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就业干预问题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16-108615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31 18:07: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就业干预问题

就业要不要政府干预?

-----古代二个故事的启示

樱雪丸著的《日本明治维新》中说日本“在江户时代,为了照顾一些身体上不便的人,幕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其中有一条规定说,盲人可以合法放高利贷。”说明那个时候为了让残疾人也有事可做,有饭可吃,政府规定某些行业如放高利贷只允许特定的人从事,而不让其他的人竞争。这是否违背平等竞争原则呢?对社会而言是好是坏?

无独有偶,我国古代又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是太史公作的史记里,在《循吏列传》中记载的即公仪休的故事,说:公仪休做鲁的相国,看到自己家人却在纺织布匹,大为气愤,休了自己的妻子。在公馆中吃到“葵”菜,也很生气,跑到园子中拔掉了葵。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公仪休有一个很庄严的理由是:“我已经吃上国家的俸禄,这些就足够生活了。你们自己织布、种菜,那么那些专门织布的妇女、专门种菜的农民靠什么生活?这不是抢夺了他们的生计么?”。这是古代官员不与民争利的典型。关于官员不能与民争利,西汉的董仲舒还专门进行了理论论证,他说“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因此“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可见,在儒家文化圈内,对官与民、民与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早有定论,真可谓是“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尊重每个人的生存、就业权利,国家要制定有助于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政策法规。

可是现实中的社会由于受西方以利润为中心的经济学和政经不分的政治学的影响,到处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无视经济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长养人民”。于是社会上到处是官员本人或者他们的子女、亲属开办各种企业,“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这样的商人与其说是在经营工商业,不如说在经营权力,买卖权力。他们凭借特权从事经营活动,普通工商业者当然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结果就是社会的贫富分化日趋加剧。人与人之间就业也没有限制,残疾人越来越被社会边缘化。因此,国家的职能到底是什么?西方有两种理论,即 “契约国家”理论与“国家掠夺”理论(或称“国家剥削”理论)。而我国古代是“圣人国家”理论,认为圣人设教化民,设官治民,设政养民。我本人认可中国古代的国家观,认为国家的职能要“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无需逻辑证明,这是无数的治乱实例证明了的。政府应积极实施收入调节、就业干预、贸易限制、消费引导,真正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构建人人幸福美满的和谐社会。

最后,也劝我们的一些学者,跟别人学习时不能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买椟还珠的错误。要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学、经

济学是博大精深的,虽然没有民主因素,但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民本思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轻民本)等等对世界影响深远,好比包办婚姻也是婚姻,专制政治文化也是政治,而且对社会管理而言专制与民主缺一不可的,可谓众谋独断。中国也急需来一个现代的“文艺复兴”,只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吸收现代元素重放光芒,为全人类后工业化时代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中华崛起才能真正实现。正如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能”。

第二篇: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摘要:本案例是针对一个具有学校行为问题的小学生进行个案干预的心理辅导案例。在本案例干预的过程中心理教师采用了基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基于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方法、并采用家校结合模式干预,效果良好,受到来访者认可与肯定。

关键词:行为问题 干预 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资料

小W是某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外表聪明伶俐,活泼好动,衣服因淘气而沾了不少土,有些脏乱。此小男生是被母亲带入心理咨询室的。

母亲叙述说:小W在课上经常玩东西,好搞小动作,还经常无故招惹其他同学,课间经常出现动手打人、抬脚踢人、出口骂人现象;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很差,同班同学和邻班同学都很怕他、烦他、躲着他;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为此老师多次请家长,所以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我进一步询问了小W同学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得知:小W出生在农产品批发商的家庭,是独生子。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相对较高,希望他将来能有所作为。但其父性子较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犯错时,非打即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潜意识里滋生了暴力倾向和逆反心理,在学校就以打骂同学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其母亲性情软弱,对孩子略显溺爱,当父亲实施家暴时进行无效阻拦,使家庭氛围雪上加霜。

与小W本人交谈发现,他对自己的问题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觉得自己招惹,打骂其他同学不是严重问题,认为有时还是其他同学先招惹他,同时了解到小W在班内没有朋友。

