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永城市第七小学王雪真
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与众不同或标新立异的表现,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华的基础上,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假设,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不盲目崇拜,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要求学生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尽管他们发现的是前人早已发现的,但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上的,所发现的就是新的成果。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创造性的应用教学策略,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氛围,在活动中求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创设恰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相当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观念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估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双边互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生观。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录音机”或者“容
器”实行灌、挤、压,而要相信学生是会思考、会自学、会创新的群体来进行疏、导、引。教师要淡化权威角色,强化指导功能,由管束走向指导。教师不要经常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要求学生言听计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只能把自己当作指导、启发、激励学生学习、求知、创新的引路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过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建构多变活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要坦诚相见、感情沟通、智慧碰撞,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理念,并且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摆脱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以避免在教学中面对新的科学知识、新的教育手段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的尴尬局面。
二、注重启发 调动创造性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把他们的创造力诱导出来。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创新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规律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能产出新颖的、前所未见的成果。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中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因此,教学中“授人一鱼”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提出质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创造力。
启发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运用直观启发方法,加强示范效应,引入学生抢答,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运用设疑启发法,将设计的疑难问题发掘深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运用比较启发法,抓住比较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运用情境启发法,抓住关键环节,不断转变问题的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类推启发法,借助于已知的熟悉对象达到对未知对象的某种理解和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以上各种灵活多样的启发方法,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人格 激发创新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总是仅仅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怎样,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都讲了,至于你学没学到就不管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学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问题。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现在许多教育家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核心就是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的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的重要动力,创造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四、热情鼓励 树立创新信心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长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赞赏,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他们成功的希望。
在语文教学中,能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关键一环,许多学生习惯了旧有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旧有的思维习惯,对于创新有一种知难而退的心里,认为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样就会抑制了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去伪存真,让学生明白其实创新就是个人的一种独到见解,并非“难于上青天”。教师要鼓励学生言他人之未言,并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不断的实施,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恰当的创设成功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成功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学习的成功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喜悦和满足,增强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功时要适当加以肯定、赞许、鼓励,就能充分激发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总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到培养,教
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之花就能在语文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搭建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教学平台,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在学生幼稚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精神的种子,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现在,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良好探究氛围中激发创新热情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常常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法;一段文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它的涵义;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可以因为语言环境的不同而表达不同意思……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对文章理解的多重性。因此,应该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表达的方法。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感悟,教师就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对那些敢于对文章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应该给予尊重、鼓励,同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怀。可能学生的谈论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甚至是违反规律的,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及时给予启迪,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加以重点指导。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参》,教师就加以否认、抹杀,甚至训斥,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被扼杀在“土壤的深处”。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了总结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自己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多学生说自己喜欢的是蔺相如、廉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可有一位女同学却怯生生地说她欣赏的是秦王。这个与众不同的答案,立即引来同学们的反对。这时,那位本就不够自信的女同学把头埋得更低了。我捕捉到这一细节,便马上示意大家安静:耐心听完那位女同学的解释后再作定论。那女同学小声地说是因为课文中写“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她认为国家会最强,一定要国王领导有方才行,所以她欣赏能力强的秦王。我听后,先肯定了那位女同学读书细心,说话有根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这使她眼里闪现出一丝自信与自豪的光彩。我便顺势鼓励她课外搜集更多有关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果然,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那位女同学信心百倍,找到了许多令其他同学心服口服的材料。从此,她的学习欲望、创新意识也随之增强。
其次,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懂,或因怕学生启而不发,使教学时间不够,进而代替学生分析问题,把答案强加于学生,占用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思维的空间,这无异于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继而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心。
