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模版)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石公桥中心小学王耀群
我教小学数学二十多年了,认真回顾一下,有这样几点体会,把它写出来和大家共同切磋,期望得到大家同仁的批评指正,使今后的教学工作,得以不断提高。
一、传统数学教学中的精华必须继承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数学方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传统的东西,然而自我上学到现在见于数学教材中的传统数学,实在微乎其微,诸如鸡兔同笼、和尚分馍、流水、行程等这类算题,我都是从课本以外的书籍里看到的。我看到这些东西以后,不禁有一种亲切感,随之产生浓夺取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给历届学生都补充过这类算题,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类算题,也都很感兴趣。从教学效果检查,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说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也有颇大的收效。我想,这些传统的东西,大概是符合于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吧!要不然怎么会有多数人都对之感兴趣呢?所以,我认为今后对传统数学中的精华部分,还是应该继承,决不应该一概摒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传统教育的苦读(苦学)、苦练,也应该适当继承。学语文,古人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数学,古人说:“熟能生巧”。绝对有道理,所以,学习数学提倡刻苦钻研、苦练多练(练
习作题),虽不能作为唯一的方法,起码应该视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尽管现在社会有电子计算机、电脑等,而多学多练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加深理解,加深记忆和培养良好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要做到苦学苦练,得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小学生要给以一定程度的严格管束,使他们不随心所欲荒废时光,这也是传统教育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彻底摒弃民族传统文化,等于割断民族的历史。我们过去的做法是否有些过分;也可能我个人的看法不正确吧!
二、思想品德教育要灵活而恰当,不能勉强和牵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其它学科一样,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不能时刻放松。但因为数学不是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贯彻必须灵活而恰当,所谓灵活而恰当,是对教师的要求原则。既然要求灵活,就不能墨守成规,死搬硬套,或照抄别人,亦步亦趋;既然要求恰当,就不能牵强附会,勉强造作,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贯彻呢?具体的方法也不好归纳,概括说来,就是要求我们教者在平时教学中,针对具体学科内容、具体教学环境、具体学生情况,利用条件、抓住机会,自然地、无形地(不是故意做作)贯彻正面教育。譬如,在做练习题时过分强调“我军消灭了八千敌军,击落了九架敌机”;或在编题时故意编出“某工厂提前四个月完成了生产任务”。这些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费了时间,不一定有什么效果,不免有牵强和生硬的味道。与其搞这些
名堂,勿宁抓住某些学生学习不虚心,考试或做作业弄虚作假的情况,认真地指出,善意地批评,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谦虚、诚实的品行;勿宁利用传统数学的精华算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意识;勿宁通过课堂教学,贯彻数学课本中本来存在的科学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照这样长期坚持,熏陶锻炼,耳濡目染,习惯成性。可能更有效果、更有意义。
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仍是今后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灵活而恰当地贯彻,有待于我们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三、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活动要在教师的领导下进行,但决不排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要进行很大的改革,即要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过程形成一套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完整体系。而“让学生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当是新的教学体系的精髓。数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以“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思想。
学生能进行准确的计算固然必要,而由教师通过设计、启发、诱导,调动起学生本人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真正起来,才是教者重要的使命。早先,我在教学中多以灌输知
