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观课有感(合集5篇)
编辑:七色彩虹 识别码:16-81452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7 23:45: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很高兴,很震惊,我真的看到了我希望的高效益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感觉如下:

1.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引入教学部分

这位老师从三个方面,钢球滚动,能量种类,图片分类提问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思收回课堂,把学生引入到动能与势能的教学主题中进行思考。教师用“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用生活中动态的、具体的、熟悉和能感受到得实例引入或比拟,让学生从大量生活的现象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和种类,从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能量与什么有关系,为下面的科学猜想和探究奠定基础。

2.在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引入部分,学生观看各种能量图片,讨论给能量分类的过程中,六张图片分别是:

1、滚动的小球,2、高挂枝头的苹果,3、压缩变形的弹簧,4、高举的重锤,5、拉长变形的弓,6、流动的水。学生一回答1、6是一类,因为他们是运动的;2、3、4、5是一类,因为他们是静止的。学生二回答1、6是一类,因为他们是运动的;

2、4是一类,因为他们主要受重力影响;

3、5是一类,因为他们受弹性影响。学生三回答1、6是一类,因为他们是运动的;2是一类,因为他是静止的,3、4、5是一类,因为他们是先运动后静止。根据这三个学生全面的回答,同学们能找出它们能量的不同特点,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学生得到了动能与势能的特点,自然而然得出了动能与势能的定义,理解深刻。

3.在教学态度部分

教师角色的把握到位,教师始终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同时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显性的、人文的学习环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处在平等学习环境中的首席;教师像一位热心的大姐姐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兴趣调动到极致,加之教师娴熟的教学技巧辅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融合,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了知识,在兴未尽趣正浓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真正实现了“减负强效,高效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实践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4.在实验探究部分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老师只是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独立假设、猜想,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探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合作操作,分析论证,总结结论,全体参与,享受了探究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愉快地接受了知识。同时让每个学生参与,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容易理解“动能”和“势能”概念以及“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5.在教学反馈部分

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每学完一个新知识点,都用多媒体投影适当的反馈

练习题,来检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动能和势能的物理现象,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在生活中应用等等,使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知识理解更为深刻。

6.在多媒体教学部分

多媒体课件过程清晰、有序,弥补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如:在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引入中,利用多媒体电脑将几幅实物图片恰到好处显示出来,并发挥多媒体电脑的优势将图片进行移动组合分类;在课堂反馈学生实验报告处用视频投影仪展示。

7.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概念引入部分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的分析,而不是自己直接给出,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部分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假设、猜想,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探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合作操作,分析论证,总结结论,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新思维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当然,瑕不掩瑜,这节课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很正常。我就是要学习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多谢这位高水平的老师!

多谢这次培训!

第二篇:观课有感

这次研修观看了四位老师的观摩课,感受到了各位老师的知识渊博以及对与教学事业的认真严谨。这几位老师的课精彩纷呈,无论组织教学,还是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让我学到了很多,现概括如下:

第一,老师们在讲课中显示出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将初中新课改理念有机地渗透于初中历史教学当中,使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抓住了关联学科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从相关地图中分析、获取信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每位上课老师都认真准备,都努力尝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课时充分展示自身特色,每位老师都认真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难点部分慢讲、细分析,“出口成题”,及时反馈,从学生的角度提问得较多,始终牢牢地将学生乃至听课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中,体现了“活”、语速慢,说话自然,条理清楚。

第二,老师们大都设计了精美的课件,和穿插进和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视频内容,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为学生课堂的学习铺平了道路,也更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用多媒体技术以问题贯穿整堂课,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多媒体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轻松的由浅入深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第三,几位老师都结合各自的讲课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做的各有千 秋。历史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沿阵地。老师让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根据事件评价标准写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 力,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四,在教学设计上,每位老师都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符合实际,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一堂课就是一件完美和谐的艺术品。它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的逻辑、条理、秩序组合而成的。每一个环 节与一堂课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独特思路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每位老师在课堂上的几个教学环节既自成体系,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又逻辑十分密切,环环相扣,紧密的配合,形成一个整体。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 活为侧重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 析、探究合作、总结得出。教师讲课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我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个别老师观念、方法比较传统,存在满堂灌现象。部分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导致重点内容讲不透,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和管理有待加强。在生生互动方面不足,从而使学生要学、爱学、会学、会用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面对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互相学习、自觉提高,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都能取得进步。