与小W的老师交谈得知,小W是比较聪明,就是好惹事,经常有小朋友告到老师这里,并且课堂上肆意扰乱课堂纪律,不具有与同学交往的基本能力。

二、评估与诊断 综合观察、谈话,以及和其母、老师的深谈搜集的资料作出如下分析:

小W同学语言表达清楚,思维活跃,主观认识与客观行为一致。近两月来,由于对自己的问题行为不以为然,所以才被老师屡次请家长,并且没有悔改迹象,同时家长教育的不协调、不一致,以及其父的暴力倾向起到了负面作用。而本性聪明的小W对课堂知识掌握较快,听懂以后,老师又没有给安排后续任务,再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弱,于是“惹事生非”,甚至课下经常踢打他人,所以小W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行为问题。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为切实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谨制定咨询目标如下:

1、近期目标:课上不“惹事生非”;课下不打骂他人。

2、中期目标:能为班级做事,可以做班干部。

3、远期目标:开发、培养小W的自信心、上进心和自我尊重,通过其一定程度自我实现,使其成为勤学、上进、有责任心的人。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技术性咨询目标

对本个案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计划运用行为矫正方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在本个案的辅导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将与该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和合作以有效实行行为矫正疗法和具有社会属性的系统治疗。由于个案小W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所以主要要征得小W所在班级班主任的配合,共同明确靶目标和矫正措施,以及实施干预强化的方式方法。

小W的问题行为是课上“惹事生非”,干扰老师教学,课下打骂同学。所以靶目标是:

A、课上干扰课堂的次数; B、课下打骂同学的次数。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干预措施

(1)采用阳性强化法,即对学生符合课堂要求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行为及时进行奖励。在本案例中采用印章奖励,后续强化物为获得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小学生非常愿意为班集体做事,觉得有被认可感、被尊重感)。

(2)采用生态模式的系统干预方法:即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班主任和家长共同进行的。现在学校心理辅导的方向是系统治疗方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有机结合。

(3)采用人本主义的策略对个案进行心理咨询,启发个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帮助个案认识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潜能。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行为主义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要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

美国著名学校心理学研究者SheridWn与Gutkin2000年撰文提出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应提倡生态模式,该观点认为:学校心理学家必须直接与学生所处的各级生态系统发生联系,而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学家所做的干预计划与实施必须放于学生生活的生态系统之中去。

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天生内在的潜能趋向生长和自我实现。

4、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心理干预时间为从最初接受个案到全部结束,预计有两个多月。具体安排如下:初诊接待及搜集资料一周,与个案、班主任、家长共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一周,其中对家长咨询一次,班主任观察记录个案行为一周,实行行为矫正四周,并对个案咨询一到两次,巩固两周后,对班主任和个案再巩固咨询各一次,与班主任、家长联系了解治疗效果。

五、咨询及干预过程

(一)诊断阶段

此阶段的目标为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确定问题类型,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和干预的实施方案。

本个案小W的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和行为是小W的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父亲的粗暴、甚至打骂的做法,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模仿榜样。

2、教师的课堂安排不能满足小W的心理需要,所以他一旦掌握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就会去干扰别的同学,因此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课堂行为。

3、小W对自己的问题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缺乏改进自己的意愿。

鉴于上面对小W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决定采用以下干预方案:

1、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取得联系,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小W的课堂行为。

2、采用家庭治疗方法,与小W的父亲联系,说服其改变简单粗暴的教子方法,从而改变小W打骂行为的模仿榜样,以达到减少甚至消除小W的打骂行为。对其母进行咨询,指导其教子方式,从而为小W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与小W进行咨询,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激发其上进心,使其用科学合理的标准要求自己。

(二)咨询干预阶段

1、把小W的班主任请进心理咨询室,与她共同探讨解决小W行为问题的方法。引导其班主任认识到小W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在于他无所事事(听懂之后没有事情干),其次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共同协商干预小W的方法。

由于小W的问题属于行为问题,决定采用行为矫正方法进行矫正配合以目标激励方法。

(1)矫正时间:一个月

(2)拟矫正的目标行为:课上不搞小动作;课下不打骂同学。指导教师观察学生一周并绘制学生问题行为图表。与学生制定奖惩契约,配合以目标激励和表扬激励,促其进步。

针对小W有上进心,但有时管不住自己的特点,特别是随意打骂同学现象,为约束本人不良行为,使其长处得到较好发挥,找其谈话协商,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和小W本人共同制定奖惩措施。

