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编辑:寂静之音 识别码:16-761217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21 13:49: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改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这几年的综合实践教学中我成长了许多,是学生教会了我如何教学,是书本教会了我如何教学,但这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运做起来是无章可寻的,只能是在摸索中实践。工作起来就困难重重,因此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这里我就谈谈我在工作中的几点困惑。

困惑之一:综合实践课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却发现在一节课里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完成存在着矛盾,目前还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思维敏捷,抢着发言,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不可以经常提问这些学生,这些学生几次没被提问到就不举手了,怎么办?

困惑之二:安全问题影响课程实施。在当前安全第一的情况下,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很难做到的,除了开学典礼能带学生近距离出去走走外,其余时间只好在校园里活动了。因此,安全问题束缚教师手脚,影响了课程实施。

困惑之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问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很难正确完整的评价学生参加活动课的情况,因学生缺少一定的约束,所以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完整的完成每项课程内容。对过程评价,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那些毅力较弱的学生更是虎头蛇尾。

以上是综合实践课上经常出现的问题,它们的出现影响到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希望我的困惑能得到领导、老师的帮助和指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任重道远!我会继续努力克服困难,上出一堂堂出色的,让自己和学生都有所收获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困惑

尊敬的老师:

您好!祝您暑假快乐!再次感谢您在陕西师范大学培训期间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是根据老师们所填问卷整理出的教学实践困惑。供大家交流研讨。

经过整理,老师们反映出的困惑有以下几方面:

通识类——教学艺术如何提高实现?如何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师德的评价标准。理解与教育学生——学生学习力差异大,教学方法的选择不知应该注重哪部分。教书与育人的问题矛盾。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自主学习差,难引导。差生的转换方法及案例。因学生无法配合,好多先进的理念用不上。思维能力、人文知识与应试能力的选择。

课堂教学——教学重难点突破,化学兴趣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三维目标落实。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与具体目标的关系。对化学语言的书写和表达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教学模式的选用——对教学模式的学习注重了教学成绩,对教师的课堂过程关注减少。实验教学——大班如何实现,缺乏专业准备实验的老师,学生探究时间难把握。探究的重、难点。学时与学生探究实践的矛盾。如何使实验生活化问题。处理有效探究中的有效点及怎样达到有效性?

教学资源——资源少。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培训平台。课程资源开发不熟悉,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室和班级数严重不配套,学生实验不能按教学进度和设计完成。教材内容简单。课后作业层次不清,量少,典型性不太强。

教师合作交流——教师少,缺少交流机会。

教学反思——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如个人的教学特色无法总结出来;缺少从教学实践中提出缺点、优点及改进的方法、措施等。

第三篇: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加强数感培养

综合实践 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的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究价值的题材和方法,使学生前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综合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特别注意五个环节:问题的选择、问题的展开过程、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展开与评价;以及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要求等。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会用数学地发现问题,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整个人类数学史,简而言之,可谓起之于数,以算为基本手段,以量化为基本形式,着重研究数、形及其间关系,最终发展为一门人人不可或缺的信息化基础学科的奋斗过程。其间,如能形成一种主动自觉或是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数感),无疑将有助于人们深刻体会数学史的发展历程,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数学本质,进行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而逐步形成独创性的数学思维习惯。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但小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体验,积累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准》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特别强调学生主动的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如认识整数时,我请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用“0”、“1”表示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能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渗透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生活中用到的数,感受在生活中数字无处不在。通过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如身份证号编排规律,统计图表等,让学生体会学“数”作用;通过估算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有多少名学生,建一个学校的自行车棚需要多少占地面积等。大多数学生能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观察并感受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大数并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几倍的认识,并对照实际情形用大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少得多等语言或用“>”、“<”符号描述它们的大小。

二、在生活中解决具体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标准》提出要“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例如:星期天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人,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钱数,比较一下哪种方案租金最省?并说说理由。种种方案应运而生,数感好的同学利用整数的离散性,通过枚举得出所有方案的租金,如1条小船,需大船(50—4)÷6=7……4,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学生就体会到商7和余下的4是什么意思,需8条大船,租金8×1+10×8=88元;2条小船,需大船(50—4×2)÷6=7,需7条大船,租金8×2+10×7=86元……一直下去,经过比较发现租7条大船、2条小船租金最省.有的学生计算大船每人10÷6=1 元,小船每人8÷4=2元,1 <2,估计大船应多于小船只数租金较省。在解答具体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体会到数的大小、减法、乘法、除法、进一法和估算的意义,因此结合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通过估算预测解题方向和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合理,也就能增强其数感。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数感。

