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老王》课堂实录(肖培东)
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老王》课堂实录(肖培东)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生:老师好。(掌声)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有特点。你来说。生10:“那儿”。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你再来读读。生13再读。
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生14:大部分人。
师:大部分人,这个“有人”会是谁的呢?身份?职业?……生活得好,高官,没事情去找老王?大家说这个“有人”会是谁?……(有学生在位置上说)对,也就是那一些人力车夫,或者跟他生活得很近很近的那些人。再来看看,“这老光棍”,“这”这个词是什么意味? 学生沉默。
师:说话不要看着文本,平时我们说“这”……“你这人”,“你这个样子”,这个“这”我们大家发现是一种什么样感觉?不尊敬,嘲笑,嘲讽,这些同学们都说出了,再看看,这个“这”还不够,还给他加上什么词,“老光棍”!一重打击再加一重,说明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还有一个词你得注意……我要听一听你说。生15:不老实。
师:骂人家不老实,你又犯了前面的问题,“不老实”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再看看这个句子“这老光棍”……大家觉得哪个词有味道?…… 生15:“大约” 师:为什么?
生15:应该……不确定这种猜测。
师:还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是不是啊?所以这种词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冷漠、炎凉,以取笑别人为乐,所以读好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可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文革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一起来读一读两段话……怀着感情。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希望你把“更深的不幸”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来试试看。生16读。
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起男同学,声音稍微加重一点。男生齐读。
师:(生16)请坐。记住啊,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学们,老王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的年代,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述老王的不幸,那么这篇文章最多只是一段动情的往事,或者是一滩苦难的泪水。可是杨绛她觉得不够,那么撩开“不幸”的面纱,再想想看,联系全文在老王不幸的身世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不幸吗? ……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来,你来说。生17:我认为还谈到了一种悲哀。不幸是老王的不幸,而悲哀指的是那些不同情老王的人,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师:听懂了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了老王的不幸,更是写了老王以外也许也包括作者在内的某些人,是这个意思吗?……你不要忙着点头哦,不要急着给我的话下结论。或者说你想从老王的不幸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先坐。
师:再来,你来说。除了写老王的不幸,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8沉默。
师:要想。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你来说。
生18:我认为把老王写得更加的不幸,只是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是为了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黑暗,哪些文字可以说明? 生沉默。师:杨绛先生这篇文章里面竟然有对当时年代的针砭,你找出来了没有? 生沉默。
师:我倒挺欣赏你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的更深的不幸,其实就是折射了那个年代,是不是?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段落,第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从第一句到这里,先来找找这个女同学(生18)所说的对当时年代的一个针砭,你觉得同学应该是哪句话?哪句话有味道,对当时的年代的针砭?来,你来说。
生19: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师:为什么?
生19:因为不敢乘是这个社会太混乱了,她觉得没有安全感。师:为什么他的先生可以乘三轮呀?……杨绛先生自己管自己逃命? 生19:因为老王送他。
师:老王送他,老王送两个人不行吗?…… 师:这句话有味道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不敢”,为什么不敢?你说。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就讨论他这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我也想讨论这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师:你说这句话是写什么?
生20:她不敢让其他骑三轮车的人载她,她比较信任老王。师:她不敢就上去吧……钱钟书先生已经坐在三轮车上,为什么她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要挤公共汽车,同学们? 生20:怕老王太累了。
师:对了。怕老王太累了,因此这句话里是不是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对吧,两个人,因太累,她就冒着天热去挤公交车。好了,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还有没有?你再来说。生18: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
师:哪句话?不要告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哪句话有当时的黑暗的感觉?就你读过这一段的文字里面。要静下心来读。一起再来读,同学们。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师:你来说。
生21: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师:你觉得哪个词有意思? 生21:“不知怎么”。师:怎么说?
生21:“不知怎么”就是莫名其妙
师:其实,你说他的这条腿被打,怎么了,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原因呐?知道。杨绛先生故意玩这个噱头,幽默了一下,但是我们就可以知道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是怎样遭到迫害与摧残。很好,同学们,看到吗,这就是学习。刚开始还发现不了,慢慢读出一点感觉,最后有感受了。
师:好了,这里有一个年代的特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不知怎么的……走不得路了”,还有没有?在下一段,再找。在(从)幽默调侃中看出了那一个年代的特点,还有,在下一段里面,看看这次哪个同学能够找到。你来说。生22:还没找到。
师:好,继续看。看看,你能找到吗? 生23:没找到。
师:我们还是读,好不好,来,就来读读看,你把第一段,就那段话读读,“我们从干校回来……”
生23读: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找到没有同学们,就这里,有一句话其实也暗暗隐含着杨绛先生对那个年代的砭讽,知道吗?
生24:知道。他并没有什么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对。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人当成了“货”。看似一句戏谑、调侃,其实就说明在那个年代人其实真的已经不像人,是不是,知识分子关牛棚,底层人民受摧残,因此你说人还是人吗?所以,同学们,感受出来了,这些句子都隐含着作者在叙述过程当中潜隐着的时代针砭。因此我们讲,在写老王的不幸当中,其实就隐含着社会的不幸、年代的不幸。已经慢慢地剥开了这个内核,把老王的伤口捧给我们看的时候,其实也开始把那个年代,造成老王伤口的那个年代剥给我们看了。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话(课件上),在幽默中请你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
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好,因此我们看出来,在不幸的经历的过程当中,隐含着时代针砭。那么还有没有?写老王的不幸,其实也表现出了我的什么,刚才我们说了,我对这个不幸的老王的同情,善良,比如说我不愿意上他的三轮车,怕给他增加负重。还有呢?越是写这个人的不幸,其实又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这个人的什么,善良,老王的善良,说说看老王善良在哪里?联系全文。
生25:我一定要给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师:送钱先生,一送,还有二送什么? 生25:送老先生。
师:送什么?前面帮她送什么,送冰。三送呢?……送什么啊,在他弥留之际还送香油和鸡蛋,那不就写出了这个苦难人内心中的爱吗,阳光吗?是不是?因此,不幸的文字中看出了老王的善良,不幸的文字中也看出了作者的善良,找找看作者善良在哪儿,或者说作者及家人的善良,除了刚才那句话以外,还有没有?你来说。生26:“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师:为什么?
生26:因为他这里看到老王很辛苦所以就给他钱
师:我倒觉得你这句话很直接,给钱不是一种侮辱,也是站在对方角度替对方考虑的东西,是不是啊?因此,钱、鸡蛋、香油其实都是为了表达对对方情感的一种载体(物),是不是呀?再看看,除了给钱以外,她女儿还给他一瓶……鱼肝油,而且是多少,是一大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你们不知道,在座的老师都知道那个年代一大瓶鱼肝油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看,在这么多的文字当中,我们其实已经看到这个不幸的内核中所隐含的很复杂的东西,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看看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是怎样的。生齐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哪些词你又注意了?
生27:“常”字,然后她说“一路上”“说着闲话”。
师:“常”字、“一路上”、“说着闲话”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那种和谐,那种和睦。请坐。尽管“他蹬,我坐”看似有一点不平等,但是我们感觉到这里面两个人之间是在苦难的年代里交汇出了撞击出了,所以同学们不要问两条苦难之河谁给予谁的波浪,谁给予谁的浪花多一点,我们只知道他们在互相关心着关爱着,所以我们说在不幸的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老王的善良,也看到了杨绛以及杨绛家人的善良,因此底层的光芒油然而出。同时,我们更注意到这个不幸不仅是个人的不幸,其实更是那个**的荒唐的年代的社会整体的不幸。那个时代,老王如此,高级知识分子如此,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都这样陷于一片**与黑暗中。而能够把这一切揉化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段落最精彩的一个段落,你们认为是那个段落?哪个细节? 生28:第八段。师:你来读一读。
生28: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师:请坐。就这段。弥留之际的送香油这段让我们感觉到其中诸多的情感,你来找找看,哪里句子能看见老王的不幸,什么描写?(生:外貌)外貌,肖像描写,而且是一个很冷酷的描写,很逼真的描写,把老王刻画得如此形如槁木,是不是,如此丑陋的老王其实就埋藏这作者内心的悲痛,老王的不幸油然而出。再看看,哪句话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温暖,哪句话?……哪一句?“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哪个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你来。生29读。
师:这,千言万语只能化成这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作者那种善良的表现,其他言语都无法承载起此时的内心悲痛了。再来看看,也有一个词能够表现出那个社会的特点,找找看,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把老王如此,其实也把我们如此。找到了吗?
