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国情教育的策略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16-84046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8 11:21: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国情教育的策略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国情教育的策略

邹城市第五中学焦杰202_年7月29日 09:43 张体国于11-7-29 23:10推荐在国情教育中,焦老师能选用正确的教育策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支持!

一、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前预习中引入国情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搞好预习,我设置了“预习通知单”,一般预习通知单的设置要讲究方法,否则预习变成了家庭作业,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国情是设置预习通知单的关键。这样,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的分析,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学生希望得到这样的预习通知单,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而基础知识是采掘机。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升华国情

直到目前为止,思想品德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背死教条、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思想品德课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国情。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国情。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为了使引入的国情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别总搞独家报道。独家报道虽可以引一时之趣,却会使学生感觉到距离千里。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本市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激活国情

传统思想品德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变思想品德课的“引人入睡”为“引人入胜”,使学生活中求获。具体的说我用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国情训练。

(1)知识竞赛

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作业再设置拓展型的“学而用之”:你还能用这些知识分析那些现象?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迁移。

(2)国情快讯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我特设置了国情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国情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3)自由论坛

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思想品德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以及中初中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4)国情剧场

课本剧是指为强化教学内容,根据课本题材组织学生编演的舞台剧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般来说,语文课的小说单元、外语课的口语训练常采用这种形式。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意识,我在立足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在讲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框题时,我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采用热点专题----在归纳总结中巩固国情

传统做法一般都是在九年级下学期开设热点专题课,但由于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国情,或知识零散,突然整整一本热点书都要在短时间消化,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知识接受效果差,更别说活学活用了。有人说,基础年级开设热点课实属浪费时间,到中考时热点都变冷点了,毫无意义。其实,由于学生对事物的前因后果明了,理解新问题既深刻又轻松。节省了关键时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常言道:“教无定法,教贵有法。”素质教育要求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证明,从基础年级引入国情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学生能力形成,体现了教改与考改的一致性,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完成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情感教学(范文)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情感教学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多姿的情感情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打造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以情激学,使过程潜移默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要求教师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方为人师,言谈文雅举止端庄始为人师。如果一个老师面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你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于丹《论语》心得中说道:“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就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言论中受益而已”。遇事不仅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充满幸福感。教师特别要重视情感教育,创造有理有情、寓情于理、以理生情、情理交融的完美境界。

二、创设爱心情境,铺垫情感基调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哈姆柴克认为:只有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布满爱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才能坦然接受学习。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可见,与学生情感交流得当,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惯性。与学生情感的接近,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这一感情基奠下,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主动、自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在情感的情境中学生感到的是人格的尊重、自身价值的存在和聪明的展示以及爱心的暖和,从

而使学习成为学生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以诚心、耐心、爱心、热心来建构教学的情境,不用“教鞭治学”;更不做体罚、变相体罚的“形象大使”,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

三、优设评价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优设评价情境,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活求知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对学生的最终判决,而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促进和提高。所以,注重营造良好的评价情境非常重要。能帮助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实现个体价值。这一情境要教师去精心的营造学生学习、发言中,一个满足的眼神,一个奖励的微笑,一个好的手势,一段鼓励性的话语,都是在无形中建构评价情境。另外,对于那些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关心和尊重去对待,及时发现、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中体验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对自己布满信心,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还有,应将单独的教师评价情境转化为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情境,这种多主体、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情境更轻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他们自主去探究,全面地熟悉自己。

四、运用媒体,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奇感、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VCD、录音,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即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图片、声音、动画等的组合处理后,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动静结合的画面,生动逼真的语言,恰如其分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知识点时,播放电视记录片,让学生欣赏草原美景的空旷,沙漠戈壁的荒凉,草原沙漠化的加剧,牧区经济的腾飞,牧民的抱怨与无奈的画面,再让学生聆听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天堂》等,最后再结合画面的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情况、和条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提高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道德熟悉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道德熟悉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烟塘中学符彬)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摘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解、分层设计思考题、分层释疑、分层训练、进行分层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差异;分层教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而且同一学生在不同方面也存在着差别。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个性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从不同学生的差异中寻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主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开展了以分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活动。分层教学就是在承认学生间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对学生进行层次分割。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促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得到发展、都能达标、都能获得成功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异,要进行因材施教。

一、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首先应将学生区分出层次,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将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这种做法将有助于教学以多个角度贴近学生的本质特征。

