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霍姆林斯基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研
读提纲(1-9)
一、请记住,没有也没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1.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因为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不可能都有一样的学习能力,把学生当着一个抽象的整体无区别地教学,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落后。
2.教师应有的态度是: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只要他尽了努力,能有一点点进步,也要肯定他的成绩。(区别对待)
3.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是: 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因人而异)
二、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1.教师怎样解决时间不够这个问题:
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他是终生都在备这堂课,平时有积累,现场准备就不费时间了。(厚积薄发)
2.怎样才能做到终生备课,积累知识呢?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3.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提高的原因:
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三、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1.为什么说小学教师的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初中、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
如果小学阶段就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学习新的知识就更加困难,教师就只得给学生被课,这就侵占了教师的许多时间。(前因后果)
2.给小学教师提出的建议: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读与写。(教会学习)
3.教会儿童怎样的阅读:
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实践证明,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4.教会儿童怎样的写:
建议小学教师提出这样一个努力目标:到四年级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备件下,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教师也就不必经常操心去克服学业落后的现象了。
四、把基础知识保存在学生的记忆里:
1.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出现学业落后,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 主要是学生在小学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程度。(高楼基次)
2.怎样才能把基础知识保存在学生的记忆里: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
①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在小学里获得这样的能力,又是在初中、高中掌握知识的工具。②其次作业设计要带有游戏性质,这种游戏能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③还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务必使儿童已经记住的知识经常复习,反复使用。(夯实基础)
五、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
1.怎样才能减轻儿童的劳动: 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要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关键知识找出来让学生记住。(抓住关键)2.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知识: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的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该与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从阅读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记熟悉和保持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以读促记)
3.两套教学大纲分别是指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套教学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教学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以丰富的阅读材料来促进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让学生死记那些缺乏理解的干巴巴的知识。学生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通过阅读大量与知识相关的鲜活而生动的材料,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1.怎样做对待后进生的工作: 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该让这些儿童在头脑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各种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来问教师,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以读促变)2.请记住: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七、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1.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之一是:
知识在他们那里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是为了“储备”,不能“周转”,知识没有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死知识)2.怎样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看法: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活知识)3.建议: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知识变能力)
八、关于获取知识:
1.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脑力劳动积极性:
学生把读过的东西或者教师讲述的东西背得烂熟,回答得很流畅,——这也是一种积极性,然而这种积极性未必能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知识在于运用)
2.什么最高教学技巧,怎样才能做到: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之所在。(用旧知获新知)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质疑激趣)
3.怎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思考中获取知识: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按照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如果有学生仓库里缺少这些东西,就给他补充讲解,克服思路脱节现象。(因材施教)
九、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1.怎样的识记才是有效的: 识记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理解性记忆)2.思考与识记的关系:
对事实的思考,同时也就是对概括的逐步的识记。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 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3.学生会不会对算术应用题的条件进行思考(特别是在四、五年级)的原因:
会与不会这正是取决于学生是怎样掌握抽象概括的。那些没有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单纯背诵抽象概括的学生,就不会思考应用题,不能用思维把握住各个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相反地,如果学生在脑力劳动中对抽象真理的识记是以深入思考事实为基础的,如果他不是死背式地识记,那么他在算术应用题里所看到的就不是一大堆数字,而是各个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生啊应用题的条件读一遍,先撇开数字不管而对它进行思考,先不进行具体的算术运算,而是先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学习苏藿姆林斯基著(10-18)P30.10.11里谈到的新教材不是我们理解的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基础教育改革,现在使用的新版教科书,而是指的学习新的知识点,如:“8”的认识;“句股定理”识
字;“灭”“灾”“掌”等。学习新知识本人认为要注意重视以下几点:
一、新知识的出现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入手,充分挖掘生活中与本新知有关的东西,这即是导入新知,了解新知的来龙去默,因与果,使学生知道本知识的科学价值;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新知的含苞欲放义,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愈少,压在他们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今后学习新知准备就愈充分、愈愉快、愈有效果;
三、设计好练习,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目标,复习巩固好已学的新知,使之牢固的掌握,今后运用自如。生有效的脑力劳动12.15怎样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
为了巩固已学的新知,老师可采取让学生课后去自己理解,留一些问题交予学生,因现在又不提倡布置很多的课外作业,所以,往往下堂提问检查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复习、自学的习惯。教师应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地结合起来。
