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6-766259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4 08:49: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魔域一条龙 www.teniu.cc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摘 要:就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是长时间才能形成的一种能力。其实也就是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的过程。那语文教师如何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呢?

感悟是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的内容所产生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可以是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所学内容在自己思想上引起的共鸣,可以是启发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得到的启示。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感情,读出重点,才能发现问题,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教师可以从所学课文的题目入手,初步感悟。引入课题后,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去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这样学生对所学

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有兴趣去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说说触摸的意思,然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春天我们用眼睛可以看到美景,用鼻子闻到花香,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为什么不去欣赏?怎么去触摸呢?怎么会触摸到呢?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读课文,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

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自由选择喜欢的朗读形式,用心灵诵读。在读法上可以自己选择。采用学生自读、感情朗读、同座互相读、同小组比赛读、边读边演等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尽情展示,并分组相互挑战,也可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也可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中去。如,学生自读时请我参与,和他们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这样既和谐了师生关系,又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充分朗读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初步弄清楚课文主要内容后,找出重点段落,然后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如,小女孩为什么能很神奇地拢住蝴蝶?她在张望什么?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就是课文的重点。大家共同讨论,去研

究、去品读感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又感悟到了小姑娘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由于学生对小姑娘热爱生活的勇气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去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谁都有生活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应该去热爱生活。另外,要求学生去读有关残疾人战胜自身缺陷,热爱生活的故事,把自己读到的故事办成手抄报,以热爱生活为主题。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触摸春天》这一课语句优美,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精美片段。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更进一步领悟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感悟表达真谛。

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可以看出,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及其表达方法,才能使积累和运用显得得心应手。当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并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在积累中深入感悟,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塘镇蒸北中学张伶俐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第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特点,人为强化语文政治因素;第二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大胆走进新课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当前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范读品读大胆说话自主与多样化的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让朗读焕发迷人的光彩。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的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没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只有范读。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 1

景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2、教师尽量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

3、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开放性朗读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例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例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就要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遇,安排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我做了一点小尝试:

1、坚持课前“3分钟”讲演

讲演的要求是人人参与,按座号轮流上台演讲,每课一人,讲演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讲故事,说见闻,谈感受,评社会,议他人,演小品,校园生活,家庭经历,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说话的内容。

2、回答问题,大胆说话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往往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要尽量的让学生多说,要尽量让多个学生说,要尽量的让学生评议,老师万万不能越俎代庖.,让说话匆匆而过。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3、探讨问题,对话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三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形式的组织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品的感情。例如,我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让学生讨论”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深刻意思时,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是心中的大海和山,有的说是努力和信念,有的说是意志和美好的境界,有的说是克服困难和达到理想境界,当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品读第二部分时,大多数学生们能坚定的说∶山比喻困难,海比喻理想,只要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实现美好理想.在愉快的对话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领悟了作品的感情。在探讨问题中持之以恒的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既能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品味语言,模仿创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新课堂的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词、句、段、背下来,然后试着模仿说一段话。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带动了作文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

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要求学生说说你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了喜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经过讲评之后,我说:你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你们能否运用拟人手法,说上几句话呢?同学们开始努力回忆,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发了言,他们能够体会到个人的主观感情能使大自然的一切受到感染,把事物赋予人的感情和思想,这就是拟人,他们知道了,悲伤时能感觉草木也会沮丧落泪,快乐时能感受小鸟也会放声歌唱,一下子又联想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我惊喜的看到了许多拟人的句子,这些都应感谢平时的模仿语言训练。

三、让作业丰富多彩

帮助学生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业训练应该像课堂教学一样,来一场真正的革命,使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在作业布置上常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完成具有选择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作业布置内容具有实践性。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设计作业也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增强实践性。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例如:学习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地球上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请你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经过师生讨论,确定以“资料查询”和“社会采访”两种方式完成作业。资料查询组重点通过查阅书刊、报纸,上网、看录像等途径搜集资料来证明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严重;

“社会采访”组,在家长的协助下,分头采访环保局、自来水公司和城镇居民,亲身体验生活,感受水污染的状况。学生分头行动,一周后分组交流。分组交流结束后,我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面对水资源如此匮乏,水污染如此严重的严峻现实,我们是否坐以待毙?于是又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开始了:走上街头,义务宣传“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给全国人大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看待生活,关注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完成作业的自主性更强,作业效果之佳不言而喻。

3、设计作业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告诉我们:作业也不应只是单

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注重朗读,提倡说话,开放作业,将会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进实践,迈向成功。

