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提高全体学生思维能力课题总结
编辑:梦回江南 识别码:16-574090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2 20:21: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提高全体学生思维能力课题总结

生物学科生命化小课题阶段总结

设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提高全体学生思维能力

本学期生物学科采取了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对生命化小课题“设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提高全体学生思维能力”进行了研究。针对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个体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区域联合体的集体研究、教研活动同课异构课例展示和研讨等多种形式,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达成研究共识。经过研究,由开始的盲目、随意提问到注重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教学问题,教师的观念在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有一定的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种功能。因此课堂提问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怎样才能让课堂提问体现新课程理念呢?体现出有效的课堂提问?我们研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总结如下:

一、设置有梯度问题的前提是创设有趣、科学、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好的问题是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深入探索的重要手段。好问题的设置前提是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趣的、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愉悦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充满挑战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积极思考,而空洞抽象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甚至于躲避,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思考。例如:《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对于脊髓的功能,学生直接理解起来时有一定困难的。如果不设置问题情境,而进行问题的设置,面对“脊髓有什么样的功能呢?”这样的问题,学生无从思索,也无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与兴趣,这就是一个简单而无效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只能是试图从教材

上寻找答案-----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这样的结论,对大多数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便是再读两遍也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我们设置一个学生有切身体验并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就会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培养问题的能力。先请一位同学(善于表演的同学)到前面表演:一位手无意碰到仙人球的同学的种种表现。缩手、跳起来、尖叫。就这样的问题情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1、他是先缩手还是先尖叫的呢?这样的问题一抛出,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反复的回想自己的生活体验,最后一致回答当然是先缩手后尖叫呀!

2、为什么叫呀?当然是疼了!

3、控制感觉的神经中枢在哪?大脑上。(刚刚刚在学习大脑的功能时已经接受的新信息)

4、控制缩手的神经中枢在哪呢?如果是在大脑上的话,缩手和尖叫为什么会有先后呢?学生想到控制缩手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上,比大脑离手近。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另外一个器官脊髓上。

5、分析手被刺到后,信息传递的大致线路。手----脊髓----大脑

6、总结脊髓的功能。一是有功能区,二是一个联系的通路。如此,抽象、空洞、难懂的知识,在特定问题情景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再由一系列的有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很容易的解决了。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二、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首先需要保证有效性,难易适中,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

课堂上的问题太简单太难都会造成无效问题的出现。问题过于简单,无需思考,缺乏思考价值。如:“能明白吗?准备好了吗?”或者通过教材或者多媒体的阅读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请同学阅读教材,回答问题——输血的原则是什么?教材上写得很清楚输血时要以同型血为原则。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把老师想交给学生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口说出来而已,学生完全被牵扯鼻子走。这样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长时间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设置过难,无从思考,超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经常讲“跳一跳摘桃子”,强调目标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太高,连跳数次仍然摘不到桃子,学生会认为努力也是白费劲儿,最终丧失信心。所以,难易适中的问题,才有可能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例如:血液循环的途径有哪些呢?

这部分内容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问题设置太难,容易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综上所述,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要难易适中,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例如:同样是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个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置,1、一个红细胞从心脏的右心室出发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

2、红细胞再次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心脏的途径有哪几条?这些途径有哪些共同点?这样的问题设置先从简单的肺循环开始,为下边体循环打下基础。由于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有梯度的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习时大都采用的纵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需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果提出的问题太过生涩,学生没有接触过,那么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不能很好的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例如:《细菌》一节中,关于细菌结构这个知识点,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接触甚少,如果直接将问题设置成:细菌的结构都有哪些呢?这样的问题设置过于突兀,没有给学生预留出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而且该问题只涉及到了这一个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对比分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先设置一个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并且学生可以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用这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获取新知识。用学生已学习的知识来降低难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迸发。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细菌》一节中,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细菌是否由细胞构成?如果是,它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2、在结构组成上,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3、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三个问题从学生学习过的知道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引发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其中前两个问题通过旧知识的牵引来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已经学习过动植物细胞等相关知识,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构建趋于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桥梁。通过前两个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延伸,进而培养学生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能力。

四、设置的问题,需要有启发性,重在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教学中有时虽意识到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但是缺乏启发性,总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限制了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发展。例如:《激素调节》一课中的资料分析,这个材料由三个小材料构成,分别介绍了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发现和作用等。教材中的问题也是基于资料分析中的三个小材料一起提问的。问题如下:上述三种激素分别是由什么内分泌腺分泌的?它们具有什么作用?该资料分析中的第二个小资料是直接将科学家探究甲状腺激素作用的三个实验直接展示。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处理:

