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编辑:独坐青楼 识别码:16-527395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16 15:09: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一学期教必修一、二,总共有近50篇课文,原来每册课本只有二十多篇,教学任务几乎增加了一倍,这50篇课文中,有三十篇是新增课文,这样新教材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考验,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呢?新教材教材在重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加强了选择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引发。其基本特点,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它不强调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或能力、不主张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而是大力提倡整合理念,强调教学目标的达成不靠简单的单篇课文的叠加,而主要是靠对板块或专题内不同课文在某一方面的整合;因而主题学习就成了阅读之灵,而以同一主题组织而成的单元阅读便成为了学习重点。于是我们就无须从整体关照的角度确定教学进度,教学中无须面面俱到,可以作大胆地取舍,有些选文可以略讲或者放在课外阅读,而且在教学中,应该破除以往“课文”的概念,新教材中有的只是“文本”和“学习材料”。

以必修

(一)第一专题为例(7—9课时)

第一个板块,主要以《沁园春•春》和《相信未来》为主,前者强调一种意境美,后者强调意象美,二者在教学时应抓住“诗化的语文”这一点。其余文章另行处理。(2课时)

第二板块抓《十八岁及其他》一文。强调活动体验,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三封信,分别是“父母致学生子女的信”、“学生致父母信”和“学生写给未来自己的子女的信”。(2课时)

第三板块属于“选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但我选了方案B,结果效果不错。(1课时)当然教学这一板块要对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思想作必要的引导,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切忌让严肃的人生话题成为玩笑或儿戏。

写作实践包括写作指导与作文讲评。(2课时)

那课外自读的课文怎么处理呢?当然不能不了了之,要把它们当作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所以语文老师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习惯。不过我们语文老师非常清楚,学生的功利性很强,语文学科的理论地位和实际地位相差之大也无须多说,想他们课外在语文学科上花时间是不大现实的,但仅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的力气是这么花的:把《必修课本》中没学的课文纳入《读本》中相对应的主题体系中,然后要求他们作整体阅读,最后的杀手锏是写读书笔记(形式为读后感或文学小评论)。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落实了读本的阅读,而配套的读本就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要求学生把课内学到的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

对教材作大胆取舍和整合处理,可以解决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加深学生对专题思想的理解,能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过取舍要合理,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取舍,而应该有一个比较客观而统一的标准,那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法转变――教学定式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文本研习强调精读细读,指向文本的研读与欣赏;问题探讨重在思考,指向文本阅读中的探究意识,需要运用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辨析等;而活动体验是学生感知世界获取真知的重要手段,重在实践,重在体验,强调参与和亲历,需要学生认真倾听,勇于开口,乐于动手;所以我们的教学就要作相应的改变,以教材为例子,贯彻新课标的理念。首先是教学问题的设计。一是类型要作改变,一篇课文要设计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课堂的开放度就大了,学生可思考的维度也大了,能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给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比如解读《祝福》一文,两个问题也就够了,一是“你眼中的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你认为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很有广度,可以说覆盖了全文;而且每个同学都能找到答案,只不过是角度、层次、质量的不同罢了。二要注意问题的提法。我的习惯是喜欢在问题之前加“你认为”三个字,这样无形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三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肯定要解读贾府的环境特点,那我就投影贾府的院落分布图和林黛玉进贾府的线路图,结果学生就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一是“贾政院为何处在中间?”二是“林黛玉为何不走捷径,而在里边绕远?”这两个问题一出,课堂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比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高多了。所以我就想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梯子,总能爬上去的。

其次要上好活动体验课。新教材设计了较多的语文活动,如:

1、与父母通信对话交流活动;

2、“青春”朗诵会;

3、两代人的矛盾专题讨论会;

4、“寻觅青春经典”读书报告会;

5、“我的家园”演讲赛;

6、“渴望和平图片展”拟解说词活动;

7、散文诗歌配乐美读比赛;

8、课文改编剧本会演。活动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做《我的五样》体验活动结束时,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看他们都“心有戚戚焉”的,甚至有一位同学哭了。还有做了“与父母通信对话交流”活动,不少学生在随笔中记录下了第一次收到父母信件时的感受,他们第一次站在父母的角色理解父母,为自己曾经的莽撞而内疚,有的回想起真挚而深沉的母爱而感动不已,不少人说到当时自己禁不住流下泪来。这样的一次活动为两代人之间架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提供了孩子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的契机。

第三要落实好“积累与应用”的要求。从必修一和必修二的设计来看,有的是对文本知识的落实和延伸,有的是对专题的思想作概括和深化,有的是对写作知识作系统化的处理等等,内容多样;落实与否就关系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否。比如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整理“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课外整理,然后教师课堂抽几分钟的时间,以某一学生的整理为底本作集体订正,这样的效果比教师把整理的结果给学生不知要好多少,而且这样才是学生真真正正的自我学习、集体提高的过程。