第三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李刚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解说中,显然“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探究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语文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他们不断地成长、成熟、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为学生长大以后融入社会、能够立足于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自我发展不可缺的基本修养,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分别从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树立自己大语文观,三个大方面阐述了语文素养培养的具体方法,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章可寻,重在方法的掌握。

一、培养学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语文产 1

生浓厚兴趣了,他们就会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会很快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

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第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既是他们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可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兄弟姐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热爱老师、信任老师。《学记》里说“亲其师,信其道而学其理”。当学生喜欢上老师了,他们也就会喜欢语文老师上的课。第二,在课堂上注重精讲精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在课堂中不仅仅获得知识,好要让学生在人群中想获得别人的欣赏、尊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精讲,留有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他们课堂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他们对这门课感兴趣。第三,课堂上要美起来。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老师。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亲切而自信的目光,饱满的热情,漂亮的书法等等把学生吸引到身边来,和同学们一起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美的课堂来。

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是个性发挥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让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

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个好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有关资料,从而能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这样课前预习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充分明白对方讲话意思。

(三)在平等的气氛中让学生大胆说、积极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在家庭中、社会上,要鼓励学生与人积极交流,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很多的语文信息,语言表达也会得到提高。

(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只有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得实,学生说话、写话才会感兴趣。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

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语文素养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之一,任何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花多些力气去引导学生早些进入课外的阅读层面,这样小学生一旦进入初中之后,他们就会有了很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提高得很快了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认真写、大量写。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更是比积累和阅读难得多。多写并不是写的作文篇幅长,而是注重用笔写下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字一句。从学生开始识字写词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意注意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主动摘抄并背诵积累。积累字词句,积累语文素养,积累语文中的情感。一个不懂文字的人是很难说他的语文水平很高的;一个连句子都不会造的学生,是很难读懂别人写的文章的;一个不会理解文章中别人的情感的人,是很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情感的。所以语文的积累,从小学做起是更加重要的,只有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许许多多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水平。因此语文积累就应从小学开始。

三、树立大语文观

学习语文,一定要把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好。但是这不是唯一的阵地,需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教育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与教育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大事或反映中学生生活的身边的小事来学习。从方法上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进行,如演讲、讲故事、朗读、看电影、排话剧、搞社会调查、参加义务劳动等等。从途径上,可以从课堂走出去,与家庭、社会这种大课堂结合起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孩子们就像刚刚学习飞翔的小鸟,无论他们将来长大是雄鹰,还是小小的麻雀,这些不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能够在未来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能够经受住风雨,享受蓝天的广阔与美丽。

通过这一次学习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谢谢您——陈校长。

补充:

面对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很多。他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我个人觉得孩子们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不正常的事情,例如:李刚之子的撞人事件,不仅不及时救助伤者,还扬言“我爸是李刚!”;李双江之子开车打人,还扬言“谁敢告我”;当老人病倒在街上没人敢上前救助等等,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为什么?是那些孩子缺少家庭的温

暖,缺少物质财富吗?不是的!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还应该是对孩子们进行孩子们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这只是我的一点思考。再一次衷心的谢谢您,陈校长!

第四篇: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初探

夏卫兵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其落脚点在于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其终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整合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充分实践,创设生活化、生命化、生态化的语文学习环境,是点燃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火花的重要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同伙伴对话,同自己对话,是自主学习火花的迸射。综上所述,解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关键词: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的学习方式放在首位,区别于被动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自动的过程,自觉的过程;好奇、好动、好胜,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决定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因势利导,让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地参与个性化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实践,让他们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萌发独特的体验和见解,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爱语文、主动地学语文、生动活泼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只有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只有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自主学习方式,才是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地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自主学习呢?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现将做法和粗浅体会书于后。

一、整合课内外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的、生活化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潜意识的语文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语文课由40分钟扩展为大课堂,整合课内外的教育资源,为语文课堂这口“渠”提供“源头活水”,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在潜意识中学习语文,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