A、课堂上专心听讲,不搞小动作,不招惹他人,一天六节课做到,老师给他的表格上印一个五角星。

B、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他发作业本一次。C、连续一周做到,给家长发喜报短信一次。

D、课间不欺负同学(打人、骂人),一天没有人告状的,在监控表格上印一个小红花。

E、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他帮助组织早自习。

F、4周做到以上要求两点(课上不生闲事;课下不打骂同学),老师将其作为班干部增选候选人,推荐给全班同学,让其竞选班干部,以发挥其聪明才智,获得认同感,达到自我实现。

G、教师与学生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彼此签订奖惩契约。教师、学生、咨询师各一份。

2、心理教师在见证了班主任与学生签订契约后,及时把小W约到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应该说小W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课堂上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是与其精力过剩,同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于是心理咨询师引导他如何看待自己课堂上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让小W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同学和老师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引导小W正确认识自己课间与同学打骂已经影响了自己的同学关系。并且从谈话中得知小W非常愿意与同学一起玩,但同学平时都不愿跟自己玩,所以才故意去招惹其他同学的。心理教师认识到:小W的打骂同学的行为还与他不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关。于是心理咨询师与小W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小W学习和体会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结果。心理咨询师还给小W布置了家庭作业,即利用在心理咨询室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去和同学交往,并记下自己这样做的效果和心理感受。并约定一周后与心理咨询师再见面。

一周后小W高兴地来到心理咨询室,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体会,体会不长,但可以看出小W的进步与喜悦。第一天:今天课间,我发现他们还和往常一样在一起玩,可是没有人理我,我真想上去给他们捣乱,可想起了心理咨询师的话就忍住了,于是就走近他们跟他们说:“带我一起玩,行吗?”他们看了一眼,没有说什么,继续玩他们的,我在边上看了一会就上课了。虽然他们没带我玩儿,但是我们也没有打架。

第二天:课间其他同学又是很亲密地在一起玩呢,我再次鼓起勇气跟他们说:“带我一起玩吧!”小S:“你有卡吗?”我说:“我没带。”“那你家里有吗?”“当然有了。”“那你明天带来吧。”今天,我虽然不能跟他们一起玩卡,但我还是挺高兴的。

第三天:我今天带了卡,还带了几个玩具,一下课,我就跟小S等几个同学玩起了赢卡的游戏。我今天很快乐。

第四天:今天跟同学们一起玩的很开心。„„

第五天:今天我还和三个同学约定了周六到我家看动画片、下军棋。„„

看了小W写的体会我高兴地看着小W,小W的眼里放着亮光,人也显得更可爱了。“祝贺你小W,你得到了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交往。”“老师,谢谢您。现在同学们肯和我一起玩,我感到很幸福”。

3、与小W的父母联系,约到心理咨询室共同商量如何解决小W在学校的问题行为。

通过交谈,得知小W的父母也非常希望小W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而不象现在这样成天被老师批评、请家长。

我告诉家长小W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于是我与小W的父母探讨了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最后,小W的父母与心理咨询师达成共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鼓励为主,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先了解情况,不能动不动就上拳头,要做到停、看、听,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改正。最后,小W的父亲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应以后不再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人。

经过上述的系统咨询和干预,小W的老师反映小W的进步非常大,课上已能遵守纪律了,不再干扰课堂学习了,课下也能与同学一块玩耍了。其父母也通过电话对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干预给予初步的认可与肯定。

(三)巩固阶段

实施上述系统辅导一个月后,心理咨询师分别与小W的班主任、小W的父母和小W本人进行谈话或电话了解情况。

小W的班主任反映小W课上、课下的变化都很大,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从学校、家长和小W本人三方反馈的信息分析发现,实行行为矫正一个月后,小W的进步还是很大的,只是干扰课堂的现象偶尔还会出现。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共同分析,发现小W之所以偶尔还会出现干扰课堂现象,是由于他精力过盛,课堂知识很快就学会了,得为他的过盛精力找到一个释放出口,并且在矫正方案中曾提到要推荐小W竞选班干部。老师说:“就怕同学不选他!”心理咨询师说:“小W进步很大,你已经平时给了他一些帮助老师、为班级做事的机会,只要您引导一下,小W会得到同学的支持的”。

