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大全五篇]
编辑:心上人间 识别码:16-58675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9 14:45: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中职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摘要:中职生就业常见的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关键词:就业心理心理类型对策

一、对我校各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现将部分学生的心理想法归纳如下: 问题一: “你对就业的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甲:“比较看好,我有亲戚在广州一家机电厂工作,他们说工资待遇很好,我是学机电专业的,希望分到对口的企业。”

学生乙:“不知道,我父母叫我选择这个专业。”

学生丙:“我只是一名中专生,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我的成绩不好,又没有特长,感觉前途渺茫。”

对以上问题,我们同样了解到有81%的学生趋于国企、大型外资企业或选择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近一半学生对工作时间长、经常出差、加班或三班倒不能接受。

问题二:“就业后,你希望工资待遇怎样?”

学生甲:“要求就业单位工资待遇要高、工作环境要好,每月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 学生乙:“把自己养活就行。”

问题三:“毕业后你准备在哪工作?”

学生甲:“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学生乙:“当一名电子装配工人。”

学生丙:“不知道学校分配我在哪?工作不好我不干。”

有的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缺少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选择成熟期与发展期企业的学生各占52%和42%;选择做大企业员工和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比例分别为66%和34%;选择做大企业流水线操作工和做一般企业技术工的比例分别为68%和32%

问题四:“你对学校分配工作有什么看法?”

学生甲:“无所谓,学校分不好,我父母给我找一个工作。”

学生乙:“随大流,我班同学到哪,我就去哪”

学生丙:“希望学校能给我找一个好的工作,又轻松,工资又高。”

经统计等待学校推荐就业的占81%、等待父母找关系就业的占10%、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就业的占8% 问题五:“你认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就业比较好?”

学生甲:“数控专业,听说工资待遇很高,比较缺人才。”

学生乙:“电子专业好就业,现在电子厂很多,电子产品不断在更新,需要工人。” 学生丙:“只要专业知识学好了,无论哪个专业的都可以。”

学生丁:“物流专业,目前比较流行。”

在现代经济社会,一个人很难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不要抱有走进一个企业就干一辈子的幻想,学生

总期望老师把他们安臵在一个企业,并在这个企业风平浪静地干一辈子,这是一种惰性的理念,也是一种不能激励上进的理念。应先就业再择业。

问题六:“你对将来创业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甲:“不敢想象,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学生乙:“有机会时我要当老板,自己开公司。”

据调查,10%的学生表示很想将来创业,自己当老板;52%的学生表示有条件就创业,没有条件就放弃;12%的学生表示创业有风险,竞争太激烈,自己无力胜任;2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不敢想自主创业。

二、通过调查,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十种问题:

(一)认知心理类型

1、自负心理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臵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是无能的、是失败的,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高薪岗位的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观望心理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臵、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二)情绪心理类型

1、悲观心理也说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不满心理视中职生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随波逐流;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三)社会心理类型

1、从众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2、依赖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攀比心理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实惠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非常多,他们往往在企业招聘时,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福利多少”。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企业一张床,不要小企业一套房。”孰不知大企业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鉴于上述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三、针对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中职生就业前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认清形势,准确定位

近几年来,总体上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而且这种就业寒流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06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超过400万,全国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人数约30%,出现了全国大学生平均工资收入下降,甚至出现有的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但是,中职学生就业形势非常看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

近几年来迅速增长,珠三角等地区出现工人缺口恐慌,06年出现很多大学生返回中职学校学技术,国内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继续增加,中职学生的就业前景比大学生就业前景更加光明。

(二)认识收入,平衡心态

1.收入与你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成正比。天上不会掉馅饼,每一分钱都是要靠付出自己的劳动换取的,不劳而获、好吃懒做不论走到哪里都是行不通的。当你向公司提出工资要求时,请你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想想自己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利益,你已向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

2.收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偏高。学生就业时,对地区的选择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要看到地区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比如,成都地区的收入比上海等地区收入要低得多。