所以,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自己思维的空间、时间,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怀。只有“改良了教育这片土壤”,学生感受到学习上可以与老师平等地探讨问题,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才能在无形中培养其学习的信心,孕育出创新之花的种子。
二、在参与求异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教学,学生在教学中的感悟是多元的,教师应当针对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求异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具体的引导过程就是依据一定的知识或实事求是得出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也可以设想出不同于传统的答案,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或主张。求异探索不仅可以克服思维定势,还可以从中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环境中无拘无束地表述,表达不同见解。
大家知道,讨论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它能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会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再加上教师的语言运用,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当需要学生对某一问题或事物发表意见时,我常常用平和亲切、带着鼓励的语气,启发学生尽量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当学生发表意见后,又启发同学评论谁说得好,好在哪里?能提出不同的修改方案吗? 另外,还可以启迪学生站在反面的角度,寻找其弱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述、批驳。这样,在课堂上争一争是非,论一论长短,找一找弱点,久而久之,求异思维就会根植于学生的思维之中,形成可贵的创新意识。
三、在展开丰富想象中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教学,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教学策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想象是人脑以原有的表象或经验为前提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少年儿童具有奇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少年儿童这一特征,创造出一个激发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空间,有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目的。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有意提出: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国家,她生活会怎么样呢?创造了一个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让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有的说,在我们国家里,这位小女孩爸爸和妈妈一定会很疼爱她,会像我们一样能上学,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说,即使小女孩没有父母,我们社会也会伸出友谊之手,把她送到希望小学学习;有的说,也许这位小女孩在家里,常常会撒娇,吵着爸爸妈妈要买这要买那……一番番的发言,一种种的想象,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凭借某种事物,引导学生去描述事物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描述。一位学生就写这样一段话:望着老师在黑板画一个圆,这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工艺精湛的师傅手里团着面,正制作一个精美的月饼,那月饼似乎寄托着他的无限希望――家庭团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我仿佛又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霎时间,发出耀眼的光辉,啊,祖国的建设如这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
这样,以静为动,以物引想,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太空中遨游,这不正是在打开一扇扇通向创新之园的大门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为祖国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诏安县白洋中心阳山小学 福建】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 张明 邮编:2246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世纪的挑战必须更肩负着开启学生的心扉,培养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想办法”营造出一定的创新氛围,才能使学生进入到积极、兴奋的状态,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1、师生和谐交流,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要与学生构筑起合作、友爱、民主的新型关系,要把激情和爱心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和谐。使他们放松自我,提升他们创新意识的可能性。
2、学生和谐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能促进相互交流、合作、补充、互帮助的良好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当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时。相互在情感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更大限度去自由讨论、相互质疑,有更多机会去实践、创新。他们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3、科学给予评价,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倡让学生畅想、畅言。创设让学生进行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的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潜质,激发他们的灵感。恰当科学地评价能收到开发学生智力,激发他们创造才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务必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尽可能的对学生给予了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艺术利用教材,激发创新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教材,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研读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拓宽教材,变让学生记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等传统方式为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并独立地解决问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把他们引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的大舞台。变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陈旧的教育形式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语文教材中内容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又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故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细节,为学生提供思维机会,为他们创造思维情境,也为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架构了舞台。首先要推敲课题,启发思维。其次要掌握借题发挥去拓宽学生思维。要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理解、感悟,或再创造,甚至能找出文章的不足,还能举一反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3、联系实际,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材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阅读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探求中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经过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思维空间认识能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潜心设计创新的活动,让学生善于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就要潜心设计创新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创新,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1、创新活动形式,启发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贵在创意。语文课文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再创造的机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经常开展“阅读能手”、“成语接龙”、“我是文学通”等具体活动。这样,既巩固了教材内容,又锻炼了能力,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会思维更加活跃。
2、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创新意识:小学语文课文基本是以故事为主,有具体故事情节,在学中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后,可以对课文进行编导加工,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演绎,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这些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3、创新评价方法,诱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要创新评价方法,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追求答案的惟一性,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设计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希望得到认可。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对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要给予客观评价。科学鼓励性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采取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但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浓厚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愿望。平等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平等地对待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平等地对待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学生要和蔼可亲,风趣幽默,不盛气凌人,不居高临下,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学生,不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承认学生每一种或深或浅的认识,只要是不绝对错误,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毕竟是学生自己思考所得。这样,消除了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
