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6号文库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15-994033 6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3 11:03: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午睡趣事我班的希旺很调皮,中午从不乖乖睡觉。在床上,他的小手总是忙个不停,而且身子总翻来覆去,使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每天我总要费很大的精力去哄他睡觉。

又到午睡时间了,别的孩子都已经安静地睡着了,只有张希旺还没睡。我走到他床旁边,轻声对他说“希旺最乖了,快睡吧。”他乖巧地点点头,闭上了眼睛。

过了几分钟,床又晃了起来。只见赵瑞的身子正翻来覆去,时不时嘴里还发出吹气声。我走到他旁边,低声说:“希旺,你今天睡得好,我就第一个喊你起床,还送你小礼物,好不好?”他又笑眯眯地点点头。

可是没多久,一阵轻微的歌声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是希旺在唱歌。为了不让赵瑞干扰其他孩子,我决定喊他起床。于是,我第三次来到赵瑞旁边,还没等我说话,他就笑嘻嘻地跟我说:“老师,我们来拉勾,拉了勾我就睡觉。”说完还主动地伸出了小手。看着他那期待的眼神,我伸出手跟他拉起勾来,最后还刻意用大拇指盖了一个“印章”说:“盖了章一百年都不能变,快睡吧。”“好的,我一定睡。”说完他立即转身躲进被子闭上了眼睛。这次希旺一会儿就睡着了。

以后,在午睡之前我都会跟赵瑞拉勾做个约定。经过这件事,我认真思考起来:我常用自己的思想和教师的权威在控制孩子的言行。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只要我们尊重了他们,很多事情就能简单和谐地解决,如果大人忽视了这些,那么很多师生间的不愉快就随之产生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疏远教师。一次拉勾让一个调皮的孩子变得如此乖巧。之后的很多时间,我都会放下教师的身份轻松地与孩子交流。只有尊重幼儿,平等相处,师生关系才会和谐,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更加顺利地进行。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让学生体验什么?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片断比较分析

“体验”是指活动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对活动本身或相关内容所产生的感受、领悟和欣赏等情感共振现象。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则是指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产生真切感受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的经验,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在《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中则表述为: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从而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呢?以下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两个教学片断的对比分析,谈一些我们的认识和思考。

[片断一]:(某校“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课)

师:小朋友,你猜一猜老师手里的小棒有几根?

生1:14根。

生2:11根。

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你也来抓一把,让你的同桌猜一猜,然后数一数。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并提出要求: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摆了多少根吗?

学生自由操作后反馈:

生1:我是一根一根摆的,这样看起来很清楚。

生2:我是两根两根摆的。

生3:我是三根三根摆的。

生4:我是五根五根摆的。

……

没有学生是10根扎一捆的。教师无奈之下用课件呈现教材所要求的思路:把十根扎成一捆表示一个十。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个办法好吗?

有学生说好,有学生则说:这个办法一点也不好。

教师与学生面面相觑。

[分析]

“11—20各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伸,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数的认识基础。“十几的组成”学习则是这块内容中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读写“11—20各数”的基础,学习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的必备知识。因此,在教学本节内容时,教师一般会安排教学“十几的组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知识。本片断教学,教师正是出于此目的。然而,当教师在呈现了“十几”组成的典型形式时,学生为什么会说“这个办法一点也不好”呢?我们认为教师应对两个问题加以思考:

1、学生的认知基础是什么?

学生的认知基础往往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其建构新知识的“支架”。“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块知识,学生的认知基础是“10以内数的认识”,在对10以内数的认识中,学生主要采用数数的方式,如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等等。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数的认识还停留于以“一”(或“个”)作单位。用十个“一”来表示一个“十”是一个新知识,也是一种全新的认知策略,学生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的。这不仅仅从本片断中反映出来,笔者也曾多次听过这节课,反映的情况与本片断基本相同。

2、学生该体验什么?