3.收入的增长与在公司服务时间成正比。一个刚步入企业的学生不可能有较好的收入,特别是在试用期内(一般为3个月,可以说是黑暗时期)的收入是最低的,对学生的考验也是最严酷的,一般地讲,我们的学生只要挺过了试用期,也就适应了。告诫同学不要学“猴子偷包米”,这山望着那山高,否则你将永远在找工作,你永远都处在试用期。

(三)转换角色,适应社会

转换角色就是指从学生转换到员工,这种转换包括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的转换。在校学生违纪违规,你受到的是批评与教育,在企业里违纪违规你将面对的是经济处罚,甚至被辞退。在企业里你错了,无需更多的辩解,也无需解释,因为管理者再不是老师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没有更多的关心和指导,管理者已制度化。不能转换或不能快速转换角色,你就不能快速适应社会,最终不是你选择逃避社会,就是社会淘汰你。在目前的条件下,你无力改变社会,只有适应社会,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四)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先糊口再实现理想)

在现代经济社会,一个人很难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不要抱有走进一个企业就干一辈子的幻想,学生总期望老师把他们安臵在一个企业,并在这个企业风平浪静地干一辈子,这是一种惰性的理念,也是一种不能激励上进的理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要有生存的压力,有压力才会生动力,推动你前进和发展。未来是什么,明天是什么,可以在大脑中描绘,但是能否实现仍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谁能预测自己的将来?较为现实的应该是立足现在的我,先找一个企业就业。一是可以解决生存之需,自己养活自己,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二是可以磨练自己,学习技术,增加社会阅历。我的意思不是教学生苟且偷安,而是要在这个时期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在工作中如果对现实的工种或企业不满意,就努力提高自己喜欢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各种条件成熟情况下,可以提出调换岗位或向老板说辞职。一般情况下,在就业单位未确定时,请不要草率地辞工,以防无依无靠,流落他乡。

(五)图谋发展,不断进取

学生走向社会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图发展;另一种是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就丧失斗志。这两种极端都没有发展的潜力,更不具有发展的能力。学生走出学校后,老师不在乎学生的过去,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将来,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理念,图谋发展的野心是成就未来的火种,请你永远不要熄灭。有的学生很让我们失望,送进工厂后,我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跟着回来了。既然远走他乡,何愁找不到一个企业,为何没有闯荡一番的雄心。遇到困难就往家跑,哪里有一点创业精神?

(六)心存感恩,孝敬父母

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离开父母,远离家乡,父母对孩子的牵挂时时刻刻,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朝朝暮暮。学生离开父母以后,要常与父母联系,报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让父母放心。在经济收入允许的情况下,要给父母寄点钱,孝敬父母。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你的一点忧虑,可能给父母带来巨大的担忧,所以一般的困难要学会克服,要让父母放心。有个别学生到了单位以后,几个月甚至半年不给父母写信和电话,让父母担心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东打听西找人,不能体谅父母的心情,不懂孝道,愧对养育之恩,这种事发生在一个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可以理解,若发生在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学生身上,真是无法理喻,愧对父母和教师的多年的关心和教育。

(七)劳动就是就业

曾报道过,北大学子街头卖肉,留德博士开餐馆,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我们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学以致用,但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何况评价一份工作的好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我让你做工人,你说市长的工作较好,你当市长了,你又要说你做省长更理想。哈佛大学既希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各方面的领袖,同时也鼓励学生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也有开出租车的。

