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设计一节体育课
如何设计一节体育课
要掌握三要素:
1、教学目标合理。目标的制定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力基础。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反映出教学者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追求。如果觉得体育课教学目标设计是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因之切实发生变化,能否测量,则没有设定,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教学也很可能要落空。好的体育课教学目标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通过教学活动确实可以让听课者感受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变化,以及教学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2、教学过程科学有效。教学过程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合理引导,组织学生科学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具体表现在:A、准备活动充分,有针对性,能为本课学习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生理、心理、知识和技能上的准备。B、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练习难度和要求适中,能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创造和谐地练习气氛与环境,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C、教学活动体现一定的自主,学生练习气氛活跃了,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练习,并能恰当的使用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D、教学能够体现差异性,能关注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E、体育课的运动量、负荷强度和练习密度要适中,要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发展和身心全面发展。F、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谊表现和合作精神等。H、放松活动有针对性,主动放松与心理调节相结合确实对学生的身体放松起到积极作用。I、场地设计或教学资源的利用科学、合理、有效。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讲解清楚、流利,教态自然,示范大方、准确、规范。
第二篇:如何评价一节体育课
如何评价一节体育课
评价一节体育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想的评价是否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需要;是否树立情感教育的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信心。
二、教学目标的评价
教学目标是体育课中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南和依据,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和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是看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目标是否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也就是说,目标的设置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对能力与情感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其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要求变为可观测的行为表征,以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识与体验,也利于教师判定教学活动的成效,使其更具操作性。
三、教学内容的评价
内容是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内容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是否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内容是否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内容是否简单易行。
四、教学组织的评价
组织教学是否思路清晰,实际效果明显;是否具有新意又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相符;组织分组形式是否符合课的目标和场地实际;教学环节时数分配是否合理;准备活动和素质练习的内容搭配是否合理;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五、教学方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有效;是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加强学法指导,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重视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创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注意因材施教;课堂讲解是否精确、生动,边讲边练,示范准确优美。
六、教学效果的评价
是否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对达成目标的评价不仅是对结果目标的评价,还应重视过程目标的评价,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激发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等等。此外还应注意学生在学习前后变化的评价。除以上几点,还应当看场地、器材布局是否安全、合理、适用,全课的练习密度、运动量平均脉搏是否适宜,师生、生生间的配合是否默契、关系是否融洽,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等等。
第三篇: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
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什么才是一节好的体育课
为进一步推动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教研工作的科学有序开展,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12月13日—15日在淄博市召开“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暨山东省教育学会体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年会”,为体育教师搭建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研讨平台。本次会议是由淄博市教研室承办,桓台教育体育局组织。参加会议人员来自全省17个地市专、兼职体育教研员骨干教师、理事会理事,共计1400余人。我市各镇街、市直、矿区体育教师20余人参加会议。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办公室王绍谦主任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14日上午8:30,全国著名学者、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室学会副主任、副理事长、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毛振明博士做了《新课程解读》及《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什么才是一节好的体育课》的重要学术报告,14日下午—15日,来自全省17个地市的27位优秀体育教师执教公开课,并与专家、听课教师现场交流,山东省教育学会体育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召开理事会议,总结今年工作,研究部署理事会明年工作,通过并接收各市推荐的新理事。此次活动历时二天,其中理论半天,外堂观摩一天半,与会教师对于本次活动的举行评价较高,深感收获颇丰。
