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大学语文以“兴趣”为关键的教学改革探讨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6-91502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11:41: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语文以“兴趣”为关键的教学改革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语文以“兴趣”为关键的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许小婷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_年第15期

摘 要:传统的教学工具、不变的教学方法、枯燥的课程设置使大学语文逐渐遭受冷落、倍受排斥,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基于不少大学生取消大学语文课的呼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目的是让大学语文获得学生的青睐,重新取得其作为一门必修课所应有的地位。因此改革的关键在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积极性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_)05(c)-0138-02

中国的文化教育由来已久,早在西周就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清朝自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开始创建新学堂,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当时语文还是关于历代古文的学习,称为国文。“五四”之后,由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的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于是改国文为国语,且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全国解放后叶圣陶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大学里一门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开设的必修课,且大学语文被誉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202_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就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如今的大学语文在各大高校普遍遭遇着尴尬的境地。相对于专业课,语文被置于一个边缘的位置,被轻视、无视,甚至是鄙视。很多大学生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语文课是公共基础课,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大声呼吁要求取消大学语文课的学习。

殊不知,学习语文可以让人知道真理的无限性、世界的丰富性。教师通过语文向学生讲授万千气象、万千规律、万千道理,让学生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大世界里受用终身。可如今的大学语文却陷入这样一个困境。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印象式认识,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大学语文是对高中语文的再深入,还要划分层次、概括大意,学习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还有那最另他们崩溃的作文训练。学生彻底地将大学语文等同于中学语文,视大学语文为他们噩梦的再延续,以至“谈语文色变”,学习的热情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2)重复式选材,因为商业的利益驱动,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层出不穷,不少教材出现重复中学篇目的现象,有些版本的教材甚至是多篇重复,而且选文大都缺乏代表性和实用性,未能体现大学语文文学性、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随意篇目设计难免使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产生怀疑,使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的次要课程,从而慢慢地忽略这门公共基础课。

(3)八股式教学,教学通过课堂来体现,课堂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最关键的环节。叶圣陶说:“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然而,当今有些大学语文教师上课缺乏艺术性和趣味性,照搬中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关于文言篇目的讲授,更是一味地只注重课文的翻译,逐字逐句,逐层逐段,枯燥又乏味。而且很多教师只重视自身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尽管也向学生提问,但只是针对课文提出了有标准答案的具体的问题,而缺少类似“你认为”“你怎么看”之类的需要发散性思维的题目,学生缺乏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于是大学语文就成为一门纯粹的听说课,学生既是听众又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学生势必会因为无趣而滋生厌倦的情绪。

面对各高校大学语文普遍不受欢迎的局面,高教司在湖南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重新认识大学语文,并且喜欢大学语文,从而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愉悦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而拥有愉悦情绪是产生兴趣的重要前提。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语文受冷落、被轻视,要想改变现状,只能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接下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为目的,笔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这两个角度提出几点拙见。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及理性信念的人生观,而大学是一个人心智逐渐成熟,情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适应大学生这一特定的成长发育历程。

1.1 篇目的选择

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既要涉及全面的文学知识,又要符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比如大学生对爱情、亲情、人性、社交等题材的作品比较感兴趣,从体裁上看,小说和散文也更受欢迎。因此,教师在选择篇目的时候可以有所偏倚,选择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引起深思的篇目,利用课文激发学生潜在的感情,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心灵的碰撞,引导学生用心灵的感悟去完成精神的升华,让他们感受大世界的万千气象。

1.2 培养方向的选择

“大学中任何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或科学的课程,„批判性思维‟和表达技能训练(包括书面和口头技能)都是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都非常强调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母语的掌握及运用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话和写作是大学语文必不可少的两大环节。说话可以通过课