心理咨询师又与小W进行了一次谈话,鼓励小W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争取更大的进步,不仅要努力当上班干部,还要在学习上有新的起色。小W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六、咨询干预效果

通过对小W行为问题的多种方法的矫正,特别是通过运用行为矫正方法和目标激励方法,效果很好。该同学在最开始的两周,效果不十分明显。有时还出现上课搞小动作的行为,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鼓励,该生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小W有一点进步,老师及时在班上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并及时将他的进步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长。一个半月后,良好行为逐步得到增强,搞小动作和打骂同学现象基本消除。得到同学们的明确信任,两个月后,同学们一致同意他参加班干部的行列。在竞选中,同学们积极支持小W,使他在公平竞争中成功当选班干部小组长。竞选上班干部后,他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热情为班集体做好事,热心为组内同学服务,努力当好老师助手。学习成绩也进一步提高,同时还主动学习了跆拳道、街舞、作文、奥数、书法、等多种才艺,显现鲜明的内在潜能趋向生长。父母和老师都对他的进步表示满意。

七、后续思考与亲身体会

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矫正,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这当中还会有反复,教师有理由持之以恒,并通过业务学习,不断完善矫正方法。这也是其本职工作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后,要不断塑造其良好行为,使良好行为得到正增强。

在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潜能,只有这样,学生的进步才能发自内心,才能持续优化其作为小学生质的规定性。

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与学校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调动他们积极、有效参与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能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方法,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真实促进学生内在潜能趋向生长,获得自我实现。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定稿)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阳春市云凌小学 陈宾慧

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就是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在这个经济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是教育的重担,那么如何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呢?以下我就结合一个学生个案,分析如何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措施与方法。

一、典型个案

我班上学生小陈(化名)很有智力,但很冷漠,经常毫无表情,无论老师和同学对他多热情他都没反应,对周围所有人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上课没精神,经常趴在桌上发呆,课后不完成作业,常迟到。我批评他时,他常顶嘴,态度十分恶劣,十分自我,无法沟通,感觉这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压抑,冲动,孤僻,自我封闭。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小陈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正因为亲生母亲与父亲离婚,给她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心理落差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得不到保障,加上缺少奋斗目标和动力,成绩直线下降。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孤僻,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矫正措施

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也称学生心理问题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对学生因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等方面进行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成长、促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让学生尽情倾诉,让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结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干预的方法,我对小陈同学采取了以下矫正措施。

1、用爱感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他们更需要亲情,对师爱更为敏感。教师若能给予他们无私的爱,他们将重获温情和信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心与心相契,情与情交融的良好关系,他们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才会放松,才会把自己的彷徨无助和烦恼苦闷向老师倾述。

对小陈的转化,我就是借助师爱打开他的“心结”的。有一次,在体育课上小陈打蓝球时扭伤了脚,走路一瘸一拐的,我及时把他带到校医室,并亲自帮他擦药,他感动了,觉得老师是真心对他好,于是把自己为什么自暴自弃向我敞开了心扉,师爱能温暧她的心灵,能激发她追求进步。

2、体验成功

挫折和失败是父母离异的孩子的又一个心理问题。他们本已受到家庭上的心灵伤害,更害怕遭受挫折和失败。小陈同样也有这个心理问题,为了让她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我尽可能地为他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的表扬。如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后让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练习题。他喜欢篮球,我让他担任本班体育委员,并加入学校篮球队;劳动积极时,我就让他主抓班上的清洁卫生工作。在学校组织的班际篮球赛和田径运动会中,在小陈的带邻下我班获得本年级男子组亚军;在学校文明班评比中,我班获得第一名。以上表明,教师若能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就能诱发他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他上进的生机,让他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也激发了他对集体的关心和对学习的兴趣,这时,小陈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教师若能抓住她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就能诱发他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他上进的生机。