二、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基斯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平平,1
甚至有的科目不及格,但是在音、体、美等方面却有很高的天赋。也有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表达能力却很差,正像人们通常说的“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来”。还有的学生记忆和表达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一遇见计算题就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的舞台,让他们消除自卑、建立自信。如开展诗歌组、舞蹈组、绘画组、科技组等集体活动。
三、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潜在的动力,是创新萌动的火花,是创新意识的源泉。儿童在遇到不懂的事都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可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是由学生提出疑问,而是教师提出,学生按标准答案顺杆爬,且不注重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这就泯灭了童心,挫伤了儿童的好奇心。例如:在计算一天中,时针、分针各走了几圈时,中国学生拿起笔计算,而外国生则拿起钟表拨。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太按部就班,学生只会按框框条条去做,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使儿童的灵性、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瓦特发明蒸汽机,不就是在烧水时,受水开了气流掀起壶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启示?儿童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在理解课文的原意后,让学生帮乌鸦想一个既可以唱歌,肉又不被狐狸骗走的方法。此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活跃,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科学想象是发明创造的先兆,任何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先有了想象,然后再通过一次次实验来验证的。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和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可以让学生当诗人、科学家等。如教学古诗,就可以让学生学诗人咏诗;教学《五彩池》,可在介绍完书里讲的五彩池的形状后,让学生想象省略号后面五彩池还有哪些形状等。想象是创造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想象出大发明、大创造、大作品。我们要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甚至一些眼前看来异想天开的智慧火花,很难说这些丰富的想象不是将来发明创造的萌芽。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想,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想象中升华。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的科学精神,教学时,尽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南宋陆九渊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生疑,思疑是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创新学习的前提。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此而诞生;瓦特因蒸气顶壶盖而生疑,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事例说明,许多发明创造的革新都起源于疑问。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创新属于个性化的创新,他们的发现、理解、顿悟、结论等相对于社会和成人,多数可能并不新颖,但对他们来说却有着特定人生价值。因此,只要学生在别人不疑处生疑,就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给予引导,让他们探索、发现。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思疑创新能
力,在教学中引导他们生疑、思疑、存疑、解疑,做到由疑由思,由思而断,追根究底,释疑求真,勇于探究解答的能力。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保护,并多引导、多鼓励、多总结,使课堂教学形成学生提问、解答、探索的氛围,而不是教师一味的提问和满堂灌。质疑解答的问题不必都要“标准式的答案”,允许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求知识的突破和创新。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时,可让学生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救出落在水缸中的小朋友?并比较是司马光的方法好还是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好?让学生在争论和比较中形成良好的思疑品质和多想出疑问的创新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按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不断的实践、摸索,并亲自“下水”一试,才能在教学中不断涌现创新意识。
第五篇: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在以往的常识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鉴别回答评判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问题,其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地发展,心理状态也始终处在消极等待之中,致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我们到商店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许多瓶装的液体商品都没有装满(如酒、酱油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已得到了教训,开始时为了吸引人的购买,瓶装的物体都装得满满的。但是这些瓶装的物品,一到夏天,自己就从瓶口溢出来,甚至能把盖得死死的盖子顶开。为什么到了夏天,满瓶的汽水就会溢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
样,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个课题上来了。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教师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例如《热是怎样传播的》一课,课的一开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烧不死?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常识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实验变为“一讲、二看、三示范、四照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学徒式实验,这样“依样画葫芦”,只能获得一些具体的操作技能。为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扩散性思维的培养要着重引导学生敢于冲破常规性的依靠性思维的束缚,进行多角度思维,诱导学生大胆地冲多方面去想、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这种思维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德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重点不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就包括善于想象的能力。可以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我在科学课中十分重视发现和发掘学生自由想象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
三、打破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的科学课程主要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二是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大好基础。这和旧的教材的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旧教材偏重知识点和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比较少。所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破传统,进行改革。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探究奥秘的境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行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养成一定的探究习惯。如教学《摩擦起电》时,教师先表演个小魔术,将吹塑纸在衣服上摩擦几下,不用胶水就贴到黑板上。这种奇怪的想象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揭开秘密的兴趣。
2.用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在的教材中很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的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封闭后放进冰箱;吧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试验过程中有意识的鼓励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身边发生的奇怪的事情都会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从而养成习惯,进行自主探究。
俄罗斯教学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习惯是刺激与反应的稳固连接。如果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那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有新鲜感,从而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用于创新并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