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如何加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但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指导任务。
一、注重课程开发,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地确定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学校社区的环境、特点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并且尊重学生的兴趣。
二、入题准而快,激发学生兴趣又不冗长拖沓
在确立了活动主题后,就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这个环节要从学生最熟悉的话题入手。
三、指导具体实在,逐步培养学生制定活动计划的能力。
在学生的感情受到一定的激发,都有开展活动的愿望后,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的点拨、计划的制定与调整等方面。
1、以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活动子课题。
2、审视学生预期的活动方法与途径,讨论其可行性。
3、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过程记录方式和成果汇报方式。
4、树立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四、注重生成性,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它不是一种预设的课程,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过程,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允许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计划合理的改变和修订
五、体现自主、合作意识,增加学生活动的参与度。
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初的分组阶段,因担心学生的能力,最先我习惯于指定组长和组员。后来,我尝试让学生自由组合,结果发现这样自由组合的小组活动效率更高,活动积极性更高。因此,活动中都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再推选一名组长。除此以外,给自己所在的小队设计一个响亮的队名,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教师必须创造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创造性的指导行为,有着积极的引航、导向功能,教师有效的指导行为应伴随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新课程的亮点和难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研究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学习过程,指导教师工作的有效性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指导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可以包办代替学生“做”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工作的有效性体现在:当学生处于茫然而不知所措时,教师能给予方向指引;当学生出现计划不周全时,教师能给予及时指出;当学生处于困惑不解时,教师能给予点拨解惑;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时,教师能给予有力帮助;当学生处于信心不足而情绪波动时,教师能给予及时鼓励和疏导;当学生取得成果或进步时,教师能给予及时肯定和表扬„„总之,只要教师用心指导,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也一定能实现其功能和价值。
第二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南郊中学
蔡圣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主角;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转变角色,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指导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次是善于引导,有的放矢,有效指导,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有效化。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 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克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影响“表层化”的局限性,需要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有效指导的前提
1、转变教师角色
如果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当做一台戏的话,教师的角色可以是编剧、顾问、配角、舞台监督。综合实践活动这台戏,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并逐步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策划、安排、展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全员参与。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充当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要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长、家庭背景,尽量营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挖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比如在开展《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活动中,教师参加学生的探究小组,与学生一起制订计划,一起去搜集资料,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高效、有序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四个方面,但我们绝大多数学校、教师还是在单一的从事某一领域的教学,因此要想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首先得改变由专职教师指导的方式,可将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建成教师指导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广泛实践,形成技能。例如,劳动课堂做风筝,美术课堂画风筝,体育课堂放风筝,语文课堂写风筝。
二、活动的选题呼唤有效指导
学生确立主题是其探究的开始阶段,主题的性质会直接影响到探究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因而,教师要针对学生初步确立的主题加以指导:
1、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要联系本地实际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目前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南郊地区香葱发展与家庭收入》、《昆曲与南郊》、《生命之源——水资源浪费现状调查》等。
2、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出现,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例如在秋冬交替的时候,我们班出现了不少感冒的同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了一次“我是感冒小卫士”的综合实践活动。趁此机会,让学生们通过收集资料,表演小品等方式了解到感冒的原因;一起探讨出预防的办法;同时渗透平时要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选题要注意学生兴趣,更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选题要注意学生兴趣,更培养学生兴趣。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如我在指导学生探究保护家乡水资源这个课题时,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了家乡美丽的水环境图片时,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为自己生长在如此美丽的江南水乡而自豪。当课件又出示了一张张家乡河流被严重污染的画面时,孩子们的心情是焦急的,是愤怒的,探究造成家乡水污染原因的愿望被激起,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家乡水资源的热情被激发。
4.指导学生选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都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主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深度、广度。如对于“测量旗杆的高度”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用怎样的办法能测量出学校测量旗杆的高度?你能想出多少种方法?”,变无意义问题为有意义问题。
三、活动过程呼唤有效指导
