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编辑:深巷幽兰 识别码:16-61580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4 02:41: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山西省平定县冠山联校洗马堰学校刘素芬

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如何创设情境,合理引导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做文章。我所在的工作单位班级容量较小,每个班级平均近20人。但学生来源较广,波动性大,有外省份随父母暂住在我校附近的学生;有外乡镇暂住在我校附近的学生;有随祖父母或外祖母生活在我校附近的学生。这些学生行为习惯不太好,更无法谈得上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这部分学生是我校学生总数的50%,为此针对我校生源现状及我们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现实条件,我校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教师们十多年的实施已成共识并形成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特色。

我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创设情景,回顾旧知——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温故而知新。”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时间不超过五分钟,针对学生学习新课所需要的关键性的旧知识和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复习。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转化的思想,在这个环节也就是提前渗透转化思想,以旧引新,分散难点,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促进知识正向迁移。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3时,我用投影出示准备题:

1、把下列分数化成百分数。2/

5、1/

8、3/

25、3/4。

2、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3/25。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第一题因为学生刚学过,所以很轻松就能解决。第二题是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中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准单位“1”就能正确完成。为了弄清数量关系,在学生解答完后,引导学生互相把解题思路说说,进一步加深理解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题思路。此外,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激趣策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用课件出示,朝阳小学2008年度各中队利用收集废旧物品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2844元。我引导: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要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学生猜测交流,接着师引出课题:同学们各有自己的猜想,真不错。那究竟怎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

解决的问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是实现课时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每节课的“重头戏”,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习新知时,通过类比、归纳、推理实现迁移,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新的知识点,启发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在老师的点拨下去获得新知。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知识严密、逻辑性、系统性、联系性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使学生认识到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上面案例1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在做完准备题后,我说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为百分数应用题,你还会计算吗?学生一下子就会想到尽管由分数应用题改为百分数应用题,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没变,由于有了相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自主解决。最后把复习题和例题题进行比较,实现迁移,总结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如果学生说不完善,教师可引导完善。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减小了坡度,分散了难点。又如在教学几何形体的面积、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操作中领悟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学法。

2.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知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数字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1)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说一说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依据;在概念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看一看、摸一摸。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或者画一画,可以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认识分数的意义。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可以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就可以掌握这两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特征。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3)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你们认为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条件有关?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4)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

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让学生推算一年有多少天前,向学生提出:“要算出今年有多少天,有很多种算法,看看你们能找到多少种?哪一种最简便?下面请各合作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了。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或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动机(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特别重视。(5)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每个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做教师的必须正视这种差异。所以当学生在质疑问难时,有时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2008年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我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小李说:“30枚。”小芬说:“比上届多5枚。”胡梦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我就问:“要知道小芬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胡梦预测多少枚,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2、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业: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

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扣人心弦的课堂总结必能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一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正是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的时候,此时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后,教师引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是成正比例的量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结课,教师在课尾给学生留下悬念,使教材前后连贯,使之成为学生以后学习新内容的起点,激发新的求知欲的启蒙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布置如下手工作业:(1)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2)把你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看能得到哪些展开图。这么多“手工活动”,正好通过课堂总结巧妙地转移到课外,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真可谓合情合理。

以上就是我校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逐渐摸索出的适合我校学生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让学生向喜欢动画节目一样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们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还配有一定的号召语,使学生兴趣高涨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当然,一种教学模式只能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解决一些教学实际问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和技能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数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努力探讨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世纪之交,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名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出发,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必须改变。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对我国当代各具特色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研究,探索它们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效果评价等基本问题,并从中归纳出教学的一般模式。

最早进行教育模式研究的是美国的乔伊斯和威尔,他们把教育模式定义为:“主管模式是一种设计课程、选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然而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邓立教授主编的《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中,教学模式则被认为是“考虑课堂教学的工具,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概念,用以解释师生在课堂上做些什么,他们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运用教学材料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学生所学的内容。”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对教学模式也有着一些各自的解释,但含义大致相同。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属于教学过程范畴、教学结构范畴,教学模式是方法、是策略,是一般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统一。教育改革应致力于新型教学模式的生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改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更新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与时俱进及开拓创新的产物。