生30: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非常厉害这句话。“镶嵌”,其实是把他平面化了,不能动弹。所以这个词其实就暗讽当时的社会它把多少人弄得、压得不能动弹,老王被“镶嵌”了,杨绛,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也被整了。因此,一起来读一读“有一天……” 生齐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同学们,老王终于含悲含冤地离去,他死去的那一刹那身上裹着三尺白布,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
生齐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师:注意,“我也不懂”,“没多问”。同学们,这位杨绛,这么一个博学的人不会不懂,聪明如她的人内心中一定有很多言语要倾诉。不懂没问不代表着无问,杨绛一定想问,问天问地问自己问老王也问社会问未来。进入那个场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杨绛,想象着身果白布凄然离世的老王,你想问出一句怎样的天问之话?书上没有的,要想的。来,你问。生31沉默。
师:每个同学都想一想。要自己想,那个人死了,她觉得他很凄惨,她想问一句话,她会问什么话? 生31:你的生活感觉好吗?
师:老王,你在那边感觉还好吗?!其实,我觉得你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老王再也别到这个地方来了。是这个意思吗?请坐。请来问。生32沉默。
师:我们学语文问不出来是不会的。生32沉默。
师:老师帮你起个头。老王,你在哪儿…… 生32:还好吗?
师:不是会问吗?你来说。生33沉默。
师:记住,这个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只要问出来,喊出来,想出来。来,旁边同学你帮他问。生34沉默。
师:情感需要酝酿,老师有点急(此时已经46分钟了),我们慢一点。试试看。
生35:可以在那边过得好些。
师:重复不是一种创造,其实你就问他:“老王,是谁把你给逼死的?”不是很好的一问吗?再来。生36:你送的鸡蛋和香油是什么意思?
师:好温柔的一句问。还(牵)挂着鸡蛋和香油,我希望你从这走到更远的地方,问社会问未来。你来问。生36:老王,在那边看到你哥哥了吗? 师:老王,你见到你哥哥了吗?
生37:老王,你就这么舍得离开我们吗? 师:嗯,后面,你来问。不要“老王”了。生38:老王,你在下面一定要幸福。
师:老王,你的未来一定要幸福。我觉得你把这句话换一个主语,不要问老王好吧。问什么一定要问老王呢,我们,我们是不是下一个“老王”呢?后面。生39:老王,你怎么就这么走了?
师:其实我知道你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谁该承担你离去的责任?社会又做出了些什么呢?请坐。你来问。生39:老王,你走得好吗?
师:班级有一种延续性的习惯,就脱离不开老王,问天问地问老王问自己……“我”……你来问。生40:老王,你在那里一定要过得比这强。
师:听我的话,前面的“老王”都已经问得很不错了,你无法再超越了,问问自己好吗?你问问自己,问问杨绛行吗?“我”…… 生40沉默。
师:旁边的同学帮他问。
生41:老王,这世上没有难道让你更加留恋吗?
师: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才是最美好的地方?很好。同学们,请坐,一种想象其实暴露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当我们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承担一点责任问题我们都觉得匮乏……你来试试看。
生42: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
师: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我觉得杨绛先生要问,问老王的凄惨,问自己的责任,问其他人的责任,问社会的责任,问未来我们的幸福的程度,由此“愧怍”就出来了。一起来读一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说说看,杨绛愧怍什么?……问天问社会问大地问时间问未来问茫茫的历史长河,杨绛想告诉我们“愧怍”是什么?你觉得……你来说。
生43:她没有对老王细心的照顾,没有很好地关心他。
师:都不是。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一个智慧的长者要花几年的时间来问,这个问不是一节课堂,她花了整整几年,而且是什么明白,同学们,“渐渐明白”。那你说会不会是感情亏欠的问题呢,她如此愧怍?
生44:应该她说“一个幸运的人”应该代表一大群人,然后“不幸者”也是底层的受压迫的人民,应该是替他们不同情、理解……忏悔……
师:把你这句话改一下,也就是说:杨绛想替应该忏悔的人忏悔,想替应该要忏悔的时代去忏悔。所以,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看: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什么?你来说。生45:应该是亏欠吧。
师:亏欠,你对我好,我对你还不够好。这要花几年的时间去苦苦求证吗?应该不需要。所以不仅仅是亏欠,应该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程度,你觉得是什么? 生沉默。
师:这就是我们没有问自己、没有问这堂课、没有问这个文字所带来的我们思想的简单。你来说。生46:替更多的人赎罪。
师:赎罪。听懂吧。所以我们讲,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自责,更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净化,是一种思考,是一种自己的承担。责任就在愧怍中产生了。所以同学们,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千万不要简单视之,一个没有进入灵魂的阅读无法产生灵魂的拷问,你们,我们都应该要沉进去,仔细去思考,杨绛把自己放在“愧怍”的海中去思考,她在想,她在想什么?一起来,读一读:“愧怍不仅是愧怍者对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听不清)
师:对,灾难发生了,但灾难中不是为了寻找感动,杨绛更是怀着冷静的眼光去探视我们的未来,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幸,我们如何化解不幸?因此,记住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人类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岛,每一块被海浪卷走的沙石,都值得我们不幸、愧怍。思考我们未来社会,思考面临着的未来,这才是冷静的、睿智的杨绛。因此胡河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章家能兼具对芸芸众生感情领域测度之深细与对东方佛道境界体认之高深者,实在是少有能逾杨绛先生的。”所以杨绛,她的愧怍最终上升到一种宗教情怀。所以同学们记住,面对这堂课、面对杨绛、面对老王,我们也有我们的愧怍,那就是我们浅薄的阅读和我们没有进入灵魂的认知,希望我们有一个对自己清醒的判断,读好她的文字,读好杨绛先生。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句话。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公开课《老王》的三堂同课异构课及特级肖培东点评 《老王》的三堂同课异构课,我简单的把教学流程和主题挖掘罗列如下: 文本 《老王》1 《老王》本文课例 《老王》3 文 本 解 读
执教者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太浅)
执教者上的是“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归宿感(适度)
执教者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太深)课 堂 简 要 流 程
一、导入
二、解读文本
问题一 老师:大家用跳读的方式找出文中的老王有哪些不幸呢?
问题二 老师:老王除了是蹬三车的,他还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 老师:从哪里还可以看出老人的善良?
三、品读文本
四、深入探讨
问题四 杨绛还有很多没有做,所以觉得愧作通过这篇文章,作者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她与老王之间饱含血泪的故事吗?
老师: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自我反思
Ppt:人性不会泯灭,乌云不会永远占领天空——杨绛(因为时间不够,最后老师草草结束课文)
一、课前准备:识字注音
二、导入
三、落实板书字词读音
四、分析老王形象
(1)看图,联想,想象,初步感受老王形象(2)练习文本深入探讨老王的形象
五、分析杨绛形象
六、研读文本,寻找课文感动人的片段
问题一 老师:文中最让你感动地地方是哪里?问题二 老师:你觉得作者对老王好吗?
