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效彰显于细微处
成效彰显于细微处
—班主任工作日常细化管理效应
王万里新集中学57660006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工作的骨干和有力助手。班主任工作所面对的是朝气蓬勃、有思想、有感情、自我表现欲强活生生的学生群体。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既要对班级、对进行宏观的群体管理,又要重视平时工作中细节管理,往往细节管理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主要是笔者平时工作中一些心得:
细节一:记住学生的名字
曾有人问一位心理学家:“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为什么心理学家如此回答呢?因为这样会使对方感到亲切、融洽,拉近距离。我们学校每年都要对新初一学生进行“衔接教育”即对即将进入中学读书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军训、常规教育、复习、学业水平检测等等。其中本人在参加对六年级学生的“衔接教育”。注意把学生的名字和其本人一一对应。于是在初一新生来班级报到时,当我看到学生即报出他的名字,学生非常惊讶又开心,于是就对我说:“老师,你怎样知道我的名字呀?”我说:“在军训、检测时老师就注意到你了。”这个学生会意的笑时显然很是满足、开心,她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就近了。同时也就抛弃了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感觉自己刚进中学校门就受到老师的尊重了。
人在生命中需要一种仪式感,只有真正被人在乎,才会在乎别人。记住学生的名字,也就是让学生享受到一份尊重。这其实是把班主任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工作之一。这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这一新的理念。学生的名字,只属于他个人,他渴望被人记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泰德。莱戈教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专门研究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他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小事不小,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建立,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同时,记住学生的名字,能使学生产生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从而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关爱和尊重,产生极佳的心理效果,进而去追求成为老师所导向的人。
所以说,教师应第一时间记住学生的名字。这种细节需要制度化、民主化、经常化,要做到这些必须要细化。
细节二:学生操行评语要亲自手书
学生操行主要指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工作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每一学期都要对学生在这一学期内的思想品德、学习、纪律、劳动态度等方面作总的评价。这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工作。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给班主任完成操行评语带来方便,有的老师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现成的操行评语按学生的编号、打印、粘贴在学生《成长的足迹》上。作为班主任对学生一学期各方面表现的评定。班主任在网上搜索参考,无可厚非,照抄照拼就不该了。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代自己来抄写学生的操行评语,这样做有失操行评语的功能了。笔者在此讲一个关于成绩册的事情:一次,笔者去家访一个学生,学生的父亲见到笔者还较为高兴地说,这次我家孩子考得还不错!我心理咯噔一下,这位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很差,成绩也不理想,怎么考的不错呢?难道„..我连忙说,请你把他的成绩册拿给我看一下。成绩册一打开发现,我亲手写的成绩、操行评语被撕掉了。转而代之的是学生笔迹。看了后,我立刻告诉其父亲真相。笔者根据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认为学生操行评语必须要由班主任来誊写。
首先,班主任通过日常细心观察、积累材料,写出客观公正、又能反映学生个性的操行评语。同时自己亲自动手誊写在报告单上,学生看到老师熟悉的笔迹,育看到老师前当的评语一样感到亲切,有利于接受老师的希望、鼓励和帮助。
其次,有利于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一块阵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思想行为的形式和发展至关重要。有的家庭对孩子严格要求,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甚得法,又与学校联系不够,又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品德情况,只能从孩子的口中得到,这样的情况的真实性有时的不到保证。就像笔者前面提到的案例一样,家长往往被蒙在鼓里还开心!因此家长就重视每学期学校班主任给自己孩子的操行评语。家长看到班主任老师亲笔写的评语和看到学生帮助老师抄写的评语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老师亲笔誊写的评语有一定的真实性、全面性、指导性。家长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自己子女的情况,对照子女在家的表现,从而有的放矢、能更好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由此可见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应该有班主任亲自誊写。
细节三:关注“后排”学生
所谓“后排”学生是长期坐在后排而很少甚至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长期缺少老师的关注,缺少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平时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都有一种惯性思维,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肯定不是好学生。坐在后排的学生心
理也会产生“自己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的阴影,因此,他们会显得“寂寞”,学习不主动,没有热情。不可否认,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后排现象”。为了不忘“后排”学生,笔者注意平时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点滴:
1、老师要多关注,多提问后排学生,以激励他们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课堂,勇于展示自我。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存需要。”平时课堂上老师要多给后排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应及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其体验到老师的关爱、体验到一种收获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2、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的给后排学生更多的师爱。讲授教学内容时,把目光撒向后排较差的学生,用教师独特的目光把后排学生注意力迂回到课堂轨道上来;自习课巡回答疑时应主动走向后排以给他鼓励;下课时多融入后排学生中做他们的倾听者,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拉近他们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等等。