二、问题的提出

1、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人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所在,不能轻易抛弃,但必须看到传授式模式的局限性,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模式而神化。如果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授式的缺点,用传授式同样可以上出精彩的课,但教师不是只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而是要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实现教学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2、新型教学模式。即“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主导,先学后教,及时训练”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放到教学的首位,教师在引导自学和发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上下工夫,这种先学后教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制约了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师,这对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切实发挥“师”的作用。有些属于教师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清楚、讲准确、讲精彩。

就教学工作而言,面对新形势,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另外,此项研究对于我们英语教育方向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研究的意义

教师如果单纯依赖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以往的教学经验,必将使自己丧失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无从谈起。新课程表现出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新课标为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所留下的广阔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成效。从这一角度看,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寻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能参照的标准样式,也就是新的教学模式,并尽可能地使其稳定化、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并且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如何贯彻课程的理念,并重点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学校及更多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

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探索适合攀枝花中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3、研究新课程背景中学课堂教学评价。

五、研究的设计方案及实施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把握教学规律,丰富现代教学理论。

(2)立足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主体行为和学习的规律,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教学途径,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更好的实施新课程,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研究的内容:

(1)针对攀枝花中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方法。(2)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3、研究的方法:以攀枝花中学为对象,主要通过实验法(亲身教学和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观察法(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反馈)、比较法(比较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影响)、表列法(将所得数据通过表格列举出来),内容分析法(分析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结果)等。

4、研究的时间:2012年3月是我们教育方向学生的实习时间,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研究的机会。

5、研究的人员:XXX学院外国语学院2008级本科三班英语教育方向全体学生(总共10名)。我负责领导研究策划活动,其他九位负责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制定研究计划。其次,搜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及教学内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最后,采用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兴趣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研究人员在班级中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并适时记录总结。

第三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研究人员将实践所得数据用表列法进行统计,然后将统计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分析的数据,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成果预计

1、对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了解其构建,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

2、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校形成创新型、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3、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学生主题发展指数良好,参与研究人员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

七、研究的经费

制定计划表格、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过程所需的费用合计约500元;研究期间研究人员的生活所需费用合计约5000元;其他相关费用约500元。此次研究所需费用总计为6000元。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下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科左中旗教研室:蒋晓红

高效课堂是对传统课的继承与发展、升华。进年来,我们教研室和全国各地一道积极探索,努力耕耘,有了一定的成果。如:舍伯吐中学的“55311”模式···高效课堂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了课堂的主人;二是教师主导地位更显突出,真正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高效课堂有两根支柱------工具单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工具单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高效课堂小组建设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包括小组构建、小组评价和小组奖励等策略的研究。可以说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了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

1.划分小组

小组划分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本编组原则,组内异质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组间同质有利于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2.学习小组的划分

具体分组方法 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组6—8人(一组人员较多时,还可以组内再分为a、b两小组)。分组结束后,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组内成员形成aa、bb、cc的结构。a类学生我们称做特优生,b类学生称做优秀生,c类学生称做待优生(潜能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实行两条线管理策略:一条是合作探究时实行a对a、b对b、c对c的策略,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另一条是帮扶、解疑时可采取a教b、b教c的策略,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也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的目的。

3.小组内的机构设置

(1)组长:主抓全面工作,含学习,纪律、卫生,人员使用,任务分配等方面的工作。

(2)学科长:就是组内科代表,根据学生各科成绩的不同,设置组内科代表,负责该学科在组内的引领作用,主持问题讨论,帮助同学释疑,作业收交和导读单的检查预习情况,批改工作。

4.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有两种形式:有形文化、无形文化。坐姿、语言、动作-----最能展现一个组的基本素质

什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就是你的言谈举止所表现出来的给人的整体的感觉。基本素质要靠训练,所谓“训练有素”。

坐姿:快、静、齐

要求只要有老师或同学在黑板前发言时,同学们必须一律面朝讲者,如果在侧面黑板前讲解,更要快速调整坐姿,做到快、静、齐,不能打扰正常上课。看不到黑板的学生要快速地调整好位置,可以下位站着或蹲在黑板旁边或着与别的同学同坐一凳,总之整个过程自然有序,同学们不会因为走动的过程造成学习上的分心。语言: 礼貌、准确、简洁

