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16-86224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6 11:49: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

果表明,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第二篇: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对策

一: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基本成熟

学生开始能够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品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如认识评价自己、关心自己的成长、与他人比高低等,青少年在评价自我的时候,往往出现两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称赞,而从不被轻视或攻击,这时如果再没有成人的指点,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满足虚荣,经不起一点失败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他们不断受到外界的冷遇,失败总缠绕着他们,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另一种倾向,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并不断寻找种种客观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以弥补内心的不平衡。

2、产生“成人感”

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企图要求摆脱父母和教师的管束,自行其事;不承认自己是小孩,要求老师家长平等对待,尤其要求老师父母理解他们;具有较强的自尊自信心,要求有一种“独立人格”。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年“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发展自尊心和独立性,以充分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人生与宇宙奥秘的求知欲。3、思维能力明显发展

青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但是,青少年缺乏鉴别事物的能力,学习从兴趣出发,难以恒定持久,经常转变学习目标和人生看法,思维尚未定型。

4、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不稳定

逐渐从低级性的单纯天真的情感活动向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表现为具有一定群体感,道德感,美感,社会责任感,向往美好理想的成熟型情感。但青少年情感常表现为情绪兴奋高、情绪紧张、情绪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欠成熟,容易波动失控。如果遇到不满和矛盾时,容易激动,暴怒,呈现激情状态。男生比女生明显。

5、性意识开始萌芽

少男少女开始产生怀春心理,注意和喜欢接近异性,有较强的性意识和性冲动。

(三)心理活动的矛盾性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少年期望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他们对老师家长的话,不仅不太听得进去,甚至有意无意地顶撞老师父母。然而,少年毕竟不是成人,他们在心理上有的时候仍然摆脱不了孩子习惯的幼稚行为,有好多地方仍然要依赖父母和老师。

2、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相矛盾

青少年对很多问题不再像儿童那样无所顾忌地刨根问底;他们有话不想对人说,把话埋在心底里,他们有了自己的秘密,但他们在封闭自己的同时,又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和父母这些生活中最接近的人的理解。

3、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

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为单纯幼稚,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4、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青少年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旦在学校、社会上挨了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由于缺乏思想准备,就很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或厌世情绪。

5、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人感的确立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矛盾。

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自主,不受限制和约束。但是,他们在生活处理能力方面又不能脱离成年人的帮助和指导。

6、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7、憧憬未来、富于理想与知识贫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矛盾。

二、中学生的几种典型心理及教育。

(一)厌学心理

学生厌学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伴随着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学习成绩差等后果。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即是由于持续努力和精神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工作引起的不适和厌倦状态。

一般认为,引起心理疲倦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神经紧张过度;二是长时间从事单调无味的工作;三是思想冲突、挫折、忧虑、惧怕等情绪性的应激反应。而学生的学习正好存在以上三个问题。那么,学生厌学的原因是什么?

A 客观原因

1、学习需要一定的心智努力

而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

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从事他们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

2、学习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使用的教材,注重于它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而很少或很难兼顾它的趣味性、娱乐性或生动性。再加上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和要改变知识传递途径,把学习与愉快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3.学生心理压力太重

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升学都十分看重,无疑要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各种压力,使学生整天穷于应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降低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值,为他们创造轻松的人际心理气氛。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愿学、乐学,减轻心理压力。

B 主观原因

1.认知因素

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偏深偏难,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我们称之认知障碍。有认知障碍的学生,他们基础差、能力差,学习就有困难。教学中高起点。快速度,这等于放弃了后进生。

对认知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辅导,有针对性地补上知识链上的脱节,并指导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尽快走入正常的学习之中。

2、情感因素

部分学生爱凭个人的爱好学习,有偏科思想。还有一些学生对某些老师有成见,上课有逆反心理,不愿学这老师教的课。对于情感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疏导。首先要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只有学生信赖老师,才愿意学好你教的课。第二,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热情,要用自己的感情诱发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只有以情感人,学生才能对学习充满激情。

3、人格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成绩差,常受指责,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心理。这部分学生面对家庭,老师、同学等多方面压力,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4、意志因素

几次考试达不到目标,就灰心丧气,产生畏难情绪。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对意志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鼓励。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对待自已。同时,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在自身的内在要求下刻苦学习。

