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发言心理调控
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发言心理调控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一篇课文就是由若干个大小问题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勇于发言,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他们的胆子很大,不管答案对与否,都努力争取开口说话的机会。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他们虽然能专心听老师讲课,但甚少举手发言。一旦老师提问,他们就张口结舌,惊慌失措,把本来会的东西都忘了。他们的这种胆怯心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长期下去,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沉默寡言,致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老师必须针对这种情况,从心理、设问的内容、说话的语气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因材施教,帮助克服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下面就学生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调整紧张的心理状态
问题提出后,有些同学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也有一部分同学心里紧张,低着头,躲避老师的视线,担心老师点到自己。分析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种:一是学生性格内向,害怕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发言,又恐说错了引起同学们的讥笑;二是可能因某种原因导致思维受阻,心中紧张,回答问题时往往结结巴巴或答非所问,答不到点子上;三是可能成绩比较差,对问题找不准思考方向或不能完全领会。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第一类同学,就应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特别要用鼓励的语气对他提问,消除胆怯心理,增强勇气,在答完后总结时,要用非常激励性的语言加以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尽管答案不尽如人意,都应积极肯定。对于第二类情况的同学,我认为在提问时就要把问题分成几层,由浅入深的引导其回答,帮助他理顺思路,找出最后的答案。例如在学习《祝福》时,对学生提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可以分几步设问,降低难度。如:祥林嫂生活在什么时代?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周围的人对她态度如何?这样逐层设问,祥林嫂的死因也就一目了然了。对于第三类成绩较差者,就提一些基础的,相对简单的问题,答对后一定在总结时加上表扬的话,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肯定他的学习能力,使他在课后会努力学习,使成绩有所提高。不管哪种情况,不管答案正确与否,老师都要表现出足够的耐性、宽容和尊重,并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会心的微笑,从而建构学生心理安全区域,消除心理紧张。安全的心理状态往往能使人的精神放松,这样,学生的发言才可能流畅、准确。
二、及时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
有些学生思维敏捷,智商较高,很容易发现问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较快地得出答案,并能够把问题引深,开阔思路。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应及时激发他们的求胜心理,在一般问题的基础上提一些灵活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这样一来,学生们能够自由发表见解并及时与他人沟通,从而有利于思维的流畅性,阔宽眼界,活跃思维;从整个课堂来看,和睦、融洽 1的交流可以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促使全班学生开展活跃的思维。同时,活跃的教学气氛可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此看来,及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所含之意义将远远超出活跃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范围。
三、正确引导学生的求胜心理
有些学生好胜心比较强,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由于激进导致争强好胜,过度表现自己,往往思考不周就举手回答,致使答案欠妥当,甚至不着边际,离题甚远。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欠妥当,或思维卡住时,教师既不能附和其心理,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加以指责和挖苦,应恰当指出由于思考问题片面或粗心而引出的错误,敲响警钟,教给他正确的分析方法。对于那些有价值的答案,教师也要善于梳理,把学生个人的认识转化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认识。如:可以将学生的发言择其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待大家都发言完,根据黑板上的板书重新整理自己的认识,完整地表达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就吸收了其他同学的正确意见,又提升了自己的认识。但对此类学生不易过多地表扬,否则他们会有飘飘然的感觉,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向康桥告别?”有的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作者要离开英国了。”当学生自以为是时,再加上一问:“作者告别的仅仅是康桥吗?”在这样的反问之下,学生就会立刻认识到思考不周密而导致的错误,而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还有一类学生,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显得迟钝,也可能是对教师某些教育方法不理解或受到同学的冷遇或家庭的原因,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放弃学习。这类学生整天无所事事,对任何问题都懒得思考,所以显得无能为力。我认为他们的症结主要是缺乏自尊和学习兴趣,而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总是与情感相联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启发诱导作用,又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有给予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勤于动脑、动口、动手,提问时则提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定要加以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同学的友谊、教师的信赖、成功的喜悦,促进其消除逆反心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的个性和共性,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维护的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尊重,进而“抛弃胆怯和害羞而自信自为地存在”,“可以自由地表达,自由地思维,自由地塑造自我”。总之,在课堂上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的变化,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篇:心理调控
