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河北省肥乡县实验小学王卫红
不曾忘,河北曲周师范学校校训:学博德高,为人师表。心里铭记我国唐代教育家韩愈的《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的责任。
然而今天,我们社会,学校评价一名学生的优良,学习分数占第一位;老师能教出高分的学生,就是好老师。这样,老师、学生就朝各自畸形发展,出现了高分低品,留学不归,我国人才大量流向国外的现象。台湾中信私立中学校长高振东,在北大报告会上大大感叹国内教育之失败,又提到祖国优良传统不能丢,爱国从爱校开始。所以,作为人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评价一名学生的优良,要品在前,德为先。小学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
一、课堂上的品德说教。
作为品德课的老师肩负着主要责任。语文教学仅次之。从有趣的课文中可以使学生学到良好的品德。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中的“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和你们好。”
“你植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应该互相帮助,爱护环境,增强入学新生的大家理念和环保意识。在教会学生识字的同时,作为一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别忘了告诉学生互相帮助,爱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绿色家园。
各年级的语文教课书中都穿插着品德教育和爱山、爱 1
河、爱国教育的内容。因此,课堂在作为知识,方法传播站的同时,别忘了她另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德育。
二、教师言行的潜移默化。
单纯地说教,莫过于实在的行动。一名教师素质的高低,溢于言表,他对学生的影响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跟别人打个招呼,问个好,举手之劳。但有的人就懒得做。同事之间走个碰头儿,行同莫路。在校园,学生看见了,他会仿效。所以,你别怪学生不懂礼貌,是你用自己的行动教给他的结果。我们精神抖擞,面带笑容,同事间相互问好,哪怕一个微笑,点下头,会给同事带来一片阳光,给学生做个好榜样。我们不妨放下师长的架子,主动跟不会问好的你问好。
上课了,教师走进教室,弯腰捡起地上一片碎纸,顺手扔进背搂中,让学生学会爱班,进而爱校,爱家乡,爱祖国;顺手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笔或本,轻轻地放在他的课桌上,他就会牢记在心,并会帮别人捡笔,捡本„„养成帮助别人的好习惯。
我们的生活小节不容忽视。道德虽在,却不被人重视,不被人尊重的今天,我们教师要为人师表,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把教育事业放在第一位。
三、父母是榜样。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媳妇给婆婆端上一盆水洗脚,五、六岁的儿子看到了,用稚嫩的小手端来满满一大盆溅着水花的水,“妈妈,洗脚!”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等同于老师,甚至更重于老师。
总之,只有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搞好新一代的德育。
第二篇:小学生品德教育论文
班主任如何有效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新华镇中心小学
马海英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满爱心。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指导开展文体活动是新形势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之一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和学习,增强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课堂行为规范》等条文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办小报等阵地,引导学生成功地组织举办好各种班级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的有效途径。
其次,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养成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懂得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非常重要,班主任都应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总之,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并持之以恒学生的良好品行定能形成。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因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当然,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品行养成教育中更应是先行者,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要在班内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班主任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访方式外,还可利用电话、校讯通等方式经常与家长交流家教工作,实现与家长的互动,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能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能力有了提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有所增强,“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思想正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也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第三篇: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建议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进行小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目前的教学中要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因此,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思想品德课程,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进行设计的。在教学中,要有效的结合教材的特点,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有效的教育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形成良好的指引。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培养责任心强、整体素质水平高、有耐心的教师队伍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则,注重对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影响。
三、激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好动性,而且喜欢做一些游戏,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就是要实现将具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素养。所以,注重小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就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运用,逐渐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素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加强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镇雄县雨河中心小学
吴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缺乏辨别能力,但他们模仿性强,好奇心大,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往往不论好坏全盘吸收,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抓向学生进行道德观点、行为规范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在当前强调发展智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笔者认为有机地分配调控、使用有效机制等教育手段,细致工作,长抓不懈,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百应的威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学《爱护花草》一课时,我先把一幅美丽的公园挂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此公园的总体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接着出示第二幅只画了荒山野岭的挂图,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谈感觉,学生发言踊跃,而且都能谈出第二幅挂图不美的原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同学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美化这座荒山野岭。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小组建议在山坡上种树,有的小组提出栽花„„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在荒山野岭这幅图上种上花草树木。通过两幅挂图的观察讲解,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而且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纷纷表示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要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和家乡装扮得更美丽。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它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如几年前,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发现本班不少学生,作业总是拖拉,而且一部分学生有自由散漫的习惯,面对这种状况我留心观察了一段时间,暗地里寻找他们的优点和能力,两周后,我召开了一次“看谁贡献大”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大集体,看今后的日子里,谁对这个家的贡献大”。教室里静悄悄的,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将班级事务分工到人,这样既给了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待。在以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这个班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集体如同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样,对全班同学起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直接发生影响。
二、利用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少先队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开展新课程以来,少先大队部通过隐性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在队员中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虽然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要求于人多,奉献于人少等思想道德缺陷。大家都知道,责任感是新世纪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质,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我们决心通过实施体验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责任感。根据“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围绕培养队员的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四个系列,以“我爱我家”、“大雁齐飞”、“走近社会”为主题发起了有关征文,组织队员在家庭、学校、集体、社会等领域,开展参观访问、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小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学做小老板”、“我教爷爷奶奶学英语”、“一日小交警”、“仓库保管员”等等,生动有效的体验活动,队员们纷纷争戴“责任章”“合作章”“家务章”等,在活动中,队员们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应该怎样呢?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3、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为人之德”的基础核心,是古来世所公认的道德规范之一。