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心理学 论述题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6-55543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2 20:57: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心理学 论述题

☆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指导。(4分)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3分)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4分)

①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6分)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

☆论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广播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

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3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 1

种易于以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有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论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

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一个孩子的生理、心理、人格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职业应掌握:

1关注技术。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言语和肢体语言向受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

2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学生的主述,并已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3沉默技术。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4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5探讨技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6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7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8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地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①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

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需要。

2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①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②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③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影响社会道德面貌和风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体现“师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1认真教学,刻苦钻研教学。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

2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校、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师德的核心。作为班主任,除了在学习上对

学生严格要求之外,在生活上对学生也要关怀备至,让学生感觉到被关心和重视,从而优化本班的班级管理效果。

3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在教育愈来愈规范化的今天,需要我们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艺术家,知法、懂法、守法、宣法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以学校的价值为导向、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来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领导的信誉,与老师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经常家访,寻求家长的意见,不以家庭背景视人,平等谦虚地对待家长。家长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服务学生从而使家长满意,一直是我们深以为虑的问题。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教师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

2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奖惩,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积累情感经验。

3开放师生关系,营造人格教育的分为。

4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培养,需要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

5积极组织交往罗或,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

6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后天影响,学生之间在个体、品质、学习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个别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挖掘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论述如何对学生“网虫”进行品德教育与渗透

1开设校园网吧,加强设防。避免学生在校外各种不明情况的网吧上网所遭遇的不良影响。

2开辟独特的班级网页专栏。

3品德教育课上网。改变以往品德教育的呆板、硬灌输的旧模式,开发品德教育的网络媒体手段与模式。4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聊天室。

5开设班主任电子信箱。方便接收家长对品德教育工作提供的有利建议及意见。

论述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自卑心理”与“期望效应”。

对于由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期望效应”。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期望,给他们改变自我,恢复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努力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些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期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并由此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

2“闭锁心理”和情感沟通

存在闭锁心理的学生处处拒绝与他人沟通,把自己闭锁在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总是拒人千里之外。造成闭锁心理的原因与个体的童年的体验和成长过程的不幸经历有关。作为教师应更多的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心情,打开学生的封闭的心灵之门,向自己倾诉,向自己敞开心扉。

3“学习心理障碍”及解决之策

如焦虑心理、恐惧心理、对学习冷漠绝望心理、怀疑心理、依赖心理等。

解决的方法是:创造教育的最佳情绪和环境;对学生以心换心,做知心朋友;提高成绩“一步法”,不好高骛远;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加温,使冷漠变热情;通过意志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如何利用遗忘规律惊醒有效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解释了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

1对于必须记住的材料,要在学习后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第一,一次记忆的材料太多会直接记忆的难度;第二,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第三,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要保持较高记忆量就必须花大量时间反复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无法令人满意。2一次记忆的材料不要太多,根据后来的研究,一组记忆材料安排在7个左右最合适;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拒绝死记硬背的方法。

3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方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

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材料比熟悉的材料出现遗忘的时间更早。

4努力提高学习的动机,使记忆材料称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另外,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论述“学生为中心观”

1“学生为中心观”对教师的要求:要坚持对学生“有限自由”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或过分溺爱是危险的,但父母压服,控制或过分保护孩子,这种做法也是极其有害的。

2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人格,给予尊重;第二,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里如一;第三,注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第四,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3以学生为中心观要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

4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勇于探索、创造等动机看做本质动机,不把学生作为单纯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容器;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心灵健康是成功的基石,建立和谐统一的个性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论述如何利用需要层次理论开展品的问题生的教育工作

1困窘的学生,即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只有解决他们的僧或问题之后,学校教育才可能有效。

2胆怯的血色很难过,即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对于这种学生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小事教育起,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控制、延迟、放弃自己的要求,能够忍受挫折,如此他们才可能获得健康发展。3孤独的学生,即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感情、理解和平等的氛围中惊醒人与人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才能获得满足。