【好:因为杨绛真诚的关心过老王/不好:杨绛并没有给老王内心最需要的“亲情”
七、总结课文
过了很久以后才体会到,说明以前并未感觉到,很多时候会好心做坏事这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与善良的人用心在交流的感情我们也要尊重杨绛,因为这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好人(上附完整的课堂实录)
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一 研读老王的“不幸” 问题二 研读杨绛对老王的帮助
问题三 研读老王送香油给杨绛情节段落 问题四 研读杨绛内心的不安
三、延伸文本,提升情感
老师:我们是如何面对苦难的弱势群体呢? ……
老师:有一些读不起书得孩子,等待别人的捐助,但必须面对大众述说自己以前所受的苦 ……
老师:蹲一点下来,平等地尊重他们 ……
老师: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 ……
四、推荐课文阅读
《老王》的这三堂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代表着当前我们一线老师在执教这一文本时的三种倾向《老王》1执教者浅尝辄止,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没有起提升的效果《老王》3通过“老王→社会弱势群体→爱≠施舍同情”这一线索,说明同情与心相伴才是爱,不然只是高贵的人对低微的人的一点施舍这样把文本有挖得过深,导致后面的解读学生无法自动生成,这一环节变成了执教者的强塞教学行为,有效性也值得商榷只有当老王还是“老王”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文本挖掘的“准度”和“适度”,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好或不好”的争议,在讨论中学生渐渐明白了老王的人生需求——亲情,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文本解读需要“细读”语言 韩军老师在《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中就提到:“新语文教育”还是要更加强有力地扭住“语言媒介”、“语言把手”“精神”是虚无缥缈的,是不可捕捉的,只有“语言”才是可“触”可“感”的,“精神”是内在的,而只有“语言”才是“精神”的物质外壳所以,只有强有力地扭住“语言”,才紧紧地扭住了“精神”,根不深枝叶怎茂?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评课时也提到: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可见在文本解读的时候“细读”文本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深读”是在文本上挖一口井的话,“广读”就是在文本上开一条河,那么“细解”是文本基础话
比如在本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细读”就是把握住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关键词、字肤浅地品读语言,只能获得浅层的收获,深度品读语言,才能有丰富的收获正因为执教者能扭住语言的把手,引发了学生后面的思考,老王要的是一份“人情”,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这为后面的文本解读最关键的一问“作者对老王好还是不好”的争议打下了铺垫,主旨的升华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执教者还能扭住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这一语言的把手,然后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可能课堂的效果就会又有一番提升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
语文教学文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载体,文本解读的基本要求是对人文内涵把握准确适度,对语言特点的研究深透丰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五)课例点评(永嘉特级肖培东老师)
(1)《老王》这篇文章在那个老王是善良的,作者是愧怍的,这是这篇文章的基本价值,也就是每一位执教者的“同”所在
(2)从教学方法来看执教者都采用了诵读、合作探求的呈现方式
(3)从文本解读来看,执教者往往则有所不同:某些老师上成了“王老”,着重分析老王的善良、不幸以及所有的闪光点;有的老师则上成了“老王们”,她引导大家关注了更多的弱势群体,理解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张杰老师把老王上成“老王”,挖掘小人物的人生呼告、苦难,表现出了一个底层待遇的人(老王)的人生需求
“王老”停留在初中的教学目标,高中教师则需要换取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成果“老王们”走向的不是人情,而是同情同情重在“同”,老王要求的是同等的情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劳动人民之间的隔阂,所以作者对老王的情感只能停留在“同”,这是作者的愧怍所在但是第3节课执教者却把情感归在同情“心”之上,这样子则少了最后的爆发张杰老师通过文本分析了老王要的是人情,而不是亲情,人情作者都给了,老王需要的是归宿,老王想换取一个亲人、一份亲情,人情化为亲情更能说明此时他的需求张杰老师对文本的挖掘最好,“老王们”走得比较远,而“王老”走得比较近为什么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感动,那时因为执教者只落实了文本将了什么,在情感的投入上还有待深入挖掘
(4)课堂要追求大气感,细节不是琐碎的问题,细节是读与领悟怎样的文本解读就有怎样的课堂效果,怎样的课堂效果就有怎样的学生内化效果
在第2节课中,学生提到“我不是要钱”时张杰老师马上追问“老王要什么”,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王要的是关心、同情、人情、尊重、信任、幸福、家的感觉、宿求……个人觉得在作者说“我知道,我知道”是执教者还应该继续追问“你真的知道吗?”如果杨绛真的知道的话就不会有愧怍了这就是主题的升华用怎样的姿态、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老王这可能就是最震撼人的东西,钱不是老王内心的宿求 可能正是因为张杰老师在第2 节课中对文本的一些细致的研读,所以在第2节课中激起了学生之间投入而激烈的争议,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知识内化过程
总结:老王是没有名字的,可见普通,他是“老王”;但是他是高尚的,可见他又是“王老”;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所以他也代表着“老王们”善良牵手善良,以不幸牵手不幸,这不仅是爱的故事,更多的是反思的空间
第二篇:名师教案课堂实录一等奖《老王》特级教师肖培东
特级教师肖培东《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生:老师好。(掌声)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
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有特点。你来说。生10:“那儿”。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师:别人不理解他,你把这段里面别人不理解他的表现读出来。
生13: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师:哇,你读得非常响亮。刚才我就说了,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没你那么开心的,是不是?你再来读读。生13再读。师:好,请坐。同学们说说看,“有人说”这个“有人”是谁?你来说。生14:大部分人。
师:大部分人,这个“有人”会是谁的呢?身份?职业?„„生活得好,高官,没事情去找老王?大家说这个“有人”会是谁?„„(有学生在位置上说)对,也就是那一些人力车夫,或者跟他生活得很近很近的那些人。再来看看,“这老光棍”,“这”这个词是什么意味? 学生沉默。
师:说话不要看着文本,平时我们说“这”„„“你这人”,“你这个样子”,这个“这”我们大家发现是一种什么样感觉?不尊敬,嘲笑,嘲讽,这些同学们都说出了,再看看,这个“这”还不够,还给他加上什么词,“老光棍”!一重打击再加一重,说明奚落别人嘲笑别人,还有一个词你得注意„„我要听一听你说。生15:不老实。
师:骂人家不老实,你又犯了前面的问题,“不老实”你要把它放在心里,再看看这个句子“这老光棍”„„大家觉得哪个词有味道?„„ 生15:“大约” 师:为什么?
生15:应该„„不确定这种猜测。师:还不敢肯定,却四处传播,是不是啊?所以这种词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世态冷漠、炎凉,以取笑别人为乐,所以读好这个句子,一起来。
生齐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师:可见这些句子都告诉我们:老王生活在当时的那种文革时代是多么多么的荒唐,人情冷漠,世风日下。因此我们说老王的不幸更在于他被抛弃、被欺辱、被凌辱、被践踏。一起来读一读两段话„„怀着感情。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希望你把“更深的不幸”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你来试试看。生16读。
师: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一起男同学,声音稍微加重一点。男生齐读。师:(生16)请坐。记住啊,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然后你用心慢慢地去触摸这些文字,你能感觉到老王悲至苦至的那种感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学们,老王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就这样不幸地生活在那个**的年代,如果说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讲述老王的不幸,那么这篇文章最多只是一段动情的往事,或者是一滩苦难的泪水。可是杨绛她觉得不够,那么撩开“不幸”的面纱,再想想看,联系全文在老王不幸的身世中你还能读出些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不幸吗? „„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了老王的不幸吗?来,你来说。
生17:我认为还谈到了一种悲哀。不幸是老王的不幸,而悲哀指的是那些不同情老王的人,他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师:听懂了吗?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写了老王的不幸,更是写了老王以外也许也包括作者在内的某些人,是这个意思吗?„„你不要忙着点头哦,不要急着给我的话下结论。或者说你想从老王的不幸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先坐。师:再来,你来说。除了写老王的不幸,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18沉默。
师:要想。为什么要竭力写老王的不幸?把这个人写得越不幸是为了表现什么?你来说。生18:我认为把老王写得更加的不幸,只是从深层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师:是为了现出当时那个**年代的荒唐与黑暗,哪些文字可以说明? 生沉默。
师:杨绛先生这篇文章里面竟然有对当时年代的针砭,你找出来了没有? 生沉默。
师:我倒挺欣赏你这句话,比如说我们刚才讲过的更深的不幸,其实就是折射了那个年代,是不是?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没有?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段落,第六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却坚决不肯拿钱。
师: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从第一句到这里,先来找找这个女同学(生18)所说的对当时年代的一个针砭,你觉得同学应该是哪句话?哪句话有味道,对当时的年代的针砭?来,你来说。
生19: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师:为什么?