13学生把握知识的评定不能从教育、评分应当有分量的过程中分离开来,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之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学生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它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以下有几点建议。
第一、评分宁少勿多,评出分量和意义。
第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力掌握此类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
第三、学生在对新学知识比较模糊时,根本不能给予评分。
第四、要求对知识进行转化时,可以策略的评分,或用A、B、C作为等效。
14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复习的内容不能 一下子太多,特别又是各科都同时复习,让学生感到来势凶猛,无法接受,脑力劳动使用超极限。
内容
16、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在各科教学中,对于各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得首先思考出一些学生活动的内容。如:在圆的知识的教学中,要充分的让学生如何将玉米(或其它颗粒)摆圆圈,在讲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要让学生亲手画一些圆来进行量并计算,自己得出结论D=2R,心服口服,这样既体现了从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新概念),记忆深刻,掌握牢固。观察是教师劳动文明的表现,17、教给学生观察
它可使学生学习活跃,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即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是学习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为此,我们教师在对各科知识的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如:在讲杠杆原理时,请同学们观察社员是怎样扛锄头的、水是怎样结成冰的等等。18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要使我们的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教育必须要迅猛发展,作为社会、家庭、教师一定要看到阅读的重要性(资阳地区教育局已开展读书启动仪式大会,会上亦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对学生要充分培养阅读好教科书,使之对教学内容理解到位,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积极性不断增强,还应抽时间培养学生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增加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教师要有一定的书籍,用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此类图书很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阅读一些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科学读物;另外在教材难度较大的章节,要充分指导学生读扩充知识的书籍,让学生渡过难关,扫清障碍,使之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研读提纲(19-27)
19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
对那些很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教材的学生,主要应靠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智育。这也是实践工作中“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要点。
当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的工具的那些能力时,教师不宜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能力与知识应协调发展。让儿童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及边阅读边思考的技能,培养迅速书写的技能。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21、兴趣的秘密何在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源泉在于教师对上课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和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的奇异的过程。
22只有在让学生的手和手指尖触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到创造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对那些无动于衷的头脑,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来讲,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在纲要求的多十倍二十倍。你可以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一番竞赛。你可以成立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近你的学科。
体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同融为一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分层布置作业。教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营造一种风气,使学生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教低年级的学生,力求实施这样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读,特别是在少年时期。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地不愿意思考。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也理解成个人的小天地。对于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能把它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
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这样来安排学生的脑力劳1
动,让他的下半天不上课,让学生在教室里完成课外作业或读书。合理安排教学的课程。
间26、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怎么度过的,这和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谁不考虑童年的这一特点,他就很难理解儿童的心情,经常会碰壁。不要硬性要求他进行思考,不要向他们指出,在对一件事情着迷时不能忘了功课,也不要把他们和吸引人的事情隔离开来。要谅解孩子的分神现象,但是并不是要让他们有可能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东西。
事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在一到三年级,一定要在班级里建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定较好的并且且使儿童感兴趣的书籍。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就不会带来益处。学生的第一爱好就应该是喜欢读书。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爱好的发源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
(28-36)
28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条: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用,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只要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就会让儿童越聪明,让他们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他们的分析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学生参与劳动的典型特点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不断的传导。
为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应当选择的劳动形式:
设计和装配各种装置、机械和仪器的活
动模型。
选择能量和运动的传递、变换方式。
选择材料的加工方法,选择加工用的工
具、机械和工艺方法。
为生命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正常发展创造环境,管理这种环境。29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是教师工作中 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不很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所以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法:(1)、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培养自己所需要的学生的情绪状态,推荐他们读相关的书籍。
(2)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相结合。
(3)使用直观性教学 30直观性可以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条:谈谈直观性的问题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观手段,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首先直观性是年龄较的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是由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由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议31
条: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作为教师,你应当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每一个未来的学生。怎样才算是了解儿童呢?