三、思想深刻――阅历浅薄

新教材进行模块化设置,立体构建,每一模块都可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必修一引导学生为青春喝彩,呼唤远大理想,指点获得教养的途径,提倡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相处;必修二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祈祷和平、反思历史、欣赏美景。这可以看出编者希望通过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熏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以实现精神的成长。编者的愿望非常美好,那接受者学生的情况又如何呢?显然,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在理解上就有较大的困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

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教师需不断汲取精神养料、丰厚文化底蕴、开拓文化视野,使教材与不断变化的生活结构起来,真正形成立体开放的结构。同时在教材的处理上要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给学生提供理解的平台。

在教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时,可与伊拉克战争、阿以冲突联系起来,投影更多的关于战争的现实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动荡不安的社会、烽火连天的日子给人民特别是儿童带来怎样的苦难,眼前的真实具有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

再比如《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抒发的全是故乡情思,而我们的学生处于这一年龄段,有几人远离过故乡,所以要真正理解这在特定的情境下发自内心的情感实在比较困难,不过戴戴帽子是比较方便的。尤其是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它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作者没有过多地去抒情,而是进一步追问这种思乡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这些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所以理解上就有着较大的难度。在教材的处理上,以“贴近生活”的原则来设计问题比较恰当。如对题目中“证据”的理解可作这样的设计:首先请来自外片区的同学举手,然后要他们设想,假如全班同学要跟他回老家,他会怎样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或者怎样来证明自己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过。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恍然一悟,原来文中写到的有关生活的细节都是今生今世的证据。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话“”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的迈上了虚无之路“的理解,我们也可运用“贴近生活”的原则来处理,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见过的“失忆症者”的表现,如此一比照,学生马上能理解故乡在人的生命印记中的精神意义了。

语文来源于现实,因而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语文和理解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四、字词教学——考试导向

我认为语文的学习永远离不开字词的学习,而语文的教学永远也

离不开字词的落实,新教材当然也是如此;但是新教材在编排上就淡化了这一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也是如此,而且考试的导向更引发了这一矛盾,模块测试卷上找不到考查字词的影子,而学生对学习又是很功利的,所以字词的教学就变成是教师的一相情愿了,有时显得好可怜。

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做法与思考,仅供同行参考,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在 这个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对于新疆的支教实习活动。通过这三个月的实习生活,我体会到了初为人师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我被分到了拜城县第二小学,担任四年级(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我给四年级(3)班学生代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也遭受到了失败的挫折。但幸运的是,我并未被失败所击垮。在我教学的 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下面我将仔细的谈谈我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与困惑。首先我来谈一下我所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如何组织好课堂纪律

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面对下面闹哄哄的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纪律。我必须要保证有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来实施我的教学工作。我想到的办法便是“杀鸡儆猴”,即我在上第一节课时便抓住了一个最能吵的学生,把他批评了一顿,并且让他站在讲台边上听完了一整节课。此后,学生们果然乖巧了许多,这就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方便。此外,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要对学生严肃一点,这样学生才是会认真听讲。问题二:如何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与学生处好关系,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重视的,是关心的。我觉得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你要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这一点做起来是有点困难的。我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便是熟悉每位学生,但全班有六十多个学生,我点过一次名后,却只记住了四五个学生的名字。接下来我所做的工作便是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通过翻看他们桌角的书或作业本来记住他们的名字,且在我看完作业后还会说一句“你作业做得很认真!”或“你的字写的真漂亮!”

当你提问时能清楚的 喊出学生的名字时,被提问的那位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关注他的,竟然知道他的名字。所以说,记住学生的名字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关心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问题三:如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有亲和力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有亲和力是很 重要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具有亲和力呢?我觉得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多说“我们”这个词语,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和他们的关系很亲密,老师和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这样说:“来,让我们的某某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样说的话,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亲切。我觉得还 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当一个学生回答的不正确的时候,你不能立刻批评这位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或是没有认真听讲,你可以先找出这位学生的一些优点,比如声音洪亮等等,先表扬一下,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这样的话,就不会打击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为这样不但指出了学生的缺点,而且还表扬了学生的优点,会让学生更加的自信的!问题四:如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

能否调动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能否 成为好老师的关键点。在上课时我发现,举手积极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照顾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并且要鼓励这些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勤思考。我觉得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你必须得有激情,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有以下几点: 困惑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有的学生总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学习心态,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沉重的任务与负担,在学习中是没有任何的乐趣可言的。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博学与幽默情怀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主动的去钻研与研究课本。还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困惑二:有的学生总是不按时完成作 业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班上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作业做的是一塌糊涂,家庭 作业也总是不按时完成。你批评他,他还是不做;就算你鼓励他也是没有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那些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把学生的家长请来,让家长协助老师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其实,我觉得对于这种学生,老师首先应该调查清楚他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具体原因,然后再决定出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完成作业。困惑三:教师应该怎样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亦然。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到整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该怎样导入新课便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好多学生都是这样的,如果老师一开始讲的很精彩,他们便会认真听讲到课末;如果老师一开始讲的很糟糕,那么整节课学生都将调皮捣蛋。为了一节成功的课堂,老师需要费尽脑汁的思考应该如何导入新课。困惑四: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后进生