1、在综合性学习中自主学习语文

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一位老师在他所提出的“渔场”理论里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是关于学习指导理论的一次革命。在此,笔者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授人以渔场不如引导人去发掘渔场。上述说法都强调了渔场的重要性。的确,没有渔场,孩子们又怎么能学会捕鱼的本领?我们不仅要指导孩子们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更要引导他们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生活。只要学生去发掘渔场,生活处处是渔场。在渔场里学习捕鱼比在教室里学习捕鱼更快,同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比仅仅在书本中学习语文,更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样,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生活,又将促进学生在更大的层面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生活是学生的活教材。因此,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同自己、同生活对话,在潜意识中自主学习语文。比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自由对话本上,吧自己认为精彩的、最喜欢的内容——从书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歇后语、脑筋急转弯、笑话、谜语、平时写的自由习作(包括句、段、篇)、剪贴的手工作品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编辑成《假日生活》(书)或报,取自己喜欢的名字,并展览评奖,对于少数刚开始不喜欢用书面形式编辑书报的,引导他们在兴趣活动时间,说自己假日生活当中的深切体会,待他们看到别人的大作,觉得很有意思后,再鼓励他们也参与“编辑工作”,并赏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 时把听说读写跟语文系列趣味活动紧密联系,在每天“我想说”时间里自由演说;在“小记者之家”里介绍自己采访的见闻和感受;在“小小讨论会”里发表自己的见解;走上街头当“文字医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课本剧……把学生的生活和时事作为课程资源,把“伊拉克战争”和“非典”话题引入学生的习作或口语交际……在黑板上的左上角每周展示一首诗词或名言供学生积累,六年下来,积累量很惊人;将学生关注的话题内容或历史事件贴在教师的后墙上,供学生了解、阅读……诸如此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或为学生营造了学习语文的“鱼场”,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捕鱼”——学语文的思维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学科整合中自主学习语文。

新课程淡化了语文学科本位思想,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把各科知识都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尽可能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语文所用:以歌促学——把某些韵文改编成学生喜爱的歌,或在教学某篇课文前后教唱、欣赏相应的歌曲,如教学《浪花》一课,借用《赶海的小姑娘》的曲子,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哼唱“松软软的沙滩,金黄黄的沙,我坐在沙滩上,光着小脚丫。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以画促学——学生在读书或做作业的过程中,用画画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把《桂林山水》飘荡着山水灵韵的文字变成笔下跳荡的线条;以自主的“做”促学——同是学《桂林山水》,爱画画的孩子画画,爱唱歌的孩子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爱表演的孩子做起了划船的动作,喜欢诗歌的孩子吟起了自编的诗,善于观察生活、查阅资料的孩子向大家介绍祖国的秀美山川; 以活动促学——做了“盲人购物”、“掰手腕”等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后,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经过和细节,谈谈在游戏中的体会和感悟,并将游戏的经过和体会写下来……

3、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作为农村小学的孩子,因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娃娃家里没有课外读物,有几本也仅仅是作文书。没有广泛的采撷,何来丰富,何来厚积薄发。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之外,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中心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安排中午、自习课、读书指导课等时间引导学生读书,教他们怎样做读书笔记,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推荐学生阅读名著,诵读经典,读行天下,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先贤对话,启迪智慧,增长见识。同时,老师与学生一起阅读,给学生做好榜样。定期开展读书成果交流会:老师美文联播(给学生度精彩的故事、精美的文章)、学生美文点播(学生读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美文、故事或读书的感受体会等)、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开阔眼界,丰富积累,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实现课堂自主对话,于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中,点燃自主学习火花,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创设生命化、生活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基础上,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满怀期待和向往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同教材、伙伴、自我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引发心与心得交融、情与情的碰撞,点燃他们自主学习的火花,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之举。

1、自主地同教材对话。

改变以前的串讲串问,“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引导学生同教材对话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自主阅读实践:比如常规化的“角色”阅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在阅读中设身处地地感悟“自己”的处境,如《凡卡》、《小抄写员》、《地震中的父与子》;比如跨越式的“角色”阅读——学习描写风景区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导游,如《桂林山水》;学习写动、植物的文章,可以把自己当作《人与自然》节目的主持人,如《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学习戏剧色彩浓的,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演员,如《奴隶英雄》……总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方式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把听、说穿插于阅读中,把写“潜伏”于阅读中,实现自主听、说、读、写的交融。如教学《开国大典》,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手段简介时代背景、展示五星红旗在奥运会等场合冉冉升起的感人场景后,摒弃传统的逐段讲解方式,营造整体优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记者,曾经是战地记者,要用最富真情的声音,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做现场报道。孩子们都想把报道做得最好,于是,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遍一遍地进行“幕后”练习——和教材对话。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准备后,“最富真情的声音”出来了,“现场记者们”争着“抢镜头”,“现场观众”热情洋溢,教室里掌声不断……当然,学生也可以自己当作现场的农民、工人、教师、医生,或是一位早就盼望着在新中国的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在教学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尝试让学 生上台来讲,比如在学习古诗时,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去准备,通过各种方式去查阅资料,向老师、同学请教,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到上课时鼓励学生上台来为大家讲解,对讲解的效果实施激励性的评价,最后由老师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我要学”转变为“我要教”的积极态度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探求,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学得有兴趣,老师教得也轻松。

