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浅谈趣味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16-79246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1 17:4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趣味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浅谈趣味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凤南中学洪良炳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历史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提高学习历史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中学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一、教案中体现趣味

在编写教案中,一是大量阅读有关资料,拥有讲课的知识资源,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讲“秦汉文化”时提到汉代卓越的医学家华佗,课文中介绍的较简单,为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史上这些杰出科学家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精神,在教案中我穿插了课文中未详细提到的关于华佗虚心求教、游历民间的故事。课堂上同学们来很感兴趣,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二是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法即编顺口溜、游戏活动等表现所讲内容。例如:在讲“繁盛一时的隋朝”时,课文内容多,不好记忆,我就和学生一起编了顺口溜:“518年隋朝立,文帝灭陈南北一。开皇之治科举创,经济繁荣民欢畅。610年运河通,世界最长远名闻,炀帝暴政义军出,618年隋朝覆。”这样课文重点内容通过编顺口溜很轻松的记住了。三是精心设计板书。课文内容重点、关键一目了然,过目成诵。彩色粉笔标明重点引人注目,强化记忆。

二、教法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而有乐趣。1.用讲故事、师生议论来 1

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唐朝的衰落与灭亡”这一课时,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同学们看过电视《唐明皇》等唐朝历史剧,所以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述本课。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唐玄宗对唐朝由盛而转衰的历史责任”,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2.用编儿歌、顺口溜、做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杯酒释兵权”这一内容时,老师先解释“杯酒释兵权”中“释”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课文,这是哪位大臣给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几位同学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几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将,把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游戏,此时,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本课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这个重点内容抓住了,且对后面用同样的手段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3.借用历史谜语增添历史课的乐趣。我特地收集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谜语,在教到相关内容时出示相关谜语让学生猜谜,常常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

1.年几何矣(打商朝一国君名)盘庚。就是“盘问贵庚”的意思。

2.八一(打一历史纪年名称)建武

3.保护庄稼(打一汉代名将)卫青

4.半部春秋(打一朝代名)秦

5.试金石(打一唐代名僧)鉴真

6.东方欲晓(打一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7.爷爷当先锋(打南北朝人名一)祖冲之

8.良药苦口利于病(打一南宋词人)辛弃疾

9.识别赝品---贾(假)宝玉

10.中正先生操之如何?----蒋干

11.青梅煮酒论英雄(我国一少数民族)。-----朝鲜族.12.《欧洲旅行录》(打明清小说一)《西游记》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诗人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时代、诗人、主要特点、代表作或名句”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的说,这样我们对初唐到晚唐的诗人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的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三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学法是目的。总之,创没偷悦的课堂气氛,寓乐于教,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药方。

总之,在历史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课堂教学艺术,结合中学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对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将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篇:浅谈历史课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浅谈历史课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陕西省合阳县合阳中学 党均仓

摘要: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历史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多媒体手段 辅助教学 历史教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对比和思考,有比较多的体会,现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但是,历史科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也是经由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某一历史事件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因此,历史课教学绝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在对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从中发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讲到“美国内战”一节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美国领土扩张图,不能局限于让学生仅仅知道领土变化的具体细节,更应该从当时的大环境(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来分析扩张的背景(扩张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其中的“西进运动”也不能局限于了解一些图片,更应该让学生知道“西进运动”实际上是工业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如果过分地追求声光效果和罗列史料,往往会冲淡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这类问题是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当然这不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有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所造成的后果。