3、改善人际关系

给予他心灵的抚慰。单亲子女,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自卑感强,特别需要他人的尊重、关心、体贴。无论何时,切忌揭其短,更不能嘲笑和歧视他。为帮助小陈克服自卑感,让他的心灵得到抚慰,我经常教育同学伸出友谊之手,亲近他、关心他,热心帮助他解决一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让他感到同学对他的真诚和尊重,感到班集体的温暖,重新唤起他的自尊心,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他与同学之间较为紧张的人际关系。

4、家校结合

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单方面是不能康复的,必须通过家校配合,共同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后果。针对小陈的个案,我及时家访,将他在校的表现和其中的原因告知其父,提醒他多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并与他认真仔细地讨论了如何真正关心其儿子健康成长的问题,要求他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做好对其儿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了家校同步教育,小陈的心理表现有了明显的提高。

5、心理咨询

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并非经过一两次辅导就可以解决得了,它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经常鼓励小陈,当内心有心理困扰时,及时去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咨询,寻求帮助或者找老师说说心理话,让老师为他解困,这样就能早日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使心理问题得到健康的成长。

小陈同学的变化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不能急躁,要善于观察,善于等待,善于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他有安全感,善于谈心、沟通、鼓励,循循善诱,让学生敢于走近老师、同学、集体,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他,让他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的体验、感悟中最后打开心结,走出心中的阴影!

第四篇: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文献综述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题目: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

学生姓名:

X

X

X

学号:

201148041221

系别:政法系

专业班级:

202_级法学(1)班 指导老师姓名及职称:

X X X

讲师 起止时间:202_年 12 月—202_年 5月

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文献综述 1.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本来应是充满温馨和睦的空间,但是当家庭暴力袭来时,这里就不再是平静的港湾。家庭暴力就像社会有机体上的毒瘤,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健康。202_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将一直被视作极为私人化的“家庭暴力”问题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曝光于众人面前,对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了揭示,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应。家庭暴力不仅在中国极为严重,其实也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每年的离婚案件中超过25%的是由家庭暴力引起的。家庭暴力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况且上面的资料还没有统计对未成年人和老人的家庭暴力,如果再加上二者,恐怕统计数字更令人吃惊。正是出于对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笔者决定将家庭暴力作为选题,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提出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

因此,本人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经与指导老师多次讨论,以“家庭暴力问题及社会工作干预”为我的学士学位论文题目,以期能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2.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庭暴力在世界上是一个热点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没有无家庭暴力的净土,而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反家庭暴力方面已经远远走在我国的前面,截至目前,全球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肯尼亚等44个国家与地区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明确地规定了处罚措施、干预对策和救助办法。而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90年代,相关的研究才陆续开展,我国对家庭暴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内研究现状

(一)家庭暴力的成因方面

家庭暴力形成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做出了深刻的浅析。目前学术界对家庭暴力产生的现实原因的探讨非常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欧竹青、席春玲在《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和毕金仪在《产生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及对策》等人分析了形成家庭暴力的心理因素,施暴者多是缺少自尊、不成熟、精神分裂、嫉妒心强、有强烈的占有欲;而受害者多是精神压抑、独立性差,有强烈的依赖感和不安全感。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林玉美的《家庭暴力下的女性心理及成因探析》,伍小东等的《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认知机制研究》等。谈到影响家庭暴力发生的文化因素,孟广宇认为崇尚强权文化,相信强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一般情况下男子因为拥有良好的身体力量而居于统治地位,相应的拥有更大的权利,女子则居于依附地位,是被统治者,另外,封建残余思想对家庭暴力的纵容和漠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

影响家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刘国奎论述了家庭暴力存在的社会原因:一是多数人长期以来没把家庭暴力“当回事”,二是法律方面的原因包括立法不完善,呼吁尽早颁布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执法不及时和打击力度小,要改变对家庭暴力的错误认识,摒弃家庭暴力是“家务事”和“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幼。