3、经常调动学生的座位,改善空间对学生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室的座位,无论如何都会产生“后排”。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们班主任老师平时都会左右调整来改变学生的视角,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笔者平时不仅左右调整,而且采用前后间的调整即两周一次调整,最后一排调到第一排,原第一排调到第二排,以此类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就会坐到前排,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从而唤醒了后排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不忘记“后排”学生也体现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宗旨。欣赏、善待每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多关注“后排”学生,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感”和学习热情,也是平时教育教学中的点滴。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工作,是人类社会最为复杂的工作之一。班级管理需要制度化、民主化、经常化。笔者认为更需要细致化,即要注意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细微处。这些点滴都是教育学生最为直接最为有效地素材。班主任工作中点滴很多,除了笔者上述的,还有一些细节:如注意找学生谈心的语言、场所;主动弯腰捡起地面上的纸屑;课堂提问的手势;老师进课堂时要微笑等等。俗话说:班主任是天下最小的主任。这正说明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重细化,做一些“天下”最细微的事。
第二篇:于细微处做文章
于细微处做文章
——“用细节体现人物性格”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做“生活的有心人”。
情感目标:感悟亲情、友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认知细节
(多媒体出示三毛头像)
观察、思考:
1.他是谁?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五官来识别人。然而图片中的人物, 眼睛鼻子都没有,凭着三根头发这个特征,我们却能很快判断出是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这种艺术手段如果运用在写作中也很精彩,我们称之细节描写。
(多媒体出示文字)
齐读:细节描写是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的细微而又具体的描绘,体现人物个性,展现人物情思的艺术手段。
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抓细节、写人物。
二、例文导学,理解细节
1、写人的片段: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讨论、思考:作者安排夏天睡觉这样一个细节,意图何在?
明确:表现作者对“阿长”的厌恶,一个 “挤”字表明与前文“她生得黄胖而矮”相照应,此段文字又与课文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相吻合。
教师讲解: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作者由最初对她的种种行为“憎恶”、“讨厌”,因为阿长为自己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最后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怀念。一个细节让人物鲜活起来,过目不忘。
2、回顾经典,揣摩细节之妙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请学生齐读课文片段,点明出处,并说出该语段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刻画的,有何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
语段出自《背影》。这是第一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先通过衣着的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再通过动作的描写(蹒跚、探、穿、攀、缩、微倾),显示出父亲的行动不便,描绘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
小结:运用细节描写写人,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细节要准确可信,经得起推敲,要注意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切忌繁琐的自然主义的描写,此外,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服从人物刻画的需要。为了强调某一细节的重要作用,可对此进行反复多次的描写,例如《背影》中,父亲的四次背影,我的四次流泪。正是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文中的父亲才会栩栩如生。那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要注意些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A选用典型细节。
B细致观察事物。
C精心锤炼词语。
D巧妙运用修辞。
细节描写着眼于细小,却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是优秀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人说,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能超过一大篇笼统的叙述。这话是有道理的。生活总是由一个个平凡小事组成的,人们的性格大都体现细微末节之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细节,写活细节。
1、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有个同学写身为渔民的父亲出海打鱼回来,急切地“蘸着海水磨刀”,准备为我煮鱼汤喝。作者的本意是表现父亲的深挚,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海水是咸的,刀上溅了它就会生锈,结果让父爱也被大打折扣,甚至被人怀疑其真实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决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2、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比如《约定》一文写儿女们将已不能开口讲话、行动非常困难的两个老人搀扶着见面,作者没有写老人们互致问侯,没有写老人们热情拥抱,没有写老人们促膝细谈,因为这些细节常见于行动自如的人们,而不属于风烛残年的老者。文章写道:“儿女们在不断地、详细地讲述各自父亲的病情近况。可两位老人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见面到分手,就这么一直
握着,久久地没有分开。”“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个极具个性化的细节,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行动不便、说话困难的老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和感慨。
3、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以《背影》中“月台买橘”这个细节为例,作者不只是用“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了橘子”一句话一笔带过,而是详细展示了他“探”、“穿”、“攀”、“缩”、“倾”的全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行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常见写作失误探因:
①细节不真实,编造痕迹明显。
②所选细节平谈,缺乏典型意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③细节选择不当,不能表现甚至有损人物形象。
④细节虽好,但描写不力,这是阅读太少、缺乏对范例的积累与借鉴出现的失误。
细节描写运用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生动、形象,让文章富有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安排好细节描写呢?请记住:优秀作品常熟读,留心生活细观察,用心揣摩思妙用,勤奋练笔方学成。我这里有一些细节描写,大家看看写得怎么样?
