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样教学生才肯学
《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读后感
利用寒假时间,我读了由美国James.P.Raffini著,由我国的梁平,宋其辉译的《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这本书。书从教育的动机层面出发,分别从增强学生自主性;增强所有学生胜任力;增强归属感和联系感;增强学生自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享受学习的策略等角度,教给读者150种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这种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建议和100多个经过教师验证过的教学策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这150种策略能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来自学习的内在满足感,让今天的课堂没有失败者。
读这本书时,我以自己的教育经历来进行一些对比和理解。我深切地体会到,关于教育,的确是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还是动机。
本书从增强学生自主性策略、增强学生胜任力策略、增强归属感和联系感策略、增强自尊策略、激发参与和享受学习的策略这几方面出发,强调了动机在学生学习时的重要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一味的控制学生来学,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打个比方,教师不一定能让马饮水,但可以把马带到水槽前给它吃盐,这样就能增加马喝水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提供一定条件来满足学生以上某个方面的需求,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在个人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好的同学我会从不吝啬我的口头表扬;对好的同学从不错失奖励;如果一向表现好则会奖到小奖状,小笔记本,小玩具,小食物;或是反面的:批评、抄书、背书„„这些奖励和惩罚经常使用的工具,的确在表面上让学生更乖巧,的确对学生的行为有较好的指向引领作用,在本学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同学们在学业上,纪律上,生活上的进步。但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更大的程度上是集中在如何得到老师的奖励和避免惩罚上,而不是集中在这项活动的价值或有益之处上。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内化就更少了。很明显,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会削弱很多活动的内在动机。有时候奖励和惩罚用的大不恰当,反而会削弱学生内在的活动能力,毕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多少小红花,而是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摸索一种长期学习的方法。而内在的动机指的是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理由和强迫,自觉地去做这件事情,就需要这件事情让学生感觉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直白一点就是,这件事情他自己能做主,努力一下能做到,做到之后有成就感,能找到自信,能得到参与的快乐和刺激。
一段时间内,我都对我一直用的这两种“法宝”产生了焦虑和怀疑。而这本书却用了很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聪明的教授》——用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削弱了一群青年人的内在动机。我开始反思我开学到今仍在用的“奖励和惩罚”了。如何让这两种老师常用的法宝展现新的魅力?我一直和我的同事朋友们在寻找答案。这样对学生的内在动机就有了更好的指导和引领。学生就不会总在奖和罚中迷失了方向,而是会向我们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中发展。
第二篇:《这样教学生才肯学》读后感
《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
读后感
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使用一些奖励和惩罚,这些奖励和惩罚的使用,对学生的行为有较好的指向引领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表现会不尽人如意,这是为何呢?今年暑假,在我拜读了《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这本书后,我对此问题似有醍醐灌顶之感。
《这样教学生才肯学》这本书中提到的策略是来自欧美各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总结和实践,贴近一线教学,实效性强。该书从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机层面出发,分别从增强学生自主性、增强所有学生胜任力、增强归属感和联系感、增强学生自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享受学习的策略等角度,教给我们150种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我重点研读了以下几个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免做作业圆牌、选择阅读分数、由学生出题、先行组织者、推估先生、读心术、数字迷、心灵想象、助教、成功学习契约、数学日记、全班参与的反思式问答,等等。争取把这些教学策略积极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当然,这些策略不能死搬硬套,还要根据具体对象、具体场合、具体的学段以及具体的学生特点进行修改,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所帮助。在研读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感悟:
一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性。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曾说:“关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还是动机。”教师只有在课堂中能够提供条件,满足学生自主、胜任、联系感、自尊和享乐等学业心理需求,教师才会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上学年,我任教五(4)班的数学,该班男生相对较多,学习自主性不高,学习内驱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受小华同学的影响班级整体的士气也是比较低落,针对此我在班内开展了《五(4)班数学学习军衔晋升激励机制》(简称“军衔制”),从士兵到司令、大元帅共10个等级,学生根据课堂行为、作业情况、单元测试情况等表现获得相应积分,积累这些积分到一定
分数后就可以自动晋升军衔。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面貌有了较大过改观,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内驱力有了很大提升,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为了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的军衔,卯足了劲,而且学习的自觉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到了第二学期,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家庭作业完成率。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寻找和战胜挑战的欲望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这个军衔制可以激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去做,而不是反复受教师的权威甚至威胁去做事,这样,学生自我决定需求得到了满足,自主性也得到了培养。