如:我们是xxx组,我们组的疑难问题是xxx 我们是xxx组,我们可以解答x题或我们组对于x问题有一点补充,有请我们组的xxx同学解答展示。我们xxx组讲解完毕。

我们组不同意xxx的观点,我们认为xxx或xxx更好,试问xxx组员xxx 对不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组还没有考虑清楚。

言语中始终要说“我们”而不是“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一个组的凝聚力。动作:快、准、狠

快,是指动作要快;准,是指自己会什么问题判断要准确;狠,是指要在回答质量上下狠功夫。无论是提问还是发言还是展示,都要干净利索,不拖延,不磨蹭。会、有想法就大胆迅速的起立表达,被老师或同学抽到而不会就要礼貌谢绝,不能不吭不哈的拖延时间。

(二)小组文化建设的步骤

(1)定组名、组号、组歌、组牌、组誓词等,在制定时,应围绕学校的主流文化或者理念来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至善、求知、雄鹰、学无止境、永不言败等。

(2)由组长,带领组员依据老师指导,制定详细的组规。从常规的卫生、午休、纪律到课堂的参与、学习状态、作业等都要根据班规制定本组的组规。

5.培训

(1)培训小组长

一是甘于奉献精神(帮助他人等于提高自己)一定要记得:帮助他人其实是在帮自己。你将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友谊、朋友、关爱、宽容。今后工作了,你能给别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你就有什么样的价值,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报酬。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就是服务者,你的爱心越大给予别人的帮助就越多。我们能为组员提供多少帮助,就能得到组员多少支持。一个人的能力越大,威信就越高,就越受别人的尊敬,开展起工作来就越容易,工作就越出色。

二是组织领导能力。做好一个小组长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组长和领导、老师、家长做的是一样的工作:都是“人的工作”。在所有的工作中,“人的工作”是最具挑战性的,这也是管理人才待遇较高的一大原因。我们所有的领导、老师身置其中,我们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不易。但是困难再多多不过我们的办法,困难再难难不过我们的意志,只要我们树立起练就自己的决心、扛起学习这面不倒的旗帜,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做最棒的组长,将来都能做各行各业的精英!

三是学习能力培训

给小组长加“自助餐”(吃偏饭)。小组长为同学们服务,很辛苦,学有余力,必须有所回报。(2)小组成员的培训

一是培养师生树立团队意识 二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 三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习惯 四是培养学生质疑对抗能力 五是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6.学习小组评价

评价是最给力的武器,因此对小组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任课老师对小组的评价,一个是小组长对组内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是发展性评价,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主要是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各个学习流程中的表现,课后主要是评价学生整理导学案的情况。

7.小组奖励策略

有评必有奖,奖罚分明,通过奖惩手段,进一步去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于小组奖励,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如在班级设立“明星小组”“准明星小组”、“待优小组”或“反思小组”,根据班级各项累积评价得分为评价依据。

二、高效课堂工具单的开发暨“一案三单”的开发 “一案三单”创始人是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同志。他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视察北京大学云南实验学校时,看到韩立福博士指导的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处长王利生同志,在通辽市义务教育课改现场会对韩立福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借鉴,值得模仿。

一案---→《学习方案》

三单---→《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学习方案》---作为结构化备课的主体,其内容包括可型、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等;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有程序要素、时间分配、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等。学习方案可以设计为表格式或者简案形式,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科学,教学内容要适量、适度。课堂的行军路线图。

(二)设计“问题导读—评价单”的方法步骤 1.应做的准备工作

(1)备课标、教材备。教材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吃透学情,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教学的切入点,以解决学生思维困难。

