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模式的构建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应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英语的教学实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法,欲对高中英语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教师角色观念转变导入互动学困生心理情感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设计、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改,其落脚点最终还是要求广大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着重提高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本文欲从教师角色和作用、学生心理与教育两个方面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教师搭台”怎样实现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而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充分实现“教师搭台”这一概念的全部内容。首先,就得重新来认识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
过去,人们会心生敬佩地把教师认为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随着教育资源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些观念早已经不符合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教师是“园丁”,隐含着一种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不变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通过浇水施肥来辅助其生长;教师是“蜡烛”,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蜡烛的光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下,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钢板,可以由工程师来任意设计。
过去的这些教育观念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实际上任何年代的学生都不会是一块毫无自主意识的钢板,他们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激发”和“升华”。新课程改革充分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要求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
其次,教师要摒弃“英语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这一错误观念,真正做到课堂导入与互动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主体参与搭建好广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并非只是为了平时考试和高考的需要,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语法和做试题。
英语课堂教学要做到生动有趣,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就必须得从课堂导入开始来精心营造热情洋溢的课堂环境。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为当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它既能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又能影响到学生整堂课的接受效果。因此,其意义对于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能让课堂精彩起来呢?首先,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导入的设计和选择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牵强附会,为了导入而导入。最后,导入要有生活性和启发性。选取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新事物和新信息,通过一些有意识的环节设计,来激励学生课后去详细钻研。笔者经过统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一般方法应有以下几种:生活常识导入法、音乐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式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提示导入法、新闻焦点导入法等等。
成功的课堂导入过后,还应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来思考和学习。切莫整堂课的独自灌输、让学生当听众,那样既索然无味,又会打击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课堂教学仍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表意见、自由想象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汲取知识、发展能力, 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学生唱戏”如何推进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敢于说英语、善于说英语、乐于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然而这一模式能否取得成功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依据。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和家长的关心不够,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等等因素,学校里还存在着不少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和失去信心的学生。他们中多数的智力并非低下,也有学好英语的决心,并曾为之努力过一番。因此,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班上的学困生。
曾有调查表明,学习者的态度、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感到新奇有趣,其爱好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学科。但往往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其他学科压力的增大,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甚至知难而退,采取放弃的态度。于是学生当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学困生群体由此产生。
通常,我们可以把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卑型、基础太差型、厌学型、对抗老师和家长型、无所谓型、被动型等。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仔细分析了解学困生群体产生的根源,并去认真感受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和情绪,及时开导他们,帮助他们。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为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导致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评价依然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情感因素的评价。所以我们在解决学困生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由于学习太差已习惯了“冷遇”、“白眼”,对学习往往抱有消极态度。如果教师能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入手,关心他们,信任他们,是很容易感染和激励他们的。有时候,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课后耐心的辅导,都会成为师生间相互信任的桥梁、成为学困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用生动的教学来激发兴趣。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责怪学生不想学英语是不公平的,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善于结合教学对学生开导,使学生懂得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应该通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愉快有趣的活动中去,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3.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参与活动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每节课开始前利用三至五分钟进行英语演讲,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英语才艺表演、演短话剧等。这样精彩的内容既可以活跃和营造气氛,又可以让同学们在开怀一笑中,释去学习的疲惫而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课堂提问,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4.以表扬来鼓励学困生。学困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适当的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对一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决不能嫌弃、挖苦、讽刺,更不能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般地训斥。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要求其他同学也一起鼓掌来肯定学困生的成绩。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不仅能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情绪和抵触心理,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带给学困生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角色的观念转变,李海云,《考试周刊》2008年第21期。
[3]引发兴趣,导入激情——浅谈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陈碎蕊,《考试周刊》2009年第3期。
[4] 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黄文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民市公主屯学校张秀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要素。历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兴趣教法 学法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且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要了。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事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因此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备足功课,在多环节上进行兴趣搭台,让学生充分地进行