我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时,有一道题目是让学生制作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与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框架,感受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 “平方分米” “平方米”作单位。在教学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框架,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充分感受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分别用哪些面积单位进行计量,从而强化感知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这样,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理解数感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但是不同学科之间如何联系,树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其整合作用。我在教学时以估计“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要浪费多少米,相当于多少(多大)的东西”为例加以说明。

1.我让学生猜测13亿粒米大约恶有多重或有多大?学生的猜测各不相同,谁也没有这种重量或体积的体验,对自己的答案抱有怀疑态度,但又没有更好的答案。

2.我建议大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先设计好估算步骤,再根据操作,利用天平、1立方厘米容器、100毫升量杯、计算器等工具。

3.小组投入研究估算方案的活动中,完成“13亿粒米的估算报告”。

4.全班进行交流评价。有的小组数出200 粒米,重4克,算出平均1粒米重0.02克,13亿粒米约重26吨。有的用类似方法算出13亿粒米约重30吨、33吨等。有的把米装在1立方厘米小盒里,数出共40粒,计算出13亿粒米有32.5立方米。大家普遍喜欢以重量来表示,对估算出的不同数据采用平均数来表示。

5.深化体验。30吨究竟有多重?一般米店一袋米重25千克,比一比,30吨有这样的几袋?(约1200袋)学校食堂运米一般用微型车,一车约能装20袋米这些米用几辆车来运?(约60辆车)。

这时,我结合此题让学生说说如何保护环境,如何爱惜粮食,如何节约资源。这样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初步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这是数感的综合运用。

总之,我们只有将数感的培养工作真正融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去,要将数感的培养从生活到课堂,从课堂再到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积极调动他们内在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不断促进各种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标准》中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这便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6-267.2.

第四篇:教学中的困惑

教学中的困惑

李红

随着课改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但是,我也留意到这样的现象,上课学生争抢发言,彼此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孩子们随意地甚至歪歪扭扭地坐着,我对于这样的坐感到很担心,其一,对身体发育不利,其二,不利于专心听讲。孩子完成任务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教室里一片“热闹”,没完成的学生也没有心思完成。所以我的教学困惑:新课改后,还要不要课堂纪律?如何做才能既弘扬个性,又使七八岁的孩子遵守合作的必要的纪律,而不影响别人?波西米亚有一句谚语说:“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夸美纽斯说:“纪律的目标就是要使他们跟随别人,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且实际上自行地走向那个方向。”必要的纪律,既保证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保证了大家在一起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课堂纪律?实践中的经验告诉我,课堂上,学生必须要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参与活动时,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自己学习时,不能做影响别人的活动等等,也就是,做独处时的小主人,合作时的小伙伴。

那么,应该怎样让学生遵守纪律?夸美纽斯说:“功课学习如果组织的合适,学习本身就有充分的吸引力,就可以利用它们固有的快感吸引一切人。假如情形不是这样,错处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身上。一个音乐家不会用他的拳头或用一根棍棒去击他的七弦琴,他也不会因为琴声不谐便把它摔到墙上;而是根据科学的原则去工作,为它调弦,把它整理好。”所以,教师科学的组织方法,积极的鼓励制度,对于维护良好纪律是必不可少。魏书生老师对于学生都能做到“多次提醒”,何况是我们这些老师。在我班,我和同学们提出了“一分钟思考”时间,一分钟后谁知道了就先告诉同位,然后小组回答,选出组内最精彩的发言交流。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小组讨论唇枪舌剑,讨论时没有谁是谁非,只有个性和不同的见解。所以大家一样,想多少就说多少,知道多少就发表多少“高见”,真是“童言无忌”“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的方法到位,不盲目地去娇宠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做到既遵守纪律又活而不乱。