(2)备学生。备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知识底子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具体地讲,就是首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了解学生:①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懂了的;②哪些内容是学生不懂但自己学习后可以懂的;③哪些内容是学生读书后还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懂的;④哪些内容是教师必须讲、不讲授学生根本不可能清楚的;⑤哪些内容是教师讲了以后还不懂,需要通过活动、实践才能掌握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出现的矛盾,才能确定教学内容,解决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需要教什么的问题。导读单的制作一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备学生,就可能缺乏导读梯度和知识铺垫,学习目标就难以达成。

(3)攻克课后“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册上的相关试题。2.“问题导读—评价单”的构成(1)确定学习目标(2)重难点(3)学法指导(4)知识链接(5)预习评价(6)我的问题

“问题导读—评价单”的功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还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提供依据。因此,在导读单的结尾,应该设置一个空白栏——“我的问题”,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写进去,便于教师统计。

3.注意事项

(1)要充分运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来完成教学目标,明确该单子落实的是识记、理解、基础应用等方面的低级目标。

(2)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题型、份量、难易要适当,不能盲目地不加选择地搬用、复制不切学生实际的资料。“问题导读—评价单”中的问题设置的层次依次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要以正确方法来使用“问题导读—评价单”。一是在课前三天布置学习任务,课前一天发放“问题导读—评价单”,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层多元评价之后,按单子要求与教师指导,让学生进入课堂自主学习。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做单子的同时,整理自己的问题,写在“问题生成”栏内。

4、检查督促。让生整理好单子。

(三)如何设计与使用《问题解决----评价单》

模块分四部分:教师生成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 挑战性问题(问题训练)(展示六字诀----展思论评演记)

展示环节非常重要:

交流展示是整个课堂的主旋律,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通过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来展示预习的成果,以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目的。教师要有全员学生参与的意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动”,随心所欲的“说”,在课堂的零干扰状态下主动求知,以学促教。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意见。

1、课堂展示类型(1)组内小展示

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进行的展示,展示对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解决最为基础的问题。并由小组长将组内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科长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为班内大展示做好铺垫。

(2)班内大展示

一要有展示,二要有点评。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展示时一般由B层、C层同学展示,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或拓展。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调控。点评时,点评的内容则应该是具有针对性、拓展补充性。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打分。

每节课可任定一组为点评组,其他组为展示组。(点评组和展示组可轮换担任)。

2、展示方式方法

3、展示时关注的事项 在高效课堂中,展示讲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如何进行展示(1)规范流程、注重模式化操作

在临模初期,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展示习惯,规范展示用语,要求学生对课堂展示模式熟记于心,能按预设的程序有序推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初始阶段能迅速进入角色。保证了课堂的快节奏,高效率。

(2)注重细节、引导展示的学生开展互动

如果学生在展示中,只是在说答案,教师引导学生用“讲”来完成展示的内容,尤其是新知,教师还是要强调,有些知识学生讲不到的,教师可以装糊涂去问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的讲解更全面,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引导展示的学生在展示时,点其他小组成员完成问题,提出和其他小组进行挑战对抗。(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讲解时所用的语言,讲解的方法,还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讲述情况,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

(3)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人都有讲解的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次展示时,各组都是成绩好的、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落后生得到了冷落,长期下去,他们的成绩会更差,所以讲解时要让落后生也参与。在教学时老师要给每个组定下规距,讲解的人要轮流进行,每个人都必须参加,课前先分配好讲解的内容,本组学生负责对讲解的人进行指导,尤其是落后生,要教他怎么说,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解的机会,都能够得到锻炼。

4、展示时的要求

1、小组成员都会了才可以展示;

2、组长只允许补充,不允许展示;

3、不同的小组成员展示得分值(或星数)不同,A类最低,C类最高,B类居中;

4、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组要积极思考,勇于挑错,谁挑出错误或提出有价值的疑问,给谁的小组加分(或奖星);

5、别的组提的疑问或错误,由提问题的小组指定展示小组的某位成员回答;

6、其他组展示过的内容,以后就不再重复展示。

(四)《问题训练—评价单》

主要是两部分:问题呈现 多元评价 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着眼于反馈、巩固、检测学习情况,要关注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与提升,问题训练评价单可根据课型与学生实际情况适时发放。问题训练——评价单,就相当于课堂作业,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一个巩固、了解与评价,教师必须认真批阅,最好面批,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教师批阅前可以由学科长或小组长批阅,以督促学生能按时或提前完成单子。