生19:因为不敢乘是这个社会太混乱了,她觉得没有安全感。
师:为什么他的先生可以乘三轮呀?„„杨绛先生自己管自己逃命? 生19:因为老王送他。
师:老王送他,老王送两个人不行吗?„„ 师:这句话有味道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不敢”,为什么不敢?你说。生沉默。
师:同学们,我们就讨论他这句话,我觉得蛮有意思,我也想讨论这句话,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师:你说这句话是写什么?
生20:她不敢让其他骑三轮车的人载她,她比较信任老王。
师:她不敢就上去吧„„钱钟书先生已经坐在三轮车上,为什么她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要挤公共汽车,同学们? 生20:怕老王太累了。
师:对了。怕老王太累了,因此这句话里是不是写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对吧,两个人,因太累,她就冒着天热去挤公交车。好了,读出了杨绛先生的善良。还有没有?你再来说。生18: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师:哪句话?不要告诉说当时社会的黑暗,哪句话有当时的黑暗的感觉?就你读过这一段的文字里面。要静下心来读。一起再来读,同学们。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师:你来说。
生21: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师:你觉得哪个词有意思? 生21:“不知怎么”。师:怎么说? 生21:“不知怎么”就是莫名其妙
师:其实,你说他的这条腿被打,怎么了,知道不知道?知不知道原因呐?知道。杨绛先生故意玩这个噱头,幽默了一下,但是我们就可以知道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是怎样遭到迫害与摧残。很好,同学们,看到吗,这就是学习。刚开始还发现不了,慢慢读出一点感觉,最后有感受了。师:好了,这里有一个年代的特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没有?“不知怎么的„„走不得路了”,还有没有?在下一段,再找。在(从)幽默调侃中看出了那一个年代的特点,还有,在下一段里面,看看这次哪个同学能够找到。你来说。生22:还没找到。
师:好,继续看。看看,你能找到吗? 生23:没找到。
师:我们还是读,好不好,来,就来读读看,你把第一段,就那段话读读,“我们从干校回来„„”
生23读: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师:找到没有同学们,就这里,有一句话其实也暗暗隐含着杨绛先生对那个年代的砭讽,知道吗?
生24:知道。他并没有什么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对。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人当成了“货”。看似一句戏谑、调侃,其实就说明在那个年代人其实真的已经不像人,是不是,知识分子关牛棚,底层人民受摧残,因此你说人还是人吗?所以,同学们,感受出来了,这些句子都隐含着作者在叙述过程当中潜隐着的时代针砭。因此我们讲,在写老王的不幸当中,其实就隐含着社会的不幸、年代的不幸。已经慢慢地剥开了这个内核,把老王的伤口捧给我们看的时候,其实也开始把那个年代,造成老王伤口的那个年代剥给我们看了。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话(课件上),在幽默中请你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生齐读:“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师:好,因此我们看出来,在不幸的经历的过程当中,隐含着时代针砭。那么还有没有?写老王的不幸,其实也表现出了我的什么,刚才我们说了,我对这个不幸的老王的同情,善良,比如说我不愿意上他的三轮车,怕给他增加负重。还有呢?越是写这个人的不幸,其实又从一个侧面衬托出这个人的什么,善良,老王的善良,说说看老王善良在哪里?联系全文。生25:我一定要给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师:送钱先生,一送,还有二送什么? 生25:送老先生。
师:送什么?前面帮她送什么,送冰。三送呢?„„送什么啊,在他弥留之际还送香油和鸡蛋,那不就写出了这个苦难人内心中的爱吗,阳光吗?是不是?因此,不幸的文字中看出了老王的善良,不幸的文字中也看出了作者的善良,找找看作者善良在哪儿,或者说作者及家人的善良,除了刚才那句话以外,还有没有?你来说。生26:“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师:为什么?
生26:因为他这里看到老王很辛苦所以就给他钱
师:我倒觉得你这句话很直接,给钱不是一种侮辱,也是站在对方角度替对方考虑的东西,是不是啊?因此,钱、鸡蛋、香油其实都是为了表达对对方情感的一种载体(物),是不是呀?再看看,除了给钱以外,她女儿还给他一瓶„„鱼肝油,而且是多少,是一大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你们不知道,在座的老师都知道那个年代一大瓶鱼肝油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看,在这么多的文字当中,我们其实已经看到这个不幸的内核中所隐含的很复杂的东西,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看看两个人之间的情感是怎样的。生齐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师:哪些词你又注意了? 生27:“常”字,然后她说“一路上”“说着闲话”。师:“常”字、“一路上”、“说着闲话”等等都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那种和谐,那种和睦。请坐。尽管“他蹬,我坐”看似有一点不平等,但是我们感觉到这里面两个人之间是在苦难的年代里交汇出了撞击出了,所以同学们不要问两条苦难之河谁给予谁的波浪,谁给予谁的浪花多一点,我们只知道他们在互相关心着关爱着,所以我们说在不幸的文字当中,我们读出了老王的善良,也看到了杨绛以及杨绛家人的善良,因此底层的光芒油然而出。同时,我们更注意到这个不幸不仅是个人的不幸,其实更是那个**的荒唐的年代的社会整体的不幸。那个时代,老王如此,高级知识分子如此,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都这样陷于一片**与黑暗中。而能够把这一切揉化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段落最精彩的一个段落,你们认为是那个段落?哪个细节? 生28:第八段。师:你来读一读。
生28: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师:请坐。就这段。弥留之际的送香油这段让我们感觉到其中诸多的情感,你来找找看,哪里句子能看见老王的不幸,什么描写?(生:外貌)外貌,肖像描写,而且是一个很冷酷的描写,很逼真的描写,把老王刻画得如此形如槁木,是不是,如此丑陋的老王其实就埋藏这作者内心的悲痛,老王的不幸油然而出。再看看,哪句话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温暖,哪句话?„„哪一句?“我吃惊地说:’ 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哪个同学把这句话读一读?„„你来。生29读。
师:这,千言万语只能化成这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就是作者那种善良的表现,其他言语都无法承载起此时的内心悲痛了。再来看看,也有一个词能够表现出那个社会的特点,找找看,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它把老王如此,其实也把我们如此。找到了吗? 生30: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师:非常厉害这句话。“镶嵌”,其实是把他平面化了,不能动弹。所以这个词其实就暗讽当时的社会它把多少人弄得、压得不能动弹,老王被“镶嵌”了,杨绛,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也被整了。因此,一起来读一读“有一天„„”
生齐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师:同学们,老王终于含悲含冤地离去,他死去的那一刹那身上裹着三尺白布,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一起来读一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
生齐读: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师:注意,“我也不懂”,“没多问”。同学们,这位杨绛,这么一个博学的人不会不懂,聪明如她的人内心中一定有很多言语要倾诉。不懂没问不代表着无问,杨绛一定想问,问天问地问自己问老王也问社会问未来。进入那个场景,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杨绛,想象着身果白布凄然离世的老王,你想问出一句怎样的天问之话?书上没有的,要想的。来,你问。生31沉默。
师:每个同学都想一想。要自己想,那个人死了,她觉得他很凄惨,她想问一句话,她会问什么话?
