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纲中,习惯于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形式,表明地理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中,尽管“学生”一词省略没有出现,但隐含的行为主体已明显指向学生。即学生成了主体。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往我们多半是以“教”带“学”,教师都是按照实现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我们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学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让自己真正从舞台上“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们必须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给学生一杯水,担心自己没有一桶水
新课程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广阔,很多教师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缺少走进新课程的应有的自信,甚至忧虑不安。其实过于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他的局限性。第一,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获取甚至会远远超过老师,因为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如书刊、电视、网络等;第二,学生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仍然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学生当作是一个盛水的杯子。当前,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2)、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而自己则退到一边当“观众”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的引导、组织和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处。
(3)、教师一味的“拿来”,却忽视自己的优势
听了别人一堂课,感觉非常好,便把别人的做法完全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不一定会成功。因为教师唯有个性才有活力,才有成功,才有发展,才有特色。教师要清楚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比如有的教师擅长煽情,语言很富感染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师善引导,什么事讲究“水到渠成”;有的教师善于示范;有的教师善于组织。教学中要放大自身的优势,善于煽情的教师则可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激情涌动;善于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的个性渗透进去,逐渐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定位教师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了“以人为本”?
有人说,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演员。那么作为“演员”就应该能够根据“剧本”的情节要求,能够扮演符合要求、观众喜欢的角色。
教育到底是为人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
教育是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尽管人们要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也就是说通过社会的发展为人服务。
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仅仅按照自己的备课情况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来确定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是教师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师?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新理念下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可是,对一些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新课程,在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与行为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的同时,现在又陷入了新的误区。
新课程强调以能力为中心,倡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做中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改变“我讲你听”、“满堂灌”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力,改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我们的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该讲的知识内容没有讲了,该有的讲授环节给忽略掉了,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强调不了,那么,学生在缺乏应有的基本能力的情况下,与其他同学、教师互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便是一句空话。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在创新实践中去感悟。
学科教学应该根据需要突破本学科的限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但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主题,所以选择的内容、难易程度要恰当,使教学放得开、收得拢;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既“求同”又“求异”,不能以“求同”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的鲜活、新颖的思想和个性表达,使得原本可以有更多遐想的空间变得狭小,学生的思考能受到打击。
教师能否把握其所教学科的核心,能否将所引用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本学科教学之中,为本学科服务?
聪明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启发学生畅所欲言、个抒已见,使学生独立思考后个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因其所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而不同,但就其共性,教师的角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即研究者。应该由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者、实践者。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善与其工作对象----学生的关系,实现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者到师生学习共同体关系的转变。
教师也是管理者。教师是构成学校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有对学生管理的职责,它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还是学习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构成学习的共同体,就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教师相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当然,我们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且在保持两者人格都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教师不能因为“师生关系”平等忽略、放松对学生的教语指导、严格要求的责任;学生也不鞥要求“平等”,就不尊重教师以及教师付出的劳动。师生平等应该体现在人格平等上,都视对方为人,双方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而人的主体能动性是决定人的变化的内因。因此教育学原理中指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的对象是具有潜在智能,充满着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改变旧的习惯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但教学的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教师“包办”,以“主导”作用代替“主体”地位的现象还相当程度地存在。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心中建立“学生主体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重在“导”,让学生自己探索,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长期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的不良状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需要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导师,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阴影中走出来。
二、构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要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1.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受到压抑。加里宁说过:“再也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加速激活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没想好的充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批评。总之,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能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2.灵活运用方法,激发学生想学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灵活运用方法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运用综合的方法,在一课中变换教学方法,也可以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3.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开发,潜能得到挖掘,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而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教师是无法代劳的。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三.加强个体活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知的过程、情感的长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都不能越俎代疱,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加强学生的个体活动。首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设计个体活动,如带问题的阅读活动;走出教室的观察活动;强化实践的动手活动;气氛活跃的讨论活动;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其次,在教学中个体活动时间要到位,一般说,一堂课学生个体活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再次,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过程要到位。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效果。
