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16-429441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4 20:18: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翁堵初级中学赵紫燕

2014年1月10日

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课,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流淌。只有当教师博大的胸怀、真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影响时,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教学活动充满理性和激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

一个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使以后的工作更加出色,现将本学年的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韩教授的教学理论,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第二篇: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一个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使以后的工作更加出色,现将本学年的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或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主动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四、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 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五、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后,布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了解古代名人的优秀品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本学年我们虽然尽了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了教学工作任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对自己的要求还有差距,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暑期培训时候,有幸听了牡丹江实验中学李红老师讲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的示范课,对高效课堂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下面结合自己以往课堂教学的经历,谈一下体会。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

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李红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李红老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我以前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过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李红老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去我们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想当然地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讨论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有效讨论

我国著名的教育者叶澜教授说过:“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凸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地位。而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小组讨论,以其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尤其为教师和学生所喜爱。如皋现在推行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也是倡导学生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讨论,我进行过一个微型课题研究,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影响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因素 通过对学生和老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与其他语文教师的研讨,我发现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讨论环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虚假讨论

1.教师有一系列的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但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例如:我在听同事的一堂《散文家谈散文》,教师课前将活动单发给学生,活动单上的问题几乎都来自参考书,所以学生在课前就从手边的参考书上找到答案了。然后课堂讨论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在这样“讨论”:“这一题你找到答案了吗?是什么?”于是组内成员将答案读一遍,算完成了!小组展示时,学生就将答案说一遍,甚至是念一遍!这样的讨论有效吗?

2.教师的预设问题太过简单或具体化。太过简单使得学生不必通过讨论就可以得到答案。于是,讨论就变成一种形式,大家只要把头聚在一起,对一下答案即可。太过具体,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禁锢,没有发挥的空间。

(二)精英讨论

在这种讨论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他们在表演着思维艺术体操,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或听客,冷眼旁观。

这也是现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这种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好的更好,收获很多,能力提高;差的也更差,并可能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无法实现讨论的初衷——共同进步。

(三)肤浅讨论 所谓“肤浅讨论”,就是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或者只一个劲叫好,或者干脆莫衷一是。这是我们听课时遇到最常见的问题。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根本没有得到提高。

二、关于语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初步探讨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讨论有效的前提 1.班上的小组分配。

为了学生课堂上讨论的方便,我觉得首先得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将位置安排成面对面坐。(在07年时我就这样安排位置了)那么这个小组该怎么分呢?我在对学生、老师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方面的问题,统计分析后发现,100%的老师认为应该优生、后进生搭配着坐,71.7%的学生希望和成绩好的学生一起讨论。于是我决定兼顾男女生比例和成绩帮扶来分配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正组长一个副组长,每组八人,形成四组帮扶对子,并以小组来定学号,比如:XX组的4号。

2.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

我设计了一张表格,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反馈(检查讨论的有效性),给每组打分,并评定每日之星、每月之星和学期之星。这个措施的制定,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与其他小组互相竞争,从而激发了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3.班上学生的开导和训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了很多年的学生,要一下子让他们从认真听转化到开口讲,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在平时要联合所有任课老师,对他们进行训练,必须不断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如何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明白认真听别人发言是尊重别人的表现,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平时胆子大、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很可能成为每一小组每一次发言的代表,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享有锻炼胆量、能力的机会,减轻胆小学生怕说错让人笑话的心理,并做到公平、公正,我这次请每组的1号同学发言,下次请每组的2号发言,依此类推。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整体水平都会提高。这样做可以克服小组讨论中由几个喜欢出头露面的组员一手包办的现象,使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也有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讨论时都有事可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共同成功。

4.教师自身的充分准备。

一是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老教师是用传统教学模式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年轻教师自身受到的是传统模式的教育,学到的经验也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要去学习,要知道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以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的课堂。

二是要认真备课,设计讨论问题。课堂讨论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关键,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紧扣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有利于解决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讨论的问题应精心设计,注意难易适中,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而且,为了避免学生直接从参考书上搬答案,我在设计“活动单”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原创题,或是换了一种问法。学生从参考书上找不到答案,就只好自己去思考。