5、观念因素

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没有文化照样可以赚钱。

(二)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上了初中后的孩子比较典型的心理,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他们内心有一种强烈的焦虑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他们表现出一种无来由的反叛和对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他却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①应善于理解孩子。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所以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②要尊重孩子。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③要有民主意识。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三)自卑心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种重智能、轻人格的倾向,也就是说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有人曾对一些高智能学生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不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差的学生都会产生自卑心理,当然差学生往往严重一些。他们表现为:离群独处,沉默寡言。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害怕出差错被别人嘲笑。教师如无意中触到他们的短处,他们便会惊慌失措,羞得无地自容。

学生产生自卑感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决定的。属于抑郁质的人表现不够生动活泼,内倾牲强。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如果处在不利成长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是由从小生活的环境影响而成。或家居独院,或父母因工作原因把其锁在家里,不许外出玩耍。这样自小就失去了与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长期下去,就会离群独处,缺乏交往的自信,久而久之自卑感自然会形成。

三是在生活、学习中多次受挫折造成的。

四是父母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学生某次成绩考差了就训斥。这祥,在学生心里就会造成“父母老师都认为我笨,我可能确实笨”的想法。

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逐步形成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制于以三个因素:活动的结果,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自我评价。

1、活动结果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越低,自信心越弱。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受教育的条件差,失败的机会多,因而他们的自信心大大低于重点中学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习达成度比较低的学生觉得成功是可望而又可及的,只要自己加倍努力地跳上几跳,是完全可以摘取到成功的果实。

2、他人态度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水平往往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有关。

这包括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水平与信任程度。一般说来,凡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则会加强其自信心;反之,凡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孝信任程度低,则会削弱其自信心。男女中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信心方面,女学生即不如男学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家长、教师对男女孩子的期望值和信任程度不一样。

3、自我评价的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水平往往也依存于自我评价。对自己作过高的估价;对自己作过低的估价。这两种偏向都会削弱一个人的自信心。

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信任每一位学生。

2、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胸有成竹,自然自信心就增强了。

3、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机会是契机的,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一种转折点,使人从此踏上成功之路。而突破口在一个人的身上,往往呈多角度,需细心寻找,这种突破口一般就是一个人的特长、优势和潜能所在,特别是一种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一旦发现,就要创造条件,施以良性刺激,积极扶植。

4、适当鼓励,及时评价。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只要他们有一分的优点,就应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并经常地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你有能力做好这件事”、“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等等。

(四)交友心理

现在中小学学生在与人交往的问题上,有几种类型却很值得人们注意:

1、弧僻型。有的学生性格弧僻,不肯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大关心集体。

2、利己型。在交往中以我为中心,凡是顺从自己、恭维自己、对自己有好处的人便亲近,反之则疏远。

3、应酬型。你请我看电影,我送你纪念品,投桃报李,来往应酬,有的甚至交“酒肉朋友”。4、义气型。有的学生在校内外滥交明友,讲的是哥儿们义气。可以不分是非曲直,甚至无视法纪。

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友心理,对他们的交际能力也有不良影响。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基本的准则可以将对他人的态度概括为六个字,即了解、关心、学习。具体说,就是了解他人的品质,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早恋”产生的原因

1.青少年发育早熟。2.性教育残缺和滞后。3.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影响。4.家庭因素。对于大部分出现“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早恋”的防范与解决措施

1.加强教育,防患未然。教师应明确性是一门科学,不能谈性色变,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科学系统的了解。比如我们的政治课,给学生讲如何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的精神,帮助学生拨开心头迷雾,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增强性保护意识和对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鼓励交往,加强指导。支持和鼓励他们之间广泛正常的接触,同时还得教育学生男女有别,在交往中应保持一定距离。

3.提高素质,加强理解。在晓以利害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冷静、理智地分析“早恋”的后果及影响,本着既为自己的将来又对对方负责的态度,及时结束不合时宜的感情交往。