心理调控
同志们,战场心理调控是心理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运用教育、调节、疏导和治疗等方法,帮助官兵缓解战场心理压力,增强战场心理适应能力,巩固己方心理防线。今天我们科目设臵的背景是,在战斗实施阶段我方阵地被敌武装侦察机发现,突遭敌火力打击,我方人员遭受较大伤亡。阵地转移后,利用战斗间隙,心理战骨干针对部分官兵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现地进行心理调控。
一、战斗实施阶段常见不良心理
在战斗实施阶段,遭敌火力打击,我军伤亡较大,同时,敌方利用传单、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对我进行宣传攻心,使参战人员的不良心理反应呈现多样化趋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表现为没有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患者的早期征兆是不愿离开安全环境,他往往最后一个离开待机地域,而且常常回头张望,不必要的多次检查自己的武器装备,以转移其焦虑。
(二)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一种过度忧愁伤感的情绪体验。部分参战官兵在战场上遭遇较大挫折、目睹身边战友牺牲之后,可能出现抑郁心理。
(三)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遇到危险或想象危险时产生的一种畏惧情绪,是一种强烈而压抑的心理状态。恐惧心理具有传染性的显著特点,通过恐惧者的表情、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并迅速向周围传递、扩散,常常由个体恐惧引发集体恐惧。
(四)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是军人在作战过程中由于危险和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所引起的心理状态,一般发生在战斗打响阶段。适度的紧张有助于军人把自身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作战更加积极,一旦紧张超出了正常的心理阈限,就会导致心理活动失调,影响官兵的战斗力。
(五)疲劳心理
疲劳心理,是指军人在残酷的战场情境中经过长期或高强度刺激后,神经负担过重而出现的一种心力憔悴,精神萎靡的心理状态。战时,官兵常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机体和心理能量消耗大,很容易产生精神疲劳。
—1—
官兵在战斗实施阶段出现的不良心理主要是以上五种,但这些不良心理大多数时候是交叉出现。患者身上可能会同时出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不良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战场心理调控时,在重点解决患者核心症状的同时,也要帮助其克服附带的其他症状,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调控效果。
二、战斗实施阶段常见不良心理的诱因
军人在战斗实施阶段出现的这些不良心理,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环境因素
军人在艰苦危险的作战环境中,受恶劣的天气状况、对作战地域不熟悉、对当地社情不了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异常,使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引发不良心理反应。
(二)作战因素
在战斗实施阶段,作战对象强弱、作战强度高低、战斗持续时间长短、伤亡多少等作战因素,直接影响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的概率。
(三)人际因素
战场不良心理反应的发生与个体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那些人际关系紧张、沟通困难、失去集体支持的官兵容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指挥员没有威信、指挥失误或教育不及时,未能有效阻止敌方心理战信息传播的部队也容易发生不良心理反应。
(四)个体因素
军人之间在性格、能力、意志品质、年龄、经历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相同的外在压力下,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那些意志薄弱、心理耐受性差的个体出现不良心理反应的机率就相对大一些,同样,那些缺乏实战经验、首次遭遇死亡的官兵也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
三、战场心理调控的一般方法
战场心理调控,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调节和控制参战人员的心理状态,消除其不良心理反应,使他们重新投入战斗。战斗实施阶段不良心理的治疗通常有三条基本原则:就近、迅速、期望。就近,就是要尽可能地接近作战地域进行处理;迅速,就是要对患者尽早诊断和进行心理干预;期望,就是要让患者了解心理治疗的目的,期望尽快返回部队。一般性的救治措施是:将患者带离危险区域,减少和控制应激源,指导患者恢复正常呼吸,控制被过度激起的生理状态。具体方法主要有五种:
—2—
(一)情绪释放疗法(EFT)
情绪释放疗法,简称EFT,是指综合运用谈话、倾听、积极关注和穴位按摩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引导患者释放消极情绪,把注意力从应激性事件上转移的一种心理疗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患者带到安全地域后,让患者尽量舒适地坐或卧,帮患者摘下帽子,松开腰带,引导患者调整呼吸,停止短而浅的呼吸状态,然后握住患者双手,鼓励他们叙述创伤性事件和自己的感受,允许感情自由地表达和适度的悲伤。这时,救助者要无条件地尊重和接纳患者,对患者要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同时,要善于抓住患者倾诉时一些片面的错误认知,如:战友的牺牲是我的失误造成的,行动的失败是因为我太无能之类,进行纠正,告诉他,虽然他应该为这些灾难性事件负一定的责任,但全部归咎于自己是不公平的。等到患者情绪基本平稳后,让患者继续保持坐或卧的状态,闭上双眼想像美好的场景(如海边、宁静的湖泊等),然后,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用手指敲打、按摩患者的额头、印堂、眼眶、人中、下巴、肩窝、乳下等七个位臵的穴位,一边拍打,一边暗示患者放松身心。反复做几次后,可以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恢复正常情绪。
(二)暗示催眠疗法
暗示催眠疗法,是运用语言诱导,将患者导入到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然后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变其消极心理状态的心理治疗方法。催眠疗法操作简便,见效快,既可以针对个体单独实施,也可以集体实施,对调节战场不良心理反应具有较好的效果。催眠疗法按其诱导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凝视法、想像放松法、渐进放松诱导法等。由于战场环境的特殊性,这里,我介绍比较容易针对群体实施的渐进放松诱导法。渐进放松诱导法,是通过放松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逐渐达到深度放松,然后进入催眠状态。具体实施方法是:将患者带到一个相对安全和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中,让他们舒适地坐或卧。首先,引导患者通过深呼吸来调整呼吸节奏,使其身体慢慢放松下来,然后,让患者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放松,随着患者的放松程度越来越深入,也就逐渐进入了催眠状态。这时,暗示患者只能听到救助者一个人的声音,只能接受救助者一个人的指令,之后,就可以暗示他们忘掉眼前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恢复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斗志,反复暗示多次之后,便可以达到治疗目的,让患者清醒。通过暗示催眠,可以让患者在短时间内消除消极情绪、迅速放松身体、保持适宜的战场心理应激水平。
