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16-56665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8 20:53: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发情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

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刘艳龙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离不开认知和情感教育,二者密切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的、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天天都力求纯粹合理,合乎科学、逻辑、语法,仅仅理智的进行语文知识传授,那么我们就会亲手造就语文学科的“流失生”,即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语文实在是一种缘分,更何况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后蹦乱跳的一群,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和灌溉。学生不仅依靠认知而行为,而且受情感的左右而行为。但情感与认知若不能相互配合,或竟至彼此冲突,那么情感足以干扰认知学习。

纵观当今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为目标,以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质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在课堂教育中,如果人的情感方面出现障碍,就会影响人格的其他方面的品质,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空谈不上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仔细地想一想,如果一名的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后,其发展前途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教学中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中队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即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 的情感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我个人认为,首先我们要了解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一、情感教育有助于诗化语文教学

如前所说,学语文是一种缘分,一种情缘。语文工具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工具,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达情意,那么,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含一定的感情色 彩。其中,语文教学以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很浓厚的情感因素。因此,寓情于语文教学的特点,诗化语文教学,是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学呼唤着情感。

二、情感教育有助于强化语文学习

情感不能代替认知,但是凡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强烈波动的事物,就比较容易记住,且保持牢固有的甚至终身不忘;凡是学生对之具有好感,发生热爱,产生迷恋的事物,就能巩固地保持在他们的记忆中,从这个方面上说,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信号功能和强化功能。所以语文学习呼唤着情感。

三、情感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难免有产生压抑、困惑、寂寞、疲倦等消极情绪的时候,也难免有情感脆弱的时候。语文教学尽管不等于心理学,但能从感情狭义的状态中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再者,人的情绪与生物性需要有关,它常以心境或激情的状态,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人的情感与基本社会需要相关,它既带有人类的某种天性,又在社会环境中发展,具有较含蓄、较稳定的特点。人的情操语法噢及社会需要相关,它更多的是在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如道德情感、美感、理智感等。所以,学生的全发展呼唤着情感。

在语文课中但多数是文质兼美,历史不衰的佳作,感染力强容易扣人心弦,但为什么有的学生对语文课会感到枯燥无味呢?会感到消极被动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只把语文作为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情感因素的激发。以至于把活生生的语文课讲“死了”。学生并无兴趣可言,因此,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学生才能感觉到以情激情,才能将情感发挥到最高境界。那么,教师应怎样做,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教师进入角色,必须建立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的情感必须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如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着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师生互动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习结果也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次,教师应重视创设情景。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应善于创设情景,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作家之心于教师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怀着一种新分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

第三、是教师的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有声语言之生动形象,充分情感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助于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传情达意,叩击学生的心弦。无声语言之表情和配合得体的手势和动作,教师岁教材内容自然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爱恶语的表情变化和恰到好处的手势与动作,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情感的对立性,情境性和感染性等特征,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的力量,以及自由积极向上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至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确立地位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从根本上说,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可以说,如果没有情感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简直无法进行。把教学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以为只要掌握知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极其片 面陈旧的。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对只强调传授知识的旧观念而言,无疑是一个进步。但是,倘若无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他排斥在语文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外,则仍然不完整。而事实上,许多语文教师总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加强情感教育的路子。任何语文教师在自己的课上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渗透自己的情感,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语文课客观上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进一步增强情感教育的意识,努力做到有心、有序、有效,真正确立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情感教育决不是随心所欲的事,不是高兴就进行不高兴则可以取消的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有关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确定情感教育的目的,要点、方法和途径。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如果忽视了情感教育的目标以及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就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认知活动出现障碍。应该从整套教材到每一册书每个单元每篇文章,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情感教育目标和计划,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反复强化的情感教育过程。这样才能克服随意性,克服星星点点,一鳞半爪的现象和一曝十寒的毛病,也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培养和训练,不仅要明确情感教育的内容,而且要着眼于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情绪和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用好教材,借助教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积累,引导他们感知课文内容,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之一,是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自我就教育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固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的增强,自身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要把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就一定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有的放 矢地加以引导米促成转化,促进每个个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并进而使整个班集体成为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群体。要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做法,废止一切空话、套话、大话。只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情感教育,才能叩响学生的心弦,受到实际效果。那种贴标签,画蛇添足的做法,只能造成情感的冷漠,甚至虚伪,而不能激起情感的波澜。