识为主;近年来,我不仅认识了“学生作教学活动的主体”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初步成绩。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大致有以下几种具体做法:一是多设计些活动课,让学生在离开教师的情况下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二是课堂讲授或练习,要敢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理解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让学生居于理解和运算的主体地位。三是教师只做不同程度的启发、诱导。例如做“把两个周长都是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这个题,教师只画出两个三边是蓝线、相邻的边是红线的正方形为止。等到中上等学生做出以后,再提示一句“可先考虑两个正方形的边各是多长?”必要时提示一句“我为什么用蓝、红两种线条画边?”这样进行,肯定比你讲得透透彻彻、一点空隙不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是容易做到的,但如能做到其教学效果将会非常突出。
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当今社会电子计算机和电脑的广泛应用,各种新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果数学教学还是保残守缺、故步自封于手工业、机械工业时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适应的,作为奠定人类智慧基础的小学教学方法,显然是不能适应的。显得尤其重要,尽管是初步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产生,先要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我认为就是积极发现问题,勇于创造新事物的心理和精神,我多年教学中观察体会到小学生有天真的好奇心,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属于创造范畴的积极因素,教师决不能挫伤这些因素,而要启发、诱导这些因素向正确的道路发展。譬如,有些小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画出一些奇怪地图形,做出一些奇怪的东西。对之,我们不能不闻不问,不能嗤之以鼻,更不能一棍子打煞;应该根据情况给以矫正、指导;有一定意义的,还要给以鼓励。试想,没有牛顿苹果为什么下落的疑问,没有瓦特水沸了为什么壶盖会掀动的疑问,怎么会有地心引力和蒸汽机的发现和发明?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遇到一题多解时,放手发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设法解题,用不同方法求出相同的得数,使学生坚信,事物可以创新。遇到事物事理具备相似或相反的可变条件时,让学生实现其变化过程,得出结果,培养其原始的创造能力,在般知识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要学的知识,去创造要学的知识,以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可以设计一些创造性作业,如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自己编写应用题;或设计一些非常规作业题,如让学生想法把9棵树裁成三行,每行四棵,培养学生突破性的想象力。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我已往作得很差,只做过一些浅近的尝试,体会到它的重要性。今后,适应教学改革,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202_年8月10日,踏着对梦想的追求,我来到临县南临学校应聘,8月20日开始上班,202_年1月28日,抱着满载的成果,结束了我的实习生涯。
在实习期间,我所带的是三年级数学,并担任班主任。教学第七单元时年,月,日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当讲完如何判断平年与闰年后,有个学生问我:“老师,那如何判断一年中的闰月呢?”这个问题其实在备课时我也想过,但是由于自己的愚笨,当我查阅完相关资料后还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策略模糊不清,并且看了一下教学大纲也没对此作具体要求,所以我决定舍弃。很遗憾,直到自己实习生涯结束,都没有给那位同学解答了这个问题。
今年返校后,系里为我们开设了小学数学解难这门课程,<:莲~山 课件 >看到这门课,我很欣喜,因为这对于我日后的教学将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尤其是当老师讲一年中的闰月判断方法时,我更是高兴。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
但是我在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小学数学解难,为什么用的方法都是高中和大学知识呢?假如要给小学生讲这些,我在质疑:她们能听懂吗?我在想咱们这门课程是否能换种方式来教学呢?让这门课能够真正的应用于实际教学。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主欢看法,望老师能能考虑一下,谢谢。
第三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体会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8页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集体汇报植树棵数。
(4)师在各组汇报后提问:为什么同样是20m的小路,为什么有的是种3棵树,有的是种4棵树,有的是种5棵树?请大家在黑板上“种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比较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
二、发现规律
再次感悟
1.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方案之间的差异以此发现植树问题的基本特征
“间隔数+1=棵数”。
2.请学生举例验证
“间隔数+1=棵数”。
师:如果分成n段会怎样?
3.(课件演示)
请你帮助计算小路的一侧共需要多少棵树?
师:如果每隔4m种一棵,又会怎样?
4.小结:通过这设计方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代数思想。借助图形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应用规律
1.揭题:看来植树中间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植树问题很相似,你能找找看吗?