—3—
(三)情绪宣泄疗法
情绪宣泄疗法,又叫精神宣泄法,就是让有不良心理反应的官兵倾吐内心痛苦,放下精神负担,把消极情绪发泄到外界环境中去,从而摆脱心理困扰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既可以个别实施,鼓励官兵自己将不良情绪体验主动向救助者宣泄,也可以组织集体宣泄。具体实施方法是:将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官兵集中在一起,大声呼喊、击打物体、痛骂敌人或是让官兵将自己的不幸经历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撕碎扔掉,并不断大声告诉自己:我把痛苦也一并扔掉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官兵迅速释放消极情绪,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四)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是指利用战斗间隙,教会官兵放松身体和精神的方法,引导官兵进行适度放松休息,以恢复体力和心力的一种心理疗法。具体做法是:在战斗间隙,让官兵选择一种尽量让自己舒服的姿势坐或卧。先让他们使身体某一局部的肌肉绷紧,保持5-10秒,然后放松,并充分体验肌肉松弛和身体温暖的感觉。然后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依次进行紧张——松驰练习。通过以放松状态对抗紧张状态,可以起到缓解或消除紧张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作用。该方法操作简便,既可以由救助者集体组织,也可以由官兵在战斗间隙自己进行,如果与调整呼吸法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五)游戏疗法
游戏疗法,就是在战斗间隙通过组织官兵进行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心理游戏,起到转移官兵注意力,释放消极情绪,提高士气,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作用。心理游戏种类很多,在这里我重点介绍三种在战场环境中比较容易组织的集体游戏:人体多米诺赛跑、同舟共济和运送伤员。下面由我讲解,示范分队演示。
人体多米诺赛跑,是让所有队员坐成一圈,前面队员坐到后面队员的腿上,然后共同前进25米,比赛哪个小组的前进速度快。通过这个游戏可以使官兵体会到相互信任与配合的重要性,打破自我封闭,主动融入集体,增强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舟共济是每组6名队员共用两条背包带,站成一路,把脚固定在一起,在25米的距离上进行往返赛跑。通过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和检验官兵协调能力,增强集体意识。
运送伤员是把每组队员再分成两个小组,指定每个小组中一名队员为“伤
—4—
员”,其余两名队员将其往返运送100米,第一小组返回后,第二小组才能出发,两组展开接力比赛。搬运过程中要穿越一段地雷模拟的雷区,“伤员”脚不能着地,搬运者要尽量避开地雷,每碰到地雷一次扣10分,最先到达终点,完成接力比赛的组得100分,第二名90分。以此作为基础分上,根据途中碰到地雷的次数相应扣分,最后总分最高的组获胜。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官兵的团队意识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5—
第三篇:怎样调控怯场心理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如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一与外人交谈,他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平时在三两个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主要因为,讲话者要么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说得不好或说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相关研究及经验表明,破除上述心理障碍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事前作好准备。这在非即席发言中是容易做到的,对当众讲话的话题要有所了解,事先可广泛收集资料,打好草稿,以做到讲话时心中有底,临场不乱。
二是平时加强训练。常用的有效办法有朗诵、自言自语,与陌生人大胆交往、与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多听别人当众讲话等等。
三是对听众视而不见。就是自己在发言前,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眼中不能有听众,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
四是“别人也这样”。通俗地说就是豁出去了,其实也没什么,因为别人也会和自己一样。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不敢看听众,脸孔朝天。正如战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所以,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人的怯场心理也就会烟消云散了。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精)
浅谈语文课堂学生话语权的调控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而作为话语权的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学生思想发展、情感态度发展和知识能力发展的外化行为,又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话语权也就成为了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可是当我们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时,不难发现学生话语权的呈现方式和话语环境并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话语权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教师的话语场中剥离出来,它只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附属品,缺乏主体性。二是学生的话语权只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其他学生犹如看客听众,缺乏普遍参与性。三是学生的话语权被看似热闹华而不实的“满堂问”、“群言堂”所粉饰,缺乏探究和发展性。上述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必然会影响学生话语权“质”的回归,甚至造成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和无序。
一、由点到面,激发学生话语权的整体参与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的确,教师要想拨动隐秘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的“话语权”这根弦,就得事先校音定调。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提问的“音调”应立足学情,音域宽泛,尽可能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我教授《背影》时,提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和“谈谈你眼中的‘父亲’,两者对调控学生话”语权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前者是一个问题,问的结果直接指向了提问者的标准答案。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话语权活动空间较为狭窄;后者是“谈”,是一个导向丰富的话题,学生的话语权可以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并生成许多高质量的问题。在这个话题情景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展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学生话语权的参与率就