首先得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其次是了解其家庭状况
思维32条:
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象思维。带孩子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那里有鲜明的形象,也有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儿童去欣赏,在美的事物面前体验到惊奇的感觉并同时进行思考和分析。
几点建议33条: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精神教育自己。第二,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第三,要懂得艺术。
第四,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第五,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
第六,在学校工作的每一年里,都应当使你的教育劳动的“工艺实验室”不断地充实起来,教师必须积累供全班学生和个别学生使用的大量习题和例题。所谓发展思维和智力,34条: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就是指发展形 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影响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克服思维的缓慢性。
有必要给学生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所谓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35培养记忆力这是学校实践中的尖条:怎样培养记忆力
锐问题之一。关于记忆力的培养,都是以感性材料即实际经验为依据的。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因此,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学生通过专门的背诵和识记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力36
条: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死记硬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尤其不可容忍。
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37-45)
37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的手段之一,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必不可少的阶梯,还可有助于发展儿童对世界的审美观点。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尽量使用图画来给儿童直说感受,让图画成为施展创造性想象力的源泉。
38书写是儿童认识世界并反映他内.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心心灵的重要窗口,应该让儿童对所学过的内容能流顺地书写出来,这是成为他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操作一些精细的劳动支作(如剪纸、编结、折纸等)和绘画展一些高度机敏性而平稳的线条(如圆形、椭圆形、波浪形等)来形成他们手指的灵巧性,当然,有系统的书面练习还是不可缺少的。
39最精细、.教给儿童用左、右手都会工作最聪明的劳动动作不仅是 右手的,而且也是左手的功劳,左右手的配合,将会使人的大脑、小脑的发发育理会加完善,从而促使儿童的劳动动作更加精细、柔和,可塑性越大。
40双手的精细的、.动手和智慧灵巧的动作可以唤
醒大脑中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这些敏锐的动作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的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41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智育的真谛
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智慧应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如果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秒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理想。1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师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不管你工作有几年了,向别的教
听课的教师。
2、通过了解学生的情况来选择要
有可能的情况应多听几次。
3、要和自己的教学对比地去听课,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的劳动的自豪感。
1、尽量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
獐的成功与忧愁。
2、联系家长,让他们享受和关心
分数至上。
3、应从多方位来评价学生,避免
44攻得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
1、.首先应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的时间去阅读。
2、班内在立图上角让学生说量多
345、多教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
好一份远景计划
1、确定好自己努力的目标,制订
出发写好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2、读大纲、理教材,从学生实际 教育工作计划。
3、如果你是班主任还要写好一份 《给教师的建议》46-55条内容摘要 46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个人的随笔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条件和前提。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律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学校里,首先是教师集体里,要有一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课堂教学要在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来进行;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特殊爱好。我们认为,应当向学生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如下:
就要每天读书。
1、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
2习。
3、要学会听教师讲课。、你要在清晨6点钟开始一天的学
度。
4、你要确定自己的脑力劳动的制56、7、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要学会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刺激。
8、要学会自制。、劳动,就是说,你要为将来创造时间
9、你要学会减轻自己将来的脑力不要在无谓的小事上浪费时间。的后备。
10理的脑力劳动方法。、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不可能顺利进行。
11、如果有人妨碍你,脑力劳动就
思维交替进行。
12、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跟艺术
13神最危险的敌人。
14、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明天再做”——这是勤劳精 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
48为什么孩子们要要记住学过的教、要思考,不要死记
材是这么困难呢?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
中保持的。
抽象未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为了创造思维和记忆之间的和谐,需要到自然界里去上一系列这样的思维课。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具体事中反映出来,而对这些事物是可以观察到,可以下结论和下判断的。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眼前做的,他能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特点,给以及时的帮助。
2、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由此可见,学生在中学在中学里已经掌握了辨证思维的一系列特点。辨证思维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合乎规律地完成着由情感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74-82)
74、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2、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爱心感化耐心转化精心优化
77、怎样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
固。
49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
这是一种什么工具呢?这种工具装有五把刀——即五种技能:读、写、算、观察、表达。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
在许多学生身上,阅读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应当把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使他没有想到自己是在阅读。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计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读过
2000为了使学生学会足够迅速、准确无误地书写,为了使书写成为劳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劳动的最终目的,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应当在练习簿里写过不少1400-1500页。
50学龄中期特别是学龄后期学生的、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艰难了。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经常保持在记忆里;二,理解力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性。一种不好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在学生的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习而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以识记为目的,而是竭力做到尽量深刻地理解教材。而他对教材的理解越深刻,识记的情况就越好。深入钻研教材的实质,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这一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同时,对事物的实质本身,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