总之,通过观看,我学到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虚心学习,多交流,多思考,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三篇:观课有感

观课报告--《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015年,新一轮的研修又开始了,通过研修学习,我们从中又获得了很多知识。听了六位老师的课,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

现就《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课后反思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辩证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在某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与这个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是在学生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一应用题。首先,教师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复习正比例的意义;接着,情景引入新课,找信息,提出问题,设问:用比例解首先要找到什么(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什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相对应两个数的什么一定(比值一定)等,然后通过“练”达到巩固和提高。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把学生放在了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呢,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能得到什么?不同学生有什么不同的收获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岳静老师对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本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比较积极活跃。学生能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并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小组讨论热烈,能够主动提问,互相帮助,学习效果不错。

三、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注意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改变他们传统的思维习惯,明确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至关重要。否则就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

3.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紧密,要尽量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新引力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4.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反思中加深理解。

四、学习收获。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几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一;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二;教学过程;1,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教师能出示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亲身经历的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小数的性质,到商场去观察,用变魔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和教学互动性,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持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

三、教学效果: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做学生的大朋友,学生愿意学,乐意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能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教师用心设计,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篇: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观看本课时,我确定的观察点为“学生学习”维度中的“目标达成”视角“学生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总体评价: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活动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把“看不见的”学生原始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清晰地通过学生黑板板演展讲呈现出来,让学生原始思维可视化,以便更好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从而促进对目标的达成,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彰显活动有效之美。本节课突出的优点:

一、贯彻《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导入时以一段反应环境污染的视频开始,并且设计了问题情境: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让绿色回到文明身边,某中学团委组织八年级学生去植树,每个班37名学生,1班每人植树28棵,2班每人植树43棵,3班每人植树29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这个环节充分贯彻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动起来,自己解决问题。如因式分解的定义,公因式的确定,以及另一个因式的确定方法都是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答等过程,重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高老师整节课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来多总结,多归纳,遇到比较困惑的问题可以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让学生讨论,甚至辩论,尽量让学生动起来。有时会成为与学生有同样知识水平线的未知者,有时成为能表达学生问题的困惑者,有时成为能帮助学生完整清晰地表达意见的翻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习,且对于个别学习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3、课堂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互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展示成果,讲解思路,提出疑问,交流看法,完善答案。充分信任学生,尽力做到了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讲对的不再重复。使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巩固和应用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

第五篇:观课有感

观课有感

上周,有幸聆听了武昌区棋盘街小学曹成林老师的一堂作文课,我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吸引学生的课堂导入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让学生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写作兴趣。曹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吸引学生而且是与本节作文课息息相关的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刚上课,曹老师就说做游戏,先是老师说词语学生做动作,接着是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动作的名称。学生因为感兴趣,马上参与到课堂。即便他一开始可能会抗拒上作文课,但这一有趣的活动引起了他的兴趣,他不知不觉地被老师带进了作文课堂。通过课前活动,打消学生的生疏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为能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打下基础。

二、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作文课要上得有意思,让学生觉得有意思,让学生愿意去学,学得轻松。除了设计好课,还要善待学生。但不主张大话表扬,要实实在在的表扬。曹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一篇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并不多,但要让学生成功,让学生感受成功,学生才会有兴趣。对于后进生来说,一个词写得好,教师也注意了及时表扬,学生作文兴趣就来了。

三、巧妙地引导,“帮”学生想

要想让孩子写东西,就得先让他的小脑袋里有东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看书也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但一旦让他们运用到作文中就有一定的难度,一可能是想不起来,二是不知道如何应用。但在曹老师的课堂上,她让孩子先仔细观察沙画创作的视频,再用一个词说说哪个步骤是如何创作的,或用一句话形容沙画美在什么地方,这样就帮孩子把他们小脑袋里的好词好句都挖出来,挖出来后一个个板书在黑板上,引学生的回忆,帮助学生再次理解词语。

一节作文课,学生不但不感觉到累,而且感到乐趣无穷,收获甚大,这就是一节成功的作文课。

学习贵在内化。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东西;在未来的作文教学中,我将好好借鉴曹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并不断探索新的作文指导方法,让孩子敢写作文,乐于写作文,能写好作文!

观课有感(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