一、专家引领,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体育教学任务 《新课标》实行以来,其中的“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出现了不少的认识误区。一是体育课程以“运动技能为载体”与“最终达到健康促进目的”关系被严重的混乱;二是“选择教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被虚化;三是体育教学的评价被“课程评价”概念干扰,体育成绩的评价名不存而实亡。毛振明教授在本次研讨会中明确指出,今后体育的教学要以“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健身知识,养成健身理念”为目的,体育教学的评价要以“技能+知识+情感”为主线,体育教材的选择上要以体育教学的目的为依据进行选择。通过毛教授的细心讲解,广大教师的思想理念,教学思路豁然开朗,对今后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
二、骨干示范,诠释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
本次体育教学研讨会,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优秀教师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三个不同的学段展示了较高教学水平的课堂教学,他们均是历届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省教学能手获得者。27位教师较好的实践了体育教学中“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讲授及情感的培养”,展示了较高的个人素质。如,济南市纬十路小学徐悦老师的“快乐篮球”、枣庄孙毅老师的“原地侧向掷沙包”、泰安张超老师的“走进少林寺”等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理念先进,练习手段多样、科学、高效,教学效果非常突出,学生的技能掌握均在90% 以上,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集体主义等品质,让与会教师耳目一新,心然怦动,对于推动我省的体育课堂教学起到了指路明灯、示范带动作用。
三、关注细节,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毛振明教授在本次研讨会中就“什么才是一节好的体育课”做了细致深入的讲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情景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这些教学模式是值得肯定的,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与体育教学目的相背的案例,如,“扁担南瓜”、“小八路练本领”、“扫把扫地”等,究其不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完成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学生没有学到一定的技能,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养成健身理念。毛教授说,上好一节体育课,教师必须要有“真本领”,真本事不仅仅是个人技能的全面,还应体现在“学理”方面的“为什么、因为什么”。一堂好的体育课要具备以下五种标志:一是学生能够学会在将来生活能够用的运动技能;二是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的教学身体更加强壮,身体动作更加灵活;三是能够学会锻炼身体的必须技能原理和知识;四是能够学会许多保健、安全和保护的方法;五是能够学会关心、体谅、帮助他人,能够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能够融入集体并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从一堂好课的标志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线将是以“技能、知识、情感”为主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体育教学我们会做得更好。
四、破解难点,质疑解惑,促进今后体育课堂教学高效发展、持续发展
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有交流才会促发展,达共识才会有提升。无论是专家讲座,还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参会教师认真听讲和记录,在交流互动环节,大家积极参与现场互动以及评议研讨,“这样设计遵循什么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如何体现的”“教材的搭配如何更合理”“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地教学分组”等等来自一线课堂教学的无数问题成为现场大家交流的重点,专家的点评,执教教师的阐述,给大家带来一种体育教材新的诠释和理解,教学方式、学法指导等教学新方法、新做法,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赞赏,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次观摩学习对自己的体育教学具有“助推器”的效果。与会教师深感不虚此行,都表示将会把研讨会的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带回去,并加以实践。祝愿山东省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如何评价一节体育课
如何评价一节体育课
旧的教育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评价一节体育课,离不开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养成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评价一节体育课?就我个人谈以下四点看法:
一、看学生是否是主体
评价体育课重要的一点是看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俗一点就是看学生在体育课上是否积极主动的学习。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是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自己成长起来,而不是让老师拉着学生长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突出,这堂课就不能算是一节好课。比如:去年我听了一节市级公开课,听得最多的是这个队形怎么变?你该怎么做?看得最多的是老师如何指挥,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的语言、组织等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学生却像机器一样被动的听任调动,一点自由没有,这样不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一节课能算是一节好课?
