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保证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依据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更新课程理念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教学民主(学生主体)理念、多元评价理念、教即“导”的理念(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督促者)、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教育)理念、开放的教学理念、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共进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是同学的伙伴,“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新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更新教材观念
教师要更新教材观念,突破传统的“历史教材即历史知识仓库”的陈旧观念。“教材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事实,它是位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中介媒介”。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学中教师授课的素材,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引导学生明确教科书只是一种工具或资料,而非学习目标和最终归属。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教教材,而是要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三、树立新课堂观
1.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三维的历史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生命课堂”。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2.教材“开放”。寻求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历史教材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教学功能。
3.教材运作中的师生角色。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是开放的。教师可以突破历史教材限制,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教材、开发教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是历史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学生是学习历史教材活动的主人。
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在实际的教学中,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转变中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坚持开放性原则,注重学生团结协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设合作环境,使学生参与互动,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创造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形
成集体观念,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交往与情感的发展。
2.增强趣味性原则,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体现课堂教学的能动性,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主演转为导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核心位置上。
4.以“授之以渔”为关键,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仅仅做到“授人以渔”还不够,还要授之以渔场,也就是说要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是积极,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令人惊喜的发展。
历史课的学法指导,应遵循科学、实用、有序的原则;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训练。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自学、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并多与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相联系,做到持之以恒,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5.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6.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国家的命运,要以时政背景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知识,要史论结合,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媒体的运用要有,引导学生联想想像也要有。
教师要上好历史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狠下功夫,尤其要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什么都直观了,语言文字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学生就无法由美妙的文字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更无法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所以,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追求质量而
不是数量,应该追求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应该追求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不是形式的变换。
2.鼓励赞扬要有,评价导向也要有。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的改进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观点,我们应该给予赞扬与鼓励,也要有明确态度,让学生明辨是非,做细致入微的引导,深刻到位的点拨,甚至一针见血的指正和批评。
3.小组活动要有,读书的时间也要有。
小组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但是作为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更需要用静静的阅读来深入课文,获得较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4.学生讨论要有,老师指导也要有。
讨论是多向信息的交流活动,在提倡开放性教学的今天,讨论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但学生讨论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拿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意义的。二是讨论不能信马由缰,老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必须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讨论中,在必要的时候加以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讨论的问题,如果有些问题学生讨论起来难度很大,或者说学生无法解决,教师还是应该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的。
六、各年级具体问题及教学进度 七年级:
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集体、新的学习目标、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方式、依托历史学科特点,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以线串珠形成完成教学。
上学期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下学期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平等善待各类学生,抓好查漏补缺,学会科学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综合过关练习,注意克服负面积累,防止两极分析,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上学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下学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
既要进行世界现代史的学习,又要有计划地、富有实效地复习好中国近现代中和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内容,备战中招。要强干弱枝,重点掌握主干基础知识。感悟历史、升华知识。有针对性进行补救。领悟解题的方法和规律,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的能力,同时,认真筛选考前信息,精选、精练、精讲、精评,做好考前指导。
上学期完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任务。下学期完成《世界历史 九年级下册》
以及考前复习内容。
七、附各类课型课堂教学策略
第二篇: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一、概述
同学们学习历史,主要通过对中国史和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历史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怎样读好历史教材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虽然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往往苦于无从下手或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历史现象看起来纷繁复杂,变化万千,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它们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并有一定的历史人物参与这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进程,只有抓住历史的特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得心应手,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
(一)阅读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正确运用阅读法是学好历史的关键。运用阅读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连贯性,这是因为课与课之间有的存在着因果关系。如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期,这几课依次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由开端到发展再到鼎盛直到衰落瓦解的过程。又如,一些鼎盛的封建王朝,课文往往分中央集权政治、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等几课内容,只有注意到课与课之间的关系,融会贯通,才能对每课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2.要注意阅读目录、引言和标题。目录是全册教科书的纲,阅读目录有利于掌握全册教科书内容的系统性和各课间的联系。课文题目亦是如此,课文的题目是本课的中心,小标题则是课文的骨架,阅读时要把这些标题整体读。这些标题有的是体现一种历史的并列的“横向”关系。有的小标题却是“纵向”地体现一种历史递进和先后顺序的关系,如“1789年一1814年的法国”二课,列出“革命前夕的法国”、“攻占巴士底狱一法国革命爆发’、“推翻国王统治一革命进人高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雅各宾派专政”、“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几个小标题。这几个小标题之间就明显地是通过历史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和它们的内在因果关系来表现这两课中心主题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先把课的大题目及其内部几个小标题之间的这种关系弄清楚了,再阅读全课内容就不会感觉到杂乱无章,而会从内部的有机逻辑上,提纲挈领地把握住这一课的中心及其全部内容了。.“引言”一般包括了对本课内容的简要说明和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春秋五霸》一课“引言”,“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先后起来争当霸主,号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谁?他们怎样争霸的?争霸过程中又有什么故事?”这里,前半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概念与历史的基本特征;后半部分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进人学习本课的境界。这样,通过阅读引言,这一课就有大致的印象,并且带有几个未知的问题,再听课学习心中就有数了。同时听完课后,再回头读读引言,更有助于牢固地、概要地掌握这一课的具体内容。
3?注意将课文大小字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阅读小字,大字须着力阅读。
4.要注意阅读教材中的原始文字资料。原始文字资料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在阅读课文正文时,尽量阅读教科书中援引的“文献资料”,以印证正文中的文字叙述。阅读文献资料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要先把这段文献资料真正读懂,先逐字逐句地读,然后再对整段文字内容进行理解;二是要利用课文提供的注释和译文;三是要结合课文中的正文内容,不要孤立地去读文献资料。
我们阅读历史教材还要做到:①训练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教材的能力;②在找出主要知识点加强记忆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框架;③会编写读书提纲,提高领会和掌握教材的能力;④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⑤在阅读的基础上,按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事物的发展过程或知识的性质、类别加以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掌握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线索,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识图、释图的方法。
识图:一是注意看图的标题,理解图意;二是要看图例,了解该图的说明符号;三是要注意历史沿革和古今地名变化等;四是要识别不同历史地图的学习要求。如“唐代主要交通路线图”主要要求指出水、陆交通要道、涉及的主要城市和国家等。利用地图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综合,如把历代疆域图按时间顺序加以贯穿,就能勾勒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释图:教材上的插图、彩图,在老师的指导下,讲清它的背景,反映的内容和问题,努力使自己通过观察、分析、从而形成正确释图的能力。
(三)整理归纳历史知识:在学会解释简单历史名词的基础上,应学会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如学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之后,应该对已学过的中国古代史中的清明政治及其出现的共同原因做一总结。再如,学习了“淝水之战”后,可归纳一下中国古代史上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样,把散见在不同章节的同一类型的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便于掌握和记忆。