当然对学生的分层是教师的内部行为,对学生所处的层次是不可公开的,这样既可避免学生一些潜在心理因素的作用,又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其次,学生的层次不是永远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小规模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分层设计思考题,分类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而且这些思考题的层次与教学目标的层次应形成对应关系,使学生在解决学习思考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在达到最低目标的前提下,自行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自学。例如:我们在讲述《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节时,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部法律名称;②知道消费者依法应享有的几项权利的具体内容;③列举实例说明消费者受到侵权时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对应地,我们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题是:①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有哪些?最重要的法律是什么?②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有哪些?③作为消费者要维护合法权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④组织讨论:回顾生活中的实例,说一说你在购买商品或需要服务时,有没有遇到过侵权行为?如果有,那侵犯了你的哪些权利?你是怎样解决的?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对目标层次的正确选择,对于目标选择偏低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选择更高的目标层次,并帮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同时,由于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对于目标选择偏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强行阻止的态度,在他们尝试到学习的失败后,要积极引导他们认识到失败的原因,从而正确看待自己,或把成就动机适当地降低到正常的状态。

针对学生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并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从朋友的角度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启发、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低层次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找出他们问题的初始点,重点讲解题思路;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教师则主要通过点拨,启发的方法,鼓励他们自己思考。

三、分层释疑,分层训练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师要以分层释疑的方式要求学生作答,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分层释疑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根据长期教学实践,总结为如下方式:①示范性回答:教师首先展示一题较高难度的问题让低层次学生思考,这时,教师提问的对象却是高层次学生,目的是要他们为低层次学生作出示范,并使低层次学生也能够解答。②补充性回答:适用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问题,选择低层→中等层→高层→中等层→低层学生,依次回答的答题顺序,在层层补充,层层递进中,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③激发性回答:适合较难的问题,提问中低层次的学生,目的指向高层学生。教师先要求较低层次学生做出尝试,利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为高层次学生提供智力刺激,激发他们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练习,分层教学的课堂训练与传统课堂的练习不同,它是根据各层教学目标的标准,被区分成不同等级。训练的等级同样要与目标的层次形成对应关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中档题和综合训练题。如我们在教授《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课时,根据要求设置的课后训练有:①填空题、选择题;②简答题、概括题;③辨析题和分析说明题。教师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基础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层次情况归类到不同的训练层次中去,这是分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和进步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我们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转化了学困生,促进了优生,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根据跟班调查显示:实施分层教学的班级学困生面积在缩小,优生面在扩大,班级的成绩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比班。第二,融洽了师生感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一年来实验班的教师和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与教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同样受到了教师的关爱,找回了自信,同时,教师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营养,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第三,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课题的研究及实施,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这些都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分层教学实践的决心和信心。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上好思想品德课的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上好思想品德课的策略

河北省顺平县腰山乡第一初级中学

高月娟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要想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知识加工的主体和科学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改变填鸭式教学。师生是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少教多学

教法多样性

主体地位 新型师生关系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基础学科的思想品德课,根据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上都有了崭新的变化。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使思品课“活”起来: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保证。本人在思品课教学中做了点滴尝试。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改变枯燥的课堂,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也有了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学方法之所以具有多样性,这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受不同的教学目的的制约,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这种因素的不同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教学法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当然各种各样的教法,既受各个学科对象的年龄阶段等具体特点的制约,又具有其特殊的个性特点,然而各种各样教法又有其共同的属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此,研究教学法和实际运用教学法,既要掌握教学法的共同规律,又要切实掌握自己教学的实际特点,在掌握教学方法共同规律(原理、原则等)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能死抱着自认为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模式,一用到底。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是不存在的。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让思品课图文并茂

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也逐渐走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资料,扩宽学生的视野,少教条的说教,留给自己学生多学,做到“少教多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八年级《我们享有广泛权利》时,公民享有权利时“要

尊重他人权利”用到市民冯某养狗扰民,把画面及对话都出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内心体会到行使权力也不是随心所欲。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二)联系时事,让新闻走进课堂

思品课是紧跟时代的学科,尤其是九年级思品课,面临中考,新闻结合相当紧密,要求更加注重课本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与用相结合。学生了解新闻,知道国内外大事很关键。走出课堂,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掌握一手新闻,也是“多学”的一种途径。

如2008年河北省文科综合考试试题中有三道纯时事选择题,还有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的材料等。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如果了解这些时事,在答卷时会得心应手,取得较好成绩。

我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关注新闻联播,知道我国各项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动力和信心。

(三)让歌声走进课堂,让思品课气氛活跃

在上课时适当引入音乐,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心声召唤学生、教育学生,引发其对学科理论的共鸣,可以使思想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例如在学九年级“三个代表”知识点时,让学生熟悉并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啊,亲爱的妈妈》;在学改革开放时播

放《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在歌声中,党的形象高大起来、神圣起来。如又,在讲《中国环境问题》时,又播放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珍惜、热爱环境的热情,而且也让学生有了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的坚强决心。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少教多学理念