(五)爱美心理

孩子对自己的外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关注。这种关注最多的就表现为爱美心理。说到正常的爱美心理,一个人有无健康的审美意识,直接关系到有无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情操。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生正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辨别美丑的能力还较弱,对于美的追求往往带着一定的盲目性,这一时期也是最易对社会主流文化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期,这时如果对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加指导而任其发展的话,他们的成长方向就可能发生偏差,甚至可能导致扭曲的人格。审美素养包括认识美、评价美、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这些能力与个人的品位和修养十分不开的,而个人的品位与修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你们还小,所以你们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审美观。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就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多看看有益的书籍,听听优美的音乐,观赏大自然的风景,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这些美好事物的感染熏陶,审美能力自然会提高。就目前而言,只要是适合你的,适合学生的,不要太成人化的打扮应该说都是美的。

(六)追星心理

他们说起明星的有关信息如数家珍,这可能就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追星心理。

作为学生当然要掌握一个度,要有理有节,适可而止,不能把追星当成一项事业,而把其他的都置之度外。

采取措施

1不必禁止。对名人的崇拜可以说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崇拜心理的驱使下,被崇人物的高尚品德、创业意志和献身精神会强烈地影响崇拜者,启示他们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事业、未来,以及如何对待成功和挫折。

2、积极引导。教师应指导他们去崇拜明星们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奋力拚搏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造福人类的行为等深层次的方面,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养料。

3、激发升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名人传记、格言,寻找成功者的足迹,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达到理性上的升华。

总之,初中阶段是一个非常特殊,而且最难教育的时期,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坚持尊重、真诚、理解的基础上,用新的学生观来对待学生 与学生达到真正心灵上的沟通,心理沟通的关键在于双方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只有这样的沟通才是双向的、平等的沟通。但要达到这种沟通,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①真诚地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都必须是坦诚的;②能够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立场与感受出发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③应对学生表现出接纳与热情的正面支持,以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④必须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一定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他们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这样,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信心十足、情绪高昂、朝气蓬勃,就会有健康的心理生活,从而促进自己心理素质的提高。学大教育提供给家长参考

第三篇:初中生写作心理特点

初中生写作心理浅探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存在着阶段性的年龄特征,而且同一年龄段也存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心理;写作能力;兴趣;

前言

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多年来,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就是作文,作文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大堆,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依然原地踏步。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及作文现状

(一)初中学生写作心理特点概述

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1.学生写作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1)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既活泼开朗,稚气十足,又大胆、热情、纯真,思想十分活跃,写出的文章也乐意给老师看,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喜欢想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因此,初一写作练习的方式宜灵活多样,可以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等,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2)直接写话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初二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叙述事情,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因此,写作练习应明确要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手法。

(3)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常喜欢独自写日记、书信,写一些有关理想、志向、生活、友谊的随笔、杂感,对议论文的写作开始产生兴趣,也能见事议理,谈出个人的见解。这个时期,他们乐意写一些立意深刻的东西。而且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因此,写作练习应有表达的深度,多写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学生的写作动机

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写作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其对写作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就学生的写作心理来看,形成写作动机的因素较为复杂。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写作动机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写作,他们能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则是作文的源泉;他们喜欢写生活中的见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部分学生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另一种是被动写作,他们认为作文无用,写不写关系不大,他们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应付老师的检查。因此一碰到老师布置作文的作业就胡乱编造,东拼西凑,完成了事。

3.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态度

出于不同的写作动机,中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态度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喜欢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态度严肃认真,坚持练笔。第二类是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但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作业,有时会应教师的表扬而兴致大涨,有时会因作文分数不高而情绪低落,对写作忽冷忽热,缺少持久而稳定的热情。第三类是不喜欢写作,态度敷衍,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写作时苦于“无米下锅”,只好东拼西凑,以能应付过关而心安理得。第四类是厌恶写作,对写作头痛,想方设法逃避,实在没办法了便胡编乱造,凑足字数。

(二)优生写作心理特点

优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以下明显的心理特点。

1.兴趣浓厚,充满信心

优生喜欢写作,能够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记下成长的轨迹。喜欢上作文课。作文课上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常流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一名优生在同教师交谈时说:“我喜欢写作,尤其是随笔,一日不写就觉得好像少了什么;我喜欢上作文课,当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我的文章时,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善于领会,及时反馈