(多媒体出示)
分析下列细节描写是否成功:
A我班有一位同学,他大约十五岁,身材中等。红润的脸上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脸的正中有一个鼻子。他的头发不长不短,黑黑的。一张开嘴巴,就是两排整齐洁白的牙齿……
B她高高地举起教鞭,却轻轻地落在石板上。我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目光发现她爱我们。(魏巍《我的老师》)
C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杨绛《老王》)D“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杨绛《老王》)
四、实战演练,描述细节:
修改短文,让它内容充实,人物形象生动。
在所学的课程中,语文是我的最爱。因此我成为了语文课代表,与语文老师的交流就多了些。这学期崔老师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虽然至今我们只相处了短短一个月,但我却发现了崔老师这个人是“五颜六色”的,在这儿我就举其中的一种——笑。
第一次见崔老师是在开学的前一天。班主任刘老师带我去语文办公室找崔老师。一路上,我就嘀咕:崔老师厉不厉害?爱不爱测验?长得什么样?未等我嘀咕完,就听刘老师说:“崔老师来了。”只见走廊上一个老师提着两个暖瓶向这边
走来,她身穿一件淡黄色短袖上衣,一条黑裙子,脸上笑眯眯的,很和蔼。我突然有种放心的感觉:崔老师不凶,挺亲切。
后来,每见到崔老师,都看见她的笑。有浅浅的,有会意的……每次去语文教研组,崔老师几乎都在笑。我觉得崔老师似乎是个挺开朗的人。
今后的日子还有很多,我想我会继续观察,相信我毕业时,我会写一部小说,小说名就是《百变崔老师》。
五、拓展阅读评改细节
导引: 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举止,以及景物片断等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节能丰富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本性和盘托出。我们通常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真情”,其实就是细节描写。提高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串联故事情节、渲染环境和营造结构。
(一)修改稿
在所学的课程中,语文是我的最爱。也正是凭着浓厚的兴趣,我成为了语文课代表,所以与语文老师崔老师的交流就更多更广些。虽然至今我们只相处了短短一个月,但我却发现崔老师是“五颜六色”的,她有百千种表情、百千种动作、百千种语调、百千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笑。
第一次见她是在开学的前一天。我正在班里打扫卫生,班主任刘老师突然说:“走!我带你见见语文老师去!”我跟在后面,嘴里便开始嘀咕:“语文老师厉害不厉害?爱不爱测验?长得什么样?……”我还未嘀咕完,就听刘老师说:“崔老师来了。”这时,我看见走廊上一个老师提着两个暖瓶向这边走来,近了,我看见她穿着淡黄色中式短袖衬衫,黑色长裙,但这些都不如她脸上的笑容美好。又近了,我看清她的笑,嘴角微微一翘,虽然戴着一副眼镜,却挡不住眯眯一笑时眼睛透出的和蔼。当老师走到我面前时,我再次肯定了她的微笑——是一种自然亲切的笑。我突然有种很放心的感觉:她不凶。
每堂语文课,我都会见到崔老师的笑;每次去语文教研组,她几乎都在笑。有浅浅的笑,有会意的笑,也有忍俊不禁的笑,更多的是那无拘束的笑——她的头稍稍向后仰,那长长的头发也随之飘动,眼睛会眯得更厉害,眼角周围悄悄出现了皱纹,但我觉得这样似乎更具亲切感。笑时,老师会附和着说点什么,也有时会不经意地用手捂一下嘴。这时,我觉得老师是个挺开朗的人。
今后的日子还有很多,我会继续“偷偷”地观察,相信我毕业时,我会写一部小说,小说的名字就叫《百变崔老师》。
点评:原稿截取生活中老师最具特点的一个侧面进行刻画,角度是新颖的,但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却不够鲜明,性格特点不够突出,缺少感染力,这源于对人物的描写过于粗糙,未能抓住其特征“笑”进行细致地刻画。而修改稿在原稿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老师的动作、神态方面的大量细致描绘,如:“戴着一副眼镜,却挡不住眯眯一笑时眼睛透出的和蔼”、“头稍稍向后仰„„眼角周围悄悄出现了皱纹”等。突出了人物“性格开朗”这一个性,使人物在读者面前鲜活起来。
五、作业,积累精彩细节总结布置作业:阅读有关作品,积累精彩片段。认真观察生活,记入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第三篇:于细微处做文章
于细微处做文章
——感受人物细节描写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节描写的定义、特点和要求。
2、能够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能通过练笔进一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
能够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要求,并能通过练笔进一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大家十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读了不下千篇文章,可能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我们忘却,但我相信一定有一些文章中的很不起眼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比如说,谈到“孔乙己”,说到“葛朗台”你们就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回答)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作者所描绘人物身上细致入微的但具有鲜明特点的东西。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要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还得先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在你们看来,什么是细节描写呢?请同学讨论然后一人回答