学生常在四个方面的认识是错误的。一是唯文评论。绝对、片面地认为文凭就是水平,学历就是能力。在这种错误的影响下,觉得自己文凭低,怕别人瞧不起,实质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是自己的一种自卑心理。二是专业对口论。简单、机械地认为所学专业才是正业,学什么将来就要干什么,否则就是不务正业。有的学生片面要求就业要专业对口是不现实的,记住学什么不一定就是干什么。三是从一而终论。就业单位一干到老,从一而终,否则认为就业单位不可靠。常有学生问,到这个企业后到底能干多久?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能干多久其实只有你才能慢慢地回答。四是国企论。认为国有企业才是真正的企业,什么外资、私资都是不正规企业,有的家长和学生一定要求分到国有企业,这是对中国经济体制认识的不足。五是就业是学校的事。

(八)做好准备,沉着应战

就业资料:认真做好就业推荐表,一般采用手写,要求字迹工整,美观大方,突出特长和能力。形象包装:形象包括仪容(外貌)、仪表(服饰、个人气质)、仪态(言谈举止)三个方面。在面试时要求衣着大方得体,不着奇装异服,不染发、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不纹身,不佩戴首饰。按规范坐、立、行,切记慢、乱、无神。

表达能力:面试时声音宏亮、吐字清晰、思路敏锐。

礼貌礼节:见面问好,离开说谢。

队列训练:在面试时,很多时候都要求学生列队,学生一定要迅速、整齐、不说话、不做其它任何动作。这一环节常被学生忽略,但用人单位常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平时养成教育。

(九)遵纪守法,牢记安全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不做任何违法犯罪的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公民。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厂纪厂规,不做违反厂纪厂规的事,做一名品学兼优的技术工人。

牢记学校传授的安全教育知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违规操作。在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安全意识,牢记和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的安全操作规程,杜绝违规操作而发生的安全事故。

对有特殊专业技术要求的工种或岗位,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前,不接受该工作或岗位。

在学籍期内,不要擅自离开学校安排的就业单位,有特殊原因需离开的,必须先向学校申请,说明原因,学校同意后方可离开。

(十)诚实劳动,为校争光

每一个同学都要以付出劳动得到回报,切记不能有以轻松劳动或不劳动而挣大钱的思想,最近我了解到有个别学生放弃工作而参与传销活动,有的最终两手空空返家,有的还执迷不悟,继续搞传销。

今天你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为荣,请你记住是核工业成都机电学校的毕业生,学校惦记着你的发展,你的言行和发展代表着学校,为校争光是你的职责。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肖劲松

2009-12-8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鲁焱(辽宁科技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在择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毕业生适应职业生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对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在择业、创业期间和就业后的职业适应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毕业生,就会保持健康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促进顺利就业和创业,并在就业后很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在新的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因此,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1】

1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

导致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笔者就其中的一些主观原因加以说明。

1.1心态严重失衡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毕业生在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和了解等方面,在观念上逐步更新,在思想上逐步解放。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立足点上没有主动适应职业需要的观念和以后的发展理念,而是寄希望于在短期内实现自己的期望,在认识上陷入误区。这将导致陈旧的就业观念与混沌的价值取向并存。如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不愿意伺候人和青春饭能吃多久的思想,而不选择服务性工作,也有人有短期内快速挣钱的短期行为心理;学建筑的,希图来钱快而不愿从基础工作做起。从而使部分毕业生无法面对就业时的挫折和压力,进而导致心态变化。逐渐演变为心理失衡。

1.2焦虑与烦躁并存

拥有焦虑心理的人总是消极看待事物,同时有追求一线希望。其实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面对几次求职的失败;面对自己的切来发展,部分大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与烦躁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就业心理调控,则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结果会在求职时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显然,焦虑与烦躁也是形成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1.3恐慌与自卑并存

自卑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而导致个人轻视自己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在应聘时,有人不能准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人缺乏应有的自信;还有人对自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自卑与恐慌心理由此而生。特别是高职大专生,无论在学历层次上,还是在学识能力上,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不切实际地评价自己。结果导致自己正常的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择业过程中处处受挫,错失许多就业良机。