生31:你的生活感觉好吗?
师:老王,你在那边感觉还好吗?!其实,我觉得你这句话的背后就是说老王再也别到这个地方来了。是这个意思吗?请坐。请来问。生32沉默。
师:我们学语文问不出来是不会的。生32沉默。
师:老师帮你起个头。老王,你在哪儿„„ 生32:还好吗?
师:不是会问吗?你来说。生33沉默。
师:记住,这个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只要问出来,喊出来,想出来。来,旁边同学你帮他问。
生34沉默。
师:情感需要酝酿,老师有点急(此时已经46分钟了),我们慢一点。试试看。生35:可以在那边过得好些。
师:重复不是一种创造,其实你就问他:“老王,是谁把你给逼死的?”不是很好的一问吗?再来。
生36:你送的鸡蛋和香油是什么意思?
师:好温柔的一句问。还(牵)挂着鸡蛋和香油,我希望你从这走到更远的地方,问社会问未来。你来问。
生36:老王,在那边看到你哥哥了吗? 师:老王,你见到你哥哥了吗?
生37:老王,你就这么舍得离开我们吗? 师:嗯,后面,你来问。不要“老王”了。生38:老王,你在下面一定要幸福。
师:老王,你的未来一定要幸福。我觉得你把这句话换一个主语,不要问老王好吧。问什么一定要问老王呢,我们,我们是不是下一个“老王”呢?后面。生39:老王,你怎么就这么走了? 师:其实我知道你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谁该承担你离去的责任?社会又做出了些什么呢?请坐。你来问。
生39:老王,你走得好吗?
师:班级有一种延续性的习惯,就脱离不开老王,问天问地问老王问自己„„“我”„„你来问。
生40:老王,你在那里一定要过得比这强。
师:听我的话,前面的“老王”都已经问得很不错了,你无法再超越了,问问自己好吗?你问问自己,问问杨绛行吗?“我”„„ 生40沉默。
师:旁边的同学帮他问。
生41:老王,这世上没有难道让你更加留恋吗?
师: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才是最美好的地方?很好。同学们,请坐,一种想象其实暴露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也许当我们无动于衷的时候,我们承担一点责任问题我们都觉得匮乏„„你来试试看。
生42: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 师:这个社会什么时候才能正常起来?我觉得杨绛先生要问,问老王的凄惨,问自己的责任,问其他人的责任,问社会的责任,问未来我们的幸福的程度,由此“愧怍”就出来了。一起来读一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说说看,杨绛愧怍什么?„„问天问社会问大地问时间问未来问茫茫的历史长河,杨绛想告诉我们“愧怍”是什么?你觉得„„你来说。
生43:她没有对老王细心的照顾,没有很好地关心他。
师:都不是。文革过去这么多年了,一个智慧的长者要花几年的时间来问,这个问不是一节课堂,她花了整整几年,而且是什么明白,同学们,“渐渐明白”。那你说会不会是感情亏欠的问题呢,她如此愧怍?
生44:应该她说“一个幸运的人”应该代表一大群人,然后“不幸者”也是底层的受压迫的人民,应该是替他们不同情、理解„„忏悔„„
师:把你这句话改一下,也就是说:杨绛想替应该忏悔的人忏悔,想替应该要忏悔的时代去忏悔。所以,同学们一起跟着老师看: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什么?你来说。生45:应该是亏欠吧。
师:亏欠,你对我好,我对你还不够好。这要花几年的时间去苦苦求证吗?应该不需要。所以不仅仅是亏欠,应该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程度,你觉得是什么? 生沉默。
师:这就是我们没有问自己、没有问这堂课、没有问这个文字所带来的我们思想的简单。你来说。
生46:替更多的人赎罪。
师:赎罪。听懂吧。所以我们讲,杨绛你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自责,更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净化,是一种思考,是一种自己的承担。责任就在愧怍中产生了。所以同学们,读杨绛先生的作品千万不要简单视之,一个没有进入灵魂的阅读无法产生灵魂的拷问,你们,我们都应该要沉进去,仔细去思考,杨绛把自己放在“愧怍”的海中去思考,她在想,她在想什么?一起来,读一读:“愧怍不仅是愧怍者对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听不清)师:对,灾难发生了,但灾难中不是为了寻找感动,杨绛更是怀着冷静的眼光去探视我们的未来,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幸,我们如何化解不幸?因此,记住海明威说过的一句话:“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人类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岛,每一块被海浪卷走的沙石,都值得我们不幸、愧怍。思考我们未来社会,思考面临着的未来,这才是冷静的、睿智的杨绛。因此胡河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章家能兼具对芸芸众生感情领域测度之深细与对东方佛道境界体认之高深者,实在是少有能逾杨绛先生的。”所以杨绛,她的愧怍最终上升到一种宗教情怀。所以同学们记住,面对这堂课、面对杨绛、面对老王,我们也有我们的愧怍,那就是我们浅薄的阅读和我们没有进入灵魂的认知,希望我们有一个对自己清醒的判断,读好她的文字,读好杨绛先生。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句话。生齐读: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春酒》课堂实录(肖培东)20161031
《春酒》课堂教学实录
202_-10-28 17:12:38 作者:肖培东
来源:金台教研网
浏览次数:1 文字大小:【大】【中】【小】
师:今天我们所要上的一篇课文,它的作者名字叫什么?
生(齐):琦君。
师:大家知道她是什么地方人?
生(齐):浙江,永嘉
师:对,她是浙江永嘉人。也就是现在浙江温州人。站在你们面前的肖老师是来自什么地方?猜猜看。
生(齐):浙江。
师:浙江,真聪明!而且是浙江什么地方呀?
生(齐):温州。
师:温州,真是温州,而且是温州就是那叫做永嘉的县。我的永嘉不是那时候的永嘉了,但是我们都是在温州那一块土地上的。所以,今天讲她的课文是一种缘分。我们大家一起好好的珍惜,好不好?
生(齐):好。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请坐。
师:来,齐读课文,春酒预备起——
生(齐):(学生齐读至第二段完,老师打断)
你们是我教书这么多年见过读书最快的学生了。标点符号对你们不起作用啊。读书是个慢活,不要给我节省时间。下面老师读第三自然段,你们再接着读。
教师范读第三段。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完。
师:请你读下去。(学生读第五段)
师:嗯,有进步。(指名另一名学生)请你接着读(分别指名四名学生读第6、7、8、9段)师:好,最后一段,全班齐读。读之前扫描一下,思考一下,你怎么读?开始——
全班齐读。(停顿明显,加入了情感)
师:看嘛,人是很容易教好的,越读越好了。(生笑)
师: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思考):„„
师:你来说(请一位学生)。
生:写的是作者过新年喝春酒的事和自己的感受。
师:过新年、喝春酒,好,再试着用三个字来概括。
生:喝会酒
生:自酿酒
师:第一个同学还说“谈了自己的感受”说得很对,如果情感没有了,感受没有了,这篇文章就成了记叙文,本文是一篇散文,重点是情。标题你怎么来读?你想读出什么来?
