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议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编辑:逝水流年 识别码:16-583043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7 15:05: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议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浅议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惠阁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也实践多年,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行为中还存在着很不足。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曾使用过老教材的老师,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总是沿袭传统教学,埋怨新教材不适合国情,不适合农村实际条件,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机械记忆,生怕少讲学生就不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总是不情愿接受,经常发牢骚。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抓升学率上。节假日补课,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负就是减少学生学的内容而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把发展学生的特长,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都认为是学生减负,老师增负。认为现在教材简单,学生条件有限看不懂教材没法预习。还有些年轻教师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师生均减负,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是绝对没错的。原因是受部分学生家长社会上少部分人和某些行政领导压力也有关,因为他们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还有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等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明显,直接导致了农村初中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资基本上向城市一边倒,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初中教育经费不足是目前普遍现象。以前,城乡初中相差不大,广大农村初中日子过得还可以,教学质量也不错。农村教育费附加取消后,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初中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建学校没钱,添置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没钱,开展教研活动没钱。然而与此同时,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悚目惊心。如一些老校舍完全可以经过维修重新利用,然而有关鉴定人员怕承担责任,夸大其辞地把这些校舍判定为危房并勒令封门或拆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还没有创下省级教育强县的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是很少很少,即使是教育强县,某些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多面体教室等残缺不齐的也比比皆是。实验器材缺乏,演示实验很难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基本没做。

2.师资力量薄弱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农村初中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从教师来源来看,有民办教师转正的,有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大部分是初级的。(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收入差距悬殊,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发展迅速,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使得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升。

3.课程资源开发受限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因偏僻落后,缺乏经济支持,教师能力水平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学生学无兴趣,课程资源的开发陷入了重重困境。

(三)教学教研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育最终还是得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农村初中管理不善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因素是一切事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目前,农村初中一部分校长是以前任命下来的,有好多素质不高,观念落后,不图上进,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上课,不参加周前会,把自己变成行政领导,只想如何保位置或升官,精力用在拉关系拍马屁上,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聘任中层干部不怎么考虑能力,反正农村无法与城镇相比,学校教学管理松散,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工作只要能够应付了上面就没事。另外,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搞品牌,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暗中鼓励这些学校拼命在农村初中挖生源、挖教师,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在这样情况下,学校要上质量、上档次成了一句空话。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农村初中教育沿袭传统教学,依然是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而在农村中初中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怕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初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当大,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二是上代监护。两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或寄人篱下的感觉。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老师都没什么办法沟通的,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结果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初中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这种现象与监督总体弱化有关。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孩子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等多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办学现状,原因分析,对策思考

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笔者对本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及横向比较,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初中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 2

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在重庆市大约有70%的学校、教师、学生都分布在农村。经过前些年的努力,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严重不够,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学生人数及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学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人员特别紧张、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等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原有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笔者看到,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 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八九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挤一间50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三四个教师挤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寝室兼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臵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 4 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干

瞪眼”。

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广大农村由于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较高要求了解不多,因此产生了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而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5 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奇缺,形成了当前整个农民群体素质低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恶性循环局面长期难以扭转。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重视与认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桎梏中,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往往达不

到应有的效果。

4、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应试教育思想深蒂固地束缚着农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和社会对升学率的片面关注,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评价模式始终难以打破,教师被迫将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实践中教师花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效率普遍较低、整体效果极差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学生也被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到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和应付永无休止的测验考试中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 6 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考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行循环格局,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偏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面要求,给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埋下了可怕的祸根。

5、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广大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现阶段的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他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7 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对前途失去了追求,对学习自然就失去了兴趣。这些孩子们在同一年龄阶段,走进同一学校的同一班级,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几年以后,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却出现了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的问题,更重要地

反映了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劣。

6、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困难重重。调查发现,本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很少,初中基本上实行寄宿制。从目前实行寄宿制的学校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寄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房舍及设施十分简陋,大部分农村寄宿学校无浴室,无水冲厕所,无饮用热水,给寄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2)、农村学生寄宿,增加了家庭经济开支,给农民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使部分困难家庭子女出现上学难问题。(近两年中央财政直补的农村贫困寄读生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这一

问题。)