二、认知细节描写
明确: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怎样描写细节?
唐老师右手把芝麻烧饼送进嘴巴,左手接着。吃完烧饼,把左手上的芝麻也吃掉了。
唐老师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推起自行车上班去了。
总结:观察和体验是细节描写的金钥匙 归纳方法和要点:
1、认真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及细微的事件、景物等如果不去观察是写不好的,只是观察,如果没有体验,也是写不好细节描写的。据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了写好开松打虎的一些细节,曾多次向猎人请教、还背着干粮,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深山,偷看老虎捕食动物时扑、掀、翦、跳的情形。他还和猎人一起去打猎,借此观察猎人打虎的动作。这样,他终于把打虎的经过描绘得十分逼真、传神。(真实性、瞬时性)
2、紧扣中心。细节描写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越长越好。相反,过繁过多的细节会冲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写。(目的性、典型性)
3、力求细腻。只有描绘得细致具体,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读者才会受到感染。真正做到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细腻性、个性化)
三、运用,描述细节
1我想,细节描写的作用和魅力应该是不容质疑的,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表达: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描述班里的某位同学肖像、动作等,注意运用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特征。并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发言后,由其他同学猜测主人公。猜出就让这同学回答他抓住了人物的哪个特点进行描写,没有才出的就请同组同学在念一篇
2.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看到了,很多同学能够把握住人物的细节特点,可就是写的不生动,不具体;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呢?打造细节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句子进行扩展和充实。在原有句子的基础上补充一些附加成分,或利用修辞等把原本平淡的句子扩展得更加充实。
我们来同学们的作文本中随便找出一个普通的句子,试试看能否对它进行扩展有,使之更具感染力。
“可我能感觉妈妈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到了我的床前。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的床边,眼睛愣愣地看着我。”
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 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在不同的情境下,人在语言行动上的表现也会不同。写作时只要抓住这些不同,就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紧张内心世界。如:
„„眼睛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找她自己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运用修辞,画其神韵:巧妙的运用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
类比联想,添其内涵:通过生发联想,找到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增加文章内涵,使得描写对象具体各感
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启蒙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见过,韩迈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注意:扩展和充实是细节描写的灵丹妙药
四、课堂小结: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正如那一滴水映出了太阳的光辉,那一片枯叶见证了肃杀的清秋一样,细节描写构筑了文学画廊中许多鲜活的人物:那临死还怕被人笑话而力求画一个好圆圈的阿Q;那为金钱纵身一扑而断送老命的葛朗台;那因打了女婿而巴掌不能弯过来的胡屠户„„,让我们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最后,送给大家四句话,与同学们共勉:提高写作靠勤学,选准典型写真切;关键时刻讲细节,画龙点睛才叫绝。
四、作业
刚刚我们把同学做了我们的描写对象。除了同学,还有一些人,他们和我们朝夕相处,为我们默默地付出,甚至不求回报,那就是我们的亲人、父母。你仔细观察过他们吗?