堂提问、小组讨论发言,演讲赛、辩论赛等形式来锻炼和提高。而且据调查资料显示,辩论、演讲等活动深受学生的青睐。相反的,学生对待写作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很多学生因为自己写不出华丽的语言,没有体面的文采,渐渐对写作产生害怕、排斥甚至深恶痛绝的心理。其实,文采对除了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大学语文本身就是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针对这些非中文系的学生,写作训练的重点应是公文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例如,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个人简历、职业规划、述职报告,演讲稿、申论、合同等。应用文的写作不追求文采,格式规范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应用文较之一般的作文更具实用性和价值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去学习去写作。改革教学过程

2.1 教学工具的转型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教学工具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途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觉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单一作用之相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引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把传统的依靠黑板和粉笔的平面型教学逐步发展为以幻灯片、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等为载体的立体型教学,将沉寂的知识冗长的学问融入有声有色的美学元素。精心别致、赏心悦目的课件设计,能让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而意犹未尽。

2.2 教学方法的转型

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及创造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改变听说读写的程式化教学,代之以创新型教学模式。

2.2.1 问题式教学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几十年以前,茅以升在教结构力学时,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评分。难度最高、最有创造性,且能难倒老师的就得高分。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各种疑难问题、有创造价值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接踵而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采取强制手段,如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提出一定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质疑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问题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尽量多说,把个性化思想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和自信心。

2.2.2 激励式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对学生无论对错的答案都应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对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以实行悬赏加分制,给勇于回答问题或提出有建设性问题的学生予一定的平时分奖励。当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就会大大增强,兴趣自然就会随之提升。

2.2.3 “说书”式教学

大学语文教师理应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文化熏陶、性格塑造、能力培养等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思想和情感的教育、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教育,而不该是知识点的堆积。“说书”式教学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所谓的“说书”式教学指教师授课应像古人说书一样,绘声绘色地评说一个人物一个故事,而将文学知识悄无声息地浸染于其中。例如,在学习苏轼的《留侯论》前,教师可先介绍苏轼的故事,包括他坎坷的仕途之路,一波三折的婚姻生活,以及他在逆境中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讲故事”当中势必要介绍相关的知识,比如“唐宋八大家”、“苏门四学士”的成员,“苏堤”及“东坡肉”的由来等,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进而把握作者所写文章的背景和风格,而且引导学生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结语

伴随着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大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大学语文新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郭玉壶.语文课呼唤个性化教学[J].陕西教育,202_(3).[2] 陈小红.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设计[J].语文教学研究.202_(9).[3]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4).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创新

摘要:大学语文是-fl历史悠久的课程,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洇染了国人的心灵,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下,大学语文却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成了“鸡肋”。其处境的尴尬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也要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代青年学子的求知需要,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环节进行适当的改革。改革很有必要。创新势在必行。

1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仍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教母语,同时也在教民族的思想和感情。大学语文历来更被认为是“高级母语”教学。母语的学习绝不像数理化那样只是一个训练为主的知识性、工具性和能力问题,它还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关系到传承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

然而,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汉语当做外语来教,这是造成语文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y。而信息化社会,人们的交际、求学动机日益功利和世俗,母语教学更是淡出“江湖”,外语之风态意蔓延。定睛看来,我们很多大学的学生写得是错字连篇,作业更是网络产品。有的甚至连请假条也不会写。在哀惋之余,我们大学的语文学习就非常值得反思。

2新时期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

母语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语文(这里当然指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它应该更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大学语文最大限度的载负着本民族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内涵,是传播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大学语文是人学,最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情感,提高人的修养,使人获得身心健康,这是其他任何学科难以相比的[z]。但当下社会,信息发达、网络便利,在繁忙的经济生活中成长起来的80后甚至90后的孩子更喜欢文化快餐。正如“百家讲坛”红遍大江南北,通俗的讲述把古典深邃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人物变成了心灵鸡汤,慰藉着喜欢快捷方式的年轻人。