严静认为社会公众对家庭暴力的容忍和漠视也间接影响家庭暴力的发生珍。持大致相同的观点的研究成果还有郑碧强的《关于反“家庭暴力”援助难的社会学思考》,雷金星的《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探因》,黄宇的《关于家庭暴力现象的综合分析与控制建议》,高殉的《家庭暴力的法社会学思考》等。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依然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咚新认为不平等的性别结构已深入到每个男女的意识形态和行动中,是家庭暴力得以延续、维持和再生产的最根本原因刃。

家庭暴力产生的经济因素。家庭暴力的存在与发生,与社会及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片,一般而言,丈夫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在经济上没有独立,经济是基础,所以丈夫也掌握着家庭的统治权利,妻子和子女、老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依附于他,而一旦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他们就很可能成为受害者。据杨青松和邓克平的调查,有23%的妻子和13.1%的丈夫都承认,他们夫妻间的“拳脚相向”是由于家庭经济原因。

(二)家庭暴力的干预措施方面

1、法律保障

一些学者从法律保障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代表性成果有梁伟的《关于中国建立家庭暴力防治体系的探讨》,陈阳忠的《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付冬梅的《论家庭暴力及遏制对策》,武志坚的《试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周天枢的《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家庭暴力机制的探索》等。这类研究成果都不约而同的提出预防家庭暴力的法律机制与构想。研究者提出以宪法为基础,以刑法、婚姻法、民法为手段,包括国家各种单行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地方性法规、政府部门行政法规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打击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其中,重点强调了要借鉴外国反家庭暴力的经验,制定我国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另外,加强执法也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法律规定家庭暴力是“自诉”案件,受害人不报案,公安机关是不受理的,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家庭暴力应该是“公诉”案件,不管受害人报不报案,公安机关都应受理并处理。同时,司法人员要摒弃“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观念,遇到求助及时主动介入和干预。

2、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体系

另一些学者则从社区的角度提出家庭暴力的防治措施,社会干预的重心是促进社区提升反家庭暴力的公民意识,整合社区反家庭暴力资源,使社区反家庭暴力工作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亡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干预做了重要的探索。该项目首先建立社区项目的工作网络,由社区党委牵头,妇联l办调,有派出所、法庭、社区医院、工商所、法律援助站等单位参加的社区干预工作网络。接着调查了社区居民对家庭暴力的认知状况,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升居民的反家庭暴力的意识。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工作进展情况,无论哪个网络机构遇到求助,整个干预机制联动,快速反应,创造出入户干预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2国内研究现状

(一)社会倡导与法律保护

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202_年联合国秘书长发起从202_年到202_年实施“共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行动,呼吁各国、各界和整个联合国共同努力,应对针对妇女和女孩的暴力问题。美国在州一级进行了家庭暴力立法改革,在国家、州及市设立了有关家庭暴力的组织,设立庇护所,并通过各种方式,对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及非专业辩护人进行专业培训。202_年欧洲理事会议会大会通过了《对妇女和少女暴力的零忍耐宣言》,在整体上为区域的家庭暴力提供了统一的法律保障。口本专门创立了针对妇女暴力专家委员会,于202_年颁布了第一部《配偶暴力防治及受害者保护法》,设立了配偶暴力咨询及支持中心。加拿大社会服务和司法制度的改革、最早把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可采证据应用于司法实践。中国政府1992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2_年,202_-202_年),新婚姻法也明确表明反对家庭暴力,截至202_年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人大出台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法规,有20个省市自治区约60个城市的救助管理站建立了家庭暴力庇护中心。