自我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境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设置疑问、民谣、音乐、故事、绘画、歌曲等多种情境实施。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演员叫张国立,同学们知道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我接着又问:他有个儿子也是演员叫张默,最近被抓了,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吸毒。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又说:鸦片也是毒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鸦片有关的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这样通过“演员”这一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我是农村教师,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在设计导言上我往往用和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和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比如说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农家小院里都是玉米的场景。结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给玉米脱粒所用的工具的变化,直观的说明从人工到人力机器再到全自动机器的飞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机器生产比人工先进和优越。接着我又说:在历史上的18世纪的60年代,首先在英国出现了发明机器、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一场变革。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工业革命》。这样,很自然的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1、用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感性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途径,能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
形象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古代《古代罗马》时,我插入一段有关罗马城的神话故事--狼孩,再过渡到教材内容,学生就会兴趣陡增;讲述“商鞅变法”时,引入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来揭示商鞅变法的决心;讲述“诸侯争霸”时,引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我不但自己讲故事,还让学生讲。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为学生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像“草船借箭”了、“三借东风”了等等故事都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维。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扮演历史角色体会情境
适当创设仿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比如在讲“官渡之战”时,我就请几位同学进行如下的“角色扮演”:两位同学扮演向袁绍进谏的大臣,一位学生扮演袁绍。通过观看表演,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敌当前袁绍终日饮酒作乐,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再让一位学生扮演曹操,一位学生扮演许攸。通过观看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曹操和袁绍形成对比,最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得出结论:骄兵必败。利用“角色扮演”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
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我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
4、教师本身就是“演员”
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用形神兼备的教态去打动学生,构建诗意的氛围。如讲解唐朝诗歌时,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吟诵李白、杜甫的诗。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诗歌意境的不同,得出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性。如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在要求学生回忆电影《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也用湖南腔模仿毛泽东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抑扬顿挫,形神兼备,极富感染力。
5、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教学中,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对症下药,以求得最佳效果。如我在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被分成三个小组:宪章运动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巴黎公社组。我要求同学用三分钟时间分别阅读课文中三部分的内容,然后思考各部分都讲述了哪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我提醒他们看书要做到“三动”: 动眼、动手、动脑。接着我提问:“英国宪章运动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宪章运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对宪章运动的评价和失败的原因。”、“宪章运动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我又说:“大家的回答基本上概括出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归纳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了宪章运动的起因、时间、特点、中心内容、性质、结果。进而导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的时间长,但最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将教师唱独角戏、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是导演、主持人,学生是主角的模式。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学生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由主导转换为引导,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人多,事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国家、背景、时间、人物、简单经过、影响”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地说,这样我们对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地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变得有效。
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现实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就是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情景链接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解决自身生活的困扰,从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一个简单而有智慧的高效课堂。
2012年 3月13日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四、精心设计《学案》,灵活应用模式 有效的课堂源于有效的积极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体作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习内容按照教师创设的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索学习,对疑难问题积极思考,不断尝试物理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老师帮助。在合作研讨过程中,鼓励小组内成员间、大组集体间,将学习结果交流展示,大胆质疑,相互补充,相互竞赛,直至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点拨讲解要根据学情适时介入,当好导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学生已学懂的坚决不讲,无论怎样也学不懂的坚决不讲,确保课堂实现精讲、精炼、精评、堂堂清的教学佳境。
第四篇:b5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和新教材的实施,教育的重点不仅是观念的更新,更应是对教育实践的探索。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阅读各类英语读物可以帮助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英语的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说、读和写的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高考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大,阅读理解部分也成为英语成绩高低的关键所在。因此,探索一条适应学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之路正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的在过去,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先教生词,再讲语法,逐句讲解,朗读背诵和大量模仿。阅读课堂成为了强调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获得的途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1.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2.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
3.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4.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能;5.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6.通过各种技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讲究阅读教学方法
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根据动态真实原则,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借鉴和运用。
(一)按阅读理解层次引导学生阅读法
我们可以从五个层面上把握阅读文章:把握中心思想层,概括段落大意层,深入剖析文章层,摘录背诵佳句层和换位思考命题层。这些层次有涉及基础的,如第三层---深入剖析文章层与第四层---摘录背诵佳句层,就是关于如何突破词汇与难句的。也有涉及宏观方面的,如第一层---把握中心思想层与第二层---概括段落大意层。还有涉及命题思路的,如第五层---换位思考命题层。下面对上述五个层次做进一步的解释:
1.把握中心思想层
所谓把握中心思想,就是根据文章的宏观结构或各段首句确定本文的主题。例如,有的文章主要论述一个核心概念,那么这个核心概念就是文章主题。了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对于把握中心思想非常重要。
2.概括段落大意层
一般而言,段落大意可以从段首句概括。但有时段落中心不明显,需要寻找一段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或有转折的地方。所以阅读时可以用一两个词或词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并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总结。对于短期记忆力欠佳的同学更是如此。
3.深入剖析文章层
以自然段为单位剖析文章,对文中的单词、词组进行记忆,对长难句进行精确分析,找出主干。
4.摘录背诵佳句层
在吃透原文、做完习题以后,可以对原文进行总结。对于有些篇章,至少是文中的好词佳句,1
可以摘抄背诵,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5.换位思考命题层
即思考作者选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出于题材考虑?还是出于问题考虑?本文的难度从何体现?从谋篇角度而言,本文有何特点?例如,作者为何选一篇人文题材的文章?