在这种转型期的文化淡漠中,我们的大学语文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想上世纪初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家,拿着一本书,收放自如,在一堂课上,带着学生穿越思想的隧道、跨过邃远广裹的时空,笑谈古今中外,纵横万里书卷。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纵情享受着知识带来的偷悦。这种知识的积淀汇成修养的河流,无论是在民族命运的风口浪尖上,还是人生的苦难坎坷中,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力量。在季羡林先生的《二月兰》中[[3],我们所领略的就是学富五车的季先生在人生的风雨中,用信念的力量在亲情的支持中淡然渡过人生中最不堪的一段,仍然保持着前进的风姿,提升着卓越的东方文化。

这种人文修养的炼成,需假以时日,更需开阔的思维、高远的眼界和苦学的作风,才能在积淀中成长,化风化雨,最终酿成灵魂的佳境。无论是在功利、污浊或者清明的世风中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本真,保持做人的道德底线,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达观洞明的心胸,品味人生、补充灵魂的给养,热忱执着、清新健康生活着,正直坚韧、乐观快乐工作着,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所以,大学语文应该是依托于教材的文学素养课,面向社会、面向人生的人文修养课;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以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去奋斗、去努力的“新人”。

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探讨

3.1教学手段创新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的讲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多媒体教学直观,但是容易流于感官的直观印象,讲解教学有不同程度的枯燥,缺少刺激信息接收的手段。两者结合,既丰富教学过程、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又能够有深度、有拓展地讲解。例如,在《长恨歌》的讲授中,先安排播放了《红楼梦》中“宝玉诉衷肠”一段视频,再结合演员们非常到位的角色把握、有声有色的画面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来分析这个片段中四个男女主人翁不同的性格、体态语言所表达的心理活动,细腻的情感变化、微妙的爱情冲动,以引起青年学生对爱情的思考,最后导人课文的阅读分析。因为教学导人较为新颖,不仅让青年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爱情,而且对爱情的鉴赏理解也会更深人一步。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领略社会百态、人情冷暖、爱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增长学识和审美意识,成为一个有爱心、包容他人、热爱社会和生活、不怕挫折、不畏艰难、勇于突破和超越自己的“达人”。

3.2教学内容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应与人文性教育结合。在钱钟书先生的《吃饭户〕一文中,作者纵横摔阖,谈古论今,笑谈之中,思维开阔放达,宁静但不失幽默,体现了一种学者型的雅趣。但对于90后的大学新生而言,完全是陌生化的生活和思维。甚至个别学生感到深奥难懂。时代不同,对语言的领略和欣赏的深度、广度完全不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就结合了今年最火的小品《不差钱》,进行语言风格的对比,同是阐述吃饭这一社会现象,虽然主题相似,但着眼点不同,表现的语言手段和创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味道。“不差钱”化用大家都知道的俗语“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还有“打白条”这一特殊社会名词,以点带面,一斑窥豹式地折射出社会中的功利和家族观念。

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理解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不同审美价值。《吃饭》是联想的盛宴,是思想的自由王国,是文人学者的诗意生活表述。《不差钱》是幽默的舞台,在诙谐中极尽嘲讽,逗笑中带着辛酸,在夸张中看透世态人情。这种幽默是鲜活的、是通俗的,也是雅俗共赏的。

3.3教学模式创新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阅读和写作特点分析,这一点是很多大学新生所厌倦的。在教学环节的教材处理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课文本身。对课文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在讲解《兼爱》时,我们把《兼爱》和《秋水》就语言风格、思想意境、写作技巧的借鉴三方面进行对比。首先是语言风格的不同,论证效果的不同。《兼爱》从“家国”立论,从治到乱、从父到子、从君到臣、从上到下、从长到幼、从家到国,围绕“不相爱”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而《秋水》则善于设喻、善于对比,语言形象生动、喻体巧妙通俗,纵横摔阖、挥洒洒脱、收放自如。其次是思维特点的不同。两者对学生培养高屋建瓶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兼爱》一文既有心怀家国的高远境界,又有回环复沓的辩论技巧;《秋水》一文则富有思辨的哲理,能够体会穿越时空的浪漫阔达,也能习得层层深人、环环相扣的逻辑艺术。对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汲取思想的营养和谈论的技巧,尤其谈论的技巧,更是象牙塔中的学生所缺乏的。这样读写教学就变得更实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填密严谨的思维方式是很好的锤炼。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间题,其结论是不相同的。答案的多样性使思维变得开阔,概括问题的全面性使思想变得更立体成熟。