(二)白丝带运动

1991年,加拿大兴起白丝带运动。发起者认为有责任敦促男性就对妇女的暴力出来发言,并决定以佩戴白丝带作为男性反对男性对妇女的暴力的象征。全加拿大有10万男性佩戴白丝带,表宣誓绝不施暴,面对妇女的暴力不宽容、不沉默。1993年,加拿大实行了一项行之有效的政策:容忍度为零。只要是家庭暴力,无论轻重,一经发现,必须立案。公民有报案的义务,警察有权入室制止。1999年,中国开始了白丝带活动,此项活动鼓励男性加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的行列中。202_年,中国民间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反对家庭暴力的男性志愿小组正式宣告成立,倡议“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决不参与对妇女施暴,决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保持缄默”。3.总结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汇总,发现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或者侧重于理论分析,或者侧重于现实原因分析,要么强调内在原因,要么强调外在原因,都很富有启发,所提出的干预对策在现实生活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家庭暴力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仅仅从一个方面展开研究,是很难从根本上找到解决之道的。强调内在原因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外在的原因,寻求理论解释的同时更要从现实中寻找原因,上述的研究成果多是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家庭暴力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上述的研究只是局限在某一学科的领域内对家庭暴力加以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这些研究中提出的干预对策也只是理论上可行,而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将家庭暴力仅仅理解为夫妻暴力,所得的调查数据多数是关于夫妻暴力的,而缺少对未成年子女和对老人的暴力资料。正是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笔者以社会工作为视角,探讨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对策、预对策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收获。笔者深信家庭暴力与社会工作干预的研究成果在当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消除家庭暴力,建设和谐家庭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张云.对家庭暴力的再认识[J].学术探索.202_(10):1-7 [2]刘梦.什么是家庭暴力[J].人民公安.202_年(13):21-27 [3]土明美.郑百灵.家庭暴力.概念、现状、成因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2_(9):31-36 [4]黄列.家庭暴力的理论研讨[J].妇女研究论丛.202_(3):41-48 [5]欧竹青.席春玲.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学视角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_(12):39-42 [6]毕金仪.产生家庭暴力的心理根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2_(1):39-45 [7]孟广宇.邓红.谈家庭暴力产生的文化根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_(3):55-59 [8]刘国奎.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J].政法论坛.202_(9):27-31 [9]严静.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及其妇女权益的保障[J].妇女理论研究.202_(4):39-43 [10]咚新.不平等性别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一对中国家庭暴力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2_(1):29-34 [11]肖敏.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家庭暴力问题研究一以虐待儿童行为为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2_(3):69-73 [12]白洁.家庭暴力若干问题探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_(1):70-76 [13]卫小将.张永光.新视域下的家庭暴力及其成因探索[J].社会工作.202_(10):21-29 [14]李月圆.论婚姻暴力[J].法制与社会.202_(11):23-28 [15]曾友祥.张洪林.试论家庭暴力对妇女人权的侵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2_(10):33-37 [16]帅海香.家庭暴力的救助与预防[J].前沿.202_(9):21-29 [17]沈文捷.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2_(3)36-43 [18]祥才.家庭暴力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2_(4):69-74 [19]依古丽•穆罕默德艾力.李芳.甘肃省家庭暴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2_(10):22-28

第五篇:专题七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

专题七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

联系咨询实践,列举并分析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答: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具体体现有以下六方面: 一 学习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法不良

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计划性,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低下。

2、出现学习疲劳

是指长时间连续紧张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包括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前者指肌肉与神经系统的疲劳,后者指情绪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缓慢等心理现象。

3、厌学情绪严重

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欲望低下,丧失学习兴趣,不能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不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直至最终辍学流失。

4、.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考前高度紧张焦虑,日常生活受较大影响,考试时情绪紧张,心慌意乱,出现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等,甚至伴随躯体反应,如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头昏等。二 交往问题的主要表现

1、退缩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过分担心、紧张,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不愿或不敢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退缩、孤僻,人际交往受到较大局限。严重者可表现出社交恐怖。2、自傲心理

表现为与人交往自高自大,自傲强势。不善体察对方情绪,移情能力较差。往往自觉人际关系良好,或是自觉人际关系不佳但不愿或不善从自身出发分析原因。3、异性交往心理

由于性生理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对异性感到好奇,渴望接触和了解,但可能在与异性交往中行为不当,或过于压抑或过于放任。三 挫折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

表现为不能顺利适应新环境,在升学、就业等转折关口不能有效调适自

己,在较长时期内仍无法积极主动适应,并由此给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带来影响。

2、学业挫折适应 有些青少年相对缺乏心理弹性,不能理性面对自己偶尔的失败,无法接纳自己暂时的落后或退步,由此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全面否定自我。或因自己擅长的学业领域没有充分表现,而感到苦恼烦闷。

3、情感挫折适应

青少年闭锁性与开放性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在交往中一方面感到和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少,大家似乎各忙各的,一方面又格外看重自己的知心至交,一旦友谊出现问题,很容易感到情感受挫,产生悲观失望、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体验。