二、着眼发展、建立机制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这就是说,要使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操,并强化情感发展的机制。

应该在情感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激发起情感感受的欲望,并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不同于逻辑的理性认知过程,它不属于认知活动的范畴,而是与认知活动交融在一起的,与认知活动相辅相成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同认知活动一样,是人的发展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情感教育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只能寓于听说读写之中。

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之中。通过范读把教师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课文本身对学生熏陶感染固然是重要的,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也不可忽视。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的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的齐读,个别读、分组读,也不只是为了熟悉或背诵课文,更重要的还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和深化。课上各种形式的读,固然应一度正确为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必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严格地说,若不能正确把握课文中情感的基调,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读正确。

情感教育应寓于讲解之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或表达出自己的爱 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甚至久远的影响。教师更应深深懂得,一堂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象诗一样精炼、感人。以捷克的结束语,特别是交完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的结束语,应该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能呆板地收束,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至于讲解时的声调、表情、体态,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无不仅反映教师的情感激起对课文中人物、事件的态度。而所有这些都不可能详细地写在备课笔记上,只能伴随知识的传授和阅读的指导渗透在讲解之中。

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活动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不知要揣摩字、词、句的含义,贫家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的技巧,还必须求的情感的沟通。这里用常用的手法,进入角色。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这种情感体验,就很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言的干瘪。科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的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所以,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旅程。

情感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就像一个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样,显示出勃勃生机,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反之,则会出现死气沉沉的局面。

三、协调关系,创设情境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协调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众所周知,情感教育是认知发展的动力。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作用。由于情绪的低落或波动,由于情感的淡薄或抵赖,认知活动必然处于低效状态,甚至难以持续。反之,由于情绪稳定,由于情感的投入和他的调节作用,认知活动 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忽视情感教育的同时,往往看不到情感教育的作用,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卡壳的现象,就一味埋怨学生。殊不知,没有情感教育的参与,学生的认知是很难进入最佳状态的。

要协调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空间进行的,为优化教学过程,需优化教学环境。一个班级的环境,学风如何,影响每个个体的学习。应该使每个学生热爱语文学科的学习,努力激发他们的动机和兴趣,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有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那种完全由教师讲,学生听的作法,不仅不利于认知活动的进行,而是就情感教育而言,也是绝对不可取的。

优化教学环境的突出任务在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是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就必须破除封建的师道尊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企图用强制的,训练的手段要求学生建立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那是南其辕而北其辙。教师的成功应表现为引导学生乐滋滋地读书,主动地求知、探索,自觉地接受教师的熏陶感染,提高渎职,发展个性。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师生思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情感。教师即可使自己的情感隐而不露,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可以直抒胸臆,叩击学生的心扉。由此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则既可以似清风吹拂下的微波,又可以像飓风掀起的波澜。一切都应该合乎情理,顺乎自然。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必须即以诚感人,有以言感人。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感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志情、爱国情,爱心、善心、事业心、进取心、自信心,正义感、责任感、审美感等等,教师要认真地感受,以自己真切的体会与学生交流。千万不能以教训人的口吻对学生唱高调,说假话,千万不能故作姿态,矫揉造作。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魅力,体现情感教育的真正内涵。

情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更是教学氛围的灵魂,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总 之,语文教育中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利用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公开课。当讲到“杜十娘除了投江自尽外,还有别的出路可以走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讨论热闹得炸开了锅:什么重操旧业啦,什么开珠宝店啦,隐姓埋名重新做人,开妓院做老鸨啦等等,一时间答案风起云涌。更有学生说,她那么美丽优雅,多才多艺,可以去做明星(学生笑)。如此热烈的互动,把课堂气氛推到了高潮。

毋庸置疑,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语文课。无论从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从师生互动上,都有很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我总觉得,对于千言万语总关情的课文,在情感的教育上,我们语文课可以走的更远。

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情感,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列宁则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就是说追求真理,学习知识,钻研学问都需要情感。而法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则认为,人是发展与教育的过程,经过若干阶段才真正成为人,所以需要借助种种作用来促进成长,教育的目的是用情感来促使学生个性化,加强人与人的接近和合作,因此,教育应该辅导学生感情的发展。