(3)、农村寄读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又不能完全到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4)、寄宿学校缺少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利学校管理。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法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学校无暇顾及学生的饮食起居、卫生、安全、防疫等工作,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7、招生秩序混乱,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在广大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极度悬殊,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得多,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另 一方面,很多城市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和经济实力,纷纷前往农村学校,采取各种手段争抢农村优秀生源,在农村中小学大部分的尖子生、特长生都被城市学校挖走了,形成了城市学校拥挤不堪、农村学校门可罗雀的强烈反差;广大农村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综合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品质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纪律意识差,行为表现不良,情绪波动大等多方面。这样就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设臵了重重障碍,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1、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根本上就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足额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整体效果极差的根本原因。过去政府提 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很大,特别是解决了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普及率。但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各级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这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无异于雪上加霜,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都没有办法解决,就更谈不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更新简陋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了。这种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及时解决的话,对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教师来说,无意中成为政策调整的牺牲品,工作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工作热情遭到严重挫伤,农村教师们过去那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抓教学工作的局面不多见了,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急剧下滑趋势;长期这样下去,对于近几年在农村学校入学的孩子们来说,也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建议:(1)、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人、才、物等资源向城镇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农村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 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2)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2、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直接 12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据报道,在我县有乡村教师利用节假日到小煤窑挖煤炭挣钱资助贫困学生的,有蹬黄包车挣钱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的,有老师利用节假日跑出租摩托车挣钱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的,这样的乡村教师难道还不能感动社会吗?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偏低,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去了,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手段单

一、方法呆板,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建议:(1)中央政府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出台规范性文件,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别,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否则,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贫困群体;因为他们的实际收入远远比不上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当地农民工的收入水平。)(2)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师德”和“业绩”一票否决制。(3)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采取先培养部分业务骨干,带动其他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尽可能提高农村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政府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号召全 社会关心农村教育,尊重乡村教师,理解乡村教师的困难处境,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在表彰先进、职称投放等方面都要向农村学校倾斜。(5)针对农村教师经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的客观现实,建议政府设立农村教师住房补助基金,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关键问题,以调动全体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农村寄宿学生的管理,提高寄宿学校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学应该抓住布局调整的良好机会,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管理体系,以达到优化资源配臵、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由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寄宿用房与配套设施投资没有全部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学校在建设寄宿用房和购臵配套设施时,只能自行筹措或吸纳社会资金,巨额的负债和利息支出,让农村学校举步为坚。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使一些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农村 14 初中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远和家人无暇照顾的困难;减少了学生的辍学、流失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也面临许多困难。由于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又没有相应的经济来源,无法配备足够的专职保育员、服务员和管理员,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管理上又不能完全到位。因此我们建议:(1)政府要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科学、长远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房及配套设施投入必须全部纳入项目经费预算,否则,会给农村学校增加附加债务。(2)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将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员、服务员、心理咨询员列为学校工作人员的正常编制,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3)加强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一套能够适合当地情况、满足农村寄读学生需要的管理服务制度,让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有“在家一样”的感受,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动力,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政府只有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必需的财力保障和条件保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

4、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全面加

强农村学生的监督管理力度;

学校和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空间的差异,代表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既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从教会孩子的生活常识开始,逐渐过渡到教会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因为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无论从教育时间和精力上讲,还是从教育对象的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其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开拓的前景是广阔的。孩子的道德意识、法纪观念、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形成,始终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广大农村在大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都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16 决定性的作用,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校却是在中途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塑造和加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完善,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纪律意识为底线,以培养学习习惯、传授科学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为主渠道,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做人的过程中,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的教育任务,教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育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身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密切配合,倘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缺乏环境教育的感染,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宽家庭教育的路径,落实家庭教育措施,全方位奠定孩子的智力、品质和能力基础,为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补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5、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在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他们有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比较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因此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现代化的实现不依靠政府的主投资渠道,单纯依靠农村学校自身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因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全面部署,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中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力争做到人人能够操作多媒体、个个能够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只有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征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开展深入广泛的教学研究,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狠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时解决农村学生学习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构建并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总之,农村中小学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财力,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积极调整配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吃饭、运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在推行城乡统筹、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从“加大教育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转变教育观念、健全考评体系、提高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中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

目标。

第三篇:论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井乡中心校:

陈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 径。强国必先强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 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 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但是教育发展并不均衡,特 别是基本具备或不大具备条件的地方农村教育机构所管辖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与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还相差较 远。本人长期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现根据工作实际和经验,对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肤浅的表述。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形式上看是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

(1)抓应试教育风险小:

为了顺利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考、升学考,其他几门不抓或者少抓一点也无大碍,腾出时间与精力去抓考试成绩,不去做 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要保住了饭碗就行了;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本校的教学成绩在统考或升学考试中出现倒挂,而末位就意味着自己的绩效工资、年终考核、职称级别就意味着同样的命运,谁又愿意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过不去呢?

