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6-101081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6 17:40: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是通过钻孔位移计量测孔壁岩体不同深度的轴向位移。它不同于隧道围岩收敛观测,后者仅能测到洞室净空收敛变形,前者则能测到洞室围岩内不同深度上轴向变形。因此根据这些观测资料,可分析判断洞室围岩位移的变化范围和松弛范围,预测预报围岩稳定性,为修改锚杆支护参数提供重要依据。因此,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的主要

口的是为了解隧道围岩的径向位移分布和松弛范围,优化锚杆参数,指导施工。

实践证明,当隧道开挖后,岩体固有结构被破坏,块体间阻力削弱而变形松弛,坑道围岩应力重分布,坑道周边径向应力被释放,围岩内通常形成塑性区,一方面使应力不断地向围岩深部转移,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隧道方向变形并逐渐解除塑性区的应力。这种向隧道方向的变形,一般在开挖后24h内发展较快,而围岩开挖初始阶段的变形动态数据又在全部变形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求测点应尽快安装,并在下一循环开挖前获得初读数。

围岩内部变形量测的设备,主要是使用位移计。

当在钻孔内布置多个测点时,就能分别测出沿钻孔不同深度岩层的位移值。测点1的深度愈大,本身受开挖的影响愈小,所测出的位移值愈接近绝对值。

围岩内位移的量测多在软弱、破碎或具有较大地质结构面的围岩内进行。这类围岩本身力学性质复杂,受力变形规律不易预测,支护比较困难。进行围岩内位移量测,可以比周边位移量测获取更多的地层信息,特别是有关围岩内的信息,对分析围岩的位移规律,并据此

调整支护参数,或设计新的支护结构大有助益。

实用中,一般根据量测结果,先绘出位移-深度关系曲线和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果在两相邻测点间位移突然变化,则表明在此两点间很可能有不连续位移发生,即松弛围岩的界面在此两点之间,调整支参数时,如有可能则应使锚杆长度超出此两点。如果相邻测点间位移变化比较均匀,且最深测点仍有较大变形,则表明围岩受到扰动范围较大,仅靠调整锚杆长度一般难以解决支护问题;这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采用特殊的钢支撑加锚喷(挂网)等方案进行初期支护,并在必要时加大二次衬砌的强度与刚度。通过位移一时间曲线,如果掌握了围岩内部随时间变形的规律,则可更好地用于指导施工,如确定复喷的时

间和二次衬砌的施工时间。

第二篇:隧道围岩量测实施方案

录 监控量测编制依据 监控量测适用范围 监控量测目的 监控量测工艺流程 量测方法和埋点要求 监控量测资料整理分析反馈 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8.监控量测记录表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⑴《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⑵《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⑶《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2_)

⑷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 ⑸工程特点、施工方法、工程状态和可操作性。

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中铁十六局成渝项目部四分部 DK117+292~DK129+950 管段内隧道围岩监控量测作业。

3、量测目的

隧道现场的监控量测是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指导施工,预报险情,确保安全,而且通过现场监测获得围岩动态信息,为修正和确定初期支护参数,混凝土衬砌时间提供信息依据,为完善隧道工程设计与指导施工提供可靠的足够的参考数据。

4、量测工艺流程 我部隧道的监控量测主要以洞内、外观察、拱顶下沉、地表下沉、隧道周边收敛观测为监测项目。结合隧道具体条件确定开展以下几项监测项目:

量测项目及内容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地质罗盘

衬砌前净空 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

0.1mm拱顶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水准仪 1mm 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 4 地表下沉 水准测量的方法,精密水准仪 1mm 浅埋隧道必测(H0≤2b)

注:H 0 —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具体工艺流程见图 3.1,检查记录表见附表 1、附表 2、附表 3

5、主要量测方法和要求 5.1 隧道洞 内、外观察 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应重视观察围岩的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砼封闭。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洞身开挖 初期支护 数据分析 二此衬砌 地表下沉记录表 拱顶下沉记录表 地表下沉记录表 拱顶下沉记录表 周边收敛量测记不稳定 稳定 加强支护 检查点一 检查点二 图 3.1 围岩量测工艺流程图

5.2 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量测 围岩及初支变形量测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量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以便于掌握变形规律。