另外,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随时把学过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链条,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不断在旧知识的链条上加入新环节,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长此以往,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按自己的方式组成线、面、体,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如回答“试述唐太宗的政绩”,就是要求从宏观的整体观念去认识唐太宗。它要求把政治上的“贞观之治”以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对外关系上和文化上有关唐太宗在位时期的成果都回答出来,从而勾勒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整体历史面貌及特征。
三、怎样记忆历史年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年代的记忆是其中的一大内容,这也是师生之间学习和研究的一个要点,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离开时间概念就无法考查历史内在联系并揭示它的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和掌握历史年代的记忆是必须的,传统的机械记忆法费时易忘,激不起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兴趣,相反它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历史年代的记忆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讲求一定的艺术,这就是意义识记。
在记忆历史年代的时候,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历史年代是可以意义识记的;搞清历史内在联系是对历史年代进行意义,只记的关键;首先要记住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形成记忆支架。
此外,还要讲求方法,以下介绍几种:
(一)利用世纪记忆年代。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十八世纪,有关的历史年代必然是17xx年,如1755年来克星顿枪声,北美大陆会议召开,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独立战争转折点等。像这样出现众多事件的课很多,应用世纪记忆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前后联系记忆法。对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的年代可以进行_前后联系。如对东西方奴隶社会的终结时间由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可联系公元前476年,我国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当时我国奴隶制终结时间,早于欧洲。
(三)表格记忆法。
(四)以熟记的重大历史年代作跳板,对历史年代进行意义识记,又分:
1-推算年距法,如以1840年为跳板《南京条约》是后二年签的,即1840+2=1842;金田起义晚11年,即1840+11=1851。
2.间隔推算法:如每隔两年发生的历史事件: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护法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党的成立,此外每隔3年、4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要在学习中注意学习总结,就不难记忆。
3.周年记忆法:如202_年是党成立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202_年是中华民国成立90周年。
(五)运用数字特征记忆法。①自然数排列,如1683年清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②左右轴对称,如公元476年,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和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在公元前476年即属此种类型。
(六)谐音记忆法。利用1一9数字发音记忆,如记忆马克思出生年代,1885年,可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直哭”,这句话,既记住了年代,还领会了马克思作为导师的伟大之处。
总之,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很多,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只要注意应用,做学习的有心人,我想一定能做到记的更轻松、更牢固。
四、史料分析
史料分析题是一种提供材料,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与提炼进行论证的题型,具有考查阅读、分析、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功能,是近几年历史测试中出现的一个新题型,正类似于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阅读理解题。
解答此类问题时,一般方法是先读懂材料,阅读材料时要捕捉文中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材料中包含或隐藏的时间、地点、提示语、人物、引文出处等,充分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每段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相结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内容定位于历史的某个阶段。每一段材料都会与教材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相联系。其次,读懂材料后应知道材料所反映的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或历史长河中的哪一阶段历史,这样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材料,把材料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有助于理解材料,更好地总结答案。最后,审准提问,总结答案,根据材料的设问要求,概括材料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后回答,回答要紧扣题意。
另一种解法,首先分析问题,打破传统的先阅读材料后看问题的做法。以前做题学生往往先阅读材料,如果材料较难理解又无明显提示,便茫然不知所云,尤其是古文,更是很难读懂。但若先看问题,掌握了问题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这样可以在看材料前就已获知材料的某些信息了,如时间、人物、事件或某个特殊阶段的历史等,就有助于理解材料。其次,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因为在分析问题时已大致了解材料的一些信息,因此读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因为先知道了问题,所以在阅读材料时便会有意识地去找答案,这样省时、省力。所以先看问题,再看材料,既有助于理解材料也有助于组织答案。
总之史料分析分三步①阅读时捕捉文中信息。②把材料与教材相结合。③审准提问,总结答案。
五、历史概念的掌握
掌握历史概念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之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中心环节,是掌握历史的关键,因此对这方面应予重视。
掌握历史概念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所谓分析就是在思考过程中,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不同的部分,把一物的个别特征或属性分析出来,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分解为历史背景、起义经过、起义的结果和影响三部分,而历史背景可分为租税赋役繁重,刑法严酷这几方面,其他方面也可分解,这样学生对秦末农民战争就会有一个深入认识。
所谓综合,即在思维的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例如,中国近代史《十九世纪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一节,教材对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西藏作了讲解,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的台湾、新疆、西藏,所以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
2.比较和分类。所谓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认真对比找出其共同点,特别注意明确各自的特点,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不加以比较,这些条约中的条文规定就无法弄清,也就无法对一个具体条约形成准确概念o
所谓分类,就是在思考过程中,依据事物的一般特征,把事物组合成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过程。例如对于部分历史人物,可分为下列几类:第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张角、李自成、洪秀全,第二科学家与发明家^张衡、祖冲之、李春、沈括、徐光启、宋应星等,第三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第四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罗贯中、吴承恩等,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分类,明确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以形成农民起义领袖、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准确的历史概念。
以上说的历史概念形成的方法,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通常是先分析后综合,也有先综合后分析,先比较再分类,也有先分类再比较,学习中应灵活运用,根据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六、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我们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同时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也是承认和肯定杰出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外历史上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给予正确的科学地、全面地评价,原则如下:?
(一)根据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来衡量他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要根据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来衡量他的作用。防止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尊重历史事实,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应肯定的要加以肯定,同时要充分地估计其阶级局限性,反对不适当地拔高、颂扬、美化,把古人现代化或借古喻今的非历史主义的倾向。
(二)要看历史人物的主流。历史上有些历史人物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应从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中找出主导的方面,看他的主流,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客观上是起了推动作用还是延缓作用,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还是损害和削弱了这一团结,这都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符合这些原则的就加以肯定,否则就给以揭露和批判,加以否定,例如:秦始皇无论怎样的残暴,但他统一了“六国”,为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是他一生的主要功绩,不能因他的阴险、好战、残暴而否定他的作用。
(三)要注意动机与效果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反对把主观动机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惟一标准。因为在历史实践中常常出现动机与效果相反的情况。有了良好的动机,也不一定会有良好的效果,如:康梁变法的动机是好的,然而,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和他们本身的阶级局限性,结果失败了,不能因他们的失败而全面加以否定,应对其革命精神给予歌颂。也不能因为他们的主观动机是好的,而忽视对其阶级局限性的批判。
总之,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的历史人物在其一生中往往有时间和阶段上的变化,此时期和彼时期有所不同,还有的历史人物,在某些方面为历史作出了贡献,而在另一方面又作了不利于人民的坏事,所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阶段论”和“方面论”的原则进行评价。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讲述法。如对项羽,可从他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到四面楚歌的垓下之战,演出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合鸿门宴等史实,讲述他吒咤风云的英雄气慨,又看出他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火烧阿房宫等暴政失去民心,以至自取垮台的原因。
(二)综合法。如清朝的康熙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位六十一年,在教材上占有较多篇幅,他的政绩可归纳为:对外反侵略,组织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对内巩固祖国的统一,反击噶尔丹的分裂势力,进军台湾,设台湾府。调整统治政策,发展生产,但他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
(三)分析法。如对左宗棠这一人物,我们既要注意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失,也要充分肯定其出兵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粉碎阿古柏分裂阴谋的功绩,从而得出左宗棠功大于过的结论。要根据历史人物的性质评价各类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应把人物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和阶级斗争环境内对历史人物的实际表现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对帝王将_评价,考察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主要看他们对历史发展起促进或是阻碍作用,至于个人才干、品德也是评价的一个内容,但从属于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之中。第二,对农民战争领袖的评价,主要看他在打击腐朽的封建王朝中所起的作用,个人的才干品德、气节也属于考察内容之一,评价必须把他们放在农民阶级这个特定的阶级地位来考察,过份拔高、任意贬低都是不对的。第三,对封建社会文化人的评价,主要看他们的科学成果及著作对当代或后代的实际影响和价值,至于个人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可在对他们全面评价时作参考。第四,对历史上爱国主义者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献身精神和民族气节或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及斗争中取得的成果。第五,对民族英雄的评价要作具体分析。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中要产生全民族的民族英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总之,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阶段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的评价。
七、你会复习历史吗?