4结语

在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突破传统的讲解,冲破灌输的案臼,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与现实的联系和结合。大学的语文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阅读欣赏审美的层面。而应该通过鉴赏活动增进人文的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位。以文章学习为载体,培养青年学生自信而不自负、平凡而不平庸、含蓄内敛而不妄自菲薄、积极进取而不钻营逐利、包容宽厚而不纵容狗苟、正直向上而不刚慎偏激的人格,开阔其心怀家国、情系社会的胸襟,提高其关怀自我、关怀生命的人文意识,求大同存小异,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带着一颗勇敢的心,成为一代有信念的人。

第三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高校大学语文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浅析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摘 要】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语言类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各种有效改革举措,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校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很大程度上承载着维系文化认同、传承经典作品、构筑心灵世界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完全取代的。问题是教师应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特色之路,以获取学生的认同,最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是值得大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一 大学语文特征分析

首先是综合性。即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孤立地、分开去掌握各项知识是片面的;其次是个性化。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表达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及发挥创造性能力独立运用语言知识;再次是模糊性。由于语文知识本身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对它的掌握程度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划分。所以,仅凭固有的书本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是不正确的。而当前语文测试存在一个问题:忽略了语文的综合性和模糊多义性,而过分强调精确性,特别在基础知识测试上有偏、怪、难的倾向,这会导致让学生为了分数和考试而去死记硬背,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能力,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二 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尤其是较高层次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并努力将创新精神内化成为创造主体的一种强烈的精神。使学生成为良好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全面人才。但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大学语文的传统主要表现为一种“记忆型、接受式教学文化”。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由教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被动地去存储信息,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失去了自我探索、思考及分析评介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内容上看,是以课文知识的教授为主要内容,侧重对学生进行应试训练,而学生为了分数也机械性地记忆书中的知识,没有任何创新性的学习,也没有得到精神感召和人文的熏陶。三 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分析 1.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语文课教学尤其要靠教学艺术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一次成功的课堂讲授应该旁征博引,重点突出,板书工整,提问适时,语言准确生动,语气抑扬顿挫,手势挥洒自如,气氛和谐愉快,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升华,创造活力得到激发。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知识

底蕴、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引人入胜,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知识魅力。2.运用交叉学科分析作品,扩展学生文学视野

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时,力争打破已有的篇目串讲方式,将授课的重点从字词的解释、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归纳转为从文化学、历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作品,教授学生新的阅读方式,使学生真正明白文学中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经典与当代联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提倡学术性和前沿性,使博与专兼顾,课内与课外结合,弘扬文学教学的当代性、时效性。

3.将学术研究适当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和确定难易适当的研究主题,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调查与实践、判断和推理、分析和表达等实践探索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地运用和建构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显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研究技巧,对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具有积极作用。从具体的操作来看,教师应大胆突破单篇课文的局限,不仅限于狭小课堂。将教学视角向更深处拓展,或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研究主题和专题讨论,或者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设计开放性、灵活性的具有多元思维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和社会调查和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提炼,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理性知识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强调学习的多样性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听课学生动辄百余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听课群体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是一个棘手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口语表达、临场应变等能力,甚至为日后学生参加工作锻炼创新思维的能力奠定了基础。5.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考试与考核的激励引导作用是必要条件。显然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应该尝试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应把学生的成绩核定分为两大部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比重。前一部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后一部分重在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考试和考核真正为教学改革导航,起到杠杆和导向的作用。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实效性,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笔者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更好地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实效性;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_)06-0135-02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公共课,其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增长大学生的视野,扩大大学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能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1]。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效性