如果说一个研究成果的产生就像酿制一杯香甜的蜂蜜的话,那多渠道地收集资料无疑就是多方面采蜜的过程。教师只有教会学生如何“采蜜”,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酿蜜”。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鼓励学生多渠道地收集资料。可以通过观察、上图书馆、上网、采访等方式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收集到的内容越多,考虑到的问题就越全面,越有说服性。同时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他们就像一块海绵,在不断地吸收大量的课外知识。这种主动的学***地胜过课堂的灌输式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四、评价过程呼唤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课程没有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如果老师只是随便一声“好的。”那对学生来讲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我们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过程。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因此综合实践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水平。可以让学生在每次活动中撰写活动日记,记录活动的过程,包括成功时的快乐、失败时的教训等。
2.指导学生收集评价资料
过程性评价十分重视对评价资料的收集,通过收集活动中的过程性资料,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也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学生在活动前的研究计划、活动中的记录、活动日记等都属于过程性资料,不仅包括学生最后形成的满意的作品,也包括学生修改过的、不满意的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资料,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探究过程,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
3.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既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也要接受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在指导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同时,也要指导小组进行评价活动。通过小组评价显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为小组做的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对小组评价的指导要求使评价体现良好的评价秩序、有序的评价过程和尽量客观的评价结果。
五、重视对知识技能和方式方法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去体验人生,了解社会。
1.开展必要的知识讲座。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做”,而不是教师“教”。虽然从总体上讲,教师不能采用“讲授——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但这不等于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都不能讲授、讲解、讲述。有专家曾做过调查,97%的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但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有进行 “调查”、“搜集资料”的要求,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学生并不是很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知识技能的指导。这样的知识技能的讲座可以在定好课题后,对于课题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或方法进行集中的讲解。
2.关注方式方法的指导。在学生活动方式上,倡导采取多样化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校际间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3.对探究方法的指导
对探究方法的指导包含怎样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法和怎样运用探究方法两个层面。在指导探究方法选择时,教师应注意:
(1)引导学生针对特定内容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教师在指导时应引导学生从“你想知道什么,完成什么任务,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获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选择恰当的探究方法。学生一般使用的探究方法有:调查法、访问法、观察法、资料查阅法和准实验探究法。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探究方法。4.对小组合作的指导。
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了解小组活动情况,帮助组长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知道研究的问题必须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分工来达到研究的目的。
六、成果汇报阶段的指导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教师的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发表内容
学生发表的内容应当是对主题探究过程的系统性的总结和对典型探究事件的展示,内容应体现一定的逻辑线索,重点突出。教师的指导应当关注发表内容的典型性和内容本身的逻辑性两个方面。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决定,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2.指导学生选取适当的形式发表成果
学生的发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而一定的发表形式适合一定的发表内容,应做到发表内容和发表形式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的发表也可以结合多种形式。教师在指导选择的同时,也应该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保证良好的发表效果。
总之,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力度。教师指导低效,则课程实施不力;教师指导高效,则课程实施有力,教师课程举。“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找准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好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要成功地开展,教师就不能推卸自己的指导责任,而应协同教学,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综合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元祥的学术报告《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和有效》
3.张廷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摘要】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来进行亲历性的实践,并随着活动过程开展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但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课程,小学生年的龄、知识结构、认识阅历等方面的特点,决定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展开到活动方式的设计等等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有效指导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的一门必修的新型课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由此可见,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开题、主题生成,到方案设计、活动的实施,最后总结、成果汇报。这是一个比较繁细的过程,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刚接触综合实践的老师,也会有千头万绪理还乱的感觉。我们都清楚学生的自主能力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只有“能做”、“会做”才谈得上自主。特别是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只有在教师细致的指导下,才能逐步培养相应的自主能力。在实施课程时,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放任自流,指导缺失,成为活动的旁观者,定会严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行之有效的指导。