请以《天下父母亲》为题目,据自己由此所生发的感想写一表现“爱”的片段。
1、主题明确。
2、写好一个细节。
3、字数200左右。
飞鸟掠过天际,总会留下些许痕迹;鱼儿跃出水面,总会带起圈圈涟漪;烟花升 上夜空,总会留下夺目的光芒;叶子飘转落地,总会有动人的舞姿;花儿张开花 瓣,就在空气中留下清香。。。”生活中,原本就有许多看似平凡,其实 精彩,很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的东西。
譬如那泛黄的老照片。很喜欢在幽黄的灯光下,泡上一盏香茗,在那淡淡的茶香 中,轻轻翻开厚厚的相册,任自己的思绪飘落到已往某个时空。看着照片里幼小 的自己,吮取年小手指,全神贯注地盯着桌上的糖果时,我不禁笑了。相片总是 定格在一瞬间的,相片里的故事或许早已久远,相片里的人或许天各一方,但 是,只要翻着相册,当时的欢乐就会重新来到记忆中,温暖着自己。
又如那记录了成长之路的日记本。那是一方小天地,打开它,就能见到自己过往 的回忆。那里,有友人关切的话语,有父母深沉的爱,有师长不诲的教导,有失 败时的泪水,有成功时的欢欣,有童年的天真。。。翻翻那薄薄的纸张,看看那逐变的字迹,重组那一个个片段,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精彩,有如一 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动人心弦的幽香,又如山间的小溪,给人无限的清凉。还有那一幅又一幅的生活画面,总能给人深深的感触。春天草地上牙牙学语的小 孩,摇摇晃晃学着走路的孩童,母亲满含希望的眼神;黄昏里,白头的夫妇坐在 落日里,回想着过往的岁月,相濡以沫的一生,我忽然想起了一首歌,“等到风 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溪水长流,”一种感动如水般涌来;夏天里,看着一 大群朋友在街上孩子般的舔起了冰糖葫芦,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童年。。。英国诗人布莱尔有名诗“一滴水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握住手中的沙,一 刹那便是永恒。”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藏的东西,就如一粒粒微小的沙,仔细地 去收藏,总有惊奇的发现。
掬泉月在手,随花香满衣。请用心品味你所珍藏的一切!用心品味
飞鸟掠过天际,总会留下些许痕迹;鱼儿跃出水面,总会带起圈圈涟漪;烟花升 上夜空,总会留下夺目的光芒;叶子飘转落地,总会有动人的舞姿;花儿张开花 瓣,就在空气中留下清香。。。”生活中,原本就有许多看似平凡,其实 精彩,很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的东西。
譬如那泛黄的老照片。很喜欢在幽黄的灯光下,泡上一盏香茗,在那淡淡的茶香 中,轻轻翻开厚厚的相册,任自己的思绪飘落到已往某个时空。看着照片里幼小 的自己,吮取年小手指,全神贯注地盯着桌上的糖果时,我不禁笑了。相片总是 定格在一瞬间的,相片里的故事或许早已久远,相片里的人或许天各一方,但 是,只要翻着相册,当时的欢乐就会重新来到记忆中,温暖着自己。
又如那记录了成长之路的日记本。那是一方小天地,打开它,就能见到自己过往 的回忆。那里,有友人关切的话语,有父母深沉的爱,有师长不诲的教导,有失 败时的泪水,有成功时的欢欣,有童年的天真。。。翻翻那薄薄的纸张,看看那逐变的字迹,重组那一个个片段,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此精彩,有如一 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动人心弦的幽香,又如山间的小溪,给人无限的清凉。还有那一幅又一幅的生活画面,总能给人深深的感触。春天草地上牙牙学语的小 孩,摇摇晃晃学着走路的孩童,母亲满含希望的眼神;黄昏里,白头的夫妇坐在 落日里,回想着过往的岁月,相濡以沫的一生,我忽然想起了一首歌,“等到风 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溪水长流,”一种感动如水般涌来;夏天里,看着一 大群朋友在街上孩子般的舔起了冰糖葫芦,仿佛又回到了我的童年。。。英国诗人布莱尔有名诗“一滴水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握住手中的沙,一 刹那便是永恒。”生活中有许多值得珍藏的东西,就如一粒粒微小的沙,仔细地 去收藏,总有惊奇的发现。
掬泉月在手,随花香满衣。请用心品味你所珍藏的一切!