51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要使知识“活起来”
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工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实际建议:
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实际地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呢?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据首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词来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的差别。
怎样才能做到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呢?在备课的时候,正是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思考:要找出那些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欲的刺激物。
呢?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
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均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
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每天应当有4、5个小时,既不用来在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在家里复习功课。这些时间应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
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总之,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地学习,还必须克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怎样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呢?这要进行长期的训练。要动因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
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冷淡的态度。创造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热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还把培养学习愿望的问题跟学生的意志领域密切地联系起来。54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
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不可分割的。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 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特殊的作用。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这一点建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性脑力劳动的习惯
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
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如果儿童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渐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这会使人堕入歧途,形成一种对待生活的轻浮态度。在教室里,我们读识字课本,画圈和杠,学写字母——这一切都是逐渐地渗入孩子们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不会以其形式单调使他们感到疲倦。在课堂上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可以说是教育学上的窍门之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这样会使学校里常常发生违反纪律的现象。应当不断地使儿童的精力得到补给。去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到大自然中去活动,读一些有趣的书,举行参观旅行等。教师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56-64)
56、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有着非常严重的缺点,没有足够的智力训练,也就是说,没有进行足够的专门的工作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日复一早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向他们提出的唯一的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要使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活跃的智慧和鲜明的想象得到发展,上好“思维课”是很有必要的。
57、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一(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
1、儿童云彩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产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小孩子常常会吃惊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过程中,在他的意识中产生的使人最为想不到的问题,小学教师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由认识家乡的田野和树林而逐渐矿大到了解祖国以至全世界的自然和生活。
2、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们的记忆的敏锐气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3、儿童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当停留在具体的思维上,形象思维是向概念思维过渡的必不可少的阶段。
4、(59)、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会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
5、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语之间的深刻联系,才能打开他的创作源泉。在这种思维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
二、(60)、教会少年学生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
1、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学生的那种畸形的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的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2、对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的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的许许多多的灾难。
3、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每时导者。三(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1、教师的真正的思想素养,就在于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成,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这就是所谓反馈联系的原则。优秀的教师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在实施这一条重要原则。他们找出一些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的形式,通过这些作业使学生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
3、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在讲课的过程中,他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让学生对事实、事物、现象的实质进行独立思考,让事物和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的智慧努力的结果,他就能获得并同时运用这些知识。
4、发现的快乐,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真理时的惊喜,能给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内心体验。
四、怎样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揭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
2、我们力求使讲课变成一种对事实和现象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大为提高,他们眼睛里发出喜悦的光芒,大家都想对教师讲课中没有阐明的那些问题作出回答,学生们以这种强烈的兴趣来学习,因为这样做是符合他们乐于思考的愿望的。
3、我们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现象和事件,这也就是实践中所说的巩固的实质。
五、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好钻研的、创造的、探索的思维的人,童年正是培养思维的时期,而教师是悉心地造就学生的机体和精神世界的人,关心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强壮,使大脑这一面反映世界的镜子经常保持清晰和易感,—这就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给教师的建议》讲课提纲(65—
73)
A、“教学方法之探讨”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教学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二、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案例 随着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a.演讲法(文学课与教学课的区别)
b.演示法:在教学工厂里和教学实验园地里只有特别重要的地位。c.观察法:(自然课与生物课、物理课的区别)
d.叙述法和谓语法的区别(历史与文学课的区别)
案例:历史课(学习希腊—法斯战争)
e.语法课:采用“解释事实和现象”的教学方法
f.复习课时“注意知识的实际运用”的教学方法 g.指导法:(即指导学生怎样独立工作)
