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德育渗透总结
编辑:落日斜阳 识别码:16-836574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4 11:28: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德育渗透总结

班主任工作总结(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年级:七年级

任教学科:地理

姓名:张红梅

班主任工作总结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地 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 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现将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 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 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点和方法来阐述地理知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学 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实际和特色,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 家乡。并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 规律办事的态度。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各种科学活动。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需要动脑,动手,并克服一定困难才能达到的。特别需要读图 分析,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对学生当前学好地理是必要的,对 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刻苦学习的精 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勤有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以及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习惯。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 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渗透在 教学过程中。总之,在这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加体会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用 良好的思想道德武装学生的头脑并结合地理教育的实际加以运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这项工 作还要长抓不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德育渗透总结

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语文教学发挥德育功能,主要靠挖掘教材及教

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所蕴涵的优秀道德传统,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情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的,本学期我就着重依据这样的原则来进行在德育教育。将大致情况总结如下:

在学习春天景色的课文时,我利用春天景色的图片,示范读课文,让孩子们在读课文当中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去感受祖国美丽的河山。

在学习童话故事的课文时,我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并让孩子们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来表演通话故事。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孩子们从童话故事中也学习了一定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的目的。

在学习人物篇时我让孩子们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好学的爸爸时,感受爸爸不断学习的品质。学习陈毅探母时感受陈毅的孝顺之情,激起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孝顺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家的老人。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寓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过程育人。

第三篇:2011德育渗透总结

体育学科德育教学渗透总结

2012.1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体育课中加强德育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又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由于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有实践性、及时性的显著特点,德育应渗透并贯穿体育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具有阶段性,德育教学应当根据体育课教学结构和体育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

一、开始部分的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例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吹哨集合,有些同学整队集合不迅速,表现的懒懒散散,漫不经心;有些同学说笑打闹;有的同学不穿运动鞋。以上各种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教育纠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入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考勤制度,渗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思想准备。

二、准备部分的德育教育

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应以严格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使学生思想身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动作准确、协调一致。例如:学生在练习基本体操,走和跑时,可以用榜样教育法,讲述解放军训练的情况,并让学生回想电视上见过的三军仪仗队、国旗班的军容军纪,使学生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集体主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用表扬激励法实事求是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立正气,为课的正常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的德育教育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中心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过到的德育目的都要在这一部分体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基本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足、篮、排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跳跃、攀爬、技巧、体操器械动作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

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正面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存有胆怯、怕苦、害羞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仔细地去辅导帮助他们;用英雄人物和体坛名将的事迹鼓舞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这时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教育或批评,使学生明白是与非,改正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部分的德育教育

课后小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纠正,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送还器材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互相帮助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始终,除结合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德育教育外,还应把握住解决突发事件的机会及时地发扬先进思想行为,遏制了不良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冗长的说教,发挥体育课生动;具体的长处,采取多种形式,形象、活泼地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学科德育教学渗透总结

寨里河中心初中

2012.1

第四篇:音乐德育渗透总结-德育

音乐德育渗透总结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从人文教育观出发,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课程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活泼多样。同时,要联系学生个人的发展环境,联系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吸取人类历史的文化营养。所以,我自从教小学的音乐教育以来,就十分重视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主要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建立学生的正确审美取向入手,提高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的功能渗透。

(一)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教育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友情和师生情;二是经由进程相关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美妙事物的挚爱之情,如校园情、家乡情战争易近族情。

(二)建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终身学习的愿望的建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良康复习惯,二是培养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

(三)陶冶高尚情操

高尚情操的陶冶主要经由进程引导学生感想感染不同种类的音乐美来实现。具体地说,一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阳刚美与阴柔美,二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朴素美与华丽美,三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高雅美与俚俗美,四是引导学生感想感染基本美与辅助美。

(四)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内容入手,经由进程《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音乐作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二是从形式入手,经由进程合唱、合奏等以协作关系为基础的表现性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理解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的理解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育学生热爱中华平易近族的音乐文化,二是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其他平易近族的音乐文化。

第五篇:地理德育渗透总结

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石牌镇贺集中学余国森

地理教育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作为地理教师,我们掌握的地理科学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地理教育如何按照“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至关重要。几年来我在教学方面着重“以德育为核心,以多媒体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标”搞好教学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以德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