课下经常听同学们说,历史很有趣,可就是很难记,考试容易失分。通过老师们的阅卷也确实发现存在这个问题。为此,我就历史复习谈几点方法。
(一)注意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导人新课前的复习。每堂课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一般要进行设疑提问,目的是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课打好基础,达到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这需同学们在课前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一旦教师出题,积极思考,如果回忆不起来,就及时翻阅教材,查找答案。在学生回答,教师订正时,认真听讲,加深记忆。如学习《唐朝的衰落》一课时,教师问唐朝建于哪一年?开国皇帝是谁?开元盛世出现在哪位皇帝时期?解答了教师的提问,也就把已学内容与要学的知识连在了一起。.学习新课中复习旧知识。新课中有一些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有联系,教师有时设问,如学习“清初经济的发展”学到“康乾盛世”一目时,教师问: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清明治世?时间跨度大,涉及三册教材,这时应注意老师的启发,“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等,顺手把它记在教材有关位置,再复习时就很容易记住。也达到了新旧联系的目的。
巩固性复习。主要目的是巩固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如果你正确、完整地回答了教师的提问,说明你已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重点或难点,就可以转人下一课的学习。
(二)重视阶段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又称单元复习,就是学习完每一单元后的复习课。初一历史导言课告诉我们学习历史“认真阅读课本”,课本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时总围绕课本中的目录、正文、地图、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等几方面进行。
划分目录进行复习。现行中学历史课本采用“第X课”的形式,每册约二十七课,大体按时间顺序分类叙述,首先是政治史,其次是经济史,再次是文化史,三部分内容构成一个单元。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可分为五个单元,一、原始社会;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三、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
四、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秦汉;
五、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从目录上划分单元,要听明白老师对教材的分析,单元中的每一课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史实。政治、经济部分是一种发展关系,有先后,是对历史的纵向复习,文化部分则是对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概括和总结,是横向复习历史,把握住这个特点,有助于我们抓住各单元的基本线索,理解、记忆基本内容。
紧扣每课的标题提炼要点进行复习。每一课就是一段历史,发生的事件都有其内在的联系。《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整个过程内含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主要的知识点可以列出:1894年丰岛海战、《马关条约》签订,1898年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罗列知识点可以使学生自然地归纳出清政府腐败无能,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就较容易地记住了。
充分运用大事年表复习。大事年是以年代作经,事件做纬,把零散放在各课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排列,这些重要年代是学生必需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它更能体现单元复习的完整性。如《中国历史》第三册大事年表中:1894年兴中会成立,1895年广州起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07年镇南关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至1916年护国运动,1917年至1918年护法运动,清晰地表明了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及维护民主共和所进行的斗争。
正文、插图、注解兼容复习。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正文(即大字部分),带★号的地图、表格、文献资料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但有时为强化对正文内容的理解、记忆,无★的插图、注解仍需在复习中使用。《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十四课《动荡中发展的南朝》用了四幅图,实际也为第二十五课《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地图。复习时,可结合南朝中宋是疆域最大政权,陈是最弱小的政权,多个政权演变体现出动荡,北魏前期都城是平城,后期都城在洛阳,再利用注解,南朝的都城在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平城即今山西大同等要点,从空间上把教材知识有机联系,也就较清楚地体现历史发展的过程。再如《中国历史》第三册,把《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租借和势力范围图》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过程。
(三)历史知识的总复习。总复习是指期末或中考前的全面复习,它的基本要求是理清历史基本线索,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对中外历史达到融会贯通。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
1?专题复习法。它是指把相近的知识分门别类,按一个中心罗列出来,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深入浅出,晓畅明晰,学生容易记住。如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可以把“中共党史”作为一个专题,再分成以下几部分:a党的重要会议、b各时期的经济政策、c统一战线、d武装斗争等,有的内容虽涉及两册教材,但归纳出来后,就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巩固。
2.知识网络法。历史知识的点、线、面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点”就是典型事件,它是历史基础知识,它好比历史发展这个链条中的一环,如香港地区被英国占领过程较复杂,可以抓住三点: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强租“新界”,这三点构成了英国侵占中国香港的过程,“线”指反映历史事件内在联系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件事就是点,它内含曹操想统一全国,促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面是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如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势力的过程,两条线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这个“面”。一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封建势力;①1840至1842年鸦片战争②1856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③1883至1885年中法战争④1894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⑤1900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⑥太平天国运动1851至1864年⑦义和团运动1899年⑧辛亥革命1911年可以看出,各知识点串联成线,以点带面,使孤零零的知识形成网络,历史概念自然形成。
3.以人带事法和以事带人法。前者指围绕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串成线索,如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可通过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②经济上盐铁专营,③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军事上攻打匈奴,⑤民族关系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等事迹来反映出当时的兴盛局面。后者以历史事件为主记忆历史人物。如通过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相关事件记住人物活动,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当然,历史复习的方法很多,希望每位同学能结合自己的特点,搞好历史复习。
限于篇幅,只介绍以上几点,根据教材内容,在老师指导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地理学科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目的是掌握地理环境要素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实现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中地理课程是由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几部分组成,并附设有乡土地理(如山东地理)部分内容,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获取能力,同时逐渐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等基本观点,进而关心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情感,用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行动来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
一、如何读好地理教材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地理?怎样学好地理?这是我们全体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必须认真思考的。
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知道整个地球的面貌,了解世界各地自然景观的差异,了解世界各国的民族风情、秀丽河山,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难解的自然现象:日月星辰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有些地方山岭众多,有些地方地势坦荡?有些地方荒无人烟,而有的地方人口稠密?为什么南方山青水秀、流水潺潺,而北方山峰雄伟,河流干涸等。
古代人们形容人的知识广博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好地理,使我们加深认识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更好地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利于人类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怎样学好地理?学习好地理的方法很多。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调研,总结出下列步骤可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学习什么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城市分布的人文地理内容?是区域地理,还是综合地理?
(二)在什么地方?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政区位置等,要搞清所学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与联系,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球仪,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办法得到巩固与提高。
(三)为什么有这种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要知道某一区域中为什么有某种地理事物或某种地理现象及其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学习时应认真听课,特别注意老师的启发、引导与指导的内容,结合课本“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认真观察、探索、思考,用发散性思维创新地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规律。
(四)将地理事物的存在和地理现象的发生与人类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将地理现象与人类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分析它对人类生活、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哪些不利影响。
(五)掌握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好人类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人类怎样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怎样防御自然灾害,减少或免受损失?怎样保护环境,使人类的生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地理要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阅读使用绘制地图、图表的技能与方法,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理清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和社会地理现象,多动脑去想一想、多动手画一画、做一做,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多参与地理研究性学习,多阅读地理书籍、报刊,多看地理节目,多收集有关地理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的才智,使自己对大自然奥秘产生极大兴趣。在学中用,用中学,这样一切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将迎刃而解了。
二、运用地图学习地理
同学们从小学开始,就已了解到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不但展示了各个区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且还能概括地反映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不会阅读地图是无法学好地理的。那么应当怎样阅读地图呢?
一般说来,阅读一幅地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第一步,认识地图。这是阅读地图最基本的一步。地理课上老师一定按这样的步骤教同学们认识地图:
1,在各种地图上判断方向,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位置。
2.通过对比例尺的运用量算地理事物间的大致直线距离。
3.了解各种表示地形的图,从而推断地势的大致起伏状况和主要地形的特征及分布。