学生是国家将来的栋梁,必须要从小做到诚信,能够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希望,要让他们“追求真理做真人,涵养他们一片向真之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指出“诚实,不说谎,有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那么又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诚实,不说谎话,信守承诺呢?首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只有严于律己在各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望,自己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即使说的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会心悦诚服,对你提出的要求也不会踏踏实实的做。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陶行知先生在一次儿童节上与全国教师谈话时就说过:“要让真理赤裸裸的出来与小孩子见面。教师只能讲真话,说假话是骗子,怎么能做教师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表里如一。因为我知道: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情操,身教重于言教,通过身教可增强学生对言教的信服。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做好课前准备,从小事做起,形成活泼、团结、向上的品质。自己也坚持准时进入课堂,不拖堂,和学生们一起体会诚信的魅力。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所占的时间最多,所以立足课堂,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各科的教材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设计,编写的,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联系,并具有一定的道德要求。教师课堂上克服单纯传授的陈旧观念,积极挖掘教材中道德因素,引导到位。教师必须对学生引导到位,因为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同在,丑恶与善良并存。可谓“真理是太阳,歪曲理论是黑云,教师要吹掉黑云,那真理就自然给学生看见了。”当然学生诚信思想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必须与家庭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教育到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发家校路路通,家长开放日。学生常会有一些撒谎等现象,只有和家长相互联系配合才能改掉坏毛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杜绝他们的坏习惯,孩子们才能茁壮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有些父母的不良行为,却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有些家长十分专制,对孩子的爱、温暖方面显得欠缺,不允许孩子反对自己的意见,比如孩子没考到家长要求的九十五分,为了避免回家挨打,不由自主的撒谎;也有些家长是溺爱型的,对孩子行为基本没有要求,也没有控制,只有赞许,没有批评。只有通过和家长诚恳的交谈取得默契,共同努力,孩子才会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真正达到诚新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有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容易纸上谈兵,而且当今社会影响日益增大,市场、社会价值取向与学校诚信教育产生反差,学生容易产生困惑,接触社会少,学生不了解民情、国情,适应能力差,所以让学生动手各处搜集诚信名言、格言,寻找有关实物图片,举办专题展览会,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布置学生观看有关电视节目,看前做准备性谈话,看后组织讨论,谈观后感。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收益非浅,学生从中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性。“求真、求实、求诚、求信是真、善、美人格的基础,使人克服无知偏见,而无知只会使人远离真理。”教师必须要更新自我,创造良好氛围,才能真正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第五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两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两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两篇
(篇一)
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开阔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村庄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思品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篇二)农村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一、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村小《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甚至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实在令人担忧。笔者长期在乡村工作,对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有较清楚的了解,现就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村小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很紧张。最好的也是n+1的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班一名教师,这个教师担任班上的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即所谓的'包班制'。连语文、数学两科都很难有专职教师,《品德与社会》课就更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语文老师兼任吧。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大,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负担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这种搭配方式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因此,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自己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没有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笔者所在乡镇的教管组曾组织各科教师到村小巡回示教,听《品德与社会》课的老师比听语数课的老师要少得多,到了评课的时候,有许多教师表示是学校临时指派来的,对《品德与社会》新的课程标准知之甚少,对这门课的教学谈不出什么道理。使组织者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可见,村小《品德与社会》课的教研还是一片空白。
2.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严重滞后。
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于没有开展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就是在教学比武中,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的看图说话,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图一图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故事课,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教学中没有学生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没有应到学生获得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的老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政治课,满堂空洞的政治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既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有时是'批评加自我批评'的'整风课'。有时是'表扬加自我表扬'的'表功课'。凡此种种,其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情、实践性融为一体。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教《我们是学习的主人》一课,执教者在导入新课之后,要求学生照老师的示范做个小坦克。其目的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有主动性,只有认真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学习没有主动性就会一事无成,连作一个玩具也做不好。这本来只是这一课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链接的一个环节,可教师在课堂上却整整用了三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折纸,在临近下课时才匆匆交代了一下这一课的主要观点。既没有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成功的乐趣,也没有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也没有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这与一节手工劳动课何异?
3.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教学目标设定不明。'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
由于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许多适用于《品德与社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都很少使用。受教学条件限制,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广泛用途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是无人尝试。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严重 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没有专职教师,缺少教学骨干,村小《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单枪匹马,各自为战,加之对新的课程标准学习、钻研不够,教学中不能对整个教材体系进行整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总觉得讲得不够,结果是什么都提一下,该讲的没讲够,讲透,不该讲的又讲以一大窜。笔者曾听一位老师上《我们自己定规则》一课,本课的教学要求是'自己定规则'。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讲'自己定规则'的好处,讲学习上有什么规则,由做人的准则,又讲到为人正直,敢于揭发坏人坏事等等,结果学生理解不了。本次课要学习的'自己定规则,怎么定规则,定什么规则',学生没有搞清楚,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任务没完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从根本上明白《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一样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4.评价机制不科学,应试教育阴魂不散。
村小《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既不考虑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不看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解决了哪些问题;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考试试卷。有的学区甚至对全区同年级学生考试的分数从高低进行排队,以名次定奖惩,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有时民办教师的去留与否往往也由此决定。
这样,教师就不会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整体落实。而是偏重知识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应试教育依然盛行。于是就出现了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死记硬背的现象。笔者曾听过一节村小教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将一篇课文课后四个问答的答案,几个词语的解释,有关的判断题、填空题抄了满满的一黑板,把书中需要记忆的部分要学生划上记号,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熟读成诵。下课之后,笔者有意让学生进行行为辨析,有许多人就只知道,'对'或'错',而不知道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任务,是培养文明和谐社会合格公民的最重要的途径。上述几种原因,严重景响了村小《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由此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必须马上着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