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7号文库
大2语言教学工作总结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16-894288 7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1 00:00: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2语言教学工作总结

202_——202_学年度第一学期

大(2)班语言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我们大2班全体师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下,在各科任老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帮助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拼音教学

拼音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后面各个环节的学习。按大纲要求,我们要用四至五周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声母、韵母、声调,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准确地读出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1、教念儿歌助发音

面对着一群土生土长的孩子发音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发音教学恰恰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内容,按拼音发音的要求,让学生一方面体会阻碍部位、气流强弱、声带动静、舌面高低,另一方面在同一课和课与课之间的发音比较中掌握发音方法、技巧。这是拼音教学的基本方法。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发音方法总是不对。为此,我在有针对性地纠正他们不正确发音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教会他们念拼音字母儿歌发音。在教声母发音时,教会他们念一首《声母发音歌》,即:“声母发音不一样,用心练来仔细想。双唇用力b p m,唇齿用力f f f;舌尖用力d和t,鼻音边音n和l;舌根用力g k h,舌面发音j q x;舌尖平放z c s,舌尖翅起zh ch sh r;嘴角向

后y y y,嘴巴小圆w w w”。在教鼻韵母发音时,则教会他们念一首《鼻韵母发音歌》,即:“单韵母,连鼻音,前后鼻音要区分:前鼻韵母舌前伸,后鼻韵母抬舌根”。这些儿歌琅琅上口,小朋友们读得津津有味,很快从中记住了发音要领,从根本上纠正了不良的发音习惯,顺利地闯过了字母发音难关。

2、评比作业促书写

规范汉语拼音字母书写是拼音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包括规范学生汉语拼音的书写姿势、笔画笔顺书写格式及字迹。可是,就学生而言,能否按教师所规范的去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的制约。在批改汉语拼音作业时,我发现部分同学作业比较马虎,书写很不规范。针对以上情况,我在班上开辟了作业评比专栏。将每天作业进行评比后,把优胜者的作业盖上小红花,张贴到专栏上。作业张贴次数多的同学,期末还可评上“小小书法家”。通过评比,全班同学的规范书写热情高涨,作业认真了,字迹清楚了。拼音字母的规范书写还影响了汉字的书写。

二、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让学生快乐地上课。

课堂是一门精彩的学问,学生学习要快乐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亲切自然的教学态度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利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提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大、太泛、太难,都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把要在上课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分别叫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为了调动学生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我常常分部引入问题,有时更是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把课堂还给学生。

3、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近几年,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多媒体教学由于其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我利用课余时间加紧钻研,努力学习,并利用Frontpage和PowerPoint自己制作课件,逐渐在课堂中渗透这种授课方式,让语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我经常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在思维的碰撞中,让学生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02_——202_学年度第一学期 大(2)班语言教学工作总结

韩惠玲

202_-1-6

第二篇:《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2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

《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他身边牌上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人们无动于衷,后来当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牌上改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 ,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织出爱的纽带。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语言的力量,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也是这一点。教学中,我做到如下几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1、抓住“变”与“不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我设计前置预习题(1)、用 “——”划出老盲人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处境。(2)、行人对于他的牌子上的字是什么反应,用一个词概括。(3)、诗人写了几个字,行人又是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温馨提示: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为什么上午、下午乞讨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不同。结果,汇报时,学生能很准确的说出行人开始的反应是无动于衷,后来却纷纷慷慨解囊。

2、适时的指导、激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文中描绘春天美景的句子,这几个句子全是反问句,我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读体会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学生在这样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和感悟的方法及能力。

3、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课文。

自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比如: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位老人,之前并没有获得人们的帮助,这是为什么?行人得到什么启发,从而做出不一样的举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诗人加了一句话,人们内心那种善良情感被激发了,被释放出来,是诗人的善良,诗人的感情让这句话焕发了魅力。

又如文中写到诗人看到人们纷纷给老人捐钱,感到很欣慰。我抓住“欣慰”一词给学生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诗人为什么感到欣慰?