从学科本身来看,语文课文千言万语总关情。虽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使语文学科不可避免地具备各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因而,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它的人文性。这表明语文教育的目标,不应再一味追求培养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把人文教育提到了关键位置。我认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把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目标。用什么去唤醒学生?情感是最好的武器。

陶行知曾经说过“前教万教,教会认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在教会学生认知的同时,可以在情感上教会他做人。而这方面,语文课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语文是极具情感性的一门学科,无论是其人文性还是交际性,甚至是其工具性,都离不开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但德育内容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又可以透过文字领悟人生的真谛,发展自己的情感。许多人读书时为文中的人哭,为文中的人笑,也有许多人读书时忘乎所以,陶醉其中,这正是情之所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真正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性,还原了语文教学。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它的本质不能说它都是善的,都是美的,它也有很恶的方面,它也有很丑的方面。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压付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的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因此,情感教育不是对人的情感进行程度上的改造,也不是对情感的灭绝,而是对人的情感的一种引导,使之纳入真、善、美的轨道。因此,我们的教育在让学生追求崇高理想、渊博知识和熟读法律条文时,不能忘记教育学生建立人类基本的情感。让他们触摸仁爱、同情、怜悯、善良、宽容、亲情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感情,避免社会伤害发生的心理屏障,健全他们的人格。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语文教育,或是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可见,语文教学作为一种育人手段,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健康的人。

那么,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情感教育。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如节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课文节选部分是删除了林冲把陆谦挖心一段的。上课时候,当我们在为林冲终于能一雪冤仇而感畅快淋漓时,也不忘了提到这挖心一段。林冲虽然很暴力,但是,这个人物的凶狠却是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当时朝廷奸臣当道,恶人横行,好人遭殃。因此,林冲的挖心是正义之举。在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的社会,凡事要讲法律,那种冤冤相报的鲁莽行为已经行不通了。学校是个小社会,学生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当面对这些摩擦时,该怎样去做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这里,就可以做适时的引导了。在讲授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时,应明确告诉他们,面对社会上不良行为,我们不应逆来顺受,我们要挺身而出地进行斗争,或制止,或是求助于法律;同学之间出现矛盾纠纷,不能逞哥们义气,大打出手,互相报复。如果语文教师能够结合教材进行类似这样的启发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就能够防微杜渐,对培养出富有正义感的知法守法的新时代中学生有重要作用。

其次,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实施情感教育。而这又可以分为几点。

1、利用教具创设情境,进而注入情感教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可以借助诵读、音乐、图片、录像、幻灯、多媒体课件等灵活多变的情境教学手段人为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创设情境的妙处在于以境育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闻其声、状其形、表其情、达其意,产生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也曾经听过《道士塔》的语文课,授课老师在讲到敦煌宝藏的的现状时,用多媒体放映了一些图片和视频。当学生看到一幅幅精美的雕像和壁画却残缺不全,零落不成样子的情况时,我看到一些学生捂着嘴巴,眼角湿润„„这些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图片远比教师介绍敦煌现状的千言万语要有用的多。由此,授课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课文的主题。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课堂情境。这样,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不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知识容量,而且还能让学生从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不但要倾注自身的丰富情感,还要借助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以情激情、以情促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加强阅读,深化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范读或者课文录音,学生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富于感情的朗读也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意境。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的范读要融之以情,根据教材蕴含的情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辞严,或清新愉快。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领悟真谛。其实,对于本文前面提到的“杜十娘在那个年代里,为什么只能选择投江,造成她悲剧的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以杜十娘的身份,有感情地读文章中杜十娘指责孙富和李甲的话,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骂,进而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最后,可以播放潘虹主演的电影 “怒陈百宝箱”这一片段,更进一步地去体会其中的悲与恨,进而自然而然地引申到升华主题这一问题上来。