二是自己本身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看了这本书后,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深感自己的不足。虽然有中国的国情,班额比较大,独生子女比较多,面对这样的情况实施这些策略是有点困难,但是有很多的地方可以改进的,比如,上课的时候因为某个学生的不专心而发怒、咆哮,其实这里面可能有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也有可能学生暂时、偶尔发生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注意的眼光注视着走神的学生,或敲敲桌子、摸摸头、点名等方法善意地提醒她。又比如,上课很多时候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基本上是几个同学之间的“表演”,为此我也曾伤透脑筋,尤其是面对高段学生,这样的情况更甚。这是为何呢? 除了学生胆怯怕生外,重要的原因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自主性太差造成的,他们或在思考这个问题,或在等待老师的解说与讲解,或在等待其他同学的发言,但是自己却没有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这些其实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自主性较差有关。还比如,学生作业质量停滞不前,不是书写的问题就是作业正确率的问题,学生在作业时由于作业习惯不好,导致看错、抄错、算错等低级错误发生的情况特别多,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等等。
三是可以把更多的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中去。如“免做作业圆牌”,学生完成作业是每天都应该做的事,但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候还会出现突发情况,想到被老师批评或惩罚,所以高段学生就有了抄袭或胡写乱写的行为,失去了作业的意义。“免做作业圆牌”就像是一道免死金牌,当学生没有来得及做作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就可以免去处罚。“免做作业圆牌”可以免去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能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这在小学高段我想是可行的。又如“选择阅读分数”这个策略经过修改后也可以应用到数学中,我称之为“数学阅读与习题分析”,在家长的监督下,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的情况以及习题分
析的情况对学生这一方面按“优、良、合格、待合”进行考核,并按等级有相应的字数、质量、难度等要求,如果是低段学生的话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又如“数学日记”,这一策略我已经使用多年,特别是对于高端的学生还是有帮助的,在使用这一策略时,除了书中的这种类型外,还可以加入其他的文本形式,可以是习题分析,也可以是数学想象故事,童话故事,复习回顾整理等,由于日记的类型多样,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从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回顾整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的策略还有很多,“让学生出题”可以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中进行应用;“先行组织者”可以在预习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推估先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数感;其他的如“读心术”、“数字迷”等数学游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本质。教师用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积极关注学习动机,积极创设各种适合的情境,使用各种恰当的教学策略,去积极创造快乐课堂、生态课堂、可持续的课堂。
第三篇:读《这样教学生才肯学》有感
读《这样教学生才肯学》有感
江岸小学 徐跃华
在体育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应,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在体育教学中,田径项目比较枯燥、无聊,无外乎“走”、“跑”、“跳”、“投”,现在的学生对这些项目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兴趣,更谈不上有学习动机。加之我们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田径教学的开发不够重视,田径项目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越来越少,除几个必考的项目外,其他的根本没有开展起来,比如投掷项目、跳远、跳高等。但是田径项目对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的体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际上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高低就看他田径水平的高低,这虽然有点片面,但也不无道理。现在的学生对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不要你老师教他都能学得很好。那么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怎么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首先,我们要转变教学方法理念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把耐久跑的项目练习引入到足球比赛中去,把投掷项目练习引入到篮球比赛中去。其次,我们要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和新课程的开发;比如,我们可以把中国的传统的武术和搏击结合起来,教学生防身技术,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这样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学习动机就能得到激发。再次,我们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的信任,认可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用一双美丽的宽容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努力驱除孩子们心灵上自卑的阴影;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自我负责的性格,鼓励他们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孩子们感受到参与和享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转换角色,由学变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做一项活动时感受到的成就感越大,他们有内在动机驱使坚持这项活动的动力就越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被激发起来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不仅不会感到走走跑跑有多累,而且对这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的移动动作”的活动中去了。