学生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到了诗人感到欣慰的原因:诗人为人世间纯美而善良的感情感到欣慰;诗人为这样一位老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感到欣慰;诗人为语言的魅力感到欣慰。学生每谈到一方面,都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来体会,来感悟,这几个体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思考的,几乎涵盖了课文的所有内容。这样的思维是有深度的,有广度的。课文的学习被有机地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容易走向深刻,走向全面。

4、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中,我让小曹归纳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他概括:法国有一位诗人在街上乞讨老盲人的牌子上写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行人就愿意给他钱的事。体现了语言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小曹的粗心,引起全班同学的大笑说是诗人在乞讨了。我就这事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改一个字,效果完全不一样。结果同学们很快想到“在”要改成“帮”。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 上了一节研究课,有很大的收获,不同的课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这是一篇说明文,而且是事理说明文,对于说明文比较枯燥,道理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喜欢这类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热爱这门科学,真需要教师动动脑筋来备课上课,经过集体备课,我们说说自己的上课方式,在说课中我知道了文章确定的重点是生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顺序,之外还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选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在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说明文应该有直观的教学课件,经过精心准备,找到了适合学生的课件,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研究了学生,研究了大纲,新课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风格,准备上课。可是对于文章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怎么和谐统一,应用自如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平时应用课件次数几乎为零,所以初次应用一定会有问题,因此在家里、学校,反复实践后才上了这节课。感觉效果不错。

我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应该钻研教材,研究透彻,然后是将文章的纲领提炼出来,也就是板书,有了这个纲,就有了一条线索,实际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与作者进行交流,在文章中。暗含了写作目的,掌握了根本之后再去研究形式,让它们服务于内容就会游刃有余,即使出现课件问题,课堂偶发事件,也会处理自如。

课件应用不要太多,太多了会重点不突出,显得花哨而不实际,因此要恰到好处,本课时中的幻灯片应用方面还应该再精简些,会更加突出重要内容,语文图片毕竟不能代替讲读。学生兴趣高,预习的效果好,所以反应比较快,没有被这些图片干扰真的很不错,他们积极思考,勤于回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课件出示时间不知道何时最好,有的放在讲解后的,有的放在练习中,在课件的适时播放方面应该在多考虑。

课堂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应该再充分些,由于课堂40分钟因此有的问题没有完成,因此只好机动处理,感觉也不错,如果时间再多出5分钟,那就会完成的非常好。

上课后应该想想,学生收获了什么,教师收获了什么,有没有提升自己,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和方法,这是教师的魅力所在。总之,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大自然的语言》研究教学反思

总在想:对于语文课来说,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相信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

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有发展,并期待下节课还是语文课,那么你上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今天所上的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在课上有收获

1、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提取主句法”筛选课文信息。

筛选课文信息既是第四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是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的有效手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阅读速 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场上,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考场文段有时并不需要你认认 真真、一字不差的读下来。第二种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学生“加一加”“减一

减”“换一换”的方法,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一些有

灵气的学生,可能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但这节课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继续上语文课”的渴望,这从学生的发言和课堂听讲情况可以看出来。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设计此问的初衷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

然的语言”,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过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时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如把全班分

成两大组,看哪组找得快,效果会好些吧。

(2)单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实现。寻找“大自然的语言”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品味语言时,只品味了生动形象的句子,但

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却丝毫示触及,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0”中的“约”,“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

早10天”中的“只”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也能悟出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广泛观察,搜集和 研究。因此,这一单元的“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渗透,对

学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3)老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

总之,本人的教学设计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使“名师”的称号名符其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3 新版语文实验教材中课文教学是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要求分析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引导预习,求自主.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篇:诗歌语言2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1)抒情性(2)形象性(3)凝炼性(4)含蓄性(5)音乐性(6)多义性(7)跳跃性。

高考试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设题:炼字(词、句)和语言风格。(一)炼字(词)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字(词)、炼句类答题模式