生:春——酒,我想读出美好的回忆,一种很美好的味道。
生:春——酒,我想读出妈妈与我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师:哦,读出妈妈的味道。
生:春——酒,我想读出回忆的味道,要读的慢、柔、和。
师:嗯,慢一点,柔一点,绵长一点,来齐读——
生齐读:春——酒——。
师:谁还有不同的读法,你再来读
生:春——酒,我想读出快乐甜蜜的味道。所以声调向上扬一点,读出愉快。
师:你来?
生:春——酒,我想读出沉重的,怀念的怨恨的感觉。
师:怨恨?换个词,遗憾的,惆怅的。来,齐读——
生齐读:春——酒——(读出了沉重、惆怅的感觉,声调重起,轻落。)
师:你来读。
生:春——酒,我想读出春天的味道,所以要读得灵动活泼一点。
师:哦,读出春天的味道,春天让人陶醉,应该读出陶醉的感觉。你再读一下。
生:春——酒(读出了陶醉感)
师:我们刚才读的这些感觉可以分为两类,是那两类?对,一类是快乐的,一类是惆怅的。这篇文章的情感其实就是这两种感情交融在一起的。标题是全文感情的浓缩,所以,不要忽略标题。
师:现在我们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支撑这两种情绪的句子在哪儿?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读的味道没出来,再读。
(生再读)
师:好!(指名另一个学生)你再读一下。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好,把肚子吃的鼓鼓的用笔划出来,你再读一下。(生读)大家齐读(齐读)。
师:你觉得要读出什么来?
生:快乐
师:最主要的一句:鼓鼓的,你见过肚子鼓鼓的动物吗?(生齐声答见过)大象肚子很股鼓,为何不用?
生:大象肚子太大作者只是个小孩子,体形不太合适,而且蜜蜂是吃花蜜的„„(教师打断)说得好不要说完,留下来考考别人。(生笑)
生:蜜蜂采花蜜,给人甜蜜的感觉,蜜蜂小,肚子鼓鼓的,飞来飞去,很活泼的样子。
师:对,这个句子做到了形似,味似,神似。给人一种很香甜的感觉。请读出香甜的感觉(生读)请女生读一下(女生读)
师:(提问其中一名女生)你觉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内心的快乐和童心。
师:好,请男生读“我的肚子吃的鼓鼓的”,女生读“跟蜜蜂似的”。
(男生女生配合读)
师:你来读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这个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写出了作者的急不可耐„„(教师打断)
师:说得好不要说完(生笑)所以这句要读的快,请再齐读。(学生齐读)
师:你来再读。
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豪,因为我是母亲的代表。
师:你代表过母亲吗?(生笑)我是母亲的代表,这个句子不仅写我,还写了母亲,母亲对孩子的信任和爱。看,有时候一个句子就是一篇文章。来,再齐读。(生齐读)
师:你觉得还写出了什么?你来读最后这句。
生: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师:你这样读,带不回家的。(生笑)还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邻里之间的和睦、热情和淳朴。
师:说得好。来我们齐读整个句子,读不好,对不起这涌出的浓浓情意。(生齐读)师:再找,还有那些句子?
生:其实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怎么写出对八宝酒的喜欢了?你来读。
生:其实没等他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生没有读出偷偷地三个字的味道)
师:你这样读是会被发现的(生笑),再读一下。(生重读一遍)
师: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偷偷”应该轻读,“好几回”应该重读:其实没等他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师:好,齐读这一句(齐读)哦,“多少个”重读。再读一遍(再齐读)来,男生再齐读一遍。(男生读)
师:再找,还有那些句子?
生:第三段的,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这句话前面“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就端着、闻着,像个宝一样。而且,他在过门槛时不小心捽了一跤,可是他杯子却在手里,可见他有多么喜爱这杯酒,那怕只是一点点。
师:我想说的话她全说出来了,甚至她说的杯子还在手里,那怕只是一点点,他都不舍得给他浪费。这个一点点分析的好,善于在不显山漏水的地方找感觉。来,齐读。(生齐读)
师:这些动作描写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端着给谁看呢?
生:应该读出自豪,炫耀。
师:那应该读的快还是慢?
生:快
师:那你快的读一下(生笑)看来,慢才能表现出来。来你读一下。(生读)
师:哪个词读得好味道就出来了?
生:酒仙 师:这个显山漏水的词可不是肖老师追求的风格。
生:也
师:这个“也”字就写出了不仅人喜欢喝,连猫也喜欢喝。这个村子里所有人都爱喝春酒。这个村子里的一切都侵染了春酒的气息。
师:现在我们思考,文章中由愉快甜蜜转到惆怅沉重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一起来读一篇,“一句话提醒了我”预备——起。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如果这句话,肖老师改成这样一句话,行不行?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真正的家醅已经不在了。
生(思考):„„
师:先别急着举手,读读看这两句话。可是叫我„„预备,起。
生(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读出这句的画面感。(生读出了悲伤)
师:茫然四顾,望穿秋水,眼光跳跃了千山万水,去找家乡的春酒。没有停止,仍然在寻找,这个找字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那份沧伤、那份悲愁,还有那份不灭的希望,就在这个句子里面读出来,试试看,缓慢、沉着、坚定的,来,预备起——(生齐读)
师:你来再读一下(生读)
师:要想读好这句话,我觉得我建议你做个对比,你只有把前三句童年的欢乐读得越欢乐,你才能体会到最后一句的那种失落与惆怅。听懂了没有,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看。“我是母亲的代表,”现在肖老师来读第一句,你们来读“一句话提醒了我„„”,听懂了没有?你们要迅速接上去。
师: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生(齐):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师、生: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大家看,这前后的句子好像是两个人,前面这几个句子是谁在说话?
生:童年的作者
生:小孩子
师:后面的呢?
生:成年人
师:大家感觉到了,这些句子好像都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写出来的。但只有最后一句,这个时候的崎君变成了写文章时候的那个大人。所以,所有的快乐他都是用一种孩子般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崎君说过:我在写的时候,自己当年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在眼前,所以并不觉得是在写回忆,只觉得自己又变成孩子了。所以,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写作的时候,语言是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儿童的口吻来写回忆中的春酒。还一种是以成人的视角来表现此时的那种失落和那种希望中的寻找。因此,在作品当中,崎君至始至终是一个孩子。他是谁的孩子呀?
生:母亲。
师:谁的孩子呀?
生:母亲。
师:还有吗?
生:春酒。
师:都是母亲,还有家乡,还有春酒的孩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孩子。因此,这样我们就知道,原来这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一个故乡的孩子,在寻找他那心灵的故乡,在寻找他的根。春酒是心灵的根,是寻根之作。这篇文章也可以浓缩为我们找出的这些句子,让我们一起对比读一读,感受一下两种不同的风格。女生读前面小时候的句子,每读完一句,男生接着读结尾一句。预备——起。
女生: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还捧一大包回家。
男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女生: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男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女生: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男生: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生互换读,个别学生与集体互换读
师: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唯一不变的是思念的情怀,春酒一杯家万里,一切尽在文字间。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掌声)„„
(横渠初中
孙艳丽整理)
第四篇:肖培东老师课堂实录
肖培东老师《那树》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台湾作家王鼎均先生的散文《那树》,同学们已预习过文章,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生1:有一颗树屹立在路上很久了,后来被人砍了。生2:一棵老树被人砍了。
师: 能否在“砍”字前加一个修饰语? 生2:一棵老树被人残忍地砍了。
师:对,残忍地无情地,这篇文章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一棵老树,它走过了城市建设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在某一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作者也悲剧性地用远去的“那树”作为本文的标题。请同学们思考,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文章的标题。
生:沉重的、缓慢的。生有感情的齐读两次。
(评:这一步开头看上去十分的平凡,但是,一到了带情读,那味儿就出来了。设计得极好极妙!让学生一上课,便入了文,入了情!呵呵,我又学到一种方法:带着感情读标题!)