所以,我们教育者应该提高认知,改变观念、积极思考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孩子们的真实需求,用激励、诱导的方法使孩子们学习人类文明成果,锻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四篇:我读《这样教学生才肯学 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
我读《这样教学生才肯学
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
东兴镇中心小学
罗云
本学期,我研读了《这样教学生才肯学——增强学习动机的150种策略》这本书。它由美国James.P.Raffini著、我国的梁平和宋其辉译。书从教育的动机层面出发,分别从增强学生自主性、增强所有学生胜任力、增强归属感和联系感、增强学生自尊、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享受学习的策略等角度,教给读者150种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这种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50条建议和100多种经过教师验证过的教学策略,让读者们从中体会到这150种策略能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来自学习的内在满足感,让今天的课堂没有失败者。
读这本书时,我以自己的教育经历来进行一些比对和理解。我深切地体会到,关于教育,的确是有“三件事”要牢记,正如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所说: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还是动机。
细细品读,有三点感悟。
感悟一:关注了动机,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共识:孩子的学习动机决定了他的学习态度和目标的追求,这些都和他的需要有关。每个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需要不同,动机亦不同。比如举手,有的是为了得到老师表扬,也许在他举手数次或者几次后没有被抽到就会泄气;有的是为了获得父母鼓励,当他汇报自己表现后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赞赏也会失望;而为了自己,把学习本身当做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孩子,就算没有更多鼓励、赞赏,他也能在持续的学习中获得动力和快乐。美国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依据人类的需要不同,把需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缺失的需要,另一种是成长性需要。因为需要不同,就衍生出缺失动机和成长动机。马斯洛认为缺失动机是一种消极的动机,如饥饿、恐惧等,让人紧张。一旦需要满足,紧张就会减弱或者消失。而成长性动机是积极形式,会不断为自己树立新目标,以获得满足和成长。作为老师就要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再引导学生把学习转化为成长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因素。
在上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一直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好的同学(纪律好/参与好/卫生好/),我从不吝啬我的口头表扬;对“三好”的同学从不错失“加分”的奖励;如果一向表现好则会奖到小笔记本、小食品;或是反面的:批评、背书、写反思„„这些奖励和惩罚经常使用的工具,的确在表面上让学生更乖巧,的确对学生的行为有较好的指向引领作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同学们在学业上、纪律上、生活上的进步。但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更大的程度上是集中在如何得到老师的奖励和避免惩罚上,而不是集中在这项活动的价值或有益之处上,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内化就更少了。很明显,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会削弱很多活动的内在动机。一段时间内,我对我一直用的这两种“法宝”产生了焦虑和怀疑。这本书中用了很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聪明的教授》——故事讲的是一个心理学家阻止年轻人播放音乐的方法。年老的教授告诉年轻人,自己很喜欢听他们的音乐和笑声,如果他们明天再来,就会付给每人一美元。受到轻而易举就能赚钱的刺激,这伙年轻人欣然同意。第二天,他们按照约定来了,高兴地拿到报酬。星期三,每人得到了50美分。第三天,心理学家只支付25美分,并告诉他们,他再不会付给他们报酬。孩子们怒气冲冲地说,他们将不会播放音乐。读了故事后,我开始反思我开学到今仍在用的“奖励和惩罚”了。如何不用依赖利诱或惩罚,能够对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施加强有力的影响呢?这本书中倾力提供了实际帮助——150种策略。其中的免做作业圆牌、目标卡、情绪表情图、“我能”罐头、丑小鸭、赞美之词、关心卡等这些策略,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找到切合班级实际的点,就可以加以运用和实施。正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埃斯奎斯朴实无华的话:我想,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这样,对学生的内在动机就有了更好的指导和引领,学生就不会总在奖励和惩罚中迷失了方向,而是会向我们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中发展。
感悟二:培养了动机,教育就成就了一生。
在关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后,应该引导培养学生的成长需要,建立他们自己成长的动机,让他们明白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是自我完善,是自我愉悦,是自我奖赏。凡是把学习或者工作当成自我实现的人,会把学习和工作本身当成一种享受,会对自己形成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书中举了一个匹萨和阅读的例子。比如,用匹萨饼来引诱学生阅读,那么阅读的目的就被转移并弱化了,同时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自我决定感被颠覆。根据阅读情况决定是否提供匹萨饼就是告诉这些年轻的读者,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免费的匹萨饼。它会激励学生为了赚取匹萨饼去阅读。这项计划的长期后果很可能是出现很多“不喜欢阅读的胖孩子”。如果匹萨饼店真正想培养儿童对阅读形成源于内心的喜爱,对调阅读和匹萨饼这两个变量将会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不是用披萨饼作为阅读的奖励,而是用阅读作为吃披萨饼的奖励。这种情况下,有价值的是阅读本身,而不是匹萨饼。
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要用激励、诱导的方法使孩子们学习人类文明成果,锻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达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书中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给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权利;给孩子们充分的胜任,让每一个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的喜悦;认可和接纳每一个孩子,用一双美丽的宽容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努力驱除孩子们心灵上自卑的阴影;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自我负责的性格,鼓励他们尊重每一个生命;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孩子们感受到参与和享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快乐。比如主动关心、调整困难学生的情绪,尤其是特殊学生。有的孩子三年级了,自理能力还明显弱于同龄人,书包、抽屉乱成一团。在家长、多数教师的口中,他听到的总是批评、失望,伙伴们从不和他玩耍。我在耐心观察之后,每天轻声细语地教他整理物品、及时表扬每一次铅笔盒里的变化、在能看清字迹的作业本上批上鲜红的优五星、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习题答案„„孩子感受到自己进步的成功感,愿意付出努力,尽力完成作业、尽力订正,一点一点在改变,在这次期末考试中,从未及格的语文学科竟考了70多分。