用心
爱心
专心 会明显提高。
二、拣选重点,主导学生话语权的主体探究性
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轻重主次显得繁杂而无边际,那么学生的言语活动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的话语权因缺乏探究性,就可能蜕变成翻版的“满堂问”。宋代王安石说过:“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教师提问要做到既“专”且“固”,就必须删繁就简,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我教《最后一课》时,放弃了原定的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小结等繁琐而陈旧的教学设计,而预设了“小弗朗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本中找话由找根据。“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果学生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引出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人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入到了爱国这一主题。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兴奋不已。
三、无中生有,拓展学生话语权思维空间的多向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不是凸现在文字的表面,而是需要“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歌德)。“无中生有”就是大胆想象,这种“自由大胆精神”的实践和尝试。教师要在文本的“无”处通过对比辨析、求异论辩、迁移创设、联想拓展等思维方式,制造“有”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话语权向空间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如我教《最后一课》,讲到“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做了个手势”时,我让学生联想拓展:此时时景如果要你设计韩麦尔先生想说什么,该如何设计?比较你设计的话题跟原文的“动作”哪一个更有说服力?通过想象对比,学生既能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又能领悟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求同存异,立足学生话语权的持续发展性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已决定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有时教师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教学艺术的本质”。如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案或置之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种缺乏甄别和宽容的评价,必然影响学生话语权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求同存异的发展观中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我教《我的信念》一课时,当讲到居里夫人拒绝申请镭的专利时,我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吗?”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同居里夫人的做法。有一位学生提出他自己的观点:“我不同意居里夫人的这种做法。“那你该怎样做呢?”我反问道。”“如果我是居里夫人,我会申请镭的专利权,用获得的报酬来改善实验条件。”我当时给予的评价是“从现实出发,更利于搞好实验,是一种很切合实际的做法”。这一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行使话语权的积极性。以后提问,该生总是踊跃发言。
五、收放并举,调控学生话语权的价值取向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的文本解读,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学生的话语权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当然,这样的语言环境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话语权可以“天马行空”,教师那种放而不收或收而无度的做法只能导致违背文本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所谓的“创新”,如“武松打虎是不爱野生动物的表现”、“牛郎趁织女在洗澡时拿走织女的衣服是不道德的”等。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既要“善放”,也要“善收”。我教《愚公移山》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之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劈新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或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该文的学习目的,把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生们讨论的意识引到“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代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
总之,要想有效控制学生的话语权,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更要懂得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的“经营”之道。学生的言语哪怕是一粒沙子,在我们的悉心“经营”和呵护下,也定会变成熠熠生辉的珍珠。当学生不是为教师而言说,而是为自己而言说的时候,真正的自由民主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的课堂才会真正呈现。a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演讲
篇一: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前也需要学生有三分钟的演讲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前也需要学生有三分钟的演讲
【摘 要】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是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演讲
一、结合讲读课进行训练
1.教学生字词时,可以选择几个词语,让学生连词成句或连词成段,表达一个意思。这既是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讲读课文时,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再现情景、补充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对人物的把握,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讲完课文后,请学生谈体会、感想,联系实际提建议、措施,或者续写课文等,这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安排专门的三分钟限时口头作文训练课
每周至少要安排一节口头作文课,也可以把口头作文课和书面写作课安排在一起。这堂口头