某字(词)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02_·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实际是要求考生对“隔”字在词中含义特别是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能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隔”的是什么,接着要理解由“隔”而产生的什么样的双重意蕴。整体把握全词不难看出,“隔”字把作者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既反映了客体的真实和美,又表现了主体的情思意绪。双重意蕴也就不难理解了。答案: 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02_·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北固题壁(清)郭 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准确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一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本句描述的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诗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

答案: “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02_·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见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答案: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

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南 浦 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

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 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窄衫短帽,穿着便服;欣赏花开鸟鸣;午醉醒来,月上树梢;词人被朝廷弃置不用。

(二)炼句

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技法点拨

1.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诗句或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句)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第三步,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重点考查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答题模式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总结: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答案: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 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202_·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 诗的前半部分写实景,后半部分写虚拟想象的情景,用“忆”

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孤月高照,行人难眠。即使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声闯入梦境,因而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亮)、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诗人借助想象,扩大意境,“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语言特色技法点拨:

1.用一两个准确的词语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质朴无华,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奔放、简练生动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多指诗的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表现在诗作中时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通过思考而有所得。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依据具体的题目要求而定)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模式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

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1.诗眼类。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和情趣性的可以统领全诗的字词。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设问方式:(1)×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2)×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思路解析:答题时不能孤立地谈“诗眼”,而是要将“诗眼”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诗眼”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诗眼”放入原句描述并分析;(3)点出“诗眼”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关键字词类。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是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或主旨思想,抓住这些字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因此近年来很受命题人的青睐。

设问方式:×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回答该字词在突出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2)分析该字词在诗歌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

3.语言特色类。

这种题不是只要求分析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的语言风格。可用来回答此类题的词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

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3)分析诗歌中这样的语言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白式:就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这类“风格术语”考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如202_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考生较生疏。

二是隐含式: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如202_年北京卷12题中的第(3)题: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这里“相近”是提示语,要耐心揣摩。

三是综合式:就是把风格与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2_年浙江卷16题中的第(2)题: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里的“特色”指的是语言风格。

就出题材料的体裁而言,可以是唐诗,也可以是其他朝代的古诗,如202_年北京卷选择的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可以是宋词,如202_年重庆卷选择的是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可以是元散曲,如202_年浙江卷选择了一首元代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还选了一篇是金代吴激的词《人月圆》: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

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就材料选择的篇数而言,可骒单篇,如202_年重庆卷、北京卷,也可以是两篇或三篇的,202_年浙江卷是三篇作品风格比较鉴赏,即除了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吴激《人月圆》之外,还有一篇唐代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高考比较鉴赏,一般都是两篇,三篇很少。

解答风格鉴赏题两步走:①结合语言特点,辨识界定风格;②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这“两步走”也可以说是两个关键点,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或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风格“术语”。

抓住这两个关键点,以上三题的“风格”也就不难“简要分析”了: 202_年重庆卷12题(2)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02_年北京卷12题(3)答案: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涨重。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202_年浙江卷16题(2)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

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二、语言风格的分析与鉴赏

有的题,需要从相关古诗词的总体风格切入,通过分析出题材料的内容主旨或语言特色来解答,属分析、鉴赏题型。请看202_年全国卷Ⅰ中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连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样诗鉴赏题。宋诗的总体风格是“生新瘦硬”。所谓“生新”,就是刻意求奇;所谓“瘦硬”(瘦劲),就是洗净铅华,刚健有力。有

人说,宋诗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读宋诗既像欣赏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又像品尝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潘大临这首诗首联写地势险要,虎踞龙盘:西山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之渊,江中巨石嶙峋,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颔联写古贤功绩,波流万世;地势优越壮美,三国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丰功伟绩,就像滚滚东去的波浪奔流万世。这里写“虎穴”“龙宫”,刻意求奇——生新;英雄伟绩,流之无穷,写得壮美——瘦劲.颈联写沙明天阔,宿鹭飞鸿: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在那里栖息,仰视天空,开阔无垠,鸿雁高飞云端,似乎不是前移,而是后退。这一联炼字极见功力。“拳”是名词,修饰“宿”,名词作状语,表现一种神态,是说“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得像拳头一样,瘦劲。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的神态。“拳”与对句中的“退”相对,“退”字仅是字面上的借用,事实上飞鸿并没有后退,只是由于天空太阔,鸿雁飞得太高,蓝天背景太大,使人无法觉得它们有移动。以“退”写“进”——“生新”,这生动地表现出飞鸿在天空飞行的状态。“拳”“退”都是朴实的常用字,洗净铅华——“瘦”。至此,联系第(1)题中的设问,则不难作出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尾联写叹时思隐,垂钓归船:“我”最羡慕江上的垂钓者,钓罢归来,驾着轻舟在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这一联先