一个班上总是有那么几个后进生令老师很是头疼,他们是作业要么不按时做,要么就做得很烂,他们要么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就看课外书。对于这些学生,有些老师的态度是放任自流,让他们自生自灭,上课也不提问他们,并且总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我的观点是:后进生也是学生,既然是学生,那么老师就应该一视同仁,就应该公平对待。

总而言之,在实习的这三个月的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与困惑,有些问题与困惑是我自己能解决的,而有一些则是我自己解决不了的。为了在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我应该重视这些问题与困惑。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困惑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中困惑的问题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困惑二:感觉高年级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舞台。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3、学生学习方式是转变了,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4、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如何备好课?如何备好学生?

面对新教材,面对教学新理念,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很多困惑。我认为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教语文,踏踏实实地做语文教师,踏踏实实地教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母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你就是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到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已有六个年头,经历了六年的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困惑,虽教学以来学生的客观成绩不错,但实质上存在有难以添补的大漏洞,阅读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成为困惑我们的大问题,好比寻病医治无除病根。

一直以来,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一)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

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

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

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我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三)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我们很多教师都是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中,临时给学生增加一点阅读方面的知识,更没有专门的阅读教学课。其实,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失误。任何无计划的教学都将是失败的教学,如果没有给阅读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就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四)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在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性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五)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现很多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是很多学生肆无忌惮的把时间花费在看电视、玩电脑上,却不喜欢读书。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却流于肤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第五篇:当前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当前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栖霞市实验中学 刘云礼 听了汪家发教授的《初中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深受启发和教育,现将没有听课前我的一些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

1、新课程实施与现行教学条件的矛盾

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寓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在教学中要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融入到对具体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为此教材中安排不少探究活动,及与生活生产联系的内容,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很好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而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例如:①教学资源匮乏,新教材中多级闪急蒸馏法淡化海水和海水制碱,这两部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选取有代表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不少困难。虽然我们的学生大都见过大海,具有感性认识,但生产流程、具体的操作方法,由于社会无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实地的考察和学习,我们也没有演示实验条件,在这两节教学中我们只能讲纯理论知识,用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理解,无法真正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教过程中老师也感到不顺畅,有一种囫囵吞枣,照猫画虎感觉,最后还是学生靠记忆来掌握这些知识,这对化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起的作用不大。

②实验资源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探究实验。虽然我校是一所县级重点学校,有两个比较标准的实验室,要想顺利地进行一次探究实验却比较困难。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一是班级人数多,平均有60人,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室内热闹非凡,增加老师的管理难度,再加上学生素质不同,同一实验,探究完成时间差较大,好不容易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又不忍心打断他们的活动,往往是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再由于班级人数多,划分的小组多,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不到位,对学生情况掌握不全面,不能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因此得不到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二是班级多,同一年级有12个教学班,运行起来相当麻烦,对教学秩序有影响。三是现在学生动手能力差,课上时间浪费严重,再一个是学生探究目的不明确,多数学生是好奇或看热闹,实验中只有少数人在进行,探究的人数和过程都不能保证全面,因而导致探究活动流于形式,这对老师的积极性也是一种挫伤,费时、费力、没有效果,也就不愿组织探究活动。

2、中考压力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

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中考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理论课学习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因而探究体验的时间只能缩短或割舍。由于化学课节数不多,但教学内容多且杂,现在的课程新教材表面上看越来越简单,学生拿到课本自己都能看懂,而实际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远多于教材,需要老师进行补充、总结、提练。实施新课程这些年来看,中考试题中单纯知识层面考查的难度有所降低,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考查,却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迫,而任务繁重,既要培养能力,又要掌握知识来应对中考,这对一线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好处理的难题。

3、评价机制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但评价机制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对新课程实施起一定的制约作用。一方面是社会评价的影响,现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只要升学率高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不管过程,只看结果。二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末位淘汰制,不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都采用这种方式。这与领导、老师的切身利益都有息息相关,无论晋升职称、晋职、还是评先选优等主要是以升学率和教学成绩来考查,我想大家对这个问题也都有深刻的体会。而现行的这种评价机制,势必会对新课程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积极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由主导变为辅助。这一转变,让学生不适应,因为他们习惯于现成的东西(这主要与现在学生的家教和所处的时代有关,他们现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还挑挑捡捡),不能很好配合老师进行探究式教学。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没有生活经验,许多常识性的知识也无法与教师达成默契。二是学生问题意识薄弱,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能让教师在课堂内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就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处于盲目性和无针对性,收效不大。另外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如何以激情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另外,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懂得很多方面的知识,象环保治污、生物制药、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冶铁炼钢、卫生营养、以及新领域方面等等,我们常常感到自身仅有的知识已经陈旧、老化,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难以起到“导航”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