师:提到悲剧,老师就会想起著名文豪鲁迅先生讲过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那么,作为悲剧的主角,那树的美丽何在,请大家有感情地齐读文章前5节,找出树的美丽来。然后文章其他部分快速浏览,补充树的美丽。
师生合作朗读1-5段,试着捕捉那树曾有过的美丽。生1:台风来了,树没有被吹倒,看出了树坚韧的美丽。
生2:我从“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读出了阳光洒落时,形态的美丽。
师:在美丽的地方要读出美丽的情感,我们一起美丽地读读。师示范读,而后男生齐读。
生3:“那的确„„模样。”写出了它坚固的美丽。师指导读。
生4: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从 “伸展”一词中我读出了树旺盛的生命力之美,从“荫庇”一词中我读出了它呵护人类,滋养人类的奉献之美。生5:课文的第一段写出了树古老的美丽。
师:古老也是一种美丽,这位同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她发现了很多同学未曾发现的沧桑岁月给树带来的美丽。读出这份邈远的历史感来。
齐读第一段第一句,突出“很久”“很久”两个词。而后读第一段,感知树的悠久历史。
生6:树在倒下前预知了自己命运,它通知了寄居在体内的蚂蚁们,让他们赶快逃难,体现了它有情有义的美。师通过PPT小结树曾有过的美丽:
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邈远的历史感 自然灾祸前“豪发”无损——坚固稳定,古老茂盛 绿化大地,荫庇人类,无私奉献——高尚的品格
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忍辱负重、豁达宽容 让蚂蚁国民安全撤离——隐忍爱心
(评:这一步,其实我也想到的。我设计的问题是:树是一颗怎样的树?但名师的设计就是不一样:树美在哪里?一个美字,既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又把思考的角度给缩小了!而且,小结的时候,真是叫一个完整与美啊!从这一步,我学到的是:设问要缩小角度,学生才易于答出来!)
师:这样的一棵树,上帝原先怎样安排它的命运?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生:“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 师:这个句子有何特点? 生:短句。很整齐。生:读起来很快乐的。师:上帝说这句话应该是温柔的,类似母亲的口吻,因为那是一棵树最好的归宿,请大家演示读。
女生齐读,并面带微笑的表情。
师:绿着生,绿着死,是一棵树最美的结局,它一生都在和一个字打交道,那就是绿。可是,这绿色、美丽的生命却被人类无情地毁灭了。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树是怎么被毁灭的?我们来品读那树被屠杀的场面,请找出描写人类无情杀戮那树的行为的句子。
生: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师:文段中出现了几个动词“咬”“嚼碎”“撒”。这几个动词感觉是在描写树被杀戮吗?
生:是把树当人来写了,表现了人的残忍。
生:说明作者很同情大树的命运,很愤怒很痛恨。
师:是的,分明是把树当作人来写,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人类对树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彻底,作者的愤恨、悲哀就在这几个词间。我们该如何用我们的朗读体现树的无辜和可怜,该如何体现砍伐者的残忍和凶恶? 全班在教师的引导下找感觉朗读。
(评:此步用了咬文嚼字的方法,我也想到的,呵呵。不过呢,我只想到咬嚼,没有想到要读。还是那个道理:一个目标,多用一种方法,多走一步,效果便大不一样了。启示:语文,就是要读!)
师出示PPT:“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场合下,多次运用“于是”这个词? 生:在叙述别人的故事时。师:那是不是代表着作者没有情感呢?不是。看似局外人,内心却是极其的悲愤。这是一种隐忍的情感,作者把深沉的感情隐藏在平淡的文字里,一种痛惜愤激的情感更表达得深沉含蓄了!请一生读三个“于是”句子。
师:这样的句子,读时的心情是比较沉重的,我们要读得慢一点,要读得深沉一些。一起再来读读。生齐读。
(评:此环节也是咬文嚼字+朗读,多步的重复,可起到升华情感的效果!)师:这场屠杀中,更可怕的行为还有哪些? 生: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棵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师示范读,生个别读,注意幻灯片上红色的动词,不再细致讲解而是以读替代。师:想一想那一场可怕的杀戮,想一想那一幕血腥的场面,想一想人行为的恐怖。这个句子隐含了作者对人类的愤怒和憎恶,再读,读出感情。
师出PPT:接下来让我们进行合作朗读。老师读上帝的话语,而你们读两段残酷的场面。我们之间的朗读感情应该有个很大的反差。师生读,体验情感的大不同。
师:上帝安排这棵树的命运本是那么欢欣、愉悦、美丽,而夜间杀戮的场面,显示着树悲惨的命运,更表现出刽子手——人类的可怕和残忍。
师生再次有感情演读。个别学生不认真。
师有感而发:当你目睹着这么一幕悲剧,你的内心肯定是深有感触的。如果我们在悲剧面前,还能保持着一份笑容,在杀戮性的文字面前,我们还能无动于衷,那也许真的可以说明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在缺失,悲剧的不仅仅是一棵树。学生一脸正容,有所感悟。
(评:还是读!读,真真是一种好方法啊!肖老师正是把读这种教法贯穿入了全课之中,所以,课堂才能够情感起伏啊!)师:树的悲剧中,哪些是刽子手? 生1:伐木工人。
生2:交通专家,因为他宣判树的死刑时,没有认真查证,只是简单的想当然,就粗暴判定。
生3:驾驶者,醉酒驾驶还要叫树承担责任。生4:还有抱怨大树的乘客。
师:如果这醉驾事件没有发生,树是否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生说不能。
师:那还有谁是刽子手呢?
生5: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它们是隐形的刽子手,它们一点一点占据了树的生存空间。
生齐读这个句子: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师:注意“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读读,说明什么? 生: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等发展极快。师:与此对应的那树则是——
生: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很是缓慢。读这些句子。
师: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这些现代文明也成了刽子手。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那树显得极其脆弱,渐渐地,树就成为人类发展文明的障碍物,于是那树就这样被倒下了。在这里,人类和人类要推进的文明就成了刽子手。可是,文明有错吗?
生:没错。盲目的开发才是错误的。
师:对,文明没有错,而文明在进程中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成了左右那树命运的抓手。作者不反对发展,不反对文明,而是文明发展与自然有矛盾的时候,人们失去了理智,发展的欲望秒杀了生命的萌芽,把树送进悲剧的深渊,诗意的生活也就此消失,所以,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才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学生再次齐读该句。
(评:问得极妙,总结得极有深度!在这一点上,我是自愧不如的!当然,我的方向,与肖老师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深度上我就差远了!我只想到:这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却没有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些人?肖老师的思考,是真真的挖出了这个悲剧的根源啊!思想的深度,才是课堂最美的光辉!启示:一堂课,想要上出彩,还是得,把主题朝深处挖!如何才能挖得深呢?多问几个为什么吧!是的,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件事儿,打破沙锅问到底,自然就深刻了,本质就出来了!)
师:那树倒在了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一场悲剧的葬礼也开始了。在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弱小而隐忍的民族,那就是曾寄居在树干里的一群蚂蚁。蚂蚁王国里的黑斗士们来参加树的葬礼,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悲剧落幕,你想说句什么? 生1:树,你离开了我们很不舍。师:那是对树的怀念。
生2:人和自然应和谐共存。
生3:你绿着生,绿着死,我们永远爱你。生4: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
生5:生命值得尊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伤害自然。师:这篇文章里,有没有类似的议论和抒情? 生:没有。
师:这就是王鼎均先生此文的写作特色,文章都是以叙述描写为主,通篇不做议论。但文章中带有倾向性的文字更能表达愤恨与悲哀,含蓄内敛,思想深刻,所以我们更要学会品味揣摩。让我们再来看看“蚂蚁国”里的黑斗士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的文字,思考一下该怎么读。
生: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对这场悲剧的认识。生:要沉重,有力度。
师:对,朗读这样的文字,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一起齐读此部分。学生齐读。
(评:扩写法,这也是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当然,这里说是扩写,不太恰当的,说是想象还要好一些!通过想象,学生自然会深入到文字之中去体会感情了!再加上读,那感情,自然就与文本融为一体了!还记得听过许多的课,都是对人物说一句话,为动物取个名儿,这些法子都很活,很是有效!启示:想要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那么,让他们想吧!)