3、发挥想象,体味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想像”、“补充”,丰富作品所提供的画面,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教师还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和发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情感画面,从作品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中领会作者的情感,爱作品之所爱,憎作品之所憎。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讲解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对于送别的画面做一番想象。从“寒蝉凄切”到“兰舟催发”再到“执手想看泪眼”,当学生把那幅画面描绘出来时,诗词中男女主人公那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手写我心,对于语文课文,千言万语总是关乎情感。面对语文教育情感性、移情性的这一重要特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美的力量,以及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的道德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使他们朝着知识的海洋与道德的塔尖前行。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姓名:门书侠 学科:中学语文 职务:德育主任 职称:中学高级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初级中学 手机:*** 邮编:30171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在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教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重视。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情感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即语文课内教学和语文课外引导两方面。

下面本人就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所谓以情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就教学内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我们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中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正因为教师在备课时,把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备到深处,在教学中就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实践表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对学生启发引导也就越富有情感性,对学生的感染和教育也就越深。

二、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

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通过诵读,理解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三、整体理解,领会课文内在思想,把握其寓含的深意 叶胜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无师自通的能力。为此,学一篇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琢磨,推敲,整体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即把握写作的思路,品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进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广度,抓住思想精华。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几幅优美的移动图画,把读者带入静美的意境,融情于景,读者可在产生的丰富想象中分享词人对自然美的感受,理解词人朝期闲适的情感和心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在这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想象中,学生可以深切理解一个亡国之君的幽囚生活愁苦滋味。

四、咬文嚼字,推敲关键词句,把握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 咬文嚼字是阅读理解的硬功夫。所谓咬文嚼字就是对那些言简意明的关键词句作细细的品味,悟出其蕴涵的深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

中,老师一般都会抓关键词句来分析,但只有把词句的分析与贯穿全文中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寓意结合起来,挖掘蕴涵词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领悟课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刺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刺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刺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昧被杀,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造污蔑,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闪出的耀眼火花,将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五、理性总结,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期望他们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感受文章之美,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将范文之美融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就需要对构成文章之美的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总结出从内容到形式的美的规律,并通过反复地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感情反馈,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写出美的文章来。进一步理性总结很重要,不是干巴巴地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而是进一步地领悟作者的心理体现,使学生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摆脱其识别的直接性,进行深层的理性分析,知其所想、所喜、所哀、所乐的成因背景,使其识别、升华到一个难以磨灭的思维层次上。这是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中介。没有这个中介,这个能力的转化就只能在无意识中进行,其转化的速度要慢得多,程度要浅得多。所以,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选材,立意一般化的有效措施。

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设计了五个逐步深入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抓住蕴涵情意的词句,联系全文进行自读、思考、讨论,进行理性总结,从而理解课文。这五个思考题是这样的:1.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所认为我的老师中,他是最给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既然藤野先生这么好,“我”为什么要离开他,离开仙台?直接原因是什么?3.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是否是一时冲动?有没有思想基础?4.作者要离开仙台,离开藤野先生了,文章是如何来表现深厚的师生情谊的?5.文章选取的材料既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我们思考一下,这两方面有什么内在联系?结尾又如何把两方面统一在一起?这样组织教学,破除了循着自然段逐一分析,面面俱到的常规,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又始终抓住了情感教学,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抓住关键词句推敲,领悟作者的内心体验;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是因为他对“我”的希望和教诲是为了中国,而藤野先生的精神又激励“我”为中国的新生而斗争。作者对良师的崇敬和怀念总是与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交融在一起的。

以上本人从课内的情感教育的五个环节谈了具体的做法,但课内教学须同课外学习活动兼顾。因为课外的语文教学活动师课内的延伸。因此,语文课外的情感教育须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两方面。

一、对自然之美的感受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谢朓从层台累榭自然风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说的是由于被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连酒都不想喝了,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巨大的感染力。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强调了引导观察大自然,却相对地忽视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一讲到描写景物,就是描摹对象的形、声、色、态,似乎只要把这些东西复制下来,就必定会是好文章。其实远远不是这么回事。能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的形、声、色、态固然很重要,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作家描写自然景物并不是纯客观的临摹,而总是包含着作家独特的感受。朱自清写《春》,说春天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个“红”字就很富于主观感受的色彩。春天来了,太阳就变得红起来了吗?冬天的太阳就不红了吗?因此,这个“红”不是单单写颜色,它还包含着作家在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温暖热烈的感受。有