“点”后“染”,即先直抒胸臆,表达归隐之志,接着又紧扣隐逸之志,用“垂钓归船”之景来渲染。联系全篇,诗人既缅怀、景仰古贤功烈,又向往隐逸生活。看起来有点矛盾,其实,这是故作平淡之语,在向往隐逸生活背后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无奈和不平,诗人又何尝不想有一番作为?这便是“美在气骨,以意取胜,清奇、深隽、透辟”。全诗情感沉郁,内蕴深刻,深得杜诗五律之妙。潘大临属江西派,这一派奉杜诗为“祖”,诗人当然也不例外。若把握住了宋诗总体风格,从大处着眼,则不难答出上述第(2)题中的问题: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想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当然,这两道试题,也可双常规思维来解答。

第(1)题是考查赏析炼字。赏析思路是:①弄清句义,选出诗眼;②回归原诗,联想描述;③点明作用,或说烘托某种意境,或说表达某种感情。由此也不难得出第(1)题答案。

第(2)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常规思路是:①透视意象,感悟思想内容;②找出抒情句,分析作者情感;③联系全诗,简要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操作时,不可胶柱鼓瑟,应依据具体诗篇,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出题材料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如202_

年上海卷中的宋诗,则适宜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赏析解题。请看试题——阅读正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王安石诗歌的语言,就表达特点而言,往往散文化、议论化,(其实,这也是宋诗的语言特色)通观这首五言律诗,这个特点也很突出。解题时,也可从这个角度切入,疏通理解诗歌。

首句“客思似杨柳”,是个比喻句,散文化句式,“主谓宾”齐全。意思是,客居他乡的愁绪好像飘拂在春风里的千万条杨柳。联系上述15题,不难看出A项“赏析”错误,春风里“千万条”的“杨柳”,是比喻“客思”春愁的,并非实景。如果抓住句中主语“客思”,谓语“似”,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颔联“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两句都是动宾结构,也是散文句式,其中“涨”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动用法,即“寒食泪”使冶城江水上“涨”。从句式特点入手,两个诗句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倾泻而出的泪水使冶城江水上涨化为春潮。这是极尽夸张之能事来写哀痛之情,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也不难体会。这样上述15题正确项B也不难选出。颈联“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两个主谓式结构的诗句。意思是头巾下的白发争着生出,镜中青春容颜早已淡去。诗句中的“雪”“朱”二字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寄托着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诗句上承悲凉哀思的生命体验,下启对个人际遇的万千感怀。尾联是因果复句,直把胸臆,意思是为官不快,所以,只想退隐山楂,捕鱼打柴,终老一生。读懂了这些,由此不难看出,15题C项表述有误:“过早衰老”不是“辞官归隐”的原因。由此,也不难概括出全诗的内容:首联写的是客思之愁,颔联写的是寒食之哀,颈联写的是衰老之叹,尾联写的是为官不快。由此,也不难看出“客思”在诗中仅能统管首联,也不难看出D项说以客思“贯穿全篇”,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偏概全。由以上理解为铺垫,再来解答16题,何难之有? ——“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