第五篇:数学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困惑

新课改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随着我县新一轮“五步三查”课改模式的启航,我校课改工作已进入全面实验阶段。上了近一年的新课改实验课,课堂上睡觉的孩子少了,大大方方走上讲台的孩子多了,可以说感触颇多,困惑也不少。今天主要谈谈我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单说分组学习方式。根据教育局意见,我们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了合理分组,课桌也按6-8人一组安排,也给学生讲明了分组学习的意义以及分小组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法。看起来一切似乎都已准备就绪,只等开展课堂教学了。

可一上课,才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首先,心理准备并不充分。就老师而言,新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必须少讲、精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事学习活动,起初老师们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讲授、讲解模式,担心学生思考问题思路出差错走弯路,对知识理解不透,害怕学生回答的数学语言不严谨,生怕学生讨论得出的答案其他学生不信服,唯恐课堂教学的知识不连贯不系统,因而教师习惯不断对问题进行重复,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爱去重复说一遍。就学生而言,习惯了单打独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会(或不好意思)主动去问别人,合作意识一时难以建立,不知道该怎样与人商量问题。

其次,课堂纪律管理难。刚开始分组,大家都对面而坐,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时间长了,也给他们说废话提供了方便,不少同学是背着老师坐的,造成任课老师很难辨别是哪个学生在说废话。学生习惯了正面对着听老师讲(勉强能集中注意力),不习惯这样背对着听讲,觉得没劲,注意力也难于集中,于是大多数时间就自己讲自己的;对那些本来平时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更是提供了“商量课外工作”的平台,因此,整个课堂总是闹闹嚷嚷的或者喑喑嗡嗡的,一节课老师要招呼若干次都难以安静下来。

第三,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以前在数学学科上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总不能完成,反而要用2到3课时才能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所有问题都要学生亲自动手,共同探究,形成共识,然后展示,这样本身就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2.由于学生探讨活动的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也浪费了不少时间,最要命的是,学生在展示时,语言不精练,不准确,特别是数学概念的讲解,由于学生自己的理解有限,再加上语言的不严谨,导致讲解不清楚,这种情况下,往往老师还要重新再讲,但有的学生偏偏记住了学生的错误的讲解却记不住正确的,3.以前由老师三两分钟就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题型学生要讲要花费2到3倍的时间,导致课堂热闹,但容量不大,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4.学生展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做题时间不够,好多题型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拔高,所以我们出现了考试时并不是预期的那样,差生的成绩不但没上去,好学生的成绩反而有些下降的现象。

5.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难以定位。分小组学习,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课堂上的大多数问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讨论完成,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就贯穿了整个课堂,这时问题出来了:学生就不管你啥问题,无论深浅、难易、多少,凡问题都“打伙”商量,没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有的干脆就直接问其他同学答案,自己懒得动脑筋。哪些问题该合作探讨,哪些问题该独立思考,学生一时难以分辨,就导致整堂课都“热闹”非凡。6.自从有了小组量化评比细则后,刚开始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高了,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热情也高了,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一部分学生就认为的得不得分都无所谓,又出现了让学生讨论,大家的激情就很高涨,不讨论个个都像小绵羊。

7.该期末了,所有课程都进入了期末复习阶段,期末复习试卷需要老师讲解答案和方法,甚至还要板书,分组坐的方式不利于学听老师讲,因为背对着老师的学生听讲始终不能完全专心;还有,相当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自查漏补缺,要么默看,要么独自演算,要么读出声来背诵,分组而坐则更容易相互干扰,静不下心来复习,明显影响复习效率。部分教师就提出:复习阶段是否可以把学生课桌还原到分组前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面对讲台和教师上课,以更有利于教学。可作为管理者的领导和专家,我们该何去何从?

面对以上困惑,我校也想了些办法,校长经常组织教师加强新课改内容的学习,先从思想观念上让所有教师彻底转变过来,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坚决做到学生能做的老师不包办代替,老师能做的领导不插手。当然,有些东西还需要时间去适应,比如学生听课、讨论问题的习惯,教师上课尽量少说或不说无用的话等等;有的习惯需要慢慢去培养,比如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独自思考的习惯等;有的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强化,比如课前预习、课堂纪律的调控等等;还有的需要教师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如何利用现有课时量完成教学任务等。

还有些,更需要教育同行相互商榷,不断完善方式方法,以期尽可能地达到新课改的预期目标。

逍遥镇初级中学:数学组 2014.12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