(二)按阅读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难以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S.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psycholinguisticguessing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作解释。古德曼的观点曾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阅读“三读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即:详读重点、略读细节、跳读修饰。
1.详读重点
重点:就原文而言,就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态度;就答题而言,就是问题所对应的原文的出题句。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需要重点阅读的原文词句就不会很多,因为每篇阅读课文的后面有五到十个问题,而高考阅读理解每篇只有五道题,它们相对应的原文也就在五到十句左右。为了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需要重点阅读原文的下列内容:
1)宏观方面--①文章结构;②文章主题句;③各段首末句;④作者态度。
2)微观方面--①有转折处;②重要标点;③句子主干。
2.略读细节
相对于论点而言,论据是细节性的,如果明白论点,论据可以读得较快;相对于段落主题而言,解释段落主题的支持句是细节性的。可以略读的细节包括例子和解释。
3.跳读修饰
细节性的修饰,只对论点起次要的补充说明作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跳过。此外,这些细节性的东西通常也不出题,即使涉及问题,到时候看也来得及。可以跳读的细节包括:
1)两个逗号之间的问题
2)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问题
3)人物的头衔
4)并列叙述
三、提高阅读课堂教学实效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教材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个单元后,便以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殊不知每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例如,在教计算机一课时,课文要求就386和586两种型号作一比较,有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计算机,其中大的自然就被标为586,小的标为386。显然教师这样理解386和586两种型号的区别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况,即使教师本人不懂计算机,通过向别人了解或查资料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教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有的在上课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或画一幅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复述或复习课文。虽然他们课上得很轻松,但课前却作了大量的准备。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总得来说,阅读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即阅读前阶段(pre一reading)、阅读中阶段(while一reading)和阅读后阶段(post一reading)。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
1.阅读前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在阅读前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些准备活动,构建语境互动模式,刺激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与该阅读材料题目相关的知识,提前弄清某些词的含义,补充学生缺乏而又必需的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读前准备放到有一定交际性质的课堂活动中进行。针对文章的难度,或是作有关的背景知识介绍,或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或就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或是布置读后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以上活动的开展都不是单一和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综合应用,并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阅读SEFCBook3Unit1FestivalsAndCelebrations一文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节日的资料,内容包括:①What’sthedateofthefestival?②Whatdoesitcelebrate?③Whatdopeopleusuallydo?
④Whatotherfestivalsdoyouknowinothercountries?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因此讨论起来都有话可说,气氛很热烈。教师此时的角色是听众,当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发表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这时的阅读无疑是积极主动的。事实证明,这样进行授课可以使学生兴奋起来,精力也很投入,即使文章长一些,读起来也不会觉得乏味。
2.阅读过程中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交际化需要从阅读目的、理解深度和理解方式诸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应尽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体裁设计不同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各种阅读技能。例如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情节;在阅读说明文时,应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即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要抓住论题、抓住作者提出的观点、给出的例证及最后得出的结论。以SEFCBook3Unit2Comeandeathere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我要求学生速找出“5Wsand1H”,即who,when,where,what,why和how。在阅读记叙文时了解了这六要素,接着按照线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理解整个故事,读懂这篇文章了。如果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指导他们运用阅读“三读法”,对所读材料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也可用研读的方法,即阅读全文,并对文章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对比、归纳、总结等。如阅读SEFCBook4Unit4Communication:NoProblem?一文前,先让学生讨论不同的国家相同的手势语是否含义一样。在阅读中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手势语之间存在的差别。
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也可以根据理解层次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帮助自己理解阅读材料。
3.阅读完成后的活动
通过前两个过程之后,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都有了完整框架。教师应用交
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所获得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首先,教师应设计出一定数量的问题让学生读后解答,用以核实学生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发现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偏差。这些问题应包括对文章大意、关键句子的理解(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词义的猜测等。
其次,练习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练习方法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也可以单独提问、相互补充。但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应尽可能覆盖阅读材料中的语言信息(词汇、句法、修辞等)和社会、文化背景。
教师的作用还应体现在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筛选上。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章,向学生提出重点掌握的语言点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如学生读完TheOlympicGames一文后,我们先提出以下四个问题:①WhenandwherewerethefirstOlympicGamesheld?②HowmanytimesweretheOlympicsstoppedinhistory?③WhataretherulesforathletesintheOlympicGames?④NamesomegamesintheOlympics?这些问题旨在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出需要学生结合现实,自己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如:①DoyouenjoytheOlympicGames?②Whateventdoyoulikebest?Why?③HowimportantaretheOlympicGamesinourcountry?④WhateventswillChinawininBeijingOlympics?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和热情使得阅读后的交际活动气氛热烈,通过讨论和交流达到了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我们还根据文章中出现的有关“比赛”及比赛项目名称的词汇,向学生讲解如何区分一组近义词,如game,match,event,race,competition,contest等。
(三)加快教学节奏,增大信息容量
在电子信息时代,知识密度和深度在不断地增加,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老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原因是:(a)学生的阅读主要在课内进行,但要使学生获得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在课堂上安排多种形式的阅读技能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适当加快教学节奏,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b)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节奏感强的教学活动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松垮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节奏快、结构合理、形式活泼、训练充分的阅读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到英语学习的生气和活力。(c)加快教学节奏,才能为学生赢得大量的实践机会,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就大大充实,课堂教学的密度也就自然增大了。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老师把知识引向一定的深度。
总之,在阅读课教学中既要把握阅读方法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要抓住作者的意图,从而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如果教师在阅读课上不断地渗透这些,坚持不懈地培养,那么一定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第五篇: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构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新沂市第三中学:张道永
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英语一线教师应承担起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重任。改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要以对话为主,突出学生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技能;要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努力实现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创新;实际问题能力