4.通过对各种图例的了解,在地图上认识和查找各种地理事物。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知道“认识地图”的意思就是要能够在各种地图上判方向、量距离、明高低、识事物。这项读图基本功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掌握好。
第二步,熟悉地图。在认识地图的基础上,同学们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自行根据课文有关文字内容对地图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了。
阅读地图时,要尽量将有关的地理事物一一落实在图上,以便了解和熟悉它们的空间分布情况。必要时可以用红蓝铅笔进行描绘。如海岸线描绘成蓝色,地区之间的分界线描绘成红色,山脉走向按文字注记描成红色等。例如学习我国北方地理时,就可在“我国北方”的地图上了解以下几项内容。
1.从多种角度如全国、纬度、海陆、山河、邻国等,来判断我国北方所处的位置。
2.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组成。
3.耕地和草原的分布。
4.主要河流湖泊和水电站。
5.主要矿产分布。
6.主要工业部门和工业城市。
7.主要铁路线及港口等。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一一落实和查找,对我国北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不应离开地图去死记硬背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这样学到的地理知识就容易巩固。如果同学们能够和语文课、政治课、历史课上所学的内容相联系,那么读地图的兴趣就更浓。
第三步,分析地图。这是阅读地图的较高要求了。
认识地图,熟悉地图,只不过是从外部表面现象上认识地理事物。而分析地图是要对这些表面现象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
例如,结合课文内容阅读“西亚和北非”图,可以分析出从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最近水道,从而加深了解土耳其海峡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交通要冲,了解了苏伊士运河连结的海洋··一得出本区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对“五海、三洲、二洋”之地的战略地位有了突出的印象。
通过对波斯湾沿岸的石油资源分布的观察,会对该地区石油在世界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有明确的认识。
循着“石油的海上运输路线”,可以了解四个海峡和一条运河在海洋运输中的重要性。
又如,我们通过文字介绍,知道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金融、商业、对外贸易、科技信息等方面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通过读图分析,我们还可以对上海有更深人的了解: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周围农业基础优越。
3.上海濒海临江,地处我国“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 的交汇处,又有腹地广阔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了远洋、沿海、内河、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方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上海市黄浦江以东),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飞腾。同学们,这样“图文结合”学习地理,是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呢?如果你查阅历史书籍,还可以了解到古代上海渔民在江中用竹编的“息”捕鱼捉蟹,吴淞江下游一带有“雇读”之称,后来“息”演变成“字息”(繁体字),这就是上海简称沪的由来。相传战国时春申君黄歇疏凿黄浦江,故又称“春申江”,上海又有一个别称“春申”,这就是“申”这个上海别称的由来。
当然,以上只是介绍了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各种各样的地图包罗万象,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有些地图的下方,还附有读图提示和要求,这些往往是读图的重点所在,带有导向性质,千万不可忽视。阅读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在于通过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地理
从漫长的地质时代到未来,从地球到浩瀚的宇宙空间,从国际上的种种新闻到身边的天气变化„„和地理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太多了。如果同学们能够利用实践活动学习地理知识,或者把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更加生动活泼。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地理课外活动有些可以在校内开展,有些可以在校外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有丰富知识性质的,有动手操作性质的;有全体同学参加的,有个别自愿参加的;有普及型的,有提高型的。归纳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有以下儿种。
(一)观测预报。主要内容有气象、物候观测预报,天文、地震观测预报,环境观测预报等。
例如,用家用温度计测量早、午、晚气温并记录下来与当日气温部门发布的数据对照;还可用地温计观测地温;用空盒气压计观测气压;用小旗、树枝、炊烟、大树等摇动状态估测风力。
时间长了,有了积累,就可以试着做补充天气预报。还可以观测星空,认识恒星、行星、星座、彗星;观测日食、月食等各种天文现象并记录或拍照。不间断地观察井水的情况、动植物的情况,可以发展地震前兆。注意观察某些敏感花草、树木的变化,可以发现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等等。
(二)考察旅游。主要指在老师带领和指导下进行地理野外考察或旅游活动。如地貌类型的辨认,地质构造的观察,矿物和岩石的判断,土壤植被类型的辨认,河流湖泊的观察,海岸类型的观察,名胜古迹、奇峰异洞的探访等等。
(三)参观调查。主要是指对人文、经济活动的参观调查。
例如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工厂、矿山、码头、农村、牧区、车站、飞机场、博物馆、展览会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活动,以及乡土地理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等等。
(四)制作和操作。主要是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如制作矿物、土壤、岩石标本;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制作火山构造和地震构造模型;制作等高线原理教具;制作乒乓球地球仪;制作课堂教学用的投影图片;利用电脑演示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程序编制和操作等。
(五)阅读写作。主要是对地理科普广播、电视的收听收看;地理杂志、书籍的阅读;地理小论文、地理调查报告的撰写;地理橱窗、地理画廊的布置;地理黑板报、墙报的编写设计一等等。
(六)竞赛演讲。主要包括各种地理知识和地理演示和操作的竞赛。如国情知识、环保知识、气象知识、世界地理知识、铁路航线知识的竞赛活动等。
(七)集会游戏。如组织地理晚会,表演与地理有关的文娱节目,举行地理猜谜活动,举行拼图游戏,举行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邮票展览等等。
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地理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同学们独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丰富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这样课堂内外结合,因地制宜地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地理,特别有利于我们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物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一、初中《生物》的内容
现行初中《生物》课本,根据其内容,可概括为五大类:
(一)植物;
(二)细菌、真菌、病毒;
(三)动物;
(四)人体生理卫生;
(五)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在教学内容中,主要体现了如下观点:
(一)进化的观点。现在地球上的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即沿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历程进行着。《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部分在结构上均是按照其进化顺序来安排的,并强调了植物和动物在形态结构上与环境是相统一的,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尤其将《生物的进化》单列一章,其意图更为明显。
(二)适应的观点。从《绿色开花植物》的每一章、《细菌、真菌和病毒》、《人体生理卫生》部分无不体现出其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动物》部分既体现出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相适应性,又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三)动态的观点。从细胞质的流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到生物各个器官生理之间相辅相承又彼此制约的相互联系,使整个教材内容都贯穿了动态的观点。
(四)生态学的观点。《绿色开花植物》部分、《动物》部分都是在个体水平上对生态学作了论述,尤其将《生物与环境》单列为一章,阐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形成的统一性、以及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生物》的特点
初中《生物》主要介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态知识,侧重于生命现象的描述。它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它既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又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要想学好生物学,首先要搞清楚初中《生物》的特点。根据目前初中《生物》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分析,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生命性。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初中《生物》
以有生命的植物、细菌、真菌、病毒、动物和人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它们具有的新陈代谢、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以及应激性等特征。
(二)实验性。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实验性具有如下特点。
(1)实验场所灵活多样。生物学面向广阔的自然界,生物圈的大小、生态系统都可以成为生物实验的对象。生物实验除了充分利用实验室外,生物园地、农田、植物园、家庭等都可以做为实验场地。如课本中增加了学生探究实验的数量和小实验、动动手、实践活动等栏目,使生物学活动的空间进一步扩展。
(2)实验周期一般较长。生物的生命活动一般都要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需要较长的实验周期:如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光合作用的实验、树的节瘤的形成等。
(三)现代性。近年来,生物科学同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迅速发展,获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课本中增加基因工程的研究、克隆、,转基因动物、食品等的介绍,引导同学们关注环境、关注社羊会无不说明生物学具有很强的现代性。
三、学习《生物》的主要环节
课前预习、上新课、及时复习是学习《生物》的主要环节其中上新课又是学习《生物》的关键。
(一)课前预习。预习是学生上课前的自学,是学生学习的预备。同学们坚持经常课前预习,不仅使自己对即将上的新课有个概括的了解,而且能对自己在新课中必须重点掌握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
(二)上新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能否上好课,教师的教是一方面,学生的学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同学们要掌握听课的方法。为此,同学们在上生物课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听,认真记。注意听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听课要听思路,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引人新课,怎样展开讲解的,最后又是怎样归纳小结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记些要点。
(2)多动手、多观察。生物课L,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常常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课件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时教师还领学生做些探究性实验,同学们应在教师指导下多动手细观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对现象和过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同时培养了自己的科研素质,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勤思考、多提问。上课前同学们应对教师讲的每个问题都要认真地进行思考,尤其要重视教师的提问,不论提问谁,都必须把自己置于“主人”的位置上来,敏捷地思考这个问题我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同学们在听课中凡是自己不懂的或发现的新问题都要虚心向教师请教,决不能不懂装懂。
(三)及时复习。复习是上课的延续,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巩固,这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还没有遗忘时就去复习,加以巩固和强化。为此做到:
(1)复习要有明确目的。主要体现复习什么内容,具体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标准。
(2)复习要有计划性。制定复习计划要实事求是,合理安排好复习内容,分配适当的复习内容。
(3)复习要坚持经常进行。新课复习、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要有机衔接起来,决不能间断。
四、生物学知识的几种记忆方法
(一)形象记忆法。
形象信息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所谓形象记忆法就是将需要记忆的事物,借助于直观的形象去强化记忆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形象描述。是用形象化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从而加深印象方便记忆。如“光合作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记忆,我们可把绿叶比喻成制造有机物的“绿色工厂”,“厂房”是叶绿体,动力是光能,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淀粉和氧气。这样的形象描述既加深学生的理解,又易于记忆。