1.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太被重视,而且其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举例来说,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工具性课程,不太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另外,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文学教育,认为这门课程偏重人文素养教育,同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不大,因而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导致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偏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也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缺乏明确的定位,致使语文课堂不被重视,相关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而教学分析与讨论更是屈指可数。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缺乏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章法,导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完全模仿或复制高校本科语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整个语文学科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文饰现象比较严重,过分偏重形式主义,采取上“超大课”形式或以讲座形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2]。

2.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当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取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用这种“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了,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相似,内容毫无新意,多以传统思想为主,缺乏感染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遥远,没有时代代入感,更缺乏针对性,容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已经成为制约其课程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缺乏实效性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式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与专业情况不相符合,因而导致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如果让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致不高,继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4.师资力量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不少语文教师仍将传统的教学观念用于新的教学要求上,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近些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有所扩大,教师教授的班级多,因而,语文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有限,没有多余的精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上述这些问题,诸如《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因而,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其对于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

1.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首先必须加强对其认识,通过强化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的提升。如何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分析。其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进行探索和尝试,通过探索和尝试加深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

2.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还必须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语文课程教学明确定位,避免盲目性。在课程开设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将课程设置目标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在教材选择方面,更要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相结合,结合高职院校的实践,精心挑选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相符合的语文教材。此外,在设计语文课程和筛选语文教材时,还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按照其特点及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

3.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学语文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其是为培养高级职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的,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点,加强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举例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及含义时,不应当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当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

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要想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离不开高校院校提供的有效支持,尤其是有效的政策扶持。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教育制度,出台有利于促进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相关政策。其次,高职院校要上行下效,切实贯彻和执行这些制度与政策。

2.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使语文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此外,还有利于与其培养目标相衔接。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服务,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的语文学科应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人文内涵。所以,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培养目标除了要不断强化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强化相应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加其审美体验。举例来说,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诸如《论语》、《资治通鉴》、《老人与海》等,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带动学生对这些名篇佳作进行阅读赏析时,除了给学生分析其语言的运用、修辞的运用以及写作方法等,还应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借助这些名篇佳作对学生予以精神熏陶,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升华,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3.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在教室进行讲授知识之外,还应包括实践性教学。高职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多进行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对从书本上学到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举例来说,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或安排学生举行模拟情境训练,诸如,比较正式的面试表达,学生以后就业可能需要的自我推荐函书写、求职信的书写以及关系到学生以后找工作时能否应聘成功的竞聘演讲等,上述这些都属于比较基本和实用的应用型技能,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此外,通过上述这些训练还能够锻炼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

一、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要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至于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第二,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第三,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提高其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首先,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其次,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再次,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

参考文献:

[1]于晓楠,杨冬,范晰,孙小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2_,(32):82-84.[2]于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2_.

第五篇: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成为大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发展问题之一。科学教育与认为教育的交融,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受到了各大个高校的关注。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是确保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有序进行的有效途径。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将简要分析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方面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

1前言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发展,是高校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加全面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各大高校在关注人文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通过发挥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优势,为有效地开展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及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在各大高校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语文的相关课程,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较低,学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无法有效地开展,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导致大学生无法全面地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对其教学的重视程度非常关键。

2.2定位不准确

在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中,定位不准确也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在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语文教师没有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导致其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单纯地将大学语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延伸教学,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修养,失去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初衷。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定位不准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2.3目的不够明确

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也是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不准,其教学目标也无法得到明确,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成效,不利于全面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字应用能力,甚至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目的不够明确这一问题也很重要。

3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3.1重视教材的革新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教材的革新,完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重视教材的革新的方式,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3.2重视课程的革新

为了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高校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革新,对于提高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的革新,是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策略,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3.3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之一。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学方法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素质教育和应用性训练的有效结合,才是其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及文化修养。其次,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渐掌握应用技巧。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工作的相关研究,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程慧琴.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_,(11):117-119.[2]龚贤武.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J].文学教育(下),202_,(10):42-43.[3]牛竞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2_,32(4):106-109.[4]陈少锋,李娟.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刍议[J].宿州学院学报,202_,26(4):116-118.

大学语文以“兴趣”为关键的教学改革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