世纪之交,中小学教育的转轨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和舞台。只要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抓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如何在教育中突出以人为本呢?我认为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新起点,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有很多旧的东西要改。1.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要改变陈旧的观念,重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由权威转变为伙伴,课堂教学由教师表演的舞台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舞台;课堂由个体孤立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由忽视学生生命个体转变为关注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由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满堂灌”、“一言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他们视为需要点燃的火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生命的主体在课堂中灵动起来。
2.改进教学实践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新课改“以生为本”的理念,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重新思考定位自身的角色,及时调整转变教学策略并指导学生相应地改变其学习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师还要改进工作方式,善于合作、勇于探究,让课改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加速器”。l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首先要 “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以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备课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要“只见书本不见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化,贴近该年龄段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要充分关注学生这个主体,根据学生的情绪、状态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教学,乃至因地制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自身的教以适应学生的学。课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特别当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悖时,更要好好分析原因,多从自身的“教”上找问题,调整、改进教学,不要一味责怪学生。l 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还要关注同一群体内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把学生按实际水平并兼顾自愿的原则分层或分组,在目标要求、课堂提问、教学活动、作业布置和评估检测等方面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有梯度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l 重新定位角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应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霸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场所,充满了民主平等的气氛、洋溢着合作探究的精神。教师要“蹲下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成为他们的一份子;教师要“退回去”,把课堂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引而不发,让学生尽情、尽兴地释放个性、施展才能、放飞理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l 转变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注重自身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注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注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时代性和生活化以及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活动性和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开发心智,拓展视野;改变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体验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观。l 改变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人文素养,发展健康和谐的人格;提倡合作学习,锻炼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学会学习。
l 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合作、探究成为新的特点和亮点。教师间的合作、分享、探讨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频繁,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基础的合作工作组逐渐替代了以往的 “孤军奋战”。同时,教师的工作也越来越强调探究性和研究性,探究是没有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探究也是开放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思考、总结、改进才能日趋完善,逐步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学习掌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勤于实践、精于合作、勇于探究、善于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在新课改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第三篇:新课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的重新定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用一本教材,一个目标,单一的考试评价方法和传统的生硬呆板来教学和衡量具有千差万别的学生,不管学习主体以及各学校不同的需求和特点,更不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同。于是,教师围绕着这统一的标准来教授语文,学生围绕这统一的标准来学习语文。教学活动本身该具有的创造性,没有了。这样,封闭的语文课程销蚀了老师的开拓意识,泯灭了老师的创新智慧,也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使语文教学同丰富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时代的需要,远离了生活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就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的一次重大的冲击,是教育界对现代国际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经验的兼收并蓄,也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教育要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改进,明确规定,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样,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的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高效益学习的组织者和终身激励者。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实现传统角色的自我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组织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上享有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而已。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课堂设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其间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求知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要有序地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张弛自如,要科学地、灵活地组织好学生学习,在愉悦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授业者转变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自视为传授知识的尊者,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苛求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往往对课本定论奉若神明,只需听记下来就万事大吉了。虽讲求学以致用,但常常陷于僵化被动的学习。长此以往,难免扼杀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探究意识,更不用说去拓展学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创造性了。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 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共同探求,并适时地给予知识点拨和学法指导,获得最恰切的答案。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决不能一位地“填鸭式”灌输,“标签式”讲解。要善于发现和归结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肯定学生的思维动机和过程。要在知识探讨中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辨识能力的陶冶。循循善诱,激发他们丰厚的探究潜能,耐心引导,点燃他们内在的精神之火。
三、语文教师应由课程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完成指令性任务来教学的,教学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唯知倾向,免不了一味的灌输,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致使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一个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将学生视作有待点燃的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关注个体的完善发展。培养学生三大能力,实质上就是促进其智力要素和情意要素的交融生成,使个体生命的情感、品德、意志和语文水平得到同步提升,并获得以理想和意志为动力、以自主和探究为特征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还要保护并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唤醒学生的对话意识,尊重个人见解,鼓励质疑批判,为学生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创造潜能,实现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四、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僵化执行者转变为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在传统的指令性的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必修课程、统一的教学材料、刻板的实施机制,导致语文教师僵化为毫无创意的课程计划的消极执行者。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满足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能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教师既要关注必修课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也要适应选修课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并使课程实施充满生机与活力。