在写作中,优生不满足,总是用心寻找最优化方案。在平时的练习中,他们总是精心构思,写完后经常自评自改,力求做得更好。他们对于教师的指导或评讲能及时反馈,善于领会教师的指导意图并付诸写作实践。教师或同学指出作文的不足,能尽快找出原因,及时修改。

3.呈开放状态

优生作文从不遮遮掩掩,文章刚写成,就乐于借人阅读;经过教师品评,往往会在班里推荐,有时还会传入别班,甚至全校。这种开放状态,不仅使习作者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得到启发与教益,而且会使他们对写作信心倍增。

(三)学困生写作心理特点

学困生的作文心理有如下特点。

1、兴趣淡薄,畏惧写作

有些作文功底差的学生对同伴讲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面对作文题目,却长吁短叹,写不下去,甚至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他们对作文兴趣淡薄,平时从未考虑积累材料,作文本上的低分数和评价不高的评语,更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压抑感,最终导致对作文的厌恶和对抗。畏难情绪抑制了这些学生在作文中感知的积极性,阻断回忆和联想,降低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作文持一种消极态度。

2、无话可写,缺乏自信

有些学生总觉得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太普通,太单调,没什么值得写的。有时对自己多次接触的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写作欲望,但力不从心,随即慨叹自己文字功底差,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写作天赋,不是写文章的料。

3.意志薄弱,浅尝辄止

有些学生表面上准备了摘记本,课外练笔本,一副不学好作文不罢休的样子。但是他们总是有始无终,不善于坚持。一曝十寒、忽冷忽热是他们的通病,即使一篇文章,也是草率从事或虎头蛇尾。

4.呈封闭状态

作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差生的自卑心理。他们写作时总是遮遮掩掩,写好之后也从不拿给同学看,教师成了他们作文的惟一读者。更有甚者,在写作过程中一见旁边有人,就一个字也不敢写。

二、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

从目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初中学生的写作心理良莠不齐,很大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写作心理障碍。作文水平也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因此,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成为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写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要依赖于兴趣。”要让学生每次作文时都想写、乐写,就必须从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只要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能顺利进行了。

1、变换教学方式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不断变换和创新教学方式。比如在作文课上老师对学生的写作题目、内容、形式、长短等最好给学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他们在课内所学的作文技巧,施展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从而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例: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一次作文公开课上故意迟到10分钟,在这10分钟内班上哗然,同学们产生了种种猜测。10分钟后,老师来到了课堂,.便布置了《当老师迟到十分钟》的作文题目。那次作文,同学们写得非常生动,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的反映那10分钟心理活动。然后上课老师就通过这个范例讲解生活中类似的写作题材,并让学生自选题目和内容写一次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比如写《紧张的时刻》《一场球赛》《生日晚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结果这次作文内容是百花齐放,表现形式各异,情感真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听课老师的普遍好评。

2、创设成功机会

学生学习中最大的喜悦莫过于获得成功。让学生品尝自己的写作成果,能促进其兴趣的保持和增长。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翻看过去 的作文,感受写作能力今非昔比的变化。同时应给学生创造展示天地:在黑板报、自编班报、校报等刊出优秀作文;教师将学生优秀作文或有进步的学生作文通过认真修改润色后,添加评语印发给每位学生阅读或贴到学习园地予以表扬;组建作文兴趣小组,开作文评讲会;推荐优秀作文到报刊杂志上发表„„.(二)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① 但是,如今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大话、假话,编造悲情故事,不是父母下岗,便是兄妹失学,致使文章干瘪矫情,失于真实。有些学生甚至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每天吃饭,睡觉,上学,放学,生活单调乏味,有什么可写的?当然要写别人的故事喽!”

其实,家中的饮食起居,校内的学习活动,读书的酸甜苦辣,成长的困惑思索;社会上劳动者的辛劳,务工人员的艰难,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环境保护;国际局势的变化,传媒炒作的热点,公众关心的事件,文化发展的动向„„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为什么我们好多学生对这一切熟视无睹呢?

由此看来,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面对生活,审视生活,感悟生活,引导学生从细小琐碎的事物中寻找哲理,寻找真善美,该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了。“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②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真情”呢?