生命的成长应该是自然的,尊重每一个生命就是对生命最崇高的呵护。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对生命产生影响。
感悟三:超越了动机,教育就幸福了自己 教育教学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站在生命意义的高度看待教育教学,将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的幸福,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幸福,为学生一生的幸福而教。学生的幸福感来源于家长、学校、教师的关爱,来源于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来源于愿望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来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往往习惯于把教育看作是为学生发展作准备的过程,其实,教育也应该看作是帮助学生获得幸福感的过程。学生上学时间要约占生命的四分之一,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的幸福而教育应该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们应该看到发展是幸福的前提,没有人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教育教学中要力争为学生创造体验幸福的氛围和环境,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营造被尊重的契机,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引导学生体会追求、付出过程的幸福。于是,学生具有了幸福感,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就达成最高指数的幸福了。
我们相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五篇: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这样做,孩子必肯学
读《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有感
身兼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假期,我有意读了美国亲子教育的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这是一本教师和家长所期盼的教子读物。作者法伯和玛兹丽施在长期的亲子沟通研究培训中,积累和发现了大量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书中既有非常先进的理念,又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里面谈到的很多观点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杜绝与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书中写道: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书中列举了许多老师不顾孩子的情绪用命令式的口吻教育孩子的话语,我也从中看到了自己错误的影子。作为老师,虽然我主张民主,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是喜欢摆上师长的架子,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用命令、训斥的口吻告诉他该怎样做,殊不知,在孩子表面上被你压服的同时,背后还在重复着同样的问题。这是很失败的教育。这样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孩子有了情绪不会与我诉说,认为他说了肯定只会又听到一顿批评,久而久之逐渐跟我疏远,很多时候希望我不要插手他的事,更不用说他会主动向我汇报他的学习生活情况了。那么如何纠正这一不正确的行为呢?书中告诉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要才听两句就开始责备,而要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接纳他的情绪,尤其当他有沮丧情绪时,先要去走进他的心灵,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再逐步帮助他找出错误,加以改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有的家长说:我没有水平也没有耐心跟他们讲那些大道理,我只会采用惩罚的手段。对于惩罚,书中也有一段精辟的阐述:惩罚,在处理有害行为时,常常见效很快。尝试过其他方法无效后,惩罚也许是个好的解决办法。不使用惩罚,是放弃了可能有效的处理办法。这些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惩罚所带来的利弊,而且告诉我们惩罚是万不得已的行为,尽量不要使用。作为家长,记得印象中也曾经对孩子有过几次惩罚。小时他无力反抗,用哭来抵抗;大了,则开始表现出对抗情绪,大有你说一句,他要回敬两句之势。所以,每次若遇到这样的事情,最后总会弄得全家人情绪低落。事后回想,觉得这种教育有南辕北辙之嫌,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疏远了彼此的距离,影响了父子间的情感。所以,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真诚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即使孩子不能如你意,有很多的缺点,你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他,引导他,而不是一味地责骂他,使他丧失信心和自尊。
法国作家拉丰丹曾写过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呼啸大作,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徐徐吹动,风和日丽,行人感觉温暖,然后自觉脱掉大衣,结果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我想,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多给他吹吹温暖的南风,吹入他的心扉,启发他的心智;少吹些寒冷的北风,那样只会使他越来越封闭自我,回避一些问题,结果会更糟糕。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凡是那些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家长们都是带着一种欣赏的角度关注着孩子,很少是靠惩罚教育出来的。惩罚只是一种头脑简单的处事方法,没有解决问题的实质,只是一种看似解决了问题的表面现象。心理学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只有从“心”入手,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是一个需要一直探究的问题,是一个需要用智慧去完成的课题。它带给更多人更深层次的思考,指引着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走出迷茫,走向光明。值得大家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