第四篇:于细微处见精神(定稿)
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
——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史地组阮亚芬
“细节”一词,《辞海》的解释是:“琐细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行为”。然而,历史是由无数个精彩而繁复的细节构成的,看似细小琐碎、“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具有形象、生动、易接受,难遗忘的效用。若抽去了细节,历史就只剩下苍白的框架、乏味的概念和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吸引力。使历史课堂了无生气,索然无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通过微观层面的切入和描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才能成为情感体验、思想感悟、自我跨越、智慧提升的愉悦过程。
一、巧用细节:如临其境,体验真实
细节可以营造生动逼真的氛围,创设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变过去为当下,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从中感知成败兴衰的历史进程,体验酸甜苦辣的历史情愫,抒发怀古惜今的历史情怀,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心智潜能,形成一种自主参与、深度思考的积极心理状态,从而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在讲述五四运动这块内容时,在教材所提供的“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爱国”、“民主、科学”等等一系列抽象形容词面前,学生难以形成对这段历史清晰具体的感知,无法真切地感受这场学生运动的精神所在。于是笔者有针对性地补充以下细节:当时上海三友实业社工人在“国耻日”罢工一天,他们高呼:“你忘了五月九日的耻辱吗?”,工人们异口同声回答:“不敢忘!”,6月5日以后,上海很多行业的工人陆续罢工,商人也相继罢市,大小商店门上贴着各种各样的标语,表示对运动的声援和支持,一家理发店门前贴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的告示。当南京路上有一家服装店无动于衷,仍然开门营业时,立即有人贴上以下字句加以讽刺:“你们雪耻雄心,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孤独开门。”店主见状,连忙关闭店门。卖国贼陆宗舆的家乡浙江海宁召开群众大会,以家乡出此败类为奇耻大辱,一致决议通电全国开除其乡籍,由此,陆宗舆也就成了“没有籍贯”之人。
在上述细节的描述下,五四的场景犹如一幕幕画卷徐徐展开,学生们放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五四运动波澜壮阔的真实场景,感受到了如火如荼的群众激情,心绪随着运动的发展而跌宕起伏,切实领会了五四精神。
二、善用细节:见微知著,升华情感
历史的魅力在于,它能激发人们向上的动力,培育一种高尚的情感。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善恶并存,美丑交错,既升腾着可歌可泣、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涌动着人神共愤、遗臭万年的汩汩浊流。正反两方面的人文主义素材,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警示作用。诚如李大钊所说:“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1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的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大任都放在自己肩头。”
如讲述抗日战争胜利这块内容时,笔者补充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这段资料,《终战诏书》中说:“„„始初,图谋帝国臣民之安宁,偕万邦共荣共乐乃皇祖皇宗之遗范,此乃朕之拳拳所之者„„敌新近使用残虐之炸弹频频杀伤无辜,惨害所及之甚实不可测。若继续交战,终将招致我民族之灭亡,进而更会破坏人类之文明。果如斯,朕将何以持保朕之亿兆赤子,何以谢慰皇祖皇宗之神灵。此乃朕着帝国政府接受共同宣言之缘故„„”。阅读后不难发现,这份投降书仍在刻意为军国主义者辩护,之所以“接受共同宣言”,是因为“敌人”使用了“残虐之炸弹”,为了阻止更多的“无辜”被“杀伤”,也为避免“我民族之灭亡”和“人类文明”的“破坏”,天皇作出了“圣断”,因此,裕仁是“日本国之救世主”,“人类文明之守卫者”,从而把天皇扮演成“民族”与“人类”的救世主。因此,这份所谓的投降诏书却通篇没有“投降”二字,也找不出“战败”一词,更没有道歉的任何表示,仅仅在标题中用中性词“终战”喻示战争结束,以致战后每年8月15日,在供奉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和埋葬他们骨灰的日本爱知县的三根山“殉国七士墓”,都会有成群结队的日本老兵穿着二战军服,举着军旗,挎着军刀,吹着军号去祭拜,还以当年的侵略战争无比自豪,甚至对下一场战争依然充满着希望和憧憬。由此可见,《终战诏书》是以免除天皇战争责任的形式在歪曲历史,是战后日本一系列右翼言论的根源。
上述细节的补充,激起了学生的内心波澜,拨动了学生的思想琴弦,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了学生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情怀。
三、妙用细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由于认知和现实的反差太大,时空距离过远,教材中一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语言难以理解和消化,形成了教学难点。为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细节资源,化繁为简,化远为近,由点及面,通过细节的展示,使学生激发想像力,增强洞察力,提升领悟力,从而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跨越。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笔者展开了以下细节:武昌起义后,革命风声传至江苏,时任清廷江苏巡抚的程德全见大势已去,主动“顺应”时局,将巡抚衙门屋顶的瓦片挑落几片,同时把衙门的牌子换了一块,以示“革命”,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江苏都督,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又如,当时的革命党人一度错误地认为,湖北军政府的首脑应由社会有“资望”的人士来担任,遂用枪逼迫在武昌起义的当天晚上还亲手杀掉两个革命士兵的原清军协统(旅长)黎元洪做领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通过上述细节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其对封建旧官僚的妥协退让,让革命队伍中混进了立宪派、旧官僚和投机分子,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空洞的说教化为直观的场景展示,抽象的概念变作具体可感的生动情节,使学生在浅显的描述中渐入佳境,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原本生涩抽象的难点问题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借用细节:触类旁通,涵育智慧