师:在人类发展迅猛向前的脚步中,遭遇这种不幸的又何止是一棵树?那么,同学们,除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外,你觉得引颈受戮的树还能象征什么? 生1:弱势群体。
生2:老人。当老人逐渐老去,无所作为时,有一些子女也像抛弃那树般抛弃老人。
师提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得更远一些,树还可以象征什么? 生:老的文化传统。教师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出示PPT: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凝视着那树,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想到亲情与道德的某些缺失,想到现代发展与古老传统的矛盾,想到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等等。那,不仅仅是一棵树,阅读这篇文章,既要走进那棵树,也要走出那棵树。读出更深的寓意与思考,走向自然以外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才是我们对树的真正怀念与追悼。
(评:适当的拓展,激活思想,恰到好处!是的,备课时,我就纠结于升化主题与淡化语文性的矛盾之中。但肖老师的这一环给了我极好的启示:适当地拓展一下主题,不能太多。既升化了思想,又不会偏离语文的方向。启示:语文课上,思想是要升化的,因为这也是语文的目的之一;但是,思想的升华是要点到为止的。)
师: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通读全文,你觉得比树的悲剧更可悲的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体现?
生: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的柏油下的闷死。师:为什么你认为这可悲?
生:悲剧发生了,可是没人知道这就是悲剧,悲剧发生了,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平静地生活,麻木,这就是更大的悲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想送同学一句话:在文明的进程中,遗忘与重复悲剧无疑是最可怕的。生若有所悟,读此句。
(评:这一点总结真是太高明了!是的,文明被破坏,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人心的麻木!好一个人心的麻木啊!这一步,给的我启示是:对于结尾句,尤其是那些意犹未尽的结尾,一定要带着学生,细细地品出那未说出来的意味啊!这才是最高明的教法!当然,对于一些不好的结尾或是文段,大可以采用改的方法!)
师:遥远的记忆中,那树在星空下仰望上帝。其实,我们心中也该有一个上帝,这个上帝就是理智和清醒。我们面对文明造成的灾害,不是否定文明,而是进一步的文明。感谢那树,它用它的悲剧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让我们向那树表示永远的怀念!(评:结尾高明啊!本是一个平常的总结句,但是,开头结尾都扣住了那树在说,充分显示了名师的紧扣文本的功力!学习了!)
下面,再来对此案例作一个总结性的思考:
一、简括内容,美读标题,初步感知内容与情感。
二、寻找美,并美读。走进树。
三、咬文嚼字+读,体会人类的残忍。
四、提问:谁是刽子手?引出主题。
五、想象蚂蚁的告别词+读,深味主题。
六、树还象征什么?拓宽主题。
七、比树的悲剧更可悲的是什么?+读,升华主题。
第五篇:《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第四初级中学 汪秋云
一、激情导入,简介作者 师:同学们,当你们走地繁华的街头,或许会碰到这样的些人:顶着烈日换送液化气的工人,冒着严寒蹬三轮的车夫,迎着寒风清扫街道的阿姨,淋着冷雨叫卖青菜的老人……你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的无奈吗?他们是否曾触动你的心灵?
师:今天我们和杨绛女士一起走近一位小人物――老王。(师板书:《老王》)杨绛,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你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吗?
生:她是钱钟书的夫人,我看过电视剧《围城》,就是根据钱钟书的小说拍成的。师:很好,这位同学善于了解和积累。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师:同学们放声朗读一遍课文,划出你不熟悉的字词及不太懂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提出字词,教师引导明确读音及意思。
三、再读课文,感受人物 师:快速朗读一遍课文,说说你感受到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依据是什么?读后同桌间可先交流一下。
生1:老王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不幸的人。从文章二、三段可以看出来。
生2:老王是一个贫困的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甚至比不上骆驼祥子。(众同学笑)
生3: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愿意给作者带来冰,车费减半,而且在冰价相等的情况下,他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
生4:我也认为老王一个善良的人,他送钱先生看病,坚决不要钱。
生5:我认为老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受到了作者一家的帮助,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师:大家有分析很到位,也很精彩。老王虽是这样一个卑微、贫困,但很善良的不幸者,作者却对他给予足够的关注。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别人不愿坐老王的车,作者坐,照顾老王的生意。
生2: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坚持给钱。
生3: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他大瓶的鱼肝油。女儿也善良,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啊!(众生鼓掌)
生4: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为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老王能否维持生活。
四、品读精段,换位体验
师:是啊,老王与作者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以心换心,以爱换爱,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文中“老王送蛋”这一节就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用心阅读这一段,来个换位体验。
师:一直到文末,作者还在“愧怍”。假如你是作者,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在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生1:我会请老王进屋歇会儿,给他倒杯水。
生2:我不会坚持给他钱,要让老王知道我领他的情,日后再给他一些帮助,礼尚往来嘛。(众生微笑点头)
生3:我会搀扶老王下楼,一直目送他离去,而不会一直站在楼梯口看着。
师:但愿大家真能这样做。文中老王能理解杨先生的做法吗?我们不妨来揣摩一下老王的心理:杨先生那样对我,我会怎么想?
生1:老王会这样想:我拿香油和鸡蛋送她,是表达我的一丝谢意,没想到杨先生非要给钱,她是真正关心我,帮助我啊。
生2:老王想:我的时日已不多,香油和鸡蛋吃了也糟蹋了。我送给杨先生,是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谢意。她执意给我钱,也太不领我的情了。
生3:老王想:我多么想同杨先生多聊上几句,让我这个孤老头子感谢她的善心。
五、迁移拓展,抒写心声
师:读完杨绛的《老王》,我们能够体察出作者要关爱不幸老的呼吁。的确,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愿我们的善良与真爱能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
师:同学们,当我们再次走过街头,看到哪些送气、拉车、扫地、卖菜的平凡而辛劳的人,你的心头难道就不应该涌起一丝异样的感觉吗?此时,拿起手中笔,面对他们,说出你内心的感触和愿望吧!(生动笔写作,抒写心声)
生1:每天清晨,我迎着晨风走向校园,总会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女环卫工在清扫马路。她一身深蓝色工作服,头发凌乱地披着,两臂有节奏地挥动。每当我经过她身边时,她总会停下手中的扫把,脸上现出浅浅的笑容看着我。此刻,一阵暖意涌上我的心头。
生2:天蒙蒙亮,凛冽的寒风中,一辆辆板车早已“一”字排开。停在车旁的汉子们不停地搓着双手,眼睛不停扫视周围,眼神满是期盼。新的一天开始了,今天又会有多少收益?
生3:我想对城市中的“蜘蛛人”说几句话:你们用一要细绳将自己的生命悬系在半空。空中的风很大,吹起了你们身上褴褛的衣衫,像一片树叶在空中摇荡。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儿正伫立村口,痴痴地眺望着村外的那条小路,她们正期待熟悉的身影出现。而此刻,城市里已是万家灯火,浓浓暮色中你们仍在蠕动……
教学反思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人物的行为与心理十分成功。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对文本的理解应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有所创新。
3.迁移拓展环节不够成功,学生抒写心声多空洞与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