1、向课文学习,端正态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技巧”。我国现行中学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每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 爱子的永恒图画。杨绛的《老王》则写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几个生活片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真情。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平凡的生活也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2、走进现实,寻觅写作源泉。

叶圣陶、夏丏尊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提到:“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的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③所以我们要启发学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摸,用敏感柔软的心去体悟。学生观察多了,积累多了,感受多了,就会觉得非说出来、写出来不可。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

(三)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动力

教师师在评改作文时,应该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年龄的特点,引发学生对作文产生持久兴趣。在评改教学中,可以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

1、自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修改作文的权利首先应属于本人。”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已修改评价。教师首先应明确作文在审题立意、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要求,然后要求学生逐项对照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作文的兴趣将越来越浓厚。

2、互评

学生有了自评自改的基础,就可以引导他们互评互改。在互改中,要求学生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在虚心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一来,不但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能养成学生一种对作文负责的习惯。

3、师评

教师的评语要恰如其分,富有个性,特别要为学生作文的优点喝彩!学生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甚至可以让一些学困生把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让学生朗读某些满意的句段,并阐述满意的理由,让全班同学欣赏。让学生每写一篇作文,都会感受到创造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创作热忱。

我们坚信,良好的、积极的写作心理必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写作心理。

注释:

①北京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2_.②黄本荣.作文,魂系何方[J].语文教学通讯,202_.10(59)

③叶圣陶、夏丏尊.阅读与写作[M].开明书店,1938

第四篇:初中生心理特点

初中生心理特点

⑴认知发展 初中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还能把握他们能够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①促进其学业进步。②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③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尽管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⑵性意识的觉醒 随着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初中生心理开始萌动,在与异性同伴相处中,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新的体验与感受开始产生神秘的骚动,使他们感到好奇、渴望,有时又是迷惑和害怕。

⑶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绪。尽管初中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评价、对他人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喜、狂妄自大;挫折时,妄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体验也是动荡而不稳定的。⑷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初中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初二年级是明显的分化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⑸同一性问题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在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针对中学生上述心理特点,应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对他们的理想教育、挫折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在进行以上教育时,要坚持正面疏导的原则,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原则,坚持用先进典型教育的原则和坚持学生自我教育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第五篇: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一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此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生理特点

初一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开始阶段,这是个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外形的变化:(1)身高

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身高的迅速增长,每年至少要长高6-8厘米,家长不经意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是常事;但男女身高变化是有差异的,一般女生的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所以初一新生中女生往往身高高于男生。(2)体重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在体重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平均每年增长4.4-5.5公斤,初中三年以后,男女生的体重已接近成人。(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发育的外部表现,是初中生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初中生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状态,在男性身上,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娃娃胡,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在女性身上,第二性征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使得男女初中生在外形上的差异日益明显。2.内脏机能

(1)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很不平衡,骨骼的增长比肌肉快,四肢的增长又比躯干快,因此少年的体形很像窄肩、扁胸、长腿的“豆芽菜”。(2)心脏的发育跟不上各器官和系统的生长,所以青少年容易发生头晕、疲劳、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现象。(3)大脑的发育在量上没有显著的增长,因为儿童在10岁以前脑重量已有成人的95%,但在质的方面则有较大进展,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能根据假设进行推理,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日益明显。(同时存在片面性、固执性)(小学高年级开始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针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注意:

①对于身体上的这些急剧变化我们应密切的关注,及时的加以说明、解释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困惑和负担。

②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促进身体发展,但强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害到骨骼的发育。③及时补充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糖类(豆制品、鸡蛋、牛奶、核桃仁花生、芝麻、水果)保证身体发展的需要。(良好的饮食习惯:空腹不喝牛奶无法吸收,饭前吃水果,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

④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强,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着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家长现在可能都有感觉,小孩以前在小学成绩很好,怎么到了初中就只有七八十分了,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要知道以前只有两门(科目少),今天没听懂明天老师还会讲,初中不同科目多,难度加大,天天都有新的内容,所以,要改变学习方法,不能还象小学那样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一味的死记硬背。例如:英语单词的记忆,天天都有,量很大,不是孩子不记,记了背了一下就忘了,总是没有成功的体会,慢慢的就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兴趣,就可能放弃了,但是如果用音标,掌握规律,又轻松又有效果)从生理条件上讲,他们完全有这个基础和能力,关键就是我们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心理特点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生理迅速发育的同时,心理发展也呈现着阶段特有的表现:

1.自我意识的高涨 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这一阶段初中生自觉不自觉的将一部分精力放到自己身上,内心情感丰富起来,经常会考虑“我为什么是我?”“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倾向在他们的作文和日记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当然最好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但是他们经过反复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明确的客观结论,有时候还会让自己陷入迷茫中,甚至对人对事出现一些敏感、偏激的认识,过度强调自己的观点并伴随夸大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照镜子、穿漂亮的衣服、发型)防止虚荣嫉妒心理的产生。

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各方面的主观认识,积极正确的自我意识,使个体能正确认识自我,认同自和我悦纳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不良的自我意识会不切实际地过高或过低评估自我,会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或由于自负,自大目空一切,过于张扬和扩展自我;或由于自卑,自我否定导致自我贬损,形成羞怯、萎缩性人格,其结果都不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教育者应从培养初中生正确看待自己,增进积极健康的自我情感体验和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控制入手,帮助其形成客观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做我真好”的健康观念,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使之逐步达到自知、自尊、自信、自勉和自控,达成理想与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独立意识增强

随着身体的发育,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不喜欢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干涉,要求独立自由的倾向非常明显,原来叽叽喳喳开始变得沉默了,自己在心里考虑了,其实不是不想说是怕说了之后不是反对就是干涉(例穿衣打扮、说话行事)盲目交朋友,寻找精神安慰盲目模仿成年人。3.反抗心理

反抗性是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一切外在的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

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使得初中生急于向成人树立和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一旦这种自我独立的要求得不到认同,屡遭挫折,便会产生偏激的想法。{例如:对父母的悉心照料和关心极力拒绝和厌烦;(早晨说“快点快点,要不就上学迟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点,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第三句是“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车”,第四句是“到了学校你千万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学校的饭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多吃点”;第六句“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当自己的主张被父母或教师否定时,会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挑战权威(玩游戏、打电话)}如果实在没有办法要接受也不会一口答应,讨价还价的。

常表现为:一硬碰硬式。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个性张扬的学生身上,他们遇到自己不愿顺从的人和事时会公开拒绝,很容易与对方发生激烈争执。这种对抗往往时突然爆发的,并且任何方式的劝解都会无济于事,但是事过之后他也会很快平静下来。(例万荣桥)二是 冷漠式。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内向的学生身上,女生比较多见,他们以沉默和不置可否来表达反对。这种不呡不火的态度比较固执,不容易平息、转移和分散。长期如此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严重的可能引发闭锁心理。(性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朋友亲疏、老师关系)初中生的反抗性有容易迁移和泛化的特点。当他们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言行不满时,会将这个人全盘否定,而且会使他们对对方所在的集体或同一类人都产生抗拒。因此初中生们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老师某一次不小心“伤害”了他,这个老师就被他成一无是处;妈妈的话引起他反感,爸爸的话也很快失效。这很容易使他们的对抗心理和对抗行为的结果更加恶化,产生被孤立的主观感受和极度压抑的情绪体验。这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存在于初中生身上的反抗性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自己具有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有时是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矛盾的)4.情感体验的矛盾性

这一阶段情绪表现体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并存。5.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1)与朋友的关系:改变儿童时期团伙式的交往方式,初中生有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因此,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一般为同性)当然,随着初中生志趣和爱好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内心生活越发丰富,很难在一个朋友身上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所以,他们可能与某一个朋友的交往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与另一个朋友的交往又只限于另一方面的兴趣。

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主要包括:忠诚,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共同的苦闷和烦恼,性格相近、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支持等。朋友之间会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这种朋友之间的交流对心理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的了解自己。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勇气,能更好的发展各种社会能力,减少孤僻、自闭、自卑心理的发生。鉴于朋友的这种重要性,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选择可以帮助其健康成长的益友。

在之后的阶段中,还会出现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但由于初中生自控能力差,认识片面等因素的影响,(喜欢就是爱)要及时加以引导,把其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个人爱好,充实课余生活,防止寂寞感的产生,同时学习相应的生理知识,以理智战胜情感上的冲动,帮助他们度过情感动荡期。(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童年时期孩子在情感和生活中都很依赖父母,进入初中后,更多的是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依赖的方式有所改变,之间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不如以前亲密了;