赵亚夫教授说:“历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历史课堂便是要把这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感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课堂超时空地演绎着,从而获得人类把握未来的智慧与灵感。”历史的魅力在于鉴古明今、提升智慧,让学生通过对特定历史瞬间细节的深度解读,开阔视野,认清国情,在历史知识的挖掘中去感知生活,洞悉社会。
如在讲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块内容时,针对多数学生只知道安徽凤阳小岗村走在改革的前头,而无法真正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改革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相关的深层政治智慧,笔者补充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分田到户“生死状”的资料: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2月的一天,在一个普通社员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后来震惊全国的事: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秘密签订了一份“文书”,具体内容为:“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可以说,是那18位在一份押上身家性命的“生死文书”上按上自己殷红的手印、订立生死契约的农民,扛起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面大旗,书写了改革进程中颇为浓重的一笔。
上述细节的展示,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国改革的艰巨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体会,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提升了学生对历史本质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了锻炼。
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细节的运用又有着自身独特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要用好、用活细节,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还需特别注意细节运用的方法和技巧。首先,细节的使用要注重选择性,历史细节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这就要根据教学重点,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选取最富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细节来加以运用。其次,细节的选用要体现科学性。史学以真实为基准,细节要有魅力,但也应真实完整、具体可靠,切忌凭空想象、任意编造,以免南辕北辙、贻误教学。第三,细节的运用要突出目的性,作为细节的史实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真开,为之服务,并努力用于关键之处,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在细节珠玑的点缀下愈发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第五篇:于细微处转化差生
于细微处转化差生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差生的转化。怎样才能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陶行知先生曾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差生,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社会对人才的片面认识,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颇倾向,严重干扰了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看法。事实上,任何时候,每个学生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智力上,有的孩子先觉早悟,有的却是顽钝后醒。才能表现方面,有的孩子学习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较弱,但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强。因此,只有我们做老师的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差生,才是保证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
我是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真情融冰
对学生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差生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的努力往往都是收效甚微。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差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用挚诚的情感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收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2、优先提问