1.4脱离客观实际的目标定位

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拥有所学专业比较热门、自己学习成绩比较理想、自身个人形象气质俱佳等有利条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有急于回报家庭投资的心理。使这些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进行目标定位,挑剔用人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结果是屡次应聘,屡次拒聘,大好的就业机会被这种心态浪费殆尽。尤其当平时在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理想的职业时,心理上更严重失衡,急于求成、好高鹜远的不良心理状态,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心理压力。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表现

就业心理素质是个体所拥有的对择业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

2.1良好的就业认知

就业认知是指人们获取就业信息和运用就业信息的心理活动,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主要指毕业生能够主动了解就业形势,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控就业信息,以此为据作出就业决策。自我认知主要指毕业生应该具有客观准确的自我观察、自我认可、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鉴定的能力,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结合社会认知,顺应实际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目标定位和就业期望值。【2】

2.2健康的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认知的主观体验。积极健康的情绪能够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消极不良的情绪会阻碍认知的发展。【3】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方面要客观实际地表达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消极不良的情绪。从而做到成功不狂喜、失败不气馁,善于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3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个体有意识地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意志是个人取得事业成功必备的心理条件。目标明确合理、善于自觉自律、做事坚韧果断、勤于分析与自我控制等这些事坚定意志的表现。拥有坚定意志的人既有坚定地实现自我目标的意志力;又有克制干扰目标的积极情绪和行为;还

有抗拒通向目标过程中的挫折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实践检验与锻炼的结果。提高意志力可以使毕业生意志更加坚强,人格更加成熟,面对就业和创业的挑战更加从容。

2.4完善和谐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人格完整、和谐、统一,人格完善的人无论是能力、性格和实现,还是动机、兴趣和人生观都是平衡发展的。成熟健康的人格表现在毕业生择业时能够互相帮助,保持和谐的人际沟通,即时共享就业信息,共同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完成共同就业的目标。【4】

2.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让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直面就业现实并接受现实,同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还可以通过实践和认知去改变现实。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情感上可以减少依赖心理;善于在不同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的生长点;能够正确看待现实,能够与社会建立起融洽的和谐关系;能够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尽享心里生活的充实。适应环境、正视现实这是毕业生择业的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征。

3思考与对策研究

3.1正确择业观的树立

择业观是毕学生对择业目标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正确择业观是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要以社会的利益为根本;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把就业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是要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就是要准确把握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明确择业是谋生誉为社会服务的相辅相成;就是要牢记就业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直接的目的。

3.2良好择业心境的保持

择业竞争实质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来自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择业时难免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良好择业心境的保持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做到理性地看待竞争;客观地分析形势;坦然地应对挫折与困难,就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消除障碍。因此,要想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肯定离不开良好择业心境的保持。

3.3恰当择业角色的确立

大学生在择业时能否客观地认识自己;能否准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否切合实际地进行职业选择,这些是恰当择业角色确立的基本标志。只有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充分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个性气质;只有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找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进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定

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时既不盲目清高,也不自暴自弃;才能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3.4择业期望值的调整与合理择业目标的确定

实事求是地讲,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理想又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现实与期望总是有距离的。如果你的期望值过高;如果你的择业角色确立的不准确,那你一定会走入择业误区。择业时处处碰壁,就业后陷入困境。因此,大学生必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被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这才能在现实的努力中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有利于自己的成才,还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3.5择业自信心的增强

自信是精神面貌的体现;自信是个人前进的发动机;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秘密武器。一个拥有十足自信心的人既能影响用人单位对你的第一印象,又能决定着你择业的成败。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做事畏手畏脚、行动犹豫不决,那他怎么可能去征服别人,实现择业的成功呢?然而,自信并不是盲目地清高自大,也不是不切实际地自负自傲;而是要建立在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雄厚的个人能力基础上。所以,大学生要对照社会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6大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的培养意味着大学生要有独立的意识,要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因为大学生一进入社会,便宣告他们已经走向成熟,所以要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要学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思想上独立;要学会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充满自信地完成每一个任务,在心理上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尽享成功的喜悦,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魅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综上所述,大学生择业时要正确估价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择业本身就是主体自身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大学生应当面对现实,对自身条件做出正确估计,做到知己知彼,进退有余。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体,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对其一生都至关重要,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顺利实施择业目标,防止心理异常的出现,使其尽快适应职业,尽快适应社会,实现顺利就业。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鲁焱(辽宁科技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在择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毕业生适应职业生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为了缓解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对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在择业、创业期间和就业后的职业适应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毕业生,就会保持健康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促进顺利就业和创业,并在就业后很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在新的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因此,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1】 1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