二、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情感方面的因素以增强教学效果 所谓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课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与其他科目相比它可以上得更生动活泼,课堂效率更高。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千篇一律地采取应付高考的“讲题”方法,忽视了历史教学强大的育人功能。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历史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但是,在教学手段进步的条件下,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不能完全的投入情感因素,枯燥无味地、机械性地演示文稿,那么,多媒体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到“新中国的成立”一节,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时,多媒体演示《开国大典》的片段,要求学生认真地看,自己却面无表情,只是程序性的操作,播放完了事,根本不能满怀激情地、理直气壮地从对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的分析中得出明确的、应有的结论。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但是在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却不能和学生的脉搏一起跳动。这时,学生会认为,历史老师有时给我们讲的“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声时,我们的心情就……”是一句空话!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情感因素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发展”时,我们可以结合电影《红河谷》中的这一片断(课堂中插播电影片段):藏族的头人识破英国人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占领西藏的阴谋时,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挑拨、威胁,伸出五个指头,义正辞严地对英国侵略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藏族是这个,汉族是这个,回族是这个,蒙族是这个,还有满族、维族……。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了一个家,家里的事,就不当你的家来问了!”来说明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一个封建农奴主能说出这样有爱国热情的话语,那么,我们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激情地进一步总结,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以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会收到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三、历史课的多媒体教学不宜过分地加大容量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可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不足的矛盾。通过短暂的影视片、简单的动画演示、宏观的缩小、微观的放大,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节约教师语言描述的时间;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还能腾出一些时间。于是,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把某些知识点盲目地加深拓宽,常常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无疑违反了教学规律,也远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对于因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多余的时间,我们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支配,一部分好的同学可在课堂所学内容上继续深入,而一些差的同学则用这段时间来巩固消化,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可多设计一些反馈性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以上是本人几年来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期望着能作进一步的交流,以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浅谈趣味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精选)

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仙源湖实验学校 申彤馨

摘要:中学生的特点普遍体现在思维活跃,对万事万物有无穷的好奇心以及本能的求知欲。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根据这些特点创设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合当下视野开阔、极富冒险精神和充满主观能动性的中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可实施性会使得教学目的事半功倍。

关键词:中学生 兴趣 英语课堂 趣味教学

三维目标是近年来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当今英语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

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提出新课改之前,相信很多人接触的教育模式都和笔者一样,教师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优点在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缺点是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尤其在农村学校,这样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在中考的指挥棒下,传统的教育模式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上听说课时,学生只是单一地跟着老师朗读一边对话,然后应付性完成对话后的表格,剩下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分析讲解语法,并列出一系列的与之相对应的题目作为练习。这样听说课学生不需要听录音对话和创设情境,而是花大部分的时间分析语法和背诵课文,阅读课学生也不需要花足够的时间阅读和理解材料,而是分析每段的重难点和掌握重要句型。长此以往,班级的英语成绩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对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想必也会直线减退。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新课程规范》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起和培育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构成有效的学习战略;使学生构成一定的综合言语运用才能。”张斌贤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明确提出:学习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1】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也称为求知欲。英语教师尤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亲近学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喜爱英语教师和英语课,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益。作为一名当下的教育工作者,除了达成教学目标这一根本外,更应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的情绪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趣味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形式和技巧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梁启超在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一份演讲稿上提出教学中趣味的重要性问题。他认为,一方面作为教师,一边教一边学,两者打成一片,形成“两重趣味”,为其它职业所未有的;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趣味,他指出“教

【2】 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趣味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1.简单的歌曲导入,比如在上“What colour is it?”,课前可在PPT上播放《Colour》这首歌,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无意中涉及了本堂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2.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兴趣教学,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主题是关于family,有一个环节叫introduce your family,在介绍自己的家人之前,老师拿出了用纸板精心设计的帽子,每一顶帽子都画着樱桃小丸子一家的各个成员。当学生一眼看到这些道具时,顿时兴趣大增。趁此机会,老师用英语和丰富的表情向学生一一介绍了每个家庭成员,随之又让几个学生戴着帽子在台上进行角色扮演,很快学生就理解了这个游戏的规则,也大大刺激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主动接受新知识并能很快理解教学重难点。

3.讲故事。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如能和视频结合运用效果更好。比如在上到“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这一课时,先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看一个短视频,期间介绍各个人物名称及事件场景。看完视频再回归课本,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会更加轻松。尤其是农村孩子,平时接触课外书不多,阅读量又不够,对Cheshire Cat和Mad Hatter这类人物竟一无所知。在笔者用了这种方法后发现效果显著,处理课文轻松了不少。但讲故事一定要设计一条主线并且加入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可以根据这条主线还原对事件的梗概,也可穿插讨论法和竞赛的方式,通过和组员的交流和本能的求胜心理促进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以及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4.讨论法和小组竞赛。这是笔者屡试不爽一种教学方式。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一文中强调改革教学,使学生学习有趣味,主张废止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教学。他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