5.2.1 现场量测要求 ⑴ 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宜及早埋设测点,采集第一次数据。

⑵ 测试前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工作。

⑶ 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若读数相差过大则应检查仪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认无误后再按前述监控量测要求进行复测。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掘进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量测数据应在现场进行粗略计算,若发现变位较大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⑷ 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

⑸ 进行资料整理,监控量测资料须认真整理和审核,做出时间-位移变化曲线,并进行回归分析。

5.2.2 量测断面间距、测点布置 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表

围岩级别 断面间距(m)

每断面测点数量 净空变化 拱顶下沉 Ⅴ 5 3 条基线 1~3 点 Ⅳ 10 2 条基线 1~3 点 测点拟布置如下:开挖时水平收敛基线布置 2~3 条,拱顶下沉测点每个断面内布 1~3 点。各测点布置见下图。

隧道围岩埋设点图示

5.2.3 量测频率 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分别按下表 1 和表 2 确定。

测线一隧道中线测线二测线三拱顶隧道围岩量测埋点示意图基点测点地表埋点示意图

当按表 1 或表 2 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表 表 1

量测频率表(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mm/d)

量测频率 ≥5 2 次/d 1~5 1 次/d 0.5~1 1 次/2~3d 0.2~0.5 1 次/3d <0.2 1 次/7d

表 表 2

量测频率表(按距开挖面距离)

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

量测频率(0~1)b 2 次/d(1~2)b 1 次/d(2~5)b 1 次/2~3d >5b 1 次/7d 注:b—隧道开挖宽度。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 2~3 周结束。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5.2.4 施工监测 5.2.4.1 周边收敛量测 测点埋设:喷锚支护施作后,用风枪凿Φ40mm、深 200mm 的孔,先用 1:1 水泥砂浆灌满后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直定方向在同一线上,等砂浆凝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

量测方法:采用 JSS30A 隧道收敛计监测。该机采用大张力自锁紧摇柄加载系统,并在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提升设计,具有很高的量测精度,特别适用于大跨度隧道的变形监测。每次量测后填写“收敛记录表”。

5.2.4.2 拱顶下沉量测 拱顶位移量测的测点用风枪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并在外露杆头设挂

钩。测点的大小要适中。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掩埋,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数据不中断。

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拱顶下沉,精度可达 0.01mm。

拱顶下沉量测示意图

5.2.4.3 地表下沉量测 测点布置:与洞内收敛、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里程对应,地表下沉量测点集中设在隧道中线附近,并在开挖面前方 H+h1 处设测点,(H 为隧道埋深,h1 为上半断面净高),测量方法:采用精密水准仪配合测量地表沉降,精度可达 0.01mm。

用全站仪将所有测点布设于同一直线上。测点钢筋安设就位后,表面磨平,并用钢钉等锐器在其表面冲眼标记。

6.量测数据记录整理、分析与反馈 6.1 数据的记录、整理(1)测测过程中应收集以下资料:

①现场监控量测计划。

②实际测点布置图。

③围岩和支护的位移—时间曲线图、空间关系曲线图、位移速度-时

间曲线以及量测记录汇总表。最终位移的计算.④经量测变更设计和改变施工方法地段的信息反馈记录。

(2)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数据异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加厚喷层、加密或加长锚杆、增加钢架等加固措施。

由于现场量测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它包含着偶然误差的影响,要经过数学处理方可应用,对所有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即用曲线 u=f(t)对时间-位移散点图进行拟合,同时对变形加速率 du/dt 及变形速率的变化率d 2 u/dt 2 进行探讨,根据数据处理后围岩变形-时间曲线,找出不同时刻围岩的变形量以及围岩变形的发展趋势,进而预估围岩的最大变形量,用以同变形临界值相比较,以便判断遂道围岩变形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据此来判断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结构的可靠性.绘制:① 位移与时间的变化曲线;②位移速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见下图 3 例样).有必要时绘制③位移与开挖工作面距离的关系曲线。

④可作位移加速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

位移-时间曲线y =-3E-10x 6

+ 9E-08x 5

E-05x 4

+ 0.0007x 3-0.0241x 2

+ 0.4361xR 2

= 0.99930246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T/dU/(mm)位移-时间散点回归曲线多项式(位移-时间散点回归曲线)