4失望的学生,即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教师、家长对此类学生不能有偏见,不能歧视,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特殊问题特殊解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寻找他们的积极因素、闪光点并及时表扬肯定,这对于品德问题生是及其重要的,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转变的契机。

5玩世不恭的学生,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把那些玩世不恭的学生转变过来,引导他们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在品德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篇: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的观察任务,知觉的过程会是无意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会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教师只有指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重点,观察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际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成果,提高观察能力。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提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小学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内容以及记忆规律等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的任务,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意义重大。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兴趣浓厚、情绪乐观,能提高记忆的效果。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被识记的事物建立联系,知识经验约丰富,形成联系就越容易,记忆力就越好。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学生形成的记忆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教师要把方法论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的效率7树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力上的优缺点,并依靠优势去克服记忆上存在的劣势。并运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是学生看到自己的记忆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记忆的信心。3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有计划地交给学生必需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培养中必需注意几点: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教师必需注意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按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思维的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教师必需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进行这方面训练。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教师必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的过程,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言语能力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需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8提高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有计划的组织创造性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在发明创造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

4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创造动机越强,就越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利于解决问题。动机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制,人在发明创造中不能急于求成。2知觉情境的影响。解决问题往往受到知觉情境的影响,要注意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努力创设较好的有关因素的情境。3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路,产生消极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功能固着通常干扰创造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知识越广博的人就越容易解决问题。7人格的影响。人的人格特点对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8灵感的影响。灵感的出现是一个人长期艰苦的大脑思考劳动的结果。9启发影响。人们往往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某一原型事物的启发,通过类比、联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2新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4培养学生的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态度和健康体魄,防止疲劳等,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必要条件。

二、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三、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注意虽然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但是,完全依赖有意注意进行学习则容易疲劳,不能长时间地坚持;如果单纯依赖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又会因缺乏目的性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种注意,交替运用,恰当地安排教学。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调动起来,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入活动状态,使它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一般有几方面的要求:1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教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3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儿童积极思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二是活动的方式。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开展竞赛必需慎重、适量和注意方式。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的成效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有益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和实践锻炼培养的结果。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各个方面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A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B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

C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与具体的困难做斗争中磨练意志。

D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E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分析,针对他们意志行动的情况,因材施教。

8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试?

学生产生情绪上纷扰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试,才可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应注意以下几点:1矫正错误的观念。要矫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正确的糊涂观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2不要简单禁止,要善于疏导。要辅导学生以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情绪的纷扰,合理释放、适度节制和升华可以发泄内心的烦恼,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对学生不要臆测、歧视,不应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要帮助学生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朗,对人对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9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教学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a,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经验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上起重要作用。b学校教育在人的智力开发中起主导作用。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各种特殊才能都是在人的反复多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总之,中小学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中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前途。10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重点)

不同气质的学生在教学及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格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地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宜用“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对它们进行教育切忌急躁。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对多血质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刚柔交替”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陈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多血质学生,教师应当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的完成各项任务

4对忧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在教育的方法上,教师要给以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以帮助,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前进的勇气。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其积极作用。1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等,考虑教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培养“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养成客观求证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4科学的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练习,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联系实际、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5创设与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实践原理、原则的运用。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为促进积极的迁移,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对学生来说不公平,因此要有效的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具有积极的作用。

1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有生理、心里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原因。1生理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生理原因包括遗传、生理解剖结构特点、生化特点、病菌的侵害以及生理疾病等。2心理原因:通常受到过分溺爱、保护或者从小缺乏父母之爱的儿童较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3社会文化原因:造成不健康心里的社会文化原因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团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不良影响。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一、教师的认识能力: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分配的注意力。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的重要依据。2要有分配的注意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3要有巩固的记忆力。4要有创造的思维能力,5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也直接影响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6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2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望,还会毫无保留的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