就新必修课程而言,教师要对承载课程基础内容的教科书作出适当的剪裁。取舍、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适宜的安排,特别要珍视学生所独具的课程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转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走入师生平等的学习行列中,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绕不开的问题。办法 只有一个,我们要迎难而上,要用当今语文教育的新成果,用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第四篇: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明区纪念中学李少丽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转移,重新建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战略性角色,与新世纪、新课程同步成长。
关键字:角色 探究 合作 个性化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的真实写照,单一的教学目标,单一的教学方法造就了“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时代的呼唤下,《语文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标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教育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引导其进行知识的整合与迁移,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情感的熏陶和人性的陶冶,进而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以达到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教学生在脱离学校教育后自主自动并能够自立的学习,自动进行人格的完善升华,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做出战略性转移,重新建构面向中国教育未来的战略性角色,与新世纪、新课程同步成长。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及时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法,并重新构建主体参与意识,而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生角色的转换。
第一,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以其崭新的姿态立在学生面前,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面对这一目标,学生过去那种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以及被当作容器的地位,没有探索和创造,只有吸收和承载的学习观念应迅速转变,这期间,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大力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并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主动、探究、合作”是新课标理念下学习方式的三个特征,但不能将其简单地对应成三种学习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能是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究,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可能具备三个特征中的其中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尤其注意的是,这三个特征中即使一个也不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必要的,不能一棍子打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作出适当指导,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第三,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重构。新课标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集体性思维品质是其核心和灵魂。虽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人必须有集体意识,但这不等于说用集体意识消解个体意识,使千人一面,相反是为了更好的丰富个体意识。因此教师有责任促进学生构建集体性思维品质并使之形成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健康、优良的主体精神。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意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作为人 “本质力量”得到完美充分的展现。
二、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学生像容器一样,老师只是起了填充的作用,学生根本没有自身的体验,没有彼此间的合作与个体探究,所以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无非是教师没有摆正师生关系罢了。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中,对话双方是彼此影响的,不是施与与承受而是相互施与。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在经验共享中的互相造就的过程,是双方从各自的前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和心灵共鸣,其结果是师生双方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这一过程不可能是某种预定知识的复制与客观再现,而是新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其实合作学习是一种“理解文本、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激活学生优良的品性、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趣、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与竞争意识的有效形式。偏离了这一点,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当然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提倡合作与独立并重,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对于这一点,教师应适时作出指导,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其中,尤其抓住下面两个时机:
第一,遇到难度大的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常常会在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豁然贯通,找到新的答案和新的假设。
第二,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意见时,教师不能妄下断语,这样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舒张和创新意识,应让学生尽情说出自己的看法,以商榷的口吻与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此话早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光辉形象不言而喻,但在新
课标理念下,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暗示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书育人是采用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成器划
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
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具有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教育无人”现象,使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备良好的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正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的不断更新、变革,尤其新课标掀起的巨浪无不因它而起。
新课标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个性得到充分的完善,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诸多要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和运转。课程目标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质上是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为价值取向,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往这个方向发展,既要使学生认真学好语言,培养语文能力,打好语文基础,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加强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审美性)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感悟到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因此,具有清晰角色观念的教师能够使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望相一致;善于扮演角色和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教师,比较容易发现爱别人,受人的爱,能充分体验到自尊、自爱、自强与事业有成的体验。
参考书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版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
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调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
一. 教师应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灵活的改造者、开发者
英语新教材以开放性的板块形式出现,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自主操作,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灵活组合,又同时要求教师对新教材有开发设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由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二. 教师应由知识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不断学习者
旧教材一用很多年不变,很多教师熟悉教材,缺乏学习更新知识的动力;而新教材时代性很强,并涉及各个领域的各种话题,教师若想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对于自己不熟悉甚至很陌生的内容,教师必须主动去查阅各种资料,这样上课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有些方面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还广,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教好现在的学生。
三. 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
随着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日益突出,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学也不再是教师讲授式的满堂灌,而是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对话。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教师应由传统的教书匠变为研究者
过去很多教师都只是埋头于自己的教学,每天拼命于备课,上课,批作业,然而这样教书匠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新形势了。新课程倡导探索、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联系相互学习。平日里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还要多看一些教育教学科研文章,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不断提高自我。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观念自我定位,进行角色的调整适应,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才能更好的适应教学新需要,才能让自己更快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