按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变形管理等级

管 理 等 级 管 理 位 移(mm)

施 工 状 态 Ⅲ U<U0/3 可正常施工 Ⅱ U0/3≤U≤2U0/3 应加强支护 Ⅰ U>(2U0/3)

应采取特殊措施 注:U—实测位移值;U0—最大允许位移值。

6.2 数据的反馈(1)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 1.0mm/d 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

(2)净空变化速度小于 0.2mm/d 时,围岩达到基本稳定。

(3)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 2 /d 2 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 2 /d 2 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 2 /d 2 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位移速度-时间曲线y = 0.5756e-0.1677xR 2

= 0.95880.00.10.20.30.40.50.6135.027913.31721.12529.3425670.184.2t(d)v(mm/d)位移-时间回归曲线指数(位移-时间回归曲线)

施工中应将现场监控量测作为工序引入作业循环,并结合地质预报作出评价,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

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成立专门量测小组,由测量班长孙汉涛负责具体实施。施工班另四个测量员配合,量测组负责测的埋设、日常量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数据处理后发现异常马上向工程部长和总工汇报。

现场监控量测要按量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将有关量测信息反馈于施工与设计。测得的数据就尽可能在及时整理分析,尽快提交工程部、总工决策,以便及时更改施工方案,调整支护参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量测数据要准确,错过工程施工的最佳时机,其对施工的指导作用将荡然无存。从某种意义上测成果提交的及时性比单增加量测次数更为重要。

由于现场量测与隧道施工工作易发生干扰,因此量测工作与施工作业必须紧密配合、相互支持,施工要为量测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施工班组不得心任何理由中断量测,并要防止因抢工期、抢工程进度忽视时测工作 而危及施工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要妥善保护,避免因施工造成人为破坏,以确保现场量测工作 顺利进行。

监控量测用表(附后)

附表 1

成渝铁路客运专线 地 表 下 沉 量 测 记 录 表 编号:

标段名称

施工单位

单位工程

工程部位

测点编号

埋设里程

埋设位置

埋设日期 日

期 后

视 视线高 前

视 标

高 下沉量(mm)总下沉量(mm)备

技术负责人

施工负责人

质检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附表 2

成渝铁路客运专线 拱 顶 下 沉 量 测 记 录 表 编号:

标段名称

施工单位

单位工程

工程部位

测点编号

埋设里程

埋设位置

埋设日期 日

期 后

视 视线高 前

视 标

高 下沉量(mm)总下沉量(mm)备

技术负责人

施工负责人

质检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附表 3 成渝铁路客运专线 水平净空变化量测记录表 编号:

标段名称 CYSG-2 施工单位 中国铁建十六局成渝项目部四分部 单位工程

工程部位

1.测点编号:1-1

开挖时间 :

初始读数 :

2.埋设里程:

埋设位置 :拱脚

埋设日期 :

期 第一次读数(mm)第二次读数(mm)第三次读数(mm)平均 值(mm)与前次收敛值(mm)总收敛值(mm)收敛速度(mm/d)

技术负责人

施工负责人

质检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第三篇:加速度传感器测振动位移

加速度传感器测振动速度与位移方案

1.测量方法(基本原理)

设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振动所得的加速度为:a(t)

(单位:m/s2)对加速度积分一次可得速率: v(t)a(t)dt[i1NNaiai1]t

(单位:m/s)2vivi1]t

(单位:m)2对速率信号积分一次可得位移:s(t)v(t)dt[i1其中:

a(t)为连续时域加速度波形

v(t)为连续时域速率波形 s(t)为连续位移波形

ai为i时刻的加速度采样值 vi为i时刻的速率值

a0=0;v0=0 t为两次采样之间的时间差

2.主要误差分析

误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零点漂移所带来的积分误差

由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存在固定的零点漂移。即当加速度为0g时传感器输出并不一定为0,而是一个非零输出Aerror。传感器的输出值为:a(t)+Aerror。对Aerror二次积分会产生积分累计效应。