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要求独立的愿望非常强烈;

在观念上和以往完全接受父母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同,开始审视许多以前一贯信奉的观点,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分辨能力的增强,会发现父母身上的一些缺点,与此同时,由于掌握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会有其他近乎完美水平的偶像出现,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总的来说,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呈现出既反抗又依赖、(父母)既开放又闭锁、(朋友)既勇敢又怯懦、(公众)既高傲又自卑(情绪)的矛盾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该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①要创造稳定和谐的家庭气氛。家庭氛围是子女成长的催化剂。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打骂、争吵甚至婚姻破裂,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肯定是得不到良好的教养,会对子女心身发育极为不利。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同时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率也很高。②形成良好的家庭教方式养:

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不能仅仅用分数、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我们家长都很注意孩子智力发展,但对孩子品德、意志、毅力、劳动习惯、生活能力的发展就不那么严格,总想着只有一个小孩不能让他太累、太受苦了。(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德和人格上的缺陷可能贻害他一辈子。要关心孩子的全面成长,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热闹能不能成功智力20%、非智力因素80% :博士杀人新生跳楼 Ⅱ.教养方式的改变:

前提:家长自己要健康,一方面要关心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工作生活中郁闷焦虑了要及时调整,以免这种消极的情绪影响孩子,另一方面自身也要加强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注意关注新鲜事物(青蛙恐龙大虾mmGG你不知道,代沟 话不投机半句多)。尤其是母亲,许多研究表明,母亲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母亲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母亲更应该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方式:儿童时期父母、老师在孩子眼里是权威,言听计从,升入初中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这时父母最好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不过分严厉专制(自卑懦弱、蛮横逆反),棒棍底下出孝子 不溺爱娇纵(依赖、自私、任性),(看上去是爱换来的只有自私 也不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冷酷、攻击),只是提供食宿、衣物,没有精神上的交流和支持,忙于工作。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表达爱,怎样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关爱与温暖并不是每个父母都知道的

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忍耐、随和、谅解等,给子女较多的鼓励和诱导,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怎么这么笨”、“你太让我失望了”、“你还不如隔壁的„„”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以保护其自尊心,减轻逆反心理的发展程度,这样的教养态度能逐渐培养出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等优良品质,防止孩子人格偏差。(自我中心、嫉妒、虚荣)

途径:注身教重于言传,保持一致、始终如一,分解目标逐步实施。

教育子女不等于光用嘴巴教育,或者光是严厉对待,自己要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整天在打麻将、买码,而要求孩子认真学习。

父母公私分明,经常做好事,勤勤恳恳,孩子会性格温和,乐于助人。

家长要切实关心、关注孩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劲的时候,能够注意到孩子的问题,自己工作吃力了,或者情绪不好了,就懒得理孩子了。这种状况常常使孩子感觉到教育只是满足大人的需要;

无论是培养习惯、改正缺点,还是实现目标,都必须是可以操作的。(具体化空洞没用)就是孩子知道第一步该干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如果只是一个理论上成立的计划,那么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够如你所愿。(如果试图减少玩电脑时间的孩子,在让他明白不能过多地沉迷于电脑的时候,不能只是让他“戒”了电脑,而应当先提出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第一步,先和孩子沟通,使得孩子愿意配合,要容忍孩子反复,大人尚且很难改变一些习惯,如“戒烟、戒酒”,第二步,帮助他们控制玩电脑的时间,教会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并督促孩子严格执行。对于不遵守约定的行为,按事先约定的给予处罚,如减少玩的次数或减少玩的时间。第三步,通过和学校的老师配合,多安排孩子参加文娱活动,改善人际交往)③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沟通的方法。当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更多地要带领他、教导他,而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就要更多地与他商量,再大一些,家长则应该学会向孩子请教,主动地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要知道孩子是在声光电时代成长起来,有的时候家长说自己小的时候如何如何„„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只有认真地理解时代,才能理解孩子。④保证与子女必要的沟通时间,建立运行机制。(如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交流在车上、吃饭时、睡觉前、外出旅游时,定期开家庭民主会,到星期六一起复习功课打扫卫生)初中生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即使解决积累起来会导致心理疾患,很多青少年都曾想过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