三、教师的意志:1要有坚定性。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教师具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坚定性。2要有果断性。果断性就是教师是否善于及时做出决断的能力。3要有自制力。教师自己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四.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日常生活经验的证明,人们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2)临床经验和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脑机能的认识(3)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进一步揭露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2·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善于组织自己注意的能力

(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3)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

(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4·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有:

(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5)在观察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

(6)在观察过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遗忘:

(1)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时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复习方式多样化(2)适当的超额学习(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6·根据中小学生记忆特点,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

(2)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把看、听、说、练结合起来

(4)把概念讲深讲透

(5)重视课堂练习的作用。·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教育学生合理地满足和调节需要(3)丰富多样的情境教育(4)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注重培养健康的情感

(3)培养和增强责任心,强化坚持性和自制性

(4)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5)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6)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7)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8)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9·联系实际分析学生兴趣的个别差异表现

(1)兴趣的倾向性(2)广阔性(3)稳定性(4)效能性·

10·举例分析能力个别差异的表现:

能力的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早晚差异;能力类型方面的差异;能力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11·联系实际谈谈能力的培养:

早期教育是能力早期发展的决定条件;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兴趣爱好和勤奋是内部动力;教师应坚持正确的观点·

12·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强化学习动机

(5)合理地组织竞赛

(6)正确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

(7)加强归因指导。·

13·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概念的掌握?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提供范例丰富表象

(2)比较概括,抓住关键特征

(3)变式练习,提供反馈信息

(4)正确表征概念,给予系统归类

(5)模糊概念教学·

14·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

(2)形成问题解决一般过程的意识

(3)注重发现和识别问题

(4)尽可能利用外在形成表征问题

(5)克服影响问题解决的消极因素的影响·

15·如何培养创造性?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鼓励幻想;鼓励和创造性的人接触;鼓励个人的首创;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人。

·16·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2)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和法则的迁移

(3)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4)培养可逆联想的习惯

(5)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17·结合实际分析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变过程:

(1)消除疑惧心理,融洽师生关系

(2)提高道德认识,讲究教育方法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18·联系实际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习负担过重(2)家庭关系紧张

(3)自我评价不客观(4)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不平衡。

第四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1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2.试析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

(一)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辨证逻辑思维,则是对客体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虽然已经掌握了某些辨证思维的方式,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居优势地位。大学生辨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密切相关。

(二)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创造的最佳年龄来看。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即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大学生尚未进入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但却处于这一时期的准备阶段。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们能直接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活动方式。2.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3.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及意义,而且能够认识到规则的规则,能够在头脑中比较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类推策略最多,自由产生策略最少。大学生对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最好,而元认知监控能力较差。

3.结合实际说明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一般教学能力。

答: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种:

(一)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学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分

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最有效的方法。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这是因为适当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既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在学习中有利于迁移的实现。

6.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应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答: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现代研究发现,有效的策略教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而不能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二)教会自我控制。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时,他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

(三)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现有研究都强调在策略知识的掌握上,应该教会学生知道所学策略知识的应用场合和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这样才能使策略知识的掌握更有效的实现概括和保持。

(四)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如果学生认识到策略知识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就可以得到激励,就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

(五)在具体情景中教授策略。如果把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来对待,很容易使学生脱离具体的应用情景,并对其他类型知识的掌握造成混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传授写作和阅读策略,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传授记忆策略。

(六)长期教学。从现有的策略教学来看,策略知识的传授一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的效果,只有坚持长期的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7.结合实际说明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答:

(一)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 3.帮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与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确立创造的信念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8.谈一谈大学生如何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答:

(一)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品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模仿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对于一名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二是理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懂得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由此可见,学习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品德修养方法之一。

(二)立志 立志就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1、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2、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2、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1、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 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 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2、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1、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 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

5、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试述课的一般结构。

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2、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1、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2、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心理学 论述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