在高效课堂的实施中,过程是艰辛的,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根据本学科特点以及本单元的内容特征去精心地设计导学案。随着学生对高效课堂的接受,随着教师的思想不断地解放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高效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天堂。

第四篇: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已经逐步脱离了师教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的新的教学方式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跟上新课程改革的节奏,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作为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我更是深深感受到新课标带给我们的巨大变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根据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特点应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将抽象、单调、枯燥的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生动的、有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情感和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像语文那样有丰富的语汇、优美的句子和动人的故事及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而数学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中有关数的含义、数的组成、加减运算的意义、常见几何形体的特征等等都是些基本的要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颜色、图像、动作等对他们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低年级学生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有关的要领寓于他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事物之中,赋予它丰富的内容与形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身边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物做起,学生会感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借助于形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并接受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解0-9个数字的认识时,这些干巴巴的数字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给他们加上形象的描述,如“1”像放的小棒,“2”像小鸭子水中游,“3”

象耳朵口朝左,“4”像一面小红旗„„等因画演示,使这些枯燥的意义变成了日常事物就会牢固地印在他们的脑子里。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会也为学生提供了 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画等,这就说明了新课程标准是非常强调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的。

二、运用直观教具,调动参与意识

直观是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形象,从而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能力得到较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好直观教具。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时,我运用了钟表的教具,使学生对钟面有了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便于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区别,能够说出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从而正确区分时针和分针。也为学生能正确说出时间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操作,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思维是从操作开始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能力。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时,可让学生先观察实物,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对边怎样;用小棒动手摆出长方形,再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区别不同,最后让学生从教师准备好的布袋中摸一摸,看谁摸出的长方形最多。这样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又调动了学习兴趣。再如:教学“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的3朵,要求红花有几朵,把两部分合起来。”这样动作和语言配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四、创造情境,引发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情境,引发兴趣。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开始:“我班有3位同学学习很认真,老师准备奖给他们一些铅笔,第一位奖2支,第二位奖4支,第三位奖6支,一共奖多少支?”(2+4+6=12)他们学习都很认真,这样奖励公平吗?为什么?(应一样多)怎样才公平?每人4支共多少支?(4+4+4=12)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算式加数相同,有3个4相加),如果全班50名同学每人4支,是多少个4相加呢?列出加法算式4+4+4+„„要写多少个(50);你感觉怎样?(很麻烦),我们今天就用一种简便方法来计算--乘法。就把学生的兴趣期待融化为激情,为主动探求新知集聚了动力。

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不应刻意地去追求形式,这样反而会影响效果。例如,我听过一节“除法两种分法”的课,主讲老师肯定下了不少功夫,整节课都很新鲜有趣,并利用于微机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屏幕上显示可爱的小兔时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分兔过程中屏幕上小兔一闪跳进笼子,老师问:“小兔是怎样放进笼子里去的?”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回答:“小兔是一只一只跳时笼子里去的。”这时如果她顺着学生的思路讲下去,我想学生很快明白了,而她却生套教材,一再加重语气纠正说:“小兔是一只一只地放进笼子里去的。”这就使学生的思维不是放在分兔的方法上,而是转到小兔的方式上了,这对她所讲的内容就有一定的影响,原本想利用生动的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却因硬套书本知识和刻意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实际上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所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选择得当,教学方法运用合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下更容易的获取知识,同时能启迪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和提高,增强整体素质,促进个性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体

现新课程改革的任务方向和最终的目标。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应该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创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已逐渐脱离师教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的模式转化。作为一年级的教师我更是深深感觉到新课改带给我们的巨大变革。我认为创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情感和参与意识。

二、运用直观教具,调动参与意识。

三、加强实践操作,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四、创造情境,引发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意识。

所以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我们应该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创建适应新课程发展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创设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甘永旭

灰锅口中心小学

第五篇: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不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人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人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 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有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任地鼓励学生:“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福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期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向”的问题,只是给子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新”.“奇”“甚至“怪”的思路。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 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挖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我们老师就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