一般而言,教材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是在人们长期探索、研究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的,是科学和相对优化的,也是对后继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从数学学习的连续性特点来看,一般需要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的。显然,本节内容中,把“十几”分解成“一个十和几个一”来认识,是认识“11—20各数”中很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也重点设计了此环节,通过问题“怎样摆,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摆了多少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数学课程标准》语)。但“十几的组成”教学是否仅仅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呢?我们认为,本环节教学,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十几”可以用“2个2个”或“5个5个”来数,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十几”的形成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十进制”的特征,获得“十进制”的初步经验。教学中如果仅仅把“十个一转换成一个十”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呈现,其目标定位是不完善的,学生的体验也是不深刻的,学生说“这个办法一点也不好”也就在所难免了。那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十几”的形成过程,体会“十进制”的优越性呢?我们在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时,针对本环节的教学进行了尝试,以试图改进本片断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片断二]:(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观摩课)

师:请你用一只手抓小棒,并估计一下抓了多少根?

学生活动后自由说。

生1:9根。

生2:12根。

师:想一想,摆一摆,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刚才抓了多少根?一下子想不出,可以和同桌的小朋友讨论讨论。

学生自由操作后反馈:

生1:我是一根一根摆的,这样看起来很清楚。

生2:我是两根两根摆的。

生3:我是三根三根摆的。

生4:我是五根五根摆的。

生5:我是六根六根摆的,一看就知道是12根。

与“片断一”出现的情况大致相同,没有学生是10根扎一捆的。此时教师抓了一把铅笔后说:请大家看,老师是这样摆的。你能看出我抓了多少支铅笔吗?

教师演示过程:把10支铅笔扎成了一捆,与余下的铅笔摆在一起。

学生对这一捆铅笔感到新奇。

师:想不想知道这一捆有多少支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1个一,2个一,……9个一,10个一,扎成一捆。

师:这是把十个一变成了一个十。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

有学生说好,也有学生说不好。

师:看来小朋友有自己的观点,很好。我们进行一次比赛,老师说几,你赶快拿几根小棒,看谁拿得快?

师:12。

有学生拿了一捆和2根,有学生在一根一根地数。教师耐心地等待最后一个学生拿完。

师:14。

学生还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拿小棒。

师:小朋友,你拿得这么快,能介绍你的方法吗?

生1:你说14,我先拿一捆,表示一个十,再拿4根,合起来是14根。

师:哇,你也有一捆啊!我看这位小朋友还没有拿好,我们想知道你是怎么拿的?

生2:我是一根一根数的。

师:原来是这样。现在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生2(用手指了指生1):他的方法比较好?

师:我们请刚才介绍的小朋友再说一遍,这么好的方法介绍给我们后面听课的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带给别的小朋友。

[思考]

上完本节课后,我们感到在“十几的组成”教学中,学生对“把十个一转化成一个十”的认识,其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是较上一片断深刻,学生体验的内容也比较清晰。

1、学生体验了“十几”的形成过程。

从一位数到两位数,从“十”的认识到“十几”的认识,是学生“数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较大数目的出发点。从认知心理上分析,一位数的认识是比较感性的,两位数的认识则较为抽象。因此,认识“十几”,真正理解和把握“一个十”的意义,是学生思维发展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本片断教学中,教师通过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把关注点转移到“一捆”上,通过师生共同数数,感受“一个十”,知道“一捆”就是“一个十”,比较好的引导学生经历了“十几”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十进制”的本质特点。正是这一过程,使学生对“十几的组成”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体验了“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

“十进制”表示数量,以其简洁、明了的特点,有着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然而,这种优势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受过,他们当然会有意无意地抵制与自己原有认知经验发生冲突的不同方法。本片断教学中,教师还是比较好的处理了这一问题。首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www.teniu.cc让学生充分展示原有的经验认知水平,不管是一根一根数,还是两根两根数,教师均认可,不急于否定;其次,演好“引导者”这一角色,采用“数小棒比赛”,让学生通过比赛体验方法的优劣,完善想法,优化策略,从而达到让学生亲身体验“十进制”表示数的优越性,真正理解“十个一转化成一个十”的意义,从而接纳这种方法,使其得到内化。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体验过程。

[几点体会]