没有独特而富有新意的感觉,正是衡量一篇文章有没有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我认为不仅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感受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而且要引导他们在观察感受的同时,尽可能地去体验由此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例如观察秋天的田野,要引导学生去领略丰收田野的美,并且要激发他们认识劳动的伟大,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产生愿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激情。为了使他们的审美情感更丰富,更深刻,我们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对象的审美特征,适当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由杨柳的不择环境随处能茁壮成长联想到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品质,顽强的生命力;由松柏的常青可以联想到永恒无私的友谊;由滔滔的云海可以联想到人的宽广博大的胸襟……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通过它可以加深情体验,扩大体验范围,而情感的体验之所以必要,又是因为通过它,可以使学生更牢靠更深入地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从而表情达意时将更加流畅。

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

我们往往强调学生观察社会生活要抓客观事物的特征,但是却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能够准确、客观地说明一个对象的特征,可以是一篇成功的说明文,但是绝不会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或小说。我们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常会感叹,作文内容和题目,谋篇布局也不错,但是却没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没有动人的情感和生动活泼的语言。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写这类作文时,仅仅是纯客观地,依样画葫芦似地把看见的人和事写下来。他们心目中并没有情感的波涛,没有美的感情。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不仅仅是静观默察,抓特征,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必须强调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掌握,因为这是作文最根本的源泉。从情感上去把握社会生活,首先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现象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平凡事物中开掘深刻的情感丰富的主题,使立意富有时代气息,又有思想深度。当前就要引导学生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主旋律——改革开放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表达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例如:有位学生在与奶奶共同生活中,总感到奶奶太小气了,很不满。一次学校号召学生捐款支援山区希望小学,她硬着头皮去向奶奶要钱,奶奶竟大方地给了她三十元。这位学生很激动,充分挖掘了这件小事蕴涵的意义,当夜写了一篇习作《我终于理解了奶奶了“小气”》写得情意真切,且有较高的境界。其次,还要具有鲜明的、渗透着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情感态度。以上谈了语文课外如何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直接去把握社会生活。如果我们把视野拓宽一些,还可以从间接角度引导学生去把握社会生活。诸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影视评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情感。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抒唱学生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让他们在优美生动的祖国语言中,滋润心灵,体验美丽。

第五篇: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体会

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体会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根据我的物理教学的经验,及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来谈一下我的教育教学体会。物理课堂的情感教育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去体现:

1、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美的欣赏,物理学研究客观世界的秩序,它是真的、善的、美的。美育对于学生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物理学的美在于它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来揭示最深刻的物质运动变化所满足的规律。这种美充分体现了多样性的统一。

物理科学美主要是一种内在的美,它具有和谐、奇异、简洁等特点。电学中有对称电路、热学中,熔解与凝固、升华与凝华;物理学家们勤奋工作、实事求是,视苦为乐、顽强不屈,坚持真理、献身真理的美德,更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美的情操的好素材。

在物理现象中,更有大量的美:如荷叶上的水珠圆圆的、亮亮的,它反映出物理学中的不浸润现象,这也是荷叶具有“出污泥而不染”高雅气质的原因;电路中的保险丝,在强大电流下熔断,变成一小撮白色粉沫和一缕清烟,我把这引申为“牺牲自己,保护全局”的精神,这才是“化作清烟随风去,愿把安全留人间”。一束阳光射向三棱镜,折射出七色彩带,在物理现象中,说明白光是复色光,含有多种成分。此时我再引申一下:白色通常是纯洁、朴素的象征,但它的内心又是多么丰富和多彩,这种“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品质,不也是令人敬佩的吗? 这样在带领学生欣赏物理学美的同时,也把一种美好的情感表达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熏陶。

2、用微笑和幽默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教师的情绪极易感染给学生。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默契融合,有效地接受新信息的输入。物理课应该是“微笑的物理课”,我努力用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一个和蔼可亲、语言幽默、感情丰富的物理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物理的魅力展现给学生,学生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引发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正如古人所说:“亲吾师,而信其道”。使学生的良好情绪逐渐上升为爱物理、学物理的情感,这正是我们物理教师所期盼的。幽默不仅是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润滑剂,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笑之余引发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