(2)受地区环境的影响:首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一学年中,都要对乡镇学校实施统考排名。这种考试马虎不得,你都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参加 考试,不抓应试教育行吗?其次,地区的经济环境条件较差,许多农村家庭因缺乏科学指导,种植收益低,亏损较多,家长希望将来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前程。加之一 些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合理,使基础设施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和应用,更是严重地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

(3)校长心理压力大 :随着绩效工资制度、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我们农村地区乡镇学校的当家人,只是照搬人家的改革做法,教师的业绩要进行量化考核后才能分配绩效工资及岗位的分配。这样一来,校长对自己的部下,既要知人善任又要照顾关系,加重了心理上的压力,一时拿不出过硬的方法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

2、从主观上看,部分教育当家人理论水平低,误把应试教育当作素质来抓

目前,农村乡(镇)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基本上是“门外汉”,由于种种原因,被派到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担任中小学教育主管领导工作,抓起了中小学教育,这种现状理所当然地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国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也加强了,有 许多走入了误区,把它纳入了企业效益管理的模式。把工厂制造产品合格率的方法,用来量化教师教学的成绩,用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优、晋升职 称、聘用或低聘的标准,再加上操作上人为的偏差,使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扭曲了教师的形象,极大地损伤了教师的自尊心,造成了许多教师心 理的畸形发展,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于是,什么快乐教学法、现代化教学啦,都得围绕着上级教育当家人的指挥棒转。许多地方,应试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可以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 出现了许多不该有的负面效应,甚至有的老师为了应付统考,改变了教学方法,作文指导课变成了背范文课。

二、解决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革人事制度,坚持任人为贤。改革人事制度,特别是改革农村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部用人制度,把任命制和公开向校内外招聘和选拔相结合 的招聘制结合起来。加大公开招聘、充分竞争上岗的力度。真正把一些本身教学实绩突出,有文化素养、懂教育理论、会教育管理的行家,推荐到基层领导岗位上,破除封建主义的裙带关系,任人惟贤,不拘一格选人材。

(2)教改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教育改革要因地制宜,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四化宏伟蓝图的百年大计出发,真正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的干 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正如毛泽东同志三湾改编时倡导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不从农村抓起,从基层抓起,要完成三步战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谈何容易!只有校长 负责制和集体智慧结晶的结合,才有真正的公正、公平、公开竞争,才能把教改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3)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对基层中小学的教育投入,彻底根除当前校舍破、旧、险,现代化设备基本空白多的现状,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证。

(4)研究全面的考试与考核的评价方法:必须真正改变单一的、静态的书面考核所取成绩作为质量检查的标准,不仅要有知识掌握的评价,而且要有 学生人格的评价、认知能力的评价、身体器官的发育功能、心理状态的评价。考核应用的方式,不仅要有口试、笔试,不仅要动脑筋思考还应有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目前国家的中考政策已有了重大的改进,但是从培养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大批技术人才的根本上来说,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和调整。

(5)提倡全面的教学检查:当然这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必须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平时的例行检查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 检查与对学生的全面的考核,能够做到像中考、高考一样的考核与测试,才能够全面地评价一所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6)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 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 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 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第四篇: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册亨县第三中学:王太胜 覃金福

册亨县坡坪小学:陈子莲

摘要:随着我国中学地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现就我县近几年来对新教材的使用与教学,以及通过与其它县的交流和分析,谈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县农村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引 言

初中地理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素质的提高。2012年是我县(册亨县)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六年,相对于其他课改实验区,我县的课改起步较晚。回顾几年多来的课改实验,在我县很多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进。为了切实做好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为了积极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及我个人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感受,谈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县农村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标”的要求与农村师生目前的素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纲要》明确规定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强调“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于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师生的素质还与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教师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客观的差距。

第一、专职教师较少,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农村大部分地理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师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地理素质教学的进行。

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学习的教师很少。从广大农村中学的地理教师资源来看,真正获得地理学科毕业的教师,全县还达不到20%,很多学校和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又缺少专业的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就是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下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这种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也就是那本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成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也只有一杯多点的水的状况,谈不上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甚至自己必需有一条小溪或大河的能力。