【3】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从低年级开始,便把班级成员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必要时按小组归类就坐,尤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或难掌握的知识点。比如在“Environment”这课中经常会提到reduce,reuse,recycle这些词形类似词意又完全不同的单词时,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而言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在小组中通过讨论、举例、类比等方式,不用教师操心,学生便能快速理解词汇的意义了。又比如在讨论“How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时,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或者进行小组间的竞赛。这样不但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接受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一点尤其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学生对某一位老师有好感,便会特别明显地体现出对该教师所授课程的喜爱,从而大大增加了对这门课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反之就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的变化,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同时,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感情方面的交流,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感情融洽,令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大家都知道一句谚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教师偶尔在言语、表情和行为上的小小幽默或许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曾经有一个下午笔者进教室上课,当班长喊stand up时发现大家都懒懒散散毫无生气,索性笔者立马就自己喊了sit down 然后立即又喊stand up,如此几遍,学生便开始来了兴致,也从午后的慵懒中恢复了往日活泼的精神面貌。导入课堂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大致都能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连环拼词、英语会话练习,如自由演讲、值日生汇报、集体唱一首英文歌曲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尽情享受学习英语的趣味。

教与学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而情感犹如一根纽带把师生连为一体,教师、学生没有情感的投入,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学。学生初学英语如果有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就很容易产生欲望和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起一味地敦促,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热情,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到学英语的趣味和英语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张斌贤,石中英主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 【2】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3】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第四篇:趣味游戏在羽毛球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趣味游戏在羽毛球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016-01-15 06:52:44 教育界·中旬2015年12期

曹雪红

【摘 要】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是使用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是利用游戏具有娱乐、知识、竞争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乐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本文对小学体育羽毛球教学进行重点分析,将游戏教学法在小学羽毛球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 羽毛球校本课程教学 游戏教学法

羽毛球是适合小学生参与的一项全面健身体育运动。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度,有着趣味、娱乐、教育性质。在新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采用以娱乐引导体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小学阶段的羽毛球校本课程教学,更要抓住小学生的心智特点,让小学生通过游戏理解新课内容,通过游戏教学掌握羽毛球运动的规则和方法。

当前的体验教学课改中,小学体育教材已经将游戏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多。这种以游戏引导教学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引入,使小学体育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育不成熟,教师在游戏教材设计上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将体育中基本的跑、跳、投、球类、技巧等基本动作要领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小学羽毛球教学中,新的教学方式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主流和必然,这种娱乐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小学羽毛球教学主要包含准备、练习、结束三个环节,下面以一节课为例来谈谈小学羽毛球校本课程教学。

一、准备环节

由于不同地区小学教学环境不同,体育设施并不同步。在开展羽毛球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宜开展羽毛球的训练场地,普通学校可在操场上进行,条件好设施齐全的学校会有专门的羽毛球训练场地,这也体现了羽毛球适宜在不同地区开展的实情。学生在场地集合完毕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热身,活动身体各部关节,学生可按几列队形站立,或围着教师站队。教师带头进行头部、扩胸振臂、手腕、脚踝、膝盖等关节运动,让身体各部分充分活动开,防止羽毛球运动过程中肌肉拉伤。热身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三五分钟为宜。为活跃气氛,师生可进行“粘膏药”游戏,游戏规则是学生面向老师站成两圈,前后两名同学为一组,两人之间相距两步。游戏开始是一人手拿羽毛球围着外圆奔跑,另一人也手拿羽毛球追逐。如果追赶者接近逃者身后,将羽毛球拍到对方背上,则两者角色互换。如若逃者感觉体力不支可站到任意一人面前喊一声“粘”,则这一人就成为逃者,会被追赶者追赶,这样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能充分起到热身效果。

二、练习环节

在经过热身训练后,羽毛球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始。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可以以游戏为主要手段,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羽毛球掌握情况设计不同技能的训练游戏,有投掷、发球、控球等游戏项目,这些游戏都能促进学生掌握羽毛球运动技能,同时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寓教于乐。

(一)掷球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四至六小组,每组选出一人进行投掷羽毛球。其他学生站成一排手握球拍,当投掷者奋力将羽毛球投出后,排头学生奋力前追,以球拍接住羽毛球为获胜。投掷者可再次投出,排在后面的同学依此跑出用球拍接球。这个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反应和接球技巧,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速度和注意力。

