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在过去的教学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讲授的。而学生也渐渐地习惯了由教师提供的半成品,然后只需按照教师交代的步骤做下去就行了。像这样“先讲知识后学应用”的教学模式,人为地把知识与应用截然分开,使得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或其他人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再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解答。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下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精神会被抑制。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选取有趣、有用、可探索、可操作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
第二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陈 均(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
汪广仁说:“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如何创新,则是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建树,去开创教育的未来,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共识,并为之做出努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思想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现代科学表明,创造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是有的人得以发挥,有的人仍处于开发的阶段而已。只有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施才得以保证。
二、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宽松、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新提供前提保证l.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习过程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2.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做法如下 :
1.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3.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同的意见。
4.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吧。
【作者简介:陈均,男,1979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2002年6月毕业于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2006年毕业于湖北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本科。2002年8月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教到新疆和丰县农十师煤矿中学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带了2届毕业生,第一届升学率达到76%;第二届升学率达到75.5%。在每年的数学竞赛中所带学生都取得很好的名次。邮编:834407;电话:0990-6728065(家),0990-6728284(办),手机***;信箱:chenjun790713@sohu.com】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7-8期,http://)
第三篇: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LOGO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常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又因为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老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去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就已属于是创造性思维的范畴了。那么,究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二、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创设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让他们尽情尽兴地“玩”,在“玩”中求知,在玩中感悟,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情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是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手段。情境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
一课,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蛇、田鼠、庄稼三者间的关系,在课堂中,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分别扮演蛇、田鼠、庄稼、老农等角色,然后,我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蛇”与“庄稼”之间的故事,一边让学生按情节表演,并鼓励他们喜欢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
通过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融入情境之中,同时,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使得学生们在富有创新意味的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在课堂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就会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第四篇: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改变常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形成新的思维火花,产生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又因为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老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能运用已知去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就已属于是创造性思维的范畴了。那么,究竟在优化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情景中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机。而动机则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和动力。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而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契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动机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探究性情境时,就要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险故事(板课题),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滨逊,有一次他乘船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浪,同伴们死了,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后来,他居然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贴出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的挂图)。那么,鲁滨逊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这篇课文的导入,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利用挂图,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故事中去,提出一个他们都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们一上课就深深被吸引住了,起到了一个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在情境中营造创新氛围。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创造氛围,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创设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关键。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让他们尽情尽兴地“玩”,在“玩”中求知,在玩中感悟,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情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强化情境的互动性是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手段。情境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互动,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创新状态。例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蛇、田鼠、庄稼三者间的关系,在课堂中,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分别扮演蛇、田鼠、庄稼、老农等角色,然后,我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蛇”与“庄稼”之间的故事,一边让学生按情节表演,并鼓励他们喜欢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通过这样,就能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融入情境之中,同时,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使得学生们在富有创新意味的表演中理解了课文。在课堂中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就会使情境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第五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那么做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班主任应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确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判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3、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在我班每周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我先从一些小的项目开始,比如《春晓》一诗,只有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三分钟时间,大家比一比,看谁能背会。大多数学生三分钟内果然背会了,效率空前之高。是的,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胜利、信心和喜悦。
二、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教育观念。班主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2、发展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活动,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3、持久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使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各项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视其为负担,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为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的各项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没有推陈出新,世界就不会日新月异,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同一果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只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