B、奇思好想话“思维”
一、思维的基本类型及春分类的意义
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教学思维(即抽象思维);另一种是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种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个人的才能和爱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少年期学生思维的特点
日益深化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是少年时期的特点。
a.对反映客观实际现象的领域,以及思维过程的性质来说,少年的思维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同时,少年对情感的有意识性有了发展。b.在认识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时,少年更多地注意对那些隐蔽的、不易觉察的属性进行思维的分析,这一特点表现在少年的兴趣上、志向上,而特别重要的是,表现在他们的积极的活动中。
例:以《勇士》为例、说明儿童与少年在同一幅画,机器模型和零件部件,关注的部分也不完全一样,兴趣也不一样。
c.如果论儿童看到的事物、现象、事件的突出特征,并注意情感的评价,那么少年常常是从所观察的事物或现象(特别是人)中寻找其相反的特征,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d.少年的智力积极性不仅要求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意识到这种劳动的智力目的,并且由此而体验到智力情感。
e.少年的思维积极性增强的另一个证据,就是他们常常要对一个问题作出绝对的、最终的回答,要求提出毫不含糊的详尽无遗的证明。
f.少年的思维积极性和情感积极性成长的一个标志,就是他们开始记日记。同时,许多少年开始注重评价自己的智力状况。
三、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 总说: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年期学生的抽象思维即抽象思维能力日益提高,这一点已表现得十分明显,并且成为青年期学生的有代表性的特点。
(1)研究某种现象时,青年学生的“证明性思维”,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2)对感知,判断和推理的对象时,假说性或“讲究哲学”占重要地位。
(3)学生在学习科学基础学科的过程中,对事实能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
(4)青年学生对于各种事实、现象、相互关系的解释和说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表现利用任何事实和现象来揭示隐藏在人的思想中最深遂的东西。
在20年前一些学者就给学生的发展提出一个目标,规定学生在什么时候,在第几学年,第几学季,应当达到一定的教养水平和阶段,应当掌握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掌握最重要的概括(规则、结论、公式、定律),并且牢固地掌握到永远不再忘记的程度。
通过分析总结出学生10年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1、会观察周围世界。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能提出疑问。3.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4.能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5.能流利地、足够迅速地和正确地书写。6.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7.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的问题的书。8.能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9.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能同时把教师讲述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11能阅读课文并能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和各个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清楚。
在掌握一个个的技能时,必须实现相互结合的原则:当掌握一种技能正在完成时,就开始掌握另一种技能。新的、较复杂的技能是建立在不太复杂的技能的牢固基础上的。75、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一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能象对付机器那样机械地工作,而是要付出感情,付出心血,在与之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传道授业的使命。
1、热爱学生
所谓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的完满的精神生活,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持的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的职业道德情感,是良好师生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在教师手中,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2、维护学生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关心学生地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教育不能只靠空洞乏味的说教,要靠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要靠心与心的接触。试想一下,一个对学生一无所知的班主任如何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更谈不上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这样的教育也一定是失败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必须付出真诚的感情,让学生充分地信任教师。
尤其是对待“后进生”,班主任更应认识到自己与他们只有学识上的高下,而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相同的。教师要敢于与学生面对面地谈心。工匠是铸器的,教师是铸魂的。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教育学生在纠错中成长、成人。
3、严格要求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关注和爱护并不是宽恕一切和无休止地说服。并不真正关心儿童命运的善心,跟漠不关心一样,都是冷酷无情的。”
4、构建和谐氛围
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
教师是船长,更是园丁,精心的培育着祖国的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76、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1、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教材中有[这样两段话: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7、8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如果教育者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没有懂得这-点,没有去查明儿童偏离正常的智力发展的根源,那么儿童今后的智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严重起来。而如果这些原因和根源经过调查、研究而弄明白了,那么就可以动用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像治疗病人一样建立在同样严格的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教育。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
数学课上的脑力劳动是思维能力的试金石。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经验证明,如果从童年早期就使儿童通过“到自然界里去旅行”而真正受过脑力劳动的训练,那么班上就不会出现任何一个数学不及格的学生。
1、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的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2、在儿童的记忆里经常而牢固地保存着一些概括性的东西--如乘法表、自然数列的构成等,缺少这些要进行思维是不可思议的。
78、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
1、树立正确的“差生”教育理念 “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费加是一位思维尚没有“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
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他曾被判定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学生,直到他的生物老师发现了他具有植物学方面的天赋。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这样描述教师的反应:“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说来说,是‘表现在手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学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少能做成功的。’”[2]后来巴甫里克进了农学院,成为农艺师。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前两类“差生”实际并不是“差生”。只不过他们的潜力或天赋暂时没有被教师发现罢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天赋”上的差异。他们往往表现出强列的学习兴趣而成为优秀生;另一些学生的“天赋”则呈“隐性”,由于还没有被发现,再加上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而被判定为“差生”巴甫里克就属于这类学生。他的天赋被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作为一个心智尚待开发的“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这种学习潜能需要教师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提示各种概念、结论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
2、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主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无论他来自哪个国家,都能抓住这个规律。如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转变“差生”中,启发“差生”回忆自己曾经“辉煌”的时刻,告诫“差生”要经常向自己输入“成功的意念”,感受“超越自己的乐趣”。