(2)形象比喻。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使之生动直观,而易于记忆。如“十字形花冠、蝶形花冠、头状花序”等。
(二)自我测验记忆法。
自我测验能及时地了解自己记忆的成绩和错误,可使正确的地方得以巩固,错误的地方易于纠正。
(1)自我考察。如在复习各种结构图时,可遮盖住各部分名称,回忆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发现有薄弱环节,重点加强。
(2)自问自答。自问自答就是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自拟题目自己回答,然后核对一下是否正确。
(3)互问互答。互问互答是自问自答的扩展,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更灵活更机动,更易于记忆。
(三)比喻记忆法。
把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打一个生动贴切、新鲜有趣的比方。如把神经纤维比喻为导线,而神经比喻为电缆。
(四)特征记忆法。
任何材料均有其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如观察血涂片时,应从三种血细胞的最明显区别找出特征;蛙蹼内血液流动,应根据红细胞呈单行找到毛细血管,进而根据血流方向判断动脉、静脉;‘肾小球的结构,首先明确两端均为动脉。
(五)歌诀记忆法。
其目的是把零散的知识编成琅琅上口的歌诀,以加深记忆。
如卿鱼的外部形态特点可概括为“身体呈梭形,有鳍能游泳,体表覆盖鳞,侧线多功能”;又如十字花科、豆科和菊科的主要特征“十字花冠十字科,四强雄蕊结角果;蝶形花冠是豆科,二体雄蕊豆英果;头状花序是菊科,聚药雄蕊长瘦果。”
很有意思的事呢?如果你查阅历史书籍,还可以了解到古代上海渔民在江中用竹编的“息”捕鱼捉蟹,吴淞江下游一带有“雇读”之称,后来“息”演变成“字息”(繁体字),这就是上海简称沪的由来。相传战国时春申君黄歇疏凿黄浦江,故又称“春申江”,上海又有一个别称“春申”,这就是“申”这个上海别称的由来。
当然,以上只是介绍了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各种各样的地图包罗万象,每一种都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在有些地图的下方,(六)实例记忆法。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帮助记忆的方法。如用糖或盐拌黄瓜,可出现许多汁液,从而想到细胞吸水的原理;由贫血病人,想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作用等。
初中化学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一、概述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显示出化学是自然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初中化学的学习任务是:掌握一些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是:
1、实验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化学教学的有力手段。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技能的形成等都与化学实验有密切关系。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沃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是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说,离开了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和魅力。
2、理论科学。化学知识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比较集中,概念和理论是化学学科中广泛应用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本质上去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另外,这些理论知识也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工具。
3、思想教育性。化学所研究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新中国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和探索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语言专业性。化学用语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是进行化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具有简明直观、使用方便、能确切表达化学知识和科学涵义等优点。化学用语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全部化学教学内容都跟化学用语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没有化学用语,就没有化学教学。
二、化学学习的原则
学习的原则很多,对化学学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发展原则一~学习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首先从一定意义上讲,化学学习是学习者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新知识的被吸取和同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和分化。因此,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反之,如果某学生智力发育不全或知识基础极差,那么,尽管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但其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
第三,要考虑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对化学学习的影响,也就是中学阶段数理化等学科组成“知识群”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如某学生语文、数学和物理学得较好,那么对化学的学习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动机原则。动机原则有其生理学、心理学和信息论的科学基础。生理学研究认为:大脑神经细胞只有在取得一定能量或高度兴奋状态下,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才能进行接受信息、组织编码、贮存信息等综合记忆活动。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前提;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内在学习动机的效应是强烈而持久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使外在动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动机往往是与生动的化学现象,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开展从分析化学现象到探索内在规律的思维活动,进而达到能概括、推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就会更加热爱化学这一门课,学习化学的效果就会更好。
(三)结构原则。知识结构是指教材中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对化学学科来说,是指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结构原则要求学习者按认知发展规律去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如教材各章节中的重点、关键及本质等。实践证明?.认知发展的一般程序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使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使概念内涵不断精确、深化。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强调结构原则,可使学生将繁多的、抽象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有关物质变化的规律性知识加以系统化和结构化,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
(四)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自学、观察、思考、探索、创新和实践为主体,教师起组织、启发、引导和解惑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包括引导学生按认知规律去学习,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据高校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中学阶段缺乏训练。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有体会地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则能自我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五)手脑并用的原则。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化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主要来自学生的动手做实验,动脑筋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强化学生的知觉感受器、动作反应器与大脑神经的联系。学生学习化学的成功经验,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
(六)有效练习和及时强化的原则。在化学学科中,除了某些知识对某些学生可以一次领悟而长久不忘外,大部分知识需要多次系统复习和练习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对化学来讲,许多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如药品的取用、试管的振荡、反应物的加热、过滤等,以及基础知识的应用,都需要经过有效的练习,才能逐步熟练掌握。所谓有效练习,是指与有关知识密切相关,具有思考性、连贯性的作业和练习。及时强化是指复习要及时,及时复习可以尽快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
(七)积极迁移和广泛应用的原则。迁移是指旧知识对新知识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迁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这种迁移叫正迁移。如果影响和作用是起干扰、消极作用的,这种迁移叫负迁移。在学习中应该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防止负迁移的影响。如果新的知识与经验同旧的知识与经验有相似之处,那么就会有积极的迁移。通过这种迁移作用,学生可以不断地把自己已学得的知识,积极地应用于新的领域,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并有所创新。
(八)创新发展原则。创新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使学生在技术上取得多么大的突破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一种时刻准备接受机遇与挑战的心态,并在知识经验与人生体悟中发展成为志趣。创新的产生依赖于“问题”意识,有疑问才能产生问题,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拘泥于课本,不拘泥于老师,勤于思考,勇于探究,从而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方法
(一)课前预习,找出问题。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老师要教的内容预先看一遍。这是不少学生容易忽视的。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老师要讲,没有必要先看,有些内容看不懂,白费工夫。其实,预习是提高听课、复习、做作业效率的重要前提,它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由于预先知道了新课的主要内容,上课时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听课,化被动为主动,避免了思想不集中。二是由于知道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就可以有选择、有重点地记笔记,把精力集中在听课上,当堂消化教学内容。此外,预习还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预习中已经弄懂的内容,可以在听课时向更深更广的方面联想,这无疑会提高听课的效果。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不预习,听课效果不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困难多、时间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课前预习必须分清主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章节,可以多花些时间,力求初步理解,容易的课程浏览一下即可。上课前最好把预习内容和疑难地方再追忆一次。如果时间很紧,可以大概看一遍要讲的内容,建立一个初步的轮廓;如果学习已经比较主动,就可较仔细地阅读。看一段,想一想;看完一节,总结一下。有些内容不甚懂,可以记下来,或在课本相应的位置做好标记。有什么心得体会,也可以总结几句话,这样初步消化以后再听课,效果肯定好。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形成自己的预习方法。
(二)专心听课,手脑并用。一面聚光镜能把散射的太阳光线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达到较高的温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处于“散射”状态,就很难达到炽热,只有聚精会神,才有好的听课效果。要用顽强的毅力去控制自己的思想,排除脑子里其他问题的干扰,严防思想“开小差”。
听课时应该充分调动大脑的积极性,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并积极思考,多方联想。善于提出一些为什么,又默默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回答错误,应在笔记本或课本的相应位置上做上标记,课后认真思考,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这样做,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听课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还要模仿老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边听课边思考,抓住关键,记好笔记。记笔记一方面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活动—耳听、眼看、手记,加深对讲课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课后复习的依据,它能把所学的知i只前后联系起来,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归纳整理,形成清晰的思路,组成知识网络。但是,大多数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听记并举的习惯,这时,应把听放在首位,记是第二位的,逐渐培养并最终做到既听懂又记好。
记笔记主要是记老师讲课的提纲、重点及难点,有时可在课本上标出,以便课后集中力量解决。对老师讲述的主要观点、典型例题,以及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应记下来。