2)积分的初始值所带来的积分误差

a0和v0的值并不为零,同样会产生积分累计效应。

3)高频噪声信号所带来的误差

高频噪声信号会对瞬时位移值测量精度带来影响,但积分值能相互抵销而不会带来累计。

3.解决办法

1)零点漂移和积分初始值不为零可以加高通滤波器的方法滤除。2)高频噪声信号的影响并不大,为了达到更高的精度,可以加一个低通滤波器。选择高通滤波器和低通滤波器合理的截至频率,可以得到较理想的结果。(注:高通滤波即去除直流分量;低通滤波即平滑滤波算法)。

4.仿真研究

4.1 问题的前提背景

1.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桥梁振动的加速度a(t),速度v(t)和位移s(t),可以认为桥梁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的总和为0。

即:a(t)dt0

0 0v(t)dt0

0s(t)dt0

N其离散表达式为:ai0(N)

i0N

vi0i 0(N)

si0Ni 0(N)2.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值存在误差,它主要是在零点漂移和测量噪声两个方面。即测量值ameasure(t)a(t)aerror(t)

其中:ameasure(t)为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加速度值

a(t)为桥梁振动的实际加速度值

aerror(t)为传感器测量误差

3.振动速度与振动位移取决于振动加速度与振动频率,可以证明,振动速度与振动加速度成正比,与振动频率成反比;振动位移与振动速度成正比,与振动频率成反比。4.2 仿真

1.取一组仿真用振动加速度信号:ameasure(t)9.8sin(240t)3,如图1所示。其中:ameasure(t)代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值 a(t)9.8sin(240t)代表实际加速度值 aerror(t)3代表传感器的零点漂移

传感器测量噪声暂时不讨论。

图1仿真用加速度信号

2.对振动加速度积分一次可以得到振动速率 即vmeasure(t)ameasure(t)dt

原始测量信号积分可得图2波形。其中积分算法为:v(t)a(t)dtait

i1N

图2 对原始信号积分一次的波形(振动速度波形)

可以看到,由于误差项的aerror(t)3的存在,振动加速度一次积分波形(振动速度)成递增趋势。误差信号已经将有用的振动湮没。故必须在积分之前去除误差项。对原始加速度信号作一次高通滤波即可消除误差项aerror(t),如图3所示为消除误差项后的振动加速度波形。采用的高通滤波算法为:aiaiai0ai1...ain

n消除误差项之后的振动加速度函数为:a(t)9.8sin(240t)

图3 高通滤波后的振动加速度波形

然后对振动加速度进行一次积分得到图4所示的振动速度波形。同样积分算法为:v(t)a(t)dtait

i1N

图4 对消除误差项之后的振动加速度积分一次后的波形(振动速度波形)

3.对振动速度积分一次可以得到振动位移 即smeasure(t)vmeasure(t)dt

图4积分可得图5波形。其中积分算法为:s(t)v(t)dtvit

i1N由图4可以看出,一次积分,速度全部为正,有直流分量,这是因为假定积分前的速度初始值为零并不正确。

图5 未去除直流分量之前的速度波形一次积分后的波形(振动位移)

振动速度一次积分波形(振动位移)成递增趋势。直流分量的积分已经将有用的振动湮没。故必须在积分之前去处消除直流分量。同样高通滤波可以去除直流分量。采用的高通滤波算法为:vivivi0vi1...vin

n图6是对图4进行高通滤波后的振动速度波形。图7是对图6进行一次积分后的波形(振动位移)。

图6 高通滤波后的振动速度波形

图7 对高通滤波后的振动速度一次积分后的波形(振动位移)

4.同样,由于假定积分前的位移初始值为零并不正确,故速率波形也存在一定的直流分量,再进行一次高通滤波即可得到正确的振动位移波形。如图8所示。采用的高通滤波算法为:sisisi0si1...sin

n

图8 高通滤波后的振动位移波形

到此,图1中存在零点漂移的振动加速度仿真波形经过两次积分,三次高通滤波得到了振动位移波形。图3满足a(t)dt0,图6满足v(t)dt0,图8满足s(t)dt0,证明了000该算法的正确性和该方案的可实施性。5.考虑测量噪声存在的情况