课堂提问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让优生“包场”,差生冷落一旁的现象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差生听课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身在课堂,心在窗外。我认为教学过程中优先提问差生是使之得到转化的一个很好的途径。由于他们的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层次性,让差生也跟着老师的提问积极思维,做到差生思考能回答的问题决不让优生代劳。充分给予差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每天在每节课上都能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这样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逐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优先批改
作用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优生的作业书写规范,正确率高,批起来心情舒畅,差生的作业往往被老师放到最后草草写个“阅”字了事。这样一来就导致老师不认真批阅、差生干脆不做作业的恶性循环,这极不利于差生的转化。我认为,差生的作业应该受到特殊的优待才对。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差生的作业实行专业设计。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设计一些简单的、可模仿的作业(随着能力的提高逐步加大难度)。其次是他们的作业尽量当堂批改,随到随改,优先批改。最后是作业的评价,在作业的评价中,只打“”,不打“”,错误的地方怎么办呢?只画一条横线,提醒学生横线上有错误,必须改正。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会做了,就将错误的擦掉,填上正确的。老师看到改对后,在横线的末尾填上一个较长的“”,一个不太规范的“”,如果修改后仍是错的,红线不动,直至改对为止。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又养成了有错就
改的好习惯,也便于老师监督学生对错题的修改。经过这样反复的时间过程,一个个错题被改正过来了,成绩一步一步提高了,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4、暗示提醒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认同,尤其那些正在转化过程中的差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杜绝在大庭广众面前指名道姓的批评学生,甚至恶语伤人,否者对于差生的转化只能适得其反。那么差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怎样的方式方法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安排一些环境和场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醒和暗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5、及时表扬
差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及时肯定,衷心祝贺。差生和其他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取得了同样的进步,教师应优先表扬差生,借此机会增加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差生的要求要逐步提出。开始要求很低,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体验成功的情绪,从而使他们更加信心十足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利用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步形成变后进为先进的内驱力。
总之,差生的转化,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差生,把差生的转化工作恒久地做到细处,就能为全国落实素质教育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班风学风的好坏对一个班集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班主任在接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就要思考怎样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并运筹和设计如何起步,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下去。假如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待班级内某些不正的风气得以形成,再去纠正它、改变它,再去重塑新的风气,就会相当困难或事倍功半。因此,抓班风学风建设宜早不宜迟。那么,怎样才能把班集体统一成一个班风优良,团结进步,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呢?班级管理不应该长期靠“管卡压”,而应该是依靠一种风气来管理人,从而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风气的影响,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1、用目标激励学生。目标是班级体和谐发展的动力,有了目标学生就有了行动的指南。因此,每次考试我都要让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使其朝着既定目标努力,让他们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这个目标有的是我给他们定的,也有的是他们自己定的,目标的确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只要稍加努力便可达到,哪怕进步一点点都行。考完后,我会要求他们写考后分析,哪些科目没达标,原因在哪里?每位同学的分析我会一一批阅,并有针对性地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语。这不仅给同学树立了信心,还增进了师生情谊。
2、给学生灌输竞争意识。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
到或代替的动力。班主任应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必须强调,这是“互助”、“友好”的竞争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每次大考之后,针对班上的尖子学生,我都会把平行班前十名的详细成绩给他们看,提醒他们这就是你们的竞争对手,你们在班上可能对手很少,但并不意味着在班外就没有,事实上对手还很多。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努力,需要信心和勇气,需要毅力和拼搏。本学期我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自己负责,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多总结,多请教。争取工作得更加出色,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