听课是一种复杂而紧张的脑力劳动,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记忆、想象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听记兼顾,手脑并用,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及时复习,巩固提高。及时复习,就是指学完一节课后,紧接着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要掌握知识,减少遗忘,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做到“学而时习之”,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同时,复习也是为下一步独立作业、培养新的技能所作的知识准备。
课后要及时复习。首先,应该回顾新课的重点内容,结合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有时还要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使在课堂上尚未弄懂的问题得到解决。其次,抓住新知识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课堂笔记,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清重要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用语的涵义,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第三,对一些需要记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事实,例如定义、物质的重要性质等,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把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做到尽快掌握。
复习时应注意科学安排,相似的内容应间隔复习;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应该以性质为主线联系起来复习,防止孤立地死记硬背;学会对比的方法,相似的概念、物质及其性质应对比复习,抓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复习课本知识要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过的概念、理论、性质、制法等变为有用的、活的知识;要重视复习实验,无论听课和复习,都不仅要注意实验现象,还要注意实验装置,操作规程以及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通过复习,逐步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和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
(四)科学应考,及时补习。通过对化学成绩的考核和评定,对学生来说,可以督促、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功课,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与缺陷,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对老师来说,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对待考试必须端正态度,诚实认真,遵守考纪。
考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沉着冷静,认真审题,迅速作答;第二,先浏览全卷,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本着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的原则认真答卷;第三,做完后不要急于交卷,要仔细检查,确保万无一失;第四,尽量做到书写工整,步骤完整,卷面整洁。
试卷阅完发回后,不要只看成绩,要认真进行答卷分析,认真听好老师对试卷的讲评,找出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查漏补缺,全面掌握所学内容。
初中政治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一、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初一思想政治与小学思想品德课联系极为密切,学生对什么是道德,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已经有了模糊、朦胧的认识,所以对初一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并不是很生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初一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呢?如何学好初一政治这门课程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首先学生应该从总体上,宏观把握教材的内容结构。
因为教材的每一个框题都基本上遵循着这样一个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是什么”主要介绍的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应该在老师指导和讲解下,应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分析,掌握它的真正涵义。“为什么”这一部分是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这些概念和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做”是在掌握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培养这些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自觉性,从而付诸于行动。
(二)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初一思想政治新教材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可读性较强。增强可读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课本上的典型事例、名言瞀句、启发性小栏目、插图插页、“读读、想想、议议”、活动课等小栏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去看书,要学会从分析材料事例中引出知识道理,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活动。
(三)抓住重点,重在导行。
1?从每一框题教学内容到阅读、实践活动都有导行训练,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充分地展现自己。例如:掌握助人为乐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可以亲自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帮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为灾区捐款捐物的送温暖行为,帮助残疾人的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亲身体会和实践,才能了解助人为乐的真正意义。
2.教材每一框的最后一目题都是对学生的行为要求,而且大多数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应抓住重点广泛联系自己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把握教学的重点。如:在学习“自觉注意维护公共安全”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除了要自觉注意公共安全外,还要自觉维护公共安全。我们要真正掌握这一问题,首先同学们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同时还要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要从道理上知道我们为什么去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列举关于公共安全方面的典型事例,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事例,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讲的道理。
3.注重课文的“读读、想想、议议”的练习。因为这一栏目,实际上就是一种材料训练,所列举的事实材料,趣味性强,且揭示的道理非常深刻,特别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具体实践中去认真体会这些道理,最后又落实到行动上。所以学习这一栏目时,要认真阅读现实材料,看材料揭示了什么问题,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打算怎样去做?这就要同学们大胆思考,踊跃发言,亲身去做,才能真正明白所揭示的道理。
4.注重活动课的练习。每一课的最后都有一节活动课,并且教材中将其单独做为一课时,其实活动课的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训练。如在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助人为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用小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具有表演特长的同学一定要积极参加讨论,在表演讨论中评判出谁真正做到了助人为乐。同学们互相交流观看小品的想法,并说说自己平时都做过哪些热心帮助他人的事情。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明确热心帮助他人的重要性,在行为上得以训练和体现,从而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总之,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但都遵循着一个特点“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加强活动的行为训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是其总的指导思想,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向这方面转化。
二、大胆设疑?勤于思考?广泛联系学习初二《思想政治》课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这门课程呢?
(一)要大胆设疑。
疑,为思之始,学之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要求学生“每事问”。初二《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大胆进行设疑,才能谈得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学好初二思想政治课,就要大胆进行设疑。设疑的方法很多,大体可通过如下三条途径:
第一、提前预习,提出疑问。提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重要环节。而预习时能否提出疑问,又是提高预习效果的关键。因此,学生在预习时,不仅要了解本课知识的大体轮廓,更重要的是要将本课的知识问题化,即设疑。在设疑的过程中,哪些知识易学懂,哪些知识难以理解,便可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之前先找出本课的疑点,既增强了听课的兴趣和针对性,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使自己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收获的喜悦,进而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第二,联系现实,提出疑问。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惑。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材当中的知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找到答案。同样,对于学过的课本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记住、背上,要注意与现实联系,看能否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方法。这样,通过双向设疑,既解决了现实生活的疑惑,又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髙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参与教学,提出疑问。对教师而言,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参与教学,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备课,甚至通过与教师的协调参与讲课,必定会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钻细研。这样,学生必定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比单纯接受老师的传授肯定要深刻得多,从而更好地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要勤于思考。
思考,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核心。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背得上、记下来就行,理解不理解无所谓。
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有其较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对于思想政治课中的问题,在记忆的基础上,更应注意思考问题的内涵,变死记硬背为理解,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另外,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还应重视对解题方法的思考。同其它学科一样,思想政治也有自己的解题规律。学生应善于总结同一类型问题的解题规律、解题技巧,这样可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三)要广泛联系。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体系,决定了其知识间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思想政治课,必须学会运用联系的方法。
第一,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个个的知识点孤立难记,这是同学们在学习思想政治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初二课程尤其如此。如果我们能用联系的方法,这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可用一条线索将它们串起来,也可用一种类型把它们框起来,还可用其所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将其标出来。由此,形成的记忆便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既易记,效果又好。
第二,要注意知识在全课中的地位。注意知识在全课中的地位,实际就是要注意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联系,进而形成本课的知识体系。在这方面,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列学习提纲。通过这种提纲的形式,既明确了所学知识的地位,又搞清了所学知识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还能增强记忆效果,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第三,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理论来源于现实,为现实服务。尤其初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是法律常识,与现实的联系更密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学着用学过的法律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来佐证课本当中的一些结论。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习方法。