作为《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之一,“体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或教学对象的不同,其重点也有所不同,有时侧重于对策略多样性的体验,有时侧重于优化过程的体验等等。教师在落实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明确体验的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

1、经历过程

新课程提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设计如果学生不理解的话,那么再精巧,也没有意义。因此,教学进程更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在课堂中,教师创造让学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知识,感悟知识。

2、适时点拨、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努力让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创设合理的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与独立思考,获取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富有个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新课程理念地倡导下,我们的教师更应做到尊重学生,认可学生的体验。当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有差距时,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教师的方法不认同时,教师应允许学生说“不”,敢于与学生真诚地交流,积极地旁观,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纳与分享。不可以自己的权威让学生认同你的方法,更应尊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总之,我们所说的体验,应该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一种思维的碰撞。

第三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教育衔接期》(作者有冉乃彦,郑希冰,高雪梅和李永佶;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一段——关于对幼儿的家长的建议(是教过小学又教过幼儿园很有经验的特级教师郑希冰老师写的)。

作者简介:

郑希冰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小学督导室主任,廊坊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的核心子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并获得河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曾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教育大奖“教师育人”奖、管道局“优秀德育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找准切入点,构建阅读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探》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2_年9月9日,作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代表与全国各地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和特别的。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旅途,当他走到入学这一新的人生起点的时候,他今后所要面对的是12年艰辛漫长而又多姿多彩的求学之路。此时,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拥有在新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从而身心健康地、从容自信地迈好入学第一步,开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一年级只招收8月31日前出生的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是那些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去上学,自己无法加入其中:“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啊?”在他们渴望与不解的眼神背后,是同样焦虑的家长们:自己的孩子只差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不能上小学,真有点生不逢时啊—上两年大班,会不会把孩子上“疲”了?如果不再重读大班,是不是可以买来小学一年级课本在家按部就班地学习?受教育年限拉长,工作都比别人晚一年,那损失该有多大……

其实家长完全不必如此忧虑。如果孩子提前入园,到时候又无法提前入学的话,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情境下再学一年,把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消磨掉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家长替“大班再读”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就读普通幼儿园的,转到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去;相反,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可否转到家门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儿园去再读一年?在那里,老师教学内容另有侧重,没有人知道孩子是一个“再读生”,这些,都会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建议前三年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年龄太小不能马上上学的话,可以选择上一所日托幼儿园,来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规律。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三年亲子交流的某种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学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学校,这一年的适应和铺垫,对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大有好处。

如果不想重读一年大班,这一年当然不能让孩子“荒”着。问题是,学法要多样化,正如玩法要多样化一样,寓学于玩或寓玩于学,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选择让他从哪个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对识字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创一套科学识字的方式,跳过拼音教学,直接让孩子从灯箱广告、横幅标语、歌词字幕、报刊标题中“连蒙带猜”地学习,而一旦孩子识字过千,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让他尽兴阅读,题材可涉及历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小品等。先别问孩子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尽量提供丰富的题材去让他“探索”,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像力会得到一个飞跃。有兴趣涉猎乐器和绘画等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一旦孩子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就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时间来练习乐器和绘画等,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会被束缚。为何不利用这宝贵的一年,让他多在这些领域尽情地享受艺术的熏染呢?多欣赏大师的唱片和绘画原作,多带他去音乐厅和展览馆实地感受,甚至,让他不断尝试自由“作曲”和挥毫作画的自由与酣畅?还有,尽量抓紧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吧,快6岁的孩子有体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与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他长途旅行。每次出门归来,你都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给孩子的身心所铭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女孩儿是不是因为早熟、因为职业生命要比男性短更应该早点上学读书呢?其实,在一些提早入学的佼佼者中,会出现其他方面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因为6周岁入学,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充分科学依据的,6周岁儿童的脑发育程度接近成人,其脑重量为成人的90%,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日趋成熟。而不足6岁的孩子大脑总重还没有达到成人的85%,大脑中掌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联络的神经元还没有发育好,表现为上数学课必须用很多实物来说明问题,一旦离开几根铅笔几根火柴,变成抽象的数字,年龄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发育的确比女孩更慢,以至于学了两个月数学,有些男孩还在掰手指计算。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学后,书写非常吃力,这不是学习态度认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掌握语言的神经元和书写的手部小肌肉要到6周岁后,才能变得灵敏坚韧,能够胜任长时间的流利书写。还有许多与学习习惯相关的其他问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赖与拥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比如入学时有的孩子刚满6岁,有的孩子已经快7岁了。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孩子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较为显著。所以,家长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能够理解,但如果家长乱了阵脚,孩子必定跟着慌张,容易给他成长的道路投下阴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事情扩大化了。其实,迟入学几个月,从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来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相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如果能中肯地认清利弊,用事实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反而能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处世方法,就会使之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就近入学是对孩子的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