(二)发球游戏:教师在场地一边设置发球线,并在附近设置一个球筐。学生还是按照人数相等分成四至六组,根据教师指令,学生按顺序挥动球拍将球击向球筐,每人允许发球六次,最后统计每组球筐内球数量,以进球筐多的小组获胜。对于击球和落点掌握,教师可随时进行提示或示范,同时要求学生不能违规发球。在游戏中还可进一步增加游戏难度,在球筐前拉上一根绳子,学生发出的球要在绳子上飞过,没有在绳子上飞过的球都判无效。这样的练习活动,在增大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游戏训练乐趣,促进学生掌握发球技巧和准确性。

(三)控球游戏训练:学生还是按照原有方式进行分组,进行挑球训练时,教师要指点学生手臂内旋和手腕发力。学生根据教师指令向场地内指定区域向空中挑球,直至球落地为止。这种训练游戏,已经不再是简单训练,能锻炼学生掌控挑球方向和力道能力,已经能基本完成羽毛球的基本要点。

三、结束环节

在训练结束环节,小学生此时会感到身体疲乏,这一环节主要是缓解学生训练紧张情绪,调整放松身体消除疲劳。教师可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的小游戏。

小学生羽毛球教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羽毛球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在游戏训练过程中,学会了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竞争,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青.关于小学羽毛球训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坤,2013,42(42):108.[2]呼延青.浅谈小学羽毛球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J].新校园,2010,3(3):129.[3]魏金城,范德举.羽毛球多球练习对发展学生体能的实验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4):71.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的

应用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值过高、家庭离异等原因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学科渗透;二是开设心理辅导咨询;三是进行心理环境建设。在这三种途径中,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师资要求较高,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这种师资条件。进行心理环境建设涉及面大,持续时间长。因此,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更易于操作,更为灵活。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以公民教育为依据,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实践较多,在国内开始于80年代。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专著论述还没有。但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与教学实践人员在学科渗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经过长期咨询实践后在《学科——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渗透在学科教育中进行,这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途径。无锡市沁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情境课程这一内容开展研究后指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各个学科中都有情境教育的空间和可能,在这些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完全可能的。一般多认为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在各科教学中寻找心理教育的对应点,在教研中要注意学生身心素质目标的挖掘及确定,并把这一目标体现在教案及教学过程中进而把心理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三.概念界定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通过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育心。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成员教师的心理学,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水平。

3.通过本课题研究,要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渗透的经验,探讨其内容、途径、方法。

五.依据理论

1、心理学依据: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纵条件反射,以及模仿学习原理。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注意、保持、动作复制和动机建立4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行为纠正的方法主要有系统托敏、模仿学习、角色扮演、果敢训练、强化等方法。

2、素质教育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六.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属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根据这一特征,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应方法如下:

(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以本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重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表、谈话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就必须有其教育内容,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的内容作

出析找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当前学生的热点和难点心理问题的素材,并在教育中加以创造性的应用,这是教育研究的一大内容。主要采用比较研究、课例研究等方法。

(三)优化课堂教学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都要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

师生互动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正教学行为,可以促进师生的良好发展,因此这一内容就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最主要内容,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

1、优化学科渗透的教学设计 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本课题组主要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试作摸索:

①全面分析学生情况.课堂心理教育的渗透强调教学适合学生,应了解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的知识准备、兴趣、态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②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目标不光是知识,而应包括认知、情意、行为三方面。

③立足学科自身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应突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培养。

④创设情境:学生喜欢知识、热爱学习是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是一条有效的策略。

⑤强调行为实践: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的行为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观察、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习效果产生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情感与行为技能,从而促进心理水平的发展。

①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效益。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情感体验、注意力存在差异。因此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正确鉴定,另外教师对学生作出合理期望和公正评价也有利于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

②积极感染学生:师生情感共鸣是感染学生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是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

③合理利用信息传递: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在传递信息时应采用新颖,科学的教学内容;内容表述要形象、生动、具体;传递手段要多样。

④课堂教学中组织多向交往:师生、生生互动称为多向交往。良好的多向交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智力水平。

3、加强课堂管理

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利于师生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顺利渗透。

①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程秩序的建立对教学成效关系很大,而在相当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秩序的建立意义更大,因此本课题组将在实验阶段前期做好课堂秩序的建立工作。

②合理利用奖励与惩罚手段

奖励与惩罚都是教师控制课程秩序的手段。两者相比较,鼓励更能产生教师期待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中要创造条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鼓励。惩罚手段也要适当的加以运用,但要遵循一定原则。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①讲述法:这是常用的传统方法。历史与社会课可以从道理上讲述,对学生进行现象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②自述法:即让学生针对历史与社会课中的某一事件,人物说经过和感受,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③角色法:在历史与社会课中通过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重演部分场景,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内心冲突。