总之,学习需要方法,但又学无定法。如果同学们通过对上述方法的了解,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启发,形成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把思想政治学好,那也就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
三、如何适应《思想政治》课的开卷考试根据教育部《关于202_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我省一些地方于202_年开始实行了初中思想政治考试改革,由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并以开放性试题为主。这一考试方式的改革,必然引起同学们学习方式的变化。如何掌握课本知识,更快地适应开卷考试,就成为大多数同学困惑的问题,为此,谈几点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充分认i只开卷考试的意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当听到思想政治幵卷考试的消息后,有些同学就认为:现在政治开卷考试了,再也不用去背那些枯燥无味的题目了,考试遇到问题,翻翻资料,抄抄书就可以了。从而平日的政治学习不愿动脑,听课的认真程度大大下降。我认为,这是非常危险,极不可取的。
开卷考试,是将题目公开,学生在限带的资料中自己看书,组织答案,独立完成试卷内容的一种方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形式“形散而神不散”,题目主要在书外,答案在书外又在书内,克服了以往闭卷考试“课上讲条条,课下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完全忘掉”的呆板模式,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给学生以答题的主动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我们课文内容不熟,甚至头脑空空,是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内组全答案做好试卷并考出好成绩的。
(二)构建牢固的知i只体系,全面迎接开卷考试。
一年多来,大小十几次的政治开卷考试的实践证明,对课本知识理解不深,了解不透,掌握不全,是很难答对问题的。很多学生反映,闭卷考试时间用不了,开卷考试时间不够用。
开卷考试后,虽然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减少了,但是基本概念、原理还是需要识记,甚至要理解或运用的。因为开卷考试“开”的是课本或一定资料,而在时间、空间、规则、答案逻辑结构的组织上还是“闭”的。虽然试卷中的一些题目不是拘泥于课本,而是根据题意相关内容解答,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熟悉,回答起来,光找资料就浪费很多时间,也就不可能答好试卷。
当然,仅仅拥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还是不够的,如果不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同学们头脑中的知识点还是零碎的,如同满盘珠子无线串起来一样散乱。因此,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从每一目开始,到框、到节、到课,再到整本教材,由小到大,逐步构建成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知识框架,帮助同学们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这样的知识是系统的、条理的、清晰的,便于归类,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为开卷考试创造良好的条件。
开卷考试除了考查课本知识,还检验同学们对国内外当年发生的重大时事问题的了解情况,及其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考查的方式就是以这些信息材料为载体,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对许多问题要有所了解,及时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当然,搜集的材料一定要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既要克服那种只依赖教材的“纯知识化”,又要反对脱离基础知识的“纯时政化,’。如我们了解了“世界贸易组织”及“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知识,就能正确理解和分析我国加人世贸组织的必要性;参观了“XX功”残害生命罪行的有关展览,就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XX功”的危害性,提髙对我国政府取缔“XX功”的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从而不仅能运用所学知识揭批“XX功”,而且能在思想上、行动上与“XX功”彻底划清界限。只要我们注意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验证理论,面对灵活的开卷试题就会应付自如。
(三)明确评卷原则,掌握答题技巧,取得理想成绩。
闭卷考试评阅试卷是靠标准答案,即只有符合标准答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才可以得分,不符合标准答案的答案,即使意思正确,也很难得分。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同学们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因而要想考高分,就必须对知识点“死记硬背”。
开卷考试后,由于答案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存,决定了试卷评阅具有灵活性,贯彻“采意”给分为主,“采点”给分为辅的原则。即做到以下四个方面:1.评分标准要在扣题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不定死标准;2.凡符合题意的答案即使评分标准中没有也可得分;3.不完全符合题意的答案可根据其答题情况酌情给分;4.有独到见解和创新答案者可适当加分。
了解了这一评卷原则,也就告诉了我们做题的技巧,即把问题要紧密联系课本的有关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多角度、多层次地阐明要点,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很好,课文中没有合适的句子可用时,要根据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这一问题的答题格式,综合归纳答案,千万不要慌,更不能不答题空着试卷,这样是肯定不得分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在我们学习的范围内,经过充分准备,周密思考,认真答出的这份试卷,就是我们理想的试卷,一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同学们,只要大家一如既往地喜爱思想政治课,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考场上沉着答卷,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们的!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大全
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自然之谜:苍茫天穹、日落日升、月缺月圆;雨过天晴,彩虹绽开多彩而又美丽的笑脸;一年四季,季节不停地交替变化„„你想揭穿这些谜底吗?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号:为什么人造卫星能绕地球转?为什么原子能能发电?电脑、电视又是怎么回事?„„你想解开这一个个的问号吗?那你就要先学好物理。
物理是一门特别有趣、有用的学科,它和语文、数学等其它课程有着不同的特点,其学习要求和方法也就有所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
一、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任何知识,首先你要对所学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物理本身就是一门特别有趣的学科,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有一只小虫在飞,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这个故事你信吗?另有报载,英国的两位物理学家布拉格顿和钦特里,为了进行实验,便进到面包房里的烤箱内,将烤箱的温度逐渐升高,直到烤箱内干燥空气的温度升高到160度才停止,他俩竟然在里面停留了几个小时,然后又安然无恙地走出来了,这可能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具备物理知识,因为物理知识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自然、解释自然的,你们看,物理学竟然是这么神奇有趣!
二、学会观察
物理学是一门和实验关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物理学中规律性的知识都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重视观察和实验,对学好物理知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实验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增强观察物理现象和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巴甫洛夫说过:“应该学会观察,不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如何观察物理实验呢?
观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于眼睛直接观察,二是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观察可分为三步进行:一看、二找、三定。
一看,就是首先要学会看现象。看又可以通过三个途经进行:一是看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我们看太阳光穿过窗户射进教室里,若照着漂浮的灰尘,会发现光通过的路线是直的。二是看实验,看实验中呈现的现象。例如:把筷子插入盛有水的杯子中,会看到筷子从水面以下变得向上弯折,说明光从水中进人空气时,改变了传播方向,这比前面的观察又进了一步。三是看图形,通过图形发现规律。例如:通过看课本上《透镜》一节的插图,可以观察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构造特点和光学特点上的区别。
二找,就是在反复观察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找出物理规律。例如:射进教室的太阳光、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黑夜里手电筒射出的光等,通过的路线都是直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光在空气里是沿直线传播”的规律。找规律是观察的主要目的之一。
三定,就是确定条件。由于任何物理规律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因此,总结规律时,一定要考虑它在什么条件下成立。例如: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条件是“同一种均匀介质”。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同学们经常观察的现象,应做到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思考。弄清仪器的构造有何特点,仪器、仪表的刻度有何特点,各种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是多大,实验由哪几部分组成,实验出现什么现象等等。
对于分组实验,每次实验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的原理,了解用到哪些实验器材及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及观察内容,实验中认真操作、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必要的数据、实验后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手、眼、脑并用。
三、重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中,主要学习力、电、光、热、声的初步知要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等。对这些基础知识,要做到力求理解,不能局限于只记住结论。当学习到某个物理知识时,必须想到跟它有关的具体物理事实,明确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主要的应用。每学习一个概念或规律时,都必须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即为什么要引入它,它是从哪些现象中用什么方法分析、概括出来的?在此过程中具体使用了哪些实验装置?用了哪些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的?它有哪些主要的实际应用?它跟一些相关的物理知识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越深刻透彻,知识的掌握才越持久牢固,知识的应用才越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在应用中,要特别注意的是物理意义的理解及适用范围和条件。
四、联系实际学物理
学习物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基础理论,发现新的科学规律,为发展生产服务。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例如:初二的同学学习完力的概念后,联系生活中踢球、推墙等实例,你会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更深的理解;而通过推门这一天天做的动作,体会换用不同作用点、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其效果显著不同,又可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三要素的认^1。要善于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做有助于提髙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有助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试想,当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大难题时,你该会有多高兴!
五、认真做好练习
做练习的过程,既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理解、掌握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进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可以在练习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物理练习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所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有哪些已知条件,需要解答的是哪些物理量,要特别注意挖掘出那些隐含着的条件。例如:把3千克水从15度加热到沸腾(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需要吸收多少热量?此题隐含着末温为100度。
第二,认真分析。认真分析各已知量和待求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解题关键的核心问题,确定解题方案,寻找必须用到的规律、公式,利用这些规律、公式来建立已知条件和所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出答案,求得结果。例如:一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从6V增大到10V,通过R的电流增大了2A,那么电流通过电阻R所做的功在lh内增加了多少焦耳?本题的核心是通过定值电阻R的电流是一个变化量,而不是一个具体值,切不可把电流的变化视作电流来用。需要利用欧姆定律和电功公式配合求解。
第三,统一单位。如果所解答的问题需要用数字进行计算,则计算前一定要先统一好单位,用规定的单位代人进行计算,防止差错,切忌乱套公式、机械模仿。例如:某同学骑车速度为5m/s,他用lh能通过多远的路程?解:S=vt=5m/sxlh=5m。你们看,是不是出现了笑话?