我们说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分展示自己,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实际上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教师是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一节45分钟的体育课,教师占用了25分钟做精彩的讲解示范,合理吗?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学生反复地练习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来做练习,否则他不可能掌握技术动作,更不用说熟练运用技术动作了。我们常说“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今后的体育课上,我们要让学生成为主体,让其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从而吸引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看课是否有实效性
很多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评价课、公开课、示范课时,占用大量的场地、器材,认为场地多、器材多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因此上课时占用大量场地器械,把整个课堂搞的像在演戏,看起来是内容丰富,其实效果不一定好。如上面我提到的那节公开课,占用了学校大约2/3的场地,从准备活动到课的结束变换了12种不同的队形,只准备活动就变换了4种队形,且动作变换多样,以我个人看这套准备活动要是在体育课上练习,起码要半个学期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整堂课看起来内容丰富多彩,但仔细想一下,在正常教学情况下,全校几个班级一起上课,并不允许一个班占用那么多场地,从表面上看这堂课达到了目的,但这样的课谁敢借鉴?谁能拿出半个学期学一套准备活动?这样的课怎样推广!再好的老师,也无法达到原上课者的那种水平。评课并不是为了看场面,而是要注重实用性,要向学校的日常教学靠近,只有这样的公开课、示范课才有可能推广开,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看是否注意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育课大部分内容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不但有智力活动,而且还要进行身体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疲劳、伤病与天气的冷暖、场地器械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及外在因素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在评价是否有情感教育时,要看老师在上课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是否注意了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比如:上课前场地整理,器械的检查,询问学生的身体状态,有无伤病等。在课堂上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给予恰当的保护与帮助,对出现意外的学生关心等。还是我上次听那节课,老师一味的调换队形,规定某些动作练习,学生的表情都有些麻木,这样一节让学生感觉不到轻松、愉快的体育课,我觉得不是一节好课,起码不是一节成功课;而我听的另一节“跨越式跳高”就完全不同,在学习前穿插一些辅助练习与帮助,如:摆设体操垫子、布置障碍、挑战高度等,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物体和障碍物等,来做为让学生发挥跳高能力的跷板,再从中导入“跨越式跳高”的正确动作方法,从而与原先学生不正确、不有效的跳跃动作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哪个是最好的跨越方法。最后,再把高度问题与动作技术相结合,帮助学生在不枯燥、不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好的知识获取。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对“高度”单一的进行学习和锻炼,而是将“高度”运用到实际的活动、游戏以及生活中去,体育课堂不再是锻炼,而是实际活动能力的实战基地。这样的课GOOD!
四、看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听评任何一节体育课时,我们首先要看的是授课教师的教案。从教案上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位老师这节课授课的内容、目的,从而来判断其教法、学法的合理性,以及对教材理解的是否深入。比如:篮球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笼统的理解为只需强调出手弧度,而忽略了“肩上”二字的要求,这显然是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而引起的偏差;再如:“跨越式跳高”在很早的体育教材中就有了,以往较好的教学课堂模式就是教师将起跳点、起跨腿、摆动腿的技术动作一遍一遍的向学生反复的传授讲解,然后就是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练习。其教学效果到最后就是看学生对于高度的征服到什么界限,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技术动作运用到实际的活动、生活中乃至是游戏中。教师只是教,没有导,而随着新课程改革需要,现在的教学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对于它是否可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是否可以在学习后将它转化到其他领域中。这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
《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几点反思
张国友
通过学习了毛振明专家的讲座,我明白了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应创新的依据。为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对课堂教学创新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改变教学分组形式在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情况要么是按高矮分组,要么按男女分组,要么是平均分若干组,总是比较死板。而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具有浓厚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就可利用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通过小组分组形式的重新组合,在分组上来个创新,让学生感到新鲜以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强弱搭配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和对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强弱搭配。在学习中通过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由于动作掌握较难,如果光由教师进行辅导,则时间会来不及,而且仍有许多学生得不到指导,我就把篮球队员及完成好的学生跟完成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优生对差生进行示范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纠正动作,而好的同学通过对他人的指导,也使自己明白了那些地方容易出错,更加提高了动作质量。另外,在接力跑等比赛项目中,强弱生搭配也有助于比赛的公平,还能更好的激发团队凝聚力。
2、自由组合: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总是爱同要好的同学在一起活动。在教学中,改变旧的分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游戏教学中,这种分组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3、分层次教学分组: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对技能的接受掌握程度也不同。如果不管这些差异,对整个班学生进行“统一层次”的教育,则会出现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局面。因此,在一些项目的教学中,可按学生的差异大致分成不同层次的若干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进步了,便可到高一层次中去。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创设课堂情境教学模式示范和讲解,只是作为练习者学习的参考,在教学中,还要设置问题情境,给予练习者身体活动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中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高于抽象逻辑思维,模仿能力强于理解能力,并且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氛围,把体育课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三、放手让学生自编活动内容 “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而且给了他们一个极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
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因材施教学生受先天身体素质及对技能技术掌握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课中,个体差异很大。如果搞“一锅端”、“一刀切”,则课堂上学生会出现如前面所提及的两种极端情况——“吃不饱”和“吃不了”,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先按学生水平的大致差异分几个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高的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