家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