5.学生课前充分的准备。

“活动单导学”模式有一个原则就是“先学后教”,也就是注重学生的自学。作为语文学科来说,我认为“活动单”确实应该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下一课的学习目标,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个预先了解,对活动单上的问题预先思考,甚至课前跟同学提前讨论,这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课上的时间,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讨论有效的核心

小组讨论不但不排除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小组讨论必须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保障,并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等待、观望,或只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要深入到各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对讨论中有争议或学生尚未察觉的重点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引导启发要适时、适度,不能过早,过早会剥夺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也不能太晚,太晚会使学生处于消极无望状态;不能过度,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空间,将学生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切不可利用巡视机会给学生不必要的暗示,以免剥夺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1.科学掌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在语文课堂中,为了使小组讨论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应将“小组讨论”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时候开展讨论最好?

(1)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

(3)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

(4)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主动探究讨论是由问题引起的,它是在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后,并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在小组活动之前老师应以明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定向思维,让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小组成员都能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设置问题则是关键。问题太大,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望而生畏,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张口答出,这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老师设计问题时要难易适度,既要让学生“跳起来”,还要让他们摘到“成功的果子”,让身与心、知与情都动起来。

3.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

有很多时候我会发现,个别小组或个别同学在讨论时,碰到有些小问题,在那儿辩论、钻牛角尖,而这些已经偏离了讨论重点。这时候,老师就要对他们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拉”他们回正题。

4.小组讨论的时间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要求讨论,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结果小组讨论只流于形式。我认为,小组讨论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学生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讨论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有限的45分钟,在小组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在放手让学生讨论前,先要对所提问题的难度有个揣摩,估计学生需要多长时间能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给的时间多一些,让学生尽可能考虑充分一些,阐述充分一些。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小的,则尽可能缩短时间,形成抢答情景。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及时灵活地调整活动时间,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及时反馈是讨论有效的保障

我们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是为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不管哪种教学模式,能取得好成绩就是最有效的。所以如果学生发现讨论结束没有什么检测的方式,那么他在课堂上势必不愿意积极参与讨论。从问卷调查来看,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衡量讨论是否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个别提问、200字的小练笔、小测试„„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及在“活动单导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当然还有很多的疑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去探讨,使讨论更有效,促进课堂的高效。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境创设

2010春汉语言文学(本)张 智 1053001203011

写作提纲:

引论:

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本论: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五、创设情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充溢着生气和活力,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特点,为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必然。所以说,语文与情境教学有不解之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情境教学,结合语文课本身特点,大胆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以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教材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学习似

帝的新装》时,结合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到了八年级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歌颂自然”诗歌朗诵会。进入九年级则根据中考试题样式,分别组织学生根据实际进行了“走近名人”“我文明、校园文明活动”采访和演讲活动。于活动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材中,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教读《爱莲说》,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时,就可以拿出画有莲花的挂图,在学生仔细欣赏中,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有感情的讲述:同学们,周敦颐是如此这般地给我们描绘了莲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导学生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爱莲之情便溢于言表。

这种创设图画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引进音乐,则会取得

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却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备课已基本取代书写教案,电脑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无论是初

一、初

二、还是初三语文教师都能够自己从网上下载教案和课件,许多老师还能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专题训练和实体讲评。随着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可以选择《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等几幅图片,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同学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在学《孤独之旅》时,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课文相关的那一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与主人翁杜小康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 的语言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是这样说的:“话说有一个职员在上班的时候出去理发了,这下领导可不高兴了,他可是振振有词的说:‘我的头发可是在上班时长的啊,所以我利用上班时间理啊,没问题啊 ’。这领导说了:那‘你下班后就没长头发吗? ’职员一脸无辜地说:‘是啊,所以我没把头发都理了啊„„’领导这下真是气得没话说了。”引得同学们哈哈火笑,我一本正经地又说 :“这个职员啊,就在我们班上,不过他没出去理发,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先是一愣,转而会心一笑,那位同学也很自觉地收起了指甲钳。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准确的和使人畏惧的幽默,对一切卑鄙可笑的东西来说都是当头一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总之,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