对仿真用的振动加速度加上幅值为±0.5的白噪声,测量结果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由于噪声信号anoise满足anoise0(N),故对积分后的信号不会产生影响。

i0N

图9 加噪声之后的振动加速度高通滤波后的波形

图10 加噪声之后的振动速度高通滤波后的波形

图11 加噪声之后的振动位移高通滤波后的波形

第四篇:测华夏大地 量天地经纬范文

测华夏大地 量天地经纬

-----土木工程系成功举办华北水院水利职业学院第二届

“测绘杯”实操技能竞赛

随着我院第二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帷幕的拉开,由土木工程系学习部承办的华北水院水利职业学院第二届“测绘杯”实操技能竞赛于202_年5月18日至5月25日在学院操场举行。

比赛得到了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院学生处处长霍国义、土木工程系书记文琳、副主任王建军、测量教研室主任王郑睿、土木工程系团委书记赵亭、学管周易测参加了本次竞赛的开幕仪式。开幕式上,霍国义处长、文琳书记、王郑睿主任分别作了简短发言,表示对此项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希望同学们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比赛共分专业测绘和非专业测绘两个组,主要采用J6光学经纬仪和S3水准仪两项仪器,评委以操作时间及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作为衡量成绩的标准。最终,专业测绘组072023杨朋杰获一等奖,072023王中峰、081111王鹏获二等奖,081111陈靖雨、091013卢高辉、091114田倩获三等奖,091022陈建光等四名同学获优秀奖;非专业测绘组081191徐鹏获一等奖,081191郭卫恒、韩营超获二等奖、081191朱占虎、090191王瑞敬、王松获三等奖、090191于波等四名同学获优秀奖。

此次比赛旨在丰富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对测绘专业的兴趣。比赛引起了同学们对测绘实践环节的重视,为以后学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五篇:沉降、水平位移测设技术交底

沉降、水平位移的测设技术交底

沉降、水平位移的测设技术交底

根据设计图纸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我标段应按以下所述的情况测设沉降观测管和水平位移桩。

一、重要性。软基修筑高等级公路,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是至关重要的,观测将直接反映测点处的地基变形情况。地路基施工过程中,沉降和水平位移观测可用来控制填土速率不至于过快,造成路基开裂、坍塌等不必要的损失。我标段的路基填土速率按沉降小于10mm/day,水平位移不大于5mm/day控制。

根据合理的沉降曲线也可为预测地基的竖向变形、水平位移及工后沉降提供有利依据。例如可以根据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计算出最终沉降量。并且观测数据是路基卸载的依据。

二、设置情况:全线的应设置情况如数量表所示。

三、埋设:

1.沉降管的规格:如图。

2.水平位移桩的规格:如图S-4-10-

3(二)所示。

3.埋设沉降稳定观测如图S4-10-3

(一)所示。埋设沉降管时必须要有项目部专职的测量人员在场,通知测量监理工程师,对沉降管的底板和初始的管高进行测量。

四、观测:

1.应作定点观测。即每个沉降管和水平位移的观测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点。沉降观测的转点都应固定,以确保前后等视距,从而消除一部分I角的仪器误差。

2.观测人员观测时应果断、健忘、限差超限可重测。

3.对于水准仪的i角,第两个月必须检校一次,保证i≤20″。

4.观测过程中气泡必须居中,有附合气泡的水准仪读数时必须居中。

5.加密的水准点每两个月检校一次。

6.填筑期每层填筑须观测一次,间隔期间每三天观测一次,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同步进行。预压期观测频率,头一个月,每15天观测一次以后每月观测一次,用S3型水准仪器必须测两个往返,不能使用塔尺。

8.沉降板破坏的处理,由工区通知项目部测量负责人员亲自到场,重新建立初读数。由监理对破坏前最后一次观测资料认可,累计沉降量给予认可。

9.在通道及涵洞建成后,如三个月连续沉降速率小于2mm/月,其所引在涵洞上的水准点,可以使用。

10.原始资料不允许连环涂改。

11.沉降、水平位移的反弹是存在的,不必人为地印象凑数而影响资料真实性。

12.水平位移桩应测其沉降,做到心中有数。

13.如发现沉降管接管过于松动,需用仪器进行检测,检测后上紧,上紧后再测一次的资料与下一次新测资料的差异作为沉降量。

14.资料填写时,无论月、日沉降速率取至0.1mm,每月均按30天算(不管月大月小)。

15.底板原始标高资料及观测资料一律交项目部存档保管。

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