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指导要适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换句话说,综合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出来的,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小学生年龄还小、无论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认识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对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来说,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从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展开到活动方式的设计等等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但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参与性与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表现意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所以老师的指导并不是越细越好,更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度和必要的条件,为学生开辟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发展的空间。
如在“珍惜资源,拒绝浪费”的主题生成课上,我发现垃圾桶里有同学们弃置的饮料罐,于是随手拿起两个,我的举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我进一步发问:“同学们是否觉得奇怪,老师捡这饮料罐干什么呢?这可是垃圾呀!”我观察到有的同学们似 1
乎洞察我的用意,于是继续说:“但同学们可曾想起这是可回收垃圾,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这么一提醒同学们纷纷发言。我是先从学生身边事物引起他们的注意,接着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让同学们自由地议论,我又适当的时候问:“除了塑料罐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重复使用?”以此诱导学生们列举其他可回收垃圾,继而转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种种浪费现象,我乘机引导学生分析、整理并归纳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珍惜资源,拒绝浪费”。教师利用身边大家熟悉的事物、现象带出问题,继而放手让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适当之时点拨引导其向有价值的主体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活动主体。通过这样适度收放的导,使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获得了真实的体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自我表现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提问题或探讨方向的阶段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每个问题都可作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我就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水平、能力范围内的可行性的、有价值的作为活动主题。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满目性和随意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适度,我觉得还针对不同年级上。对于初接触的年级或较低年级,由于他们年龄还小、无论知识结构方面,还是在认识阅历方面都不够成熟,固然要指导的细些;通过一两年的实践,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所了解,甚至有的学生颇有心得,实践起来兴致勃勃,教师就尽量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创造。
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要紧密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的形态看,主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进行自主性学习。它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是开发的,从课堂到社会、大自然都是他们实践活动的舞台,学生要从熟悉的课室、学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大自然搜集信息等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的方法。所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应加强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如问卷调查、采访、观察、参观等加以有效指导,进行宏观调控。而这些必须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如准备阶段的确定主题,各小组的活动计划等;活动实施中采访、调查、参观等方法指导课,使每个学生对这次活动有充分的认识,明确实施的方向和方法。在具体实施中,也要针对学生活动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如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时,我是先在班里进行方法指导课。课堂上我首先给每小组准备一份问卷范例,小组里交流讨论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应有哪些项目组成?读一读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想一想可以知道些什么?通过阅读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对调查问卷有个直观的认识,知道一份调查问卷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体会每个部分特别是问题与答案部分的作用和特点,以及相应的撰写要求。接着让小组合作根据本小组的活动内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虽然明确了调查问卷的要素,但真正让他们自己设计根据各组活动内容设计问题时,还是遇到不少困难的。所以在小组合作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针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我还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评价问卷,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了能力。
诸如其他设计小组方案、采访、交流等,在课堂上作集体性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同学们会在实践中遇到困难,会在说说 笑笑中浪费时间,也会因为意见不同而吵架,使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在分开小组讨论或活动时,指导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随时了解各组活动情况,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指导,使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下去。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课程以学生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背景来展开,所以其学习组织形式和指导方式就不能只停留在课堂集体上,而是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在活动中各小组从小组的分工到制定小组方案再到实际活动最后的总结评价,可能都会遇到种种困难。老师应该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动态以便作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小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针对个别的情况进行指导。如在“家乡的今天,我知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就跟随了解家乡的农业这一小组下田进行观察实践。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观察法,我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但到了田间进行观察时仍然错落百出。如无目的,无顺序,不够仔细,做笔记不规范等等甚至有游玩的倾向。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观察,从中指导他们如何科学观察,在观察时要注意发现问题······有了适当的指导,同学们的观察日记和心得体会都写得很具体真切。如此比较多的一些小组和个人的实践活动都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利用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参与性积极性也更高,避免活动过程流于形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要贯穿始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由一系列课内和课外活动构成的综合性课程。不管什么内容的综合实际活动,主题活动都应该具有完整性,都应该经历“开题活动—实践活动—交流评价活动—成果展示活动”这几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是有机的结合,同时它们又并不是事先完全设计好了的。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等等不断生成的东西。要解决各种问题使活动有序进行,都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的帮助有效指导。