1、假设我们是小科学家,用小蝌蚪来探究甲状腺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出破坏甲状腺后由教师展示实验结果。

2、说明甲状腺具有什么功能?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结论,初步体验探究的乐趣。

3、科学是严谨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反复验证才能得出最终结论,那么如何来进一步验证呢?学生的思维此时会出现一个小障碍。但是学生会因此产生好奇心,思维火花得到迸发,不断努力思考,最终能够跨越思维障碍,给出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这种由简到难的问题设置,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五、设置有梯度的问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中的内容大多是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时若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降低难度,加强学生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课中,学生很好地认识并理解眼球的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是理解视觉形成过程和近视成因的基础。对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有一些零星的认知,可是有很多出入。如果简单的让学生看图,直接将问题设置成:“眼球都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都有哪些功能呢?”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从教材的结构图中直接寻找答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收到限制。接着学生会发现眼球结构非常复杂进而产生为难情绪,降低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自身,降低难度,把问题设计成有梯度的教学问题,通过层层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新的知识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发地理解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将问题设置如下: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呢?通过这个富有文学气息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会明显增强。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思维碰撞之后很容易得出结论是瞳孔。

2、形容一个人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那么眼球的颜色是由什么结构决定的?(注:这部分原想用恋人之间愿意烛光晚餐或者“月下观美人”的原因是什么来提问,可是个人觉得又不是很合适,有待商榷)

3、角膜移植手术使很多盲人重新见到这美丽多彩的世界,角膜眼睛的什么部位?特点如何?

4、有些近视的同学会被称作“金鱼眼”,这是眼球的哪部分结构发生变化了?

5、平时我们说的白眼球的部分指的是什么?可以看出这几个问题都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自身的体会来降低问题的难度。并且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置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学会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得相关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同时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地培养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外到内使学生逐步学习眼球的结构。使学生的生物科学思维得到提高,有效落实这一教学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研究,教师们基本认识到教学问题的设置应该仔细推敲,切实做到注重问题的梯度,激发全体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他非常重视实验。大学时,他用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操作,迷恋于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从马赫、休谟等人的著作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抛弃其唯心论、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从而形成自己一整套相对论的体系。一般来说,知识结构只是一种“间架”,其中存在着很多“缺口”。这些“缺口”对于非常熟悉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够对它“似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过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辛勤劳动逐渐在头脑中搭起的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因此,在当前情境启发下,才会表现出一瞬间的直觉反应。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是错误的。要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逻辑思维可认为是它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因此,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三篇: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推动变革和创新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人才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落实人才驱动。营造鼓励和尊重创新思维的良好氛围,就必须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重点是在用好、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第四篇:全体学生大会总结

小吕寨小学全体学生大会

学校为了确保全校学生人身安全,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建设,确保和谐校园的建设,9月6日下午,在学校操场主席台召开了小吕寨小学第一次全体学生安全大会。并针对学生在校实际情况进行了安全教育。

政教处徐主任首先给全体学生介绍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参加本次大会的有学校主管校长李校长、后勤校长乔校长、教导处主任刘主任、后勤主任谷主任、政教处主任徐主任、政教处副主任滑主任。

徐主任介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

李校长首先做了新学期致辞,欢迎新入学的三、四年级的学生,介绍了学校的情况。李校长指出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各个家庭的重要事项,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家长积极配合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共同做好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李校长为新学期开始致辞

乔校长为学生们讲了在校的生活该怎样过,该怎样排队吃饭,打热水等在校生活。乔校长很生动的讲话迎来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徐主任为学生讲了在班级宿舍等地方的卫生该怎样打扫,宿舍生活一切听宿管老师安排,有困难找老师等。

滑主任为学生们讲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要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安全卫生十不准等五方面结合实例的为学生细讲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各班学生认真听讲

会后,各班主任又以班会形式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以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政教处

2011年9月9日

第五篇: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一,多给自己压力和激励,下决心训练自己的思维; 第二,读书。读书就是思考的过程,随着作者的思路结合自己的思想和阅历,不断思考并马上记录下来;

第三,天天作计划,天天总结思考。天天记录读书笔记和工作感悟。时时思考,事事思考,做到每天静思10分钟。我们只有坚持思考,长此以往,我们的脑子才能灵活,思维品质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会发生。

第四,正确处理“拿来主义”和“批判思想”。好的东西我们可以运用“拿来主义”,学会站在前人肩膀上思考。同时,对外来的东西,我们还要具有批判思想,比如在对待杜郎口经验问题上,我们就把拿来主义和批判主义相结合,吸收了他的长处同时也革除了他低效的部分,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真正高效的“271高效课堂”。

提高全体学生思维能力课题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