1、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正的、一分为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我国的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配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人均资源少,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资源质量相对悬殊,某些资源贫矿多、富矿少;资源开发难度大、破坏严重;后备资源不足等。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斗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为医治祖国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进行德育教育。空洞的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时间长了学生必然感到烦躁乏味。因此,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算帐法”教学,学生听来新鲜有趣。如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单纯讲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已严重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但采用“算帐法”,效果就好得多。原国家计生委主任彭佩云1991年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如果按1970年人口增长率推算,从1971年以来的20多年间,全国少生了约2.4亿人。若是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推算(抚养一个儿童到16岁所需抚养费:农村为6600元,城市为18740元),少生两亿多人口,最少也要节约8500亿元,比1986年国民收入(7790亿元)还多710亿元”。向学生介绍这段内容后再提问:我国人口问题该怎么办?学生自然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时也可以运用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进行各国指标数字的比较,教育效果也很好。

二、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愉悦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大大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常规的文字、地图等表现知识,扩大到声形并茂、动静结合的各种图像来表现知识,它能启迪思维、缩短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多向信息交流增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1、运用多媒体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多媒体以其强烈的趣味性、多样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彩于一体,动静结合的思维状态。例如在讲澳大利亚一课时,放一段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声像并茂的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澳大利亚牛羊成群、矿产丰富,自然加深了对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这两句话的理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环境和气氛生动活泼。

2、多媒体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如只用语言叙述,则很难讲解清楚,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配以挂图,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用电教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将问题化难为易,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井盆地的成因,因为太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动画,学生非常直观地从动画中看到地下水的流动和自喷过程,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3、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演示手段、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讲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时,不直接描述这方面的原因,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流经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判断,从而得出结论;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黄河中游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继续通过多媒体播放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黄河下游因大量泥沙沉积加之两岸人民筑堤束水,使之下游逐渐形成“地上河”。这样就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图表众多,类型多种多样。地图犹如“骨架”,它能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显示地理事物的规律。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既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事物正确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非常复杂的地图,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例如在讲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时,利用多媒体的等待和擦除功能,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脉、弧形山脉并使其闪烁等。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它功能,使山脉的两侧地形区形成不同的展示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地图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巩固知识和分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多媒体有利于教学的传递和及时反馈。多媒体的使用无疑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以便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教学,并及时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充分发挥好多媒体的效应,合理使用并有机地安排在教学中,是教师完成传递知识、情感及反馈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课堂练习时,用计算机出示试题并加以声音图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大大改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传递方式和反馈途径,促成学生认知识规律飞跃,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三、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地理自学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等几方面。

1、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文盲不在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所学内容。每当学习新的一章一节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审视所学内容的类型、特点、性质和难度,经常地引导学生做这项工作,则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和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和层次化,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再次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答题,特别是图表分析题,避免一味地死记硬背。地理学科的特色是读图、绘图和析图,通过以地理图表的分析练习,一方面可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读图析图的一般方法。

2、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在讲《中国地形》时,先让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然后让学生归纳我国地形的类型、地势的高低、地形区的分布等。通过观察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认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物,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考,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般而论,地理观念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如在讲解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最后使学生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3、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形象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类比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图象、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示意图,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再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记忆能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因此,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关键。如在进行中国地理行政区划教学时,采用“顺口溜”或“三字经”,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效果也非常好。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中学生的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因此,对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尽可能赋予新的意义。如我国黑龙江省的煤矿(鹤岗、鸡西和双鸭山等)都与动物有关;俄罗斯的地名后多带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的两大港口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是培养记忆能力的好办法。如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到“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和三种国家等,可联想到“三”;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分布犹如一个正“品”字。通过联想使学生牢记这些地理特征,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喜马拉雅山的“高”,安第斯山脉的“长”,五大湖的“大”,贝加尔湖的“深”。亦可运用地理谜语、诗歌、假想旅游等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即物象是记忆的根本,联想是记忆关键,理解是记忆的向导,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创新能力主要是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地理观念、建议和设想的能力。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活动课本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地图和地球仪等有关知识后,利用乒乓球来制作地球仪。同时,利用学生熟悉的所在地城镇布局情况,画出其所在地城镇分布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分析其所在地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如不合理,让同学们再重新画一幅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地球仪和地图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决不能仅仅传授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渗透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