2.2 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最大的差距。

2.2.1、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因为我们很多的学生基础很差,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很多学生的知识来源,从目前来说,往往是靠课本和老师的教学。

对于课本,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教

学内容的删减、降低教学要求的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虽然新教材在 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编,对知识的要求程度和知识量减轻很多,但在要求上却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例如,新教材对知识的介绍,对于某些问题,教材往往只告诉结果,而过程和原因,则是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和探究而获得。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为农村大多数学生手里就是那本课本,没有任何的学习资料和资源,再加上很多地理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对知识也不太了解,你说他们能达到这个要求吗?对于我们的教师,个人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也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简单来说,要想培育出一批好学生出来,如果老师不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工作,光靠课堂上的40分钟,我想教学效果是不会明显地显现出来的,只有死心塌地的从事教学工作,把学生放入自己的工作重点,一切都为了学生,这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体现出来。可是现在的社会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地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学生的身上,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备课压力。因此,新教材对农村学生来说还不太适应,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2.2.2 新教材刚实施,没有先例鉴赏,小学时学生又缺少建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锻炼,到中学后,一时想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主,老师的教学为辅的机制,不仅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连老师也很难做得圆满。

比如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习惯。

虽然这此提法都说得很好,但是对于我们农村这部分学校来说,两年三年是很难正式转入新的教学轨道上来,原因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和教师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新教材还不太适应,就好像有些 教师所说的:“新教材是为适应城市学生的要求而编写似的。”农村学生的素质与城市学生的素质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为我们的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还很差,还需要很多直观的知识来巩固。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和补充,学生真的是处于盲目的学习之中。因而对于目前的农村学生来,教

材的要求是否还有点高了点,农村学生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

再如教师,你想通过启发和探究等来引导学生去学习,搞创新教学,可能你的想法在很多的班级是不会如愿以常的,大班额的上课导致教师无法关注全体学生,一个老师让一个教室里的五、六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注意力相对较难集中的少年。因为在拥挤的教室中学生多极分化比较严重,只有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达到你的要求,而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作为教师,很多的教学工作也受到了学生的制约。而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不讲,学生也不会去问。反过来想,教材不要求,你是否有必要去增加,我们的教学是不是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来进行?但是你讲得周全,要考虑学生是否能消化,学生有这么大的承受能力吗,学生的思维的开发能否发挥出来,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否体现出来。一切矛盾都围绕在教师的教学之中,要想处理好这些矛盾问题,作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因地因人施教,不要受形式主义的约束。

2.2.3 新教材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有很多的知识,教材既然在正文上提到,而又不进行具体地分析说明,反而在内容上的减少,我认为这并不是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措施,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一大的障碍,因为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从课本上找答案,因而使学生不能了解其原因,使学生处于一知半解的学习之中,如果教师不进行补充,学生只能蒙在鼓里。例如,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水旱灾害的形成,课文中只有从活动中了解到的原因就是夏季风活动不稳定时造成,到底夏季风怎么活动不稳定,新教材避而不谈,学生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理解和记忆知识的一大障碍。如果离开了老师的讲授,靠学生去探索,在信息比较落后,条件较差的农村,想建立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机制,我想这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新教材对教师的培训和交流甚少,教师对新教材的认识和要求不太明确

由于各种原因,新教材对教师的培训还不到位,就比如我们这门地理学科来说吧,地理新教材的培训(包括研讨会、交流),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据我知道我州也不过3次,并且参与的人数又不多,不能达到全面的普及,作为培训员的教师对二级培训做不到位,很多的二级培训根本就没有展开。没有具体地体现出来,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地理老师更

谈不上什么研讨、交流;因而很多从事地理教学的教师可以说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基本是不知道,对新教材的要求(课标)不明确。简单来说教师对新教材认识不够,有的教师甚至没有领会其精神,没有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也没有去加强自己对新教材的学习。评价机制尚未成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打开厚厚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必备手册》也没有找到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只有在网上查询可以了解一下其它学校的评价机制,但这些机制也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对于自身来说,只有本校的评价机制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学校处理好对本校教师评价和教师处理好对学生的评价,对于促进教学是一大关键。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师生,觉悟和素质从总体上来看还与城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包袱,如今后的学习、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工作分配等;特别是考试制度的确立尚未明确,虽然地理今年参与了中考,是否能够延续,占分值多少,存在考究。学生在行动上出现,不积极、没兴趣。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论:

①、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强化集体备课,形式多样化,地理学科因人数少,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听课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达到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初中教师提倡以题代讲,以题代练,备课就是进行针对复习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新课改教师就是备知识点,针对知识备补充材料,备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学校检查人员也要改变只盖章,不检查教案质量的作法。

②、彻底改变教师讲多练少、只讲不练的现象,学校可出台针对教师每节课进行测评的方法,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每一节课。继续落实课堂目标教学,实现堂堂清。

③、鼓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的感想,得失进行总结,实现学有所用,写有提高。不提倡写理论性很强的文章。

参考文献:

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教基[2001]17号2001年06月08日.⑵、侯莉华.《体味初中地理新教材》[M].2001年12月版,第32页.⑶、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与初中地理教学二》[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8页.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页.⑸十七大精神(教师 大学生)读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M].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贵州教育“十五”建设成就,第53页.2013年3月 完成时间:

第五篇: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问题

一,我县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我县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普遍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分,质量不高

我县现任中小学教师,大致有三块。老牌师范毕业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毕业)、民师转正的和近年师范毕业生。第一类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都是比较好的。第三类他们多为高考扩招后中考或高考上的师范院校,因而自身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难免有先天不足的现象;第二类根据历史不同时期政策转正,很大一部分教学经验、敬业精神都没问题,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教学手段也落后,但有一部分人钻了政策孔子,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教师资格,素质极低,现在很多人也不在教学第一线,也没能力。

虽然许多教师通过20世纪末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但由于培训质量低和其他多方面原因,教师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不少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2,极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低下,应该肯定,当前我县教师中大多数老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献身教育,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一些教师中存在道德观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心缺乏等问题,他们不安心于教学工作,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各种名利的诱惑,表现为工作自由散漫,教学中乱收费,吃拿卡要家长,从事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过性侵犯学生等恶劣行为。

3,我县教师队伍不稳定

(1)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

我县教师队伍流动的单向性指教师有教育系统向非教育系统流动;一线教师向学校,学区,教育局教育行政人员流动;山区向平原,乡镇向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流动;小学向初中,初中向高中流动

(2)教师队伍中的“躲猫猫”现象——在编不在岗

我县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教师在编不在岗,工资照领的现象,既增加了在岗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我县的财政收入,在社会上影响极坏。

(3)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动”,指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大多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4,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1)学科结构:配套不齐,短缺严重

小学学科结构性缺编最为紧缺的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科技活动等学科的教师,高中学科结构性缺编主要是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

(2).学段结构:层层“拔高”,整体下滑

总的来讲,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我县近一段时间面临小学教师相对过剩、中学教师短缺的双重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出现了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将高水平的初中教师拔高为高中教师,或将有些短缺学科的大专毕业生拔高为高中教师等现象,这样既造成了初中和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滑,对小学教育更是釜底抽薪。

(3),地域结构:县城富余,乡镇不足

我县教师地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从教师数量上来看,县城学校教师趋于饱和,乡镇学校教师明显不足。第二,从素质要求上来看,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县城学校希望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而乡镇学校则要求教师素质更为全面和综合,主要许多学校是一人一班,需要全能老师。第三,从教师流向上来看,从乡镇流向县城的多,回流的极少。

5,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我县广大的教师似乎都不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自己缺失远大的理想追求,普遍认为教师工作是死工资,没有什么前途。具体表现在教学中,则是不求创新,不求上进,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不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第二、工作中动力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工资少,待遇低,对工作没有兴趣。第三、对待学生缺少必要的恒心和耐心,爱心。在管理学生的工作中,做法简单,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有了问题,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么向家长告状,使本来已经紧张的师生关系更加尖锐,却很少从自己身上做检讨。

6,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常规抓的不紧,教科研意识普遍淡薄

由于没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的结果,而忽略了教学常规的要求,忽略了广大学生的教学利益要求,更谈不上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应该使广大教师通过参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敏感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苦教”、“苦学”、“向时间要质量”的教育现状,逐步走上“向教科研要质量”的 科学化的教改道路。

7,教师中的不满情绪逐渐增加

由于公务员工资的逐步兑现而教师的还有部分未及时兑现,职称评定问题,师生纠纷,领导处理不公等问题是部分教师的不满情绪增加,特别有了网络这一平台更促进了这一现象。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今天说,目前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3个问题比较突出:

——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不统一,农村比城市低。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而农村地广人稀,学校规模偏小,有些偏僻地区还大量存在着分散的教学点,据统计,全国目前约有10万个教学点。

——边远、贫困地区、山区教师依然紧缺。有些地方则是由于财政困难或财政供养人员超编,即使有编制也不聘用公办教师,而是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农村尚有36万名代课教师。

——农村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在职培训机制尚需完善。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在有的地方比较突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年龄断层。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的外语、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一些课程无法开设。还有相当一批教师,长期缺乏培训,知识老化,难以承担起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在教师。为解决以上问题,检查组建议应适时调整和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在编制上向农村倾斜,为农村学校安排少量附加编制,对学生少的教学点可单独核编,为寄宿制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管理教师。完善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推动建立贫困地区教师特殊补贴制度,使贫困地区派得进、留得住教师。(崔丽程刚)

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学校一切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都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切美好愿望和长远奋斗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把教师队伍的质量搞上去,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各项建设才有了根本保障。由此可见,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甚至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认真贯彻全(省)教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国家(四川)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之际,我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进行来了调研。应该说现在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教师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观念落后,师德师风弱化。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办法不多,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教育提质的各项工作,在学校层面无法得到落实。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育宗旨淡化、教育能力弱化,在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不会制作课件,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学校的电教设备成了摆设。部分教师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和聚宝盆利用,违规推销资料、有偿补课、家教家养,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对社会现实不满,一些教师喜欢与高收入群体作待遇比较,长期发牢骚形成的消极思想影响教学工作情绪。

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此外,受编制、财力影响,加上优秀师范生、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四、学科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校,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相对富余,而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普遍不足。

五、聘任制度失去积极的主导作用。聘任终身制,让一些聘上小高的教师(以小学为例)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写论文再与其无关,派其出去参加优质课等比赛,也是能推尽量推,工作敷衍。

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高学历率不高。名优教师少,骨干教师缺乏。

七、缺乏危机意识,还存有“铁饭碗”意识,业务上不思进取,导致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专业知识老化、教学技能僵化、缺少爱与责任、教育目标不明确,等等。这样的一些不良现象任由其发展下去,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下面,就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思考,谈几点建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以“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教育强县”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统领,强化教师为人师表的德育意识,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超强的德育规范行为引领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强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通过提高自身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强化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保证政治思想与业务知识与时俱进。

二、标本兼治,强化师德建设。

1、坚持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定并实施各种师德规章制度,是规范教师依法从教、以德施教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但规章制度效能的发挥,还得依赖于教师的内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管理首先应当是师德管理。在师德管理中,要善于做到“三先”:即“管理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在强调执行和实施上级和学校制定的各种师德具体规范要求时,要想方设法了解把握教师的各种心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一些具体的师德规范要求和制度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心理认同,真正内化为一种行为约束。

2、坚持抓积极因素与抓消极因素相结合。抓积极因素中,首先要树立师德新概念。把教师的成功放在首位,努力创设一个既照亮别人又照亮自己,在奉献中成就自我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培养一种甘于奉献、甘守清贫的职业精神。其次,学校校长要负起应有的责任,付出人文关怀,在对待教师成长上应当像班主任热爱每一个学生一样,公平对待每一个教职员工,鼓励支持相对后进的教职工成长。因为唯其热爱,才能善于发现每位教职员工的某种优点或长处,才能促其扬长避短。抓消极因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事情,还常常发生在一些对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对学生则是“恨铁不成钢”的敬业型教师身上。在严格管理中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或者言语过激,或者处理失当,引起个别学生或家长的误会、曲解和责难,有的还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但却会得到其他一些教师的同情。校长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会感到很棘手。因此,我们必须冷静、恰当地处理好这些问题。一要晓以利害,严格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努力维护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二要引导教师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有点“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在目前管理学生尚缺乏较好大环境的情况下,领导要为教师多承担责任,注意保护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的责任性和积极性。

3、坚持抓科学发展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对于教师的一些合理需求和实际困难,即使我们的能力有限,也要竭尽全力,分忧解难。长此以往,就能大大增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人和万事兴”,不但利于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而且在碰到诸如评定职称、评优评先等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有些教师也能顾全大局,其中也不乏情感维系的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师德建设,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努力创设一种人人奋发向上的氛围,这是教师综合素质得以持续提高的原动力。

浅议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