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第五篇:语言得体2

[语言表达得体教案

(一)] 语言表达得体教案

(一)一、导入语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表达得体教案

(一)例如,有人在人家新婚典礼上对新郎新娘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说他会讨人嫌不?苏轼的诗句是在亲人离散之时发出的渴求团圆的期望,你在人家花好月圆的时候说,不是咒人家不能白头偕老吗?看,不会说话,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反而会影响交际,伤害感情。又如,曾经在八宝山殡仪馆大门口有副对联,上面写道:“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本来这副对子很不错的,宣传思想符合国策,可惜它贴得不是地方。因为,在那种场合,亲朋好友都是来凭吊逝者的,心中充满着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见到“人口降下来”这样的话语,就会觉得不通人情,从而产生反感情绪。

请看下面几个“语言不得体”的例子。【例1】待客:该来的与不该走的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口罗?”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接近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分析]许多时候我们因为别人一句无心之言而耿耿于怀,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无心之言却让别人受伤更大。这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说得让人笑,一句话说得让人跳”。叶圣陶先生认为应使学生成为“善于运用国文这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所以,我们要从别人的失误当中汲取教训,进而积累得体知识和表达技能,自如地应付生活,使自己高雅的气质,显现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

(一)适合语境,准确措辞语言,不论是基本的单位——词,还是大一些的单位——短语、句子,甚至是更大的单位——句群、段落,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上下文。上下文,可能是前后相关的词语,也可能是前后相关的句子,还有可能是前后相关的段落。一个词语使用是否准确,一个句式选用是否恰当,都与上下文有密切关系。例如,老舍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这样描写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形: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他咬上了牙,螳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分析]这段文字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把暴雨的猛烈与拉车的艰难,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力透纸背。这些动词运用贴切,把描写的对象刻画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

(二)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二)有这么一个事例: 某电视台做了一个模仿动作的游戏节目。主持人先将打太极拳的动作用形象性的语言作了说明: “一只大西瓜(双手抱圆),中间切一刀(双手合拢由上而下),右边分一块(右手往右伸),左边分一块(左手往左伸)。”一位参与节目的大妈,连续三次做这一动作,就是没有做“中间切一刀”这一动作,惹得场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掌声四起。此时如果主持人沉默不语,气氛冷却之后,人们必然会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但见主持人在笑声、掌声还未平息之前,借题发挥道:“大妈的这只西瓜熟透了。不用刀切就可以左一块右一块地分给大家!”观众又是一阵大笑,掌声更响,大妈听了主持人的话也笑得合不拢嘴,喜滋滋地下了台。[分析]主持人牢记自己的工作任务,使用诙谐得体的语言,与当时的游戏场合十分融洽,因而成功地扭转了意外局面,搞好了游戏节目。

(三)看准对象,讲究分寸语言交际总是双向的,既有说或写的一方,又有听或读的一方。因此,说写者就不能一厢情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说恰当的话,即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冯迭诺当编辑时,一个青年作家寄给他几首拙劣的诗,并在信中说:“我对标点是不大在乎的,请您自己填上吧。”冯达诺当即退还了那些诗,在退稿中写道:“下次来稿,就请寄些标点来,诗由我自已来填好了。” [分析]面对青年作家的傲慢与无礼,冯达诺没有严厉的指责,而是以委婉、得体的语言以牙还牙。以自己的大度与修养回敬了青年作家,使青年作家深感惭愧,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适应场合,巧妙用语场合,既指一定的时间、地点构成的总体氛围,也指交际当时的自然情景和社会情景。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指的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的场合,对语言运用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说来,在悲痛的场合,应该严肃、庄重,不能尽说些无关痛痒的笑话;在欢乐的场合,应该轻松、愉快,不能尽唠叨自己的苦恼、不满,如此等等。这是交际的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的制约。此外,还要利用特定的场合,学会“因境设辞”,教案

再举一个例子: 一新华社记者主持一台晚会.当她仪态万方、充满自信地走上舞台时,不小心被麦克风的拉线绊倒了,全场哑然,陷入一片尴尬之中……她迅速地站了起来,镇定地说:“亲爱的观众朋友,你们的热情让我倾倒。”并深深鞠一躬……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分析]这掌声,是为她的机智灵活,更为她高超得体的语言艺术。