2、自主地同伙伴对话。

每一个学生都是其他学生的伙伴,都是活的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破处了秧田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伙伴这一教育资源,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伙伴自主地对话。比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写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片,提前让孩子们准备好图片。上课时,老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鼓励孩子们,最想跟哪些伙伴讲图片的故事,就马上告诉他们,说完了,吧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来,让老师和同学也喜欢这图片!在教师的激情鼓动下,学生自由选择伙伴,饱含激情地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他们可以下位置,可以和同学、老师自由交流,师生一起感受美丽的图片后面稚拙而美丽的故事。

3、自主地同自己对话。

心理学告诉我们,反思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引导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同自己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有助于推动自主学习进程的螺旋式上升。一般来说,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同自己对话:一是处理好独自质疑和独立释疑的过程反思,即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对课文提出疑问,且在进一步的独立阅 读中试着解决疑问,这个环节就是典型的“自读自悟”过程。如有的孩子在阅读《中彩那天》第一遍时,提出:“我”中了彩为什么还不高兴?笔者引导学生再读书再想想,看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少是多少;二是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带着自己实在无法弄懂的问题参与合作学习。或引导对同一问题最感兴趣的学生在一组,重点探究此问题,或先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决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比如第五册《作风车的故事》中的“牛顿是一个大科学家,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说他的成绩不怎么好?”,《中彩那天》“为什么彩票上面有一个淡淡的K字?”等等。三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之后、在课堂当中或结束之前,进行课堂独立反思:今天我做的最好的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还要做些什么?……特别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困难时反复对自己说“我能行!”让他们自我鼓励、自我鞭策,使语文自主学习达到崇高境界。

总之,我们“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陶行知语),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地学习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就能和孩子们共同感受“润物细无声”的自主学习新境界,共同点燃自主学习的火花,共同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效峰 主编★新课程怎样教★沈阳出版社,2003.5 7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第2版,1999.5 [3]龚春燕★创新学习论★红旗出版社,1999年

[4]柳斌

朱永新

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8

第五篇: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江苏省邳州市新桥中学黄传洲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新形势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培养全面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分别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阅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几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素养、兴趣培养、阅读、学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此形势下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综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和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首要的要做到老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为此,要求教师本人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以往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力和学习方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等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了,所以要求教师深刻学习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摒弃了,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彻底的改变,从所谓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学生的好伙伴。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而绝不是课堂中的命令者。教师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了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充满感情的话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同样的三句话,“你必须怎么样”、“你要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这样”。学生听了对于每个同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不一样的感觉中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不同的,那么课堂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课堂上能胜

任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外做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美的课堂,才能完成我的目标和任务。

二、激发、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巧用教学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一种徒劳,随之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兴趣还是要靠我们老师去培养,靠老师去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那么怎么去培养兴趣呢?

首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语言上的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下学到知识,已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轻松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做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巧用教育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大胆的探索创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毫无感到拘谨的情况下轻松的学到自己应该学到的东西。反之,何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次,感情和心灵上的沟通,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并存的。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一种温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参与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其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那种爱一旦被学生感受到,那么对于学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于学生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求知的兴趣。那么课堂效果以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说:“阅读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能拓宽知识面,能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而广泛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时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还要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本科内容的课外读物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课外进行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一篇优秀的作品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学生能徜徉在其情节和优美的语言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慢慢能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慢慢地达到忘我的境地,仿佛如临其中。一些优秀的小说,名著,诗歌、散文、戏剧、名言警句之外,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漫画也要涉及其中。学

生完成阅读后适当引导学生背诵优美片段,抄写优美词语,并试着去写。在引导学生学会怎么选择积累内容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值得积累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完之后要求同学们写写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然每位同学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教师指导的同时要给予其鼓励很赞许的目光,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多阅读,广阅读,学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良好习惯的养成培根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其实,语文学习的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比如字要认真的写,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读,并认真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的做。就拿写作来说,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经常收集信息及趣闻的习惯,经常搜集名言、格言、谚语的习惯,阅读其他文章有写随笔的习惯,熟记优美词语的习惯,先写题纲后作文并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经常参加小组辩论或者演讲比赛,经常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表达下课文情节,主动与别人交流,以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性活动,借助节假日去光荣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回来描述下其中的过程,以及所见所闻写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写下沿途的景色等等,这些良好习惯养成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涉及到的有诸多因素,只有靠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长期发展,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