作文课要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最好是要订计划,有目的、有序列、有系统地进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如果能有个系统的教材或辅导材料会更好。三、三分钟口头演讲的指导原则
篇二:保定市高中语文教学标兵演讲稿:
保定市高中语文教学标兵演讲稿:
保定市高中语文教学标兵演讲稿:
面对高考,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史金霞高中的众学科中,语文非常不幸的面临着一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教者深感其难,学者亦乏兴趣,社会上关于“语文误尽苍生”一类的指摘也劈头而来。“少慢费差”的高中语文,在数理化生、外史地政等诸多科目的边缘夹缝中品尝着冷落与无奈。于是,面对高考,高中语文教师开始了自己艰难的应试拼争,于是,在永无休止的操作性训练中,学生语文考试成绩虽然并不见得能够迅速显著提高,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母语的情感却实实在在的枯萎泯灭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某种原因误课,他会找各科老师补课,而惟独不补语文课!甚至学生经常不认真学习语文课文,只做几套练习题模拟卷记诵一下文学常识名言警句!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已经变成了单个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语法古怪的成语零碎的常识片言只语的警句!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因为,原本蕴藏深厚文化内涵充满美感丰富生动的课文往往被束之高阁,应该塑造人格沟通心灵张扬个性的语文课却变成了训练课!语文教师已不再承担教书育人之责任,而成了培训能够熟练应对考试的选手的教练了!当然,严格的选拔制度,标准化的考试方式,激烈的考场角逐,我们无法不受高考的客观原因的影响。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应试教育会毁掉语文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语文教育为了什么?语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语文教师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传授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发展什么智力。所以,我呼吁,面对高考,让我们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关注学生发展,让我们带着镣铐跳舞!所谓带着镣铐,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高考,适应高考。客观的不利因素最终能够解决,语文高考试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观试题已经达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分析、名篇默写都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和丰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时间,需要调整也需要稳定。高中教师,必须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够应对高考。心中有高考,眼中没学生,手中无教材。这恰恰是造成高中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教得疲累又乏味,学生学得贫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必须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知识的受体载体。每个环节,都要极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深厚,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放远,从而努力提高“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针”:激发兴趣、加深素养、活跃思维、提高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死板教条的固定教学模式,精心设计课型,灵活运用教法,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严峻的高考带来了难以减轻的繁重的课业负担,但是,中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是不会泯灭的。求知的欲望,猎奇的心理,所有学生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之激发出来,使之焕发活力,闪耀光芒。我采取的语文实验课,从课型上一改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能够极大的调动热情,激发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许多乐趣,也可以叫做“快乐语文”了。然而,我们的学生必须面对高考,岂能耽于一时之乐?激发兴趣,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始终将趣味性与竞赛性结合起来,每次实践活动,既是学生共同探讨体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评比较量竞相提高的过程。兴趣,激发了热情;竞赛,提高了质量。我抓住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组进行,制定评比方案,以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这种竞赛方式,使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每个学生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表现问题,而是集体荣誉,学生之间相互激励共同协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针对高考中正确使用成语这一专项,我要求学生积累成语,依据随机操作的原则,首先每人每日积累两个成
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我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应该大力的开展下去,“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针,完全可以成为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习成绩、成功应对高考的指导方针。我始终相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也能够培养出能力优秀的学生。所以,坚持两手齐抓,两手都硬,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加深,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重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扬。在关注高考的同时,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心灵,注重个性发展,带着镣铐应节而舞,这将是我今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所走的坚定不移之路。我教龄不足十年,对于语文教学,只在探索尝试阶段,别说入室,远未登堂,也许,终我一生,也无法登其堂入其室,但是,毕我终生,我肯定永远不停地攀登,孜孜以求地探索,永不绝望地拼搏,因为,我爱语文教学!篇三: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篇四: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原则及方法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原则及方法