④讨论法 :让学生对某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

⑤.情景法:使学生进入模拟的历史情景,体验情感,测试心理反映,培养适应能力。

⑥综合法:将以上各种辅导活动方法综合运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心理现象的多变性,辅导方法的多样性,心理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方式要综合化。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0511年1月)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和计划.课题组成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学习.2.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2月

——

2011年10月)按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设计教案、及时总结、积累资料、写出阶段性总结.3.总结阶段(2011 年11月

——

2012年5月)分析整理资料,总结实验成果,撰写报告。

八、研究过程及活动

(一)建立课题组,分工负责

任何一项研究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加强研究的宏观统筹和微观指导,我们成立了由社会组组长负责的课题组,将各研究人员分为资料汇集员、测试分析员、测试分析员、实验研究员等,确保课题组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二)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提高研究水平,使研究能规范深入的开展,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从《现代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部相关文件《历史与社会课》课标等理论中寻找理论依据,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并要求课题组成员经常通过网络学习,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由湛业锋主办的心理教学网络为我们课题组提拱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

(三)实施历史与社会课学科教学渗透

1.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进行学科渗透

通过调查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我们得到了学困生的相关心理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学困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了较多的非智力因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封闭、孤僻,自我评价消极,面对挫折表现出无能为力的状况,缺乏勇气和信心,且多不愿与人交往等。

课题组在实验班的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几乎贯穿于每节课。渗透主要目的是要起到预防和转化学困生。渗透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在情感上平等对待学困生,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一般表现出卑、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平等对待这部分学生,尊重其人格。并多找机会接近他们,与他们谈心,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需求,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关注、爱心。从而在情感接受了教师和教学的教学。

②在教学行为上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由学习困难造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关注学困生的进步。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恰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其次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如:在备课时专门为学团生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题目;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还可以让学团生在课前着手准备。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团生就可以有活动可说,从而参与讨论;多给课堂表现的机会等。再次:指导学团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是新课程各种能力培养的基础,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的辅导中我特别注重学团生的基础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如每节课前都要求学团生用笔写出我用口说出“上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这做法促进学团生课堂上认真听,记、课后认真复习,从而提高其学习成绩。

2.设计调查了实验班学生意志力状况,并在学科教学中进了渗透培养 学生意志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之一,为此课题组对学生意志力调查,设计了20个调查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意志力不强,其中意志力薄弱的达58.81%。一般的为38.64%,较强4.55%,非常强为0%,这结果说明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家里条件较好,再加上父母的宠爱,所以多为意志力不强,这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成功带来阻碍,因此,必须要求培养。课题组做了以下一些实验以促成学生的意志力的培养。

①课堂教学渗透

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可以借鉴和指导的内容。在实验班的教学中,我多方面挖拙资料,寻找教育内容。最后确定把意志力的培养贯穿在郑和下西洋,林则徐禁烟,中华民族的抗争等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并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实验班的学生经过这些抗日战争的内容学习,不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更多的是体验到这种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并在学习生活上加以对照。

②利用课外教学加以补充辅导

学校给历史与历史课两个任务:组织参观区建设成果展,慰问敬老院老人的活动,我把这一任务给实验班,实验班的学生都是采取徒步方式前往。每次来回都有20多里路,步行+中间活动都要求在一个下午完成,许多同学叫苦收累,实验教师在跟班步行,用行动来支持学生,当实验班学生出现意志力不强时,用鼓励+生语言支持学生。回样后又要求学生写下了“我能行”或“我成功了”、“我骄傲”等体验成功的文章。

通过双上课堂和课外教学的渗透,学生的意志力有所增强,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到挫折之后,常常以“我能行”告诫自己并能用行动体现出来。

3.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渗透

现在学生多表现出自私、孤僻、缺少热情、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自觉性差等人际关往不良症。

实验班的教学也充分利用了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和课外教学形式,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过程,并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用小组讨论,分组辨论,合作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外,实验班设计了一系列课外活动,要求学生采用社会调、访谈、参观访问,综合实践。如:调查政策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改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周边区域环境情况的了解得。以上课堂、课外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加强了同组同学的合作,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自主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也涉及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课题

总结

浅谈趣味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