导致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笔者就其中的一些主观原因加以说明。

1.1心态严重失衡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毕业生在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和了解等方面,在观念上逐步更新,在思想上逐步解放。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立足点上没有主动适应职业需要的观念和以后的发展理念,而是寄希望于在短期内实现自己的期望,在认识上陷入误区。这将导致陈旧的就业观念与混沌的价值取向并存。如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不愿意伺候人和青春饭能吃多久的思想,而不选择服务性工作,也有人有短期内快速挣钱的短期行为心理;学建筑的,希图来钱快而不愿从基础工作做起。从而使部分毕业生无法面对就业时的挫折和压力,进而导致心态变化。逐渐演变为心理失衡。1.2焦虑与烦躁并存

拥有焦虑心理的人总是消极看待事物,同时有追求一线希望。其实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面对几次求职的失败;面对自己的切来发展,部分大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与烦躁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就业心理调控,则会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结果会在求职时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显然,焦虑与烦躁也是形成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1.3恐慌与自卑并存

自卑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而导致个人轻视自己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在应聘时,有人不能准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人缺乏应有的自信;还有人对自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自卑与恐慌心理由此而生。特别是高职大专生,无论在学历层次上,还是在学识能力上,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不切实际地评价自己。结果导致自己正常的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择业过程中处处受挫,错失许多就业良机。

1.4脱离客观实际的目标定位

有一部分毕业生,由于拥有所学专业比较热门、自己学习成绩比较理想、自身个人形象气质俱佳等有利条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有急于回报家庭投资的心理。使这些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进行目标定位,挑剔用人单位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方面。结果是屡次应聘,屡次拒聘,大好的就业机会被这种心态浪费殆尽。尤其当平时在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理想的职业时,心理上更严重失衡,急于求成、好高鹜远的不良心理状态,进一步加大了就业心理压力。2 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表现

就业心理素质是个体所拥有的对择业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 2.1良好的就业认知

就业认知是指人们获取就业信息和运用就业信息的心理活动,包括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主要指毕业生能够主动了解就业形势,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控就业信息,以此为据作出就业决策。自我认知主要指毕业生应该具有客观准确的自我观察、自我认可、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鉴定的能力,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综合能力;另一方面结合社会认知,顺应实际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目标定位和就业期望值。【2】 2.2健康的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事物认知的主观体验。积极健康的情绪能够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消极不良的情绪会阻碍认知的发展。【3】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一方面要客观实际地表达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消极不良的情绪。从而做到成功不狂喜、失败不气馁,善于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3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个体有意识地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意志是个人取得事业成功必备的心理条件。目标明确合理、善于自觉自律、做事坚韧果断、勤于分析与自我控制等这些事坚定意志的表现。拥有坚定意志的人既有坚定地实现自我目标的意志力;又有克制干扰目标的积极情绪和行为;还有抗拒通向目标过程中的挫折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实践检验与锻炼的结果。提高意志力可以使毕业生意志更加坚强,人格更加成熟,面对就业和创业的挑战更加从容。2.4完善和谐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就是人格完整、和谐、统一,人格完善的人无论是能力、性格和实现,还是动机、兴趣和人生观都是平衡发展的。成熟健康的人格表现在毕业生择业时能够互相帮助,保持和谐的人际沟通,即时共享就业信息,共同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完成共同就业的目标。【4】 2.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让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直面就业现实并接受现实,同时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还可以通过实践和认知去改变现实。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情感上可以减少依赖心理;善于在不同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兴趣和事业的生长点;能够正确看待现实,能够与社会建立起融洽的和谐关系;能够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尽享心里生活的充实。适应环境、正视现实这是毕业生择业的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特征。