第四,符合规范。物理练习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各类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规律和方法,以及不同的解题规范和格式规范。例如:填空题要求答案完整、准确、不能似是而非;问答题要求抓住要点,即本题主要涉及的物理规律,否则璁嗦很多还不得分;而计算题要求过程完整,从单位换算、分析、公式,到带数过程、计算、结果、答案等,一步都不能少,否则也会丢分。对这些都应该进行认真总结,做到胸有成竹,符合规范化的要求。
要学好物理知识,必须要做一定量的练习,但做练习切记要与课堂上老师讲课内容联系起来,只有与教材要求联系起来,并且注意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只要同学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就一定能把物理学好。
第三篇:202_年福建省初中历史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的考试范围
4.考试范围 ※ 中国古代史 ● 史前时期
(1)知道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状况。
(2)了解远古时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3)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 夏商周时期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知道司母戊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4)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5)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秦汉时期
(1)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探讨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评价秦始皇。
(2)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3)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4)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5)知道《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了解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3)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隋唐时期
(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文成公主入藏;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5)了解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火药的应用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宋元时期(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2)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了解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4)了解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1)知道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2)概述郑和下西洋;知道戚继光抗倭。
(3)以明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知道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5)知道清朝强化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6)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
(7)列举“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史
● 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知道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3)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4)知道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
(5)知道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早期探索
(1)知道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知道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探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知道陈独秀、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了解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4)了解南昌起义;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5)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认识长征精神。●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史实,认识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了解七七事变的史实;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知道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的史实。
(3)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
(1)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2)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 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
(1)了解张謇兴办的实业。(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3)了解魏源、严复的主要思想。
(4)了解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5)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的主要成就。
※ 中国现代史 ● 过渡时期
(1)了解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知道西藏和平解放;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了解“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知道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2)知道“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3)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4)知道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实。●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史实。
(3)知道“一国两制”的构想;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
(4)知道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科技强军的重要性。(5)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知道《义勇军》的词曲作者。
(6)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 世界古代史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2)知道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
(3)知道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和传播。
(4)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5)知道亚历山大东征。
(6)了解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7)知道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8)了解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知道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的史实。※ 世界近代史
● 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初步发展时期
(1)知道《神曲》、达·芬奇的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2)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3)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等国确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1)概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知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历史影响。
(2)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知道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历史影响;评价华盛顿。
(3)概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知道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史实,理解其历史影 响;评价拿破仑。
(4)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了解蒸汽机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5)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知道《国际歌》。
(6)知道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
(7)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的主要活动;认识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8)通过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9)了解电力使用的史实,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汽车、飞机和电灯的发明;认识科技发明创造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10)知道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和贝多芬的主要成就。※ 世界现代史
● l9世纪末20世纪初至l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知道“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了解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3)知道《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4)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认识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5)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6)了解慕尼黑会议。
(7)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件;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结合《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 l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l991年冷战结束
(1)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知道欧洲联盟;了解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3)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了解苏联解体。(4)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1)知道世界贸易组织。(2)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注:以上考试范围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列举”、“简述”属于识记层次;“概述”、“说明”、“认识”、“理解”、“感受”、“体会”属于理解层次;“分析”、“探讨”、“评价”属于运用层次。
第四篇:初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实施指导意见
初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实施指导意见
初中研训部王慧娟 为了进一步落实《抚顺市中小学关于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指导意见》([抚教院发(202_)42号]),提高我们教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现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初中历史学科开展校本教研实施指导意见》,供全市历史教师参考。
一、校本教研的目标
所谓校本教研是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其基本目标是:建立和健全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教研组织,探索以示范校为龙头的“联片教研”形式,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校本教研评估办法和管理机制。因此,校本教研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放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自我提升上。
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向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各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从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历史学科的校本教研的内容和方向,参考内容如下:第一,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的研究;第三,教材教法的研究;第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第五,关于活动课的方式方法的研究;第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七,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将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其它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内容,展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
三、实施校本教研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承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创建合作交流的共同体
集体备课是集教师群体的智慧和经验,共同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满足同伴之间互助、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的需要,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形式。
目前集体备课制度在我市各学校都已经建立起来。各备课组在学校教研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备课组计划,每次集体备课前,要确定主持人、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认真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并对课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教法、学法等方面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充分参与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形成统一统一教案,供大家使用,主持人要做好研讨记录;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备课,结合个人的理解、经验、语言特色等内涵,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行动,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2.以课例为载体,推动教师的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
各学校听评课制度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名目繁多的课例。在听课时,要认真做好记录,并随时对课堂某一环节以及全部的课堂教学进行评析;听课后,大家共同对此课进行研讨,先由上课教师介绍本课设计思路,评价课堂中的成功做法、存在不足和困惑以及要努力方向,然后由听课教师针对情境创设、教学亮点、课堂评价、学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探讨其成功做法和存在不足,使教师在听评课中,反思教学的成败,从中获得启示。
但我们必须注意,反思后的行为跟进。在反思中,发现了自己或他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提出具体的改进办法,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付诸实施,然后再反思,再改进,如此反复,这样才能起到教学反思的作用,真正积累起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3.立足课堂教学,开展“问题”研究
课堂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场所,也是教学实践的基地,教师立足课堂教学,抓住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展开研讨。这些问题不怕小,切忌大而空,如,体验式教学法如何应用?哪些课、哪些内容适合使用体验式教学法?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类
似的问题都可作为研究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树立一种“问题”意识,随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家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列入教研组的研讨计划。在每次教研活动前,教研组长根据学期初的计划,提出一个教研主题,教师事前做好准备、人人参与、共同研讨,使问题最终得到共同解决,使校本教研能够持续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与解决。
4.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构建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在学科教研组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以他们为龙头, 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织集体攻关,开展一些课题研究,它可以是省市级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是教学中存在的、短期内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经整理分析,作为教研组活动的研究专题,去寻找理论论证和实践探索。在研究中大家共同参与,并将研究结果、实验过程详细记录下来,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使教师在参予与合作中,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5.建立学科教研网,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针对一些较小的或偏远地区的学校没有独立的教研组的情况,可通过两种途径来缓解:一是开展校际间的联合。以片区为单位将这些学校连成教研网,教师可通过参加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相互提高;二是充分利用学院和各县区师校的教学网络上的资源,也可将教师自己的教学论文、优秀教案、课件上传到教研网上,使教师都能享有网络上的教学、教研资源。
6.借助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有的放矢地开展校本教研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各级教研部门的教研人员来学校讲座、参与校本教研,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和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帮助学校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跟进式指导,以便合理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
三、历史学科在实施校本教研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校本培训,为校本教研提供理论支撑
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准备不足,缺乏新课程理
念的支撑,出现仅凭经验和肤浅的认识做校本教研的现象,使校本教研停留在浅层次的听课、评课、经验总结上,缺乏对某个问题研究的持续关注和思考。
因此在各级教研部门培训的基础上,历史学科教研组根据学校的计划,定期组织学科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有计划地开展业务学习、钻研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弄清教学研究的定位;开展如集体备课、观摩研讨、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校本教研要体现主体性、实践性和协作性的原则
校本教研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活动,但在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缺少合作研究的意识;有的教师将校本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缺乏积极性;还有的脱离教学实际大搞形式主义。所以我们必须要避免这种倾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认真地引导教师发现教学中的具体而真实的问题,从实际的教学问题着手,形成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助、合作的群体性的合作研究氛围。
3.校本教研要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校本教研体现的是以校为本的理念,各学校要把教研重心放到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境中,立足课堂教学,把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切实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条件。
校本教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应该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学习化的协作组织,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开发立体的教学资源,推动务实的校本教研,真正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让我们共同努力。
第五篇: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小学作文教学指导意见
(西平县教研室 202_.12)
一、现状:
目前全县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的指导方法单一,学生的练写方法单一,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学生不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素材)等。老师怕改作文,烦改作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评改学生的作文,但是学生在习作时依然无话可写,瞎编乱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202_年六年级毕业素质测试语文试卷抽样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作文30分,抽样100人,共3000分,实得2120分,失880分,失分将近三分之一,学生普遍语言贫乏,叙事过程简单,缺乏真情实感。
二、依据:
202_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第二学段(3~4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2、第二学段(3~4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3、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的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第三学段(5~6年级)对习作的要求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5、对习作的评价建议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三、建议:
每学期8篇课内习作训练不变;取消8篇周记,改为“读写训练”。
四、做法:
原则——依据课标,凭借教材。语文,就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带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爱读乐写。学好语文就是要做好两件事:读和写。阅读——大量的、高品味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
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阅读、语言、文学),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交流与表达)、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语言和文字能力)、综合性(情感与审美)。1、8篇课内习作训练
按照教参、教材要求,认真指导;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根据习作内容、班额大小,可以指导学生自评、同桌或小组互评;评价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整体情况的总结、反馈和优秀作品的展示。
2、读写训练(结合全县开展的“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从读学写,以读促写。习作源于积累,只要积累得多,沉淀得厚,写作就会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一挥而就。
①、课内摘抄——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需要积累,包括课文中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课内练笔——课文中优美句式、段落的仿写;续写;读后感等。
③、课外摘抄——摘抄课外阅读读物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段、篇;摘抄名言警句、小趣闻、小常识、小故事等。
④、课外练笔——指导学生找准课内外结合点、读写结合点,进行单元、系列性练笔;结合学校、班级举行的活动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日记、片段等)。
3、要求
低年级——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句、段口语表达和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习惯。
建议:每周2——5次练笔。
中年级——进行组句成段、组段成文的段、篇习作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乐于表达的信心和习惯。
建议:每周3——5次练笔。
高年级——进行布局谋篇、读写结合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练写各种文体(记实、想像、读书笔记、应用文等)的能力。
建议:每周2——4次练笔。
总体要求:各年级段的读写训练,教师必须有简单的“指导教案”,即每周的总体设计——①、读的内容;②、写的形式;③、指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