2.变式练习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以下信息: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四、课堂检测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一(1)班周世福
本人这学期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从开学到现在颇有感受,以下是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活动方式——“游戏”,逐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一)注重直观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的盒子,一盒里装了9盒牛奶,另一盒里装了5盒牛奶,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9根,右边摆5根,想一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9根凑成10根。然后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根。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因为它有平平的面),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二)注重经验唤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建构数学知识。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法,想3再数2个数就是5,所以5比3多2,有的想3再加几等于5,所以列式3+2=5,还有的是记住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的比较经验,只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重温这个经验,学生通过重温进一步明白比多少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对应,在明确这样的方法之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比较学生和老师的人数:学生有8人,老师有2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学生和老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来,这时再让学生指出哪几个学生是多出来的?这部分学生包括与老师对齐的那2个吗?如果果把这2个去掉,剩下的是哪一部分?(剩下的就是学生中比老师多的)怎样求这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时学生体会到从较多的事物中去掉与较少事物一一对应的部分(也就是同样多的部分),就能得出较多事物比较少事物多的部分。我们知道,学生总是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对自己生活中体验过的事情有热情,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可以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事件入手,创设合适的情境,充分唤醒知识经验。在此基础建构属于他自己的数学知识。
(三)注重习惯养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初入学的儿童,往往还没有建立学习的雏型,因此小学一年级是培养儿童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小组合作等习惯。以保障数学学习的顺利有效的进行。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懂得听清他人的想法;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老师或同学的话,以提醒开小差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其次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要学会在倾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用完整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教儿童学会操作,学会轻拿轻放,有理有序操作学具。要在每次操作活动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在操作过程中检查学生有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有错题及时改正等习惯。
由于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优势,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加强调控,多多开展小组竞赛,定期评价小组表现,宣布比赛结果。可以将老师的要求物化量化,设倾听星,操作星,守纪星,智慧星,作业星等多个奖项。开展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这间的竞赛。以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烟庄中心小学 刘艳芳
摘要: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才,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原则之一。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是: 要从数学课程计划、数学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失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实行分层教学。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发挥各自的潜能,让优秀生更优秀,让学困生喜欢数学,学会数学,对分层教学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对学生分层,让优等生吃的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数学差异很大,就说现在这个班级吧,我们班有53人,优秀32人,良好12人,合格2人,待合格的7人。待合格的20分以内的就占了三人,面对学生这种参差不齐的学习现状。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对于数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优秀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就能顺利地完成;良好的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之间的帮助也能顺利地完成;而待合格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情况,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学生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为abc3个不同层次。让a组坐在教室的后面,b组的坐在中间,c组的坐在最前面,不过也不是每节课如此,如果不需要分层施教仍按自己的座位坐,如果需要,在数学课前,我会提前通知学生,每个层面的学生带好有关的数学学习用品,分别坐到各自的学习小组中。
二、分层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
现在小学阶段课程开展的比较全面,数学课的课时有限,要在课堂上要效率,这就要求老师备好每一节课。首先,我把教学目标层次化,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我在坚持课程计划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在备课时要精心制定每一节课的abc3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各自的目标。我围绕三个层次目标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从基础性目标开始,完成之后进行综合性目标,最后是发展性目标。
三、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分层教学的技巧
在新授时,首先让a组的学生自学新授内容,完成课本上的自主练习。同时我会向bc学习小组的同学教授新课。讲完后会安排他们做一些练习,巩固新知识。我会利用这个时间了解a组学生的自学情况。自主练习做完后会给a组的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难易不同的练习题。在这个时间段中我会检查bc小组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以相应的辅导和讲解。在练习课时,首先我会挑选一些重难点题目进行统一讲解,然后a组同学以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而bc组的同学以研究-讨论,讲解为主。在试卷的分析处理上,我有时会采用“学优生”当“小老师”帮我辅导“学困生”的方法,这样既能增强优生的责任感,也能让学困生从中受益,不仅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四、分层设计作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作业的布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布置的好,对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作业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即家庭作业)两类,课内作业一般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在批改上,我采取a组b组组长让我面批,c组全部让我面批,有不懂之处由我或由我指定同学进行辅导。对于课外作业,由于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不同,我进行了分层设计,在难度相当的情况下,a组的学生的作业量要比bc组的学生多些,b组次之,c组最少。如果a组在难度上有所提高,则他们的作业量则差不多。一般情况下,在作业的布置上,a组一般做一些拔高的题目,b组一般做一些基础性的作业。比如课本上的练习题数学配套练册上的题目。c组一般情况下是课本上的讲过的练习题的重新做一遍。另外在考试,每次都在十分左右的三名同学,我一般给他们布置一些基础的计算题和抄写一些定义,定理的作业。在分层次尝试教学中,我时刻关注着每个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状态,同时我还注意到以下几点:(1)创设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2)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4)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总之,在教学中,我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