3、落实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其中13人进入大学学习。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他说:“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
79、教育和自我教育工作
衡量一个人的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他考了多少分,取得了多么优异的成绩,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自我教育。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明辨是非、分清美丑,能够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这就是成功。苏霍姆林斯基的“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没有达到自我教育,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的制高点是自我教育。教师和父母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通常都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反馈作用。相反,最让孩子伤心、失落的师长是这样的——凡事都喜欢做“交通警察”,总是用一种惩罚和评判的目光来“审视”自己。
1、不同年龄孩子的自我教育 幼儿的自我教育——做好孩子 小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好行为
初中生的自我教育——有好品质 高中生的自我教育——有好人生
2、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80、要保持水源的清洁
儿童和少年具有一种天然的社会直率性,那就应当明白地、好不拐弯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白,什么是黑。你要马上拿出公正的表态来,丝毫含糊不得!我们不仅不能有一时一刻忘记这一点,而且要使这种第一次的社会经验在儿童和少年的生活中保留一辈子„„”
1、相信正义会取得胜利 我们应当让儿童在童年时代成百上千次地体验这种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感到自己是这种胜利的参与者。只有儿童才善于对不良行为表示愤慨,如果已经到了少年时期,你再想激起他们对类似行为的愤慨,那就不会收到任何效果,因为已经错过了那个年龄期。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而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在学校里,教育技巧上的最主要、最难捉摸和最细致的一件事,就是做到使学生为自己的无所事事而感到羞愧,使他对懒惰和闲散抱着蔑视和憎恶的态度。
要让学生懂得不做事情,不动脑筋是可耻的!青少年的教育者的使命就在于,他要跟每一个少年和青年一起,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在学校里,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应当是主要的东西,也就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是否在经常地进行呢?只有一个人懂得了明智地限制自己的自由和愿望的时候,他才会珍惜生命和自由。
4.要让真理和信任在学校里(同样在家庭里)占居统治地位。
82、关心儿童的健康,我们可以这样做
苏霍姆林斯基在82条里说,我想不厌其烦地再三重复: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怎么不是呢?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健康的身体,是孩子能够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进行新的学习历程的坚强后盾和保证,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其他又何从谈起?所以,我们的确不能忽视学生的健康状况,我们应该也必须要把“关心儿童的健康”作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来做!
1、“关心学生的健康需要跟家庭保持经常的联系。”任何教育,如果不能争取到家庭的配合,那这教育的实效能有多少,是很令人怀疑的。关注孩子的健康,让孩子真正健康起来,也同样离不开家庭的配合。
2、“健康状况也取决于教师给儿童布置了哪些家庭作业,以及他们是怎样和在什么时候来完成这些作业的。”所以,关心儿童的健康,我们必须注意给孩子所布置的家庭作业的质和量来,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完成这些作业背后的时间和心情来!要努力让孩子“乐意做作业”,因为原来“当儿童怀着厌烦的心情去做作业时,他的消化机能就严重减退,终于会发生胃肠道疾病。”
3、“重视运动性游戏。”球类游戏,爬杆和爬绳,甚至“夏天赤脚走路”,“去湖里洗澡”,等等,都是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好形式。《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
(83-91)
83.“思考之主”—我们的阅览室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阅览室里,都能找到一本心爱的书,在自己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84.我们的“家长学校”
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等重要。学校可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找最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课或谈话,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跟家庭教育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85.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
农村学校是文化策源地,农村学校应当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培养对知识的需要,同时农村学校也需要千千万万个精神丰富的教师。86.致未来的教师
未来的老师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里愉快地学习。87.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老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具有扎实的心理基础,有较好的语言修养。88.教师们的教育观点一致 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
(2)每一位教师应当对具体的学生实施个别的影响,用某一件事引起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激发他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得到表现。
(3)只有教学是在集体和个人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进行的条件下,才可能有完满的智育。
(4)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能获得智力的财富,就能享受完满的智力生活的幸福。
(5)少年期的智育和教学完全不同于童年期。
89.怎样听课和分析课
在一个有经验的校长来说,他的注意和关心的中心就是课。
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
听课和分析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和发展教师的经验,把个别教师的经验变成集体的财富,用以丰富全校的创造性的实验。
教师必须仔细地观察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当教给学生独立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
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
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对全体学生的讲解少一些,而使每一个学生安静地、无声地、聚精会神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多一些。
家庭作业的布置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90.我怎样写教育日记
要有一个记事簿,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记事簿里。每天坚持记载,一财或几周后把通过思考获得的想法总结出来。91.我我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
只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受到人们的信任和爱戴。
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的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
带领学生和教师的“到活的思维的源泉那儿去旅行”。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欣赏,把大自然的美丽用语言描述出来。
自然界—这是思维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是发展智力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
(92-100)
92.我的简单经历、在职进修和办学的一些成绩
学校工作是最有意义、最令人的向往的工作
1、热爱儿童,这种能力是在人参加社会生活,与别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有赖于老师,不断注视跟学校大纲有关的那些科学的最新成就和进。
93.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 1.米哈伊尔的故事,需要教师从学生身上看到“人”应当使人成为“可教育的”,教育就是形成“可爱教育的能力”。
2.和谐教育: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是人的自我表现,把二者平衡起来。
3.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94.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展
劳动教育要紧密联系德育、智育、美育
1、劳动教育方面的各项原则和要求(共13条)
2、把劳动进行教育学的分类(7种分类方法)
3、在学生中确立“无所用心可耻,抬爱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
4、培养学生劳动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两条途径。
(1)教学大纲规定的劳动必修课严格要求,实践操作。
(2)根据学生的素质,兴趣和爱好和志愿选择劳动。
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1、教师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
2、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一些创造性研究的可能性,教师的劳动本身就带有研究的因素。