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主题是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诱导得当,确保学生逐渐由随意走向规范,并且走好以后的路。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搜集材料; 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和实践去实践、体会和感悟。在活动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兴致比较高,参与积极。但随着活动深入开展,学生会因为自控能力差或
者兴趣的转移,又或者遇到困难,而出现退缩、消极的情绪,使活动半途而废。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最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处理不好,会极大打击他的活动积极性,使活动难以开展下去,这时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在“追寻家乡的历史”的调查活动过程中,家乡名人组的成员虽然多方向村中长辈了解家乡名人的情况,但无奈搜集到的资料非常有限。他们也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搜集更多相关的资料。了解到这种情况我和学生一起商讨解决的方法,我知道那时村正在开展编写村志,于是我们设法与负责人取得联系取得了一些资料。后来得知曾经当过《羊城晚报》记者的一位老长辈从广州回家乡参与纂写村志工作,我又带着学生们拜访他,从他的口中我们了解到了家乡多个名人的故事。学生们不仅解决了难题,而且了解到家乡如此珍贵的历史,参与积极性更高了。
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经验、环境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导致每个人的收获也是不同的。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甚至更长。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指导教师的合理指导。教师要跟踪活动进展定期把学生归拢到教室进行问题反馈,了解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困难;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了解活动的进展情况,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帮助。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综合素质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实践中学习是我们共同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的开设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指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学生在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3-4年级)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林淑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行动手册》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谢广田李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论文写作》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第四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制定纲要,地方加以指导,学校实施开发的非学科课程,是一门无教材的课程,它需要学校教师自己去开发、设计与实施。这就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一定的课程计划与设计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有对活动的有效指导能力。一个主题研究活动实施的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收益与教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否有效实施教师指导是关键。
一、存在问题
1、多数教师没有制定活动主题具体指导方案。
调研中发现80%的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活动主题制定具体的活动指导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
2、对学生活动缺乏必要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怎样调查、怎样制定合理的问卷、怎样进行有效的访谈,如何规范的作注解,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的指导。所以学生经历了多次调查活动却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
例如:教师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存在的问题
1)、偏重活动形式,忽略活动方法的指导。
2)、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
3)、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忽略活动过程的具体落实程度。
4)、偏重于文本学习,忽略了学生实践性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劳动与劳动技术)。
3、指导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
表现:一是面面俱到,包办代替。
二是不明确自己在学生展开活动过程中应具体指导哪些方面,无从下手。
结果:学生在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和感受。
4、活动空间比较封闭,活动形式难以多样化
表现:
一、真实情境中的活动往往呈现一次性。
二、学生活动空间往往只在校园内、家庭里,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原因:安全问题)
结果:活动时间的广延性、经常性不足,活动形式的单一,直接影响了综合课程生成性价值的实现。
5、学生活动主题、过程档案等尚未形成基本的规范
(1)在活动主题确定上,给予性活动主题占比例较大(95%),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研究主题所占比例过低。
(2)研究主题过大或过窄。
如:保护环境__垃圾和我们生活——我们身边的垃圾—家乡水污染调查 ——小卫士在行动
(3)学生活动过程档案丢失。
综合实践活动从选题、实践到总结;从计划、方法到后勤保障;从课堂、学校到社会;教师随时都有指导任务。解决好教师的有效指导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规范、实效、深入的基本前提。
二、综合活动教师的指导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主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但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一)教师的指导意味着什么
1、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2、引导方法,建立规范;
3、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4、帮助进程,倾听体悟。
(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做到:适时、适度、适当、适合的指导
1、适时。适时指导,即分阶段指导。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指导教师需要履行不同的指导职责,发出有效的指导行为,落实方法,遵循规范。
2、适度。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
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适当。适当指导,是指教师的指导方式的多样性与指导任务的切合。即指导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阶段性任务和活动内容,适当采取专题讲座、方法讲解、操作示范、案例剖析、总结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4、适合:就是要关注学生活动的需要。根据活动主题、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提高教师指导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
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活动目标、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