作者:王贵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3期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课堂必须体现高中教育的共同价值,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高中语文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而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所谓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就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演讲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一)生本原则。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彻底打破了旧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前学生三分钟演讲,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这样做,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以一带十,以点带面,很好地带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有利于课堂教学深入地开展。教师与学生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
(二)实践原则。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势必造成学生智力不能良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思想僵化的书呆子。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主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做答是很难完成的。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针对一个问题一种思想,演讲的学生,查阅资料,严密推理,多多准备,真情演绎,心、口、手、脑并用,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激励原则。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本身蕴涵着平等观念和价值预设,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尽显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其中声调的抑扬,情感的起伏,情节的波澜,再加上恰当的肢体语言,演讲者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自然生成,对自己是一次如星光般的闪耀,对其他同学是一次精神上的享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次成功的演讲,使自己对下一次演讲有了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语文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二、操作方法
(二)要求脱稿,不走形式。脱稿演讲,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照稿宣科,念完为止,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演讲者低头诵经,情绪全无,演讲的感染力如何体现?
另外,按标准班容量计算,一位学生一学期演讲的机会也就2-3次,语文教师一定要强调让学生珍惜难得的锻炼机会,严格脱稿演讲制度,不要让演讲有名无实。
(四)鼓励为主,恰当点评。既然学生千差万别,演讲内容丰富多彩,演讲风格各不相同,那么演讲的效果肯定不会一致。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敏感、自尊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对其中成功的演讲进行充分地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教师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一个形象的肢体语言,一个精当的比喻,一句精辟的哲理,一段整齐的排偶,甚或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演讲者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演讲充满渴望。
当然,对其较为明显的不足,教师应及时指正,或让同学点出。语气尽量婉转,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五)控制时间,适当变通。一般说来,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间应掌握在三分钟左右,时间过短不足以把问题讲明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说辞难以服众;而时间过长则容易喧宾夺主,影响其它的教学环节。在三分钟的时间内,把一个道理讲清楚,让故事生动起 篇五:(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导学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2.分析文章特色。要点一:探究文章内容。【探究活动】 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由此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
切希望?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画出来,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释疑】
把握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
【讨论明确】
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
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
【课堂提升】 1.根据文章的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和感情。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答案】恳切告诫青年学生应当努力学习,珍惜大好光阴,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
2.蔡元培先生在这里指出的北京大学多年来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请你探究一下,产生北京大学多年弊端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弊端是: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读书,多以实惠取巧为主,不研究学问;教师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原因是:①做官发财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②学校办学宗旨不明,有
急功近利的思想,日趋庸俗化。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要点二:分析文章特色。
【探究活动】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释疑】 注意结合全文从文章的深刻性、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3)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课堂提升】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
在这方面是个典型的范本。它的结构非常明晰。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结尾点出自己的计划,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