3、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研究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方面,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96.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1、儿童劳动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应当在普通学校里对他们进行教学和教育。
2、通过各种实验得出结论,以人为的手段来促使记忆积极化,并不能保证脑的完善的机能性活动。
3、调查发现儿童偏差的原因:(1)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2)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贫乏性;(3)是否通过完整的母亲教育。
4、教育方法: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解答习题;去自然界观察,联想;大量阅读„..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1、从小参加劳动,使劳动进入日常生活
2、品尝劳动成果,获得劳动的喜悦。
3、使简单的、日复一日的劳动成为一种探索自然的一种手段。
4、不断创新、实验,使劳动成为他们的理想。
98.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
1、编制《好书目录》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情感、审美和公民教育。
2、力求使每位学生都找到一本“自己的”书。
3、充分保证读书时间,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
4、力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门学科。
99.怎样蠢事迩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1、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教育者,举办“家长学校”。
(1)给家长们编写建议材料,编辑《人的世界文选。
(2)让每个家庭过“书籍节”。(3)关于培养儿童技能和技巧问题。
(4)关于儿童道德、健康问题。
3、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
4、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共同育人。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教会学生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随时变化教学方式。
2、对知识进行概括、抽象,思考和推论。
3、对“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对待,引导他们独立地去发现真理。
4把运用知识变成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学风。
5、努力探索问题长的讲课方法。
6、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识记方法。
7、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教
学和教育工作。
8、克服搞唯智主义偏向,有必要让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
9、对学生的脑力劳动要有计划的安排。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摘抄
王焕诗
摘抄:
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在你的科学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灵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要使学生的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
只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犯任何一个错误,他才能成为读写无误的人。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
评分宁可少一点,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努力的方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行,这对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压抑。
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让它变成后娘。
复习时要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观察是思考和记忆知识之母。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他是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在帕夫雷什中学,所有学生整个下午都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小组多达
到一百多个。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他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进行三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他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他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适当交替。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因为他在十年过程中脱离了劳动,脱离了生活,精神生活是空虚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一种失败。因此,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实施。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关于教学—教育的统一。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或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反对把教育看成与学习和教养相隔绝的东西,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可见,他是教学、教育和教养的统一论著。
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
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古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运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之中,是非常必要,很有价值的。
当读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时,我觉得获益非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而要保护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就必须“严格地、坚持地关心儿童,关心儿童的人的尊严感”。因为“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能够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或许我们会发现,冷漠的训斥并不能达到我们所要的教育目的,而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却往往能使教育“柳暗花明
又一村”。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列举了一位历史老师上公开课的例子,这位历史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出色。当别的老师问那位老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
学术著作。”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第一个层次是坚持。读书的好处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是呀!读本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懂得更多知识,丰富大脑,更能使你增强自信心。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读书贵在坚持!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
学习!
第二个就是形成习惯。读书就和我们的吃饭睡觉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每天都不可少,但每天都会有收获,有长进。
第三个是审美。“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们读一本好书,就好象在与一个个智者交流、探讨、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就能促进我们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思考能
力和判断能力。
当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他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对他们要有信心、耐心和爱心。后进生思想觉悟较之好学生有差距,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是完全可以转变的。后进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后进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像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
进步转化的条件。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
今天,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什么——《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读后感
读书感悟 2008-11-23 07:50:41 阅读158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有人曾把李镇西称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在假期中,听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时,李镇西老师曾这样解释为什么做校长:追随陶行知,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追求新教育。可以说,认识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很早就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尤其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后,实在感慨“相见恨晚”。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也成了我11月份的读书计划。读完之后,掩卷沉思:在实施
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什么?