4、自我发展适应

由于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遇到困惑,甚或是不能接纳自己在青春期所发生的面相、外形的变化,部分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建立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在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体验等方面不能有机整合,甚至发生自我同一性混乱。四 意志问题的主要表现

1、从众心理

表现为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或团体影响,盲目地追求流行标准,轻率地改变行为的方向。

2、倔强固执

表现为脾气倔强,固执己见,不善于听取他人合理意见或建议,自以为是,行为偏执。

3、冒失冲动

表现为懒于思考,贸然抉择,草率行事,轻举妄动,不分析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行为后果。

4、缺乏坚持性

表现为对待工作、学习刚开始热情高涨,稍遇困难即选择放弃。热情有余,干劲不足,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水平较低。五 情绪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孤独

伴随自我的发展和闭锁心理的出现,很多青少年常会体验到孤独感。适当的孤独体验有助于个体丰富情绪感知,而常常体验到孤独则易使个体情绪低落,疏远人群,强化集体疏离感。

2、抑郁

抑郁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情绪。抑郁在女性青少年中较为常见。有部分女性会伴随生理周期而出现周期性情感抑郁,感到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对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失去兴趣。抑郁大多经自我调适而得到缓解。个别可能会陷入较长期的抑郁状态,严重者可发展为抑郁症。

3、焦虑

适度焦虑有助于个体提高应激水平,过度焦虑则是一种不良情绪,有害个体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对学习或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感,时常忧心忡忡,神经高度紧张,甚至胡思乱想。可伴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等明显的躯体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焦虑症。

4、恐惧

加里森曾把青少年恐惧的对象汇总为三点,即对以往经历过的事物的恐惧,对与自我有关的如死亡、学业失败、能力低劣、社会评价的恐惧,对社会事件如团体交流、与人约会等的恐惧。恐惧是逃避危险、自我保护的本能。而无端惧怕某些本身不具有威胁性的事物或场所则是不正常的,严重者可发展为恐怖症,如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物体恐怖症等。

5、嫉妒

嫉妒是对他人获得胜利、成功时所持的不满态度,并伴随苦涩难言的内心体验。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发展、自尊心和好胜心较强,更易产生嫉妒感。研究者曾把嫉妒心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羡慕到嫉妒,由嫉妒到嫌忌,由嫌忌到嫌害。在第一阶段个体可能会由嫉妒而产生压力和动力,而在第三阶段个体可能会公开或隐秘地采取不道德行为,表达自己的敌视情绪。

六 不良个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过度敏感

过度敏感的青少年会察觉到他人的细微变化并由此产生过度联想,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敏感多疑。过度敏感的基础是过分自我关注,如果再加上过多思虑,就容易形成多疑的个性,常常出现焦虑与紧张。

2、过度独立

过度独立的青少年常常比较倔强固执,拒绝他人的积极建议和善意劝告,甚至以逆反心理对待成人。过度独立的基础是过分自信、性格上的执拗及认识上的偏差,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对抗及反社会心理,甚至出现行为问题。

3、过分自尊

过分自尊的青少年大多也过分敏感,在与人交往时十分警觉,自尊心较易受到伤害,并伴生情绪体验及行为反应。过分自尊往往和过度自卑相联系,由于内心深处缺乏自信,就会更加在意他人的反应。

4、过分自责

青少年的过分自责原因很多,如对自己的错误或缺点不能释怀,长时间进行自责和自我折磨;或者由于苛求完美而对微小错误反映强烈,产生严重自责心理;也可能由于认知偏差而将自己偶然的错误缺点夸大为整体的、甚至是品质性的错误、缺点,对自己全盘否定,通过不断自责来自我惩罚。过分自责往往有损个体的自尊、自信,若长期存在会影响身心健康。

5、过分自我掩饰

由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增强,青少年常常会对自己加以掩饰。有些甚至时时事事都想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行为动机,在行为上畏畏缩缩,躲躲闪闪,心理上则处于经常性的焦虑状态。如长期过分掩饰,可能会发展成虚伪、表里不一等个性品质。

就业干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