(五)把握语体,灵活应用语体,就是适应特定语言环境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式。它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又有几种变体,如公文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各自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比如,文言词语典雅、简洁、庄重,在比较郑重的书面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中经常使用;方言词语、俚词俗语等,简明、通俗、易懂,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经常使用。又如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常常使用长句、常式句、完全句等,而口头语体、文艺语体则常常使用短句、变式句、省略句等。比如下面这份通知语言就不够得体: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苏杭一带,游客如云。我地区许多单位纷纷行动,组织前往参观旅游。现在我们接到上级《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我们认为这个通知是非常及时的,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我们纠正不正之风,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决定将该通知转发给你们,希望我局下属各单位都不要以任何名义组织参观旅游。[分析]上面这段文字不仅存在语体问题,还存在内容选择问题。该语段是一份通知。作为通知,根本不需要夸张的描述,也不需要空泛的议论。“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与事务语体不合,而且它带有动员的意味,从语言的流向来看,人们预期的下文应该是发动大家踊跃参加,结果正文却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于上级通知的颂扬(1“我们认为……推动作用”)更是典型的空话、废话。

四、高考链接

【例题】依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202_年全国卷)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改写为:。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改写为:。[分析]这是本卷最出彩的一道题,它既有对语言运用得体的要求,又有对修辞方面的考查,还能切合生活实际,体现人文关怀。从题目看,改写的都是用在公众环境中的一些告示、广告、宣传标语。这种语言存活的语境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改写后的语言首先应具备广泛性,不能只针对个别人和事,或者针对个别现象;其次,这类语言要“亲切、友善、生动”,不能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警告,让人读了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厌恶感。据此,答案可以这么来拟写:(1)a安静送给他人,文雅留给自己;b小声说话,静静行走——做现代文明学生;c给教室以安宁,还走廊以清静。(2)a知识装进心中,报刊留在室内;b带走无价的知识,留下有价的报刊;c靠罚款营利不是我的目的,给你知识是我的追求。本题答案可以给我们启示:可以借鉴学过的名言名句,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轻轻地我走了”等,也可以仿用熟悉的歌词、广告用语,如“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您的满意,我的追求”等等。

五、考向预测分析多年来本考点的高考题,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题型: 1.拟写书信、广播稿、便条等应用文;2.转述话语;3.改写、仿写句子。通常在以下五大方面设题:1.文体色彩;2.语体色彩;3.感情色彩;4.谦敬称谓;5.引用语言。虽然近年来全国高考题几乎没有直接考查本考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会考。

七、巩固训练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惊悉家父仙逝,足下不胜哀伤,特致沉痛哀悼。B.阁下能光临寒舍,真使蓬荜生辉,我感到十分荣幸。C.贵校师生十分热情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校门口恭候光临,我很感动。D.经过我多次垂询,终于弄清楚了,我惠存二十余年的照片还可以翻拍。

2.下列各句中的敬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今日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B.她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山区中学就教十余年。C.为严肃校纪,教育其本人,经校行政会钧裁,决定给予王明同学行政记过处分。D.具有不同专长的大学生暑假里愿意登门为令郎、令爱辅导功课。

3.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因编辑部人手有限,凡超过三个月不见本社通知者,拙稿可以另行处理。B.恭祝妈妈身体安康!C.舍弟好使性子,还望多多包涵。D.你们的服务质量不错,下次我一定惠顾。

4.下列各句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吴雅兰对邻居张爷爷说:“爷爷,我们班演话剧,借您家那把宝剑用一下,好吗?明天,我一定还您。” B.奶奶,您老今年几岁呀? C.这回我不吝赐教,你收获不小吧? D.你有问题,一定要虚心向我请教,我将鼎力相助。

5.下列各句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A.《刘老根》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赵本山决定狗尾续貂,拍摄续集。B.两个怄气的同学摒弃前嫌,他们说:“让我们握手言和,从此结为秦晋之好。” C.贺鹏同学近来进步很大,和以前判若两人了。D.我们一家相敬如宾,其乐融融。

大2语言教学工作总结
TOP