读了《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之后,我觉得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三个方面的精神:
首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率先垂范”的真实干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校长以身作则,没有自己进行的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领导。”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只有精益求精,每天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育技巧,把教学和教育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并且亲身实践:常在春天的清晨漫步在河畔、林间和花园,仔细的观察周围世界,尽量用精确的语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运动;常在一个本子里写了许多“小作文”:写一丛玫瑰,写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写美丽的彩虹等。同时,我也了解到,他虽身为校长,但始终兼任语文教学,并且几十年不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比如,他曾试办六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同样是一名校长,扪心自问,我能做到几许?同样是忙碌,我在忙些什么?同苏霍姆林斯基相比,我不禁汗颜。因为我也知道:没有了实干,就没有了研究方向;没有了率先垂范,就没有了榜样;没有了以身作则,就没有了激励
鼓舞。因此,作为一名领导,首先要具备“率先垂范”的真实干精神。
其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实事求是”的真科研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追求真科研,这应该是每一位校长的良知。” 李镇西老师曾这样评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科研,不是冷静的研究,而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实践;对他来说,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不是两件事而是一回事;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而同时也是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的体力付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我真正领略到他的真科研精神。他研究领导:“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领导学校工作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唤起教师探索和分析自己工作的兴趣。”他研究教师:“每位教师把自己的创造火花播种到孩子的心田里,把一批批学生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同他们一样倾心于某项创造活动,成为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和同志。” 他研究学生:“要了解儿童,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的去接触他的心灵。” 他研究课堂:“在课堂上,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注意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识上,而且要放在学生身上,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在脑力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上。”他研究家庭:“对形成完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有利的条件,乃是儿童跟父母和祖父母这两代人的交往。”他研究德育:“谁想闯进儿童的心灵,一下子就清除掉里面的邪恶,谁就必定遭到儿童的反抗”。苏霍姆林斯基把进行“实事求是”的真科研当作他的追求。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
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最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目中有人”的教育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尤其是对待难教儿童:他提出,对学习很吃力的学生,应当把这种孩子带到自然界中去,带到花园里、树林间、田野里去,带到向日葵或三叶草盛开的田地里、河岸边去;教师不要用不及格的分数去惊扰这种孩子;不管一个孩子难教到什么程度,都必须使他学会思考;书籍应当成为他的欢乐的源泉,书中的话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的个人财富;要让难教儿童完成专门为他们选定的作业,而且一定要对完成的结果给以评价;只要你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耐心、细致,那么,难教儿童的思维就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这将成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对难教儿童的关心和爱护、耐心与细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榜样。对智力有残缺的学生,更应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恒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要老
埋怨“金石”为何还不开?因为你的“精诚”还没有到来,还不够!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少年马克思也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亲身行动诠释着这两
句话。今天,我们更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一名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第五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范文模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鼓励教师学会赞美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赞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我对书中建议的一点体会:
1、采取多种方式赞美
赞美并非一定要用语言,一个充满肯定的手势,一个饱含期盼的眼神,一个关心的动作、鼓励的字条,都可以成为鼓励学生前进的巨大动力。
2、赞美学生要及时。
在四年级上课时,有个学生总是不完成美术作业。一次,他把美术作业交给我批改,我及时的表扬他的想象力丰富,并且画的很有特色,还作为范画给其他同学看,之后,他每次作业都能完成,而且色彩和构思都很不错。当一个人取得成绩时得不到及时的赞扬,他也会对此事逐步淡然。事后肯定,不如适时表扬更能让他再接再励。
3赞美的语言要丰富、有针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有针对性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千篇一律的“画的真好!”“你真棒!”可以用 “色彩很漂亮”、“有创意”等语言,也可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的意见,如“颜色鲜艳一点会更好看”、“如果涂上底色,你画的更好”等等,这样的话会更有助增强学生的信心。
4、赞美学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方法。
赞美学生绝不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打磨和锻造。首先,赞美学生要把握“准”的原则。对受赞美的学生的事迹核实要准,否则赞美的内容“失之毫厘”,学生会认为“谬以千里”;对受赞美的学生的心理把握要准,好的赞美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其产生自强不息的内驱力,反之,不恰当的赞美却会引起反感,并可能激起逆反情绪;对周围学生的反应估计要准,不能让受赞美的学生孤立于学生群体之外。
美国心理学之父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说:“人心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给学生一些真诚的赞美吧,也学它会改变学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