作为“3+3教育行动方案”之一的“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研究方案承担着“探究符合新高考主旨、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与学的方法、促进新高考和新课改的和谐发展”的重任。构建适应新课改与新高考衔接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高考质量成为此课题研究的重点。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承担起构建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重任。着重探索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与新高考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解决传统英语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理念的矛盾冲突和学生惯有的学习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为提高我市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英语高考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该构建怎样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呢?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众所周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存,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行为,它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因此,学生的主体行为必须始终处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主宰课堂上的一切。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在这种教学理念支配之下,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学习的热情,不能体现个性,更
谈不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要成为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问答、表演、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探求学习策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体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媒体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能促进学生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
(二)要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些观点是探究发现法的思想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主要培养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带着问题去研究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提到:“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新课标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脱离探究、实践的英语教学不能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设问置疑、实际观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产生探究的动机。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新奇的、有艺术性和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合作、竞赛、操作、论述等活动,采取pair-work,team-work,group-work等形式,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这里,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态度,要使学生渴望对问题有更多的了解,愿意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合作学习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
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探究学习能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机会,能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主动转化为交际能力。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组织教学的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得以开发和发展。如: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责任意识;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意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评价创新意识;维护集体的团结精神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选用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示范,并与学生一起投身于感知、体验和合作探究的活动之中。
(三)要以对话为主,突出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
《牛津高中英语》体现“做中学英语”(do to learn)的教学思想,以话题为主线,活动为形式,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材各单元中板块的设计都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各个板块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突出师生对话。如:Reading板块大多是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快速浏览课文,体会内容,然后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质疑);再者是学生间的对话;Task板块为课堂教学设计了开放式任务型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并以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综合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从而最大效度地生成学生的英语的语用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单元的整体着眼,通过情景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操练新词语和新句型。在操练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尽可能地使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努力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式活泼,还要充分注意训练的速度、节奏和密度。课堂操练要充分,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表明只要语言操练安排得当,手段多样,操练得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要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拥有的知识的量,还在于他的学术能力、事业心和开拓创新技能(创造力)。人们不难获得一个共识:新世纪更加强烈地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给学生思维活动留下空间和时间,彻底改变那种封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先从培养学生创新愿望入手,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创新空间。只有在全身心都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和创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蕴涵的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巧设目标,可以设计四种教学目标:基本目标、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层层达标,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激情;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 “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提问题要做到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抓住语篇中的“扩展点”进行补充及延伸,抓住语篇中的“差异点”进行联想,抓住语篇中的“重点”进行概括性思维和深层次思维的训练,抓住语篇中的“疑点”进行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到以语言内容和语言功能为主,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辅,使内容和形式、功能和结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通过叙述、问答、讨论、演讲等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做事,运用语言吸收和传递信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将所学语言运用于真实交际。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研究成果表明: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是认知过程的本质。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可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再到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我没有问题了”。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问题解决法,即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思路甚至是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美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说我们要对英语课堂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其实,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通过对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认识其内部规律,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综之,在研究“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方案中,我们要构建体现新课改理念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实践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以对话为主,突出学生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技能;要把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从而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努力实现新课改与新高考对接。
参考书目:
1.牛津高中英语教师用书(模块一〃高一上学期)译林出版社 2007.06
2.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蔡清月 英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 [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06
4.林昭. 浅谈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中学[J] .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5.上.3-4
5.于玲艳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J](京)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2004.07
6.孙维莉立足教师发展,转变教学理念,适应课程改革 [S] 英语通 2007. 04
7.钟家彦 让创新教育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五期2005.10.06.
8.田凤林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生双语报教师版第十九期,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