第二,加强程序性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指导,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或指导常规。
(四)各阶段指导任务
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
任务:引发主题—确立子课题—制定计划
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必要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
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
1、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
2、过程、方法实践的指导。
3、搜集、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研究条件
活动总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
活动成果总结指导; 活动过程总结指导;活动体验总结指导;成果展示与交流的指导。
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调学生筛选、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撰写的指导,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活动结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是活动报告(简单的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产品、方案;也可以是日记、手抄报、网页、统计图表;还可以是讲演、比赛、讨论、辩论等。要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活动结果。但是在活动结果的表达形式上应注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根据内容去决定展示形式,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文艺表演的形式。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师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完成课程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
一、课题确定要体现可操性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在初次接触这门功课时,根本不知道如何选题,应该选什么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选题能力。那么教师怎样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选择进行有效的指导?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多方面寻找活动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觉得没有研究的问题或没有自己想参与研究的主题,这是很正常的,但又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这就像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一样,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所处的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开设有关活动选题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同学老师家长讨论、启发学生反省自己记忆中有价值的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和寻找活动主题。如:教材中涉及与实践有联系的内容;学生个人生活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内容;学校、社区、家庭生活中人们已习以为常而不易被学生发现的不平常的问题。
2、选题指导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学生思想活跃,喜欢异想天开,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老师对学生在选题中的突发奇想,哪怕它是幼稚可笑的,也要精心呵护。如“我与交通安全同行”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如有的想去认识交通标志,有的要编创交通童谣,有的则说要到马路上当一天交通警察,对于当交通警察这个大胆的想法我首先给予了“敢走出校园、大胆尝试”的肯定,接着引导孩子们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孩子们明白要去当一日警察必须事先与交警叔叔取得联系,而且要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这样才能使体验更有实效。
3、帮助学生反复比较筛选,选择力所能及的活动主题 学生有了想研究的专题或活动主题以后,接着出现的常见问题是所研究专题的可行性问题。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先提出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往往存在不少问题,如:所选主题过大,远离自己生活,不明确实践活动的核心等等。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比较筛选,选择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二、教学方式要体现多样性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使学生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而且还要有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每一个学生探究、获得认可和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等等,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如:在开展《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调查活动中,我首先开放学习目标。我给学生定了多个学习目标,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自定学习目标,这既可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还可以通过调查的深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生成;接着,我开放了学习内容。活动内容的认定,根据学生个人喜好而定,多种学习内容,适应学生对不同活动的渴望,让学生充分自主活动,学生可以了解人们为什么使用一次性用品,访问摊主、顾客,市场管理人员,对一次性用品的不同观点。这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体验生活。最后,分组开放。我让学生自由分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活动目标,内容去自由组合,如到社会调查的可4人一组,写环保标语的2人一组,设计海报的可2—3人一组。
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如:游戏、表演、访问、考察、调查、采集、收集、查阅等,还有设计、制作、测量、展示、竞赛、交流等等学习方式,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乐意采用的。这些学习方式,能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学习,学习就不会是枯燥乏味单调的苦差使,而是既有趣又轻松的一种快乐的事情。
三、教学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教育教学的艺术主要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励。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在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每一细节上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自醒自悟的感想和独特的看法,实践操作中,在设计、制作、表演、展示时表现出的闪光点和在劳动成果中付出的辛苦,都应得到应有的鼓励、肯定和认可,可以采用学生喜爱的星星、笑脸、奖章等评价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欲望。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多加鼓励,切切不可横加指责,即使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不够投入,即使他们在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使他们的实践报告写得乱七八糟,我们也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的同时,真挚的给他们介绍同学好的活动方法,指一指今后活动路子。
教学中,我在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各阶段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教师相机点评等多元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动。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体现评价的多元化、灵活性、激励性。
综上所述,教师的指导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着活动是否有效、扎实。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