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这是年轻家长们非常苦恼的事情。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入学原则有明确的规定:到了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少年必须就近免试入学。虽然根据规定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但“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就近入学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轻松自由。上学期间,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40分钟,这一个个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由老师来安排,孩子们自由支配和交往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上学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不用大人接送,他们结伴而行,可以交流更多的、更自由的、更喜欢的话题,可以更加无忧无虑地说说笑笑,可以更多地交朋友。这份轻松、这份快乐、这份自由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小学生活也会因这一路欢歌笑语更加丰富有趣。因为不用大人接送,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游戏,哪怕只有半小时抑或十几分钟,也极其珍贵—那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时光—真正的自己做主,真正的无拘无束。没有老师的教训,没有家长的唠叨,只有小伙伴的活蹦乱跳、你追我闹。即使打架了,闹别扭了,哭鼻子了,也是一份成长的快乐!

况且,就近入学,每天可以省下一两个小时的赶路时间,岂不是又多出来这么多的学习和写作业的时间吗?即使孩子不把这些时间都用到学习上,睡点懒觉、看点电视、读点课外书对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是大有益处的。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健康安全。有些父母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不顾路途遥远,其实这对孩子并不好。刚上学的孩子,本来就已经面临着入学后的诸多不适了,每天还要起早贪黑花很多时间奔波在上学的路上,连早餐都吃不踏实,很多时候只能在路上吃。而一年级第一学期正值秋冬季节,天气越来越凉,吃得不舒服不仅影响上课,更影响身体健康。放学的时候更紧张—铃声一响,孩子就要匆匆忙忙地去赶校车,有时甚至来不及记好作业,来不及做值日,来不及跟老师和小伙伴打个招呼。一旦赶不上校车就更麻烦,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被孤零零地丢到车站是多么危险!如果家长开车接送,双方的自由度都受限制:家长工作单位与学校方向一致还好,如果方向不一致,家长上班的时间就容易受到影响。再说孩子一天当中坐在车上的时间过长,车内空气流通不好;打开车窗,呼吸的又是污染更为严重的空气。久而久之,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就近入学,一家人会享受更多天伦之乐。孩子一生中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上大学前的十几年。如果从小学就选择寄宿的话,可以想象这一生中能和孩子相处的时光还有多少?父母就这么一个孩子,不能亲眼看到他每一天的进步与成长,不能更多分享他童年生活的喜怒哀乐,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就近入学,一家人既没有赶路的紧张和迟到的焦虑,又能天天相聚相依。多年以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悉数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的故事,那是一家人共同的财富与幸福。

年轻的父母们,在你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不要以轻松快乐和健康安全为代价换取什么名校、重点校的成绩。小学阶段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那么年幼的孩子在舟车劳顿之后再来应对竞争与选拔的压力,不要让那么稚嫩的肩膀过早扛起“成功”这样沉重的字眼,给他一个正常的童年,伴着他采摘一路的幸福,这是为父母者给孩子的一份更为深切的爱与关怀。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教育衔接期》(作者有冉乃彦,郑希冰,高雪梅和李永佶;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一段——关于对幼儿的家长的建议(是教过小学又教过幼儿园很有经验的特级教师郑希冰老师写的)。

作者简介:

郑希冰 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廊坊市管道局小学督导室主任,廊坊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曾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新世纪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实验”的核心子课题“大成全语文教育新体系实验研究”,并获得河北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曾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教育大奖“教师育人”奖、管道局“优秀德育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找准切入点,构建阅读场》《培养低年级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探》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2_年9月9日,作为河北省优秀教师代表与全国各地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和特别的。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命运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旅途,当他走到入学这一新的人生起点的时候,他今后所要面对的是12年艰辛漫长而又多姿多彩的求学之路。此时,我们家长所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天生具有的才能,逐步拥有在新的世界里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技能 ”,从而身心健康地、从容自信地迈好入学第一步,开始自己人生的新旅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根据这一规定,小学一年级只招收8月31日前出生的年满6周岁的儿童。可是那些9月1日后出生的孩子,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伙伴去上学,自己无法加入其中:“别的小朋友都上学了,我什么时候才能上学啊?”在他们渴望与不解的眼神背后,是同样焦虑的家长们:自己的孩子只差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不能上小学,真有点生不逢时啊—上两年大班,会不会把孩子上“疲”了?如果不再重读大班,是不是可以买来小学一年级课本在家按部就班地学习?受教育年限拉长,工作都比别人晚一年,那损失该有多大……

其实家长完全不必如此忧虑。如果孩子提前入园,到时候又无法提前入学的话,确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同样的情境下再学一年,把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都消磨掉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家长替“大班再读”的孩子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就读普通幼儿园的,转到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去;相反,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可否转到家门口的全日制普通幼儿园去再读一年?在那里,老师教学内容另有侧重,没有人知道孩子是一个“再读生”,这些,都会引发孩子再学习、再适应的兴致。在这里,我们也特别建议前三年就读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如果因年龄太小不能马上上学的话,可以选择上一所日托幼儿园,来适应上小学后每天要回家的作息规律。一方面可以弥补前三年亲子交流的某种不足,另一方面,既然上小学后不可能再寄宿在学校,这一年的适应和铺垫,对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期大有好处。

如果不想重读一年大班,这一年当然不能让孩子“荒”着。问题是,学法要多样化,正如玩法要多样化一样,寓学于玩或寓玩于学,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自主意识。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长来选择让他从哪个方向突破。如果孩子对识字特别感兴趣,可以自创一套科学识字的方式,跳过拼音教学,直接让孩子从灯箱广告、横幅标语、歌词字幕、报刊标题中“连蒙带猜”地学习,而一旦孩子识字过千,很多儿童读物可以让他尽兴阅读,题材可涉及历史故事、科幻故事、成语故事、科学小品等。先别问孩子读了这些有什么用,尽量提供丰富的题材去让他“探索”,最终,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像力会得到一个飞跃。有兴趣涉猎乐器和绘画等的孩子也是如此,事实上,一旦孩子进入小学的正规学习,就再也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时间来练习乐器和绘画等,更重要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一大,孩子的想像力也会被束缚。为何不利用这宝贵的一年,让他多在这些领域尽情地享受艺术的熏染呢?多欣赏大师的唱片和绘画原作,多带他去音乐厅和展览馆实地感受,甚至,让他不断尝试自由“作曲”和挥毫作画的自由与酣畅?还有,尽量抓紧时间带孩子出门旅行吧,快6岁的孩子有体力也有感受力,也有了与陌生人自主交往的能力,可以带着他长途旅行。每次出门归来,你都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给孩子的身心所铭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女孩儿是不是因为早熟、因为职业生命要比男性短更应该早点上学读书呢?其实,在一些提早入学的佼佼者中,会出现其他方面发展不到位的情况:因为6周岁入学,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充分科学依据的,6周岁儿童的脑发育程度接近成人,其脑重量为成人的90%,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日趋成熟。而不足6岁的孩子大脑总重还没有达到成人的85%,大脑中掌管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联络的神经元还没有发育好,表现为上数学课必须用很多实物来说明问题,一旦离开几根铅笔几根火柴,变成抽象的数字,年龄小的孩子眼中便一片茫然。男孩子的发育的确比女孩更慢,以至于学了两个月数学,有些男孩还在掰手指计算。又比如有些孩子上学后,书写非常吃力,这不是学习态度认不认真的问题,而是掌握语言的神经元和书写的手部小肌肉要到6周岁后,才能变得灵敏坚韧,能够胜任长时间的流利书写。还有许多与学习习惯相关的其他问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否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到位、能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督促,以及他在同伴中会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受到同伴的信赖与拥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年龄越小差异越大。比如入学时有的孩子刚满6岁,有的孩子已经快7岁了。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孩子们的行为自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较为显著。所以,家长急于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心理能够理解,但如果家长乱了阵脚,孩子必定跟着慌张,容易给他成长的道路投下阴影,使原本不是什么大问题的事情扩大化了。其实,迟入学几个月,从孩子成长的漫长历程来看,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波折。相反,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如果能中肯地认清利弊,用事实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生逢其时,反而能使孩子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审时度势、掌握时机的处世方法,就会使之变成一种前进的动力。