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端正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因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课堂教学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应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时间,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这就是学生多学。老师积极引导、总结、完善和补充,真正发挥教师穿针引线的作用,做到少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才用了讨论、社会调查等诸多形式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诚信道德教育的效果。例如提供一些诚信道德相关的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一)讨论学习法

讲授“我国公民有言论自由”时,不少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言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才有充分的言论自由,认为教材纯粹是说教。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质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自由与法律”为主题,展开大讨论,避开空洞的说教,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讨论,最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也是体现多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言论自由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的自由,也不意味着公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任何自由都是受法律约束的自由。”思想道德的教育不能用教师说教的形式,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更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二)主动探究知识学习法

学习九年级《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时,留下课外作业:查找我国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找到了课本上看不到的东西,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动起来,很好地体现了晒较多学的理念。

如中国目前的环境资源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

2)水环境: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3)固体废弃物:我国废弃物排放量大,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流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累计存放量大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4)水资源:我国水资源非常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5)土地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

6)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3位。学生自己找到这些材料,触目惊心,对环境资源问题就会高度重视,同时也理解了我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保证。我特别注意搞好师生的关系,因为这关系搞好了,那么你在教学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

自尊是做人的尊严,是一个人起码的权利,学生的自尊很重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魏佳琪上课玩手机,我制止他,他竟当众顶撞我。时候本决定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他本人也同意了。但临时我却改变了主意,没让他走上讲台道歉,而是我代他说,“他本人对这件事很后悔,知道错了,以后一定认真听课。”他当时很吃惊、低下了头。我注意到他这节课听得无比认真。下课时走到我跟前低声说了句“谢谢老师!”

(二)尊重学生隐私、给予关爱

学生有差异,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渴望理解和关爱。

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考试进行了一半,同学们正沙沙地写着,我在教室里来回的巡视。忽然,发现班中一女生紧锁眉头、捂着肚子。“是肚子痛,还是有其他情况?”我快步来到她跟前,吃了一惊:“怎么地上湿露露的一片?衣服也潮乎乎的?”这时她抬头望了我一眼,又迅速低下头,脸红红的。我马上明白了,灵机一动,转身回到讲台,端起水杯走到她跟前,我一个趔趄,把一大杯凉白开洒在了她身上。她发出了一声轻叫,有的同学朝这边望,有的同学抬起了头......“对不起,快去宿舍换衣服吧!”我急切地说。十分钟后,她回来了,带着感激向我走来。后来这个学生考试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数年后还来学校看我。假如当时处理不好,很难想象会怎样。

以上是我对“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的一些浮浅的认识。学无止境,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只有不断努力。勇于探索、善于钻研力争找到一种高效、创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地人才。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研室编 《学科教学指导》

2、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这对话

第五篇:浅谈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每单元活动应始终贯穿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明白爱国与爱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国家的繁荣、富强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切实让学生能够增强爱国的意识。

一、挖掘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五年级上册北大版教材中《伟大发明》可详细介绍我国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让学生知道的我国四大发明,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整整早了400年。由此产生的自豪感,便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延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神舟飞船”的载人发射成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上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屏,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艰辛,而支撑着他的正是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五年级北大版教材中《我们生息的国土》,让学生认识家乡、祖国以及世界的社会常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进行专题演讲,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四年级北大版教材《认识家乡》中“看看城市的样子”,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家乡山水,人文情况,让学生了家乡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地理特征,学生在认识家乡的时候将家乡的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和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重视教学策略与方法,巧妙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课上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学习,讨论交流。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北大版教材《勿忘国耻》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交流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祖国的更深认识,教师也要让学生懂得全国各地人民英雄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现身,永垂不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学生自尊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提升了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渗透爱国主义的认识,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模式等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多种情境,如电教视频、多媒体课件导入、故事叙述等,在品德课上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探究内容,如《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北大版教材《光辉的历程》的教学中,课件展示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十八大”发展历程,视频播放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多媒体本身包涵丰富的内容,趣味性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言意骇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十分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抓住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新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时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时事教育,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良好的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时事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第一时间感受社会问题,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教育学生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航空母舰热点材料、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自主制造、奥运会的承办,可以做为学生分析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成就、富强而带来的自豪感;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激发学习热情,将来更好报效祖国。观看“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全国十大道德模范”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是教师空洞的说教,而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需要。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深化情感,培养高度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和品德的全面发展。利用海域的“钓鱼岛事件”和“黄岩岛事件”的发生,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大,才能不受外敌入侵,才能有国格,有人格,否则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达到的效果比单纯的说教更深刻。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受到物欲横流、多元化社会浪潮的冲击,所以它又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它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也能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真正把学生的爱国之志变为报国之行!

浅谈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国情教育的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