3思考与对策研究 3.1正确择业观的树立

择业观是毕学生对择业目标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正确择业观是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要以社会的利益为根本;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把就业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是要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人民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就是要准确把握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明确择业是谋生誉为社会服务的相辅相成;就是要牢记就业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最直接的目的。3.2良好择业心境的保持

择业竞争实质上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来自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择业时难免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良好择业心境的保持此时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做到理性地看待竞争;客观地分析形势;坦然地应对挫折与困难,就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消除障碍。因此,要想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肯定离不开良好择业心境的保持。3.3恰当择业角色的确立

大学生在择业时能否客观地认识自己;能否准确地摆正自己的位置;能否切合实际地进行职业选择,这些是恰当择业角色确立的基本标志。只有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充分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个性气质;只有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找准自己与社会的结合点,进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时既不盲目清高,也不自暴自弃;才能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3.4择业期望值的调整与合理择业目标的确定 实事求是地讲,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理想又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现实与期望总是有距离的。如果你的期望值过高;如果你的择业角色确立的不准确,那你一定会走入择业误区。择业时处处碰壁,就业后陷入困境。因此,大学生必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被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这才能在现实的努力中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既满足社会的需要,又有利于自己的成才,还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3.5择业自信心的增强

自信是精神面貌的体现;自信是个人前进的发动机;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秘密武器。一个拥有十足自信心的人既能影响用人单位对你的第一印象,又能决定着你择业的成败。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做事畏手畏脚、行动犹豫不决,那他怎么可能去征服别人,实现择业的成功呢?然而,自信并不是盲目地清高自大,也不是不切实际地自负自傲;而是要建立在良好的个人素质和雄厚的个人能力基础上。所以,大学生要对照社会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3.6大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的培养意味着大学生要有独立的意识,要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因为大学生一进入社会,便宣告他们已经走向成熟,所以要学会各种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要学会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要学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在思想上独立;要学会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充满自信地完成每一个任务,在心理上独立。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尽享成功的喜悦,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魅力,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综上所述,大学生择业时要正确估价自己,使自己适应社会。择业本身就是主体自身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大学生应当面对现实,对自身条件做出正确估计,做到知己知彼,进退有余。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体,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培养健康的择

第四篇:中职学生实习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就业心理,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

关键词:中职学生实习认知心理分析与策约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类型及问题

就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十种问题:

(一)认知心理类型

1.自负心理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是无能的、是失败的,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高薪岗位的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观望心理

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二)情绪心理类型

1.悲观心理也说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不满心理视中职生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3.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随波逐流;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三)社会心理类型

1.从众心理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2.依赖心理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3、攀比心理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4.实惠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非常多,他们往往在企业招聘时,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福利多少”。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企业一张床,不要小企业一套房。”孰不知大企业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

鉴于上述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帮助中职生更新就业观念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才是就业,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国企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二)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应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洽谈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中职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社会适应性测量,帮助中职生更客观的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观念,以便更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及科学地进行择业决策,并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咨询,以调适其心理状态。

(三)鼓励毕业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一定正确认识自我,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加以考虑,确立就业目标。当然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四)指导中职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就无颜面对他人,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的,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去战胜它。虽然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但它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一帆风顺并不利于锻炼人的意志能力。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走向成熟,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通力协作,正确引导中职学生就业

家庭成员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同时,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就业市场逐步得以规范和完善,使毕业生依法求职,有法可依。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对中职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为使同学们就业时少走弯路,及早适应社会、适应岗位,提出以下建议:

1.正视自我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要全面认识自己(能力、特长、习惯、性格和气质类型)、认识专业、认识社会,知足常乐。首先应该客观寻找自身优势。中职生与大学生相比,工作态度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好。其次,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了解自己可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与心理特点,不夸大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三,树立就业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说:“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我们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2.正确定位

目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是我国劳动力过剩→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中职毕业生,要抢抓机遇,有岗位则上,无岗位要挤,不要等待观望,坐失良机,要有在岗位上学习、进步、锻炼、发展的意识,将自己正确定位为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即“中初级劳动者”。把握角色转换:学校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独立个体→社会人。学会正视社会,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开拓意识和求职能力、推销能力、合作能力,做好“不怕转岗、不怕改行、不怕失业”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尽快适应新的职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勇于克服困难,经得起挫折、打击,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

3.更新观念

中职学生既看到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同时应看到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个社会正常的人才需求应是正金字塔形,基层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间是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上面是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基层和中层的劳动者大都来自职校生,这就为职校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另外,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各地高薪招聘紧缺技术人才就是一个明证。所以,职校生要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选择适合自己、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哪怕辛苦一些,薪酬少一点,条件差一点,地方远一点也在所不惜。要有先站稳脚跟,充实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的战略目光。

4.调整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就业心理受到冲击,“端铁饭碗,拿铁工资,坐铁交椅”已变得不太可能,人们都面临着择业、就业、失业、再就业的问题,因此具有健康成熟的就业心理,保持奋发向上的心态,克服浮躁情绪,避免速成心理,养成务实作风是职校生应该倡导的心态。切莫“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自己不努力,事事怨他人”,瞻前顾后,互相攀比,心存侥幸,坐失良机。为此,建议中职毕业生要进行职前“心理充电”,做好心理调试。“心理充电”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毕业生尽早了解自己,找工作时能沉稳应对,使自己明白在当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想轻而易举地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必须有良好的心态,有“好事多磨”的耐心,有不等不靠不抱怨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 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 1. .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 影响。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 入世”影响。入世 影响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报告显示: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报告显示:全世界 3O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 1 至 5 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 7.5 亿至 9 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 对中国的劳 入世”对中国的劳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 入世 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2.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 .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 和难度。加之“人世 因素,人世”因素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和难度。加之 人世 因素,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 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 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 “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供 统、“包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4.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 人口聚集不均、

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 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
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毫无疑问既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今日的 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 范围内自主择业,范围内自主择业,相对的自由与外在的压力都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 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 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 地位,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地位,处于 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 地位 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 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 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 卑心理、依赖心理等 ② 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卑心理、依赖心理等”②,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 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的三个大的维度(-)认知心理维度(-)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 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 断。就业形势的现

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 眼高手低、眼高手低 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浮躁虚夸 的不良印象 二是产 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 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 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 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这些 专业 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 高不 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 的状况。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 低不就 的状况 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情绪心理维度 1.悲观情绪心理。此种』动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 .悲观情绪心理。此种』 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 身上。身上。

2. . 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

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 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对周围同学不满 及实际情况而不同。及实际情况而不同。3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 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 不安的心理。不安的心理。

(三)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 数字精英、“管 .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 数字精英”、管 理精英”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个人价值 理精英 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 个人价值 持过分积极 大加宣传 对 经济价值体现”衡量 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 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2.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 .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归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父 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

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 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是否恋爱等),社

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因素 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都构),职业信息的效力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影响,世”影响,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影响 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欢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 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 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 价值观念、理想、的就业心理与行为。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

(一)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完善自我,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 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 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 焦虑、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 就业一终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 生职业”和 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一锤定终生”的择 生职业 和“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业的 e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 理陷讲。理陷讲。

(二)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社会、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 .建立学生 学校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 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 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 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 增强其

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 创造性思维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走 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自主创业 之 路。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 .建立学生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 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境。


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分析及对策[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