就近入学是对孩子的一种更为深切的关怀

到底应该给孩子选择一所什么样的小学?这是年轻家长们非常苦恼的事情。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入学原则有明确的规定:到了6周岁的法定入学年龄的儿童、少年必须就近免试入学。虽然根据规定大部分学生都能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但“择校”现象仍然存在。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点无可厚非。如果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就近入学更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就近入学,让孩子更加轻松自由。上学期间,时间被分割成一个个40分钟,这一个个40分钟的时间几乎都由老师来安排,孩子们自由支配和交往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上学放学的路上,小伙伴们不用大人接送,他们结伴而行,可以交流更多的、更自由的、更喜欢的话题,可以更加无忧无虑地说说笑笑,可以更多地交朋友。这份轻松、这份快乐、这份自由使他们的交往能力越来越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同伴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多,小学生活也会因这一路欢歌笑语更加丰富有趣。因为不用大人接送,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在操场上多玩一会儿游戏,哪怕只有半小时抑或十几分钟,也极其珍贵—那是完全属于孩子们的时光—真正的自己做主,真正的无拘无束。没有老师的教训,没有家长的唠叨,只有小伙伴的活蹦乱跳、你追我闹。即使打架了,闹别扭了,哭鼻子了,也是一份成长的快乐!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一、不要随意吓唬孩子

幼儿正处在身体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对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恐惧,精神带来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内心冲突,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得放学时有这么一幕:孩子不知为了什么拼命地哭,母亲在旁边哄他,无济于事。母亲显然用了不少办法:说好话;给他东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让拐孩子的把你抱去!”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厉害了。那位母亲二话没说,扭头就走,孩子见状,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别走,不要扔下我------”我看了这场面,心酸酸地。作为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对待孩子非要来恐吓他吗?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赖得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有一种安全感。那位母亲的恐吓话,殊不知给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要再胡乱吓唬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评价,还给他们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二、《发现闪光点》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个特点,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教育方法。”每天穿梭于孩子中间,观察和体验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老师要正确引导外,更应该注意孩子的闪光点要及时发现。张子浩小朋友活动时,总喜欢影响周围的小朋友,没办法,我把他视为特别关注对象,让他跟随左右。

一次活动课,我想让小朋友帮我拿体操垫子,于是,我说:“谁乐意帮老师的忙?”于是不约而同的都举起了小手,我一眼就看见了张子浩小朋友渴望的眼神,踮起脚尖高举着手,生怕我看不见他似的。于是,我说:“请动作快的小朋友帮忙,排队一、二、三!”机灵的子浩动作迅速,排在第三位,我决定请他帮忙时,说:“等一会游戏结束后我请活动中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的小朋友帮忙。”很爱做事的他牢记着这句话。在整个活动中,他没有惹别的小朋友,并且还帮助跌倒的小朋友爬起来,我及时表扬了他。孩子满脸的喜悦、兴奋。

教师在关注孩子的时候,要留心观察、发现孩子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应该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正确地评价引导,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到客观公正,随时表扬,让孩子的心田里既有阳光、也有雨露,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